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龙”号破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北极点冰面已破碎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05:24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8/06/c_12417275.htm

2010年08月06日 12:25:40  来源:  新华网


    “雪龙”号上的武装防熊队员


    7月20日,“雪龙”号在北极圈航行。


    7月20日,考察队员在北极圈合影。北京时间7月20日13时13 分,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穿越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考察队员们在“雪龙”号上举行“问候祖国、祝福世博”的庆祝活动,向祖国人民问好,为上海世博会遥送一份来自北极的祝福。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海豚”探冰 7月22日,“海豚”直升机机组人员在备航。


    7月22日,“海豚”直升机起飞前去查看冰情。当日,“雪龙”号在北纬69度45分、西经168度58分的楚科奇海首次遭遇浮冰,船上搭载的“海豚”直升机起飞查看冰情。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7月26日,从“海豚”直升机上拍摄的“雪龙”号。


     7月26日,“雪龙”号在北冰洋上航行。当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航行在北纬72度、西经154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8月2日,“雪龙”号在北纬80度附近的北冰洋航行。


     8月2日,“雪龙”号停泊在北纬80度的北冰洋上。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挺进北纬80度。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8月4日,“雪龙”号停泊在北纬82度的北冰洋。当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在这一海域进行科学考察。近年来,北极海冰大范围融化,引起全球科学界极大关注。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及其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是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雪龙号在北纬85度25分的北冰洋航行。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 ——北纬85度25分。在我国1999年进行的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75度02分;在2003年的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80度;在2008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85度25分。随着“雪龙”号航行的纬度越来越高,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网“雪龙”号8月6日电(记者张建松)北京时间6日4时29分,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通过北纬85度25分线,突破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最高纬度纪录。

  在本次科考过程中,“雪龙”号最早在北纬70度附近的楚科奇海域进入浮冰区,考察工作一度深受浮冰困扰。根据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每天提供的冰情图,结合考察计划,考察队决定“雪龙”号在北纬75度以后向西北方向航行,从西经169度逐渐“斜跨”到目前的西经178度,以寻找冰情较轻的海域。

  连日来,“雪龙”号在一路北上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块浮冰中裂开的开阔水道,船员们称之为“清水塘”。在这些“清水塘”,“雪龙”号几乎可以全速前进。

  “在北纬85度的北冰洋还有如此多的‘清水塘’,确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些天来,‘雪龙’号不是在走冰道,而像是在走水道,从一条水道跨到另一条水道,层层向北迈进,”“雪龙”号船长沈权说。

  在我国1999年进行的第一次北极科考中,“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75度02分;在2003年的第二次北极科考中,“雪龙”号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80度;此后,在2008年的第三次北极科考中,“雪龙”号又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85度25分。

  “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不断发展,‘雪龙’号航行的纬度越来越高,表明我国北极科考范围越来越广。作为极地工作者,我们一方面为此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为北极海冰快速融化而深感忧虑,”考察队领队吴军说,“在北纬85度亲眼目睹北极海冰融化如此之严重,更加证明了对此现象加强科学研究的迫切性。”

  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的两大目标。截至目前,考察队已圆满完成了104个海洋站位综合调查,另外还完成了5个浮冰“短期冰站”的科学考察。为找到足够坚硬的大面积固定冰块进行“长期冰站”科学考察,考察队计划派出“海豚”直升机“空中寻冰”。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0-08/06/c_12417275.htm

2010年08月06日 12:25:40  来源:  新华网


    “雪龙”号上的武装防熊队员


    7月20日,“雪龙”号在北极圈航行。


    7月20日,考察队员在北极圈合影。北京时间7月20日13时13 分,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穿越北纬66度33分的北极圈。为纪念这一历史性时刻,考察队员们在“雪龙”号上举行“问候祖国、祝福世博”的庆祝活动,向祖国人民问好,为上海世博会遥送一份来自北极的祝福。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海豚”探冰 7月22日,“海豚”直升机机组人员在备航。


    7月22日,“海豚”直升机起飞前去查看冰情。当日,“雪龙”号在北纬69度45分、西经168度58分的楚科奇海首次遭遇浮冰,船上搭载的“海豚”直升机起飞查看冰情。 新华社记者张建松 摄




     7月26日,从“海豚”直升机上拍摄的“雪龙”号。


     7月26日,“雪龙”号在北冰洋上航行。当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航行在北纬72度、西经154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8月2日,“雪龙”号在北纬80度附近的北冰洋航行。


     8月2日,“雪龙”号停泊在北纬80度的北冰洋上。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挺进北纬80度。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8月4日,“雪龙”号停泊在北纬82度的北冰洋。当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在这一海域进行科学考察。近年来,北极海冰大范围融化,引起全球科学界极大关注。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及其北极海洋生态系统的响应,是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北京时间8月6日凌晨,雪龙号在北纬85度25分的北冰洋航行。北京时间2010年8月6日凌晨4时29分,雪龙号“轻松”打破了中国航海史最高纬度纪录 ——北纬85度25分。在我国1999年进行的第一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75度02分;在2003年的第二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80度;在2008年的第三次北极科学考察中,“雪龙”号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85度25分。随着“雪龙”号航行的纬度越来越高,我国北极科学考察的范围越来越广,但同时也充分表明北极海冰正在快速融化。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新华网“雪龙”号8月6日电(记者张建松)北京时间6日4时29分,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队员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通过北纬85度25分线,突破了中国航海史上的最高纬度纪录。

  在本次科考过程中,“雪龙”号最早在北纬70度附近的楚科奇海域进入浮冰区,考察工作一度深受浮冰困扰。根据国家海洋局预报中心每天提供的冰情图,结合考察计划,考察队决定“雪龙”号在北纬75度以后向西北方向航行,从西经169度逐渐“斜跨”到目前的西经178度,以寻找冰情较轻的海域。

  连日来,“雪龙”号在一路北上过程中,遇到许多大块浮冰中裂开的开阔水道,船员们称之为“清水塘”。在这些“清水塘”,“雪龙”号几乎可以全速前进。

  “在北纬85度的北冰洋还有如此多的‘清水塘’,确实令人感到不可思议。这些天来,‘雪龙’号不是在走冰道,而像是在走水道,从一条水道跨到另一条水道,层层向北迈进,”“雪龙”号船长沈权说。

  在我国1999年进行的第一次北极科考中,“雪龙”号最北航行到北纬75度02分;在2003年的第二次北极科考中,“雪龙”号在中国航海史上首次跨越北纬80度;此后,在2008年的第三次北极科考中,“雪龙”号又继续向北挺进到北纬85度25分。

  “随着我国极地科考事业的不断发展,‘雪龙’号航行的纬度越来越高,表明我国北极科考范围越来越广。作为极地工作者,我们一方面为此欢欣鼓舞,另一方面又为北极海冰快速融化而深感忧虑,”考察队领队吴军说,“在北纬85度亲眼目睹北极海冰融化如此之严重,更加证明了对此现象加强科学研究的迫切性。”

  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和“北极海洋生态系统对海冰快速变化的响应”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的两大目标。截至目前,考察队已圆满完成了104个海洋站位综合调查,另外还完成了5个浮冰“短期冰站”的科学考察。为找到足够坚硬的大面积固定冰块进行“长期冰站”科学考察,考察队计划派出“海豚”直升机“空中寻冰”。
QQ截图未命名.jpg
雪龙号的当前位置
每前进一步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
03年的时候72N冰就比较多了,现在基本没冰,北极熊估计要绝种了。今年必是一个暖冬,北极涛动减弱将导致北半球今冬干燥高温。冬小麦估计是够戗了,等现在小麦期货下去可吃一批到明年肯定涨。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工业发展停滞。。。为何地球越来越热呢?
海宝也带去了,哈哈!
我上次去南北极是在。。。。
楼下说,是在什么时候来着?
赞武装防熊
雪龙号还真辛苦,南极北极全得跑,是得新建几条极地船了
不知道有没有现在北极海冰的卫星照片?
飞的更高,跑的更远
一路顺风
北极熊表示鸭梨很大......
酷酷的武装防熊队员..
销魂的小95..
雪龙
TG从二毛子弄的海上三宝之一。
嘛时候我朝有魄力建自己的核破冰船舰队涅
ssdy-2006 发表于 2010-8-6 22:29
俄罗斯今年又要禁止谷物出口了。。。
中国北极科考队选定“长期冰站”

2010年08月07日 21:55:37  来源:  新华网


8月7日,考察队员在冰面插上国旗作为标志。

   当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在北纬86度55分、西经178度53分的北冰洋,寻找到一块大面积、相对固定的平整海冰,将在此建立“长期冰站”开展为期15天左右的综合考察。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8月7日,考察队员来到选定的“长期冰站”冰面。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8月7日,考察队员乘坐“海豚”直升机到达“长期冰站”的站址。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加油加油
轩辕夏禹剑 发表于 2010-8-6 22:50


好没有常识啊。08年就算是全球金融危机,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受影响不大,工业受到的影响也不大,尤其是发达国家,工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本来就有限。再说了,全球变暖本来就是个伪命题,即使全球真得在变暖,也不是人类活动和工业的结果,而肯定是太阳活动的结果。
轩辕夏禹剑 发表于 2010-8-6 22:50


    我一直认为,说地球变暖是工业导致的,从某种方面也是人类自大和面对自然变化时无助的表现,完全就是一个片面臆测的结果。弄不好再这种意识主导下的保护濒危动物也是如此……
卸去“甲胄”换“轻纱”

一位海洋科学家眼中的北极海冰融化

张建松

2010年08月08日11:31  来源:《科技日报》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正航行在北纬86度的北冰洋海域,努力寻找一块足够坚硬的大面积固定海冰,以建立“长期冰站”进行科学考察。对于考察队里的许多海洋科学家来说,近年来北极海冰的快速融化不仅是抽象的科学数据,更是他们的亲身经历。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赵进平教授近些年来数次参加中国北极科考。据他回忆,1999年第一次来北极考察时,海冰还坚如磐石,好像北冰洋穿在身上的一副“甲胄”,破冰船反复撞击也难以前进,考察队吃尽了海冰的苦头,破碎的海冰即使只剩下方圆几十米也硬得可怕。

  “但那时候,我们在冰上作业非常安全,可以随心所欲地在冰上钻孔取样,冰芯的质量都非常高。在冰上布放卫星跟踪浮标要找比较厚的多年冰,因为多年冰厚实坚硬,可以坚持较长时间。那时找一块多年冰非常容易,可以挑挑拣拣、‘择优录用’”,赵进平说。

  2003年跟随中国北极科考队来到北极时,海冰的状况让赵进平大吃一惊。“海冰似乎失去了坚硬的本色,一块块像得了软骨病似的漂在海面。用冰钻钻取冰芯非常省力,但多数冰芯因含水量太高不能使用。冰内部已经‘腐烂’,人踩在上面像红军过草地,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他形象地比喻说。

  由于仍需在冰上布放卫星跟踪浮标,但在辽阔的北极海域已很难找到坚硬可靠的多年冰,因此只得依靠先进的卫星遥感设备搜寻。有一次好不容易在图像上发现一块大面积的平整冰原后,经验丰富的俄罗斯领航员认为那肯定是多年冰,冰的厚度至少有4米。哪知来到近前一看,仍是厚度不过60厘米的当年冰,自信的俄领航员也摸不着头脑。

  建立“冰站”对海洋、大气、海冰进行联合作业考察,是中国每次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1999年,中国科考队在北纬74 度就完成了这一任务。2003年,中国科考队在北纬79度找到了一块合适的海冰完成了“冰站”考察。2008年,中国科考队在北纬84度的北冰洋海域为寻找一块密集度高、表面平坦的大面积浮冰,多次派直升机四处“侦察”,终于也完成了这一任务。今年,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乘坐“雪龙”号“轻松”打破了北纬 85度25分的中国航海最高纬度纪录,“冰站”站址将位于更高纬度。

  “北极是全球气候系统运转的巨大冷源之一,对全球大气和海洋环流有重要和长期影响。海冰是热的不良导体,是大气和海洋热交换的屏障。海冰的变化具有明显的气候效应,是北极冰盖最活跃易变的成分”,赵进平说。

  全球变暖对北极海域最直接的影响是海冰覆盖面积减少。研究表明,北冰洋的多年冰覆盖大约每10年减少10%。多年冰是北极冰盖的支柱,北极永久冰盖的减少是一个重要信号,表明北冰洋已经增暖。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已发生明显变化,以往北极夏天的平均冰层厚度为4.88米,到20世纪末只有2.75米左右,减少了43%。进入21世纪以来,北极海冰的退缩速度大大超出人们预期。

  最显著的是2007年,海冰范围比2006年锐减27%,海冰覆盖面积达到360万平方公里的最低值。

  据研究,引起北极海冰变化的原因除了全球气候变暖以外,还有以下因素:北极陆地冰川融化导致径流加大,使北极结冰量受到显著影响;来自大西洋的暖水温度和流量变化对北极海冰影响很大;来自太平洋的海水温度较高,影响北极夏季海冰融化;北极某些区域的风力趋于减弱,显著影响海冰输出,对北冰洋总体冰量产生影响。

  “海冰变化不是孤立事件,而是一个导火索,能引发海洋和大气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使北极对气候变化产生显著的反馈作用,诱发北极海洋、海冰、大气系统快速变化”,赵进平说,“海冰曾是北冰洋的‘甲胄’,如今‘甲胄’越来越薄、越来越软,有些已变成‘轻纱’,实在不可思议,全球变暖使全世界科学家正面临许多科学新问题。”
咱龍的傳人真的走遍地球每個角度了
咱们的科考船太少了
再过几十年,是不是雪龙就可以直接开到北纬90度了?
郭炜 发表于 2010-8-8 18:44

这次考察的目标之一就是向北极点进军,至少争取实现舰载机在北极点降落。



    “雪龙”号正在吊运“防熊”的“苹果房”(8月8日摄)。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打响“长期冰站”综合考察的攻坚战。当天,考察队在北纬86度55分、西经 178度53分的北冰洋一块大面积、相对固定的海冰上,建立了“长期冰站”。在计划15天的考察期间,考察队队员将全面观测北极海冰融化过程中的大气、海冰和海洋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科学数据。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科考物资被运送到指定地点(8月8日摄)。


一名考察队员在驾驶全地形车准备装运物资(8月8日摄)。


一名考察队员正在驾驶雪地摩托车运送人员和科考物资(8月8日摄)。

    新华网“雪龙”号8月8日电(记者张建松)在北纬86度55分、西经178度53分的北冰洋一块相对固定的大面积海冰上,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建立了“长期冰站”,并于8日正式打响了冰站综合考察的攻坚战。

    在15天考察期间,科考队员将全面观测北极海冰融化过程中的大气、海冰和海洋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科学数据。同时,他们将开展与冰下生态过程动态变化有关的化学、生物等考察,了解北极浮冰中冰栖生物的分布及其对海冰融化的响应,探讨融冰期间北极冰站与邻近水域冰藻叶绿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布特点等。

    “长期冰站”科考队员分为冰雪大气组、海冰结构组和海冰融化组等8个小组,以保证数据质量与仪器安全,在冰面上实行分区作业。

    随着“长期冰站”综合考察拉开帷幕,考察队“防熊”工作也进入“一级战备”。按照事先制定的详细预案,冰上作业固定瞭望警戒组、冰上防熊巡逻组、紧急情况处置组和总协调值班组已全部到位,随时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为保证每一位考察队员的生命安全,考察队实行了严格的“下冰”制度,每一名到冰上作业的队员,均需提前一天提交作业申请表,经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审批后方可登冰作业。


    “雪龙”号正在吊运“防熊”的“苹果房”(8月8日摄)。中国第四次北极科考队打响“长期冰站”综合考察的攻坚战。当天,考察队在北纬86度55分、西经 178度53分的北冰洋一块大面积、相对固定的海冰上,建立了“长期冰站”。在计划15天的考察期间,考察队队员将全面观测北极海冰融化过程中的大气、海冰和海洋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科学数据。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科考物资被运送到指定地点(8月8日摄)。


一名考察队员在驾驶全地形车准备装运物资(8月8日摄)。


一名考察队员正在驾驶雪地摩托车运送人员和科考物资(8月8日摄)。

    新华网“雪龙”号8月8日电(记者张建松)在北纬86度55分、西经178度53分的北冰洋一块相对固定的大面积海冰上,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建立了“长期冰站”,并于8日正式打响了冰站综合考察的攻坚战。

    在15天考察期间,科考队员将全面观测北极海冰融化过程中的大气、海冰和海洋参数,为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及其机理获取科学数据。同时,他们将开展与冰下生态过程动态变化有关的化学、生物等考察,了解北极浮冰中冰栖生物的分布及其对海冰融化的响应,探讨融冰期间北极冰站与邻近水域冰藻叶绿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分布特点等。

    “长期冰站”科考队员分为冰雪大气组、海冰结构组和海冰融化组等8个小组,以保证数据质量与仪器安全,在冰面上实行分区作业。

    随着“长期冰站”综合考察拉开帷幕,考察队“防熊”工作也进入“一级战备”。按照事先制定的详细预案,冰上作业固定瞭望警戒组、冰上防熊巡逻组、紧急情况处置组和总协调值班组已全部到位,随时处于高度警惕状态。

    为保证每一位考察队员的生命安全,考察队实行了严格的“下冰”制度,每一名到冰上作业的队员,均需提前一天提交作业申请表,经考察队首席科学家审批后方可登冰作业。
现在有没有今年北极冰盖面积的报道?
会不会小于2007年?
雪龙号真是两头跑啊。
为什么用海豚?原来都是Z9和卡32的组合
北极熊表示无辜。。。。
地球变暖了。
大家准备好,争夺北冰洋的海洋资源吧。
pafupafu 发表于 2010-8-7 02:59


    建起来干吗
scuffle 发表于 2010-8-8 17:51


    那么多干什么
pafupafu 发表于 2010-8-7 02:59


      想起了有帖子说
中国北边搞滑越航母是为了搞北冰洋舰队
真远啊:victory:
wawo1 发表于 2010-8-9 09:59


    真土,去北极看极光啊,老漂亮了
che 发表于 2010-8-8 19:18


    长期冰站?能用多长时间呢?
跟乌克兰买的。
雪龙号,挺好看的。色彩搭配蛮好。人员的服装也比以前强多了。
毛子在北极海底插国旗, 最近加拿大在北极地区演习, 我们到北极去科学考察, 看来我们的手伸得也不短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