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军鸦片战争失败真相:并非武器比英军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00:39
不转的木马      发表于 2010年07月26日 15:59 阅读(26203) 评论(19) 分类:  个人日记

在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武器杀伤效果的差距,远比武器性能悬殊得多。清朝的失败,首先是制度上的失败,然后是技术上的失败。

  糟糕的滑膛枪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机率都是一样的。”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清军武器不算差

  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枪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燧发枪效能约为鸟枪的2倍。这样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军的人数优势来弥补。

  相比之下,双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军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中国火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机动性差造成的。同样口径的火炮,清军火炮要重得多,缺乏灵活转动的炮架。那些重达3至5吨的大口径火炮,要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一点一点地瞄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英国军舰威胁最大的,恰恰是这些重炮。英军对清军火炮颇为畏惧,屡屡惊呼“猛烈”、“厉害”。

  弓箭赛过枪

  为什么只有一半的清军使用火器?原来,清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看家本领——弩弓,他们的弩弓在作战效能上,可能不比当时的火枪差。

  一般说来,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达到五百余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诩清军的弓箭为历代最强。弩弓的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命中200码外一个人型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约是每分钟三四发,操作十分简便,大家很难想象有人会装错。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而普通火枪子弹做不到。不过,箭的破坏力不如枪弹,伤口比较容易处理。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药,或者加装炸药。所以说,这时的弩弓威力超过火枪,甚至在英国军队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复传统的长弓,拒绝使用糟糕的滑膛枪。

  刺刀改变战术

  清军火枪火炮跟英国相差不多,弓箭还要厉害一些,怎么输得那么惨呢?

  首先说说英军装备的一样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枪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战斗中,白刃战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发明前,滑膛枪兵必须有长矛兵保护。刺刀发明后,一个使用装有枪刺的滑膛枪的士兵,就是一个长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导致战法和战术的进步。

  英军作战时,一般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有由散兵组成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清军作战也须排成队列,并组成各种不同阵式。列阵时,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开放抬枪;再近,则以鸟枪击打。三击不中,继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杀。结果,清军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几列队伍。这种阵型,作战效能很低。

  为了协调冷兵器和火器部队的步调,清军整个阵列只能以缓慢的速度移动,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灵活的英军队形,往往能够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动作,对清军最薄弱处实施攻击。

  以逸待劳的英军

  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80万人(包括八旗、绿营兵),在鸦片战争中,先后投入战争的有十万人左右。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七千多人,最高增至2万人。在具体的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英方利用船坚炮利的优势,牢牢掌握制海权,也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

  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从盛京到广东的七个省,几十个海口都得设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的部队就在4000人至1万人。如此分兵,在每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间的多次战役,中方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

  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的缓慢,加重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该部风尘仆仆,历经两千余公里赶至前线,英军已经在宁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劳,清军怎么能不输呢?

  点评:一场战争的失败,并不可能仅仅是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所以简单地说清军在鸦片战争时期的失败是或者不是因为武器差,好像都不怎么说得通。思想落伍,封闭保守,政治腐败,人心涣散,这样的军队,即使有世界先进武器,也没办法打赢战争,这点清军在鸦片战争失败几十年后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世人证明过了的。

  另外,燧发枪相对火绳枪而言,是一种比较大的进步。把燧发枪拿去跟火绳枪比较,就好比把AK47拿去跟三八大盖做比较差不多吧。不转的木马      发表于 2010年07月26日 15:59 阅读(26203) 评论(19) 分类:  个人日记

在鸦片战争中,中英双方武器杀伤效果的差距,远比武器性能悬殊得多。清朝的失败,首先是制度上的失败,然后是技术上的失败。

  糟糕的滑膛枪

  鸦片战争时期,英军装备的标准轻武器是前装燧发滑膛枪。说实话,这不是先进武器。近代步枪武器技术的几个重要发明,比如起爆药、火帽、圆锥弹丸、击发枪机刚刚发明出来,来不及用在这种枪上。带有膛线、射程远、准确率高的线膛枪,就是俗称的来复枪,造价高,一直没有成为欧洲士兵的制式武器。

  前装燧发滑膛枪的最大射程不超过300码(1码约合0.9米),可以对人体进行瞄准射击的距离为100码。1814年,英国陆军的汉格上校写下一段话:“想用一支平常的枪,射击200码外的人,你不如改为射击月亮,命中的机率都是一样的。”

  在战场上,士兵非常容易出错。常见的错误之一就是装填后,忘了将通条抽出枪管,一扣扳机,通条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自然无法再装填。另外,常见的错误是在忙乱之间,误将弹头而非火药塞入枪口,造成不发弹。士兵只能退出行列,站到后面,使出吃奶的力气,慢慢地把弹头挖出来。更麻烦的是,火枪是队列齐发的,那么多枪一起发射,许多士兵根本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开枪,有没有哑火,往往多次装弹,把枪管塞得满满的。

  清军武器不算差

  这时候,清军虽然没有完全放弃冷兵器,也有一半的士兵使用火器,主要是鸟枪和抬枪,数量最多的是鸟枪,属于滑膛枪,是用火绳发射,潮湿的时候,不大方便。

  总体来说,鸟枪射程稍小于英军滑膛枪,抬枪射程要超过英军滑膛枪。鸟枪的射击速度,较之滑膛枪,可能不会相差很多,大约为每分钟2发。不过,清军鸟枪、抬枪的命中精确度,较英军燧发枪则低。主要原因在于,鸟枪、抬枪都是手工打造,较之英军燧发枪工艺粗糙,枪膛精度不高。

  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英军燧发枪每分钟发射3发,命中率90%;清军鸟枪每分钟发射2发,命中率70%。假设两军士兵各10名,射击同样距离的若干目标,在一分钟内,英军士兵可以发射30发子弹,击中27个目标;清军士兵可以发射20发子弹,击中14个目标。燧发枪效能约为鸟枪的2倍。这样的差距,完全可以利用清军的人数优势来弥补。

  相比之下,双方火炮性能差距可能更大。清军火炮的主要问题是,侵彻力不够和命中精度不高。侵彻力不够,主要是因为中国火药不好;命中精度不高,主要是火炮机动性差造成的。同样口径的火炮,清军火炮要重得多,缺乏灵活转动的炮架。那些重达3至5吨的大口径火炮,要在英军猛烈的炮火下,一点一点地瞄准,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对英国军舰威胁最大的,恰恰是这些重炮。英军对清军火炮颇为畏惧,屡屡惊呼“猛烈”、“厉害”。

  弓箭赛过枪

  为什么只有一半的清军使用火器?原来,清军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看家本领——弩弓,他们的弩弓在作战效能上,可能不比当时的火枪差。

  一般说来,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达到五百余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诩清军的弓箭为历代最强。弩弓的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命中200码外一个人型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约是每分钟三四发,操作十分简便,大家很难想象有人会装错。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而普通火枪子弹做不到。不过,箭的破坏力不如枪弹,伤口比较容易处理。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药,或者加装炸药。所以说,这时的弩弓威力超过火枪,甚至在英国军队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复传统的长弓,拒绝使用糟糕的滑膛枪。

  刺刀改变战术

  清军火枪火炮跟英国相差不多,弓箭还要厉害一些,怎么输得那么惨呢?

  首先说说英军装备的一样不太起眼的武器——刺刀。滑膛枪是一种射程近、射速低的武器,战斗中,白刃战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刺刀发明前,滑膛枪兵必须有长矛兵保护。刺刀发明后,一个使用装有枪刺的滑膛枪的士兵,就是一个长矛兵,使用冷兵器的士兵不再是必需,导致战法和战术的进步。

  英军作战时,一般排成两列横队,队列中的士兵,不能做单兵机动,站立装弹,立姿或跪姿齐射。横队周围有由散兵组成强有力的屏障,与敌保持接触,骚扰、杀伤敌军,并分散敌方火力,使己方队列不致过分暴露在敌人火力下。清军作战也须排成队列,并组成各种不同阵式。列阵时,通常是重火器在前,其次轻火器,再次冷兵器。临敌时,在远距离上,以火炮轰击,稍近,开放抬枪;再近,则以鸟枪击打。三击不中,继之以冷兵器肉搏拼杀。结果,清军打仗恨不得排出十几列队伍。这种阵型,作战效能很低。

  为了协调冷兵器和火器部队的步调,清军整个阵列只能以缓慢的速度移动,战术机动性相当差,很难运动到能最大限度发挥火力的有利位置。灵活的英军队形,往往能够成功地通过迂回等机动动作,对清军最薄弱处实施攻击。

  以逸待劳的英军

  当时,清军的总兵力大约80万人(包括八旗、绿营兵),在鸦片战争中,先后投入战争的有十万人左右。英军最初派出大约海陆军七千多人,最高增至2万人。在具体的战役中,这种兵力上的优势却未能显现。英方利用船坚炮利的优势,牢牢掌握制海权,也掌握着进攻的主动权。

  为了防御英军可能的入侵,清政府在从盛京到广东的七个省,几十个海口都得设防,分到每个重镇,驻守的部队就在4000人至1万人。如此分兵,在每处都难以集合优势兵力,中英间的多次战役,中方投入的部队往往与英军相当,甚至处于劣势。

  交通不便、调兵速度的缓慢,加重中方的困境。1841年10月10日,英军攻占宁波,道光帝调四川建昌、松潘两镇精兵2000名,前往浙江征剿,等到该部风尘仆仆,历经两千余公里赶至前线,英军已经在宁波休整近半年,以逸待劳,清军怎么能不输呢?

  点评:一场战争的失败,并不可能仅仅是单一因素所能决定的,而是多种因素同时作用的结果。所以简单地说清军在鸦片战争时期的失败是或者不是因为武器差,好像都不怎么说得通。思想落伍,封闭保守,政治腐败,人心涣散,这样的军队,即使有世界先进武器,也没办法打赢战争,这点清军在鸦片战争失败几十年后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世人证明过了的。

  另外,燧发枪相对火绳枪而言,是一种比较大的进步。把燧发枪拿去跟火绳枪比较,就好比把AK47拿去跟三八大盖做比较差不多吧。
一般说来,古代弩弓的最大射程为300米,宋代的神臂弓最大射程达到五百余米,清朝雍正皇帝更是自诩清军的弓箭为历代最强。弩弓的准确率很高,可以精确瞄准。一个训练有素的弩手,可以准确命中200码外一个人型大小的靶子。

  弩弓的射速大约是每分钟三四发,操作十分简便,大家很难想象有人会装错。唯一的问题是,需要人手拉弦,发射次数太多,容易疲劳,速度减低。可是,火枪连续发射后,一样会因枪管发热,造成炸膛,或者子弹威力减弱的情况。
弓的穿透力甚至比火枪子弹更强,神臂弓的箭可以穿透两层铁甲,而普通火枪子弹做不到。不过,箭的破坏力不如枪弹,伤口比较容易处理。箭也有优点,可以涂毒药,或者加装炸药。所以说,这时的弩弓威力超过火枪,甚至在英国军队中,常常有人提出恢复传统的长弓,拒绝使用糟糕的滑膛枪。


那是当然 用长弓有力量加成 再配上附魔箭肯定牛b撒 欧洲人都是sb啊啊啊啊啊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候的英军装备的确在当时的列强中算是比较差的,但是请不要无限制地夸大这种差距,以至于得出这种可笑的结论。

首先,参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军装备的不是滑膛枪,而是100%的线膛枪。
从1801年开始,英国陆军已经开始装备其第一种制式线膛枪:Baker Rifle,到1837年,Baker Rifle全部退役,这个时候英军已经全部换装其第二种制式线膛枪,Brunswick Rifle,这种步枪虽然缺陷也不少,但是生产能够持续到1885年,说明其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弓弩的最大射程表面上看的确长于火枪,这个主要是因为标准不同,如果以火枪有效射程的标准来衡量弓弩,考虑其散布和动能损失,弓弩的射程就完全无法跟线膛枪相比了。

从战术上分析一下。
弓弩想要发挥出最大射程,必须集群抛射,在线膛枪时代这个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使用弓弩方能够进入射击位置之前,就会遭到对方火炮的射击,铁球实心弹落入密集的人群,产生的杀伤力和震撼力都是非常惊人的。

距离进一步缩短,使用弓弩方还会遭到滑膛枪的集火射击。滑膛枪战术和线膛枪战术的最大区别在于,使用滑膛枪的一方不需要站立成整齐密集的队列进行齐射,而完全可以分散在隐蔽物后进行长距离精确射击。所以即使使用弓弩方冒着巨大的伤亡,终于开始抛射,杀伤效果依然非常有限。

一边是射速较慢,但是精准、有效射程长的线膛步枪,有轻型火炮掩护,另一边是需要依赖密集队形和较近的距离才能发挥出威力的弓弩和比弓弩都不如的落后火器,落后的一方即使战斗意志顽强,尚且难以取胜,更不用说是已经堕落多年的清军了。最后的结果也没什么好意外的了。

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候的英军装备的确在当时的列强中算是比较差的,但是请不要无限制地夸大这种差距,以至于得出这种可笑的结论。

首先,参加第一次鸦片战争的英军装备的不是滑膛枪,而是100%的线膛枪。
从1801年开始,英国陆军已经开始装备其第一种制式线膛枪:Baker Rifle,到1837年,Baker Rifle全部退役,这个时候英军已经全部换装其第二种制式线膛枪,Brunswick Rifle,这种步枪虽然缺陷也不少,但是生产能够持续到1885年,说明其还是有一些优点的。

弓弩的最大射程表面上看的确长于火枪,这个主要是因为标准不同,如果以火枪有效射程的标准来衡量弓弩,考虑其散布和动能损失,弓弩的射程就完全无法跟线膛枪相比了。

从战术上分析一下。
弓弩想要发挥出最大射程,必须集群抛射,在线膛枪时代这个是不可能发生的,因为在使用弓弩方能够进入射击位置之前,就会遭到对方火炮的射击,铁球实心弹落入密集的人群,产生的杀伤力和震撼力都是非常惊人的。

距离进一步缩短,使用弓弩方还会遭到滑膛枪的集火射击。滑膛枪战术和线膛枪战术的最大区别在于,使用滑膛枪的一方不需要站立成整齐密集的队列进行齐射,而完全可以分散在隐蔽物后进行长距离精确射击。所以即使使用弓弩方冒着巨大的伤亡,终于开始抛射,杀伤效果依然非常有限。

一边是射速较慢,但是精准、有效射程长的线膛步枪,有轻型火炮掩护,另一边是需要依赖密集队形和较近的距离才能发挥出威力的弓弩和比弓弩都不如的落后火器,落后的一方即使战斗意志顽强,尚且难以取胜,更不用说是已经堕落多年的清军了。最后的结果也没什么好意外的了。
清军糜烂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但是双方军事科技的绝对差距同样是一个重要因素。


这篇文章的作者光看到了火枪射速低的缺点,却没有看到火枪和弓弩效率的巨大差异,比如同样一个400米外的站立不动的人形目标,使用最优质的抛射弓弩,也许可以射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命中率是多少呢?光是飞行中的风偏就已经是个惊人的数字了。真的实验的话,恐怕是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数字。这种射程上,弓弩集群射击集群目标,的确是有用的,可惜的是你首先要说服对方从隐蔽物后面走出来,排成整齐的方阵才行。
但是使用线膛枪,即使没有米尼弹(Brunswick就是非米尼弹步枪),普通的射手卧姿射击想达到20%的命中率是容易保证的,虽然战斗射速可能只有2发左右,杀伤力、命中率和持续性却都远好于弓弩。

这篇文章的作者光看到了火枪射速低的缺点,却没有看到火枪和弓弩效率的巨大差异,比如同样一个400米外的站立不动的人形目标,使用最优质的抛射弓弩,也许可以射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命中率是多少呢?光是飞行中的风偏就已经是个惊人的数字了。真的实验的话,恐怕是个让人大跌眼镜的数字。这种射程上,弓弩集群射击集群目标,的确是有用的,可惜的是你首先要说服对方从隐蔽物后面走出来,排成整齐的方阵才行。
但是使用线膛枪,即使没有米尼弹(Brunswick就是非米尼弹步枪),普通的射手卧姿射击想达到20%的命中率是容易保证的,虽然战斗射速可能只有2发左右,杀伤力、命中率和持续性却都远好于弓弩。
让武器决定论的人告诉我,解放军怎么解放全中国的。
半瓶醋忽悠空瓶醋的太多了。虽然有满瓶醋出来纠正,但是赶不上空瓶如云的喝彩声。
兰州是暑假党
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兵的战术素养还如入关时那样弓马娴熟么
chenke2000@yeah 发表于 2010-7-28 22:03


    血气还是保留了一点

镇江一战给了英军造成了鸦片战争中最大的伤亡。满城的旗人家眷很多都自杀了
灯塔看守 发表于 2010-7-30 19:24


    那是没办法,那里是镇江旗人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