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C本週更新:中共062上海級護衛艇,附帶1965國共三大海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2:51:16
上海級護衛/驅潛艇艇 
621.jpg
上海級的早期型,在1950至1960年代一度是中共海軍的主要戰力。

注意艦首37mm砲的前方額外裝置了雙聯裝75mm無後座力火砲。
622.jpg
曾在在1965年8月6日海戰中負傷的上海級611艇,被賦予「海上先鋒艇」的頭銜,除役後保存於黃浦的軍事博覽中心。
623.jpg
062-1上海III級驅潛艇,屬於上海級的後期型號,大幅改善了人員起居/操作環境。

艦名/使用國 上海級快速砲艇/中共
(Shanghai class,Type-062)

建造國/建造廠 中共/大連造船廠、廣州黃埔造船廠、桂江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38.8 寬5.4 吃水1.9
排水量(ton) 標準113

滿載135

動力系統/軸馬力 0111甲型:

L-12V-180柴油機*4/4800

 

0111乙型:

L-12V-180柴油機*2/2400

L-12D-6柴油機*2/1820

 

0111丙型:

L-12V-180柴油機*2/2400

H-12V-180柴油機*2/2000

 

四軸

航速(節) 28~30
續航力(海里) 700(16節)
乘員 38
電子系統 導航雷達*1
艦底聲納*1

可變深度聲納*1(上海II級)

武器裝備 61/76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機砲*2

61式雙聯裝25mm 60倍徑機砲*2

深水炸彈發射器*2(備彈8枚)

五聯裝RBU-1200反潛火箭發射器*2(上海II級)

水雷*6

備註 總共315艘 ,舷號271、274、281、282、285、290、302、305、609~611、618~622、628、635~687、689~692、695、696、698、699、701、707、723~733、839等等,1960至1980年代後期陸續成軍 ,至1995年仍有110艘現役。

──by captain Picard


--------------------------------------------------------------------------------

 

起源

中共海軍成立以來,早期大量裝備黃埔級(053)與汕頭級(055)砲艇(中共稱為護衛艇),但無論排水量、續航力與航速都難以滿足海戰的需求,中共遂在1950年代後期利用當時國內能獲得的技術與裝備(尤其是輪機與武器),研發更大型、更快速新一代的護航砲艇。此案以各單位分頭研發、齊頭並進的方式展開研發,旅大地區推出0105型的設計 (建造3艘),青島地區推出0108型設計(建造一艘),上海地區推出0109型(共建造10艘),而廣州地區則是0110型 (共建造3艘),這些艦艇的排水量在100~150噸之間,瑱以長度33.5~43.5m,寬5.2~5.95m,型深3.1m,航速27~30節,續航力650~1000海里(18.5~16.3節),主機均為四具M-50F-3柴油機,武裝包括一座57mm快砲、一座37mm快砲與兩座14.5mm機槍,或者是兩座雙聯裝37mm快砲、兩挺14.5mm機槍,或者是一座雙聯裝37mm快砲、兩座雙聯裝25mm機砲等構型。接著,海軍裝備部門吸收這些設計的特點,推出0111型砲艇(據說也參考了在中蘇「六十四」協定中,蘇聯提供 的6604型驅潛艇的設計 ),首艘原型艇於1960年5月13日在大連船廠開工開工,1961年完工展開試航,並在同年11月23日服役,其滿載排水量約125~130ton。
624.jpg
0111型的原型艇,艦首配備的是雙聯裝57mm快砲,量產型則換成雙聯裝37mm快砲。

定型:0111甲

在1962年10月,中共海軍在青島舉辦了護衛艇定型會議,在0105、0108、0109與0111四個型號之間選擇其一(0110型由於無法穿越台灣海峽,率先出局),定型量產。在這次會議中,四型護衛艇都進行了現場展示。最後,中共海軍選擇0111型, 隨後又進行諸多的修改,包括將艇體重量減輕為115ton、更改艙室構型、將主武裝由原型艇的兩座66式雙聯裝57mm 77倍徑快砲換成兩座61式 37mm 63倍徑機砲(1970年代又被76式取代)、改變甲板室外形等等,此一方案稱為0111甲;撤換57mm快砲的原因,是其技術尚未成熟,導致性能不穩定,故障率高。1962年12月,首批三艘0111甲型艇在大連造船廠開工,並於1963年9月全數完工,同年10月展開試航,試航時展現了30節以上的高航速;這三艘01111甲型在完成測試後,便交付了國外的買主。011型最終於1963年 獲得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核准定型,並賦予062的正式型號(雖然排水量已經減為115噸,但中共海軍內部仍稱之為125噸型),西方則稱之為上海級(Shanghai class)。

除了兩座37mm主砲外之外,0111型還裝有兩座61式雙聯裝25mm 60倍徑機砲,橫列於駕駛台後方的甲板(由於駕駛艙寬度不大,因此兩門25mm機砲均能同時迴轉至艦首方向進行射擊);艦尾設有兩具深水炸彈發射器,最多能攜帶8枚深水炸彈,此外還設有佈雷軌,能攜帶6枚水雷,故本級艇也能進行驅潛與佈雷封鎖等任務 ;艦底設有一具小型聲納,用來偵測潛艦。本級艦亦配備有一具煙幕產生器,在近戰時可提供掩護效果。0111型艇採用圓舭型艦體設計,雖然阻力大於尖舭船型,但耐波性能較佳,具有較為良好的航洋能力,此外穩定性能亦較為優良。0111型的穩定性頗佳,初穩重心距離水線只有0.7m高;根據中共海軍的操作經驗,此型艇在大風浪中有時會傾斜到人員半躺於艙壁上的程度,但仍能輕易扶正艇身。0111型的設計能容忍兩個艙室進水而不沈沒。在1964年,部分0111型艇在艦首37mm砲前方加裝陸軍用56式雙聯裝75mm無後座力砲,在艦尾37mm砲後方加裝82mm迫擊砲,其中無後座力砲用於攻擊敵艦,而迫擊砲則主要用於夜間投擲照明彈;此外,部分0111型在服役時也加裝大型探照燈,以搜索企圖趁夜滲透上岸的敵方特務艇。

由於中共南北方氣候差異頗大,上海級又分為南、北方設計,其中北方型擁有暖氣鍋爐設施以因應嚴寒氣候,而稱為0111N的南方型則擁有電風扇、冷藏室、強化的通風系統以適應南方酷熱的環境。在1964年,0111甲型獲得中共的國家新產品研製一等獎。除了大連廠之外,廣州黃埔廠也加入上海級的產製以滿足南海艦隊的需求。當年黃埔廠的能力尚不足以承造這樣的艦艇,但如果交由大連廠建造,則在北方完工後無法通過當時仍在掌握在國府海軍手中的台灣海峽抵達南海;於是中共海軍決定比照先前建造汕頭級的模式,由大連造船廠直接派出技師,連同船材由火車運至廣州,在黃埔的404廠進行組裝。從1961至1965年,中共總共建造了30艘0111甲型艇,其中大連廠生產的北方型(含原型艇)共17艘,而廣州黃埔廠則從1963年8月起建造了13艘0111N南方型。

0111乙

在往後的30年裡,中共海軍總共裝備了約315艘上海級,前後總共有多種不同的衍生改良型號,並依照中國大陸「X州」的地名來命名,例如揚州、泉州、金州等等。最早的0111甲型使用四具L-12V-180型柴油機( 由中共位於河南的407柴油機廠生產,訪自蘇聯的M-50F3,每具功率1200馬力,具有重量輕、體積緊致、功率高等特性),四軸推進,雖然擁有高於30節的航速,但輪機運轉壽命平均只有300~400小時,耗油量也較大,不利於長時間使用;因此,隨後生產的0111乙型改用兩具L-12V-180柴油機以及兩具功率各300馬力的L-12D-6小型柴油機,高速航行時使用L-12V-180驅動,平時巡航則以L-12D-6驅動。雖然0111乙型的主機配置使得L-12V-180柴油機開機的時間減少,能獲得較長的續航力與操作壽命,但也降低了航速性能,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所以只建造了16艘。
625.jpg
根據實際使用經驗而予以改良的0111D型。

0111丙/丁

為了兼顧航速與使用壽命的「兩難」,中共海軍特別投資數百萬人民幣給407廠,研發一種能輸出1000馬力且壽命足夠的柴油機。在1963年,新的H-12V-180柴油機研發完成,之後建造的上海級便配備此種發動機,稱為0111丙或0111V型,航速回到28節以上。在建造0111丙型的同時,由於H-12V-180柴油機產量跟不上,因此中共又引進另一種1300馬力的柴油機當作過渡的替代品,而使用這批柴油機的艦艇便稱為0111丁型或0111M型。首艘0111丁型於1965年2月開工,同年年底完工;由於發動機功率增加,0111丁型的航速遂增加到30節以上。後期生產的0111丁型又將傳動系統的離合器由原本的電磁式改為液壓式,稱為0111丁II型或0111D型。

在1965年,0111甲型參與了三大國共海戰(請見下文),並暴露出若干缺點,因此中共隨後又針對0111丙進行了若干改良,項目包括縮減駕駛台體積以減少被彈面積、加裝雷達、艇長室從駕駛台移至士兵艙區中、將電動舵改為手動舵以減少中彈受損的風險;此外,甲板艙室的材質由原本的硬鋁改為軟鋁,以減少中彈後破片四處飛散的情況,而桅杆也由原本的固定式改為可折收式,以便通過內河的橋洞或進入洞穴工事。0111丙/丁型經過上述改良程序後分別稱為0111丙H與0111丁II型,統稱為0111D型。0111丙型是上海級中生產最多的構型,其中大連造船廠建造43艘0111丙型以及110艘0111丙II型,黃埔造船廠建造兩批共23艘0111丙(其中6艘因各種原因仍採用L-12V-180柴油機,故有時被歸類為0111甲型),桂江造船廠則建造四十多艘;總計中共建造了216艘0111丙系列,其中部分用於對外輸出。而0111丁型與丁II型共生產了85艘,其中丁型為26艘,丁II型則有59艘。

在1960年代末期,中共曾計畫將三艘0111丙型進行改裝,換用燃氣渦輪主機以大幅增加航速,此一構想稱為0111R,但最終並未實現。
626.jpg
供海上武警與海關緝私單位使用的0111E型。

上海II級

為了強化近海反潛能力,大連造船廠在1970年代初期又進一步以0111丙型為基礎,推出具備反潛能力的0111S型,西方稱之為上海II級。相較於0111丙II型,0111S增加了三座五聯裝RBU-1200反潛火箭發射器(艦首二座,艦尾一座),此外增加 一套Stag Ear小型 的可變深度主動反潛聲納;為了因應裝備的增加,0111S型的艇體長度與排水量略增,此外主機換回與0111甲相同的四座L-12V-180柴油機。首艘0111S原型艇於1972年初於大連廠開工,同年年底完工交艦。0111S首艇經過測試後,決定換回與0111丙II型相同的動力系統,並將RBU-1200的數量減為二座(取消艦尾者);經修改後的0111S定型稱為0111SII。0111S系列總共建造了27艘,除了前兩艘為0111S之外,後續25艘均為0111SII型。

上海III級

上海級的火力雖強,但就長期作戰與人員戰鬥力的保持(包含起居空間舒適性、耐航力)卻不理想,在容積有限的艇體上加裝大量武器後,其餘起居空間便所剩不多, ,耐航能力有限,欠缺穩定鰭使得艦體搖晃幅度較大,而艦上輪機噪音也很大、此外,艇上只存有5ton淡水(其中大部分都供給輪機使用),而且未設置空調,在炎熱的南海地區將使艇上官兵苦不堪言。

因此,中共海軍在1980年代決定繼續改良0111S的設計,以滿足南海艦隊的需求,此一改良型號稱為062-1型,主要的改良項目包括增加淡水儲存量、加裝空調系統、在艦體兩側增設穩定鰭、在後機艙設置一個相對較安靜的輪機監控室,大幅改善了艇上官兵的生活環境。首艘062-1型於1985年開工,1986年交艦,隨後並繼續生產 ,西方稱為上海III級。外觀上,062-1擁有一個造型比較現代化的封閉式駕駛台,這是與以往上海級的最顯著區別。

0111E/F緝私艇

在1980年代中葉以降,中共海軍逐漸減少了對上海級的訂單,中共造艦業遂以0111丙II型為基礎進行修改,推出0111E海岸巡邏艇與0111F緝私巡邏艇,並獲得海上武警與海關緝私艦隊的訂單。0111E的基本設計與0111丙II大致相同,不過武裝減為一座61式雙聯裝25mm機砲與一座雙聯裝14.5mm機槍,並在甲板上增設小艇掛架,以搭載臨檢用的高速快艇;而0111F與0111E的不同,在於增設一個會議室(兼休閒娛樂功能),並增加一個小型吊車,用於收放橡皮艇,同時取消了艦上武裝。

除了自用外,中共也曾大量建造上海級進行外銷或軍援,主要對象為中東、非洲等國:北越在1966年5月接收8艘;坦尚尼亞在1970至1971年獲得7艘,並於1992年再獲得2 艘;幾內亞在1971年接收6艘,同年另交付北韓與巴基斯坦各12艘;在1972年,斯里蘭卡獲得5艘,至1991年再接收5艘;孟加拉在1980至1982年接收6艘 (1995年又追加兩艘),同時期阿爾巴尼亞也接收6艘;1984年4艘交付埃及,3艘交付剛果;突尼西亞則在1994年獲得3艘。 此外,羅馬尼亞在1973年獲得中共授權並轉移技術,自行生產了25~27艘本級艇。 其他獲得上海級的國家還包括喀麥隆(2艘)、柬普寨(4艘)、賽拉利昂(3艘)、薩伊(4艘)等。

揚威1965年三大海戰

雖然中共對上海級的適航性評價不佳(尤其在較惡劣的海象中),只適合在沿海作業,但仍然大量生產,成為1950至1960年代中共海軍的骨幹戰力。在1965年國共三大海戰中,上海級快速砲艇屢出鋒頭,表現極佳,讓國府海軍連吃敗仗。

1.五一(東引)海戰

在1965年4月30日夜間,國府海軍巡邏艦東江號(PC-119,排水量280ton) 前往東引加入北支隊換防,因人員失誤而迷航,誤闖解放軍東海艦隊防區。依照附近海域地勢,當地由國府控制的白犬、馬祖和東引三個列島,從南向北擺形成一個虎口形狀,東引,白犬分別是上下頜,馬祖相當於舌頭,而白犬島上有個英式燈塔;所以國軍艦艇前往東引,都是先找白犬燈塔,根據附近島嶼相對位置來然後修正航向。然而在這三個島嶼北方,東引以及由共軍控制的四霜(骦)、台山兩列島,也恰好構成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虎口狀,東引成了下頜,上頜則是台山,舌頭是四霜;更重要的是,東引島上也有一座和白犬一樣的英式燈塔 ,兩者僅靠著不同的燈光閃爍時間差來區別 。由於這個地理特性,導致不少船隻險些誤認目標而迷航。由於自從1958年金門砲戰以來,兩岸在七年之間都沒有海戰,敵情逐漸降低,因此國府派往東引的艦艇經常採取方便行事的直接航路;當天東江號由澎湖馬公出港後,便直直往北方朝東引航行,等到接近東引時再依照白犬燈塔、馬祖等相關位置來修正航道。 由於海流與波浪強勁,wang洋中也沒有任何目視參考點,當東江艦接近東引海域時,必定發生若干偏差;在夕陽西沈之際,東江艦 仍沒有找到任何目標來校正船位,艦上人員遂盲目地將船位往西修改,希望能盡量接近白犬列島。直到晚間10點左右,東江艦的雷達終於發現兩個目標,隨後艦上人員也看到了島上的燈塔;艦上的人員直覺以為這是白犬島的燈塔,並將雷達上的兩個島當成馬祖,然而實際燈塔是東引島,另一個島是四霜,東江艦人員沒有詳查 燈塔的閃爍頻率,誤將此燈塔當成白犬,把四霜當了馬祖,把台山當了目的地東引,因而擬定了錯誤的航道(雖然計算航程時發現多出一小時,但由於附近海流湍急造成航速降低,此種誤差是可能的),繼續朝國共雙方的海上界線──華沙警戒線前進。

東海艦隊雷達站早已監控東江艦多時,由於該艦一路大搖大擺地前來,航速卻只有區區12節,因此共軍一方面認為可能是迷航,但也不排除國府海軍可能 設下陷阱(因為隔天就是五一勞動節,依照慣例,可能是國府方面採取騷擾或挑釁的日子);因此中共東海艦隊司令陶勇決定謹慎應戰,派遣福建基地第29九護衛艇大隊第五中隊四艘上海級砲艇(574~577)前往攔截;為了提防國軍以東江艦為誘餌吸引共軍砲艇前來,後方卻埋伏火力更大的艦艇,因此共軍也出此地區最大型、1350噸級的南昌號海防艦(前日本戰敗賠償的海防艦「宇治」,配備130mm艦砲,戰鬥力在當時共軍僅次於四艘鞍山級驅逐艦)在後方待命支援。由於時值深夜,東江艦上輪到一個資淺少尉值更,不僅沒能及時發現導航錯誤,還把以28節高速前來的解放軍砲艇當作馬祖的漁船;東引島上雖有雷達站,但隸屬國府空軍,不監控海面。此時, 國軍只剩下停泊在東引南澳軍港的北支隊太倉號(DE-24)護航驅逐艦,以艦上的SPS-5B對海雷達負責監視海面情況;然而,這一天,國軍準備由東江號換防的同級砲艦資江號(PC-119)臨時奉命從馬祖帶來一名軍官更換密碼,導致太倉艦的雷達兵一開始把資江號當成東江,直到晚間10點資江艦抵達、識別舷號時才發現錯誤 ,隨後太倉的雷達才重新找到東江艦;直到5月1日凌晨零點左右,太倉艦的雷達發現東江艦已經通過東引島南澳的右方, 卻沒有絲毫的減速或轉向,直直地朝北開去,即將越過華沙警戒線。由於 不排除東江艦叛變投共的可能,太倉艦上的北支隊司令孫文全少將立刻下達緊急命令,通知東江艦馬上轉向,開向基隆待命,並命令位於基隆的太昭艦(DE-26)立刻啟航、出港迎接東江;同時,太倉艦本身也立刻起錨出港接應。然而當這道命令傳到東江艦時,共軍兩艘上海級砲艇(575,577)已經高速逼近(574、576艇由於主機問題無法跟上,遂殿後作為第二梯隊)。

此時雙方已經接近到目視距離,但由於海面霧氣瀰漫,能見度差,東江艦只能察覺有兩個目標逼近,還以為是馬祖的漁船;為了避免碰撞,東江艦打開航行燈,卻免費為共艇提供了絕佳的標靶。於是575、577兩艇立刻開砲,掃射東江艦的駕駛台和腰部輪機部位;東江艦駕駛台上六名軍官瞬間被掃倒,艦長何德崇少校重傷,副長姚震方上尉當場陣亡;通信官王仲春見到對方砲口火光時立刻朝傳聲筒大喊「我已接敵」,然後馬上遭到砲火擊斃;重傷的槍砲長曾勷擎中尉負傷下達了拉警報、增速、上砲位還擊的指令。然而,東江艦的機艙很快就被擊穿進水,失去動力;倉皇中想衝上砲位的官兵,只要一上甲板,馬上就被砲火掃倒。 國府北支隊旗艦太倉號收到東江無線電的接敵戰報後,馬上備戰並起錨,而資江艦也緊跟在後。此時,東江艦失去了動力與作戰指揮,幾乎完全停擺,只剩下上回大修時在艦橋兩側各增加的一挺12.7mm重機槍可用,人員只要從內部通道就能上砲位,不需要出甲板,東江艦以此機槍朝共艇掃射,幾發擊中了577號艇,但由於威力不足(當時並未攜帶穿甲彈),並未對577艇造成妨礙;不過據說由於 東江艦12.7mm機槍的還擊一度讓共艇忌憚,東江艦上還能戰鬥的官兵終於逮到機會衝上砲位並開始射擊(返航後577艇上發現了兩發由東江艦還擊發射的20mm機砲)。由於東江艦中彈、主機受損而突然減速,追擊的共軍577艇被迫左轉閃避,卻不慎撞上575艇的右舷中部,導致575艇機艙進水,四部主機完全停擺。575艇受創後,共軍曾一度下令577艇單獨追擊;然而從後方趕來的國軍北支隊旗艦太倉在半路上目睹北方海面火光沖天,隨即機警地以五吋艦砲進行威嚇射擊。解放軍觀察到海面高大的水柱時判斷有敵方大艦即將加入戰場,由於仍不清楚國軍的意圖與底細(東江艦後方顯然並沒有直接埋伏其他艦艇) ,唯一接敵的兩艇中又有一艇喪失動力,為了謹慎起見,遂下令577艇拖帶575艇離開現場。

國府方面第一個趕到現場的是資江號(旗艦太倉號起錨時錨機一度卡死,花了一些時間排除故障),此時共艇已經撤退,資江艦便拖帶著漂流的東江艦回航 ,拖帶過程中纜繩一度斷裂,纏住資江艦的螺旋槳,又花了一些時間排除故障。這場烏龍戰鬥中,東江艦共計中彈154發,副長姚震方上尉以下7人陣亡,艦長何德崇以下19人重傷、24人輕傷,艦上傷亡率高達六成二。此戰後國府方面 為了宣傳目的,對外誇稱「東江艦以一敵八,擊沈共艇四艘、擊傷二艘,創獲九二台海大捷以來海軍最大的一次勝利」。

根據這次實戰經驗,共軍發現上海級的火砲能充分壓制國府艦艇,唯其威力不足以作為決定性的一擊;因此,中共海軍開始調整魚雷艇、護衛砲艇的協同作戰模式,由過去(如1958年金門砲戰)魚雷艇先攻的模式, 改成護衛艇先以猛烈火砲壓制摧毀敵方反擊能力,再由具備決定性威力但不 易瞄準的魚雷艇進行最後一擊,而這套新戰術隨即在1965年下半的兩次海戰中派上用場。

2.八六海戰

1965年8月5日凌晨6時,國府海軍關字級劍門(MSF-45)與江字級巡邏艦章江號(PC-118)兩艦 從左營啟航,執行「海嘯一號」特種作戰行動,運送一批陸軍情報人員至東山島進行情蒐,這是當時國府「田單火炬」反攻大陸計畫的一部份,以探勘適當的登陸地點 。

國府方面的事前準備 十分草率,海軍方面對此一計畫重視的層級不夠,也沒與空軍做好協調。為了執行此一任務,國府海軍在1965年7月成立了一個十人督導組,在台北大直的海軍總司令部擬定計畫,由國府海軍副總司令馮啟聰中將擔任組長。然而在此同時,海軍總司令劉廣凱卻在左營海軍參謀大學主持兵棋推演,期間劉廣凱有意抽身過問此事,卻被卻遭到副參謀總長黎玉璽的干擾。在7月30日,「海嘯一號」具體方案出爐,海軍決定派遣1150噸的太康號(DE-21)護航驅逐艦和章江號巡邏艦,組成「海嘯特遣支隊」,由海軍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恒少將擔任指揮官 。依照計畫,兩艦抵達東山島之後,旗艦太康號在後方負責警戒與支援,而吃水淺、運轉靈活的章江號則靠近東山島海岸,放下載有六名特戰人員的M2橡皮艇進行偵察探勘,任務完畢後接回人員並撤退。不過太康號在7月底不慎在馬祖撞壞聲納音鼓,因此臨時由劍門號頂替任務 。劍門號在1964年12月中才自美軍接收返國,標準排水量890噸,滿載排水量1200ton,火力包括兩門單管76mm砲、二座雙聯裝40mm機砲與兩座雙聯裝20mm機砲,不過最大航速只有14節;而太康號標準排水量就有1150噸,火力包括三門76mm 50倍徑快砲、四門40mm機砲與11門20mm機砲,最大航速19節。無論從火力、噸位與速度,太康都優於後來接替的劍門號。

在8月4日中午,海軍參謀大學兵棋推演結束,劉廣凱才兼程搭機前往台北;此時,主導擬定整個計畫的副總司令馮啟聰已經已乘火車南下回到左營,正副司令在緊要關頭失之交臂。 劉廣凱回到大直並審閱了「海嘯一號」的實施方案,發現其中問題重重,認為必須重新擬定。當劉廣凱得知海嘯特遣支隊已於8月5日淩晨6時自左營出發時,立刻命令作戰助理參謀長許承功少將,通知特遣支隊返回左營待命;然而,許承功卻告訴劉廣凱,特遣支隊務必在任務期限的8月6日淩晨到達目標區。至此,劉廣凱只得在計劃書上批了一個「閱」字。
627.jpg
國府「海嘯一號」作戰的旗艦劍門號,遭中共魚雷艇圍攻擊沈。
628.jpg
章江號(PC-118)在「海嘯一號」任務中遭上海級砲艇擊沈。上海級護衛/驅潛艇艇 
621.jpg
上海級的早期型,在1950至1960年代一度是中共海軍的主要戰力。

注意艦首37mm砲的前方額外裝置了雙聯裝75mm無後座力火砲。
622.jpg
曾在在1965年8月6日海戰中負傷的上海級611艇,被賦予「海上先鋒艇」的頭銜,除役後保存於黃浦的軍事博覽中心。
623.jpg
062-1上海III級驅潛艇,屬於上海級的後期型號,大幅改善了人員起居/操作環境。

艦名/使用國 上海級快速砲艇/中共
(Shanghai class,Type-062)

建造國/建造廠 中共/大連造船廠、廣州黃埔造船廠、桂江造船廠
尺寸(公尺) 長38.8 寬5.4 吃水1.9
排水量(ton) 標準113

滿載135

動力系統/軸馬力 0111甲型:

L-12V-180柴油機*4/4800

 

0111乙型:

L-12V-180柴油機*2/2400

L-12D-6柴油機*2/1820

 

0111丙型:

L-12V-180柴油機*2/2400

H-12V-180柴油機*2/2000

 

四軸

航速(節) 28~30
續航力(海里) 700(16節)
乘員 38
電子系統 導航雷達*1
艦底聲納*1

可變深度聲納*1(上海II級)

武器裝備 61/76式雙聯裝37mm 63倍徑機砲*2

61式雙聯裝25mm 60倍徑機砲*2

深水炸彈發射器*2(備彈8枚)

五聯裝RBU-1200反潛火箭發射器*2(上海II級)

水雷*6

備註 總共315艘 ,舷號271、274、281、282、285、290、302、305、609~611、618~622、628、635~687、689~692、695、696、698、699、701、707、723~733、839等等,1960至1980年代後期陸續成軍 ,至1995年仍有110艘現役。

──by captain Picard


--------------------------------------------------------------------------------

 

起源

中共海軍成立以來,早期大量裝備黃埔級(053)與汕頭級(055)砲艇(中共稱為護衛艇),但無論排水量、續航力與航速都難以滿足海戰的需求,中共遂在1950年代後期利用當時國內能獲得的技術與裝備(尤其是輪機與武器),研發更大型、更快速新一代的護航砲艇。此案以各單位分頭研發、齊頭並進的方式展開研發,旅大地區推出0105型的設計 (建造3艘),青島地區推出0108型設計(建造一艘),上海地區推出0109型(共建造10艘),而廣州地區則是0110型 (共建造3艘),這些艦艇的排水量在100~150噸之間,瑱以長度33.5~43.5m,寬5.2~5.95m,型深3.1m,航速27~30節,續航力650~1000海里(18.5~16.3節),主機均為四具M-50F-3柴油機,武裝包括一座57mm快砲、一座37mm快砲與兩座14.5mm機槍,或者是兩座雙聯裝37mm快砲、兩挺14.5mm機槍,或者是一座雙聯裝37mm快砲、兩座雙聯裝25mm機砲等構型。接著,海軍裝備部門吸收這些設計的特點,推出0111型砲艇(據說也參考了在中蘇「六十四」協定中,蘇聯提供 的6604型驅潛艇的設計 ),首艘原型艇於1960年5月13日在大連船廠開工開工,1961年完工展開試航,並在同年11月23日服役,其滿載排水量約125~130ton。
624.jpg
0111型的原型艇,艦首配備的是雙聯裝57mm快砲,量產型則換成雙聯裝37mm快砲。

定型:0111甲

在1962年10月,中共海軍在青島舉辦了護衛艇定型會議,在0105、0108、0109與0111四個型號之間選擇其一(0110型由於無法穿越台灣海峽,率先出局),定型量產。在這次會議中,四型護衛艇都進行了現場展示。最後,中共海軍選擇0111型, 隨後又進行諸多的修改,包括將艇體重量減輕為115ton、更改艙室構型、將主武裝由原型艇的兩座66式雙聯裝57mm 77倍徑快砲換成兩座61式 37mm 63倍徑機砲(1970年代又被76式取代)、改變甲板室外形等等,此一方案稱為0111甲;撤換57mm快砲的原因,是其技術尚未成熟,導致性能不穩定,故障率高。1962年12月,首批三艘0111甲型艇在大連造船廠開工,並於1963年9月全數完工,同年10月展開試航,試航時展現了30節以上的高航速;這三艘01111甲型在完成測試後,便交付了國外的買主。011型最終於1963年 獲得國務院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核准定型,並賦予062的正式型號(雖然排水量已經減為115噸,但中共海軍內部仍稱之為125噸型),西方則稱之為上海級(Shanghai class)。

除了兩座37mm主砲外之外,0111型還裝有兩座61式雙聯裝25mm 60倍徑機砲,橫列於駕駛台後方的甲板(由於駕駛艙寬度不大,因此兩門25mm機砲均能同時迴轉至艦首方向進行射擊);艦尾設有兩具深水炸彈發射器,最多能攜帶8枚深水炸彈,此外還設有佈雷軌,能攜帶6枚水雷,故本級艇也能進行驅潛與佈雷封鎖等任務 ;艦底設有一具小型聲納,用來偵測潛艦。本級艦亦配備有一具煙幕產生器,在近戰時可提供掩護效果。0111型艇採用圓舭型艦體設計,雖然阻力大於尖舭船型,但耐波性能較佳,具有較為良好的航洋能力,此外穩定性能亦較為優良。0111型的穩定性頗佳,初穩重心距離水線只有0.7m高;根據中共海軍的操作經驗,此型艇在大風浪中有時會傾斜到人員半躺於艙壁上的程度,但仍能輕易扶正艇身。0111型的設計能容忍兩個艙室進水而不沈沒。在1964年,部分0111型艇在艦首37mm砲前方加裝陸軍用56式雙聯裝75mm無後座力砲,在艦尾37mm砲後方加裝82mm迫擊砲,其中無後座力砲用於攻擊敵艦,而迫擊砲則主要用於夜間投擲照明彈;此外,部分0111型在服役時也加裝大型探照燈,以搜索企圖趁夜滲透上岸的敵方特務艇。

由於中共南北方氣候差異頗大,上海級又分為南、北方設計,其中北方型擁有暖氣鍋爐設施以因應嚴寒氣候,而稱為0111N的南方型則擁有電風扇、冷藏室、強化的通風系統以適應南方酷熱的環境。在1964年,0111甲型獲得中共的國家新產品研製一等獎。除了大連廠之外,廣州黃埔廠也加入上海級的產製以滿足南海艦隊的需求。當年黃埔廠的能力尚不足以承造這樣的艦艇,但如果交由大連廠建造,則在北方完工後無法通過當時仍在掌握在國府海軍手中的台灣海峽抵達南海;於是中共海軍決定比照先前建造汕頭級的模式,由大連造船廠直接派出技師,連同船材由火車運至廣州,在黃埔的404廠進行組裝。從1961至1965年,中共總共建造了30艘0111甲型艇,其中大連廠生產的北方型(含原型艇)共17艘,而廣州黃埔廠則從1963年8月起建造了13艘0111N南方型。

0111乙

在往後的30年裡,中共海軍總共裝備了約315艘上海級,前後總共有多種不同的衍生改良型號,並依照中國大陸「X州」的地名來命名,例如揚州、泉州、金州等等。最早的0111甲型使用四具L-12V-180型柴油機( 由中共位於河南的407柴油機廠生產,訪自蘇聯的M-50F3,每具功率1200馬力,具有重量輕、體積緊致、功率高等特性),四軸推進,雖然擁有高於30節的航速,但輪機運轉壽命平均只有300~400小時,耗油量也較大,不利於長時間使用;因此,隨後生產的0111乙型改用兩具L-12V-180柴油機以及兩具功率各300馬力的L-12D-6小型柴油機,高速航行時使用L-12V-180驅動,平時巡航則以L-12D-6驅動。雖然0111乙型的主機配置使得L-12V-180柴油機開機的時間減少,能獲得較長的續航力與操作壽命,但也降低了航速性能,並不是一個理想的解決方案,所以只建造了16艘。
625.jpg
根據實際使用經驗而予以改良的0111D型。

0111丙/丁

為了兼顧航速與使用壽命的「兩難」,中共海軍特別投資數百萬人民幣給407廠,研發一種能輸出1000馬力且壽命足夠的柴油機。在1963年,新的H-12V-180柴油機研發完成,之後建造的上海級便配備此種發動機,稱為0111丙或0111V型,航速回到28節以上。在建造0111丙型的同時,由於H-12V-180柴油機產量跟不上,因此中共又引進另一種1300馬力的柴油機當作過渡的替代品,而使用這批柴油機的艦艇便稱為0111丁型或0111M型。首艘0111丁型於1965年2月開工,同年年底完工;由於發動機功率增加,0111丁型的航速遂增加到30節以上。後期生產的0111丁型又將傳動系統的離合器由原本的電磁式改為液壓式,稱為0111丁II型或0111D型。

在1965年,0111甲型參與了三大國共海戰(請見下文),並暴露出若干缺點,因此中共隨後又針對0111丙進行了若干改良,項目包括縮減駕駛台體積以減少被彈面積、加裝雷達、艇長室從駕駛台移至士兵艙區中、將電動舵改為手動舵以減少中彈受損的風險;此外,甲板艙室的材質由原本的硬鋁改為軟鋁,以減少中彈後破片四處飛散的情況,而桅杆也由原本的固定式改為可折收式,以便通過內河的橋洞或進入洞穴工事。0111丙/丁型經過上述改良程序後分別稱為0111丙H與0111丁II型,統稱為0111D型。0111丙型是上海級中生產最多的構型,其中大連造船廠建造43艘0111丙型以及110艘0111丙II型,黃埔造船廠建造兩批共23艘0111丙(其中6艘因各種原因仍採用L-12V-180柴油機,故有時被歸類為0111甲型),桂江造船廠則建造四十多艘;總計中共建造了216艘0111丙系列,其中部分用於對外輸出。而0111丁型與丁II型共生產了85艘,其中丁型為26艘,丁II型則有59艘。

在1960年代末期,中共曾計畫將三艘0111丙型進行改裝,換用燃氣渦輪主機以大幅增加航速,此一構想稱為0111R,但最終並未實現。
626.jpg
供海上武警與海關緝私單位使用的0111E型。

上海II級

為了強化近海反潛能力,大連造船廠在1970年代初期又進一步以0111丙型為基礎,推出具備反潛能力的0111S型,西方稱之為上海II級。相較於0111丙II型,0111S增加了三座五聯裝RBU-1200反潛火箭發射器(艦首二座,艦尾一座),此外增加 一套Stag Ear小型 的可變深度主動反潛聲納;為了因應裝備的增加,0111S型的艇體長度與排水量略增,此外主機換回與0111甲相同的四座L-12V-180柴油機。首艘0111S原型艇於1972年初於大連廠開工,同年年底完工交艦。0111S首艇經過測試後,決定換回與0111丙II型相同的動力系統,並將RBU-1200的數量減為二座(取消艦尾者);經修改後的0111S定型稱為0111SII。0111S系列總共建造了27艘,除了前兩艘為0111S之外,後續25艘均為0111SII型。

上海III級

上海級的火力雖強,但就長期作戰與人員戰鬥力的保持(包含起居空間舒適性、耐航力)卻不理想,在容積有限的艇體上加裝大量武器後,其餘起居空間便所剩不多, ,耐航能力有限,欠缺穩定鰭使得艦體搖晃幅度較大,而艦上輪機噪音也很大、此外,艇上只存有5ton淡水(其中大部分都供給輪機使用),而且未設置空調,在炎熱的南海地區將使艇上官兵苦不堪言。

因此,中共海軍在1980年代決定繼續改良0111S的設計,以滿足南海艦隊的需求,此一改良型號稱為062-1型,主要的改良項目包括增加淡水儲存量、加裝空調系統、在艦體兩側增設穩定鰭、在後機艙設置一個相對較安靜的輪機監控室,大幅改善了艇上官兵的生活環境。首艘062-1型於1985年開工,1986年交艦,隨後並繼續生產 ,西方稱為上海III級。外觀上,062-1擁有一個造型比較現代化的封閉式駕駛台,這是與以往上海級的最顯著區別。

0111E/F緝私艇

在1980年代中葉以降,中共海軍逐漸減少了對上海級的訂單,中共造艦業遂以0111丙II型為基礎進行修改,推出0111E海岸巡邏艇與0111F緝私巡邏艇,並獲得海上武警與海關緝私艦隊的訂單。0111E的基本設計與0111丙II大致相同,不過武裝減為一座61式雙聯裝25mm機砲與一座雙聯裝14.5mm機槍,並在甲板上增設小艇掛架,以搭載臨檢用的高速快艇;而0111F與0111E的不同,在於增設一個會議室(兼休閒娛樂功能),並增加一個小型吊車,用於收放橡皮艇,同時取消了艦上武裝。

除了自用外,中共也曾大量建造上海級進行外銷或軍援,主要對象為中東、非洲等國:北越在1966年5月接收8艘;坦尚尼亞在1970至1971年獲得7艘,並於1992年再獲得2 艘;幾內亞在1971年接收6艘,同年另交付北韓與巴基斯坦各12艘;在1972年,斯里蘭卡獲得5艘,至1991年再接收5艘;孟加拉在1980至1982年接收6艘 (1995年又追加兩艘),同時期阿爾巴尼亞也接收6艘;1984年4艘交付埃及,3艘交付剛果;突尼西亞則在1994年獲得3艘。 此外,羅馬尼亞在1973年獲得中共授權並轉移技術,自行生產了25~27艘本級艇。 其他獲得上海級的國家還包括喀麥隆(2艘)、柬普寨(4艘)、賽拉利昂(3艘)、薩伊(4艘)等。

揚威1965年三大海戰

雖然中共對上海級的適航性評價不佳(尤其在較惡劣的海象中),只適合在沿海作業,但仍然大量生產,成為1950至1960年代中共海軍的骨幹戰力。在1965年國共三大海戰中,上海級快速砲艇屢出鋒頭,表現極佳,讓國府海軍連吃敗仗。

1.五一(東引)海戰

在1965年4月30日夜間,國府海軍巡邏艦東江號(PC-119,排水量280ton) 前往東引加入北支隊換防,因人員失誤而迷航,誤闖解放軍東海艦隊防區。依照附近海域地勢,當地由國府控制的白犬、馬祖和東引三個列島,從南向北擺形成一個虎口形狀,東引,白犬分別是上下頜,馬祖相當於舌頭,而白犬島上有個英式燈塔;所以國軍艦艇前往東引,都是先找白犬燈塔,根據附近島嶼相對位置來然後修正航向。然而在這三個島嶼北方,東引以及由共軍控制的四霜(骦)、台山兩列島,也恰好構成一個幾乎一模一樣的虎口狀,東引成了下頜,上頜則是台山,舌頭是四霜;更重要的是,東引島上也有一座和白犬一樣的英式燈塔 ,兩者僅靠著不同的燈光閃爍時間差來區別 。由於這個地理特性,導致不少船隻險些誤認目標而迷航。由於自從1958年金門砲戰以來,兩岸在七年之間都沒有海戰,敵情逐漸降低,因此國府派往東引的艦艇經常採取方便行事的直接航路;當天東江號由澎湖馬公出港後,便直直往北方朝東引航行,等到接近東引時再依照白犬燈塔、馬祖等相關位置來修正航道。 由於海流與波浪強勁,wang洋中也沒有任何目視參考點,當東江艦接近東引海域時,必定發生若干偏差;在夕陽西沈之際,東江艦 仍沒有找到任何目標來校正船位,艦上人員遂盲目地將船位往西修改,希望能盡量接近白犬列島。直到晚間10點左右,東江艦的雷達終於發現兩個目標,隨後艦上人員也看到了島上的燈塔;艦上的人員直覺以為這是白犬島的燈塔,並將雷達上的兩個島當成馬祖,然而實際燈塔是東引島,另一個島是四霜,東江艦人員沒有詳查 燈塔的閃爍頻率,誤將此燈塔當成白犬,把四霜當了馬祖,把台山當了目的地東引,因而擬定了錯誤的航道(雖然計算航程時發現多出一小時,但由於附近海流湍急造成航速降低,此種誤差是可能的),繼續朝國共雙方的海上界線──華沙警戒線前進。

東海艦隊雷達站早已監控東江艦多時,由於該艦一路大搖大擺地前來,航速卻只有區區12節,因此共軍一方面認為可能是迷航,但也不排除國府海軍可能 設下陷阱(因為隔天就是五一勞動節,依照慣例,可能是國府方面採取騷擾或挑釁的日子);因此中共東海艦隊司令陶勇決定謹慎應戰,派遣福建基地第29九護衛艇大隊第五中隊四艘上海級砲艇(574~577)前往攔截;為了提防國軍以東江艦為誘餌吸引共軍砲艇前來,後方卻埋伏火力更大的艦艇,因此共軍也出此地區最大型、1350噸級的南昌號海防艦(前日本戰敗賠償的海防艦「宇治」,配備130mm艦砲,戰鬥力在當時共軍僅次於四艘鞍山級驅逐艦)在後方待命支援。由於時值深夜,東江艦上輪到一個資淺少尉值更,不僅沒能及時發現導航錯誤,還把以28節高速前來的解放軍砲艇當作馬祖的漁船;東引島上雖有雷達站,但隸屬國府空軍,不監控海面。此時, 國軍只剩下停泊在東引南澳軍港的北支隊太倉號(DE-24)護航驅逐艦,以艦上的SPS-5B對海雷達負責監視海面情況;然而,這一天,國軍準備由東江號換防的同級砲艦資江號(PC-119)臨時奉命從馬祖帶來一名軍官更換密碼,導致太倉艦的雷達兵一開始把資江號當成東江,直到晚間10點資江艦抵達、識別舷號時才發現錯誤 ,隨後太倉的雷達才重新找到東江艦;直到5月1日凌晨零點左右,太倉艦的雷達發現東江艦已經通過東引島南澳的右方, 卻沒有絲毫的減速或轉向,直直地朝北開去,即將越過華沙警戒線。由於 不排除東江艦叛變投共的可能,太倉艦上的北支隊司令孫文全少將立刻下達緊急命令,通知東江艦馬上轉向,開向基隆待命,並命令位於基隆的太昭艦(DE-26)立刻啟航、出港迎接東江;同時,太倉艦本身也立刻起錨出港接應。然而當這道命令傳到東江艦時,共軍兩艘上海級砲艇(575,577)已經高速逼近(574、576艇由於主機問題無法跟上,遂殿後作為第二梯隊)。

此時雙方已經接近到目視距離,但由於海面霧氣瀰漫,能見度差,東江艦只能察覺有兩個目標逼近,還以為是馬祖的漁船;為了避免碰撞,東江艦打開航行燈,卻免費為共艇提供了絕佳的標靶。於是575、577兩艇立刻開砲,掃射東江艦的駕駛台和腰部輪機部位;東江艦駕駛台上六名軍官瞬間被掃倒,艦長何德崇少校重傷,副長姚震方上尉當場陣亡;通信官王仲春見到對方砲口火光時立刻朝傳聲筒大喊「我已接敵」,然後馬上遭到砲火擊斃;重傷的槍砲長曾勷擎中尉負傷下達了拉警報、增速、上砲位還擊的指令。然而,東江艦的機艙很快就被擊穿進水,失去動力;倉皇中想衝上砲位的官兵,只要一上甲板,馬上就被砲火掃倒。 國府北支隊旗艦太倉號收到東江無線電的接敵戰報後,馬上備戰並起錨,而資江艦也緊跟在後。此時,東江艦失去了動力與作戰指揮,幾乎完全停擺,只剩下上回大修時在艦橋兩側各增加的一挺12.7mm重機槍可用,人員只要從內部通道就能上砲位,不需要出甲板,東江艦以此機槍朝共艇掃射,幾發擊中了577號艇,但由於威力不足(當時並未攜帶穿甲彈),並未對577艇造成妨礙;不過據說由於 東江艦12.7mm機槍的還擊一度讓共艇忌憚,東江艦上還能戰鬥的官兵終於逮到機會衝上砲位並開始射擊(返航後577艇上發現了兩發由東江艦還擊發射的20mm機砲)。由於東江艦中彈、主機受損而突然減速,追擊的共軍577艇被迫左轉閃避,卻不慎撞上575艇的右舷中部,導致575艇機艙進水,四部主機完全停擺。575艇受創後,共軍曾一度下令577艇單獨追擊;然而從後方趕來的國軍北支隊旗艦太倉在半路上目睹北方海面火光沖天,隨即機警地以五吋艦砲進行威嚇射擊。解放軍觀察到海面高大的水柱時判斷有敵方大艦即將加入戰場,由於仍不清楚國軍的意圖與底細(東江艦後方顯然並沒有直接埋伏其他艦艇) ,唯一接敵的兩艇中又有一艇喪失動力,為了謹慎起見,遂下令577艇拖帶575艇離開現場。

國府方面第一個趕到現場的是資江號(旗艦太倉號起錨時錨機一度卡死,花了一些時間排除故障),此時共艇已經撤退,資江艦便拖帶著漂流的東江艦回航 ,拖帶過程中纜繩一度斷裂,纏住資江艦的螺旋槳,又花了一些時間排除故障。這場烏龍戰鬥中,東江艦共計中彈154發,副長姚震方上尉以下7人陣亡,艦長何德崇以下19人重傷、24人輕傷,艦上傷亡率高達六成二。此戰後國府方面 為了宣傳目的,對外誇稱「東江艦以一敵八,擊沈共艇四艘、擊傷二艘,創獲九二台海大捷以來海軍最大的一次勝利」。

根據這次實戰經驗,共軍發現上海級的火砲能充分壓制國府艦艇,唯其威力不足以作為決定性的一擊;因此,中共海軍開始調整魚雷艇、護衛砲艇的協同作戰模式,由過去(如1958年金門砲戰)魚雷艇先攻的模式, 改成護衛艇先以猛烈火砲壓制摧毀敵方反擊能力,再由具備決定性威力但不 易瞄準的魚雷艇進行最後一擊,而這套新戰術隨即在1965年下半的兩次海戰中派上用場。

2.八六海戰

1965年8月5日凌晨6時,國府海軍關字級劍門(MSF-45)與江字級巡邏艦章江號(PC-118)兩艦 從左營啟航,執行「海嘯一號」特種作戰行動,運送一批陸軍情報人員至東山島進行情蒐,這是當時國府「田單火炬」反攻大陸計畫的一部份,以探勘適當的登陸地點 。

國府方面的事前準備 十分草率,海軍方面對此一計畫重視的層級不夠,也沒與空軍做好協調。為了執行此一任務,國府海軍在1965年7月成立了一個十人督導組,在台北大直的海軍總司令部擬定計畫,由國府海軍副總司令馮啟聰中將擔任組長。然而在此同時,海軍總司令劉廣凱卻在左營海軍參謀大學主持兵棋推演,期間劉廣凱有意抽身過問此事,卻被卻遭到副參謀總長黎玉璽的干擾。在7月30日,「海嘯一號」具體方案出爐,海軍決定派遣1150噸的太康號(DE-21)護航驅逐艦和章江號巡邏艦,組成「海嘯特遣支隊」,由海軍第二艦隊司令胡嘉恒少將擔任指揮官 。依照計畫,兩艦抵達東山島之後,旗艦太康號在後方負責警戒與支援,而吃水淺、運轉靈活的章江號則靠近東山島海岸,放下載有六名特戰人員的M2橡皮艇進行偵察探勘,任務完畢後接回人員並撤退。不過太康號在7月底不慎在馬祖撞壞聲納音鼓,因此臨時由劍門號頂替任務 。劍門號在1964年12月中才自美軍接收返國,標準排水量890噸,滿載排水量1200ton,火力包括兩門單管76mm砲、二座雙聯裝40mm機砲與兩座雙聯裝20mm機砲,不過最大航速只有14節;而太康號標準排水量就有1150噸,火力包括三門76mm 50倍徑快砲、四門40mm機砲與11門20mm機砲,最大航速19節。無論從火力、噸位與速度,太康都優於後來接替的劍門號。

在8月4日中午,海軍參謀大學兵棋推演結束,劉廣凱才兼程搭機前往台北;此時,主導擬定整個計畫的副總司令馮啟聰已經已乘火車南下回到左營,正副司令在緊要關頭失之交臂。 劉廣凱回到大直並審閱了「海嘯一號」的實施方案,發現其中問題重重,認為必須重新擬定。當劉廣凱得知海嘯特遣支隊已於8月5日淩晨6時自左營出發時,立刻命令作戰助理參謀長許承功少將,通知特遣支隊返回左營待命;然而,許承功卻告訴劉廣凱,特遣支隊務必在任務期限的8月6日淩晨到達目標區。至此,劉廣凱只得在計劃書上批了一個「閱」字。
627.jpg
國府「海嘯一號」作戰的旗艦劍門號,遭中共魚雷艇圍攻擊沈。
628.jpg
章江號(PC-118)在「海嘯一號」任務中遭上海級砲艇擊沈。
劍門、章江兩艦還沒抵達海峽中線,就已經被共軍青山雷達站捕捉到 ;雖然兩艦沿著由高雄到香港的普通航線,企圖偽裝成貨輪,但由於情報外洩,所以共軍已有戒備。在8月5日15時12分,台灣方面截獲青山雷達站的報告,稱「發現不明目標,可能是美國軍艦」,顯示兩艦早已被盯上 ;不過由通信內容研判共軍還不清楚兩艦真實身份,所以國府海軍方面並沒有特別反應。在8月5日晚間21時至24時,解放軍南海艦隊第41護衛艇大隊四艘上海級(558、598、601、611) 、砲艦161號偕同魚雷艇第11大隊11艘P-4魚雷艇(舷號119~123、131~136)進入預定攔截位置,關閉發動機靜候國府艦艇到來 ,整個行動由汕頭水警區副司令員孔照年和參謀長王錦指揮。中共艇隊採用的策略是先以上海級進行第一次攻擊,用高速機砲攻擊敵艦甲板上的目標(砲位、駕駛台等),以癱瘓其反擊與指揮能力,接著再由魚雷艇進行 致命的最後一擊。 在8月6日0時,台灣方面再度截獲解放軍雷達站通信,報稱目標為「台灣海軍章江、劍門兩艦」。 「海嘯一號」支隊來到東山島附近海域後,照既定計畫,劍門號停在外海警戒,章江號則繼續駛近東山島;因此,章江號率先步入了共艇埋伏的圈套。

在8月6日凌晨1時42分,國府艦艇與共軍艇隊接觸;在1時50分,劍門號回報已與共軍魚雷艇交火。根據中共方面的資料 ,中共艇隊首先實施兩波齊射壓制國府艦艇,然後將劍門、章江兩艦隔開;劍門號一面以3吋砲火射擊,一面向東迴避。中共魚雷艇第一梯隊共六艘(舷號123、131~135)率先攻擊章江號,由於距離判斷錯誤而失的;隨後中方四艘上海級截住章江艦,雙方爆發激烈戰鬥;經中方兩回合射擊後,章江號艦面開始燃起大火;凌晨3時1分中共艇隊實施第四波射擊時,章江試圖高速衝撞中方艇隊,中共611艇趁機擊中章江艦首, 但611艇也同時遭到章江號砲火命中以及友艇誤擊,共中彈17發,四部主機中的三部毀損,前方三個艙室進水,人員傷亡過半;在共艇實施第五、第六波射擊後,章江艦發生大爆炸(可能引爆了彈藥庫) ,艦體急速左傾,最終於3時33分沈沒。中方除了611艇的損傷外,601艇交戰時在章江號前方堵截,也遭到四發砲彈命中,艇長吳廣維頭部中彈陣亡 。擊沈章江之後,重創的611艇先行返航。在3時43分,中共方面下令圍攻劍門號,共有四艘上海級、魚雷艇 第二梯隊五艘艇(舷號119、120、121、122、136)與砲艦161號投入戰鬥 。在5時10分,劍門號上的胡嘉恒少將發出「劍門艦已整備完妥,準備再戰。該艦艦體完好,迄無傷亡」的電報 。章江號遭到圍攻時,劍門只能在外圍以3吋砲支援;章江號被擊沈之後,共艇紛紛朝劍門號圍上來,劍門號決定不撤退(事實上該艦最高航速僅14節,很難在航速多一倍的共艇面前脫逃),留下來 決死一戰,因此胡嘉恒少將的電報等於是訣別電。隨後,三艘上海級開始與劍門號展開砲戰,雙方交火四分鐘後,劍門的艦尾彈艙便被共艇火砲擊穿引爆,陷入熊熊火海;等9分鐘後共軍魚雷艇 發起攻擊時,劍門號已經沒有反擊砲火了;五艘解放軍魚雷艇朝劍門號發射10枚魚雷,三枚命中,劍門號遂於5時22分沈沒 。整個戰鬥過程持續3小時43分鐘。

由於「海嘯一號」作戰屬於高度機密,國府海軍僅有副司令馮啟聰等少數高階軍官知情且掌握執行細節,整個左營艦隊部完全被蒙在鼓裡;「海嘯一號」本身就沒有訂定其他艦艇支援,一旦執行任務的兩艦出事,距離最近的艦艇起碼需要5小時才能抵達現場,根本緩不濟急。8月6日凌晨海戰爆發期間,海軍總司令劉廣凱仍在台北,而不是 坐鎮左營;由此可見「海嘯一號」本身草率混亂的程度,無論計畫擬定或作戰指揮都將海軍總司令排除在外。到了8月6日上午7時,劉廣凱才接到副參謀總長黎玉璽的電話,表示「章江艦情況不妙,請速處理」;上午8時30分,劉廣凱接到胡嘉恒少將在5時10分傳來的最後電報,這也是隨後蔣介石在陽明山召開作戰會議時,劉廣凱唯一能報告的情資;當天下午,劉廣凱搭機回到左營聽取作戰情況。直到18時左右,劉廣凱才從大陸方面的廣播戰報中,得知劍門、章江已經被擊沈的噩耗。原本國府計畫在必要時由空軍支援海嘯特遣支隊行動,但海軍與空軍的協調卻發生嚴重失誤:在8月初馮啟聰少將完成海嘯一號計畫並從台北南下左營之前,曾派一名督導官將作戰計劃交給空軍擎天作業室,希望空軍能適時配合,但擎天作業室竟然忘記將計畫轉交空軍作戰司令部。當8月6日凌晨海戰爆發後,海軍請求空軍支援,空軍聲稱不知道「海嘯一號」計劃。兩個多小時以後,空軍才匆忙派遣戰機增援。在6時35分,4架F-100戰機從屏東機場起飛,於7 時12分抵達交戰的汕頭海域,此時海面上只剩下劍門與章江兩艦殘留的漂浮物。

這場海戰被稱為「八六海戰」,是國府海軍在歷次國共海戰中損失最慘重的一役,施放特種部隊的任務完全失敗 ,兩艦上含指揮官胡嘉恆少將以下共計軍官22名、士官兵175名陣亡,劍門號中校艦長王韞山及中校參謀黃致君以下33人被俘虜,其中胡嘉恆少將是歷年國共海戰中陣亡的最高階軍官,而上任僅七個月的國府海軍總司令劉廣凱為了扛責任,不得不辭職下台;而中共方面則有砲艇、魚雷艇各二艘受創 ,4人陣亡28人受傷(國府則宣稱擊沉敵艦艇五艘,重創三艘)。 中共海軍凱歸後,負傷奮戰的611號砲艇被冠上「海上先鋒艇」的榮銜,而舷號119的P-6魚雷艇則獲得「英雄快艇」的頭銜。 隨後中共便根據這次交戰經驗推出0111D型改良設計,強化了防護。

3.烏坵(崇武以東)海戰

在1965年1965年11月12日,國府海軍山海號(AM-41,排水量640噸)與臨淮號(AM-51)兩艦由澎湖馬公啟航前往烏坵執行傷患接運任務,在11月13日深夜接近烏坵;由於臨淮號雷達故障,因此由山海號先行,臨淮號殿後維持目視接觸。中共東海艦隊雷達站掌握兩艦行蹤後,東海艦隊護衛艦29大隊一中隊(588、589),三中隊(573、579)以及護衛艦31大隊一中隊(576、 577)等六艘上海級砲艇在 海壇水警區副司令魏垣武率領之下 ,配合魚雷艇支隊參謀長張逸民指揮的魚雷艇第31大隊六艘P-6魚雷艇(124、126、131、132、145、152),在烏坵南方海域 組織埋伏,準備襲擊這兩艘國府艦艇;中共預定採取的戰術與86海戰相同,由上海級護衛艇先行攻擊壓制,再由魚雷艇上前擴大戰果。由於11月11日才發生一架共軍IL-28轟炸機飛抵金門投誠的事件,解放軍可能因此對國府海軍例行航行的巡邏艦艇下手,以作為報復。

在11月13日22時16分,中共突擊編隊由東月嶼出發,並在23時14分與國府巡邏艦接觸 。由魏垣武坐鎮的588指揮艇率領六艘上海級從兩艘國府艦艇之間高速插入,其中第一群四艘隨即轉而攻擊前方的山海號,第二群二艘則牽制後方的臨淮號;殿後的六艘魚雷艇則組成3隊,伺機攻擊。在23時33分,上海級艇隊拉近距離後朝兩艘國府艦艇猛烈射擊 ,兩艘國府艦艇則一面還擊、一面退避,位於前方的山海號先轉向西北,再逃往烏坵;而雷達失效的臨淮號則沒有跟上山海號,朝西北退避。23時34分,573指揮艇轉移火力攻擊臨淮艦,其他各艇仍繼續攻擊山海號。在23時35分左右,共軍573、579、576三艇攻擊臨淮號,而577、588、589三艇則緊追山海號。在交戰中,中共573指揮艇與579預備指揮艇 先後中彈,包括指揮官魏垣武以下7人負傷,護衛艇副大隊長李金華和一名中隊政委陣亡,羅經也被打壞。

23時36分,中共艇隊向左轉向,背向國府艦艇航行,暫時撤出戰鬥 ;577艇由於減速攻擊和受到爆炸影響,觀察不到一中隊的576指揮艇而掉隊,588和589兩艇則跟隨577艇航行,因此中共艇群分成了兩組各三艘,分別是573、579、576以及577、588、589。23時38分,指揮員魏垣武下令停止射擊,各艇緊跟編隊,並發射兩顆信號彈,命令魚雷艇隊攻擊。由於魏垣武負傷,堅持一段時間之後,已經難於繼續指揮,便下令護衛艇29大隊政委龔定高向預備指揮艇轉交指揮權;但龔定高既未向預備指揮艇傳達,又未向基地報告。當時在海圖室的海壇水警區作戰科副科長,也沒有出來接掌指揮職權,致使至共軍海上編隊指揮一度中斷。在護衛艇隊負創不輕且指揮陷入混亂的情況下,共軍接下來的進攻主力便落到魚雷艇隊的肩上。

共軍魚雷艇隊指揮員張逸民看到了護衛艇隊發射的信號彈,但認為護衛艇隊交戰時間太短,國府艦艇也沒有起火或爆炸的跡象,對信號有所懷疑,便命令雷達兵監視敵艦動態,並向魏垣武請示行動。在23時43分,張逸民接到通報指稱「敵艦重傷,魚雷艇開始攻擊」。同時,艇上雷達兵也回報「敵艦速8節(實際10節)、永泰(山海)號向西北逃竄」。於是張逸民下令第二組魚雷艇131和152號,對鄰近的臨淮號發起攻擊;131和152兩艇從兩側逼近臨淮號,由於152艇速度低,臨淮號又實施機動轉向,未能形成夾擊。在23時52分,131艇在臨淮號左舷佔據陣位發射兩枚魚雷,未能命中;隨後152艇兩次佔據陣位,但都因臨淮號轉向規避而撤出陣位。在14日0時2分,152艇第三次佔據臨淮號左舷的陣位,發射兩枚魚雷,沒有命中。魚雷艇指揮員張逸民見臨淮艦砲火反擊猛烈 ,並沒有受重創的跡象,遂要求護衛艇隊再次進攻壓制,不過沒有得到回覆;於是,張逸民率領剩下的第一組(132、124兩艇)和第三組(145、126兩艇)共四艘魚雷艇朝臨淮艦進攻。在0時10分,中共魚雷艇隊首度佔據臨淮艦後方的陣位,但由於臨淮艦持續轉向對準艇隊,魚雷艇只號撤出。在0時21分,魚雷艇隊航行到臨淮號艦首附近,第三組艇隊在右舷實施佯攻,第一組魚雷艇隊則朝左舷進行攻擊;在0時24分,共艇準備發射魚雷之際,臨淮又轉向魚雷艇隊,共艇只好撤出陣位。隨後張逸民下令改變戰術,由第三組艇隊主攻,第一組佯攻牽制。0時30分,第三組的145艇佔據臨淮艦左舷有利陣位(此時臨淮艦航速14節),不過進入戰鬥航向時,126艇未能即時跟上;為不失戰機,張逸民下令各艇相機射擊。在0時31分,145艇發射兩枚魚雷,其中一雷命中臨淮號艦尾,臨淮艦立刻喪失機動能力,並開始下沈。同樣在0時31分,第一組魚雷艇在臨淮號左舷準備佔領陣位時,指揮員張逸民已經接到145艇的攻擊請求,便命令第一組退出。隨後在0時34分,第三組另一艘126艇準備進入臨淮號左舷陣位;然而,此時護衛艦29大隊一中隊的588和589號砲艇已經接近臨淮號,126艇為了避免遭友軍砲火所傷,只好向後撤離。

先前在戰鬥中受創的護衛艇隊背向國府艦艇航行約4海浬以後,護衛艇31大隊參謀長王志奇率領第二突擊群的588和589兩艘上海級砲艇轉向,朝砲聲處前去尋戰。在14日0時42分,588與589艇朝右舷接近已經中雷停擺的臨淮號,以37mm機砲和75mm無後座力砲向臨淮號的甲板與水線部位猛烈射擊。第一發75mm砲彈打斷臨淮號的桅杆,第二發擊中水線部位,使臨淮號加速下沉。隨後,護衛艇隊又繼續向北追擊逃往烏坵的山海號,並以砲火猛烈攻擊,山海號的甲板受到損傷;然而,此時共軍艇隊已經追擊到烏坵守軍的岸砲射程內。從13日深夜開始,烏坵守軍聽到附近海域傳來交火砲聲之後,便立刻實施火力支援;總計13日22時38分至14日2時26分,守軍105mm火砲先後七次射擊。在14日1時0分,中共護衛艇隊停止追擊,轉而在海面打撈臨淮號的落水官兵。在14日1時6分,臨淮艦沈沒,艦上有九人被中共俘虜,艦長陳德奎以下14人被美國驅逐艦救起外,其餘80多人全數喪生。中共方面則有兩艘上海級護衛艇與兩艘魚雷艇受到損傷,2人陣亡,14人受傷。

在於3時5分,中共艇隊奉命返航。這場海戰被中共方面稱為「崇武以東海戰」,國府則稱之為「烏坵海戰」。事後山海艦的艦長朱普華中校與南巡支隊長麥炳坤上校都被以「敵前脫逃」罪名遭受軍法處分,不過國府對外仍宣稱「擊沉敵艦艇四艘,重創一艘」。臨淮號的艦長陳德奎身負重傷,在冰冷海水中漂流數小時,才被美國軍艦救起;軍方一度打算將責任歸咎於陳德奎,不過在海軍副總司令宋長志、前司令劉廣凱與蔣經國出面力保之下,陳德奎才免於一場冤獄。事後中共國防部為了表彰,授予 最後擊沈臨淮號的588號艇「海上猛虎艇」的頭銜。

以往中共戰史記載中,往往稱山海艦為「永泰」,稱臨淮艦為「永昌」;實際上,這分別是這兩艦原本的艦名,但是在1965年1月5日更改了名稱。

小結

當時國府江字號、關字號等砲艦雖然噸位 與火砲口徑仍相對較大,但上海級的37mm機砲與25mm機砲共計有八管之多,單位時間的射擊密度大,江字號的火力(76mm或40mm艦砲一 門、外加六門20mm機砲的)不佔有優勢,而航速則是居於絕對劣勢(國府的76mm艦砲難以瞄準體型小而速度比黃埔、汕頭級快得多的上海級);加上共艇都以群集設伏的方式 進行襲擊,形影孤單、速率較慢 的國府艦艇根本無法脫身,也無力抗衡。歷經1965年三大海戰失利後,國府海軍隨即規劃引進排水量1400ton級、配備雷達導控五吋艦砲、航速提高至23節的美製快速運輸艦(APD,衍生自護航驅逐艦),也就是山字號巡防艦。

「八六海戰」與「烏蚯海戰」堪稱當時對國府一頭熱的「反攻大陸」計畫當頭棒喝。1950年代末期中共「三面紅旗」政策失均告敗、內部動盪混亂,蔣介石認為時機已經成熟,遂在1961年4月成立「國光作業室」,積極準備反攻計畫。但反攻大陸的必要前提是獲得美國的鼎力援助,而美國始終認為以台灣的人力物力對中國大陸實施大規模渡海登陸,想成功無異於天方夜譚 (事實上,國光計畫進行各項規劃推演時,就發現無論從戰略、戰役到戰術執行層面,無一不是異想天開、問題重重),美方也從未考慮協助國府反攻,因為這勢必會導致蘇聯大舉介入,很可能引爆第三次世界大戰;因此,美國不僅始終反對國府的反攻行動,並且以各種行動直接間接阻撓蔣介石的反攻計畫。「八六海戰」就是「國光計畫」為探勘登陸地點的行動而引發,海戰失利暴露出當時國軍諸多作戰 準備與協調的問題 ,重挫了蔣介石反攻的決心;隨後烏蚯海戰失利,再度印證中共軍方形勢日漸穩固,國府海軍連台灣海峽的制海權都逐漸喪失,遑論反攻。烏蚯海戰後, 年過八十的蔣介石總統對於反攻大陸逐漸死心,於是此後國光計畫逐年縮減,最後終於在1972年裁撤,而國府的「反攻大陸」美夢也自此煙消雲散。

結語

雖然上海級的設計平實無華,但由於技術成熟、成本低,所以建造速度很快,又能輕易地大量生產。而上海級系列長達30年的建造過程也為中共造船業累積了大量的經驗,例如到了1974年,大連造船廠的上海級施工週期(從下料開工到試航交艦)已經縮短到一個月,只有最初的一半;而在上海級的生產高峰期間,中共造艦業平均每年能交出54艘。對於原本規模與能量較低的黃埔廠而言,透過黃埔級、汕頭級與上海級等一連串的小型艦艇生產,也使該廠的生產力與管理能力有了長足進步。此外,以上海級的造價與噸位而言,其火力堪稱非常強大。總之,具備上述 特長的上海級,構成1960至1970年代中共海軍的重要攻擊力量。至1995年為止,中共還保有110艘上海級維持現役,並有170艘備役;不過至今上海級只能擔任一般的沿海、灣口巡邏任務,再也不是艦隊主力了 ;進入21世紀初期,上海級只剩下少數後期型號仍在服役,擔負輔助性質的勤務。 而在1956年於八六海戰後被賦予「海上先鋒艇」稱號的611號艇在除役後,收藏於中共海軍黃埔軍事博覽中心作為紀念艇公開展示。
这两天有人在军史区问为什么蒋介石不在60-63年高反攻,这篇台湾的文章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个问题
多谢科普....再多问一句....这个和037的关系?
是037的前辈
台湾邪繁字真难看!!眼睛痛!!
不上57炮的原因不是火力密集度不如双37么。。{:yi:}
吹水无痕 发表于 2010-6-7 18:16


    不可靠故障多,因为57是用高炮改的。不是一开始就是舰炮所以问题也就比较多。
a111111 发表于 2010-6-7 17:59
用带翻译的浏览器,C字头的。


據澳媒稱東帝汶本周接收兩艘「上海級」。(有點跑題了,原PO抱歉了)。

http://www.smh.com.au/world/rela ... -20100606-xn5y.html
DARWIN: Two 43-metre Chinese-made navy patrol boats mounted with 30-millimetre cannon, initially to be crewed by Chinese sailors, will be launched in East Timor this week in what observers say is a slap in the face for Australian diplomacy.

...
下略(由於是與主體無關的所以不全貼了,有興趣的話點擊link來看)


據澳媒稱東帝汶本周接收兩艘「上海級」。(有點跑題了,原PO抱歉了)。

http://www.smh.com.au/world/rela ... -20100606-xn5y.html
DARWIN: Two 43-metre Chinese-made navy patrol boats mounted with 30-millimetre cannon, initially to be crewed by Chinese sailors, will be launched in East Timor this week in what observers say is a slap in the face for Australian diplomacy.

...
下略(由於是與主體無關的所以不全貼了,有興趣的話點擊link來看)
就国军海军的垃圾表现,要能成功反攻的几率基本和地球爆炸几率差不多。早年kmt为了加强统治搞这些yy还算有点道理,可现在果粉再来yy什么米国不让反攻之类的就实在太脑残了
保持连续的火力压制确实很重要啊,TG的炮艇与鱼雷艇配合的战术就好比一艘前无畏舰的副炮与主炮的配合,前者持续力高,威力不足以在短时间内击败目标,后者几乎一击就可重创目标,但持续性大不如前者,能击中目标的次数也少得多。不过TG还是偏重于前者,即使目标未受到后者的致命一击,也会被前者的持续火力击败,不然也不会有74年的胜利了
54060 发表于 2010-6-7 18:23
    不过倒是有一条装57的打平了大祥瑞啊
60年老蒋正在与大陆谈到大陆来养老呢,还反个什么攻啊
表面文章不过是做给老百姓看的
前端时间 那个电视剧《沧海》好像就有着一段啊。
学习一下
海军讲火力覆盖,记得米格15用机炮,f86用机枪,tg真复杂,思维乱,我也不知道说的什么…呵呵
大地飞鼠 发表于 2010-6-7 18:23

把帖看完才发现 浏览器 有提示:是否翻译成简体
呀哈,桂江造船厂造,我家附近{:jian:}
很详细{:3_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