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那一枪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0:29:49
1914年6月28日,星期六,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巴尔干半岛的奥匈帝国波斯尼亚省首府萨拉热窝市,人们正在欢迎一个大人物的到来。
作为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带着妻子索菲亚驾临了这个城市进行访问。尽管这块土地仅仅是在6年前才被奥匈帝国吞并的,但是萨拉热窝人仍然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上午10点左右,皇室的汽车队缓缓驶进了市区。市民们拥挤在街道两旁,不断发出欢呼,争相向皇储夫妇表示敬意。斐迪南夫妇坐在第二辆车上,这是一辆敞蓬汽车。斐迪南大公身着元帅礼服,威严而又风度翩翩,频频向路边的人挥手致意。他的女官出身的妻子索菲亚坐在车的右边,不断向路人展示出优雅的微笑。中午时分,车队路过一个街口拐角时,司机转错了方向,便停下来准备倒车。就在这时,从路边冲出了一个青年,在几米远的地方向斐迪南夫妇连开二枪。一发子弹打穿了斐迪南大公的脖颈,另一发子弹则击中了索菲亚的腹部。仅仅过了几分钟,大公夫妇就离开了人世。在最后的时刻,斐迪南的话是:“索菲,索菲,为了我们的孩子要坚持。。。。。。”
这短短的几分钟决定了一代人的命运。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成了一个飞速燃烧的导火索,直接引发了血海滔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大战中,死伤人数多达3000万,整个欧洲变成了一片废墟。那么,仅仅一个皇储被刺就能导致发生一场世界大战吗?历史远远不是这样简单,在偶然与必然之间,命运在无情地降临。可以这样说吧,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不过是在一场必将到来的殊死决斗中的发令枪。
说起来话可就长了。自从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大陆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多个国家卷入的大战。欧洲和我们中国不同,并没有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在查理曼大帝和罗马帝国时期,欧洲主要地区有过短暂的统一,但很快又发生了分裂。各个民族据城邦自立,小而全的发展,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连语言也变得五花八门。其实看看现在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什么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等,都是有着相同的语言起源的,从发音到语意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欧洲的长期分裂,使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在历史上,分裂的欧洲长期落后于统一的中国,这是个重要的原因。欧洲人就是这样怪,许多人自己不想统一在一起,也绝不欢迎别人的统一努力。前有拿破仑,后有希特勒,都有志建立一个统一的大欧洲,却都功败垂成。直到21世纪,在建立欧洲联盟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欧洲国家别别扭扭,有着老大的不愿意。就在2005年6月,法国还搞了一个全民公决否定了欧盟宪法,弄得欧盟国家一片尴尬。要知道,法国可是欧洲一体化的最早推动者呢!
在19世纪的很长时间里,欧洲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皆因为各个主要大国之间势均力敌,也就是所谓的战略均衡。在欧洲大陆,英、法、俄、奥、德是5个最主要的大国。这5个国家中,英国远处英伦三岛,注意力集中在对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上,对在欧洲大陆称霸并无兴趣。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科技力量和经济力量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英国还有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使得英国人可以远洋海外,在世界各处攻城掠地。到了20世纪初,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是其本土的100多倍。因为殖民地遍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所以总有太阳照耀在上面,英国便又自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人是很狡猾的,他们表面上置身于欧洲大陆事务之外,可又无时不对欧洲大陆有着重要的影响。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不使大陆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过分强大,使各国互相牵制,各有顾忌,这样英国便成了谁也离不开的仲裁者,可以高枕无忧的在世界各地发展势力。
法国则一直自视为欧洲大陆的代表国家,并不掩饰其称霸的野心,其海外殖民地的数量也仅次于英国。法国几百年来一直和英国进行竞争,互相之间打来斗去,在历史上留下过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不过自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元气大伤,一时再也没有了当年的英雄劲头。法国知道在海外扩张上是争不过英国的,因而目标也就限于重新建立其在欧洲大陆上的领先地位。
俄国可以说是欧洲的一个异数,其庞大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有着足足的称霸实力。可惜的是俄国发展较晚,经济落后,海军实力也不强,没捞到机会在海外开拓殖民地。俄国对在欧洲大陆称霸是有兴趣的。不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挨了英法当头一棒,野心只好暂时收敛了起来。此后俄国贪婪地扩张着国土,将目标集中对准亚洲。比如连年对土耳其进行蚕食,对中亚各汗国的吞并,以及对中国的侵略。一句话,俄国是个巨无霸,可对欧洲的大多数事务并不那么热心。
奥地利是欧洲的古国了,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形成了包括匈牙利在内的统治着15个民族的奥匈帝国。也正因为这样,奥匈帝国内部麻烦事很多,各个民族之间矛盾重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摆平内政。这样一来,奥匈帝国也就满足于国内的太太平平,对于争霸一类的事也不太感冒。
德国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国家。德国人主要由日耳曼民族组成。在欧洲大陆,东欧领袖有俄国,西欧领袖有法国,都是统一的大国。唯独中欧的日耳曼民族分裂成了数百个德意志小国,犹如一盘散沙,可以说处于权力的真空地带。自古以来,权力真空地带总是大国争夺的焦点。所以只要欧洲一发生战争,德意志地区总是成为争夺的筹码。今天成为这个的势力范围,明天又被那个夺去,反正是毫无宁日。在日耳曼民族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希望组成统一国家的。在大大小小的城邦中,同样是日耳曼人国家的奥地利乐于见到德意志的诸侯分立,并无意于亲自出面主持统一,这样他就可以渔翁得利,保持其日耳曼独大的局面。这种日子没过多久,一个叫普鲁士的日耳曼小国后来居上,迅速崛起,成为了欧洲的一个大国。到了19世纪下半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用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各邦国的伟业。俾斯麦这个人可以说是天下奇才。他掌握普鲁士大权后,远交近攻,能发能收,结好于并无意干涉的英俄等国,得到他们的支持;而又对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奥地利和法国发动毫不留情的战争,并将其击败。仅仅过了十几年的时间,普鲁士就奇迹般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其长达600年的分裂历史。1871年8月,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塞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统一的德国终于成立。
这样看来我们对欧洲主要大国所处的战略态势就比较清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处于一种权力平衡状态,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来挑战这个系统。那么既然形成了战略均衡,为什么又会发生战争呢,而且一打就是世界大战?老子有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确是至理名言呀!一切的发生都是拜工业化发展所赐。
从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世界(主要是欧洲)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马克思就说了,这100多年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超过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产力总和。到了19世纪末期,欧洲人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对科技极为迷信,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科技的进步来解决。他们陶醉于日新月益的物质生活之中,认为即将到来的20世纪将会是和平的世纪,是人类享受生活的世纪。
如果工业化发展能够适可而止,那么这种想像未必不能成为现实。遗憾的是,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的贪婪。因为工业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打破贸易壁垒的限制,需要更广阔的原料市场,从而出现在世界各处的集团化经营,也就是垄断。于是,资本主义一方面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另一方面又掀起了追求海外原料市场的热潮。而工业化的发展,既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力量,又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还使民族主义情绪更加高涨。民族主义这种东西,引导好了可以成为保卫国家的健康力量,引导不好就成了一股侵犯别国,伤害其他民族的祸水。20世纪初的欧洲,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工业化的发展像一把上紧了的发条,一发不可收拾。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新的原料市场,也就是征服海外殖民地或扩张领土,有时也要不可避免地发生争夺。世界经济的日趋联系紧密使得资本主义愈加走向垄断,而对原料市场的争夺又使各国竞相发展军事力量。这样,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帝国主义阶段。所谓帝国主义,就是以战争手段来达到经济目的的垄断资本主义,将一种无理性的盲目追求作为最高目标。列宁是第一个提出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人,真可以说是目光远大。
人类就是这样的幼稚,虽然科技极大的进步了,可文明程度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规则,又在工业化大发展的20世纪得到了发扬光大。
欧洲战略均衡的打破,是在德国统一之后。日耳曼这个民族,当他是一盘散沙时,似乎谁都可以欺负一下。不过当他统一在一起后,就焕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生命活力。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德国人的严谨自律和坚毅顽强精神得到了充分地发扬,因而国家发展极其迅速。仅仅过了不到30年,到了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科技、军事等方面就迅速超越了欧洲的龙头老大英国,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新兴强国美国的工业大国。
随着德国国力的强大,野心也变得越来越大。这也难怪,德国弱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强大了,就如同一个乡下暴发户进了城,五光十色的世界让他的眼睛都花了,脑子中只有一个念头,攀比,攀比,再攀比!本来俾斯麦为德国制定的国策并不是要去争霸,而是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随时保持着主动,做一个仲裁者。因为德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利,处于欧洲的中心,一旦打起仗来四面都可能受到攻击。所以,德国就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平,而不是去惹事生非。在这一点上,威廉一世也看得很清楚,坚定地支持俾斯麦。
可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1888年时,威廉一世死了,皇太子继位100多天后英年早逝,皇孙继位,就是威廉二世。这个家伙当了皇帝没多久,就把俾斯麦的职务给免去了。随后,威廉二世在外交上一反俾斯麦的政策,开始变得咄咄逼人,称霸的野心越来越露骨。俾斯麦对威廉二世的所作所为忧心忡忡,可又无能为力。1898年,这个可称为德国统一之父的人在忧虑中去世了。
威廉二世其人可称为志大才疏。他气不过英国人竟然夺了那么多的殖民地,觉得德国人也应该这样。可是世界毕竟太小了,到他掌权的时候已经瓜分得差不多了。那么怎么办呢?威廉二世的做法是到处扬言挑衅,表示强硬态度,哪里都想插一下手,即使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舒服。这种愚蠢行为的结果是:欧洲人渐渐都知道自己的身边出了一个恶邻居,德国成为了扩张和威胁的代名词,而实际上德国却又没得到什么。威廉二世把俾斯麦费尽心机为德国赢得的好名声丢光了,争取到的盟友也得罪了不少。最愚蠢的是威廉二世竟然还大力发展海军,要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要知道海洋优势可是英国的立国之本,怎么会让德国人赶上来呢!而且德国的出海口很小,只在北海有不大的地方。一旦战争打起来,英国只需要用舰队将北海口一封,德国海军就会变成旱鸭子。俾斯麦在世时可是最怕和英国闹僵的。就这样,威廉二世不安于现状,频频向国际秩序挑战,逐渐把德国引向了战争的深渊。
随着工业化扩张的无止无休,20世纪初的欧洲陷入了相互不满和猜疑之中。德国本来和英、俄的关系都不错。因为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夺了法国的地盘,所以为了防止法国复仇,俾斯麦的策略是争取英国的中立,并且和俄国结盟。不成想威廉二世上台后,先是轻率地断绝了和俄国的盟约,然后又向英国的海上霸权挑战,和两个国家都闹僵了。法国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向俄国表示了亲近,俄国也怕自己孤立,于是法俄同盟很快建立。英国呢,虽然不想在欧洲大陆上建立霸权,但又必须有所依靠。既然德国已越来越显示出敌意,那么英国就只好和法俄越靠越近。
结果,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盟友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个民族帝国,内部矛盾相当复杂。所以,奥匈帝国的野心只限于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因为这里大部分是衰落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是奥匈帝国唯一可能攫取领土的地方。德国对巴尔干没什么欲望,倒是俄国对这里很有兴趣,所以俄国成为了奥匈帝国扩张的阻碍。为了找一个靠山和盟友,德奥互有所需,两国同盟得以建立。这时,又有一个国家加入了进来,这就是统一不久的意大利。意大利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力并不强。不过,意大利看中了法国的一块土地和巴尔干半岛的几个港口,所以他加入了德奥同盟。
本来欧洲各个大国之间都有矛盾,在领土、经济、势力范围的争夺上,矛盾大大小小,多得很。不过,在德国迅速崛起后,因为他的发展速度,更因为他的野心,使德国逐渐处于了矛盾的中心地位。德国想抢英国的世界老大地位;想压制法国,保住从人家那夺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想插手土耳其,当然顺带也要对巴尔干有所影响,触了俄国的大忌。就这样,德国的气势汹汹逐渐把本来并不很亲热的英、法、俄3个国家逼到了一起。而德国呢,也找到了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作为小伙伴。
总结一下,因为强烈的扩张欲望以及各个国家间的猜疑,导致了军事结盟的产生,欧洲旧有的战略均势终于被打破了。以德、奥、意为一方结成了三国同盟,另一方则是英、法、俄的三国协约,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抗形势。随着双方在世界各地区所进行的对势力范围的争夺,反过来也更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不可避免地两大阵营开始了扩军备战,走上扩张之路的帝国主义已无法自动刹车。所以,在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发生之前,欧洲的局势就已经是干柴遍布,只差一点火星了。
这一点火星终于在萨拉热窝被引发了,其后大火燎原,烧遍了大半个欧洲。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要刺杀斐迪南夫妇呢?事情说复杂也不复杂。前边不是说过了吗,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有着领土野心。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土地被称为“近东病夫”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着,在这里生活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许多南部斯拉夫民族。奥匈帝国一直明里暗里在这里挖墙角,并且成功地帮助塞尔维亚从土耳其独立了出来。1878年又占领了土耳其在巴尔干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名为“托管”,到1908年正式并入奥匈帝国,使其境内的南斯拉夫人达到了600余万。
塞尔维亚是个很小的国家,但是这个民族的野心却很大。自从塞尔维亚独立后,塞国政府就一直梦想着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统一的民族国家。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对帮助塞尔维亚独立的奥匈帝国由感激逐渐转为敌视,他们不能容忍奥匈帝国不断吞并南斯拉夫人的土地。这时,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俄国将手伸向了巴尔干,从背后给予了塞尔维亚以支持。俄国人的算盘是把巴尔干的斯拉夫小国变成他的附庸,从而既可以牵制奥匈帝国的扩张,又可以进一步肢解土耳其帝国。
斐迪南大公并不是奥匈帝国老皇帝的儿子,只是因为原来的鲁道夫太子英年自杀,他才成为了皇位继承人。公平地说,斐迪南此人有着相当大的胸怀。他认为奥地利应该以和平的形象屹立于欧洲,扩张并不是好的手段。他的理想是把奥匈帝国变成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所谓的“大奥合众国”,境内的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家园。斐迪南的这种理想一旦成为现实,那么塞尔维亚人的统一南斯拉夫的运动就会灰飞烟灭,因为很多南斯拉夫民族实际上对激进的塞尔维亚人比对奥地利人更为反感。这样,在有爱国热血的塞尔维亚人中,就弥漫了一股仇恨斐迪南的情绪。
1914年5月时,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省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从奥匈帝国方面来说,本来就有吞并塞尔维亚之心,这个小国实在是奥匈染指巴尔干的绊脚石,演习是为了先行威摄。从德国方面来说,支持奥匈演习可以给躲在塞尔维亚后面的俄国以警示,达到敲山震虎之效。这次演习确定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正是528年前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其时奥匈帝国老皇帝弗兰茨已经八十多岁,挺不了几年了。斐迪南作为未来的皇帝,为了表示对军队的关注,便带着妻子索菲亚亲临演习现场视察。演习间隙,斐迪南夫妇对萨拉热窝进行了访问。
奥匈帝国的这场演习明摆了是一次挑衅,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人。著名的塞尔维亚激进组织“黑手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联合在了一起,决定刺杀斐迪南。一来还击奥匈帝国的挑衅,二来也除去斐迪南这个心腹大患。
6月28日这一天,有6名刺客潜入了萨拉热窝。当斐迪南的车队经过市中心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了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扔出一枚炸弹。但炸弹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一名侍从军官和索菲亚的女侍。斐迪南当时镇静地下车察看,并要求将伤者送往医院,然后他又上车继续前往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其后按照日程安排他应该离开萨拉热窝了。但是斐迪南却坚持要去医院看望受伤的侍从,于是车队便转道前往医院。本来埋伏的刺客大都散去了,却只有一个人没走,他叫普林西普,一个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学生。就是这样,本文开头的一幕发生了。
说起来也很令人感叹。斐迪南的妻子索菲亚原来不过是个女官,按照皇室的规矩,是没有资格和斐迪南结婚的。可是斐迪南是个多情种子,非索菲亚不娶。他们冲破了重重阻碍,终于结合在了一起。此次萨拉热窝之行,二人依然夫唱妇随,死也死在了一起。凶手普林西普当场被警察抓获,后来死在狱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王国建立,普林西普成为了万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斐迪南之死震惊了欧洲。早就想收拾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终于找到了借口,立即向塞尔维亚发出通谍,指责塞国政府是谋杀的主谋。随后,奥匈帝国开始了军事动员。俄国在巴尔干有着重要利益,当然不能坐视奥匈帝国胡来,于是也开始军事动员。奥匈帝国有些胆怯,便向德国求助。德国认为决不能向俄国示弱,表示坚决支持奥匈帝国。德皇威廉二世一方面向他的表兄,也就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去电报,要他取消军事动员,以免欧洲发生大战;另一方面也开始进行军事准备。对于德国来说,被法俄同盟夹在中间,战略态势相当不利。如能借这个机会打服俄国,则等于解除了后顾之忧。
关键时刻,法国坚决支持了俄国,表示一旦俄国受到攻击法国将予以援助。这时沙皇尼古拉二世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强硬到底。沙皇的大臣们向他告诫,现在俄国的巨大军事机器已经发动起来了,如果强行停止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沙皇决定继续进行军事动员,150万俄国大军开始向西部边界进发。德国知道和法俄的一战要难免了,他担心的是此时英国的态度。实际上英国是最狡猾的。从内心里说,英国是希望开战的。英国感觉到了德国巨大的军事潜力,担心再往后拖英国的海军优势就会丧失。不过英国也不愿意首先表态,怕万一德国悬崖勒马,自己就会落了一个好战的名声。所以,英国在最初的时间里公开声明表示中立。
在有了德国的支持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步步紧逼,不断发出战争威胁。那么塞尔维亚政府到底是不是谋杀斐迪南的主谋呢?说是也不是。塞尔维亚政府是巴不得斐迪南死掉的,可是却也没有胆大到要派人去谋杀的程度。这次谋杀确是激进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所为。可要说塞尔维亚政府没有责任,那又太牵强了。其实塞尔维亚政府事先是知道这次谋杀的,因为政府中的一些官员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组织的成员。塞尔维亚政府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喜忧参半,既希望真的能把斐迪南杀掉,又担心引起可怕的战争。结果,塞尔维亚政府一方面并不去阻止民族主义者的行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帝国的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根本没把这一警告当回事,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恫吓。就这样,悲剧发生了。
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了很多苛刻条件,要求追查凶手,赔偿损失,并由奥匈政府派人“帮助”塞尔维亚整顿内政,限令其48小时答复。战祸临近,塞尔维亚政府害怕了。他们除了不同意奥匈帝国派人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之外,其余条件均表示接受。可是,奥匈帝国已决意发动战争,便以塞尔维亚没有答应通谍的全部条件为由,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这时俄国通知奥匈帝国,如果攻击塞尔维亚,那么俄军必将参战。法国随即也开始进行军事动员。在德奥与法俄剑拔弩张的时候,英国表面上两不相帮,出面调停,暗中却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英国的这种阴险手法一直将德国蒙在鼓里,直到最后的摊牌时刻。
7月29日,奥匈军队进入塞尔维亚,奥塞战争首先爆发。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军事动员。俄法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在很多年前,德国军队参谋总长史利芬就制定了一个军事计划,规定一旦和法国的战争爆发,德军将通过中立国比利时的领土进攻法国。8月4日,德国悍然破坏1839年签定的“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兵分四路侵入比利时。此时英国终于撕下了面具,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军队无条件撤出比利时。然而这时的德国已是骑虎难下,知道上了英国的当,却也只好硬撑到底。德军猛攻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很多比利时士兵和无辜平民惨遭杀戮。8月5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就卷入了人类历史上还未曾有过的世界大战。这场大厮杀整整进行了4年多,陆续又有许多其他国家加入,直杀得血海茫茫,山河变色。战争最终以德奥集团的失败而告结束。战后,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国成了战败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奥匈帝国则崩溃了,许多民族获得了独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终于建立。英、法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损失惨重,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后期加入协约国参战的美国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国家实力迅速升至世界第一。大战还导致了俄罗斯帝国的崩溃,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一切的一切,在普林西普举起枪的那一瞬便注定了。1914年6月28日,星期六,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在巴尔干半岛的奥匈帝国波斯尼亚省首府萨拉热窝市,人们正在欢迎一个大人物的到来。
作为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弗兰茨•斐迪南大公带着妻子索菲亚驾临了这个城市进行访问。尽管这块土地仅仅是在6年前才被奥匈帝国吞并的,但是萨拉热窝人仍然表现出了很大的热情。上午10点左右,皇室的汽车队缓缓驶进了市区。市民们拥挤在街道两旁,不断发出欢呼,争相向皇储夫妇表示敬意。斐迪南夫妇坐在第二辆车上,这是一辆敞蓬汽车。斐迪南大公身着元帅礼服,威严而又风度翩翩,频频向路边的人挥手致意。他的女官出身的妻子索菲亚坐在车的右边,不断向路人展示出优雅的微笑。中午时分,车队路过一个街口拐角时,司机转错了方向,便停下来准备倒车。就在这时,从路边冲出了一个青年,在几米远的地方向斐迪南夫妇连开二枪。一发子弹打穿了斐迪南大公的脖颈,另一发子弹则击中了索菲亚的腹部。仅仅过了几分钟,大公夫妇就离开了人世。在最后的时刻,斐迪南的话是:“索菲,索菲,为了我们的孩子要坚持。。。。。。”
这短短的几分钟决定了一代人的命运。
萨拉热窝谋杀事件成了一个飞速燃烧的导火索,直接引发了血海滔天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在这场大战中,死伤人数多达3000万,整个欧洲变成了一片废墟。那么,仅仅一个皇储被刺就能导致发生一场世界大战吗?历史远远不是这样简单,在偶然与必然之间,命运在无情地降临。可以这样说吧,萨拉热窝谋杀事件不过是在一场必将到来的殊死决斗中的发令枪。
说起来话可就长了。自从拿破仑战争后,欧洲大陆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发生多个国家卷入的大战。欧洲和我们中国不同,并没有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在查理曼大帝和罗马帝国时期,欧洲主要地区有过短暂的统一,但很快又发生了分裂。各个民族据城邦自立,小而全的发展,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连语言也变得五花八门。其实看看现在欧洲主要国家的语言,什么英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等,都是有着相同的语言起源的,从发音到语意有很多共通的地方。欧洲的长期分裂,使各民族的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受到了巨大的阻碍。在历史上,分裂的欧洲长期落后于统一的中国,这是个重要的原因。欧洲人就是这样怪,许多人自己不想统一在一起,也绝不欢迎别人的统一努力。前有拿破仑,后有希特勒,都有志建立一个统一的大欧洲,却都功败垂成。直到21世纪,在建立欧洲联盟已是大势所趋的情况下,还是有一些欧洲国家别别扭扭,有着老大的不愿意。就在2005年6月,法国还搞了一个全民公决否定了欧盟宪法,弄得欧盟国家一片尴尬。要知道,法国可是欧洲一体化的最早推动者呢!
在19世纪的很长时间里,欧洲之所以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皆因为各个主要大国之间势均力敌,也就是所谓的战略均衡。在欧洲大陆,英、法、俄、奥、德是5个最主要的大国。这5个国家中,英国远处英伦三岛,注意力集中在对广阔的海外殖民地的开拓上,对在欧洲大陆称霸并无兴趣。英国最早开始工业革命,科技力量和经济力量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英国还有一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使得英国人可以远洋海外,在世界各处攻城掠地。到了20世纪初,英国的海外殖民地面积达2000多万平方公里,是其本土的100多倍。因为殖民地遍布在地球的各个角落,所以总有太阳照耀在上面,英国便又自称为“日不落帝国”。英国人是很狡猾的,他们表面上置身于欧洲大陆事务之外,可又无时不对欧洲大陆有着重要的影响。英国人的如意算盘是,不使大陆上的任何一个国家过分强大,使各国互相牵制,各有顾忌,这样英国便成了谁也离不开的仲裁者,可以高枕无忧的在世界各地发展势力。
法国则一直自视为欧洲大陆的代表国家,并不掩饰其称霸的野心,其海外殖民地的数量也仅次于英国。法国几百年来一直和英国进行竞争,互相之间打来斗去,在历史上留下过著名的“英法百年战争”。不过自拿破仑战争后,法国元气大伤,一时再也没有了当年的英雄劲头。法国知道在海外扩张上是争不过英国的,因而目标也就限于重新建立其在欧洲大陆上的领先地位。
俄国可以说是欧洲的一个异数,其庞大的国土和众多的人口有着足足的称霸实力。可惜的是俄国发展较晚,经济落后,海军实力也不强,没捞到机会在海外开拓殖民地。俄国对在欧洲大陆称霸是有兴趣的。不过在克里米亚战争中,俄国挨了英法当头一棒,野心只好暂时收敛了起来。此后俄国贪婪地扩张着国土,将目标集中对准亚洲。比如连年对土耳其进行蚕食,对中亚各汗国的吞并,以及对中国的侵略。一句话,俄国是个巨无霸,可对欧洲的大多数事务并不那么热心。
奥地利是欧洲的古国了,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已形成了包括匈牙利在内的统治着15个民族的奥匈帝国。也正因为这样,奥匈帝国内部麻烦事很多,各个民族之间矛盾重重,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来摆平内政。这样一来,奥匈帝国也就满足于国内的太太平平,对于争霸一类的事也不太感冒。
德国是个值得大书特书的国家。德国人主要由日耳曼民族组成。在欧洲大陆,东欧领袖有俄国,西欧领袖有法国,都是统一的大国。唯独中欧的日耳曼民族分裂成了数百个德意志小国,犹如一盘散沙,可以说处于权力的真空地带。自古以来,权力真空地带总是大国争夺的焦点。所以只要欧洲一发生战争,德意志地区总是成为争夺的筹码。今天成为这个的势力范围,明天又被那个夺去,反正是毫无宁日。在日耳曼民族的内心深处,其实是非常希望组成统一国家的。在大大小小的城邦中,同样是日耳曼人国家的奥地利乐于见到德意志的诸侯分立,并无意于亲自出面主持统一,这样他就可以渔翁得利,保持其日耳曼独大的局面。这种日子没过多久,一个叫普鲁士的日耳曼小国后来居上,迅速崛起,成为了欧洲的一个大国。到了19世纪下半期,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用俾斯麦为宰相,开始了统一德意志各邦国的伟业。俾斯麦这个人可以说是天下奇才。他掌握普鲁士大权后,远交近攻,能发能收,结好于并无意干涉的英俄等国,得到他们的支持;而又对阻碍德意志统一的奥地利和法国发动毫不留情的战争,并将其击败。仅仅过了十几年的时间,普鲁士就奇迹般地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结束了其长达600年的分裂历史。1871年8月,威廉一世在法国的凡尔塞宫加冕为德意志帝国皇帝,统一的德国终于成立。
这样看来我们对欧洲主要大国所处的战略态势就比较清楚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欧洲处于一种权力平衡状态,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来挑战这个系统。那么既然形成了战略均衡,为什么又会发生战争呢,而且一打就是世界大战?老子有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确是至理名言呀!一切的发生都是拜工业化发展所赐。
从17世纪开始的工业革命极大的推动了世界(主要是欧洲)的发展。在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生活、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马克思就说了,这100多年所创造的社会生产力,超过了人类几千年的社会生产力总和。到了19世纪末期,欧洲人普遍有这样一种心理,那就是对科技极为迷信,认为一切问题都可以用科技的进步来解决。他们陶醉于日新月益的物质生活之中,认为即将到来的20世纪将会是和平的世纪,是人类享受生活的世纪。
如果工业化发展能够适可而止,那么这种想像未必不能成为现实。遗憾的是,工业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极大的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一方面也加剧了人类的贪婪。因为工业化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需要打破贸易壁垒的限制,需要更广阔的原料市场,从而出现在世界各处的集团化经营,也就是垄断。于是,资本主义一方面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过渡,另一方面又掀起了追求海外原料市场的热潮。而工业化的发展,既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力量,又增强了国家的军事力量,同时还使民族主义情绪更加高涨。民族主义这种东西,引导好了可以成为保卫国家的健康力量,引导不好就成了一股侵犯别国,伤害其他民族的祸水。20世纪初的欧洲,正是发生了这样的变化:工业化的发展像一把上紧了的发条,一发不可收拾。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新的原料市场,也就是征服海外殖民地或扩张领土,有时也要不可避免地发生争夺。世界经济的日趋联系紧密使得资本主义愈加走向垄断,而对原料市场的争夺又使各国竞相发展军事力量。这样,资本主义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帝国主义阶段。所谓帝国主义,就是以战争手段来达到经济目的的垄断资本主义,将一种无理性的盲目追求作为最高目标。列宁是第一个提出帝国主义这个概念的人,真可以说是目光远大。
人类就是这样的幼稚,虽然科技极大的进步了,可文明程度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提升。原始社会的弱肉强食规则,又在工业化大发展的20世纪得到了发扬光大。
欧洲战略均衡的打破,是在德国统一之后。日耳曼这个民族,当他是一盘散沙时,似乎谁都可以欺负一下。不过当他统一在一起后,就焕发出了惊天动地的生命活力。在机器大工业时代,德国人的严谨自律和坚毅顽强精神得到了充分地发扬,因而国家发展极其迅速。仅仅过了不到30年,到了20世纪初,德国在工业、科技、军事等方面就迅速超越了欧洲的龙头老大英国,成为了世界上仅次于新兴强国美国的工业大国。
随着德国国力的强大,野心也变得越来越大。这也难怪,德国弱了那么多年,好不容易强大了,就如同一个乡下暴发户进了城,五光十色的世界让他的眼睛都花了,脑子中只有一个念头,攀比,攀比,再攀比!本来俾斯麦为德国制定的国策并不是要去争霸,而是左右逢源,谁也不得罪,随时保持着主动,做一个仲裁者。因为德国的地理位置非常不利,处于欧洲的中心,一旦打起仗来四面都可能受到攻击。所以,德国就要尽可能地保持和平,而不是去惹事生非。在这一点上,威廉一世也看得很清楚,坚定地支持俾斯麦。
可惜,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1888年时,威廉一世死了,皇太子继位100多天后英年早逝,皇孙继位,就是威廉二世。这个家伙当了皇帝没多久,就把俾斯麦的职务给免去了。随后,威廉二世在外交上一反俾斯麦的政策,开始变得咄咄逼人,称霸的野心越来越露骨。俾斯麦对威廉二世的所作所为忧心忡忡,可又无能为力。1898年,这个可称为德国统一之父的人在忧虑中去世了。
威廉二世其人可称为志大才疏。他气不过英国人竟然夺了那么多的殖民地,觉得德国人也应该这样。可是世界毕竟太小了,到他掌权的时候已经瓜分得差不多了。那么怎么办呢?威廉二世的做法是到处扬言挑衅,表示强硬态度,哪里都想插一下手,即使自己得不到也不让别人舒服。这种愚蠢行为的结果是:欧洲人渐渐都知道自己的身边出了一个恶邻居,德国成为了扩张和威胁的代名词,而实际上德国却又没得到什么。威廉二世把俾斯麦费尽心机为德国赢得的好名声丢光了,争取到的盟友也得罪了不少。最愚蠢的是威廉二世竟然还大力发展海军,要和英国争夺海上霸权。要知道海洋优势可是英国的立国之本,怎么会让德国人赶上来呢!而且德国的出海口很小,只在北海有不大的地方。一旦战争打起来,英国只需要用舰队将北海口一封,德国海军就会变成旱鸭子。俾斯麦在世时可是最怕和英国闹僵的。就这样,威廉二世不安于现状,频频向国际秩序挑战,逐渐把德国引向了战争的深渊。
随着工业化扩张的无止无休,20世纪初的欧洲陷入了相互不满和猜疑之中。德国本来和英、俄的关系都不错。因为德国在普法战争中夺了法国的地盘,所以为了防止法国复仇,俾斯麦的策略是争取英国的中立,并且和俄国结盟。不成想威廉二世上台后,先是轻率地断绝了和俄国的盟约,然后又向英国的海上霸权挑战,和两个国家都闹僵了。法国高兴得不得了,马上就向俄国表示了亲近,俄国也怕自己孤立,于是法俄同盟很快建立。英国呢,虽然不想在欧洲大陆上建立霸权,但又必须有所依靠。既然德国已越来越显示出敌意,那么英国就只好和法俄越靠越近。
结果,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盟友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奥匈帝国。奥匈帝国是个民族帝国,内部矛盾相当复杂。所以,奥匈帝国的野心只限于在巴尔干半岛的扩张,因为这里大部分是衰落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的领地,是奥匈帝国唯一可能攫取领土的地方。德国对巴尔干没什么欲望,倒是俄国对这里很有兴趣,所以俄国成为了奥匈帝国扩张的阻碍。为了找一个靠山和盟友,德奥互有所需,两国同盟得以建立。这时,又有一个国家加入了进来,这就是统一不久的意大利。意大利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国力并不强。不过,意大利看中了法国的一块土地和巴尔干半岛的几个港口,所以他加入了德奥同盟。
本来欧洲各个大国之间都有矛盾,在领土、经济、势力范围的争夺上,矛盾大大小小,多得很。不过,在德国迅速崛起后,因为他的发展速度,更因为他的野心,使德国逐渐处于了矛盾的中心地位。德国想抢英国的世界老大地位;想压制法国,保住从人家那夺来的阿尔萨斯和洛林;想插手土耳其,当然顺带也要对巴尔干有所影响,触了俄国的大忌。就这样,德国的气势汹汹逐渐把本来并不很亲热的英、法、俄3个国家逼到了一起。而德国呢,也找到了奥匈帝国和意大利作为小伙伴。
总结一下,因为强烈的扩张欲望以及各个国家间的猜疑,导致了军事结盟的产生,欧洲旧有的战略均势终于被打破了。以德、奥、意为一方结成了三国同盟,另一方则是英、法、俄的三国协约,欧洲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抗形势。随着双方在世界各地区所进行的对势力范围的争夺,反过来也更加剧了欧洲的紧张局势。不可避免地两大阵营开始了扩军备战,走上扩张之路的帝国主义已无法自动刹车。所以,在萨拉热窝谋杀事件发生之前,欧洲的局势就已经是干柴遍布,只差一点火星了。
这一点火星终于在萨拉热窝被引发了,其后大火燎原,烧遍了大半个欧洲。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人要刺杀斐迪南夫妇呢?事情说复杂也不复杂。前边不是说过了吗,奥匈帝国对巴尔干半岛有着领土野心。巴尔干半岛的大部分土地被称为“近东病夫”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统治着,在这里生活着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等许多南部斯拉夫民族。奥匈帝国一直明里暗里在这里挖墙角,并且成功地帮助塞尔维亚从土耳其独立了出来。1878年又占领了土耳其在巴尔干的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两省,名为“托管”,到1908年正式并入奥匈帝国,使其境内的南斯拉夫人达到了600余万。
塞尔维亚是个很小的国家,但是这个民族的野心却很大。自从塞尔维亚独立后,塞国政府就一直梦想着建立一个包括所有南斯拉夫人的统一的民族国家。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对帮助塞尔维亚独立的奥匈帝国由感激逐渐转为敌视,他们不能容忍奥匈帝国不断吞并南斯拉夫人的土地。这时,作为东斯拉夫人的俄国将手伸向了巴尔干,从背后给予了塞尔维亚以支持。俄国人的算盘是把巴尔干的斯拉夫小国变成他的附庸,从而既可以牵制奥匈帝国的扩张,又可以进一步肢解土耳其帝国。
斐迪南大公并不是奥匈帝国老皇帝的儿子,只是因为原来的鲁道夫太子英年自杀,他才成为了皇位继承人。公平地说,斐迪南此人有着相当大的胸怀。他认为奥地利应该以和平的形象屹立于欧洲,扩张并不是好的手段。他的理想是把奥匈帝国变成一个联邦制的国家,所谓的“大奥合众国”,境内的所有民族都有自己独立的家园。斐迪南的这种理想一旦成为现实,那么塞尔维亚人的统一南斯拉夫的运动就会灰飞烟灭,因为很多南斯拉夫民族实际上对激进的塞尔维亚人比对奥地利人更为反感。这样,在有爱国热血的塞尔维亚人中,就弥漫了一股仇恨斐迪南的情绪。
1914年5月时,在德国的大力支持下,奥匈帝国决定在邻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省首府萨拉热窝举行大规模军事演习。从奥匈帝国方面来说,本来就有吞并塞尔维亚之心,这个小国实在是奥匈染指巴尔干的绊脚石,演习是为了先行威摄。从德国方面来说,支持奥匈演习可以给躲在塞尔维亚后面的俄国以警示,达到敲山震虎之效。这次演习确定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时间选定在6月28日,这一天正是528年前塞尔维亚被土耳其征服的纪念日。其时奥匈帝国老皇帝弗兰茨已经八十多岁,挺不了几年了。斐迪南作为未来的皇帝,为了表示对军队的关注,便带着妻子索菲亚亲临演习现场视察。演习间隙,斐迪南夫妇对萨拉热窝进行了访问。
奥匈帝国的这场演习明摆了是一次挑衅,大大激怒了塞尔维亚人。著名的塞尔维亚激进组织“黑手党”和波斯尼亚当地的秘密民族主义团体“青年波斯尼亚”联合在了一起,决定刺杀斐迪南。一来还击奥匈帝国的挑衅,二来也除去斐迪南这个心腹大患。
6月28日这一天,有6名刺客潜入了萨拉热窝。当斐迪南的车队经过市中心驶进阿佩尔码头时,埋伏在这里的第一个暗杀者没能动手,因为一个警察走过来站在了他面前。相距不远的另一个暗杀者突然从人群中冲出来,向斐迪南夫妇乘坐的汽车扔出一枚炸弹。但炸弹被车篷弹到地上,在第三辆车前爆炸,碎片击伤了一名侍从军官和索菲亚的女侍。斐迪南当时镇静地下车察看,并要求将伤者送往医院,然后他又上车继续前往市政厅。斐迪南夫妇参加了市政厅举行的欢迎仪式,其后按照日程安排他应该离开萨拉热窝了。但是斐迪南却坚持要去医院看望受伤的侍从,于是车队便转道前往医院。本来埋伏的刺客大都散去了,却只有一个人没走,他叫普林西普,一个年仅19岁的塞尔维亚学生。就是这样,本文开头的一幕发生了。
说起来也很令人感叹。斐迪南的妻子索菲亚原来不过是个女官,按照皇室的规矩,是没有资格和斐迪南结婚的。可是斐迪南是个多情种子,非索菲亚不娶。他们冲破了重重阻碍,终于结合在了一起。此次萨拉热窝之行,二人依然夫唱妇随,死也死在了一起。凶手普林西普当场被警察抓获,后来死在狱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南斯拉夫王国建立,普林西普成为了万人景仰的民族英雄。
斐迪南之死震惊了欧洲。早就想收拾塞尔维亚的奥匈帝国终于找到了借口,立即向塞尔维亚发出通谍,指责塞国政府是谋杀的主谋。随后,奥匈帝国开始了军事动员。俄国在巴尔干有着重要利益,当然不能坐视奥匈帝国胡来,于是也开始军事动员。奥匈帝国有些胆怯,便向德国求助。德国认为决不能向俄国示弱,表示坚决支持奥匈帝国。德皇威廉二世一方面向他的表兄,也就是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发去电报,要他取消军事动员,以免欧洲发生大战;另一方面也开始进行军事准备。对于德国来说,被法俄同盟夹在中间,战略态势相当不利。如能借这个机会打服俄国,则等于解除了后顾之忧。
关键时刻,法国坚决支持了俄国,表示一旦俄国受到攻击法国将予以援助。这时沙皇尼古拉二世有些犹豫,不知道该不该强硬到底。沙皇的大臣们向他告诫,现在俄国的巨大军事机器已经发动起来了,如果强行停止将会造成重大损失。于是沙皇决定继续进行军事动员,150万俄国大军开始向西部边界进发。德国知道和法俄的一战要难免了,他担心的是此时英国的态度。实际上英国是最狡猾的。从内心里说,英国是希望开战的。英国感觉到了德国巨大的军事潜力,担心再往后拖英国的海军优势就会丧失。不过英国也不愿意首先表态,怕万一德国悬崖勒马,自己就会落了一个好战的名声。所以,英国在最初的时间里公开声明表示中立。
在有了德国的支持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步步紧逼,不断发出战争威胁。那么塞尔维亚政府到底是不是谋杀斐迪南的主谋呢?说是也不是。塞尔维亚政府是巴不得斐迪南死掉的,可是却也没有胆大到要派人去谋杀的程度。这次谋杀确是激进的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所为。可要说塞尔维亚政府没有责任,那又太牵强了。其实塞尔维亚政府事先是知道这次谋杀的,因为政府中的一些官员就是塞尔维亚“黑手党”组织的成员。塞尔维亚政府对这件事的态度是喜忧参半,既希望真的能把斐迪南杀掉,又担心引起可怕的战争。结果,塞尔维亚政府一方面并不去阻止民族主义者的行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本国驻奥匈帝国的公使提醒奥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亚,将会有生命危险。但是奥匈政府根本没把这一警告当回事,认为这不过是一种恫吓。就这样,悲剧发生了。
7月23日,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发出了最后通牒,提出了很多苛刻条件,要求追查凶手,赔偿损失,并由奥匈政府派人“帮助”塞尔维亚整顿内政,限令其48小时答复。战祸临近,塞尔维亚政府害怕了。他们除了不同意奥匈帝国派人干涉塞尔维亚内政之外,其余条件均表示接受。可是,奥匈帝国已决意发动战争,便以塞尔维亚没有答应通谍的全部条件为由,于7月28日向塞尔维亚宣战。这时俄国通知奥匈帝国,如果攻击塞尔维亚,那么俄军必将参战。法国随即也开始进行军事动员。在德奥与法俄剑拔弩张的时候,英国表面上两不相帮,出面调停,暗中却极力怂恿法俄对德奥作战,并保证给予支持。英国的这种阴险手法一直将德国蒙在鼓里,直到最后的摊牌时刻。
7月29日,奥匈军队进入塞尔维亚,奥塞战争首先爆发。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和法国提出最后通牒,要求它们停止军事动员。俄法毫不犹豫地予以拒绝。7月31日,德国向俄国宣战。8月3日,德国向法国宣战。在很多年前,德国军队参谋总长史利芬就制定了一个军事计划,规定一旦和法国的战争爆发,德军将通过中立国比利时的领土进攻法国。8月4日,德国悍然破坏1839年签定的“保证比利时永久中立”的条约,兵分四路侵入比利时。此时英国终于撕下了面具,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要求德国军队无条件撤出比利时。然而这时的德国已是骑虎难下,知道上了英国的当,却也只好硬撑到底。德军猛攻比利时的列日要塞,很多比利时士兵和无辜平民惨遭杀戮。8月5日,英国以德国破坏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
在短短的一周时间内,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就卷入了人类历史上还未曾有过的世界大战。这场大厮杀整整进行了4年多,陆续又有许多其他国家加入,直杀得血海茫茫,山河变色。战争最终以德奥集团的失败而告结束。战后,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德国成了战败国,受到了严厉的惩罚。奥匈帝国则崩溃了,许多民族获得了独立,统一的南斯拉夫国家终于建立。英、法虽然取得了战争的胜利,但损失惨重,实力受到严重削弱。后期加入协约国参战的美国大发了一笔战争财,国家实力迅速升至世界第一。大战还导致了俄罗斯帝国的崩溃,世界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一切的一切,在普林西普举起枪的那一瞬便注定了。
废话太多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沈晨曦 发表于 2010-8-10 13:41


    对于普鲁士和德国来说,现在除了世界大战以外已经不可能有任何别的战争了,这会是一场具有空前规模和空前剧烈的世界战争,那时会有八百万到一千万的士兵彼此残杀,同时把整个欧洲都吃得干干净净,比任何时期的蝗虫群还要吃得厉害,三十年战争所造成的大破坏集中在三四年里重演出来,并遍及整个大陆,到处事饥荒、瘟疫,军队和人民群众因极端困苦而普遍野蛮化,我们在商业、工业和信贷方面的人造机构陷于无法收拾得混乱状态,其结局是普遍的破产,旧的国家及其世代相因的治国才略一齐崩溃,以致王冠成打地滚在地上而无人收拾!绝对无法预料,这一切将怎样了结,谁会成为斗争中的胜利者;只有一个结果是绝对没有疑问的,那就是普遍的衰竭和为工人阶级的最后胜利造成条件。”——恩格斯 1887年12月15日
暗杀奥匈帝国皇室除了增加仇恨外,毫无意义,哈布斯堡皇室早就不是特蕾西亚女皇时期的哈布斯堡了,奥地利和匈牙利政府只不过把皇室作为维系帝国统一的象征而已。只是可怜维也纳的老皇帝……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8-10 13:49
这一段太牛B了,出于何处?
回复 6# kyoukini


    1887年3月致J.倍倍尔的信
一战的格局是非常怪异的,从几个世纪的国际关系来看,英俄是世仇,英法是世仇,德奥是世仇,意奥是世仇,日俄是世仇,英德历来有传统友好关系,英德俄皇帝之间有亲戚关系,法奥有传统的友好关系。一战的对阵双方应该是美英日德意对法奥俄才对。不知道为什么被威廉二世搞成最被动的局面了。
kyoukini 发表于 2010-8-11 14:37
恩格斯啊,你看最后一句:L

一战的格局是非常怪异的,从几个世纪的国际关系来看,英俄是世仇,英法是世仇,德奥是世仇,意奥是世仇,日 ...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0-8-12 07:25

大概因为欧洲当时的主要大国法国和德国不可调和的矛盾吧。
俾斯麦也是,为什么跟奥地利打的时候,能坚持不进军维也纳。怎么跟法国打仗,就不但开进了巴黎,还在凡尔赛宫加冕威廉一世,搞得法国人里子面子全没了。
一战的格局是非常怪异的,从几个世纪的国际关系来看,英俄是世仇,英法是世仇,德奥是世仇,意奥是世仇,日 ...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0-8-12 07:25

大概因为欧洲当时的主要大国法国和德国不可调和的矛盾吧。
俾斯麦也是,为什么跟奥地利打的时候,能坚持不进军维也纳。怎么跟法国打仗,就不但开进了巴黎,还在凡尔赛宫加冕威廉一世,搞得法国人里子面子全没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0-8-12 07:25
从仇怨看:
英俄之间的克里米亚战争不算世仇吧?
英法关系拿破仑三世弥补过了。
德奥之间的关系俾斯麦摆平了。
意大利王国的前身撒丁王国跟奥地利没什么仇。
半个萨哈林岛不足以建立深仇大恨。
从友谊看:
德意志帝国建立之后,和英国的关系并不怎么样。
法国和奥地利的传统好关系,是建立在王室通婚的基础上,而那个时候两边王室都衰落了。
倒是英德俄帝王之间亲戚关系的破坏,确实要怪在威廉二世那里。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10-8-12 18:17


   奥地利同样是日耳曼人的国家,不想弄成世仇;法国在阻碍德国统一方面劣迹斑斑,可以想象日后德法关系也不会和谐,德国当然要好好羞辱法国了。
国务顾问 发表于 2010-8-12 07:25


    威廉二世比崇祯还差劲
他真的运作的好
和英国合作取代法国的地位轻而易举

要知道英德皇室是亲戚
马甲1号 发表于 2010-8-12 21:19


    欧洲那家皇室不是他家亲戚……
亲戚管什么用
nsa2000 发表于 2010-8-12 17:17
恩格斯小弟认识,我是想问一下出自哪个资料,比如恩格斯全集的某处:lol
大德意志道路、小德意志道路……
回复 8# 国务顾问

至少在威廉二世看来他这个欧洲的皇帝统治下的国家,已经是天下第二了。
人们总说:天下难为大。其实做二最难。
SeaBrown 发表于 2010-8-13 10:41

而且还碰上一个那么二的二世……
雪千寻 发表于 2010-8-13 11:46

我替威廉二世说两句。天生贵胄、身有残疾、虐心的成长历程,铸就了他的性格。如果这是变态的话,始皇帝情何以堪。在列宁和德国媾和以后,如果法国没有扛住,在欧洲大陆建立一个基督教的欧洲帝国不是没有可能。的确这个梦想是小概率事件,但是小概率和空想还是有区别的。历史不也是多次从拐角里走出来的吗?再说,威廉做德皇本身也是个小概率事件,不是吗?
SeaBrown 发表于 2010-8-13 12:43
这没有办法的,既然生在帝王家,不自带“睿智”属性就是不得不负起责任……再是悲哀的命运也无法摆脱……
历史上最牛的一枪...
德国战败的屈辱也促使了法西斯主义的诞生,种族清洗是罪恶的,但是法西斯帮德国把掌握其经济命脉的犹太人给全部清洗了,现在德国的命脉自我控制 哎 对德国来说 不知是好是坏、
德国的历史真是够坎坷 够暴力的
lairuo 发表于 2010-8-23 11:46

甭听那个抄袭十九世纪沙俄反犹小册子的宋鸿兵忽悠

德意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商业银行、达姆施塔特银行什么的全都是德国人控制的

最大的克虏伯财阀老板也是德国人

西门子财阀、蒂森财阀、曼内斯曼财阀也是

北德意志-劳埃德、汉堡-美洲这些大航运公司,戴姆勒奔驰、宝马、豪尔赫、迈巴赫、MAN(奥格斯堡-纽伦堡机械制造公司)、布洛姆福斯、日耳曼尼亚、伏尔铿这些大军火商、大机械公司、大造船厂,爱克发、蔡司、禅臣、拜耳、BASF这些大洋行大公司什么的,老板也都是日耳曼人,不是犹太人
老二经常被老大算计
这个刺杀事件有个南斯拉夫电影的
回复 23# 歌剧院幽灵
索性来个大的:美国的财阀有几个是犹太血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