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焦平面导引头装备到肩扛式上,有技术难度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0 17:36:48
大家都知道,4代弹除了离轴角大之外,另外一个厉害之处就是导弹长眼了,看到的战机不再是一个个点,而是完整的图像。
美帝和欧洲的说法都是这种制导方式,热诱弹已经无法干扰,完全失去了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毒刺也用上这种制导,性能是否是飞越?目前有没有相关的研究?大家都知道,4代弹除了离轴角大之外,另外一个厉害之处就是导弹长眼了,看到的战机不再是一个个点,而是完整的图像。
美帝和欧洲的说法都是这种制导方式,热诱弹已经无法干扰,完全失去了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毒刺也用上这种制导,性能是否是飞越?目前有没有相关的研究?
我国曾经也展出过某热 成像导引头的便携式防空导弹
就毒刺那射程,速度?
2015-9-4 22:37 上传


钱!钱!钱!技术不是问题~
成本呢?技术上不是问题
可能早有了,没装备,不过是价格难度
东亚重工 发表于 2015-9-4 22:37
现在就有现役的型号,日本91(B)便携式防空导弹就是热成像导引头

91式原来是红外和可见光(CCD)成像复 ...
对了,能介绍下 日本91(B) 的成本或价格不,

看大家都说技术没问题,钱才是问题
中国以前展示过前卫4红外成像导弹,好像没骗到银子
这个东西在现代战争的用处不大,所以军事强国都不重视,但要做出来是完全没问题的。
2002年取消的毒刺RMP block2(其实就是FIM-92E的升级版)就是焦平面引导头,基于AIM-9X的引导头开发,后来因为需求和预算的原因被砍了。
总体而言就是钱的问题。技术上并不存在问题。


没任何难度,小日本已经做了
本也是这样,他们利用先进红外成像技术,率先研制成功利用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的具有初步智能化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凯科”或91式(日陆军称其为Kin-SAM)。该导弹于1987年开始研制,1991年开始生产,1993年开始装备陆军,次年开始装备海上和空中自卫队。“凯科”导弹既可以采用红外成像制导,也可采用可见光成像制导,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命中精度。该型导弹除便携式外,还有车载式,一辆半吨重的轻型卡车底盘上就可安装箱式发射架。载弹数量不等,有2联装的,也有4联装的

没任何难度,小日本已经做了
本也是这样,他们利用先进红外成像技术,率先研制成功利用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的具有初步智能化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凯科”或91式(日陆军称其为Kin-SAM)。该导弹于1987年开始研制,1991年开始生产,1993年开始装备陆军,次年开始装备海上和空中自卫队。“凯科”导弹既可以采用红外成像制导,也可采用可见光成像制导,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命中精度。该型导弹除便携式外,还有车载式,一辆半吨重的轻型卡车底盘上就可安装箱式发射架。载弹数量不等,有2联装的,也有4联装的
这是一个成本问题
MD给单兵的反坦克导弹装备红外焦平面阵列导引头

失落的天堂 发表于 2015-9-5 00:42
这个东西在现代战争的用处不大,所以军事强国都不重视,但要做出来是完全没问题的。
2002年取消的毒刺RMP  ...
谁说用处不大?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2:25
谁说用处不大?


如果只是肩射确实作用不大,更完备的的轻型防空导弹,比如西北风那种会有价值。其实美帝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已经开始向西北风那种车载方向发展了。单纯的肩抗式导弹受到的限制太多,不仅不存在发射窗口时间短,发射稳定性差,以及射程射高不足等因素,而且威力严重不足。
美军车载复仇者防空导弹
铭瑞编译

        2004年01月14日10:1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美军车载复仇者(Avenger)防空导弹
  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复仇者是一种可机动、可运输、轻型,安装在基座上的毒刺防空导弹。主要由双联臂装8枚“毒刺”导弹的发射装置,一部前视红外雷达,一部敌我识别器,一部光学瞄准器,机枪或火箭构成。通常安装在一辆重型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悍马”上。复仇者被设计用来打击在防御空域上,进攻或经过的敌方巡航导弹、无人飞机、和低飞的高速固定翼飞机和直升飞机等。复仇者导弹系统具有移动发射,完全自动化,昼夜全天候能力、短程防空特点,是美国陆军前方区域防空系统的关键要素。复仇者曾在沙漠风暴和巴尔干半岛行动期间部署。

F2004011410442700000.jpg (40.86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5-9-5 02:56 上传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2:25
谁说用处不大?


如果只是肩射确实作用不大,更完备的的轻型防空导弹,比如西北风那种会有价值。其实美帝复仇者防空导弹系统已经开始向西北风那种车载方向发展了。单纯的肩抗式导弹受到的限制太多,不仅不存在发射窗口时间短,发射稳定性差,以及射程射高不足等因素,而且威力严重不足。
美军车载复仇者防空导弹
铭瑞编译

        2004年01月14日10:16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

美军车载复仇者(Avenger)防空导弹
  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复仇者是一种可机动、可运输、轻型,安装在基座上的毒刺防空导弹。主要由双联臂装8枚“毒刺”导弹的发射装置,一部前视红外雷达,一部敌我识别器,一部光学瞄准器,机枪或火箭构成。通常安装在一辆重型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悍马”上。复仇者被设计用来打击在防御空域上,进攻或经过的敌方巡航导弹、无人飞机、和低飞的高速固定翼飞机和直升飞机等。复仇者导弹系统具有移动发射,完全自动化,昼夜全天候能力、短程防空特点,是美国陆军前方区域防空系统的关键要素。复仇者曾在沙漠风暴和巴尔干半岛行动期间部署。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5 02:55
如果只是肩射确实作用不大,更完备的的轻型防空导弹,比如西北风那种会有价值。其实美帝复仇者防空导弹 ...
不管是车上,还是肩扛,作用是完全一样的。

就是对付干扰的能力大幅度增强。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2:59
不管是车上,还是肩扛,作用是完全一样的。

就是对付干扰的能力大幅度增强。


现代陆军的机械化水平已经是大为提升了,将肩抗式防空导弹车载化可以大幅度提升武器效能是趋势所在吧。
而就这种导弹的使用用途来说,红外焦平面成像指导并非必须。当然日本那种奢侈搞法肯定是可以的,法国西北风的搞法更值得借鉴吧
  “西北风”系统共有以下各型:①陆军型,称为SATCP(地对空超近程武器),用于保卫陆军机动部队和空军基地;②空用型HPTCP(空对空自卫武器)作为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的空空导弹使用;③海用型SADAAL(进程轻型防空自卫武器系统),装备海军舰艇。上述三种类型所用导弹完全相同。只是发射装置、载体和火控系统不尽相同。

  “西北风”既是个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又是个自行式(车载)进程防空导弹系统,与同类型系统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红外寻的导弹采用镶嵌式多元红外探测器,锑化铟敏感元件,工作在中红外波段。此多元体制红外探测器与一数字信号处理装置相匹配,应用于防空导弹上,这在当时尚属首次,它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的特点,此导引头还具备小范围的搜索能力。

  2.导弹战斗部较重,威力较大。同类型的便携式导弹弹头重量不超过2公斤,而“西北风”弹头重达3公斤,由高能炸药和1850颗钨合金钢珠组成,又配以碰撞和激光近炸引信,具有较强的杀伤力,不仅能击毁各类飞机,也能摧毁反舰导弹。

  3.系统有多种变型,具有多用途。例如陆用型就有三种形式,①便携式,采用三角支架式发射装置和光学瞄准具,供陆军单兵使用;②车载式,可装在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上,采用六联装箱式发射架,火控系统配备搜索雷达(TRS2600或Rodeo 2型雷达)、TRT COSTER光电红外前视系统。Sopolem潜望瞄准镜和Cilas激光测距仪,供装甲部队使用;③掩体型,用于保护固定目标。此外,还有空用型和舰用型,空用型作为直升机反直升机的主要武器,装在机身两侧(两部或四部二联装发射装置),捕捉目标用机载桅杆式瞄准具或稳定的光学瞄准装置。舰用型采用转塔式六联装发射架,目标信息由舰载搜索雷达和红外监视装置提供。


西北风式便携式防空导弹
  弹长 1810毫米

  筒长 1850毫米

  弹径 92.5毫米

  翼展 190毫米

  弹重 18.4千克

  战斗全重 21.4千克

  最大弹速 2.6马赫

  机动过载 40G

  最大射程 6千米

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其有效覆盖面积小。这不是由于其固有的近距离限制,而且也很难利用其它防空传感器所获得信息与指令。要想成功拦截目标,其前提是及早发现目标,但便携导弹的射手通过瞄准镜探测目标,其距离是非常有限的,仅在3~4公里以内,而反应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来说,需要在8~10公里以外就能探测到目标,才能确保导弹系统足够的反应准备时间。而现在的便携式导弹,发现目标的距离比较近,因此当遇到威胁时,防空导弹系统操纵人员可能没有发射导弹的准备时间,即当导弹准备就绪待发时,目标飞机已飞出其打击范围。为此,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研制人员正采取各种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措施之一是将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装备在一个简单的旋转式固定架上,特别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用于阵地防御时,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它可保证待用导弹安全,同时也能保证在受到密集进攻时,操纵人员可同时操纵多枚导弹的发射。已采用这一措施的导弹有“毒刺”、“针”、RBS-70、“星爆”和“西北风”等。
措施之二是为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安装被动传感器,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俄罗斯首在“箭”2M导弹,后来又在其它导弹上,安装了称之为“定向仪”的被动传感器。这是一种被动射频探测器,当它探测到飞机雷达或无线电测高计的辐射电波后,可为操纵人员提供大致的指令参数。装备上这些瞄准具后,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就可在夜间使用,对目标的识别能力也比以前的夜视仪强,而且属于被动式的探测器,不容易被目标飞机发现,因此也很难对其进行干扰。
措施之三是将其并入一个防空网。由于费用问题,有许多国家装备不了大型的防空导弹系统,而愿意装备由便携式防空导弹与小型前沿预警雷达所组成的防空网。针对现代空袭的高速、低空和饱和攻击等战术特点,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可通过越野车辆快速运输和支架多联装发射进行对抗,实现快速机动部署。通过C3I系统和监视系统相结合,提高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增加红外跟踪装置,可满足夜间射击需要,实现系统的全天候作战。
研制高性能火箭发动机,发展超高速导弹为对付高速目标,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速度也必须相应地大幅度提高。目前的现役导弹中,只有“星爆”导弹的飞行速度实现了超高速,可达到M4,其余型号的速度均为M2左右。提高便携式防空导弹速度的办法是研制高性能发动机。正在发展的可行技术方案就是采用双推力推进系统,使导弹可持续高速飞行。这种推进系统可提供两阶段推力,而且重量轻、推力大、排烟红外辐射特征小,能满足射程和射速的要求。只有超高速便携式导弹才能明显缩短拦截时间,增大杀伤范围。目前已有几个国家正在研制超高速防空导弹,将导弹助推系统由原来的一级改成二级。第一级是固体燃料助推发动机,它可将导弹助推到一定的速度,然后再启动第二级。
再说,为尽可能躲避地面防空火力的拦截,现代空袭兵器常常采用高速机动战术,反过来防空火力也必须提高自己的机动能力,才能完成防空任务。而单纯采用气动方法控制的防空导弹,已难以满足对付快速机动目标的要求,必须采取与推力系统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控制。这种推力系统由燃气控制制动器和固体燃料微型喷气发动机构成,利用固体推进剂燃烧喷射的燃气进行导弹机动控制。进一步向标准化和多用途方向发展为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科研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后勤保障,便于平时装备和战时补给,各国均计划使用便携式导弹来对付多种空中目标,强调一弹多用,使用维护标准化,实现三军通用。如英国将“吹管”导弹发展成多联装的潜空和舰空导弹;法国的“西北风”有便携式、车载式和舰空式,实现了三军通用。这样就可以实现导弹武器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同时,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应用范围扩大,已经有取代低空近距防空导弹的趋势。由于电子装置日趋小型化,信息处理能力的逐渐提高,以及推进技术、控制技术、战斗部技术的不断完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性能指标日益接近低空近距防空导弹的水平,低空近距和便携式两种类型的导弹可能将合二为一。目前,北约8国已签订协议,准备联合研制超近距/近距防空导弹系统,在2010年后取代“西北风”、“毒刺”、“星爆”、“长剑”、“罗兰特”和“响尾蛇”等便携式和近距防空导弹。由此可以预测,新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在2010年后将具备低空、超低空两个空域的作战能力。总之,便携式防空导弹不但在技术性能上有所提高,而且应用和市场前景也被看好。有人估计,今后10年,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需求,将占防空导弹总需求量的65%。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2:59
不管是车上,还是肩扛,作用是完全一样的。

就是对付干扰的能力大幅度增强。


现代陆军的机械化水平已经是大为提升了,将肩抗式防空导弹车载化可以大幅度提升武器效能是趋势所在吧。
而就这种导弹的使用用途来说,红外焦平面成像指导并非必须。当然日本那种奢侈搞法肯定是可以的,法国西北风的搞法更值得借鉴吧
  “西北风”系统共有以下各型:①陆军型,称为SATCP(地对空超近程武器),用于保卫陆军机动部队和空军基地;②空用型HPTCP(空对空自卫武器)作为陆军航空兵--武装直升机的空空导弹使用;③海用型SADAAL(进程轻型防空自卫武器系统),装备海军舰艇。上述三种类型所用导弹完全相同。只是发射装置、载体和火控系统不尽相同。

  “西北风”既是个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又是个自行式(车载)进程防空导弹系统,与同类型系统比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红外寻的导弹采用镶嵌式多元红外探测器,锑化铟敏感元件,工作在中红外波段。此多元体制红外探测器与一数字信号处理装置相匹配,应用于防空导弹上,这在当时尚属首次,它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的特点,此导引头还具备小范围的搜索能力。

  2.导弹战斗部较重,威力较大。同类型的便携式导弹弹头重量不超过2公斤,而“西北风”弹头重达3公斤,由高能炸药和1850颗钨合金钢珠组成,又配以碰撞和激光近炸引信,具有较强的杀伤力,不仅能击毁各类飞机,也能摧毁反舰导弹。

  3.系统有多种变型,具有多用途。例如陆用型就有三种形式,①便携式,采用三角支架式发射装置和光学瞄准具,供陆军单兵使用;②车载式,可装在轮式或履带式车辆上,采用六联装箱式发射架,火控系统配备搜索雷达(TRS2600或Rodeo 2型雷达)、TRT COSTER光电红外前视系统。Sopolem潜望瞄准镜和Cilas激光测距仪,供装甲部队使用;③掩体型,用于保护固定目标。此外,还有空用型和舰用型,空用型作为直升机反直升机的主要武器,装在机身两侧(两部或四部二联装发射装置),捕捉目标用机载桅杆式瞄准具或稳定的光学瞄准装置。舰用型采用转塔式六联装发射架,目标信息由舰载搜索雷达和红外监视装置提供。


西北风式便携式防空导弹
  弹长 1810毫米

  筒长 1850毫米

  弹径 92.5毫米

  翼展 190毫米

  弹重 18.4千克

  战斗全重 21.4千克

  最大弹速 2.6马赫

  机动过载 40G

  最大射程 6千米

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其有效覆盖面积小。这不是由于其固有的近距离限制,而且也很难利用其它防空传感器所获得信息与指令。要想成功拦截目标,其前提是及早发现目标,但便携导弹的射手通过瞄准镜探测目标,其距离是非常有限的,仅在3~4公里以内,而反应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来说,需要在8~10公里以外就能探测到目标,才能确保导弹系统足够的反应准备时间。而现在的便携式导弹,发现目标的距离比较近,因此当遇到威胁时,防空导弹系统操纵人员可能没有发射导弹的准备时间,即当导弹准备就绪待发时,目标飞机已飞出其打击范围。为此,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研制人员正采取各种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措施之一是将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装备在一个简单的旋转式固定架上,特别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用于阵地防御时,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它可保证待用导弹安全,同时也能保证在受到密集进攻时,操纵人员可同时操纵多枚导弹的发射。已采用这一措施的导弹有“毒刺”、“针”、RBS-70、“星爆”和“西北风”等。
措施之二是为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安装被动传感器,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俄罗斯首在“箭”2M导弹,后来又在其它导弹上,安装了称之为“定向仪”的被动传感器。这是一种被动射频探测器,当它探测到飞机雷达或无线电测高计的辐射电波后,可为操纵人员提供大致的指令参数。装备上这些瞄准具后,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就可在夜间使用,对目标的识别能力也比以前的夜视仪强,而且属于被动式的探测器,不容易被目标飞机发现,因此也很难对其进行干扰。
措施之三是将其并入一个防空网。由于费用问题,有许多国家装备不了大型的防空导弹系统,而愿意装备由便携式防空导弹与小型前沿预警雷达所组成的防空网。针对现代空袭的高速、低空和饱和攻击等战术特点,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可通过越野车辆快速运输和支架多联装发射进行对抗,实现快速机动部署。通过C3I系统和监视系统相结合,提高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增加红外跟踪装置,可满足夜间射击需要,实现系统的全天候作战。
研制高性能火箭发动机,发展超高速导弹为对付高速目标,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速度也必须相应地大幅度提高。目前的现役导弹中,只有“星爆”导弹的飞行速度实现了超高速,可达到M4,其余型号的速度均为M2左右。提高便携式防空导弹速度的办法是研制高性能发动机。正在发展的可行技术方案就是采用双推力推进系统,使导弹可持续高速飞行。这种推进系统可提供两阶段推力,而且重量轻、推力大、排烟红外辐射特征小,能满足射程和射速的要求。只有超高速便携式导弹才能明显缩短拦截时间,增大杀伤范围。目前已有几个国家正在研制超高速防空导弹,将导弹助推系统由原来的一级改成二级。第一级是固体燃料助推发动机,它可将导弹助推到一定的速度,然后再启动第二级。
再说,为尽可能躲避地面防空火力的拦截,现代空袭兵器常常采用高速机动战术,反过来防空火力也必须提高自己的机动能力,才能完成防空任务。而单纯采用气动方法控制的防空导弹,已难以满足对付快速机动目标的要求,必须采取与推力系统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控制。这种推力系统由燃气控制制动器和固体燃料微型喷气发动机构成,利用固体推进剂燃烧喷射的燃气进行导弹机动控制。进一步向标准化和多用途方向发展为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科研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后勤保障,便于平时装备和战时补给,各国均计划使用便携式导弹来对付多种空中目标,强调一弹多用,使用维护标准化,实现三军通用。如英国将“吹管”导弹发展成多联装的潜空和舰空导弹;法国的“西北风”有便携式、车载式和舰空式,实现了三军通用。这样就可以实现导弹武器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同时,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应用范围扩大,已经有取代低空近距防空导弹的趋势。由于电子装置日趋小型化,信息处理能力的逐渐提高,以及推进技术、控制技术、战斗部技术的不断完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性能指标日益接近低空近距防空导弹的水平,低空近距和便携式两种类型的导弹可能将合二为一。目前,北约8国已签订协议,准备联合研制超近距/近距防空导弹系统,在2010年后取代“西北风”、“毒刺”、“星爆”、“长剑”、“罗兰特”和“响尾蛇”等便携式和近距防空导弹。由此可以预测,新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在2010年后将具备低空、超低空两个空域的作战能力。总之,便携式防空导弹不但在技术性能上有所提高,而且应用和市场前景也被看好。有人估计,今后10年,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需求,将占防空导弹总需求量的65%。

东方军事网
国外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现状及发展
东方军事 |19日 13:20
防空导弹是一种地对空防空作战武器,现已成为国土防空和要地防空的主要力量,并在争夺制空权的作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防空导弹武器中,便携式防空导弹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些年发生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中,如1991年海湾战争,被击落飞机大部分是红外制导的防空导弹所为。自80年代以来,空袭兵器由单一的飞机,向飞机加导弹的方向发展。飞机由于采用隐身技术,使用“发射后不管”导弹以及精确制导炸弹,可以在对方防空火力圈外实施攻击,并采取多种电子干扰措施,提高了打击的准确性,增强了攻击威力,也大大降低了防空C3I系统的作战效能。同时,空中威胁主要来自低空和超低空,特别是10~100米之间的超低空高度。拦截在这种高度上飞行的目标,使用体积庞大、发射程序复杂的高空防空导弹显然很难奏效,而小巧轻便、机动灵活、反应迅捷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便应运而生,并日益成为野战防空的主要拦截兵器。便携式防空导弹自20世纪50年代末问世以来,在近40年的发展历程中,已经历了三代,目前正在向第四代发展,在超低空点状目标防空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超低空飞行目标的克星。
本文将主要介绍美、俄及其他国家,在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方面研制与使用的现状,及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制与使用现状便携式防空导弹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出现了三代产品,正在研制第四代。在前三代产品中,共有约30个型号或系列,其中有代表性的型号有美国的“红眼睛”和“毒刺”,俄罗斯(前苏联)的“箭”和“针”系列,英国的“吹管”、“标枪”、“星爆”和“耀星”,法国的“西北风”,日本的“凯科”以及瑞典的RBS系列等。美国的“红眼睛”和“毒刺”美国的“红眼睛”(FIM-43)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便携式防空导弹之一,也是美军第一代单兵肩射近距防空导弹。它所采用的光学瞄准和红外自导引,可以说是开创了使用冷却导引头的先河。该导弹于1959年开始研制,1966年装备部队,可对付低空飞行的各种飞机,主要用于前沿阵地和要地防空。“红眼睛”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操作简便、不易受地理环境限制、反应时间短和可“发射后不管”等特点。当然也有不成熟的一面,其最大的缺点是只能进行昼间尾追攻击,不能迎面攻击,没有敌我识别器,抗电子干扰能力差,无法与先进的高速飞机相抗衡。1972年,美国开始加强了在制导系统、动力装置、战斗部等方面的改进,并于1978年完成了新一代“毒刺”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制。“毒刺”(FIM-92A)与“红眼睛”的不同之处在于采用了高能动力装置和高灵敏度红外导引头,增加了敌我识别器,增大了射程,提高了作战性能。在作战中,既能尾追攻击也能迎面攻击,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和较好的抗电子干扰能力。不足之处是只能白天使用,不能全天候作战。该导弹的红外导引头灵敏度较高,工作波长为4.1~4.4微米,它不仅能探测到飞机发动机喷口处的高温热源,而且能探测出飞机发动机排出的温度比较低的热辐射信号,所以使导弹具有全方向攻击的能力。电子组件将导引头发出的信号转变成控制舵机的制导指令,引导导弹飞向目标。
在前苏联与阿富汗冲突期间,“毒刺”导弹首次应用于实战。当时,阿富汗游击队声称:他们在1987年12月份发射了340枚“毒刺”导弹,共击落前苏联的直升机269架。最近,俄罗斯公布的数字表明:游击队所称的数字有些言过其实,但他们承认即使是这个数字的一半,也说明“毒刺”导弹在战场上所起的作用是很大的。在阿富汗游击队没有“毒刺”导弹前,前苏联对其进行的攻击,真可谓肆无忌惮,但是后来苏联飞机和直升机的攻击次数明显减少,同时其战术应用也更加谨慎。为使“毒刺”能够抗衡具有较强红外干扰能力的目标,美国研制了第三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即分别于1987年和1989年推出了“毒刺”-POST(FIM-92B)和“毒刺”-RMP(FIM-92C)。“毒刺”-POST运用了由微处理器控制的先进被动光学导引技术,导引头采用了环状扫描光学系统和红外/紫外双色探测器,远远胜过普通的红外导引头。制导装置能收集更多的信息,提高了目标的探测能力和抗红外干扰能力,增强了导弹的作战性能。“毒刺”-RMP除了继承了POST的优点外,还运用可编程控制微处理器,可对制导与对抗软件重新编程,抗红外干扰能力更强。俄罗斯的“箭”和“针”前苏联到1991年解体时为止,先后研制了“箭”2、“箭”3、“针”1和“针”
M等型号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前苏联研制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曾于越南战争后期开始用于实战。当时是由北越陆军将“箭”2M型导弹应用于战场的。随后,“箭”2型导弹被广泛地应用于世界各个战场,至今已有近30年的使用历史。“箭”2防空导弹工厂代号为9K32,是苏联陆军最早使用的便携式近距低空地对空导弹,西方国家称为SA-7,绰号为“格雷尔”。该种导弹长1.44米,发射重量9.85公斤,有效射程0.3~4.
2公里,有效射高30~2300米,最大速度M1.7。采用红外被动寻的制导,单兵肩射或车载发射,单发杀伤概率达50%。它的特点是使用简便,机动性好,既可肩射,也可装载在车辆上进行单射或齐射。缺点是战斗部威力小,杀伤力不高,另外用目视机械瞄准只能白天使用。以尾追射击方式,可在夜间对付低空慢速目标,如直升机等。象其它第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一样,“箭”2使用的导引头易受到干扰,所以使用的效果不理想,虽可对飞机或直升机金属部件发出的红外辐射源进行自动寻的,但对波长在1.7~2.8微米以外的红外辐射反应迟钝,因此在战场上的应用受到限制,只有当飞机的尾喷管或其它辐射源指向导弹导引头时才有效。
1970年,前苏联推出了“箭”2的改进型“箭”2M。主要是在红外导引头上加装了滤光片,提高了灵敏度和抗背景干扰能力,将导引头发射灵敏度提高了一倍,还改进了动力系统,使导弹有更大的速度,使截获目标的距离增加了40%。1973年,前苏联又研制出了“箭”3导弹。此型号的主要改进部位在导引头,用节流制冷锑化铟探测器取代原有的硫化铅探测器,降低了因热而产生的噪声,增大了导弹正面攻击目标的距离,提高了抗干扰能力。“箭”3防空导弹为前苏联研制的第二代便携式近距低空防空导弹,工厂代号为9K34,西方国家称之为SA-14,绰号为“小妖精”。该导弹长1.42米,最大射程4.5公里,有效射高15~2999米,最大速度M1.4。采用红外寻的制导,单兵肩射。它采用的低温冷却红外导引头,工作波长为3.5~6微米,同时还采用了抗干扰技术。“箭”3导弹的发射角度较广,可尾追发射,也可迎头发射。“箭”3虽已不再是现在俄罗斯便携式防空系统中最先进的武器,但它仍是其重要力量。在1990年至1991年的萨尔瓦多内战期间,当时只拥有28枚该型导弹的法拉本多·马蒂民族解放阵线的游击队,在1990年12月的一系列战斗中,仅用了11枚该型导弹就击落了3架萨尔瓦多空军的飞机,迫使萨尔瓦多空军改变其昼间作战行动。
这一例子证明,虽然只有少量便携式防空导弹,对战场也能造成很大的影响。另外,在越南战争时期,北越利用“箭”2M型导弹给对方以打击,也有不少成功的例子。1981年,苏联研制的“针”1开始装备部队,西方称其为SA-16。该防空导弹采用了许多新技术,如导弹头部加装针状杆以降低阻力,控制系统引入操纵发动机,导弹在发射后可改变姿态并转向目标方向;引信增加了引爆剩余装药,以提高对目标的毁伤效果;把敌我识别和应答器纳入发射机构,天线装在发射筒内等,从而使导弹有较理想的作战环境,较好的飞行性能、使用性能和作战效果。但是由于不具备较高的抗红外干扰能力,“针”1与“箭”3相比,并没有根本性的提高,仍属于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1983年,苏联研制出了第三代便携式近距防空导弹,即“针”M,工厂代号为9K38,西方称之为SA-18,绰号为“松鸡”。该防空导弹主要用于打击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的机动和非机动目标。它的导引头采用了光学扫瞄方式,提高了抗红外干扰能力,属于“发射后不管”式导弹。据制造商称,该型导弹对战斗机的命中率为24%~40%。“针”M除了继承“针”1的所有优点外,还采用了双波段导引头,其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光电化,并可传输两路信号。既减轻了导弹的重量,提高了可靠性,又使导弹具有抗红外干扰能力。该导弹在即将击中目标时,可将瞄准点从飞机的发动机排气管转移到连接机翼的机身中部,使目标难以躲开攻击,而确保杀伤效果,提高了命中精度。后来,又陆续推出了“针”系列防空导弹的其它改进型,如“针”D、“针”N和“针”S等。有的将导弹与发射筒分成两个部分,每件长度都不超过1.1米,这样就更便于空运携带。
其中,“针”N型具备了基本型和D型的所有性能,而且增强了杀伤性;而“针”S型是N型的发展型,进一步提高了对付目标施放的各种红外干扰的能力。
在1991年的“沙漠风暴”行动中,伊拉克拥有一些苏制的“箭”2M、“箭”3和“针”式便携式防空导弹,以及“箭”1和“箭”10车载型红外制导防空导弹。为了防止伊拉克防空导弹的拦截,多国部队曾对其进行过较长时间的轰炸。不过,在“沙漠风暴”行动中,多国部队被击落的飞机和直升机,仍有半以上是被伊拉克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打下的。因为这种导弹体积小,部署数量多,所以多国部队很难选定其目标,另外它对红外干扰不太敏感,因此在反空袭作战中,伊拉克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至于雷达制导的防空导弹发挥作用则不大,其主要原因是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雷达制导防空导弹进行了电子干扰,使其系统失去了作用。其它国家的便携式防空导弹除了美国和俄罗斯(前苏联)十分重视发展便携式防空导弹外,其余有这种导弹的国家还有英国、法国、日本和瑞典等。
英国便携式防空导弹的研制要比美苏稍晚,于1973年才研制出了第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吹管”。该导弹既能尾追射击,也能迎面射击,并装有敌我识别器。采用了破片杀伤、空心装药两种不同的战斗部和近炸、触发两种引信,既可攻击空中目标,又可攻击地面目标,具有良好的通用性。1984年,英国又推出了第二代便携式防空导弹“标枪”。该型导弹采用了新型战斗部、远程大推力两级火箭发动机、半主动无线电指令制导方式,以及视频和微电子信息处理技术,不仅可用于地面部队,也适合用于海上防空。80年代中期,英国又在“标枪”的基础上,发展了其高级型“耀星”导弹。它采用激光制导代替无线电制导,可靠性高、维修保养简单,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较高的制导精度和跟踪精度,其缺点是激光传播衰减快,作用距离较近。1988年,英国又以“标枪”为基础,在战斗部、制导体制和发动机三方面同时采用新技术,成功研制出新的“星爆”防空导弹系统,其主要特点是战斗部装三个飞镖式的动能子弹头,作战时可用子弹头的动能和炸药爆炸的综合效应摧毁目标;同时采用两级固体火箭发动机,使导弹速度可达到M4的高速度;采用半主动无线电指令加激光波束的复合制导方式,大大提高了导弹的作战性能和对高速目标的攻击能力。该导弹也有车载式,最多可8联装。法国研制便携式防空导弹较晚,但一出手就水平不低,如“西北风”导弹。它采用四元阵列被动红外寻的导引头,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抗干扰能力,能够探测、跟踪和锁定有红外屏蔽的直升机等空中目标,大大提高了作战性能。该导弹使用高能杀伤战斗部,以钨珠为预制破片,有较强的摧毁力,并使用激光近炸引信,提高了命中精度,也可使用触发引信,并装有延时自毁装置。日本也是这样,他们利用先进红外成像技术,率先研制成功利用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的具有初步智能化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凯科”或91式(日陆军称其为Kin-SAM)。该导弹于1987年开始研制,1991年开始生产,1993年开始装备陆军,次年开始装备海上和空中自卫队。“凯科”导弹既可以采用红外成像制导,也可采用可见光成像制导,具有全向攻击能力、很强的抗干扰能力和较高的命中精度。该型导弹除便携式外,还有车载式,一辆半吨重的轻型卡车底盘上就可安装箱式发射架。载弹数量不等,有2联装的,也有4联装的。瑞典从70年代开始研制便携式防空导弹,主要型号有RBS70和RBS90两种。它们采用激光制导与激光近炸引信,能够对抗各种电子干扰,具有较好的低空性能,同时在搜索和跟踪目标时使用前视红外和电视跟踪设备,并配备有专用雷达。该导弹采用三通道稳定控制系统,自身隐蔽性能好,具有很强的生存能力。与RBS70相比,RBS90射程和高度更大,速度更快,命中精度和威力也更高。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发展趋势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代空袭兵器正向命中高精度化、飞行远程化和高速化、构造隐身化和制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而作为反空袭武器的便携式防空导弹所面临的战场环境将更加复杂,必须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适应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开发能够抗击现在和未来超低空突袭目标的武器系统。据有关人士分析,未来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可能呈如下发展趋势。更新与改进导引系统,提高全向攻击能力早期研制的红外制导便携式防空导弹,只能尾追攻击目标,不能实施迎面攻击,因此其作战能力受到限制。
近年来研制的一些新型防空导弹,在这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进,不但提高了导引头灵敏度,可尾追攻击,而且能够侧向攻击和迎头攻击,已经具备了全向攻击能力。从长远角度考虑,下一代红外制导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很可能采用焦面阵成像红外导引头。如果采用了这一技术,那么目前的红外干扰对这种导引头就根本不起作用了,从而大大提高了导弹的抗干扰能力,目前美国正在这方面进行研究。除此以外,正在研究中的双波红外/紫外导引头,很可能被未来的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所采用。
采用红外凝视成像制导,并实现“发射后不管”,需要导弹具备一定的智能化制导能力,即导弹系统能够自动进行目标探测、识别、判定,并实施主动控制。为达到这一目的,必须研制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系统和开发相应的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自适应制导技术,提高抗干扰能力,以实现全向攻击。与可见光成像相比,红外更易于穿透云雾,其探测距离可提高3~6倍。红外凝视成像探测器与微处理器集成一体后,不但能进行信号探测,而且能进行信号处理。因此,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制导系统正由红外点源制导或红外阵列成像制导,向红外成像凝视制导转变,红外被动寻的导引头的探测器数量正从单元向多元发展,并从线阵光机扫描向凝视面阵电子扫描发展。多元探测器可提高灵敏度,而凝视成像制导方式可大大减轻重量、提高信噪比。缩短反应时间,扩大杀伤范围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其有效覆盖面积小。这不仅是由于其固有的近距离限制,而且也很难利用其它防空传感器所获得信息与指令。要想成功拦截目标,其前提是及早发现目标,但便携导弹的射手通过瞄准镜探测目标,其距离是非常有限的,仅在3~4公里以内,而反应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来说,需要在8~10公里以外就能探测到目标,才能确保导弹系统足够的反应准备时间。而现在的便携式导弹,发现目标的距离比较近,因此当遇到威胁时,防空导弹系统操纵人员可能没有发射导弹的准备时间,即当导弹准备就绪待发时,目标飞机已飞出其打击范围。为此,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研制人员正采取各种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措施之一是将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装备在一个简单的旋转式固定架上,特别是便携式防空导弹用于阵地防御时,这是一个非常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它可保证待用导弹安全,同时也能保证在受到密集进攻时,操纵人员可同时操纵多枚导弹的发射。已采用这一措施的导弹有“毒刺”、“针”、RBS-70、“星爆”
和“西北风”等。措施之二是为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安装被动传感器,这是目前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俄罗斯首先在“箭”2M导弹,后来又在其它导弹上,安装了称之为“定向仪”的被动传感器。这是一种被动射频探测器,当它探测到飞机雷达或无线电测高计的辐射电波后,可为操纵人员提供大致的指令参数。装备上这些瞄准具后,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就可在夜间使用,对目标的识别能力也比以前的夜视仪强,而且属于被动式的探测器,不容易被目标飞机发现,因此也很难对其进行干扰。
措施之三是将其并入一个防空网。由于费用问题,有许多国家装备不了大型的防空导弹系统,而愿意装备由便携式防空导弹与小型前沿预警雷达所组成的防空网。针对现代空袭的高速、低空和饱和攻击等战术特点,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可通过越野车辆快速运输和支架多联装发射进行对抗,实现快速机动部署。
通过C3I系统和监视系统相结合,提高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通过增加红外跟踪装置,可满足夜间射击需要,实现系统的全天候作战。研制高性能火箭发动机,发展超高速导弹为对付高速目标,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速度也必须相应地大幅度提高。目前的现役导弹中,只有“星爆”导弹的飞行速度实现了超高速,可达到M4,其余型号的速度均为M2左右。提高便携式防空导弹速度的办法是研制高性能发动机。正在发展的可行技术方案就是采用双推力推进系统,使导弹可持续高速飞行。这种推进系统可提供两阶段推力,而且重量轻、推力大、排烟红外辐射特征小,能满足射程和射速的要求。只有超高速便携式导弹才能明显缩短拦截时间,增大杀伤范围。目前已有几个国家正在研制超高速防空导弹,将导弹助推系统由原来的一级改成二级。第一级是固体燃料助推发动机,它可将导弹助推到一定的速度,然后再启动第二级。
再说,为尽可能躲避地面防空火力的拦截,现代空袭兵器常常采用高速机动战术,反过来防空火力也必须提高自己的机动能力,才能完成防空任务。而单纯采用气动方法控制的防空导弹,已难以满足对付快速机动目标的要求,必须采取与推力系统相结合的办法来进行控制。
这种推力系统由燃气控制制动器和固体燃料微型喷气发动机构成,利用固体推进剂燃烧喷射的燃气进行导弹机动控制。进一步向标准化和多用途方向发展为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减少科研费用,降低生产成本,简化后勤保障,便于平时装备和战时补给,各国均计划使用便携式导弹来对付多种空中目标,强调一弹多用,使用维护标准化,实现三军通用。如英国将“吹管”导弹发展成多联装的潜空和舰空导弹;法国的“西北风”有便携式、车载式和舰空式,实现了三军通用。这样就可以实现导弹武器的系列化、标准化、通用化、模块化。同时,便携式防空导弹的应用范围扩大,已经有取代低空近距防空导弹的趋势。由于电子装置日趋小型化,信息处理能力的逐渐提高,以及推进技术、控制技术、战斗部技术的不断完善,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性能指标日益接近低空近距防空导弹的水平,低空近距和便携式两种类型的导弹可能将合二为一。目前,北约8国已签订协议,准备联合研制超近距/近距防空导弹系统,在2010年后取代“西北风”、“毒刺”、“星爆”、“长剑”、“罗兰特”和“响尾蛇”等便携式和近距防空导弹。由此可以预测,新一代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在2010年后将具备低空、超低空两个空域的作战能力。总之,便携式防空导弹不但在技术性能上有所提高,而且应用和市场前景也被看好。有人估计,今后10年,对便携式防空导弹的需求,将占防空导弹总需求量的65%。
选稿:左力大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5 03:04
现代陆军的机械化水平已经是大为提升了,将肩抗式防空导弹车载化可以大幅度提升武器效能是趋势所在吧。 ...
所答非所问
所答非所问
看回复,刚才引用的回复需要审核,重新节选部分内容给你。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5 03:16
看回复,刚才引用的回复需要审核,重新节选部分内容给你。
红外焦平面导引头,提升的是对抗飞机红外干扰手段的能力。
不管你从车上发射,还是从肩上发射,没区别。
红外焦平面导引头,提升的是对抗飞机红外干扰手段的能力。
不管你从车上发射,还是从肩上发射,没区别。
主要还是使用范围决定了即使不用红外焦平面也可以满足性能要求。未来车载化以后,可能会引入红外焦平面。
装备成本也是制约因素吧,毕竟这种性能的防空导弹,使用范围决定了成本。
红外焦平面导引头,提升的是对抗飞机红外干扰手段的能力。
不管你从车上发射,还是从肩上发射,没区别。

因为是单兵用,肩抗式,本身就决定了射高射程都受到严格限制,而有限的发射窗口时间决定了这种导弹即使用了红外焦平面也难以提升多大的命中率。
反而是车载化以后,加装较大型的红外光电系统,增加发现目标的窗口时间堆命中率提升更大。
当然,未来车载化以后,可以将射高射程以及速度恒大提升,则加装红外成像导引头也可以了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5 03:22
主要还是使用范围决定了即使不用红外焦平面也可以满足性能要求。未来车载化以后,可能会引入红外焦平面。 ...
我说过了,不管你车载还是肩扛。
对付红外诱饵干扰都有效。

不是说只有放在车上发射就能对抗红外干扰,从肩上发射就不能对抗红外干扰的。

这和从哪发射无关,不明白么?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5 03:28

因为是单兵用,肩抗式,本身就决定了射高射程都受到严格限制,而有限的发射窗口时间决定了这种导弹即 ...
这是抗干扰问题,不是什么窗口时间问题。
MD已经把AIM-9X放到车上做发射测试了

美国陆军与雷声公司从陆军的陆基“间接火力防护能力增量2-I(IFPC 2-I) Block 1 多任务发射架”上成功地试射了一枚AIM-9X Block II 导弹。   

(一)AIM-9X Block II试射情况

通常,AIM-9X从飞机上向空中目标发射,而本次试射演示验证了最新的AIM-9X导弹既可在空对空作战中使用,也可在陆基防空中使用,而无需进行改进。

    在发射前,AIM-9导弹首先锁定一架飞行高度为1500米的无人机,然后对其进行拦截并摧毁。


    雷声公司空战系统副总裁迈克加勒特表示,AIM-9X在对抗战斗机、无人机或巡航导弹方面表现良好,无论是从空中发射还是陆地发射都能做到在第一时间瞄准目标、射击目标并摧毁目标。

    此次试验也验证了陆军的 “间接火力防护能力多任务发射架”原型的操作性能与设计,并演示验证了AIM-9X对无人机的面到空发射性能。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3:29
这是抗干扰问题,不是什么窗口时间问题。



关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抗干扰导引头技术看这个专业文章
http://www.docin.com/touch/detail.do?id=418734773
看肩抗式导弹的主要缺陷
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其有效覆盖面积小。这不是由于其固有的近距离限制,而且也很难利用其它防空传感器所获得信息与指令。要想成功拦截目标,其前提是及早发现目标,但便携导弹的射手通过瞄准镜探测目标,其距离是非常有限的,仅在3~4公里以内,而反应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来说,需要在8~10公里以外就能探测到目标,才能确保导弹系统足够的反应准备时间。而现在的便携式导弹,发现目标的距离比较近,因此当遇到威胁时,防空导弹系统操纵人员可能没有发射导弹的准备时间,即当导弹准备就绪待发时,目标飞机已飞出其打击范围。为此,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研制人员正采取各种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西北风用的多元红外探测器抗干扰效果并不差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3:29
这是抗干扰问题,不是什么窗口时间问题。



关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抗干扰导引头技术看这个专业文章
http://www.docin.com/touch/detail.do?id=418734773
看肩抗式导弹的主要缺陷
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的主要缺点之一是其有效覆盖面积小。这不是由于其固有的近距离限制,而且也很难利用其它防空传感器所获得信息与指令。要想成功拦截目标,其前提是及早发现目标,但便携导弹的射手通过瞄准镜探测目标,其距离是非常有限的,仅在3~4公里以内,而反应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来说,需要在8~10公里以外就能探测到目标,才能确保导弹系统足够的反应准备时间。而现在的便携式导弹,发现目标的距离比较近,因此当遇到威胁时,防空导弹系统操纵人员可能没有发射导弹的准备时间,即当导弹准备就绪待发时,目标飞机已飞出其打击范围。为此,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研制人员正采取各种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西北风用的多元红外探测器抗干扰效果并不差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5 03:35

关于便携式防空导弹的抗干扰导引头技术看这个专业文章
http://www.docin.com/touch/detail.do?id=41 ...
这文章和我观点一致。

和你的观点一点关系都没有,人家说焦平面成像弹只有车载才有意义了么?
你的观点是错的


关键还是看肩抗式导弹所以存在的主要缺陷,并不是什么抗干扰能力不足。
红外成像并不能解决主要缺陷所在
SA-18采用的双通道红外导引头,导引头内的目标选择逻辑装置能够识别由超声速目标发射的各种红外假目标,抗红外干扰能力很强,可以对付信号弹、闪光弹和调制式红外干扰等多种干扰
最近改型的sa24使用了多光谱导引头,改进了算法软件,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
俄罗斯公布新一代9K333 Verba单兵便携式防空系统
作者:cmh 来源:国防科技信息网 
日期:2015-07-16    阅读次数:79
副标题:
据sputniknews网站2015年6月20日报道,在陆军2015国际论坛上,俄罗斯机械制造设计局(KBM)官方公布了其新一代9K333Verba单兵便携式防空系统,首次宣称该系统将出口。目前,俄罗斯军队正在接收该系统的过程中。Verba防空系统外观上和“毒刺”(Stinger)和“伊格拉”-S(Igla-S)便携式防空系统类似,拥有一个发射筒和瞄准具,但其性能更加优异。
Verba 系统的发射速度提高了10倍以上,之前的便携式防空系统,从发现目标到完成发射需要3 ~ 5分钟的时间,而Verba系统的该过程缩短至数秒。系统中的9M336防空导弹采用全新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以在超过6km的范围内攻击速度为500m/s的移动目标,射高为10m~4.5km(Stinger系统无法攻击高度低于180m的直升机);9M336还配备了独特的3频谱导引头,包括紫外、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有助于收集更多的目标信息,提升Verba系统分辨性能。此外,该导引头增加了制导导引范围,目标捕获距离增加了2.5倍,且比Igla-S更加灵敏,信号弹下的抗干扰能力增加了10倍,能够自主探测并忽略诱饵目标,重点攻击高热目标,使导弹攻击十分精确。Verba防空系统采用“全数字模式”,既可独立自动化作战,又可与火控系统集成,提升作战效能。其自主系统能够探测到编队飞行目标的飞行参数,并结合士兵所处位置,合理的分配作战火力分布。防空系统中还集成了地基敌我识别(IFF)系统,以阻止友方攻击。
Verba 系统不仅能够攻击直升机和军机等传统目标,还能够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进行攻击,能补充其他防空武器的不足,在近距高价值战地资产保护中,应对敌方饱和攻击。现已验证Verba系统能够在环境恶劣北极地区持续工作,同时,该系统的易于维护。
俄罗斯机械制造设计局正致力于发展Verba 系统的空基和海基的改变型。该机构已经制造了用于空基和海基平台集成的部分硬件,工作仍将继续。



关键还是看肩抗式导弹所以存在的主要缺陷,并不是什么抗干扰能力不足。
红外成像并不能解决主要缺陷所在
SA-18采用的双通道红外导引头,导引头内的目标选择逻辑装置能够识别由超声速目标发射的各种红外假目标,抗红外干扰能力很强,可以对付信号弹、闪光弹和调制式红外干扰等多种干扰
最近改型的sa24使用了多光谱导引头,改进了算法软件,具有更好的抗干扰性
俄罗斯公布新一代9K333 Verba单兵便携式防空系统
作者:cmh 来源:国防科技信息网 
日期:2015-07-16    阅读次数:79
副标题:
据sputniknews网站2015年6月20日报道,在陆军2015国际论坛上,俄罗斯机械制造设计局(KBM)官方公布了其新一代9K333Verba单兵便携式防空系统,首次宣称该系统将出口。目前,俄罗斯军队正在接收该系统的过程中。Verba防空系统外观上和“毒刺”(Stinger)和“伊格拉”-S(Igla-S)便携式防空系统类似,拥有一个发射筒和瞄准具,但其性能更加优异。
Verba 系统的发射速度提高了10倍以上,之前的便携式防空系统,从发现目标到完成发射需要3 ~ 5分钟的时间,而Verba系统的该过程缩短至数秒。系统中的9M336防空导弹采用全新固体火箭发动机,可以在超过6km的范围内攻击速度为500m/s的移动目标,射高为10m~4.5km(Stinger系统无法攻击高度低于180m的直升机);9M336还配备了独特的3频谱导引头,包括紫外、近红外和中红外波段,有助于收集更多的目标信息,提升Verba系统分辨性能。此外,该导引头增加了制导导引范围,目标捕获距离增加了2.5倍,且比Igla-S更加灵敏,信号弹下的抗干扰能力增加了10倍,能够自主探测并忽略诱饵目标,重点攻击高热目标,使导弹攻击十分精确。Verba防空系统采用“全数字模式”,既可独立自动化作战,又可与火控系统集成,提升作战效能。其自主系统能够探测到编队飞行目标的飞行参数,并结合士兵所处位置,合理的分配作战火力分布。防空系统中还集成了地基敌我识别(IFF)系统,以阻止友方攻击。
Verba 系统不仅能够攻击直升机和军机等传统目标,还能够对巡航导弹和无人机进行攻击,能补充其他防空武器的不足,在近距高价值战地资产保护中,应对敌方饱和攻击。现已验证Verba系统能够在环境恶劣北极地区持续工作,同时,该系统的易于维护。
俄罗斯机械制造设计局正致力于发展Verba 系统的空基和海基的改变型。该机构已经制造了用于空基和海基平台集成的部分硬件,工作仍将继续。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5 03:39
你的观点是错的
什么乱七八糟的。

同一枚导弹,从车上发射,和从肩上发射,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会有区别么?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3:51
什么乱七八糟的。

同一枚导弹,从车上发射,和从肩上发射,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会有区别么?


说你扯说你错,死活不承认。车载是为了搭建系统,类似于美帝复仇者那种。要想成功拦截目标,其前提是及早发现目标,但便携导弹的射手通过瞄准镜探测目标,其距离是非常有限的,仅在3~4公里以内,而反应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来说,需要在8~10公里以外就能探测到目标,才能确保导弹系统足够的反应准备时间。而现在的便携式导弹,发现目标的距离比较近,因此当遇到威胁时,防空导弹系统操纵人员可能没有发射导弹的准备时间,即当导弹准备就绪待发时,目标飞机已飞出其打击范围。为此,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研制人员正采取各种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美军车载复仇者(Avenger)防空导弹
  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复仇者是一种可机动、可运输、轻型,安装在基座上的毒刺防空导弹。主要由双联臂装8枚“毒刺”导弹的发射装置,一部前视红外雷达,一部敌我识别器,一部光学瞄准器,机枪或火箭构成。通常安装在一辆重型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悍马”上。复仇者被设计用来打击在防御空域上,进攻或经过的敌方巡航导弹、无人飞机、和低飞的高速固定翼飞机和直升飞机等。复仇者导弹系统具有移动发射,完全自动化,昼夜全天候能力、短程防空特点,是美国陆军前方区域防空系统的关键要素。复仇者曾在沙漠风暴和巴尔干半岛行动期间部署。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3:51
什么乱七八糟的。

同一枚导弹,从车上发射,和从肩上发射,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会有区别么?


说你扯说你错,死活不承认。车载是为了搭建系统,类似于美帝复仇者那种。要想成功拦截目标,其前提是及早发现目标,但便携导弹的射手通过瞄准镜探测目标,其距离是非常有限的,仅在3~4公里以内,而反应时间也比较长。一般来说,需要在8~10公里以外就能探测到目标,才能确保导弹系统足够的反应准备时间。而现在的便携式导弹,发现目标的距离比较近,因此当遇到威胁时,防空导弹系统操纵人员可能没有发射导弹的准备时间,即当导弹准备就绪待发时,目标飞机已飞出其打击范围。为此,便携式防空导弹系统研制人员正采取各种措施以解决这个问题。
美军车载复仇者(Avenger)防空导弹
  美国波音公司制造的复仇者是一种可机动、可运输、轻型,安装在基座上的毒刺防空导弹。主要由双联臂装8枚“毒刺”导弹的发射装置,一部前视红外雷达,一部敌我识别器,一部光学瞄准器,机枪或火箭构成。通常安装在一辆重型高机动性多用途轮式车辆“悍马”上。复仇者被设计用来打击在防御空域上,进攻或经过的敌方巡航导弹、无人飞机、和低飞的高速固定翼飞机和直升飞机等。复仇者导弹系统具有移动发射,完全自动化,昼夜全天候能力、短程防空特点,是美国陆军前方区域防空系统的关键要素。复仇者曾在沙漠风暴和巴尔干半岛行动期间部署。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5 03:53
说你扯说你错,死活不承认。车载是为了搭建系统,类似于美帝复仇者那种。
美军车载复仇者(Avenger)防空 ...
同一枚导弹,从车上发射,和从肩上发射,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会有区别么?

你说的那些没用。我说的是导引头抗干扰问题,这个问题和你系统无关。
同一枚导弹,从车上发射,和从肩上发射,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会有区别么?

你说的那些没用。我说的是导 ...
我说的是肩抗式导弹存在的主要缺陷不是抗干扰能力差,红外成像导引头解决不了主要缺陷。所以需要车载化成系统。
你说的都是什么乱七八糟,扯的那是哪里。
同一枚导弹,从车上发射,和从肩上发射,导引头的抗干扰能力会有区别么?

你说的那些没用。我说的是导 ...
同一枚毒刺用肩抗式发射和从复仇者系统大蛇,有巨大的和实质的差别
davidxtb 发表于 2015-9-5 03:58
我说的是肩抗式导弹存在的主要缺陷不是抗干扰能力差,红外成像导引头解决不了主要缺陷。所以需要车载化成 ...
我没和你讨论其他的问题,我就是焦平面热成像导引头有助于提高抗干扰能力。

你说的那些缺陷,根本不在我要讨论的范围内。
导引头抗干扰的能力有巨大的和实质的差别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4:02
你敢不敢说,同一枚毒刺用肩抗式发射和从复仇者系统大蛇,导引头抗干扰的能力有巨大的和实质的差别


同一型号的导弹抗干扰性当然是一样的。
但用肩抗式发射和从复仇者系统发射就是本质的和实质的区别了,命中率完全不是一码事。
这么说吧,小日本的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的具有初步智能化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凯科”或91式(日陆军称其为Kin-SAM)用肩抗式发射,都一样不是复仇者发射毒刺的命中率高,使用范围也还是没法比。所以日本一样要搞车载化

JCFERRET 发表于 2015-9-5 04:02
你敢不敢说,同一枚毒刺用肩抗式发射和从复仇者系统大蛇,导引头抗干扰的能力有巨大的和实质的差别


同一型号的导弹抗干扰性当然是一样的。
但用肩抗式发射和从复仇者系统发射就是本质的和实质的区别了,命中率完全不是一码事。
这么说吧,小日本的红外凝视成像制导的具有初步智能化的便携式防空导弹“凯科”或91式(日陆军称其为Kin-SAM)用肩抗式发射,都一样不是复仇者发射毒刺的命中率高,使用范围也还是没法比。所以日本一样要搞车载化


各型超近程导弹的资料:
http://m.sohu.com/n/273442071/

各型超近程导弹的资料:
http://m.sohu.com/n/273442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