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专辑1:一战的深层分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1:18:02


今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本人特此出一个系列专辑,来纪念这个影响至今并且划定现在历史格局的这场重要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WW I、Great War;简称一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称之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20世纪早期的中文又常称为“欧战”。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和中国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

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专辑2:重返一战战场旧址 已发表完成

http://lt.cjdby.net/thread-1882094-1-1.html


今天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本人特此出一个系列专辑,来纪念这个影响至今并且划定现在历史格局的这场重要的战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英语:World War I、WW I、Great War;简称一战)是一场于1914年7月28日至1918年11月11日间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这场战争。在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场战争被称之为“世界大战”。由于主要战场在欧洲,故20世纪早期的中文又常称为“欧战”。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国、奥匈、土耳其、保加利亚属同盟国阵营,英国、法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和中国则属协约国阵营。在战争期间,很多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加入协约国。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万人参战,1,000万左右的人丧生,2,000万左右的人受伤。战争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据估计损失约1,700亿美元(当时币值)。

战争的导火线是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战线主要分为东线(俄国对德奥作战)、西线(英法对德作战)和南线(又称巴尔干战线,塞尔维亚对奥匈作战),其中又以西线最惨烈。



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专辑2:重返一战战场旧址 已发表完成

http://lt.cjdby.net/thread-1882094-1-1.html


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次战争,对战胜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并收获了不同的红利,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列强们,在诸多世界问题上取得的一致看法,并互相加以利用! 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各国列强们确都心怀鬼胎,相互算计,都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德国----虽战败确得到庇护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了,但似乎帝国主义的战胜国,在处理瓜分德国利益的问题上,都表现的太过手下留情,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战胜国,最致命的威胁就是来自社会主义的苏俄。对战败国德国手下留情的目的,也是了为了使德国成为日后反共、反苏的一只利剑。人为的给苏俄树立一个对手,来制约这个‘另类’的社会主义国家!

英国----被削弱但依然强大
战争之前英国的实力,是协约国中最强大的,但通过这场战争,英国失去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不但自己一战中在军事上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在英国忙乎一战之时,美日确来趁火打劫,使英国在远东和拉丁美洲的势力受到排挤。这一切使英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当然通过这场战争,德国这个海上的竞争对手已经战败,英国海军,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自己的殖民地,也进一步得到扩张,在欧洲事务当中,英国有充分的话语权,以及它争霸世界的资格!他依然同美国在对德国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反对过分的削弱和肢解德国,也是想通过德国快速恢复,来遏制法国的势力过大,和对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制约。而且英国也利用美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携手法国共同对付美国这个后起之秀,遏制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和目的。同时又与美国若即若离,来限制法国在欧洲的权利,尽最大可能使自己主宰欧洲一切事务。
在亚洲,英国继续与日本保持友好对话,来取得日本在欧洲事务中对自己的支持,又利用美国与日本的矛盾,利用美国的手,反对日本在中国利益上吃独食的做法。使英国在中国的利益进一步得到保证。

法国----惨重的代价赢来的胜利
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代价最大的国家,不论是军事、经济、工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处理战败的德国问题上,他与美英等国不同的是,它极力争取、并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使法国在欧洲永远的少一个劲敌。战后法国在经济上也开始强有力的打击德国,它索要巨额赔款。在军事上,又要求德国裁减军备,使德国的军事力量,不具备任何威胁。让自己独自称霸欧洲大陆,但是法国的这一带有明显野心的举动,得到了美、英等国的反对,加上法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外交博弈上,必然招招都处于劣势。

意大利-----几乎没打过胜仗的战胜国
意大利的军队自古以来就毫无斗志可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几乎是没有打过什么胜仗,而且自身的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与上述各国也没有什么可比性!可意大利的野心确堪比其他世界列强!随着德国的战败,它以战胜者的姿态,也出来提出了一些列包括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地的领土要求。但同时也触动了英美等国的利益,所以胜利后意大利高调出场,但所得的实际利益,确杯水车薪!

美国----收货颇丰一跃而起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较晚、战场距本国领土较远、战争损失较轻的一个最幸运的国家,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收获了巨额的战争红利,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的经济强国,逐渐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列,而战后,美国从这时候起,夺取世界领导权也成为了它重要的战略目的,雄霸世界的野心也由此展开。
他一方面,在经济上反对太削弱战败的德国,防止太过刺激美国经济不稳,又希望巴尔干联盟由它控制,还企图破坏日英联盟,削弱英法日等国的实力。并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使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争霸中获得主动权。

日本-----天赐良机出兵中国山东 坐收渔翁之利
日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非常丰厚的战争红利之国家,战争进行中,以对德宣战为名,趁火打劫般的出兵中国山东,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和利益,全部归了日本。又开始逐一抢夺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使日本的国境线大大扩张。一战后,日本企图独自称霸中国,遏制其他国家到中国前来分享利益,从而给美国的利益造成损害,与美国的矛盾逐渐加重。同时日本希望与英国保持友好,通过英国的支持保证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最大化,而英国又急需日本的支持,来保证英国在欧洲的绝对话语权。

一战和二战的历史以及之后苏联和美国的崛起,都给欧洲人深深的长了一个教训上了一课,现在的欧洲建立起欧盟团结起来就是吸取了教训,以防发欧洲本土再发生类似的悲剧。

浅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各国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改变世界格局的一次战争,对战胜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都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并收获了不同的红利,从而促进了资本主义列强们,在诸多世界问题上取得的一致看法,并互相加以利用! 但是,在这一切的背后,各国列强们确都心怀鬼胎,相互算计,都有称霸世界的野心。

德国----虽战败确得到庇护
第一次世界大战德国失败了,但似乎帝国主义的战胜国,在处理瓜分德国利益的问题上,都表现的太过手下留情,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战胜国,最致命的威胁就是来自社会主义的苏俄。对战败国德国手下留情的目的,也是了为了使德国成为日后反共、反苏的一只利剑。人为的给苏俄树立一个对手,来制约这个‘另类’的社会主义国家!

英国----被削弱但依然强大
战争之前英国的实力,是协约国中最强大的,但通过这场战争,英国失去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垄断地位。不但自己一战中在军事上付出巨大的代价,而且在英国忙乎一战之时,美日确来趁火打劫,使英国在远东和拉丁美洲的势力受到排挤。这一切使英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渐减弱。
当然通过这场战争,德国这个海上的竞争对手已经战败,英国海军,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自己的殖民地,也进一步得到扩张,在欧洲事务当中,英国有充分的话语权,以及它争霸世界的资格!他依然同美国在对德国的问题上是一致的,反对过分的削弱和肢解德国,也是想通过德国快速恢复,来遏制法国的势力过大,和对苏俄社会主义的发展造成制约。而且英国也利用美国与法国之间的矛盾,携手法国共同对付美国这个后起之秀,遏制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和目的。同时又与美国若即若离,来限制法国在欧洲的权利,尽最大可能使自己主宰欧洲一切事务。
在亚洲,英国继续与日本保持友好对话,来取得日本在欧洲事务中对自己的支持,又利用美国与日本的矛盾,利用美国的手,反对日本在中国利益上吃独食的做法。使英国在中国的利益进一步得到保证。

法国----惨重的代价赢来的胜利
法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付出代价最大的国家,不论是军事、经济、工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在处理战败的德国问题上,他与美英等国不同的是,它极力争取、并最大限度的削弱德国,使法国在欧洲永远的少一个劲敌。战后法国在经济上也开始强有力的打击德国,它索要巨额赔款。在军事上,又要求德国裁减军备,使德国的军事力量,不具备任何威胁。让自己独自称霸欧洲大陆,但是法国的这一带有明显野心的举动,得到了美、英等国的反对,加上法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很低,外交博弈上,必然招招都处于劣势。

意大利-----几乎没打过胜仗的战胜国
意大利的军队自古以来就毫无斗志可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意大利几乎是没有打过什么胜仗,而且自身的军事和经济等方面与上述各国也没有什么可比性!可意大利的野心确堪比其他世界列强!随着德国的战败,它以战胜者的姿态,也出来提出了一些列包括南斯拉夫和土耳其等地的领土要求。但同时也触动了英美等国的利益,所以胜利后意大利高调出场,但所得的实际利益,确杯水车薪!

美国----收货颇丰一跃而起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参战较晚、战场距本国领土较远、战争损失较轻的一个最幸运的国家,通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美国收获了巨额的战争红利,一跃成为世界上第一的经济强国,逐渐跻身世界一流强国之列,而战后,美国从这时候起,夺取世界领导权也成为了它重要的战略目的,雄霸世界的野心也由此展开。
他一方面,在经济上反对太削弱战败的德国,防止太过刺激美国经济不稳,又希望巴尔干联盟由它控制,还企图破坏日英联盟,削弱英法日等国的实力。并夺取德国在太平洋上的一些岛屿,使自己在亚太地区的争霸中获得主动权。

日本-----天赐良机出兵中国山东 坐收渔翁之利
日本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获得非常丰厚的战争红利之国家,战争进行中,以对德宣战为名,趁火打劫般的出兵中国山东,使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和利益,全部归了日本。又开始逐一抢夺德国在太平洋上的岛屿,使日本的国境线大大扩张。一战后,日本企图独自称霸中国,遏制其他国家到中国前来分享利益,从而给美国的利益造成损害,与美国的矛盾逐渐加重。同时日本希望与英国保持友好,通过英国的支持保证日本在中国的利益最大化,而英国又急需日本的支持,来保证英国在欧洲的绝对话语权。

一战和二战的历史以及之后苏联和美国的崛起,都给欧洲人深深的长了一个教训上了一课,现在的欧洲建立起欧盟团结起来就是吸取了教训,以防发欧洲本土再发生类似的悲剧。


不出兵的“参战国”:中国参加一战始末

       这场大战牵涉到列强在华的利益,中国也“希望”成为参战国,以期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对中国这个“弱国”和“半殖民地”,列强是不放在眼里的,他们对中国“要求参战”和成为“参战国”,是从维护列强自身利益出发,而非顾及中国的利益。这是中国的悲剧。
  
  回顾这段历史,给中国人民的教训是,中国一定要成为一个强国,才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否则是可悲的,在世界舞台上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各帝国主义列强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1914年6月28日,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借王储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一事,向背后有俄国、法国、英国支持的塞尔维亚宣战。8月初,称为同盟国的德、奥一方的国家,和称为协约国的法、英、俄一方的国家,都相继向对方宣战。
  
  这不只是欧洲的事情。因为世界性的帝国主义国家,除欧洲的德、奥、英、法、俄、意之外,还有北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也不仅仅在欧洲,他们和美国与日本占有的殖民地领土、控制的半殖民地的势力范围及各种政治经济利益,还交叉于欧洲之外各大洲。因而这时都要避免已得利益的失去,并借机进行更大的掠夺。这样,一场帝国主义的争夺大战便从欧洲开始了。
  
  由于这些主要参战国在中国都有势力范围,他们都会拉拢中国,以期保有并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当时还未参战的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在中国对德国进行战争,夺取德帝国主义在山东的势力范围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大战开始,中国力求“中立”。德国驻华马尔赞,在中国组织了“中德协会”,拉拢中国知名人士站在德国一边。英国公使朱尔典、法国公使康悌、俄国公使克鲁朋斯基对中国政府此时不停止付德国庚子赔款、使德国用此款进行活动不满,他们对袁世凯政府允许青岛德国守军用中国人修筑防御工事提出抗议。
  
  美国在欧战开始后,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重要物资,宣布中立而乘机独发了战争财。8月3日袁世凯向美、德等国使节表示希望租借地和租界中立化。8月6日中国希望美国增加在中国的军队,使中国得到美国海军的支持;希望美国、日本劝说欧洲各国不在中国领土、领海租借地作战。美国政府答复,不愿为此问题卷入国际纠纷而拒绝。
  
  日本政府则指责中国外交部,在只涉及远东国家的问题上请美国帮助是想利用美国遏制日本。但是美国对日本在中国扩大势力并不善罢甘休。
      
       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日本已决定借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力东顾的时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日本通知英国决定对德国宣战,日本军舰出现在青岛海面。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最后通牒:一、德国立即撤退在日本和中国海面上的军舰,不能撤退的立即解除武装。二、9月15日以前无偿地无条件地把胶州湾租借地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给中国。限德国8月23日中午以前答复。
  
  德国不肯轻易地把嘴里的肥肉让给日本。德国政府已和中国政府私下交涉过,将胶州湾租借地“还给中国”,但中国以后要给予补偿。德国公使马尔赞接到日本通牒后说:“德国可以将青岛交还中国,但日本应将台湾交还中国。”马尔赞与中国政府外交部接洽,告可将胶州湾直接归还中国。
  
  但日本反对,袁世凯因而不敢接受。袁世凯政府曾建议德国将胶州湾先交给美国,以后再由美国交给中国,美国拒绝。袁世凯政府还对日本致德国通牒中提的将胶州湾“将来交给中国”是主持公道,诚表友谊,至为感谢。
  
  8月20日德国照会中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禁止外国军队经过中国领土,同日德国胶州总督下令驱逐日本人出境。日本在8月23日规定时间未得到德国答复,宣布对德宣战。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要求中国把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要中方撤出胶济铁路沿线及潍县一带的驻军。

  袁世凯向他在辛亥革命时就熟识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计。朱告袁日本已经参加协约国,英国不能抵制盟国。如中国对德、奥宣战,中国和日本都是协约国。如果中日两国都是协约国,我们也不能看着盟国欺负盟国,事情就好办了。袁世凯表示中国可以考虑加入协约国,但无出兵欧洲之力。
  
  朱尔典说可以不出兵,中国在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的进行支持就是尽了盟国的义务。袁世凯应允并提出条件:甲、协约国垫款整顿中国兵工厂,英法派专家指导中国军火工业;乙、各协约国没经中国同意不得签订与中国有关的条约;丙、各国在中国之租界不得包庇中国政治犯。
  
  这几点经朱尔典活动得到英、法、俄三国政府一致同意。但日本反对,只得作罢。袁世凯还是替英国在中国兵工厂制造了两万支步枪,通过香港殖民政府送给英国;代法国设立了惠民公司招募大批华工送到欧洲服务。袁政府尽力与日磋商缩小中立区域,缩小战区,并表示“苟可通融,无不竭力”。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
  
  9月3日,英日两国称近两万日军和少数英军在龙口及莱州登陆。日军并不先打青岛,部分军队西进,先占领了胶济铁路及济南。英军9月23日又在青岛附近的崂山登陆。10月1日中国请美国同英国阻止日本扩大行动区域,美国仍拒绝。10月4日德国同意将胶济路全部让给中国,中国告诉日本,日本不予承认。
  
  青岛要塞陆上有两道防御工事。第一道距市中心6公里,有5个炮台,炮台周围是1.2米至1.8米深的宽沟,沟底布满铁丝网。炮台前有一条近7公里长、2-4米深、底部10米宽的壕沟。
  
  沟底布置了8-10排木桩的铁丝网。第二道防御工事是炮兵发射阵地。正面陆上有近100门火炮,120挺机枪,海上有8个炮台,23门150-280毫米射程13.5公里的火炮。守备官兵4755人。

        日本组建了包括39艘战舰的第二舰队。从国内调动3万军队,编成4个梯队,并配备40挺机枪和144门火炮,租用50艘运输船运输到中国。8月23日开始运兵。英国派一艘战列舰、一艘驱逐舰、1500人的部队参与,9月2日至10月5日在中国渤海湾青岛以北150公里的龙口、青岛以北40公里的崂山湾登陆。9月25日日英军到距青岛德租界20-25公里的地区,与德国警卫队相遇。28日日军包围了要塞。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电令德国青岛守军坚守,“战至最后一人”。德国守军有6000余人,战况紧急时威廉二世又下令“毋庸死守”。
  
  11月6日夜日军开始进攻,德军弹药全部打光。11月7日日军攻下青岛,德军2300余人被俘,日军伤亡1700余人。11月7日晨5时德军要塞司令向守备部队下了投降令。10日,日军司令神尾与德国胶州总督华尔德举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移让礼”。
  
  1915年1月18日晚,并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面递具有独占中国性质的“二十一条”,其内容也未完全告诉其盟国英国,并嘱咐袁世凯严守秘密。说日本政府祝“贵大总统高升一步”。袁世凯连夜召集外交部总长、次长和总统府秘书商议对策,对日本在其第五号中实质上独占中国的部分内容是反对的。
  
  从1915年2月2日至5月初,中日代表开了24次会议。日本还于3月14日向东北、天津、山东等地增兵3万人;3月18日部分日军还开进沈阳,对袁政府施压,中方节节让步。
  
  日本公使向袁世凯送交“二十一条”时虽已嘱严守秘密,事后也向美、英、法、俄等国通报了大部分内容,但隐瞒了第五号日本独占中国性质的部分。为增加对日本的遏制,外交部参事顾维钧还是向英、美驻华公使透了消息,其他国家也知道了。本性相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在中国扩大主权,都是支持和不理会的;但对日本的“独占”,这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不能不理会。
  
  美国重申“不能妨碍门户开放政策”,劝中国“本着友好忍耐的精神”去和日本交涉。英国说:“日本要占领北京或建立对中国事实上的保护权,那将是违背英日同盟意志的”,在日本答应去掉条约中某些要求时,英国公使告诉中国,欧洲大陆顾不上东方的事情,中国无力同日本抗争,劝中国无条件接受日本的要求。
  
  俄国虽有顾及,但正依靠日本的军火供应而不敢反对。法国公使到中国外交部劝中国接受日本的要求。这些国家都帮助日本向中国施加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暂时搁置下第五号要求。1915年5月7日下午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政府于5月9日下午6时前承认“二十一条”,到时日本如不能得到满意答复,“则帝国政府将执必要之手段”。
  
  早在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传出后,国内各界民众都义愤填膺。许多地区人民组织了爱国团体,举行游行示威,从3月起,全国各地掀起抵制日货运动,留日学生纷纷辍学回国,并通电全国拒绝日本的侵略要求。5月25日袁世凯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抗议接受了日本的要求,签订了《民四条约》。美国随即声明“美国政府得分享按照最惠国待遇应享受的任何特权”。
  
  全国人民知此讯更加愤慨,抗议袁政府的卖国行为,主张毁约决战,惩办卖国贼。袁世凯政府对国内反日力量采取压制手段,下令各省采取防范措施,禁止议论中日交涉问题,禁止抵制日货,取缔爱国团体。

       由于全国人民的抗议日烈,袁世凯于5月26日发表了“罪己申令”,说屈从于日本是“积弱招侮”,自己“德薄鲜能”。但这之后,袁世凯称帝活动更紧锣密鼓地进行了。8月14日“六君子”发表组织筹安会宣言通电各省。8月20日在北京石驸马大街成立筹安会。9月6日日本大隈首相谈话:“中国推行共和失败,转而回到帝制,乃是一种极其自然的趋势。”
  
  但不久日本怕引起中国国内骚动触及日本的利益,因而态度又变了,他向西方国家建议联合劝告制止。美国表示不干涉中国内政。英国是支持袁世凯的,但不便得罪日本,也加入“联合劝告制止”之列。于是日本代理公使小幡同英、俄公使10月28日到中国外交部劝告,希暂缓实行帝制,11月1日、11月12日法国、意大利也递交了同样照会。
  
  袁命外交总长陆徵祥与朱尔典商议,朱又提出中国参战问题,并与俄、法商议过,意见一致。此事被日本知道后,日本在各国间大闹一番,经英国向日本提出决不建立英中同盟的保证才作罢。这时形成了五国干涉帝制的局面。此时德国公使辛慈为了阻止中国加入协约国,宣布德国赞成中国改行帝制。
  
  1915年10月28日至11月20日各省区的“国民代表大会”投票,1993张票“全票”赞成君主立宪。12月12日袁世凯向代立法院“承受”地位,接着是授爵封王“册封”亲王大臣,成立大典筹备处,改元洪宪,准备元旦登基。但因五国干涉,袁不敢于1916年元旦公开举行登基大典,但又不肯宣布延期举行,只是在国内称中华帝国,用洪宪纪元,对外仍称中华民国。
  
  袁世凯违背历史的潮流悍然实行帝制,全国掀起反帝制、反独裁、反卖国的浪潮,袁世凯不得不于2月23日宣布缓办帝制;他还看到一个缓字是无济于事的,于3月22日发表申令,撤销承认帝位案,结束了83天皇帝梦的丑史,75天后的1916年6月6日去世。
  
  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1916年10月,又选举冯国璋任副总统,但冯仍兼江苏督军,不来北京。黎元洪手中无一兵一卒,他是亲美、英的;北洋军阀直系头领冯国璋也是亲美、英的;北洋军阀皖系头领段祺瑞是亲日的。
  
  美国看到再不参战就失掉了用公开掠夺手段称霸世界的机会,1917年4月6日参战;日本由于已在中国形成霸主地位也不再阻挠中国参战;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中国成了不出兵的“参战国”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从2月1日起,在英伦三岛、法国、意大利、地中海东部附近指定区域进行无限制的潜艇袭击。这使美国也受到威胁,于是美国于2月3日与德国断交,美国号召“中立国和美国采取同一行动”。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多次拜访黎元洪和段祺瑞,说服中国和德国断交,因它看到日本已控制了段祺瑞政府,主张中国只与德奥断交,而不参战。

不出兵的“参战国”:中国参加一战始末

       这场大战牵涉到列强在华的利益,中国也“希望”成为参战国,以期收回某些列强在中国的利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但是,对中国这个“弱国”和“半殖民地”,列强是不放在眼里的,他们对中国“要求参战”和成为“参战国”,是从维护列强自身利益出发,而非顾及中国的利益。这是中国的悲剧。
  
  回顾这段历史,给中国人民的教训是,中国一定要成为一个强国,才能与世界各国“友好相处”,否则是可悲的,在世界舞台上根本没有自己的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后,各帝国主义列强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战争。
  
  1914年6月28日,德国的同盟国奥匈帝国借王储斐迪南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分子刺杀一事,向背后有俄国、法国、英国支持的塞尔维亚宣战。8月初,称为同盟国的德、奥一方的国家,和称为协约国的法、英、俄一方的国家,都相继向对方宣战。
  
  这不只是欧洲的事情。因为世界性的帝国主义国家,除欧洲的德、奥、英、法、俄、意之外,还有北美洲的美国和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帝国主义国家的利益也不仅仅在欧洲,他们和美国与日本占有的殖民地领土、控制的半殖民地的势力范围及各种政治经济利益,还交叉于欧洲之外各大洲。因而这时都要避免已得利益的失去,并借机进行更大的掠夺。这样,一场帝国主义的争夺大战便从欧洲开始了。
  
  由于这些主要参战国在中国都有势力范围,他们都会拉拢中国,以期保有并扩大其在中国的势力范围。当时还未参战的日本帝国主义乘机在中国对德国进行战争,夺取德帝国主义在山东的势力范围的意图已经很明显了。

       大战开始,中国力求“中立”。德国驻华马尔赞,在中国组织了“中德协会”,拉拢中国知名人士站在德国一边。英国公使朱尔典、法国公使康悌、俄国公使克鲁朋斯基对中国政府此时不停止付德国庚子赔款、使德国用此款进行活动不满,他们对袁世凯政府允许青岛德国守军用中国人修筑防御工事提出抗议。
  
  美国在欧战开始后,向交战双方出售武器、重要物资,宣布中立而乘机独发了战争财。8月3日袁世凯向美、德等国使节表示希望租借地和租界中立化。8月6日中国希望美国增加在中国的军队,使中国得到美国海军的支持;希望美国、日本劝说欧洲各国不在中国领土、领海租借地作战。美国政府答复,不愿为此问题卷入国际纠纷而拒绝。
  
  日本政府则指责中国外交部,在只涉及远东国家的问题上请美国帮助是想利用美国遏制日本。但是美国对日本在中国扩大势力并不善罢甘休。
      
       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日本已决定借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无力东顾的时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日本通知英国决定对德国宣战,日本军舰出现在青岛海面。8月15日,日本向德国发最后通牒:一、德国立即撤退在日本和中国海面上的军舰,不能撤退的立即解除武装。二、9月15日以前无偿地无条件地把胶州湾租借地交给日本,以备将来交给中国。限德国8月23日中午以前答复。
  
  德国不肯轻易地把嘴里的肥肉让给日本。德国政府已和中国政府私下交涉过,将胶州湾租借地“还给中国”,但中国以后要给予补偿。德国公使马尔赞接到日本通牒后说:“德国可以将青岛交还中国,但日本应将台湾交还中国。”马尔赞与中国政府外交部接洽,告可将胶州湾直接归还中国。
  
  但日本反对,袁世凯因而不敢接受。袁世凯政府曾建议德国将胶州湾先交给美国,以后再由美国交给中国,美国拒绝。袁世凯政府还对日本致德国通牒中提的将胶州湾“将来交给中国”是主持公道,诚表友谊,至为感谢。
  
  8月20日德国照会中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禁止外国军队经过中国领土,同日德国胶州总督下令驱逐日本人出境。日本在8月23日规定时间未得到德国答复,宣布对德宣战。日本第二舰队封锁胶州湾,要求中国把黄河以南划为中立区,以便日军行军,要中方撤出胶济铁路沿线及潍县一带的驻军。

  袁世凯向他在辛亥革命时就熟识的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求计。朱告袁日本已经参加协约国,英国不能抵制盟国。如中国对德、奥宣战,中国和日本都是协约国。如果中日两国都是协约国,我们也不能看着盟国欺负盟国,事情就好办了。袁世凯表示中国可以考虑加入协约国,但无出兵欧洲之力。
  
  朱尔典说可以不出兵,中国在精神和物质上尽可能的进行支持就是尽了盟国的义务。袁世凯应允并提出条件:甲、协约国垫款整顿中国兵工厂,英法派专家指导中国军火工业;乙、各协约国没经中国同意不得签订与中国有关的条约;丙、各国在中国之租界不得包庇中国政治犯。
  
  这几点经朱尔典活动得到英、法、俄三国政府一致同意。但日本反对,只得作罢。袁世凯还是替英国在中国兵工厂制造了两万支步枪,通过香港殖民政府送给英国;代法国设立了惠民公司招募大批华工送到欧洲服务。袁政府尽力与日磋商缩小中立区域,缩小战区,并表示“苟可通融,无不竭力”。1915年日本帝国主义向袁世凯政府提出“二十一条”
  
  9月3日,英日两国称近两万日军和少数英军在龙口及莱州登陆。日军并不先打青岛,部分军队西进,先占领了胶济铁路及济南。英军9月23日又在青岛附近的崂山登陆。10月1日中国请美国同英国阻止日本扩大行动区域,美国仍拒绝。10月4日德国同意将胶济路全部让给中国,中国告诉日本,日本不予承认。
  
  青岛要塞陆上有两道防御工事。第一道距市中心6公里,有5个炮台,炮台周围是1.2米至1.8米深的宽沟,沟底布满铁丝网。炮台前有一条近7公里长、2-4米深、底部10米宽的壕沟。
  
  沟底布置了8-10排木桩的铁丝网。第二道防御工事是炮兵发射阵地。正面陆上有近100门火炮,120挺机枪,海上有8个炮台,23门150-280毫米射程13.5公里的火炮。守备官兵4755人。

        日本组建了包括39艘战舰的第二舰队。从国内调动3万军队,编成4个梯队,并配备40挺机枪和144门火炮,租用50艘运输船运输到中国。8月23日开始运兵。英国派一艘战列舰、一艘驱逐舰、1500人的部队参与,9月2日至10月5日在中国渤海湾青岛以北150公里的龙口、青岛以北40公里的崂山湾登陆。9月25日日英军到距青岛德租界20-25公里的地区,与德国警卫队相遇。28日日军包围了要塞。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电令德国青岛守军坚守,“战至最后一人”。德国守军有6000余人,战况紧急时威廉二世又下令“毋庸死守”。
  
  11月6日夜日军开始进攻,德军弹药全部打光。11月7日日军攻下青岛,德军2300余人被俘,日军伤亡1700余人。11月7日晨5时德军要塞司令向守备部队下了投降令。10日,日军司令神尾与德国胶州总督华尔德举行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移让礼”。
  
  1915年1月18日晚,并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向袁世凯面递具有独占中国性质的“二十一条”,其内容也未完全告诉其盟国英国,并嘱咐袁世凯严守秘密。说日本政府祝“贵大总统高升一步”。袁世凯连夜召集外交部总长、次长和总统府秘书商议对策,对日本在其第五号中实质上独占中国的部分内容是反对的。
  
  从1915年2月2日至5月初,中日代表开了24次会议。日本还于3月14日向东北、天津、山东等地增兵3万人;3月18日部分日军还开进沈阳,对袁政府施压,中方节节让步。
  
  日本公使向袁世凯送交“二十一条”时虽已嘱严守秘密,事后也向美、英、法、俄等国通报了大部分内容,但隐瞒了第五号日本独占中国性质的部分。为增加对日本的遏制,外交部参事顾维钧还是向英、美驻华公使透了消息,其他国家也知道了。本性相同的帝国主义国家,对日本在中国扩大主权,都是支持和不理会的;但对日本的“独占”,这触及了他们的利益,他们不能不理会。
  
  美国重申“不能妨碍门户开放政策”,劝中国“本着友好忍耐的精神”去和日本交涉。英国说:“日本要占领北京或建立对中国事实上的保护权,那将是违背英日同盟意志的”,在日本答应去掉条约中某些要求时,英国公使告诉中国,欧洲大陆顾不上东方的事情,中国无力同日本抗争,劝中国无条件接受日本的要求。
  
  俄国虽有顾及,但正依靠日本的军火供应而不敢反对。法国公使到中国外交部劝中国接受日本的要求。这些国家都帮助日本向中国施加压力。
  
  在这种形势下,日本暂时搁置下第五号要求。1915年5月7日下午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限中国政府于5月9日下午6时前承认“二十一条”,到时日本如不能得到满意答复,“则帝国政府将执必要之手段”。
  
  早在1月,日本提出“二十一条”传出后,国内各界民众都义愤填膺。许多地区人民组织了爱国团体,举行游行示威,从3月起,全国各地掀起抵制日货运动,留日学生纷纷辍学回国,并通电全国拒绝日本的侵略要求。5月25日袁世凯政府不顾全国人民的抗议接受了日本的要求,签订了《民四条约》。美国随即声明“美国政府得分享按照最惠国待遇应享受的任何特权”。
  
  全国人民知此讯更加愤慨,抗议袁政府的卖国行为,主张毁约决战,惩办卖国贼。袁世凯政府对国内反日力量采取压制手段,下令各省采取防范措施,禁止议论中日交涉问题,禁止抵制日货,取缔爱国团体。

       由于全国人民的抗议日烈,袁世凯于5月26日发表了“罪己申令”,说屈从于日本是“积弱招侮”,自己“德薄鲜能”。但这之后,袁世凯称帝活动更紧锣密鼓地进行了。8月14日“六君子”发表组织筹安会宣言通电各省。8月20日在北京石驸马大街成立筹安会。9月6日日本大隈首相谈话:“中国推行共和失败,转而回到帝制,乃是一种极其自然的趋势。”
  
  但不久日本怕引起中国国内骚动触及日本的利益,因而态度又变了,他向西方国家建议联合劝告制止。美国表示不干涉中国内政。英国是支持袁世凯的,但不便得罪日本,也加入“联合劝告制止”之列。于是日本代理公使小幡同英、俄公使10月28日到中国外交部劝告,希暂缓实行帝制,11月1日、11月12日法国、意大利也递交了同样照会。
  
  袁命外交总长陆徵祥与朱尔典商议,朱又提出中国参战问题,并与俄、法商议过,意见一致。此事被日本知道后,日本在各国间大闹一番,经英国向日本提出决不建立英中同盟的保证才作罢。这时形成了五国干涉帝制的局面。此时德国公使辛慈为了阻止中国加入协约国,宣布德国赞成中国改行帝制。
  
  1915年10月28日至11月20日各省区的“国民代表大会”投票,1993张票“全票”赞成君主立宪。12月12日袁世凯向代立法院“承受”地位,接着是授爵封王“册封”亲王大臣,成立大典筹备处,改元洪宪,准备元旦登基。但因五国干涉,袁不敢于1916年元旦公开举行登基大典,但又不肯宣布延期举行,只是在国内称中华帝国,用洪宪纪元,对外仍称中华民国。
  
  袁世凯违背历史的潮流悍然实行帝制,全国掀起反帝制、反独裁、反卖国的浪潮,袁世凯不得不于2月23日宣布缓办帝制;他还看到一个缓字是无济于事的,于3月22日发表申令,撤销承认帝位案,结束了83天皇帝梦的丑史,75天后的1916年6月6日去世。
  
  袁世凯死后,由副总统黎元洪继任中华民国总统。段祺瑞为国务总理。1916年10月,又选举冯国璋任副总统,但冯仍兼江苏督军,不来北京。黎元洪手中无一兵一卒,他是亲美、英的;北洋军阀直系头领冯国璋也是亲美、英的;北洋军阀皖系头领段祺瑞是亲日的。
  
  美国看到再不参战就失掉了用公开掠夺手段称霸世界的机会,1917年4月6日参战;日本由于已在中国形成霸主地位也不再阻挠中国参战;中国于1917年8月14日对德奥宣战,中国成了不出兵的“参战国”
  
  1917年1月31日,德国宣布从2月1日起,在英伦三岛、法国、意大利、地中海东部附近指定区域进行无限制的潜艇袭击。这使美国也受到威胁,于是美国于2月3日与德国断交,美国号召“中立国和美国采取同一行动”。美国驻华公使芮恩施多次拜访黎元洪和段祺瑞,说服中国和德国断交,因它看到日本已控制了段祺瑞政府,主张中国只与德奥断交,而不参战。
白皮猪所擅长的离岸平衡手,不过是权术而已,和真正的谋略相比,是落于下乘的。。。所以历史上,欧洲人搬石头,砸自己脚的事情,层出不穷。。。

二战一之前,对德国绥靖,结果反而被德国第一个攻击。。。如今,白皮猪又在对MSL极端势力绥靖,企图利用这个搞乱对手,将来被祸害的必定又是自己。。。

http://lt.cjdby.net/thread-1882094-1-1.html
纪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00周年专辑2:重返一战战场旧址 已发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