近十万学者到西方谋生 俄社会反思人才流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04:27
http://www.chinanews.com.cn/gj/2010/10-13/2584882.shtml

近十万学者到西方谋生 俄社会反思人才流失
2010年10月13日 15:28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俄罗斯裔科学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10 月5 日捧得2010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这个好消息并未给俄罗斯人带来多大的喜悦,反而有种心痛的感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当天就批评俄罗斯政府没有为年轻学者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从而导致人才流失。

  近十万学者到西方谋生

  其实早在上世纪30 年代,就有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在海外创造了辉煌的成就。1933 年供职于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俄罗斯人兹沃雷金制造了世界第一台电视机,之后又发明了夜视仪。这些发明使美国无线电公司夺得了全球电器业霸主的地位。另一个俄罗斯人西科斯基在1939 年造出了世界首架单旋翼和尾桨结合的直升机。上世纪40 年代,沃特·西科斯基公司制造的直升机全面列装美国陆海空三军。

  俄罗斯媒体在评论这两名上世纪30 年代的俄裔科学家时满怀自豪,但要说起刚刚捧得诺贝尔奖的这两位,就不免有些酸溜溜的滋味了。他们认为,前两人的成就是俄罗斯人为人类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而后两人的成就则是俄罗斯人才流失便宜西方国家的后果。他们获奖不得不叫人琢磨“他们为什么没有代表俄罗斯得奖”这一问题。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得知海姆和诺沃肖洛夫的成就后说:“我们需要努力,这样我们的天才才不会出国。”

  俄罗斯一直深受人才流失之害。苏联解体后,政府对学术界的资助锐减,一些研究所和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经济形势的恶化更是直接导致了科研人员的生活无法保障,为数众多的科学家被迫前往西方国家谋生。据俄官方统计,1991—1999 年间,俄罗斯科研大军的人数由大约 88 万人缩减到大约39 万人。到了90 年代末,俄罗斯已不再害怕人才流失了,因为最好的人才已经流失殆尽。人才流失直接导致了俄罗斯科研实力的下降和科研队伍的断档。 2000 年全俄47%的科研人员都年过50,年龄在30—40 岁间的研究人员仅占15.6%。据统计,从苏联解体到1995 年,将近8 万名学者和科研人员移民国外,直接导致经济损失高达600 亿美元。而如果在欧美培养如此规模的人才力量,至少需要花费1 万亿美元。

  西方国家捡到大便宜

  俄罗斯科技人才的流失使西方国家捡到了大便宜,获益最多的是美国、德国和英国。据统计,近年来移民到海外或者到海外寻求发展的科研学者以大学生为主。他们通常走的是“先德后美”的路子。 2000 年以来,每年大约有4000 名年轻研究人员和大学生离开俄罗斯,他们大部分先到德国深造,之后再到美国读取博士学位。据统计,2001 年只有大约800 名俄罗斯人在德国留学,目前增加到了将近1.3 万人;1997 年只有74 名俄罗斯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到 2006 年这一数量增加到了183 人。此外,俄罗斯60%的各类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得主都离开了祖国。到美国发展的俄罗斯大学毕业生主要来自莫斯科国立大学。接下来就是莫斯科理工学院,海姆和诺沃肖洛夫都曾是该学院的学生。东南亚地区也是俄罗斯人才流失的目的地之一,吸收俄罗斯人才最多的国家是新加坡。

  有评论说,输出人才对俄罗斯来说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有利于俄罗斯的技术向全球扩散,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一股俄罗斯技术全球化的激流。但俄罗斯政府对这股激流丝毫不感兴趣。反而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其中第一招就是提高科研人员的福利。(记者/王德禄)http://www.chinanews.com.cn/gj/2010/10-13/2584882.shtml

近十万学者到西方谋生 俄社会反思人才流失
2010年10月13日 15:28 来源:国际在线 参与互动(0)  【字体:↑大 ↓小】

  英国曼彻斯特大学两名俄罗斯裔科学家海姆和诺沃肖洛夫10 月5 日捧得2010 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然而,这个好消息并未给俄罗斯人带来多大的喜悦,反而有种心痛的感觉。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听到这个消息之后,当天就批评俄罗斯政府没有为年轻学者提供有吸引力的条件,从而导致人才流失。

  近十万学者到西方谋生

  其实早在上世纪30 年代,就有两名俄罗斯科学家在海外创造了辉煌的成就。1933 年供职于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俄罗斯人兹沃雷金制造了世界第一台电视机,之后又发明了夜视仪。这些发明使美国无线电公司夺得了全球电器业霸主的地位。另一个俄罗斯人西科斯基在1939 年造出了世界首架单旋翼和尾桨结合的直升机。上世纪40 年代,沃特·西科斯基公司制造的直升机全面列装美国陆海空三军。

  俄罗斯媒体在评论这两名上世纪30 年代的俄裔科学家时满怀自豪,但要说起刚刚捧得诺贝尔奖的这两位,就不免有些酸溜溜的滋味了。他们认为,前两人的成就是俄罗斯人为人类进步作出的重大贡献;而后两人的成就则是俄罗斯人才流失便宜西方国家的后果。他们获奖不得不叫人琢磨“他们为什么没有代表俄罗斯得奖”这一问题。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得知海姆和诺沃肖洛夫的成就后说:“我们需要努力,这样我们的天才才不会出国。”

  俄罗斯一直深受人才流失之害。苏联解体后,政府对学术界的资助锐减,一些研究所和实验室的科研工作被迫停止。经济形势的恶化更是直接导致了科研人员的生活无法保障,为数众多的科学家被迫前往西方国家谋生。据俄官方统计,1991—1999 年间,俄罗斯科研大军的人数由大约 88 万人缩减到大约39 万人。到了90 年代末,俄罗斯已不再害怕人才流失了,因为最好的人才已经流失殆尽。人才流失直接导致了俄罗斯科研实力的下降和科研队伍的断档。 2000 年全俄47%的科研人员都年过50,年龄在30—40 岁间的研究人员仅占15.6%。据统计,从苏联解体到1995 年,将近8 万名学者和科研人员移民国外,直接导致经济损失高达600 亿美元。而如果在欧美培养如此规模的人才力量,至少需要花费1 万亿美元。

  西方国家捡到大便宜

  俄罗斯科技人才的流失使西方国家捡到了大便宜,获益最多的是美国、德国和英国。据统计,近年来移民到海外或者到海外寻求发展的科研学者以大学生为主。他们通常走的是“先德后美”的路子。 2000 年以来,每年大约有4000 名年轻研究人员和大学生离开俄罗斯,他们大部分先到德国深造,之后再到美国读取博士学位。据统计,2001 年只有大约800 名俄罗斯人在德国留学,目前增加到了将近1.3 万人;1997 年只有74 名俄罗斯人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到 2006 年这一数量增加到了183 人。此外,俄罗斯60%的各类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得主都离开了祖国。到美国发展的俄罗斯大学毕业生主要来自莫斯科国立大学。接下来就是莫斯科理工学院,海姆和诺沃肖洛夫都曾是该学院的学生。东南亚地区也是俄罗斯人才流失的目的地之一,吸收俄罗斯人才最多的国家是新加坡。

  有评论说,输出人才对俄罗斯来说未必是坏事,因为这有利于俄罗斯的技术向全球扩散,能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形成一股俄罗斯技术全球化的激流。但俄罗斯政府对这股激流丝毫不感兴趣。反而千方百计留住人才,其中第一招就是提高科研人员的福利。(记者/王德禄)
来中国的太少
毛子不需要反思。。。
别笑话人家,我国也一样。
清华北大等一些大学的优秀生出国后,一去不回,在祖国受这么多年教育,国家投资这么大,不也是为西方人民服务去了吗/
我们同样需要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