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飞扬:611所原结构研究室主任刘悟泉同志回忆录节选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3:37:49
作者简介:
    刘悟泉,河北沧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3月生。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曾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结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从事歼击机结构设计研究工作37年,参加过多种歼击机型号的设计与研制。为祖国航空事业献出毕生精力。
      从事业余集邮爱好50余年。任四川省邮协及成都市邮协理事。多次参加省、市集邮展览并获奖。参加编撰“成都集邮史”一书。
原文链接:http://www.lovenudt.com/detail.asp?fileid=1566

     十二、歼10飞机的预研和设计
      为适应2000年前后作战环境的要求,中央军委确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我为主、引进关键技术,自行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方针。早在1982年初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就批准拨款研制新歼,并批准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技术。我所坚持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自1984年就开始了第三代歼击机研制的历程。

      根据中央的批示,1982年,国防科工委组织空军、601所、611所先后召开了6次新歼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会,两所在方案上的竞争是十分激烈,601所提出了正常式布局飞机方案,我所提出了腹部进气的鸭式布局飞机方案。由于我所在六五期间,歼九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对无尾鸭式飞机布局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此次论证会期间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在两家的方案竞争上占有很大优势。1984年,部科技委专业委员会听取了双方方案的汇报后,专家们普遍认为鸭式布局的方案有较大发展前途。此后,科工委、航空工业部组织了新歼调查组到601所、611所、112厂、132厂进行调研,我所通过详细汇报和新歼技术成果展览,充分论述和展示了定点我所的有利条件,终于得到调查组的认可,把型号任务争到手。1984年5月6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发文批准歼10飞机研制总体单位定点在我所和132厂。

      1984年~1986年间,我参加了对外技术合作,总体方案论证工作,参与机、尾翼结构方案论证及飞机重量技术会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研讨活动,与外国专家共同完成了结构初步设计,形成了三个翼面结构的初步设计方案。此间主持了与外方专家对前缘机动襟翼结构的共同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应用大型计算机设计歼10飞机
      为了提高设计水平,所内引进了CDC大型计算机和飞机设计工程软件包。我于1987、1988年两次参加了软件包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外国专家发给了结业证书。飞机设计工程软件包覆盖了飞机设计全过程,大大改善了设计手段,从而使我所的设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歼10方案论证、初步设计和详细初步设计等工作的逐步深入,结构设计中的技术关键便逐步显露出来。在1988~1993年期间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工作之中。


            样机总装现场研讨
      根据飞机总体性能的要求,全机采用了比较多的复合材料结构部件,从原材料的研制到设计方法的研究都是全新的课题,这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1987年6月在航空部科技局召开的新歼复合材料预研课题论证会上,决定成立复合材料系统工程组,611所为主任工程师单位,132厂、625所、621所、623所为副主任工程师单位。611所为总承包单位,在611所设系统工程办公室,对课题实施系统工程管理,魏曾苏为行政负责人,黎观生为主任工程师,我为系统工程办公室主任,从那时起我就挑起型号设计和系统工程管理的两付重担。为了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法,航空部军机局同意我所派出一个设计小组,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为期一年半,由主任工程师黎观生带队前往,系统工程主任工程师便由我代理。在此期间,我的工作十分繁忙,要为各研究所、有关高等院校安排落实课题研究任务,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向航空部科技局申报研究经费、进行经费的分配与管理。几年来经我管理的系统工程经费超过千万元。在代理主任工程师期间我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预研课题即:耐高温复合材料树脂(双马树脂)体系的研制、复合材料结构检测系统的研制、复合材料结构基础试验研究,至飞机进入详细设计阶段之前,均已拿到预期的成果,为歼10的复合材料部件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我对上述课题研究的技术决策是正确和及时的。

      此外我室机尾翼结构专业,在详细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与结构设计、强度、制造工艺有关的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下一步顺利转入结构详细设计(发生产图)提供条件。1988年开始,我还参加了部科技局主管的“复合材料手册及计算方法和试验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历时近三年,该项目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6月全所完成了全尺寸样机的研制与协调,完成了新歼结构的详细初步设计,冻结了飞机的技术状态。经过航空界专家组的评审认为新歼性能达到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战术技术指标,可以从详细初步设计转入详细设计。年底,经国防科工委批准而转入了详细设计阶段。


            歼10飞机生产图纸设计现场
      1994年6月全所各专业先后开始进行歼10飞机详细设计,此时我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改任主任工程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图纸设计的工作中。由于设计人员,多数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缺乏飞机图纸设计的经验,除了所里统一安排的学习内容外,我按照室里要求组织全室人员学习结构设计基本功,通过讲解和辅导使大家进一步领会要领,经过大家的努力我室全体职工都通过了设计基本功的考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设计工作中。从6月到年底的大半年中,全室职工日夜拼搏,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国家刚实行的双休日,也未能享受。那时加班之多难以记数,相当于每人半年中多干了四个月。在此期间,我和张玉安共同完成了歼10飞机前缘机动襟翼结构的全套生产图纸的设计,我还完成了机翼前梁、内外侧升降副翼结构图纸的校对任务。至此,我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即将退出飞机结构设计的舞台。

      1998年歼10飞机试飞成功,2004年设计定性后,成建制地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壮了军威,扬了国威。2006年12月29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歼10飞机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亮相,同时发布了具有轰动影响的重要新闻。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一生从未经历过的。

       
      十四、第四代飞机方案研究
      从1989年起,航空航天部开始着手组织下一代战斗机的概念研究。1993年7月航空研究院与俄罗斯签定了共同开展背景机方案研究协议,中航总公司科技局确定组织一个以601所、611所、620所为主的国家队来开展此项工作,代号“2-03”课题组,为期4个月,在沈阳601所实施,以达到学习技术、搞出方案、找出技术关键、培养、锻炼队伍之目的。

      1993年11月我自浙江淳安出差归来不久,室里派我去沈阳参加“2-03”课题工作,我所共有29名人员参加。中方各有关单位参加人员共计120人。俄方参加的有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和米高扬飞机设计局,俄方先后分5批派出专家28人次。工作开始之后,我和601所机翼组的老同事刘宏富一道,进行背景机的机翼结构布局,与俄方专家研究讨论,共同确定了机翼结构布置方案。接着与强度专业人员利用俄方提供的优化设计程序,在瓦克司计算机上进行设计计算,为飞机总体设计提供了必要的设计数据。最后我写出了背景机机翼总体设计总结报告。顾诵芬院士专门审阅了该报告,并给予肯定。

      在与俄方专家合作期间,我感到他们提供的优化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与我们的满应力设计程序类似,但使用更方便快捷,对今后新机结构设计很有实用价值,引起我很大的兴趣。由于满应力设计程序使用的分析方法已经过时,近年来新手较多,缺少总体设计阶段的实际锻炼和经验,故我曾建议我所引进该程序,由于正值歼10设计工作紧张,这件事就不了了之。至今我仍觉得是个损失。

      因参加“2-03”课题工作,我又回到阔别23年的601所,我所人员大部分先一步到达。我是单独前往,到达那天,下了飞机已是晚上11点多。后塔湾位置很偏僻,交通还是那么不便,幸好一位好心的“的哥”,让我上了车,径直把我拉进601所院区。由于已入冬季,下了车,在昏暗的灯光下,眼前只有光秃的树干,满地荒草,如入无人之境,一片凄凉之感。所内有新建的专家招待所,为了省钱,还是到拐字楼老招待所住下。601所比我离开时有些变化,新建了设计大楼和不少宿舍楼,但基本模样没变,老五室的办公室还在原来那座两层楼中,室里的老同事已寥寥无几,多数已经退休,年青的都不认识了。我的旧居,前三栋还是老样子,我住的那间11平米的小屋,成为医院李素贤的家。每逢星期天,人们还像过去那样,纷纷去澡堂泡大池,招待食堂还是老样子,所里许多方面都延续着旧有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院区内有了菜市场,私人的小饭铺竟然有20多家,职工的生活比过去方便多了。我所来参加工作的人不少在小饭馆内包伙,我在招待食堂就餐,有时去小饭铺去吃点包子、饺子等调剂一下生活。601所老同学、老战友们不断设饭局招待,在一起叙旧别有一番情趣。离开沈阳多年本应去市里看看,无奈一到星期天就下起大雪,我对那里的天寒地冻,和干燥的空气已十分不习惯了,没有值得我留恋之处,加之出行困难就很少进城,此刻我多半是在我同窗好友谢天宸的家中度过。春节将至,“2-03”课题工作已告一段落,1994年2月我完成任务,回到成都作者简介:
    刘悟泉,河北沧县人,中共党员,1935年3月生。1960年毕业于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空军工程系。曾任成都飞机设计研究所结构研究室主任、研究员。从事歼击机结构设计研究工作37年,参加过多种歼击机型号的设计与研制。为祖国航空事业献出毕生精力。
      从事业余集邮爱好50余年。任四川省邮协及成都市邮协理事。多次参加省、市集邮展览并获奖。参加编撰“成都集邮史”一书。
原文链接:http://www.lovenudt.com/detail.asp?fileid=1566

     十二、歼10飞机的预研和设计
      为适应2000年前后作战环境的要求,中央军委确定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我为主、引进关键技术,自行设计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第三代歼击机”的研制方针。早在1982年初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就批准拨款研制新歼,并批准通过与国外合作,引进技术。我所坚持贯彻中央确定的方针,自1984年就开始了第三代歼击机研制的历程。

      根据中央的批示,1982年,国防科工委组织空军、601所、611所先后召开了6次新歼技术经济可行性论证会,两所在方案上的竞争是十分激烈,601所提出了正常式布局飞机方案,我所提出了腹部进气的鸭式布局飞机方案。由于我所在六五期间,歼九飞机的研制过程中,对无尾鸭式飞机布局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在此次论证会期间又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研究,因此在两家的方案竞争上占有很大优势。1984年,部科技委专业委员会听取了双方方案的汇报后,专家们普遍认为鸭式布局的方案有较大发展前途。此后,科工委、航空工业部组织了新歼调查组到601所、611所、112厂、132厂进行调研,我所通过详细汇报和新歼技术成果展览,充分论述和展示了定点我所的有利条件,终于得到调查组的认可,把型号任务争到手。1984年5月6日,国防科工委正式发文批准歼10飞机研制总体单位定点在我所和132厂。

      1984年~1986年间,我参加了对外技术合作,总体方案论证工作,参与机、尾翼结构方案论证及飞机重量技术会谈。通过一系列的设计研讨活动,与外国专家共同完成了结构初步设计,形成了三个翼面结构的初步设计方案。此间主持了与外方专家对前缘机动襟翼结构的共同设计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应用大型计算机设计歼10飞机
      为了提高设计水平,所内引进了CDC大型计算机和飞机设计工程软件包。我于1987、1988年两次参加了软件包的培训学习。学习完后,外国专家发给了结业证书。飞机设计工程软件包覆盖了飞机设计全过程,大大改善了设计手段,从而使我所的设计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

      随着歼10方案论证、初步设计和详细初步设计等工作的逐步深入,结构设计中的技术关键便逐步显露出来。在1988~1993年期间我的主要精力都投入到组织重大技术攻关工作之中。


            样机总装现场研讨
      根据飞机总体性能的要求,全机采用了比较多的复合材料结构部件,从原材料的研制到设计方法的研究都是全新的课题,这在国内是前所未有的。1987年6月在航空部科技局召开的新歼复合材料预研课题论证会上,决定成立复合材料系统工程组,611所为主任工程师单位,132厂、625所、621所、623所为副主任工程师单位。611所为总承包单位,在611所设系统工程办公室,对课题实施系统工程管理,魏曾苏为行政负责人,黎观生为主任工程师,我为系统工程办公室主任,从那时起我就挑起型号设计和系统工程管理的两付重担。为了掌握复合材料结构设计方法,航空部军机局同意我所派出一个设计小组,赴美国斯坦福大学进修,为期一年半,由主任工程师黎观生带队前往,系统工程主任工程师便由我代理。在此期间,我的工作十分繁忙,要为各研究所、有关高等院校安排落实课题研究任务,检查任务进展情况,向航空部科技局申报研究经费、进行经费的分配与管理。几年来经我管理的系统工程经费超过千万元。在代理主任工程师期间我重点抓了三个方面的预研课题即:耐高温复合材料树脂(双马树脂)体系的研制、复合材料结构检测系统的研制、复合材料结构基础试验研究,至飞机进入详细设计阶段之前,均已拿到预期的成果,为歼10的复合材料部件设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我对上述课题研究的技术决策是正确和及时的。

      此外我室机尾翼结构专业,在详细初步设计的过程中,开展了一系列与结构设计、强度、制造工艺有关的课题研究。这些研究成果的取得,为下一步顺利转入结构详细设计(发生产图)提供条件。1988年开始,我还参加了部科技局主管的“复合材料手册及计算方法和试验研究”课题研究工作,历时近三年,该项目获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6月全所完成了全尺寸样机的研制与协调,完成了新歼结构的详细初步设计,冻结了飞机的技术状态。经过航空界专家组的评审认为新歼性能达到国务院、中央军委下达的战术技术指标,可以从详细初步设计转入详细设计。年底,经国防科工委批准而转入了详细设计阶段。


            歼10飞机生产图纸设计现场
      1994年6月全所各专业先后开始进行歼10飞机详细设计,此时我已从领导岗位退下来,改任主任工程师,可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图纸设计的工作中。由于设计人员,多数是刚出校门不久的大学生,缺乏飞机图纸设计的经验,除了所里统一安排的学习内容外,我按照室里要求组织全室人员学习结构设计基本功,通过讲解和辅导使大家进一步领会要领,经过大家的努力我室全体职工都通过了设计基本功的考试,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设计工作中。从6月到年底的大半年中,全室职工日夜拼搏,加班加点,没有节假日,国家刚实行的双休日,也未能享受。那时加班之多难以记数,相当于每人半年中多干了四个月。在此期间,我和张玉安共同完成了歼10飞机前缘机动襟翼结构的全套生产图纸的设计,我还完成了机翼前梁、内外侧升降副翼结构图纸的校对任务。至此,我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即将退出飞机结构设计的舞台。

      1998年歼10飞机试飞成功,2004年设计定性后,成建制地装备部队,形成作战能力,壮了军威,扬了国威。2006年12月29日是一个永载史册的日子,这一天歼10飞机在中央电视台隆重亮相,同时发布了具有轰动影响的重要新闻。这是我们的骄傲,是我一生从未经历过的。

       
      十四、第四代飞机方案研究
      从1989年起,航空航天部开始着手组织下一代战斗机的概念研究。1993年7月航空研究院与俄罗斯签定了共同开展背景机方案研究协议,中航总公司科技局确定组织一个以601所、611所、620所为主的国家队来开展此项工作,代号“2-03”课题组,为期4个月,在沈阳601所实施,以达到学习技术、搞出方案、找出技术关键、培养、锻炼队伍之目的。

      1993年11月我自浙江淳安出差归来不久,室里派我去沈阳参加“2-03”课题工作,我所共有29名人员参加。中方各有关单位参加人员共计120人。俄方参加的有中央流体力学研究院和米高扬飞机设计局,俄方先后分5批派出专家28人次。工作开始之后,我和601所机翼组的老同事刘宏富一道,进行背景机的机翼结构布局,与俄方专家研究讨论,共同确定了机翼结构布置方案。接着与强度专业人员利用俄方提供的优化设计程序,在瓦克司计算机上进行设计计算,为飞机总体设计提供了必要的设计数据。最后我写出了背景机机翼总体设计总结报告。顾诵芬院士专门审阅了该报告,并给予肯定。

      在与俄方专家合作期间,我感到他们提供的优化设计的计算机程序,与我们的满应力设计程序类似,但使用更方便快捷,对今后新机结构设计很有实用价值,引起我很大的兴趣。由于满应力设计程序使用的分析方法已经过时,近年来新手较多,缺少总体设计阶段的实际锻炼和经验,故我曾建议我所引进该程序,由于正值歼10设计工作紧张,这件事就不了了之。至今我仍觉得是个损失。

      因参加“2-03”课题工作,我又回到阔别23年的601所,我所人员大部分先一步到达。我是单独前往,到达那天,下了飞机已是晚上11点多。后塔湾位置很偏僻,交通还是那么不便,幸好一位好心的“的哥”,让我上了车,径直把我拉进601所院区。由于已入冬季,下了车,在昏暗的灯光下,眼前只有光秃的树干,满地荒草,如入无人之境,一片凄凉之感。所内有新建的专家招待所,为了省钱,还是到拐字楼老招待所住下。601所比我离开时有些变化,新建了设计大楼和不少宿舍楼,但基本模样没变,老五室的办公室还在原来那座两层楼中,室里的老同事已寥寥无几,多数已经退休,年青的都不认识了。我的旧居,前三栋还是老样子,我住的那间11平米的小屋,成为医院李素贤的家。每逢星期天,人们还像过去那样,纷纷去澡堂泡大池,招待食堂还是老样子,所里许多方面都延续着旧有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院区内有了菜市场,私人的小饭铺竟然有20多家,职工的生活比过去方便多了。我所来参加工作的人不少在小饭馆内包伙,我在招待食堂就餐,有时去小饭铺去吃点包子、饺子等调剂一下生活。601所老同学、老战友们不断设饭局招待,在一起叙旧别有一番情趣。离开沈阳多年本应去市里看看,无奈一到星期天就下起大雪,我对那里的天寒地冻,和干燥的空气已十分不习惯了,没有值得我留恋之处,加之出行困难就很少进城,此刻我多半是在我同窗好友谢天宸的家中度过。春节将至,“2-03”课题工作已告一段落,1994年2月我完成任务,回到成都
师哥的文章!拜读一下!  {:cha:}
j10用了14年,丝带89年开始搞,到现在快20年了。。。。。
丝带89年开始搞................
新93的来历?
jikefg 发表于 2010-7-31 18:12
这样就符合客观规律了{:3_92:}
2-03在这里出现呀
铁血才是真理 发表于 2010-7-31 18:22
那时只是个属于跟踪性质的概念研究阶段,离真正的工程立项还远吧,就如同现在也有可能在规划六代战机的概念一样吧,毕竟那时连J-10都离搞定还有段距离呢
jikefg 发表于 2010-7-31 18:12


    预研吧
各位大佬进来作进一步解读。。。[:a2:]
留名

j10用了14年,丝带89年开始搞,到现在快20年了。。。。。
jikefg 发表于 2010-7-31 18:12



    列兵凶猛啊,搞清楚什么叫概念研究
j10用了14年,丝带89年开始搞,到现在快20年了。。。。。
jikefg 发表于 2010-7-31 18:12



    列兵凶猛啊,搞清楚什么叫概念研究
说句感觉话,丝带要是这几年不能出来,全部可以算渎职罪!
……这文章怎么能信呢!看看关于J10那段,和宋总自传的内容就有本质的差别!
{:yi:}坐等高人解读事情的真实

……这文章怎么能信呢!看看关于J10那段,和宋总自传的内容就有本质的差别!
lizyu 发表于 2010-7-31 20:25

这东西很早就看到过
MS也是真的回忆录
都是20多年前的事,至于不同,那是肯定的,如果相关的回忆录相同了才有问题呢
况且每个人都会为各自的原因对回忆录进行修改,不管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
还有就是回忆录至少是自己写的
……这文章怎么能信呢!看看关于J10那段,和宋总自传的内容就有本质的差别!
lizyu 发表于 2010-7-31 20:25

这东西很早就看到过
MS也是真的回忆录
都是20多年前的事,至于不同,那是肯定的,如果相关的回忆录相同了才有问题呢
况且每个人都会为各自的原因对回忆录进行修改,不管是无意识的还是有意识的
还有就是回忆录至少是自己写的
高人不是来了吗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7679394.html
悟泉回忆录

有兴趣的人自己去下
向专家致敬!
丝带已经快飞了
作者对原单位还是有怨念的~
怨念深重啊
看来是米高扬的设计概念
红色巨灵神 发表于 2010-8-1 02:23


    莫非继601和苏霍伊狼狈为奸之后,611弃旧爱YSL于不顾,悄悄勾搭起了米高扬?{:yi:}
前几天肥羊有人说丝带是真正大协作的产物,看来是这样
为什么不能信?
不知道哦……
作者真是可惜,四代刚开始研究就退休了。
确有外国专家支持
背景机,这名字十年前还是挺熟的。当然还有D型机。
tmxtmx1985 发表于 2010-8-1 09:51
可不可惜得看他自己怎么说

  十五、退 休
1995年我的人生历程度过了一个甲子,当我进入花甲之年之际,浮想联翩,回眸大半生的工作历程,可以说是问心无愧了。
从1958年参加设计东风113飞机开始至退休的三十七年间,参加了东风113、歼7、歼8、歼9、歼7Ⅲ、歼10等六种歼击机型号的结构设计与研制,除东风113、歼9两型号外,其它都已研制并试飞成功。此间,曾担任:设计员、专业组长、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及主任工程师等职,主持飞机结构研究室工作达二十年。曾受聘为技术员、工程师、高级工程师、自然科学研究员等职称。部分参加研究的科研项目两次获部、院级科技进步二等奖,获航空航天工业部科学技术研究院“七五”预研工作三等功及“科技之星奖章”,以及所级型号研制二、三等功。1988年获得航空工业部颁发的“献身航空、服务四化、艰苦奋斗三十年”荣誉证书、证章及国防科工委颁发的“献身国防科技事业三十五周年”荣誉证书、证章。多年来的工作成绩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与肯定。为祖国的航空科研事业贡献了力量,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同时也见证了一个时代歼击机发展的历史。至此我可以为自己的技术工作历程画上一个无憾的句号。

航空航天工业部颁发的科技进步奖证书

航空研究院颁发的立功证书和科技之星奖章

献身航空、服务四化、艰苦奋斗30年荣誉证书及证章

献身国防科技事业35年荣誉证书及证章
背景机方案设计之后,紧接着参加歼10飞机生产图纸设计,这些任务完成后,我便结束了大半生从事的飞机结构设计生涯。我热爱结构设计专业,更喜欢埋头于具体的设计与研究工作中,从中寻求内心充实和成就感。但现实不允许我单打一,多年来紧张的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没完没了的繁杂事务,处理不完的问题,使我感到身心疲惫,我对不能再给我带来激情和兴趣的工作厌倦了,对这种管人的和被别人管的工作烦了,在离退休还差一大截年龄的时候,我就下定了到规定时间,就退出飞机设计历史舞台的决心。我想工作了一辈子,身体这架机器老化了,要把担子交给青年人,国家都让我休息了,何必还赖着不走,看到有些老同志退了休还千方百计要去上班,难以理解。九十年代,干部对退休普遍存在一种失落感,其实就是失去名、利、特权的恐惧感。在位时,我没有为自己谋取个人利益,即使规定的待遇能不享用则不用,因而我的心情是坦然的。有的人退了休,无所事事,甚至惶惶不可终日,这是不会生活的表现。而我却盼着那一天能早日到来,到那时自己解放自己,获得自己支配自己的自由。有了自由再有自己喜欢做的事,尽情地享受生活,是多么幸福啊!钱是挣不完的,够用就行,我对生活的要求本来就不高,布衣、粗茶足已。1995年4月,期盼的日子终于来到,婉辞了室里对我的返聘,就此“告老还乡”,走进另一片新天地。
{:qiliang:}可惜了一位专家退休了
TG 的预研还是很有前途的!不过听说不立项时没有投入的!
体制需要改进
鹅毛是早期合作
PLA 发表于 2010-8-1 02:26
611近年不是一直和米高扬合作的么,FC1在格鲁曼退出后就是和米高扬继续合作设计的
哈,601和苏霍伊、611和米高扬、洪都和雅克
感觉这位先生对自己从事的行业没什么兴趣啊,巴不得早点退,怨念很深
难道丝带真是1.44的机体。。[:a1:]
回复 37# kkrot1


    尾部类似I.44
长日 发表于 2010-8-2 10:52
看明白在退休那一章他背后的意思再来扯
潘小闲 发表于 2010-8-1 06:56

2大单位通力合作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