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流人才用二流设备是可以做出一流成果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4:47:00
转载自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159-1.shtm

***********
一流人才用二流设备是可以做出一流成果的
清华大学生科院院长 施一公


今天听了前面几位的演讲我很激动,大家有的观点不同,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所有人
都希望这个国家强大、和平发展以及有一个很好的前途。但是在和平时期,在生活丰衣
足食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想自己的一些事情,想周围的一些事情,眼光放得很近,
有时包括我自己在内,眼光放得很短。可是,可能我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影
响太深了,我经常很忧虑,当报道中国不如国外的时候我忧虑,当报道我们一些重要成
就的时候我依然担心。我经常想万一不行怎么办?我宁愿咱们比世界其他国家好很多的
时候你还认为不行,有种紧迫感和压力,而不希望在自己还很差的时候却夜郎自大地认
为自己很好。

今天是讲国家高端人才引进,我以这个为开场,来讨论有没有必要引进高端人才。回答
这个必要性当然是和我们的科技现状有关。中国科技究竟是什么水平?在各行各业,各
个领域究竟到什么水平?在生命科学、制药界,重大创新制药我有很强烈的看法,今天
我不想多说了,在座有懂这个领域的都知道,我们很落后!其他的领域我不知道,只能
道听途说。

刚才李国杰老师讲得非常好,包括他提到的李凯教授,我们在普林斯顿就是很好的朋友
,他也给我讲了一些事情。各行各业我也有一些朋友,我也得到一些消息,总的来说,
中国的科技大多数领域跟外国差距很大。这些事实令我忧虑,很难平静。刚才陈老师提
到的日本,尽管感情上我很不喜欢这个国家,但是科学技术上人家确实走在了我们的前
面,我们也得承认人家还有几十位科学家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力,而中国有几个?当然
我也觉得前途会是好的,我们要等待,有耐心。但是机制不好的话,我们怎么办?科技
现状和人才直接相关,所谓的科技强不就是人才强吗?我非常同意刚才陈杰老师说的一
流人才用二流设备是可以做出一流成果的,但是二流三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仪器是不可能
做出一流的科学成果的。

人才是立国之本,这是毫无疑问的。总体来讲,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还很落后,落后到
有引进高端人才的必要性,我觉得这一点至少在前面几位的发言中没有听到异议。而网
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那么大家不妨换一个角度想想,改革开放整整31年了,我们输出
了这么多人,现在有多少人回来呢?根据国家统计的数字,一共有2万7千人在国外比较
好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或者是以上级别的教职。我知道生命科学的统计。这是一个很大
的学科,当我还是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的时候, 07年的暑假,我们统计了美国34个
州,有将近3千名在美国科研型大学或研究机构里面做助理教授以上的人。这不是一个
小数字,但国内从事生命科学的教授研究员总数更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而我国的实力是
什么样的呢?根据吴瑞老先生生前统计的数字,01-06年高端研究成果里面,中国国内
在生命科学这一个领域里面和在美国华人的差距大约是1:10,是10倍的差距。华人在
美国的生命科学领域里面大概是10-20%的分量,综合算起来就是01-06年,中国生命科
学的高端研究成果是美国的1-2%的样子。我经常在想,这只是生命科学,顶多也就影响
到了老百姓的健康,还不至于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但是很多地方,我觉得可能是会威
胁到国家安全的,如果我们落后得太厉害的话,到了关键的时候,比如万一战争爆发的
时候,是会吃大亏的。

所以,在有没有必要性的问题上,我相信大家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我本来不想论述必要性的问题,但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因为我刚看到一篇文章之后非
常不平静,是朱猛进老师写的,《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我想朱老师肯定是
很好的用意,而且我非常同意刚才我们大家达成的共识: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
靠培养自己的人才,这一点毫无疑问!如果说20年之后、50年之后我们还要在相当程度
上靠引进人才,这个国家真的是出大问题了。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就像我刚才对科技水
平现状的基本评价一样,我们目前有没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科技体制、教育体
制、文化体制等等去支持我们对一流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问题,请大家考虑。
第二,我们自己的人才够不够强?有没有足够的高层次人才?我们自己的人才资源储备
够不够强大?试想,造船的话,如果你都不知道船是什么样子,能造得出来吗?如果你
根本不知道最先进的船是什么样子,你怎么可能造出最好的船?如果自己闭门造一个小
河舟,能和西方的军舰抗衡吗?我想这里面的道理不用我去解释。买来的船也好,租来
的船也好,它是一个物,不能生根发芽、不能用来建造培养下一条船,它不是人。而人
是可以生根发芽的,高级人才是可以培养下一代拔尖创新青年人才的,是可以以点带面
改善科研、教育、文化环境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以船喻人的比喻是不恰当的。

第三,请大家不要忘记:中国在迄今为止的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在积极引进海外
人才,因为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人才储备,他们是炎黄子孙。事实上,现在国内科技
界的领军人物以及行政领导大多数是我们过去引进的人才,他们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总体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国家一贯坚持的,不是突发奇想刚刚出台的
,只是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把引进重点之一放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上面。

我本人也一样,是从海外归国,但是我现在已经立足国内近三年了,我认为自己完全是
国内的人了,可我还是要建议、倡议在现阶段持续引进真正高端的人才,而且是大力度
的引进,要充分的引进,不要像挤牙膏一样的引进。对高层次引进人才要“充分尊重、
积极支持、放手使用”,这对中国的前途、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全有好处!

我认为我们最应担心的不是该不该引进高端人才,而是有没有足够的魄力引进高端人才
。现在出现一个通病,几乎快成一个恶性循环了:我们定了一个目标大量引进人才,结
果发现第一批引进的质量参差不齐,然后大家就有一些议论,而且对人才引进的方式也
有议论。于是就觉得:坏了,这个东西有争议。怎么办呢?我们搞平衡吧,有争议的事
情先搁置起来,把以前想做的事情先不要做了。结果,真正在国外做得好的高端人才本
来已经动心了,可他一看,这个东西都不敢做起来,我干嘛要回来呀,于是他就不回来
了。相反另外一些人,相对来说做得没那么好的,想没准儿我可以试试,结果这些并非
最优秀的人却回来了。这样就又给了很多其他对人才引进问题本来就有看法的人更多火
药,说这些引进人才还不如我呢,这个评价更加负面,这个螺旋就往下走了。咱们希望
它是往上走的,这是个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

但是总体来讲,我想大家应该看到,这个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的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大
多数入选者在本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可以担当起引领国家今后科技发展的重任。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包含了各个领域、行业,不仅有创新,也有创业的,还有一些在高科
技产业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些人才在里面,只是现在不方便宣传或公示。所以我在这里面
作为首批千人计划的入选者以及主要参与者之一,对千人计划的一些质疑做一些回应。

还是以生命科学的评审为例展开。网上有人有负面的评论,说千人计划入选者的质量低
劣,质量很差。在这儿,对这些个别人,我问您一句话:你真的认为千人计划入选者的
平均水平不高于目前国内的平均水平吗?你真的认为这些人才比您差吗?在七个大的专
业领域里面,生命科学可能是引进最多的一个。我是第一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第二批到
第四批我是生命科学组的召集人之一,终审组成员。后面几批的入选者材料都应该经过
了我们的审阅。请您告诉我,哪些入选者的水平很差?

其实这个评审过程还是很严格的。我不敢说它没有毛病,但所有评审专家高度负责。即
使经过了前面的层层筛选,到了我们终审组,淘汰率依旧非常高。最近第四批在生命科
学领域报上来34个人,这是通过了教育部、卫生部及各个省市评审之后报上来的,34人
中我们刷掉了22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初选者通过终审。再往前,第三批报上来98位
,我们刷掉了56位,保留了42位。当然我们也有压力,因为下面有单位不满,给相关部
委写信,说我们的标准太高,说这个人水平比国内领先水平还要强,为什么要把他刷掉
,等等。对不起,这是专家组的意见,生命科学的20位专家,14位是院士,6位是千人
计划入选者。这些人不会、也不可能允许暗箱操作,甚至在终审时,我们如果对某位候
选人有异议的时候会当即查他的资料。就是说即使这些人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专家,但
应该说是不错的。还有一些人去了西部,比如说西北的大学。我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愿
意去吗?这些人如果在国外做得已经不错了,而他回来又能以点带面改变一个学校,一
个地方学术水平的话,难道我们不该支持吗?

但是总的来讲,我也想大家应该看到这个千人计划,它是包含在了各个行业,不仅创新
,也有创业。以我听到的案例,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媒体不给做宣传,我觉得应该是对国
家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军工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些人才在里面,这个还是很关
键的。所以我自己正面的谈一下,就是对千人计划的一些质疑做一些回应。

还是以生命科学评审展开。有人说,刚才有负面的评论,有时候大家提意见说千人计划
好是好,结果你的质量低劣,质量很差。在这儿,我问一句话。生命科学引进很多人了
,在座也有不少生命科学的,生命科学可能是引进最多的一个,在七个大的专业里面。
我是生命科学的召集人之一,终审组,我是第一批千人计划,第二批到第四批我可以告
诉大家,都应该经过我的手,你给我写一封信,告诉我,谁引进了之后他的水平很差,
差到比国内科学家很远的地步,你可以告诉我。我觉得这个评审过程还是很严格的。

我不敢说它没有毛病,比如说我们还有终审组,最近第四组中报上来34个人,这是通过
教育部、卫生部各个省市评审报上来的,孟安明、饶毅也是这个组的成员,我们刷掉了
22位。再往前第三批报上来98位,我们刷掉了56位,保留了42位。当然我们也有压力,
因为下面有单位抗议,给中组部写信,说这个人水平比国内做得水平还要强,为什么要
把他刷掉,对不起,这是专家组的意见,生命科学的20位专家,14位是院士,6位是千
人计划入选者。这些人不是暗箱操作,甚至每一个候选人在通过终审的时候,我们对他
有异议的时候现场查他的资料,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说这些人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专
家,但是应该说是不错的。比如说有些人去了西部,去了西北,比如说西北的大学。我
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愿意去吗?这些人如果在国外做得已经不错了,又能改变一个学校
,一个地方学术水平的话,以点带面的话难道我们不该支持吗?

今天我非常高兴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很理性、理智。尽管大家很动感情,但是说出来
的话有理有据,不像有时候在网上看到的匿名评论和个别实名博文,说千人计划质量很
差,你要是能够举出一些人的例子,比如你把名字列出来,把他水平差的具体情况有理
有据地写出来,我愿意加入你的签名说这些人水平不高。这里面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什
么样的人我们该引进?什么样的人qualify?这是可以debate 的。当然这个“高端人才
”,大家有的理解为 “领军人才”。什么叫领军人才?如果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衡量的
话,总共华人就是几位,而且年事颇高,这些人是你要重点引进的对象吗?以他们为主
吗?当然不是。所以大家要想想我们究竟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是引进来,简单的靠他的
名气在一个学校,在一个单位,还是说引进一些人真正的做实事,带动一个面,大家都
应该考虑一下。说到这,我当然非常赞成李国杰老师讲的一点,就是中国也需要引进几
十位真正的在大领域里面最优秀的人才,比如说像姚期智先生,他回国之后在理论计算
机方面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在清华从科研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了。
然而,像姚先生这样的毕竟屈指可数。我个人认为,千人计划要把它做得实一点。只要
入选者是在他的学术领域内有信誉,国际上大家都信服的一些人,脚踏实地,年富力强
,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了。所以关于质量的优劣,就我所知的领域
是不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的。我在此给大家这样一个解释。

关于网上公示的问题,以前我跟大家的观点一致,我觉得增加透明度是一个好事情,应
该增加透明度;但关键是透明度增加到哪儿,这个是限度的问题,这一点是可以讨论、
探讨的。这一点大家也可以想一想,网上公示,像刚才有一位发言说,他在国内刚刚开
始过渡期的时候,就被国外单位给开除了。你是希望他刚刚签完合同就在网上公示,让
全世界都知道呢?还是给他一定的时间,让他先在国内生根发芽,成长起来,大家想想
?不要忘记:这些人不是刚刚做完博士学位,可以带上简单几件行李就回国,他们几乎
无一例外地在国外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房产、家庭、和孩子,需要一段时间过渡。我
个人表态,我不赞成网上公示。美国或者是国际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单位在雇人的时
候网上公示?我说的不是行政人员,而是科学、教育、技术人员,聘任就聘任了,有什
么不敢做的呢?对于千人计划,大家如果从正面看的话,认真想想,应该不难理解这一
点。

最后一点,千人计划回来以后能起到的作用,我在不同的场合说过了,第一点,脚踏实
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任何一个千人计划入选者回来的话,包括我本人在内,如果想当然
地觉得我水平比谁谁高,可以吃老本了,不仅和国内外同事搞不好关系,自己今后也可
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我说的不能浮在半空中,每一个千人计划入选者回来都应
该做出自己的成绩。但是只有这样也不够,既然国家花了大力气把千人计划从国外引进
来,既然国内的环境还有问题,你就需要对这个国家的整体环境有责任心。我最近写了
一篇博文《人才和环境的关系》,就是说既然已经回来了,就应该积极参与到改变科技
体制、教育体制、文化氛围、科研文化的这个过程中来。说到这儿我给大家讲一件事。
我在两年半之前在清华全职工作的时候给饶毅发过一个电子邮件,就是想找一些志同道
合的人在网上签一个公共声明,当时列了十条,其中两条是:我申请基金的时候一定不
和评委在评审前或评审后做任何形式的私下沟通;我当评委的时候一定不和申请人在评
审前或评审后做任何形式的私下沟通。但这件事到现在还没做,为什么?其实还是怕枪
打出头鸟。但是我站在这儿,我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保证,我回来以后,过去两年半或
者是今后,我申请任何项目都没有跟评委沟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科研基金分配
的原则问题,我以此为荣。这也是我和饶毅一起写的《科学》社论里面很重要的观点,
我们希望千人计划的这些人回来之后能够参与到改变国内科研文化的进程当中来。我八
月份在北戴河发言的时候说了这么几句话,是发自内心的,与所有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
诸位共勉: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转载自科学网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0/9/237159-1.shtm

***********
一流人才用二流设备是可以做出一流成果的
清华大学生科院院长 施一公


今天听了前面几位的演讲我很激动,大家有的观点不同,但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所有人
都希望这个国家强大、和平发展以及有一个很好的前途。但是在和平时期,在生活丰衣
足食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在想自己的一些事情,想周围的一些事情,眼光放得很近,
有时包括我自己在内,眼光放得很短。可是,可能我受“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思想影
响太深了,我经常很忧虑,当报道中国不如国外的时候我忧虑,当报道我们一些重要成
就的时候我依然担心。我经常想万一不行怎么办?我宁愿咱们比世界其他国家好很多的
时候你还认为不行,有种紧迫感和压力,而不希望在自己还很差的时候却夜郎自大地认
为自己很好。

今天是讲国家高端人才引进,我以这个为开场,来讨论有没有必要引进高端人才。回答
这个必要性当然是和我们的科技现状有关。中国科技究竟是什么水平?在各行各业,各
个领域究竟到什么水平?在生命科学、制药界,重大创新制药我有很强烈的看法,今天
我不想多说了,在座有懂这个领域的都知道,我们很落后!其他的领域我不知道,只能
道听途说。

刚才李国杰老师讲得非常好,包括他提到的李凯教授,我们在普林斯顿就是很好的朋友
,他也给我讲了一些事情。各行各业我也有一些朋友,我也得到一些消息,总的来说,
中国的科技大多数领域跟外国差距很大。这些事实令我忧虑,很难平静。刚才陈老师提
到的日本,尽管感情上我很不喜欢这个国家,但是科学技术上人家确实走在了我们的前
面,我们也得承认人家还有几十位科学家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力,而中国有几个?当然
我也觉得前途会是好的,我们要等待,有耐心。但是机制不好的话,我们怎么办?科技
现状和人才直接相关,所谓的科技强不就是人才强吗?我非常同意刚才陈杰老师说的一
流人才用二流设备是可以做出一流成果的,但是二流三流的人才用一流的仪器是不可能
做出一流的科学成果的。

人才是立国之本,这是毫无疑问的。总体来讲,我们国家在很多地方还很落后,落后到
有引进高端人才的必要性,我觉得这一点至少在前面几位的发言中没有听到异议。而网
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那么大家不妨换一个角度想想,改革开放整整31年了,我们输出
了这么多人,现在有多少人回来呢?根据国家统计的数字,一共有2万7千人在国外比较
好的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或者是以上级别的教职。我知道生命科学的统计。这是一个很大
的学科,当我还是华人生物学家协会主席的时候, 07年的暑假,我们统计了美国34个
州,有将近3千名在美国科研型大学或研究机构里面做助理教授以上的人。这不是一个
小数字,但国内从事生命科学的教授研究员总数更远远高于这个数字,而我国的实力是
什么样的呢?根据吴瑞老先生生前统计的数字,01-06年高端研究成果里面,中国国内
在生命科学这一个领域里面和在美国华人的差距大约是1:10,是10倍的差距。华人在
美国的生命科学领域里面大概是10-20%的分量,综合算起来就是01-06年,中国生命科
学的高端研究成果是美国的1-2%的样子。我经常在想,这只是生命科学,顶多也就影响
到了老百姓的健康,还不至于对国家安全造成影响。但是很多地方,我觉得可能是会威
胁到国家安全的,如果我们落后得太厉害的话,到了关键的时候,比如万一战争爆发的
时候,是会吃大亏的。

所以,在有没有必要性的问题上,我相信大家是可以达成共识的。

我本来不想论述必要性的问题,但还是忍不住说了出来,因为我刚看到一篇文章之后非
常不平静,是朱猛进老师写的,《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我想朱老师肯定是
很好的用意,而且我非常同意刚才我们大家达成的共识: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一定要
靠培养自己的人才,这一点毫无疑问!如果说20年之后、50年之后我们还要在相当程度
上靠引进人才,这个国家真的是出大问题了。但是关键的问题是,就像我刚才对科技水
平现状的基本评价一样,我们目前有没有这样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科技体制、教育体
制、文化体制等等去支持我们对一流人才的培养?这是一个问题,请大家考虑。
第二,我们自己的人才够不够强?有没有足够的高层次人才?我们自己的人才资源储备
够不够强大?试想,造船的话,如果你都不知道船是什么样子,能造得出来吗?如果你
根本不知道最先进的船是什么样子,你怎么可能造出最好的船?如果自己闭门造一个小
河舟,能和西方的军舰抗衡吗?我想这里面的道理不用我去解释。买来的船也好,租来
的船也好,它是一个物,不能生根发芽、不能用来建造培养下一条船,它不是人。而人
是可以生根发芽的,高级人才是可以培养下一代拔尖创新青年人才的,是可以以点带面
改善科研、教育、文化环境的。所以我认为这个以船喻人的比喻是不恰当的。

第三,请大家不要忘记:中国在迄今为止的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始终在积极引进海外
人才,因为这些人才是中华民族的人才储备,他们是炎黄子孙。事实上,现在国内科技
界的领军人物以及行政领导大多数是我们过去引进的人才,他们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
关重要的作用。现在总体的人才引进政策是国家一贯坚持的,不是突发奇想刚刚出台的
,只是根据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把引进重点之一放在了海外高层次人才上面。

我本人也一样,是从海外归国,但是我现在已经立足国内近三年了,我认为自己完全是
国内的人了,可我还是要建议、倡议在现阶段持续引进真正高端的人才,而且是大力度
的引进,要充分的引进,不要像挤牙膏一样的引进。对高层次引进人才要“充分尊重、
积极支持、放手使用”,这对中国的前途、对我们整个国家的安全有好处!

我认为我们最应担心的不是该不该引进高端人才,而是有没有足够的魄力引进高端人才
。现在出现一个通病,几乎快成一个恶性循环了:我们定了一个目标大量引进人才,结
果发现第一批引进的质量参差不齐,然后大家就有一些议论,而且对人才引进的方式也
有议论。于是就觉得:坏了,这个东西有争议。怎么办呢?我们搞平衡吧,有争议的事
情先搁置起来,把以前想做的事情先不要做了。结果,真正在国外做得好的高端人才本
来已经动心了,可他一看,这个东西都不敢做起来,我干嘛要回来呀,于是他就不回来
了。相反另外一些人,相对来说做得没那么好的,想没准儿我可以试试,结果这些并非
最优秀的人却回来了。这样就又给了很多其他对人才引进问题本来就有看法的人更多火
药,说这些引进人才还不如我呢,这个评价更加负面,这个螺旋就往下走了。咱们希望
它是往上走的,这是个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

但是总体来讲,我想大家应该看到,这个千人计划引进人才的质量还是相当不错的,大
多数入选者在本领域处于国际领先的地位,可以担当起引领国家今后科技发展的重任。
千人计划引进人才包含了各个领域、行业,不仅有创新,也有创业的,还有一些在高科
技产业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些人才在里面,只是现在不方便宣传或公示。所以我在这里面
作为首批千人计划的入选者以及主要参与者之一,对千人计划的一些质疑做一些回应。

还是以生命科学的评审为例展开。网上有人有负面的评论,说千人计划入选者的质量低
劣,质量很差。在这儿,对这些个别人,我问您一句话:你真的认为千人计划入选者的
平均水平不高于目前国内的平均水平吗?你真的认为这些人才比您差吗?在七个大的专
业领域里面,生命科学可能是引进最多的一个。我是第一批千人计划入选者,第二批到
第四批我是生命科学组的召集人之一,终审组成员。后面几批的入选者材料都应该经过
了我们的审阅。请您告诉我,哪些入选者的水平很差?

其实这个评审过程还是很严格的。我不敢说它没有毛病,但所有评审专家高度负责。即
使经过了前面的层层筛选,到了我们终审组,淘汰率依旧非常高。最近第四批在生命科
学领域报上来34个人,这是通过了教育部、卫生部及各个省市评审之后报上来的,34人
中我们刷掉了22位,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初选者通过终审。再往前,第三批报上来98位
,我们刷掉了56位,保留了42位。当然我们也有压力,因为下面有单位不满,给相关部
委写信,说我们的标准太高,说这个人水平比国内领先水平还要强,为什么要把他刷掉
,等等。对不起,这是专家组的意见,生命科学的20位专家,14位是院士,6位是千人
计划入选者。这些人不会、也不可能允许暗箱操作,甚至在终审时,我们如果对某位候
选人有异议的时候会当即查他的资料。就是说即使这些人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专家,但
应该说是不错的。还有一些人去了西部,比如说西北的大学。我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愿
意去吗?这些人如果在国外做得已经不错了,而他回来又能以点带面改变一个学校,一
个地方学术水平的话,难道我们不该支持吗?

但是总的来讲,我也想大家应该看到这个千人计划,它是包含在了各个行业,不仅创新
,也有创业。以我听到的案例,还是有很多人因为媒体不给做宣传,我觉得应该是对国
家各个方面,尤其是高科技产业和军工起了关键作用的一些人才在里面,这个还是很关
键的。所以我自己正面的谈一下,就是对千人计划的一些质疑做一些回应。

还是以生命科学评审展开。有人说,刚才有负面的评论,有时候大家提意见说千人计划
好是好,结果你的质量低劣,质量很差。在这儿,我问一句话。生命科学引进很多人了
,在座也有不少生命科学的,生命科学可能是引进最多的一个,在七个大的专业里面。
我是生命科学的召集人之一,终审组,我是第一批千人计划,第二批到第四批我可以告
诉大家,都应该经过我的手,你给我写一封信,告诉我,谁引进了之后他的水平很差,
差到比国内科学家很远的地步,你可以告诉我。我觉得这个评审过程还是很严格的。

我不敢说它没有毛病,比如说我们还有终审组,最近第四组中报上来34个人,这是通过
教育部、卫生部各个省市评审报上来的,孟安明、饶毅也是这个组的成员,我们刷掉了
22位。再往前第三批报上来98位,我们刷掉了56位,保留了42位。当然我们也有压力,
因为下面有单位抗议,给中组部写信,说这个人水平比国内做得水平还要强,为什么要
把他刷掉,对不起,这是专家组的意见,生命科学的20位专家,14位是院士,6位是千
人计划入选者。这些人不是暗箱操作,甚至每一个候选人在通过终审的时候,我们对他
有异议的时候现场查他的资料,都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说这些人不是国际上最领先的专
家,但是应该说是不错的。比如说有些人去了西部,去了西北,比如说西北的大学。我
问在座的各位,你们愿意去吗?这些人如果在国外做得已经不错了,又能改变一个学校
,一个地方学术水平的话,以点带面的话难道我们不该支持吗?

今天我非常高兴的一个原因是,大家都很理性、理智。尽管大家很动感情,但是说出来
的话有理有据,不像有时候在网上看到的匿名评论和个别实名博文,说千人计划质量很
差,你要是能够举出一些人的例子,比如你把名字列出来,把他水平差的具体情况有理
有据地写出来,我愿意加入你的签名说这些人水平不高。这里面还有一个情况,就是什
么样的人我们该引进?什么样的人qualify?这是可以debate 的。当然这个“高端人才
”,大家有的理解为 “领军人才”。什么叫领军人才?如果以诺贝尔奖获得者衡量的
话,总共华人就是几位,而且年事颇高,这些人是你要重点引进的对象吗?以他们为主
吗?当然不是。所以大家要想想我们究竟要引进什么样的人?是引进来,简单的靠他的
名气在一个学校,在一个单位,还是说引进一些人真正的做实事,带动一个面,大家都
应该考虑一下。说到这,我当然非常赞成李国杰老师讲的一点,就是中国也需要引进几
十位真正的在大领域里面最优秀的人才,比如说像姚期智先生,他回国之后在理论计算
机方面的研究已经初见成效,在清华从科研到本科生研究生培养已经成为一个体系了。
然而,像姚先生这样的毕竟屈指可数。我个人认为,千人计划要把它做得实一点。只要
入选者是在他的学术领域内有信誉,国际上大家都信服的一些人,脚踏实地,年富力强
,达到这样的目的,我个人认为是很不错的了。所以关于质量的优劣,就我所知的领域
是不存在暗箱操作的问题的。我在此给大家这样一个解释。

关于网上公示的问题,以前我跟大家的观点一致,我觉得增加透明度是一个好事情,应
该增加透明度;但关键是透明度增加到哪儿,这个是限度的问题,这一点是可以讨论、
探讨的。这一点大家也可以想一想,网上公示,像刚才有一位发言说,他在国内刚刚开
始过渡期的时候,就被国外单位给开除了。你是希望他刚刚签完合同就在网上公示,让
全世界都知道呢?还是给他一定的时间,让他先在国内生根发芽,成长起来,大家想想
?不要忘记:这些人不是刚刚做完博士学位,可以带上简单几件行李就回国,他们几乎
无一例外地在国外有自己独立的实验室、房产、家庭、和孩子,需要一段时间过渡。我
个人表态,我不赞成网上公示。美国或者是国际上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单位在雇人的时
候网上公示?我说的不是行政人员,而是科学、教育、技术人员,聘任就聘任了,有什
么不敢做的呢?对于千人计划,大家如果从正面看的话,认真想想,应该不难理解这一
点。

最后一点,千人计划回来以后能起到的作用,我在不同的场合说过了,第一点,脚踏实
地做好自己的工作。任何一个千人计划入选者回来的话,包括我本人在内,如果想当然
地觉得我水平比谁谁高,可以吃老本了,不仅和国内外同事搞不好关系,自己今后也可
能会出现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我说的不能浮在半空中,每一个千人计划入选者回来都应
该做出自己的成绩。但是只有这样也不够,既然国家花了大力气把千人计划从国外引进
来,既然国内的环境还有问题,你就需要对这个国家的整体环境有责任心。我最近写了
一篇博文《人才和环境的关系》,就是说既然已经回来了,就应该积极参与到改变科技
体制、教育体制、文化氛围、科研文化的这个过程中来。说到这儿我给大家讲一件事。
我在两年半之前在清华全职工作的时候给饶毅发过一个电子邮件,就是想找一些志同道
合的人在网上签一个公共声明,当时列了十条,其中两条是:我申请基金的时候一定不
和评委在评审前或评审后做任何形式的私下沟通;我当评委的时候一定不和申请人在评
审前或评审后做任何形式的私下沟通。但这件事到现在还没做,为什么?其实还是怕枪
打出头鸟。但是我站在这儿,我可以给大家这样一个保证,我回来以后,过去两年半或
者是今后,我申请任何项目都没有跟评委沟通,我觉得这是一个很简单的科研基金分配
的原则问题,我以此为荣。这也是我和饶毅一起写的《科学》社论里面很重要的观点,
我们希望千人计划的这些人回来之后能够参与到改变国内科研文化的进程当中来。我八
月份在北戴河发言的时候说了这么几句话,是发自内心的,与所有千人计划入选者以及
诸位共勉:去私心,敢担当,有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