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何60年造不出优秀飞机发动机(zz)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1:25:26
原编者按:发动机强则航空强。加快航空发动机研制,既是航空人的使命,也是社会各界共同的期待。近日,《看世界》、《学习时报》等媒体刊登了田文信同志的文章《中国60 年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作者以冷静的视角,科学的态度,严谨地分析了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经历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全过程这一重要客观规律,以犀利的语言指出我们长期以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等特点缺乏清晰的认识。

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发人深省,为航空工业的呼吁令人敬佩。现转载此文,以激励40万航空人在航空事业的攻坚道路上不断创新超越,为国家早日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发动机和飞机产品,以实际行动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航空人应有的历史贡献。

中国60年为何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文 / 田文信

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给朝鲜援助的零头。

2009年是中国空军成立60周年大庆时刻,随着歼-10的大量列装,中国空军不仅获得了进入21 世纪的主要装备,中国航空工业也在此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科研人才。

但最为遗憾的是:歼-10最为关键的部分——发动机仍然采用的是原装俄罗斯发动机AL31 系列,这成了航空工业几十年的心痛。

中国飞机的“心脏病”

我国航空兵主力作战型号基本采用的是国外动力系统,目前除了装备“太行”发动机的少量歼-11B战斗机使用国产动力系统外,所有的新研军机都是买装或仿制国外的发动机。

“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涡扇9-“秦岭”。可以这样说,我国航空动力工业还未向我国航空兵提供过任何一型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型号,也从未有过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走完过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的科研过程。
航空发动机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没有国外动力系统,我国的航空兵主力就无法升空作战!这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平崛起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航空发动机是地球上技术水平最高、核心技术门槛最严格、涉及理论最高深、整体结构最复杂的工业产品,号称是“工业之花”。

航空发动机与航天工业产品火箭发动机不同,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产品,而且最多工作数百秒,并不需要非常强大的材料和工艺技术。而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战斗机使用的涡喷涡扇发动机,其不仅仅寿命长达数十年(依照发动机寿命和各国空军飞机使用情况),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状态改变频繁。

比如美国三代动力系统的第一个作品F100-PW-100,其研制之初没有充分估计到航空发动机工作状态转换问题。装备部队以后,在战斗训练过程中,飞行员常常需要发动机在最大工作状态和最低转速之间频繁转换,结果F100-PW-100出现了大量问题,也成就了F-15战斗机经常性的“趴窝”。

因此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大量的实验去模拟实际使用,更需要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去成就航空发动机这个工业桂冠。

这个亏我们吃大了

中国航空动力工业的发展实在是纠结了太多的辛酸和遗憾,起初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有力支持,当时苏联对于中国全方位的工业支持使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第一次春天。

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一个能够和世界一流水平比肩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上苏联的新型飞机型号和新型动力系统一旦确定引进就能够在几年的时间中仿制定型。

但是我国并没有为航空工业以及航空动力工业制定一个从仿制到研制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将航空工业本身的任务局限于仿制、生产和修理。
中国和苏联往往是有了具体工程发展型号的时候,才去搞基础研究、探索发展(应用研究)、预先发展,打算通过一个型号带动整个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而大家都知道这条道路是不符合航空动力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的。

而欧美等航空强国极其注重基础研究和预研,笔者将其强大的法宝总结成为三个关键词:预研工程,核心机计划,发动机系列化。

事实上,这三个关键的概念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构成了发达国家在航空动力发展上的整个思路体系的主干。

在我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真正开始着手相关的实质技术工作是从立项开始的。

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的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而国外发达国家航空动力研制秉承着“预研优先”的发展方针,也就是在军方提出发动机研制需求之前,航空工业部门就已经按照自己的研制流程,进行超前的技术探索研究。

当军方提出下一代发动机研制需求的时候,航空工业部门已经将相关的技术在验证机上都玩得相当纯熟了,自然发动机型号研制周期就会大大缩短、研制风险也极大地降低。

这一点在美国F119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F-22“猛禽”飞机研制过程中,飞机重量与阻力均增加较多,为此,军方要求发动机的推力相应提高近17%,即最大推力(加力推力)要求为156KN。中间推力(不开加力时最大状态下的推力)为105KN。

而此项重大改动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其研制周期,因为普惠一直开展超前的发动机预研计划。
在接到发动机性能提升的需求以后,普惠公司直接从自身预研研究发展技术中拿出已经验证成熟的部件技术应用于 F119改进上,很快满足了军方要求。

此类事情如果发生在预研工作不足的国家足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造成5年以上的拖延,并且有可能直接导致发动机研制失败。

研制经费不及给朝鲜的一个零头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

这样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强度远远低于研制实际需要。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根据606所资料统计,20 年研制经费共计只有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

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资强度时,竟然有两年每年只给200万元,以这样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来研制先进大型航空动力系统简直是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根据国外经验,典型的发动机研制周期约为8~14年,整个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期约为30年。研制经费在历年增长,根据发动机大小型号不同、研制条件不同,研制经费在5亿~20亿美元不等。
如果投资强度不能保证,发动机就不可能按期保质研制出来,其后果只能是研制失败,型号下马。

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

当然,我国在建国之初将发展航天和导弹核武器作为特定时期的重点绝无不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核武器和美国苏联的霸权阴影长期笼罩在新中国上空,我国要实现突破核霸权的威胁就必须在战略火箭和导弹工业上进行大力投入。

但是由此就认为航空工业不是高科技,航空工业则是简单的生产工业就是相当大的认识谬误。

直到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都未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虽然“航空强国”的口号终究还是响彻中华大地,但是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又如何偿还,如何追溯?损失的人才又由谁来挽回?

在历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6/22/1653449_0.shtml原编者按:发动机强则航空强。加快航空发动机研制,既是航空人的使命,也是社会各界共同的期待。近日,《看世界》、《学习时报》等媒体刊登了田文信同志的文章《中国60 年为何仍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作者以冷静的视角,科学的态度,严谨地分析了航空发动机研制必须经历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全过程这一重要客观规律,以犀利的语言指出我们长期以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等特点缺乏清晰的认识。

作者对历史的追思发人深省,为航空工业的呼吁令人敬佩。现转载此文,以激励40万航空人在航空事业的攻坚道路上不断创新超越,为国家早日奉献出更多更好的发动机和飞机产品,以实际行动实现“航空报国、强军富民”的使命,为中华民族的腾飞作出航空人应有的历史贡献。

中国60年为何造不出飞机发动机?

文 / 田文信

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给朝鲜援助的零头。

2009年是中国空军成立60周年大庆时刻,随着歼-10的大量列装,中国空军不仅获得了进入21 世纪的主要装备,中国航空工业也在此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科研人才。

但最为遗憾的是:歼-10最为关键的部分——发动机仍然采用的是原装俄罗斯发动机AL31 系列,这成了航空工业几十年的心痛。

中国飞机的“心脏病”

我国航空兵主力作战型号基本采用的是国外动力系统,目前除了装备“太行”发动机的少量歼-11B战斗机使用国产动力系统外,所有的新研军机都是买装或仿制国外的发动机。

“飞豹”战斗轰炸机使用的是仿制英国“斯贝”发动机的涡扇9-“秦岭”。可以这样说,我国航空动力工业还未向我国航空兵提供过任何一型我国自行研制的航空发动机型号,也从未有过一个航空发动机型号走完过预研—试制—验证—立项—详细设计—设计定型—生产定型的科研过程。
航空发动机的落后,已严重制约了航空工业的发展,成为空军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可以说,没有国外动力系统,我国的航空兵主力就无法升空作战!这对于我国国家安全、和平崛起来说,绝对是一个极为严峻的现实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航空发动机是地球上技术水平最高、核心技术门槛最严格、涉及理论最高深、整体结构最复杂的工业产品,号称是“工业之花”。

航空发动机与航天工业产品火箭发动机不同,火箭发动机是一次性产品,而且最多工作数百秒,并不需要非常强大的材料和工艺技术。而航空发动机,尤其是战斗机使用的涡喷涡扇发动机,其不仅仅寿命长达数十年(依照发动机寿命和各国空军飞机使用情况),而且工作环境恶劣,工作状态改变频繁。

比如美国三代动力系统的第一个作品F100-PW-100,其研制之初没有充分估计到航空发动机工作状态转换问题。装备部队以后,在战斗训练过程中,飞行员常常需要发动机在最大工作状态和最低转速之间频繁转换,结果F100-PW-100出现了大量问题,也成就了F-15战斗机经常性的“趴窝”。

因此航空发动机研制需要大量的实验去模拟实际使用,更需要先进的材料和制造工艺去成就航空发动机这个工业桂冠。

这个亏我们吃大了

中国航空动力工业的发展实在是纠结了太多的辛酸和遗憾,起初我国航空工业得到了苏联老大哥的有力支持,当时苏联对于中国全方位的工业支持使我国航空工业迎来了第一次春天。

在老大哥的帮助下,我国迅速建立起一个能够和世界一流水平比肩的航空工业体系,基本上苏联的新型飞机型号和新型动力系统一旦确定引进就能够在几年的时间中仿制定型。

但是我国并没有为航空工业以及航空动力工业制定一个从仿制到研制的长远发展规划,而是将航空工业本身的任务局限于仿制、生产和修理。
中国和苏联往往是有了具体工程发展型号的时候,才去搞基础研究、探索发展(应用研究)、预先发展,打算通过一个型号带动整个航空动力产业的进步。而大家都知道这条道路是不符合航空动力型号研制的客观规律的。

而欧美等航空强国极其注重基础研究和预研,笔者将其强大的法宝总结成为三个关键词:预研工程,核心机计划,发动机系列化。

事实上,这三个关键的概念和理念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其构成了发达国家在航空动力发展上的整个思路体系的主干。

在我国,一个发动机型号真正开始着手相关的实质技术工作是从立项开始的。

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的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而国外发达国家航空动力研制秉承着“预研优先”的发展方针,也就是在军方提出发动机研制需求之前,航空工业部门就已经按照自己的研制流程,进行超前的技术探索研究。

当军方提出下一代发动机研制需求的时候,航空工业部门已经将相关的技术在验证机上都玩得相当纯熟了,自然发动机型号研制周期就会大大缩短、研制风险也极大地降低。

这一点在美国F119发动机研制过程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在F-22“猛禽”飞机研制过程中,飞机重量与阻力均增加较多,为此,军方要求发动机的推力相应提高近17%,即最大推力(加力推力)要求为156KN。中间推力(不开加力时最大状态下的推力)为105KN。

而此项重大改动并没有很大的影响其研制周期,因为普惠一直开展超前的发动机预研计划。
在接到发动机性能提升的需求以后,普惠公司直接从自身预研研究发展技术中拿出已经验证成熟的部件技术应用于 F119改进上,很快满足了军方要求。

此类事情如果发生在预研工作不足的国家足以对航空发动机研制造成5年以上的拖延,并且有可能直接导致发动机研制失败。

研制经费不及给朝鲜的一个零头

我国由于长期处于航空发动机仿制生产状态,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客观规律的掌握严重不足,对于航空发动机研制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大投入性没有清晰认识。

这样造成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投资强度远远低于研制实际需要。例如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开始研制涡扇6大推力涡扇发动机,根据606所资料统计,20 年研制经费共计只有1.5亿元,平均每年750万元。

当研制进入关键阶段,需要高投资强度时,竟然有两年每年只给200万元,以这样投资总额和投资强度来研制先进大型航空动力系统简直是难以置信,但历史事实就是如此。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根据国外经验,典型的发动机研制周期约为8~14年,整个发动机的使用寿命期约为30年。研制经费在历年增长,根据发动机大小型号不同、研制条件不同,研制经费在5亿~20亿美元不等。
如果投资强度不能保证,发动机就不可能按期保质研制出来,其后果只能是研制失败,型号下马。

我国航空动力工业长期发展不良的根本原因更多是决策不当。

当然,我国在建国之初将发展航天和导弹核武器作为特定时期的重点绝无不妥,当时的国际形势是核武器和美国苏联的霸权阴影长期笼罩在新中国上空,我国要实现突破核霸权的威胁就必须在战略火箭和导弹工业上进行大力投入。

但是由此就认为航空工业不是高科技,航空工业则是简单的生产工业就是相当大的认识谬误。

直到我国高科技发展计划——863计划,航空都未列入我国重点发展的产业之中。虽然“航空强国”的口号终究还是响彻中华大地,但是错过的发展机遇和耽误的时间又如何偿还,如何追溯?损失的人才又由谁来挽回?

在历史的追思中,往往能找到真正的答案。


http://news.ifeng.com/mil/4/detail_2010_06/22/1653449_0.shtml


看标题还以为哪个教主大作。这些文章都只看的了局部。
根本性原因是整体实力,资金人才工业基础。说白了,难以指望一个农业国家造出比工业国家更好的发动机,产出更多的诺贝尔奖。发动机直接原因是有投入不足,但投入不足的背后是国家经济和科技整体实力。如果说对规律认识有错,背后其实还是人才不足经验不够造成。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期,自然在很多领域都会投入不足。

看标题还以为哪个教主大作。这些文章都只看的了局部。
根本性原因是整体实力,资金人才工业基础。说白了,难以指望一个农业国家造出比工业国家更好的发动机,产出更多的诺贝尔奖。发动机直接原因是有投入不足,但投入不足的背后是国家经济和科技整体实力。如果说对规律认识有错,背后其实还是人才不足经验不够造成。在那个一穷二白的时期,自然在很多领域都会投入不足。
又是月经贴。。。。地球上能造出优秀飞机发动机的有几个?法国在技术上依赖美国(斯奈克玛的技术来自GE),俄罗斯的发动机性能上和西方有差距。英美两家本来就是现代飞机发动机的始祖,TG建国以来优先发展两弹一星,航空发动机90年代以来才开始逐渐重视起来,现在已经出了太行系列,这个进步够大的了。
想象60年前土鳖是啥水平,人家是啥水平吧
明版的大作被某某剽窃的!:sleepy:
楼上几个,这篇根本就是出口转内销.是明版的大作被这个狗屎田文信赤裸裸地粘贴操作.
不仅是发动机,还有碳纤维和芳纶。
大凡几个超级海归不能完全帐握的成套技术,我们都会有差距的。
根本原因是国家过去太穷,科技底子薄,基础研究太少。
许多东西都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模仿和小改。
三哥几千年只造了神油[:a1:]
以浪费资源剥削廉价劳动力为基础的出口,面子工程腐败利己为特色的投资,高房价高通涨为基础的消费,让某大国近三十来一直以高GDP增长率而笑傲江湖,忘了自己初级工业化国家的事实。
tyshe 发表于 2010-7-20 23:57

要不你来给3亿民工每个人发个1万的月薪,这样经济就搞上去b ?
中国60年来造不出优秀飞机发动机的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心太浮躁,缺乏计划与将计划执行到底的意志。
三哥有计划,而且有将计划执行到底的意志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给航空工业的整个儿投入,尚不及我们对越南援助的1/10,不及给朝鲜援助的零头,甚至不及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而同一时期,我国引进斯贝MK202发动机进行仿制,却花费了13亿元人民币。”
不给钱怎么做???人才和经验从哪里来,从天上下雨一样下下来。决策失误远比基础薄弱影响大
人祸最大
体制问题资金问题领导问题投入问题网友们讲话太难听问题设计师压力太大问题国外技术封锁问题底子弱问题………………
没有民用大市场做基础的空中楼阁。
blackjohn 发表于 2010-7-29 11:37

那些字用不着你标红,不是只有你看的到。首先我不知道那些援助数据准不准确,统计的是哪年的或者哪几十年的。其次对于援助的价值,是否必须,我觉得一般人没法判断。中国自己也接受各种各样援助。
重点是,这些援助数据不能否定中国当时工业基础薄弱,资金和人才缺乏的整体事实。
只看局部的一个发动机领域,觉得投入不足好像是偶然。但是把全局各方面都看看,直升机,战斗机,运输机,舰船。。。没有哪个是投入足的,下马是常见事情。

tyshe 发表于 2010-7-20 23:57

空嘴编瞎话,你也有脸谈事实。谈事实,每个结论都该有所依据,你每句的依据在哪?
要看事实,要评价发展路线策略好坏,可以用中国印度做比较,两个差不多同时间建国,都是人口庞大,建国时都没有工业化,农业人口比例极高,文盲率极高。
到现在,比比各项经济数据,工业产值,中小学入学率,文盲数量。


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其中,烟草类占比49.8%,纺织品类占比29.2%,衣服、皮毛类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碱性金属占比23.8%,电力装备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六位。

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

----------
197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5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11亿美元,占17.9%。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连续保持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82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6%。

------------
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199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转变为25.6%和74.4%,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08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4%和94.6%,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

----------
我国机械制造业工业增加值2007年为18000亿元,是1978年的180多倍,年均增长为19.6%;对外贸易出口额2007年为1929亿美元,是1978年的739倍,年均增长25.9%。

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在改革开放之初不到60%,2008年超过80%。机械制造工业自主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

------
截止到2009年,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35%~40%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根据联合国工发组织资料,按照2000年不变价计算,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世界的份额由1995年的5.1%上升到2007年的11.4%。

按照国际标准工业分类,在22个大类中,我国制造业占世界比重在7个大类中名列第一,其中,烟草类占比49.8%,纺织品类占比29.2%,衣服、皮毛类占比24.7%,皮革、皮革制品、鞋类占比33.4%,碱性金属占比23.8%,电力装备占比28.2%,其他交通工具占比34.1%;有15个大类名列前三;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均名列世界前六位。

而在发展中国家中,除机动车、拖车、半拖车一个大类名列第十一位外,其他21个大类所占份额都名列第一位。

----------
1978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5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6.8%;1990年机电产品出口111亿美元,占17.9%。1995年以来,机电产品出口连续保持我国第一大出口商品地位。2008年,机电产品出口8229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比重达57.6%。

------------
1978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我国出口的53.5%,工业制成品出口占46.5%。1990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比重转变为25.6%和74.4%,工业制成品在出口产品中的比重大幅提高。2008年,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进一步转变为5.4%和94.6%,工业制成品成为中国出口贸易的主打产品。

----------
我国机械制造业工业增加值2007年为18000亿元,是1978年的180多倍,年均增长为19.6%;对外贸易出口额2007年为1929亿美元,是1978年的739倍,年均增长25.9%。

机械产品国内市场自给率在改革开放之初不到60%,2008年超过80%。机械制造工业自主化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显著提高,我国已经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大国。

------
截止到2009年,我国工业产品质量总体水平跃上了一个新台阶。机械工业主要产品中约有35%~40%的产品质量已经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中国雄起,要不是狗Ri泥轰,把我们搞了快百年的基础工业,抗日战争全毁了,中国现在在差,也是个中等工业国家。至于搞了发发,费那么多功夫。设计师也不是神,任务下来了,好多东西,都是空白,按道理材料+机床之类不是他们来搞的,他们只是起个配合作用,告之已需求就OK了。
如果不立项,就没有发动机研究发展的所需的大量经费。说白了就是如果军方不立项发动机型号,与这个型号相关的基础研究工作就基本无法开展。
========
要是真的如此,美国的发动机早就落伍了。
每年的科学研究经费都是军方的?
军方牵头的发动机综合计划(87年代开始到2003年结束)是啥型号立项?目前的下一代发动机的验证计划又是啥型号?
国企效率低,再加上重视程度不够。
中国怎么资金不足了,买美国日本国债的钱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有国家投资基金。。。。。文强哥,你显显灵说句公道话啊,政府是不是很有钱!
楼上的还是直接去问你的文强哥吧:)
中国汽车工业道理相同。别看满世界的车,但是真正意义的中国车基本没有,全是合资的。
搞基础研究不能让官员很快的升官发财,这个道理不明显吗
当学术造假成为一种常态,房地产兴国成为一种口号的时候,还有多少人会去做那些个短期内不容易出成果的基础研究呢
  发动机最缺的是工艺,而工艺是要一步一步试验一步一步改进的,工艺的改进远比纯粹的科学计算化钱的多,投入的不足造成工艺的缺失,没有好工艺就没有好发动机。这个要制药相似,看看有多少药物是我们自己研制的 呵呵 当然 东西一样纯粹换个名字生产的除外。
说不好听的,某些管事的领导就是只懂政治斗争对技术一窍不通。
能买则买,不能买的时候就想投机取巧,没有积累,不想投入,只想搞大跃进。
前几年CCAV采访过某专家,大意是说就是把F16发动机的资料图纸全拿来在若干年内也造不出来,这就是工业基础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