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日本海军鱼雷艇小传----原载于《舰载武器》2010年4月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2:41:04


这个是原稿,与刊载的有所不同。
                                                                                 旧日本海军鱼雷艇小传
      日本是一个有丰富鱼雷武器使用经验的国家,早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面对几乎是坚不可摧的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鱼雷几乎成了日本海军中唯一有效的对抗武器,当时的亚洲第一大巨舰“定远”正是在鱼雷艇的偷袭下被迫搁浅。1903年2月8日夜,日本联合舰队对沙俄太平洋舰队旅顺锚地的鱼雷夜袭造成两艘俄战列舰重创,为日军取得旅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5月27日夜到28日晨那可怕的“鱼雷之夜”更是对日本海军后来的雷击战术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著名的“特”型“吹雪”级驱逐舰的服役,使日本海军的雷击战术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日本海军对鱼雷的迷恋在搭载10座四联装93式鱼雷的“北上”和“大井”号巡洋舰上达到了顶峰。随着大型舰艇的重鱼雷装备逐渐完善,为日本海军早期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鱼雷艇逐渐被遗弃在记忆的某个角落。
这里先谈谈日本海军对于鱼雷舰艇的分类问题。在旧日本海军中,能遂行雷击任务的轻型舰艇主要包括水雷艇 鱼雷艇  驱逐舰。其中驱逐舰是作为单一舰种存在的。“水雷艇”这个名字则是鱼雷艇和驱逐舰发展早期的称呼。在日语中,“水雷”一词是指撑杆水雷,深水炸弹(日语中为“爆雷”),鱼雷和现代意义上的水雷(日语中称其为“机雷”)。后来水雷艇逐渐演变发展,分化出了两级,更大型的演变为驱逐舰,更小型的则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鱼雷艇。日本海军保留了“水雷艇”这一舰种(Torpedo boat),其最终形态就是“千鸟”级和“鸿”级水雷艇,与之对应的有德国海军“猛兽”级雷击舰,基本可看做是一种小型驱逐舰。本文所要谈的,就是在旧日本海军中划分在“特务舰”(作战支援舰种)舰种下以小型,高速为特征的鱼雷攻击艇,基本相当于西方分类的摩托鱼雷艇(Motor Torpedo boat)。

这个是原稿,与刊载的有所不同。
                                                                                 旧日本海军鱼雷艇小传
      日本是一个有丰富鱼雷武器使用经验的国家,早在中日甲午战争时期,面对几乎是坚不可摧的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鱼雷几乎成了日本海军中唯一有效的对抗武器,当时的亚洲第一大巨舰“定远”正是在鱼雷艇的偷袭下被迫搁浅。1903年2月8日夜,日本联合舰队对沙俄太平洋舰队旅顺锚地的鱼雷夜袭造成两艘俄战列舰重创,为日军取得旅顺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5月27日夜到28日晨那可怕的“鱼雷之夜”更是对日本海军后来的雷击战术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著名的“特”型“吹雪”级驱逐舰的服役,使日本海军的雷击战术上升到一个新阶段。日本海军对鱼雷的迷恋在搭载10座四联装93式鱼雷的“北上”和“大井”号巡洋舰上达到了顶峰。随着大型舰艇的重鱼雷装备逐渐完善,为日本海军早期发展立下汗马功劳的鱼雷艇逐渐被遗弃在记忆的某个角落。
这里先谈谈日本海军对于鱼雷舰艇的分类问题。在旧日本海军中,能遂行雷击任务的轻型舰艇主要包括水雷艇 鱼雷艇  驱逐舰。其中驱逐舰是作为单一舰种存在的。“水雷艇”这个名字则是鱼雷艇和驱逐舰发展早期的称呼。在日语中,“水雷”一词是指撑杆水雷,深水炸弹(日语中为“爆雷”),鱼雷和现代意义上的水雷(日语中称其为“机雷”)。后来水雷艇逐渐演变发展,分化出了两级,更大型的演变为驱逐舰,更小型的则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鱼雷艇。日本海军保留了“水雷艇”这一舰种(Torpedo boat),其最终形态就是“千鸟”级和“鸿”级水雷艇,与之对应的有德国海军“猛兽”级雷击舰,基本可看做是一种小型驱逐舰。本文所要谈的,就是在旧日本海军中划分在“特务舰”(作战支援舰种)舰种下以小型,高速为特征的鱼雷攻击艇,基本相当于西方分类的摩托鱼雷艇(Motor Torpedo boat)。
这里先谈谈日本海军对于鱼雷舰艇的分类问题。在旧日本海军中,能遂行雷击任务的轻型舰艇主要包括水雷艇 鱼雷艇  驱逐舰。其中驱逐舰是作为单一舰种存在的。“水雷艇”这个名字则是鱼雷艇和驱逐舰发展早期的称呼。在日语中,“水雷”一词是指撑杆水雷,深水炸弹(日语中为“爆雷”),鱼雷和现代意义上的水雷(日语中称其为“机雷”)。后来水雷艇逐渐演变发展,分化出了两级,更大型的演变为驱逐舰,更小型的则成为现代意义上的鱼雷艇。日本海军保留了“水雷艇”这一舰种(Torpedo boat),其最终形态就是“千鸟”级和“鸿”级水雷艇,与之对应的有德国海军“猛兽”级雷击舰,基本可看做是一种小型驱逐舰。本文所要谈的,就是在旧日本海军中划分在“特务舰”(作战支援舰种)舰种下以小型,高速为特征的鱼雷攻击艇,基本相当于西方分类的摩托鱼雷艇(Motor Torpedo boat)。
按日方自己的说法,旧日本海军的鱼雷艇是从CMB艇开始的。但从鱼雷艇的定义来说,则应当追溯到1917年横须贺工厂得到的八艘舰载鱼雷艇订单,这些艇设计航速要求达到33节以上,准备搭载在A-64计划的四艘超无畏战列舰上(也就是后来的扶桑级和伊势级),这些艇已经具有鱼雷艇的特征,只是当时“鱼雷艇”一词还未在日本海军中出现,所以些艇被称为“高速内火艇”(高速内燃机艇)。众所周至,直到扶桑等舰在苏里高最后的“T”字阵下覆亡,也没搭载任何舰载鱼雷艇,编号423—429的这些快艇最终留在横须贺厂内,作为鱼雷试验辅助船使用。
1922年,日本海军进口了2艘英国克罗夫特公司的10.28吨级CMB鱼雷艇和一艘德国ERZ公司9.27吨级LM艇,这三艘艇第一次被称为“鱼雷艇”,从1923年开始,日方开始进行对比试验,结果证明,进口快艇的性能要超过日本自产的快艇,但同样不能满足日本海军的需要。与众多不完善的同类一起,这三艇被扔去做杂役,自此音讯全无,日本海军鱼雷艇的发展也就此停滞。
   1934年,战争的气氛越来越浓,在这种环境下,日本海军重新开始了鱼雷艇的发展,向横滨游艇公司订购了三艘13米级快艇,设计航速只有29节,该艇最大的特点是第一次使用了两台300马力的柴油机做动力,相对于当时普遍使用的汽油机,柴油机具有可靠性高,安全性好的优点(使用汽油机的PT艇几乎有四分之一毁于主机爆炸),相对先进的柴油机动力成了乏善可陈的日本海军鱼雷艇难得的遮羞布。1937年,日本海军又生产了几艘代号为“1000”型的16米级快艇用于鱼雷试验,航速达到40节以上,满足了对航速的要求,可此时的日本海军仍然满脑子是大型舰队驱逐舰和攻击机,对续航力小,适航性弱的鱼雷快艇缺乏兴趣。他们的这种认识错误不久后就被中国人稍微纠正了
   1937年7月7日,中国抗日战争爆发,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8月17日,中国海军CMB55型鱼雷艇偷袭停泊在上海的日本第三舰队旗舰“出云”号巡洋舰,虽然没能对其构成重大伤害,但也给忽视鱼雷快艇作用的日本海军一个警告,加上1939年美国海军恢复鱼雷艇建造,早已经将美国视为最大假想敌的日本自然也不能落后,随即在1939年度临时军备预算中编入6艘鱼雷艇的设计建造费用,决定先自行建造一艘鱼雷艇,再购买一艘,最后根据对比试验结果建造4艘(实际上只建造了一艘)。日本自行建造的那艘就是后来被视为第一种纯日本血统的T-0型鱼雷艇(虽说是纯日本血统,但线形上仍参考了英国快艇)。该艇长18米,是钢骨木壳结构的半滑行艇,使用两台原装配于95式攻击机上的94式航空发动机,排水量19.8吨,航速35节,搭载两枚450毫米鱼雷,一挺7.7毫米机枪和五枚深水炸弹。1940年,向意大利购买的MAS431艇运抵日本。这种耗资50万日元的20吨级快艇在1940年8月的试航中一举达到48节以上的高速,创下了当时日本海军的航速纪录。1943年后,日本海军节节败退,美军PT鱼雷艇也开始主动出击,给日军造成了很大麻烦,日方遂效仿英国海军对付德S艇的方式,建造了大量高速炮艇以对付日益活跃的PT艇,一直由横须贺造船厂保存的MAS艇根据H-1计划,MAS艇被改造为炮艇,是为“隼一号”艇,以该艇为基础,日方又建造了155艘各型隼艇(包括一些由乙型鱼雷艇改装的),生产持续到了1944年末,这些艇分为多种型号,航速在35到17节之间,以20毫米或25毫米机炮,深水炸弹为主要武器,主要负责港口保卫,防备PT艇攻击,由于已经是炮艇范畴,本文就不多说了。
T-0型则发展出了T-1型鱼雷艇,这是日本海军第一种量产化的摩托鱼雷艇,在太平洋战争前一共建造6艘.这是一种木质船体的滑行艇,满载排水量20吨,航速38节,以两台94式航空发动机为动力,装备两枚1937年研制成功的97式450毫米鱼雷和两挺7.7毫米机。鱼雷从舰尾方向滑入水中然后向前冲出攻击敌舰,这种艇尾发射的方式被很多小型鱼雷艇使用,优点就是布置靠近船体中线,有利于快艇重心稳定,但也带来攻击精确度下降,影响主机布置的缺陷。这6艘艇被编入驻扎于横须贺的第一水雷艇艇队,在威克岛和塔拉瓦群岛的战斗中沉没了5艘,仅存的一艘作为水雷学校的教练船部署在长浦港。
太平洋战争初期,挟珍珠港偷袭成功的余威,日本海军一时间春风得意,追亡逐北,依靠飞蝗般的攻击机群配合水面舰队的扫荡,盟军大型战舰沉的沉,逃的逃,仅有的几次攻击都无建树。反倒是盟军鱼雷艇频频出击,虽然没能给日本海军造成实际伤害,但却给其造成不少麻烦,麦克阿瑟将军更是乘着鱼雷艇撤走,又乘着鱼雷艇攻回来。中途岛战役结束后,太平洋战场开始进入相持阶段,日美双方开始围绕岛屿控制权展开绞肉机般残酷的拉锯战,大量生命和钢铁被投入名为瓜达卡纳尔岛的钢铁熔炉。在这一阶段,双方损失惨重,美军鱼雷艇的行动也更加具有攻击性,他们利用自身数量众多,体积小,航速高,通过性好的优点频频出击,在岛屿密布,航道情况复杂的南太平洋岛屿中十分活跃。日军伊16号舰队潜艇,卯月号驱逐舰甚至3000吨级的照月号防空驱逐舰,多艘运输船相继遭美军PT艇毒手而损失,“阿武畏”轻巡洋舰也被重创(莱特湾海战),日军被迫停止了用潜艇为守岛陆军进行补给的行动。反观日本海军,尽管在之前已经建造了不少鱼雷艇,在东南亚扫荡战中也缴获了10多艘荷兰鱼雷艇和两艘美国鱼雷艇,昭和十七年度(1942年)战时舰船补充计划和昭和十八年度(1943)临时扩军预算计划建造18艘80吨级的甲型鱼雷艇(实际完成11艘),但日本海军对小型高速攻击艇在岛屿作战环境下的重要作用依然不予重视,大量快艇被用于普通的护航,运输工作,随着战争的进行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的具有缺陷逐渐显现,航空兵严重的损失使日军舰艇越来越多地暴露在美军航空兵铁翼阴影下,日军快艇也只能在天敌的炸弹与航空火箭袭击中苟且偷生。
昭和十七年度(1942)战时舰船补充计划决定建造的甲型鱼雷艇是由德国辅助设计的一种大型鱼雷艇,参考了著名的德军S艇,采用圆舭船型,是一种排水型艇,使用由三菱公司负责生产的71式6型发动机(以MAS艇上的使用的为原型),这种发动机虽然纸面性能相当不错,但由于当时日本特种钢材技术不过关,加工精度落后,发动机的产量一直上不去,加之日本缺少建造这种大型高速艇的经验,甲型艇的第一种型号T-51A(10号)首艇花了一年多才完工,此时已经是1943年11月了。这种采用四台MAS发动机驱动双轴推进的快艇存在诸多如出于节省铝材目的而采用的木制船体造成重量过大,发动机震动过大,全速航行时船体强度太低以致难以达到最高航速,设计80吨的排水量,到完工时已近90吨,适航型也与预想的有差距。这种种不足使得这种携带4枚鱼雷的大型鱼雷快艇只由横滨的鹤见船厂建造了一艘。
为了修正T-51A的不足,日本海军又提出了T-51B方案,先进的双机并联推进方案被废止,改为简单的四台主机直接驱动4个螺旋桨,鱼雷数量也被减到两枚,尽管如此,该艇的航速依然只能达到24节。原定11艘的数量只完成了7艘,1944年8月后下水的几条艇全部停工拆毁,至于改五计划中计划的18艘T-51A改进型同样没了下文。1945年,部分残存的甲型艇被改造,搭载轻型雷达作为雷达哨艇。
日本海军鱼雷艇真正的主力是乙型艇,这种小型鱼雷艇以T-1型为原型,木壳钢骨,搭载两条97式450毫米鱼雷和一门98式20毫米机关炮或两挺13毫米重机枪。从1943年开始,日本动员本国和占领区有条件的船厂甚至桥梁制造单位大量建造乙型艇,计划在两年间生产各种小型船艇1500艘。由于战事吃紧,新型发动机产量不足,这些鱼雷艇大多使用库存的老式航空发动机作动力,根据使用的不同发动机而划分为151型,T-21、22、23,25 ,T-31---39 等等不同型号。由于大多数都是因心脏病而性能不良的低速艇,她们在服役后鲜有从事鱼雷攻击正业的分子,绝大多数都被改造为搭载鱼雷或深水炸弹,在港口附近干点杂活的雷艇或撤除鱼雷强化火炮攻击力用于对付PT艇的隼艇。只有使用71号6型发动机的T-14,15,25和使用三菱震天21型风冷发动机的T-39是全部作为鱼雷艇使用的。
T-14是一种在T-1基础上继续小型化的产物,在于T-15对比后决定量产更小,回转性能更好的T-14型,T-15则只建造了一艘。T-14长15米,宽3.6米,吃水0.6米,排水量14吨,由于艇体小型化,航速得以提升,在使用一台71号6型发动机的情况下,航速超过32节,这种艇采用小型艇上少有的艏楼船型,搭载鱼雷的后甲板要比前甲板低一层,有效降低了重心,增强了稳定性,同时给船体铺设装甲,加强对油料舱的保护。驾驶室后布置一门20毫米炮,后甲板两舷有2枚鱼雷和6枚深水炸弹,鱼雷通过投放架释放。从1944年10月开始生产,计划建造83艘,但只完成71艘。这已经是日本鱼雷艇建造数量最多的一个型号了。
数量位居其次的是T-25型,她是作为乙型艇的直接发展随着71号6型发动机的逐渐完善而出现的,各方面尺寸与T-1一致,但因为使用了专业发动机,性能有所提升,不过航速也只有可怜的26节,这种鱼雷艇一共建造了55艘。至于T-39,航速达到27节,1944年完工了8艘。
按照日方的计划,乙型艇应该与甲型艇形成高低搭配关系,但虚弱的甲型艇显然不可能胜任指挥艇的工作,娇小的乙型艇只能独自面对越来越凶险的海洋并逐渐被吞噬。
由于型号繁杂,生产厂家众多,不少艇都被转包给民间小型船厂生产,日本鱼雷艇具体的生产数量已不可考。其中三菱长崎船厂承担了大部分正规鱼雷艇的建造,数量最多的T-14,25,39都是由它生产的。如果包括隼艇等半路出家的型号,日本海军一共建造了摩托鱼雷艇/炮艇800余艘,其中完工500余艘,而1943年计划是要在两年间建造总数为1500艘各种快艇。此外日本海军还有19艘俘获的荷兰鱼雷艇,一艘美国鱼雷艇,一艘中国鱼雷艇。1945年3月,随着战局的急剧恶化,日本为建造“本土决战”急需的“震洋”自杀艇而停止了普通鱼雷艇的建造,日本帝国海军鱼雷艇的发展就此终结,甚至连部分已经完工的鱼雷艇也被改造为自杀艇或自杀艇指挥艇。
纵观日本海军鱼雷艇的发展,发动机性能不良始终是限制其发展的最大技术瓶颈,而因为发动机性能不足而牵扯出的一系列问题更让其苦难缠身。1944年,三菱川崎厂就试图仿造由伊8号潜艇偷运回来的德国奔驰公司MB-501高速柴油机,这种柴油机最大出力达到2000马力,如果仿制成功,日本鱼雷艇的动力问题将得到彻底解决,其他小型舰艇也将收益,可这显然不是当时日本能做到的,仿制研究的成果直到战后才发挥作用。甲型艇由于发动机限制而超重,超重导致航速不足,为了弥补航速不足的缺陷,被迫减轻艇重,因此降低船体强度和发动机架强度,可这又造成发动机震动过大,船体强度太低,又回到限制航速,航速不足的状态。陷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可算是日本海军的悲哀。
铝合金产量始终不能满足战争需要,生产出来的铝材首先用于飞机等航空兵器制造,处于次要地位的快艇只能用木制船体,造成重量过大,船体变形漏水事故十分常见。适合高速艇的专用发动机技术落后,产量不足,大量快艇只能使用库存的老式航空发动机,性能得不到保证。对鱼雷快艇的认识存在重大问题,不重视快艇的使用,以上等等,都是日本海军鱼雷快艇部队难以取得重大战果的原因。以其数百艘的数量,惨重的伤亡换来的却是几乎为零的战绩表。
纵向来看,相比世界各大海军鱼雷艇的性能,日本海军鱼雷艇是最差的,排水量不超过20吨,航速却达不到33节,对依靠航速吃饭的快艇而言是个致命缺陷,这种航速的鱼雷艇在其他国家根本不可能进入服役。用于克制PT艇的隼艇,因其火力贫弱航速低下,面对装有多门20毫米甚至40毫米炮,速度高出自己不少的PT艇时,大多攻守异位,从猎人变成猎物。有趣的是,由于大概是由于小型舰艇活动的地区靠近日本陆军活动范围,向来水火不容的日本海陆军在小艇的设计建造上多有合作,日本鱼雷艇上常用的98式20毫米炮就源自陆用的20毫米高炮。
探寻日本帝国海军快艇失败的原因,无论是技术问题还是思想问题,究其根本还是日本这一岛国的固有缺陷所致,一个天生就资源匮乏的贫穷岛国无论如何也是无法承受大规模总体战的消耗,就如同一个身材瘦小,倾尽全力打造了一把重锤,如果开始几下的挥舞无法击倒敌人的话,面临的就是战败的命运,况且当时日本面对的是世界第一大工业强国和深受日军残害的各国军民。“永不沉没”的7万吨级大和,武藏号战列舰尚在反法西斯力量的打击下灰飞烟灭,何况这些十多吨的小艇呢。
战争结束后,残存的快艇尚有百余艘,它们大多数作为杂役船继续使用,为日本海上力量最初的复苏起到一定作用,但很快这些木壳汽油东西的精灵就毁于船体腐蚀与发动机爆炸。
另外,在战争结束后,日本制造的鱼雷快艇又以另一种方式获得了延续。1954年11月14日,国民党海军“太平”号护航驱逐舰在浙江定海附近海域遭新中国海军鱼雷艇伏击沉没,该舰是二战后毁于鱼雷艇手中吨位最大的军舰,给当时的国民党海军造成巨大震动,败逃到台湾的国民党当局发起了所谓“献舰复仇”运动,号召社会捐款购买新军舰。结果筹集到20万美元,加上当局东拼西凑拿出的40万美元共60万,这点钱显然是不可能买到什么大船的,而深知鱼雷艇在近岸作战中巨大作用的美国也拒绝出售,台湾国民党当局只好找到当时正舔舐伤口的日本三菱公司,国民党海军不少美式舰船都到三菱公司的船坞维护保养,与其关系不错,正急于恢复生产力的三菱公司自然要下了这笔订单。依照当时日本的技术水平,日方提出了一个方案,铝制艇体,标准排水量34吨,航速同样只有可怜的25节,面对中国海军高速鱼雷艇重压的国民党海军自然不可能接受这样的性能,但本来就家底贫弱的日本方面也拿不出更好的方案,国民党海军只能给这两条艇各装上三台“野马”战斗机的气冷式航空发动机,在搭载两条日本遗留的97式450毫米航空鱼雷时,航速能达到40节。这种鱼雷航速快,但射程相当短,45节航速下只能航行5500米,有说法认为这两艘艇使用的鱼雷经过改造,降低了速度但增加了航程,没有得到证实。与旧日本海军鱼雷艇一样,没有使用鱼雷发射管,鱼雷直接架在甲板上。相比其他的“太”字号护航驱逐舰,这些快艇吨位虽小,但攻击力相对强大。国民党海军对他们很重视,专门派人赴三菱船厂学习维护修理技能,两艘艇由LST运回台湾后分别命名为“复仇”和“雪耻”,而此时,美国已经开始出售PT艇,这两艘艇还没享受几天好日子就被性能更好数量更多的PT艇挤到二线,但得益于铝合金艇体的使用,他们的寿命远远超过木质的PT艇,“复仇”号在20世纪70年代被改造为雄风Ⅰ导弹试验艇,80年代退役。日本造鱼雷艇以这种方式跨入导弹艇时代。


在海上自卫队草创时期,也仿造了多种美国快艇,并自行研制新艇,但除了PT-11型鱼雷艇都没有量产,之后的PT-01导弹艇也差强人意,只造了几艘。直到平成14年3月25日,三菱下关船厂,又一艘继承了"隼"之名的快艇完工。这种优秀的导弹快艇多少圆了前朝遗老遗少的未料心愿。昔日的帝国舰队已成为昨日或悲或喜的古怪记忆;昔日狂热的"军舰进行曲”却舍弃了皇国旧梦,依然撩动人心;昔日的艨艟巨舰只剩舰名仍然在代代传承;昔日上不得台面的小艇,今日也堂而皇之的奔忙于阅舰式的前前后后。

在海上自卫队草创时期,也仿造了多种美国快艇,并自行研制新艇,但除了PT-11型鱼雷艇都没有量产,之后的PT-01导弹艇也差强人意,只造了几艘。直到平成14年3月25日,三菱下关船厂,又一艘继承了"隼"之名的快艇完工。这种优秀的导弹快艇多少圆了前朝遗老遗少的未料心愿。昔日的帝国舰队已成为昨日或悲或喜的古怪记忆;昔日狂热的"军舰进行曲”却舍弃了皇国旧梦,依然撩动人心;昔日的艨艟巨舰只剩舰名仍然在代代传承;昔日上不得台面的小艇,今日也堂而皇之的奔忙于阅舰式的前前后后。
好贴,学习了。
文笔不错 内容详实
日本海军编制很全面,很细致,很有战斗力。 如果有中标航母,核潜艇,那TG无地自容了。
日军在二战中的海军建设绝对是异想天开,闭门造车,狗急跳墙的最好注解
有什么样的能力打什么样的仗 靠投机取巧以小博大的到最后都没有好结果
  认真学习。
日军鱼雷似乎命中率低的惊人。记得菲律宾海战有艘日军舰朝美军舰队一口气发射十几条93氧气雷没有一条命中的。这情形还常常出现
美军的潜艇到是很有效率,一枚鱼雷送鬼子上西天。“大凤”“信浓”……
回复 15# 宝剑橡叶骑士

这似乎是日本人射击指挥仪方面的问题吧?不过,超过万米距离的鱼雷攻击,要命中的话绝对是运气。

93式鱼雷也发生过航行中早爆、航向失控、跃出水面等等一系列设计上的问题。

日本人战前“发明了”很多实质上的闭门造车、想当然的战术和由此而诞生的武器。比如所谓的远距离雷击(隔了15-20公里),实际上这种攻击效果不值一提。1942年3月的爪哇海战里,高木舰队在白天的战斗中,发射了近百发93式鱼雷,结果只有1条命中击沉一艘驱逐舰。
宝剑橡叶骑士 发表于 2010-6-24 13:34

潜艇能靠得近。不过不得不承认,日本人42年以后的运气糟到极点,“大凤”、“信浓”的沉没还真是有不少巧合。
有时侯在想,难道真有所谓的“国运”么?日本人的二战经历,好像就是他们之前已经把祖上攒下来的运气给透支光了、下面只能一个霉运接一个霉运。
回复 17# xluoh

对啊,日本人从中途岛开始就哀神附身,好运玩玩。好不容易美国人给机会,还让栗田这样的巴嘎给浪费了。
这是楼主的大作?陈锐?
昨天超大的大连聚餐时还说,日本属于底蕴不足,难以成事的类型。
好文章,顶!
顶!
好文章。
小艇党过来顶一下版主大作:D
能够设计出大船,小鱼雷艇却始终不过关,本身就说明倭寇基础薄弱,底蕴不足,舰队结构失衡,头重脚轻。
日本现在也这样
日本鱼雷技术很长时间都比美国好,只是限于日本人坚持的远距离战术才战果寥寥。再好的直射鱼雷那么远发射也没法命中目标。

美国人鱼雷技术本来很山寨的,不过后来发现问题后就能集中力量很快解决并且做得更好,这就是所谓的战争潜力吧。
回复 27# WillSiegKane
如果不追求高射程与高航速,日本鱼雷与美国鱼雷就没啥大差别了,日方发展大型酸素鱼雷的目的就是想让轻炮装的雷击队在对方主炮威胁下能有足够大的打击距离,高航速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命中精度只是酸素发动机的小型化一直不大成功,酸素鱼雷的小型化也没啥进展,只能舰用,如果实现航空化,作用大概会大些。
堡垒恒星 发表于 2010-6-28 22:50
JMSDF时代的日本快艇也挺有趣,和德国一样,都购买了过去敌国的快艇进行测试,最后形成了自己的系统,不过作为传统的海洋国家,高速攻击艇在海自中的地位显然不如其德国同行,建造数量只有德国的零头,日本更多通过民用和海上保安厅的高速巡逻艇来维持快艇技术的发展,自己也有意写写日本战后的攻击快艇,正收集资料,不知啥时能出来······德国篇的工作量比自己预计的更大。
最奇怪大风号,号称和大和武藏一样的船壳,怎么一颗鱼雷就干沉了,真是不可思议。
认真学习
还不如不装鱼雷,好好搞些小炮艇
回复 15# 宝剑橡叶骑士
   那次应该是海况不好吧,大叔?泗水海战时候鱼雷就大大厉害拉
话说泗水的命中率可不高,简直是相当低啊~

大凤、信浓都不大关海况的事,可见自助者天助之。
58149904 发表于 2010-6-29 09:28

军舰的防护设计是很严谨的,小日本就没那个底蕴,匆匆忙忙把战列舰改航母,原来的防护设计全白搭。一枚鱼雷命中本身是干不沉信浓的,小日本起初也没想到。结果漏泄的燃气弥漫舱室,而后就爆了。应该和当时的官兵损管水平下降也有关吧。

军舰就是个超级爆炸桶,被击沉的军舰大多也是毁于自己的弹药。像俾斯麦那样,最后也不殉爆的实在是罕见,德国人的弹药库防护设计的确牛
楼主好文,能补充点发动机方面的资料吗
好文.顶
建国后我海军初创时期,曾经是用了大量的13吨日式快艇/自杀艇,及其发动机。
正急于恢复生产力的三菱公司自然要下了这笔订单。依照当时日本的技术水平,日方提出了一个方案,铝制艇体,标准排水量34吨,航速同样只有可怜的25节,
----------------------------------------------------------------------
53甲级发来贺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