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全部草原均现退化 生态问题拷问鄂尔多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0:29:32
http://news.sohu.com/20100602/n272519962.shtml

 伊和淖尔谷地肆虐的风沙借此一路向南,不仅席卷北京、华北,还深入中原、华南。内蒙古的经济增速自2002年开始连续8年居国内第一。而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全区草原普遍退化的现实,并认为大大高于了官方公布的70%这一数字。
  草原,危机渐深。
内蒙古寓言 乌拉盖之死
对于上游工业截水导致湿地之死,一直研究乌拉盖湿地问题的学者认为毋庸置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 内蒙古锡林浩特报道
  伊和淖尔谷地,乌拉盖湿地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开车进入伊和淖尔谷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车外风沙弥漫,暴躁地拍打车窗。司机只能依靠GPS辨别方向。现在,GPS显示汽车正在2000平方公里湿地的核心:屏幕上一片蔚蓝。
  司机说确实不能再向前了---不是因为沼泽,而是半米高的沙子。
  乌拉盖湿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北京西北方不到1000公里处。乌拉盖湿地---乌拉盖水系曾经维持着广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的网站上,一直自豪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令人不愿相信的是,自2004年以来,由于上游截断水源发展矿业及附属产业,乌拉盖湿地已干涸。曾经近5万公里的乌珠穆沁草原正奄奄一息。
  伊和淖尔谷地肆虐的风沙借此一路向南,不仅席卷北京、华北,还深入中原、华南。
  乌拉盖湿地的境况在内蒙古并非孤例。这个自治区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约十分之一,而自产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水资源量的不到2%。虽然近年来中央及自治区对草原的保护和恢复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是经济、特别是矿业的迅速发展,仍旧使全区用水矛盾相当尖锐。
  内蒙古的经济增速自2002年开始连续8年居国内第一。而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全区草原普遍退化的现实,并认为大大高于了官方公布的70%这一数字。
  草原,危机渐深。
那片蔚蓝只在地图上
  伊和淖尔曾经是一片42平方公里的湖泊,十年前,泡子里还长着一人多高的芦苇,水面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在湿地之外,是更加广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农牧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旗有天然草场6917万亩。这些草原以草甸草原为主---与典型草原不同,它生长发育在中等湿度条件之下,草层更高更密,种类更为繁多。
  在草原带和荒漠带,尽管气候干旱、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大范围的草甸使东乌珠穆沁成为整个锡林郭勒大草原最为核心、牧草最优质的地区。北京人喜爱的锡林郭勒羊肉就产在这里。
  东乌珠穆沁之所以形成草甸草原,与乌拉盖湿地和乌拉盖水系有很大关系。
  乌拉盖水系全部是内流河,包括乌拉盖河、巴拉根河、锡林郭勒河等。其中,360公里长的乌拉盖河年径流量约1.45亿立方米,占乌拉盖水系的58.4%。
  整个水系像血管一样,乌拉盖河就是动脉,最后连接伊和淖尔---它位于乌拉盖河的未端,从而形成巨幅湿地。
  在东乌珠穆沁旗林业水利局局长王权夫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地图,伊和淖尔仍被标注为一片蔚蓝。他说,这些年东乌珠穆沁旗地区一直缺水。
  目前在6534万亩可利用草场中,退化草场3037万亩,包括重度退化169万亩以及沙化51万亩、盐渍化353万亩。
水库6年未向下游放水
  水紧张的原因,就是乌拉盖河上的那座水库。
  从东乌珠穆沁旗驻地乌里雅斯太镇往东210公里,就可见到乌拉盖水库。它依山而建,水库西侧的一个山包两边各有一道大坝,最长的一道有1000米左右。
  乌拉盖水库位于乌拉盖管理区境内。据管理区网站介绍:水库总库容2.48亿立方米。在正常水位,每年能提供工业用水量4760万立方米。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很多年里水库不放水的目的就是蓄容,从而保障这一供水能力。
  因为渗漏,水库下游十几公里范围内的草原还可以看到夏秋繁茂的痕迹。而在距离水库130公里处,河道彻底干涸。
  水库始建于1980年,当时截断水源用于草原开垦。东乌珠穆沁旗的官员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后水库几乎就没有向下游放过水。他们曾找到盟里相关部门协调,最后都被水库管理部门回绝。
  2004年,伊和淖尔的最后一汪水也消失了。随后几年间下游干旱日益严重,湿地残存的几块水泡子也陆续干涸,一些地方开始沙化碱化。
  乌拉盖管理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12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自治区级绿色产业开发区。但在2004年6月,它又被降格。因为行政上未正式成为县级单位,管理区的官员向本刊记者抱怨,无法享受到国家各类政策性补贴,甚至还影响到招商引资。
  这个开发区,目前各种职能部门齐全。很气派的新办公大楼已经竣工等待搬迁,与新楼并列的是同样崭新的国土资源大楼、国税大楼、地税大楼、公安局大楼等。
  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乌拉盖开发区曾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开发区”。它一度希望发展农牧业:从1993年到2003年陆续引进了二三十家农牧业企业,但总投资额只有几千万元。
  后来,矿业在内蒙古其他地区发展起来,乌拉盖管理区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水去哪了
  乌拉盖管理区境内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例,预测储量在100亿吨以上,与白音华和霍林河煤田属一条成煤带。目前完成勘探的贺斯格乌拉煤田和农乃庙煤田煤炭资源总储量在24亿吨以上。
  贺斯格乌拉煤田一期规划建设年产600万吨露天煤矿一座。农乃庙煤田位于管理区巴音胡硕镇东7.5公里处。规划2010年前建成年产500万吨井工煤矿一座。依托上述煤矿,当地已规划建设年产110万吨合成氨、200万吨大颗粒尿素生产线和年产300万吨甲醇生产项目。
  这些项目都将建设在距离水库约10公里的乌拉盖能源化工基地内。根据乌拉盖管理区的招商资料,乌拉盖能源化工基地占地30平方公里,自2006年开工建设以来,已投入1.5亿元完成了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它和水库之间有一条深和宽均约4米的深沟。这条引水渠与锡林河煤化工基地几乎同时开工建设,目的就是保障该基地供水。
  除了锡林河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巨大的园区还没有多少企业开工。不过2008年,乌拉盖管理区生产总值突破十亿,增长3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翻了一番多。2008年人均GDP达6.02万元。
  乌拉盖水库是锡林郭勒盟境内最大的水库,属大2型水库。而在如此巨大的投资面前仍然力不从心。
  除了煤矿耗水,我国合成氨行业平均吨氨耗水超过50吨,110万吨合成氨一年即需水5000万吨以上;每吨尿素平均耗水约15吨,200万吨大颗粒尿素生产线就需要3000万吨用水。
草原与矿业争水
  据锡林郭勒盟一位基层官员介绍,2003年前该盟一直以农牧业为主。2003年前后,盟里组织人员赴鄂尔多斯考察学习,决定大力发展工业。“他们提供了一种边发展边治理的思路,加上当时生态已经开始恶化,如果再不发展工业,群众就可能面临生计问题。”
  就在这几年卸任的锡林郭勒盟原盟委书记布和朝鲁告诉《望东方周刊》,虽然之前锡林浩特一直希望发展工业,但这时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才使锡林郭勒具备了大力发展工业的条件。
  招商引资成了一项考核标准,被引入锡盟各旗县领导的业绩指标。锡林郭勒盟发改委协作科科长郭秉昶说,从2003年起确定优先发展工业,包括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以及煤化工下游产业等项目,对牧业的发展因为草场退化有所限制。
  也就是从那时起,草原与矿业及附属产业之间的争水情况更加明显。
  “首先保障生态用水。”锡林郭勒盟水利局乌拉盖水库管理局副局长郭世和告诉本刊记者,主要通过坝体渗漏保障下游数万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用水。
  他说,“乌拉盖水库在缺水时会向下游放水”。对放水日期等具体问题,他没做回答。
  气象数据显示,自1956年以来东乌珠穆沁旗的降水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特别是2001年以后,降水曾攀升到1956年以来的历史峰值。2008年和2009年降雨量分别是303毫米和255毫米,超过过去30年的降雨量平均值252毫米。
  对于上游工业截水导致湿地之死,一直研究乌拉盖湿地问题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导易津认为毋庸置疑。
  她说,内蒙古确是相对干旱的地区,但过去千百年来湿地一直存在,目前迅速消失的现状与发展工业等人为因素有着无法否认的关联,“地表水不足后抽取地下水,地面能蒸发的水分越来越少。”易津认为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湿地消失,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生态损失。
几乎全部草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乌拉盖湿地的悲剧可能将继续上演。
  本刊记者获知,乌拉盖河的主要支流色也勒吉河将兴建库容2000万立方米的水库。而名为锡林郭勒调水工程的目标是,每年从源于阿尔山的哈拉哈河引1.43亿立方米入乌拉盖水库。
  川流不息的哈拉哈河素有“母亲河”之称,年径流量不过4.3亿立方米。
  乌珠穆沁草原的危机已不同程度出现在内蒙古各地。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其中内蒙古有8667万公顷天然草场,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1.7%。境内六大草原自东向西顺次是: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荒漠草原。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辛晓平近十年来跑遍了内蒙古的所有草原,“乌拉盖湿地的消亡只是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一个缩影。”
  官方公布的草原退化面积为70%,辛晓平则认为几乎全部草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她说,草原的退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产草量下降,另外一种是草原物种的改变和减少。她告诉本刊记者,科尔沁草原沙化严重,呼伦贝尔正在退化中,锡盟境内的这些草原现也在沙化和退化。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史海滨介绍说,内蒙古自治区是严重缺水地区,虽然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近年来工业用水量大幅增加,加剧了缺水窘境。
  “因为有限的水,发展和草原保护,看起来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位地方官员说。http://news.sohu.com/20100602/n272519962.shtml

 伊和淖尔谷地肆虐的风沙借此一路向南,不仅席卷北京、华北,还深入中原、华南。内蒙古的经济增速自2002年开始连续8年居国内第一。而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全区草原普遍退化的现实,并认为大大高于了官方公布的70%这一数字。
  草原,危机渐深。
内蒙古寓言 乌拉盖之死
对于上游工业截水导致湿地之死,一直研究乌拉盖湿地问题的学者认为毋庸置疑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 内蒙古锡林浩特报道
  伊和淖尔谷地,乌拉盖湿地的心脏,已经停止跳动。
  开车进入伊和淖尔谷地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车外风沙弥漫,暴躁地拍打车窗。司机只能依靠GPS辨别方向。现在,GPS显示汽车正在2000平方公里湿地的核心:屏幕上一片蔚蓝。
  司机说确实不能再向前了---不是因为沼泽,而是半米高的沙子。
  乌拉盖湿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东北部,北京西北方不到1000公里处。乌拉盖湿地---乌拉盖水系曾经维持着广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锡林郭勒盟乌拉盖管理区的网站上,一直自豪地说这是“世界上最好的草原”。
  令人不愿相信的是,自2004年以来,由于上游截断水源发展矿业及附属产业,乌拉盖湿地已干涸。曾经近5万公里的乌珠穆沁草原正奄奄一息。
  伊和淖尔谷地肆虐的风沙借此一路向南,不仅席卷北京、华北,还深入中原、华南。
  乌拉盖湿地的境况在内蒙古并非孤例。这个自治区国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约十分之一,而自产水资源总量只有全国水资源量的不到2%。虽然近年来中央及自治区对草原的保护和恢复进行了不懈努力,但是经济、特别是矿业的迅速发展,仍旧使全区用水矛盾相当尖锐。
  内蒙古的经济增速自2002年开始连续8年居国内第一。而研究人员也注意到全区草原普遍退化的现实,并认为大大高于了官方公布的70%这一数字。
  草原,危机渐深。
那片蔚蓝只在地图上
  伊和淖尔曾经是一片42平方公里的湖泊,十年前,泡子里还长着一人多高的芦苇,水面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在湿地之外,是更加广袤的东乌珠穆沁草原。东乌珠穆沁旗农牧业局提供的数据显示,该旗有天然草场6917万亩。这些草原以草甸草原为主---与典型草原不同,它生长发育在中等湿度条件之下,草层更高更密,种类更为繁多。
  在草原带和荒漠带,尽管气候干旱、降水不足,但在地表径流汇集的低洼地和地下水位较高之处仍可形成草甸。大范围的草甸使东乌珠穆沁成为整个锡林郭勒大草原最为核心、牧草最优质的地区。北京人喜爱的锡林郭勒羊肉就产在这里。
  东乌珠穆沁之所以形成草甸草原,与乌拉盖湿地和乌拉盖水系有很大关系。
  乌拉盖水系全部是内流河,包括乌拉盖河、巴拉根河、锡林郭勒河等。其中,360公里长的乌拉盖河年径流量约1.45亿立方米,占乌拉盖水系的58.4%。
  整个水系像血管一样,乌拉盖河就是动脉,最后连接伊和淖尔---它位于乌拉盖河的未端,从而形成巨幅湿地。
  在东乌珠穆沁旗林业水利局局长王权夫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地图,伊和淖尔仍被标注为一片蔚蓝。他说,这些年东乌珠穆沁旗地区一直缺水。
  目前在6534万亩可利用草场中,退化草场3037万亩,包括重度退化169万亩以及沙化51万亩、盐渍化353万亩。
水库6年未向下游放水
  水紧张的原因,就是乌拉盖河上的那座水库。
  从东乌珠穆沁旗驻地乌里雅斯太镇往东210公里,就可见到乌拉盖水库。它依山而建,水库西侧的一个山包两边各有一道大坝,最长的一道有1000米左右。
  乌拉盖水库位于乌拉盖管理区境内。据管理区网站介绍:水库总库容2.48亿立方米。在正常水位,每年能提供工业用水量4760万立方米。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很多年里水库不放水的目的就是蓄容,从而保障这一供水能力。
  因为渗漏,水库下游十几公里范围内的草原还可以看到夏秋繁茂的痕迹。而在距离水库130公里处,河道彻底干涸。
  水库始建于1980年,当时截断水源用于草原开垦。东乌珠穆沁旗的官员告诉本刊记者,2004年后水库几乎就没有向下游放过水。他们曾找到盟里相关部门协调,最后都被水库管理部门回绝。
  2004年,伊和淖尔的最后一汪水也消失了。随后几年间下游干旱日益严重,湿地残存的几块水泡子也陆续干涸,一些地方开始沙化碱化。
  乌拉盖管理区成立于1993年,2000年12月由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升级为自治区级绿色产业开发区。但在2004年6月,它又被降格。因为行政上未正式成为县级单位,管理区的官员向本刊记者抱怨,无法享受到国家各类政策性补贴,甚至还影响到招商引资。
  这个开发区,目前各种职能部门齐全。很气派的新办公大楼已经竣工等待搬迁,与新楼并列的是同样崭新的国土资源大楼、国税大楼、地税大楼、公安局大楼等。
  总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乌拉盖开发区曾被称为“中国最大的开发区”。它一度希望发展农牧业:从1993年到2003年陆续引进了二三十家农牧业企业,但总投资额只有几千万元。
  后来,矿业在内蒙古其他地区发展起来,乌拉盖管理区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方向。
水去哪了
  乌拉盖管理区境内分布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煤炭为例,预测储量在100亿吨以上,与白音华和霍林河煤田属一条成煤带。目前完成勘探的贺斯格乌拉煤田和农乃庙煤田煤炭资源总储量在24亿吨以上。
  贺斯格乌拉煤田一期规划建设年产600万吨露天煤矿一座。农乃庙煤田位于管理区巴音胡硕镇东7.5公里处。规划2010年前建成年产500万吨井工煤矿一座。依托上述煤矿,当地已规划建设年产110万吨合成氨、200万吨大颗粒尿素生产线和年产300万吨甲醇生产项目。
  这些项目都将建设在距离水库约10公里的乌拉盖能源化工基地内。根据乌拉盖管理区的招商资料,乌拉盖能源化工基地占地30平方公里,自2006年开工建设以来,已投入1.5亿元完成了水、电、路和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在它和水库之间有一条深和宽均约4米的深沟。这条引水渠与锡林河煤化工基地几乎同时开工建设,目的就是保障该基地供水。
  除了锡林河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这个巨大的园区还没有多少企业开工。不过2008年,乌拉盖管理区生产总值突破十亿,增长30.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较上年翻了一番多。2008年人均GDP达6.02万元。
  乌拉盖水库是锡林郭勒盟境内最大的水库,属大2型水库。而在如此巨大的投资面前仍然力不从心。
  除了煤矿耗水,我国合成氨行业平均吨氨耗水超过50吨,110万吨合成氨一年即需水5000万吨以上;每吨尿素平均耗水约15吨,200万吨大颗粒尿素生产线就需要3000万吨用水。
草原与矿业争水
  据锡林郭勒盟一位基层官员介绍,2003年前该盟一直以农牧业为主。2003年前后,盟里组织人员赴鄂尔多斯考察学习,决定大力发展工业。“他们提供了一种边发展边治理的思路,加上当时生态已经开始恶化,如果再不发展工业,群众就可能面临生计问题。”
  就在这几年卸任的锡林郭勒盟原盟委书记布和朝鲁告诉《望东方周刊》,虽然之前锡林浩特一直希望发展工业,但这时国内市场的巨大需求才使锡林郭勒具备了大力发展工业的条件。
  招商引资成了一项考核标准,被引入锡盟各旗县领导的业绩指标。锡林郭勒盟发改委协作科科长郭秉昶说,从2003年起确定优先发展工业,包括能源产业、机械制造以及煤化工下游产业等项目,对牧业的发展因为草场退化有所限制。
  也就是从那时起,草原与矿业及附属产业之间的争水情况更加明显。
  “首先保障生态用水。”锡林郭勒盟水利局乌拉盖水库管理局副局长郭世和告诉本刊记者,主要通过坝体渗漏保障下游数万平方公里草原的生态用水。
  他说,“乌拉盖水库在缺水时会向下游放水”。对放水日期等具体问题,他没做回答。
  气象数据显示,自1956年以来东乌珠穆沁旗的降水一直保持在稳定水平。特别是2001年以后,降水曾攀升到1956年以来的历史峰值。2008年和2009年降雨量分别是303毫米和255毫米,超过过去30年的降雨量平均值252毫米。
  对于上游工业截水导致湿地之死,一直研究乌拉盖湿地问题的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博导易津认为毋庸置疑。
  她说,内蒙古确是相对干旱的地区,但过去千百年来湿地一直存在,目前迅速消失的现状与发展工业等人为因素有着无法否认的关联,“地表水不足后抽取地下水,地面能蒸发的水分越来越少。”易津认为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湿地消失,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生态损失。
几乎全部草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
  乌拉盖湿地的悲剧可能将继续上演。
  本刊记者获知,乌拉盖河的主要支流色也勒吉河将兴建库容2000万立方米的水库。而名为锡林郭勒调水工程的目标是,每年从源于阿尔山的哈拉哈河引1.43亿立方米入乌拉盖水库。
  川流不息的哈拉哈河素有“母亲河”之称,年径流量不过4.3亿立方米。
  乌珠穆沁草原的危机已不同程度出现在内蒙古各地。
  我国草原主要分布在新疆、西藏、青海、甘肃、宁夏和内蒙古,其中内蒙古有8667万公顷天然草场,占全国草原面积的21.7%。境内六大草原自东向西顺次是: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草原、锡林郭勒草原、乌兰察布草原以及鄂尔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荒漠草原。
  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辛晓平近十年来跑遍了内蒙古的所有草原,“乌拉盖湿地的消亡只是内蒙古草原退化的一个缩影。”
  官方公布的草原退化面积为70%,辛晓平则认为几乎全部草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退化。她说,草原的退化有两种表现,一种是产草量下降,另外一种是草原物种的改变和减少。她告诉本刊记者,科尔沁草原沙化严重,呼伦贝尔正在退化中,锡盟境内的这些草原现也在沙化和退化。
  内蒙古农业大学水利与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副院长史海滨介绍说,内蒙古自治区是严重缺水地区,虽然水资源总量变化不大,但近年来工业用水量大幅增加,加剧了缺水窘境。
  “因为有限的水,发展和草原保护,看起来是不可调和的矛盾。”一位地方官员说。
帕拉木现在很困惑:政府说养羊使他们的草原退化,所以必须减少牲畜。牧民在为恢复草原付出代价。但是如果乌拉盖河没有水,风也会把草吹干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 内蒙古锡林浩特报道
  巴拉山顶,40岁的蒙古汉子布仁巴雅尔双手合十,面对敖包虔诚鞠躬。敖包上的彩带在风中猎猎。
  天神、祖先,甚至伟大的成吉思汗的灵魂就隐藏在这堆石块之中。布仁巴雅尔,东乌珠穆沁旗巴彦高毕嘎查嘎查长,默默地祈祷:期望他们赐予更多的水,延续草原和牲畜的生命。
  敖包背后三五米外的悬崖下,原来绿油油的草场已经泛出大片白色碱渍。由于乌拉盖河上游的那个水库,更远处的泡子也已干涸,数万亩湿地沙化荒芜。
  夕阳西下,金色的太阳躲进天边的云层。布仁巴雅尔望着伊和淖尔干瘪的“遗骸”,脸上的忧伤无法隐藏。
  自从祖先,传说中的铁木真16世孙陀罗博罗特带领部众从漠北艰难地迁移到这片广袤之地,这个也许是最古老的蒙古部落就开始在乌拉盖河的滋润下繁衍生息。
  大草原就是他们的全部,这使他们敏感、甚至盲目地与所有想进入草原的人战斗。如果失败,他们宁肯回到戈壁,也不愿意与人共享草原。
  不过,700多年来所有的风雨也许都比不上最近10年的改变:乌拉盖河没有水了。
葡萄山的主人
  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牧民相信,自己身上流淌着成吉思汗的血。
  口口相传的历史说,他们最早生活在阿尔泰山脉的葡萄山。大约在14世纪,漠北蒙古贵族内战,作为首领的陀罗博罗特带领部众内迁。由于血统,他们到达内蒙古后理所当然成为察哈尔本部的成员---只有黄金家族的后裔才能拥有这个资格。
  100多年后,一位首领、陀罗博罗特的孙子决定使用乌珠穆沁来命名自己的部落。它在蒙古语中正是“葡萄山的主人”的意思。这片草原也因此被叫做东、西乌珠穆沁。
  因为祖先,东乌珠穆沁到今天仍然固执地保留着敖包。
  敖包在蒙古语里是“堆子”的意思。当铁木真与蒙古各部作战时,每征服一个部落就在这片草原最高的地方垒起石堆,插上象征刀剑的树枝,作为征服的标志。“堆子”摆满草原,他也成了成吉思汗。
  从布仁巴雅尔记事时开始,他们就在巴拉山顶的敖包祈祷。特别是旧历6到8月,牧民们按照顺时针方向绕敖包走三圈,并向敖包上添加石块,同时合十鞠躬祈祷许愿,叫做敖包祭。
  巴彦高毕嘎查的敖包之所以坐落在这个悬崖上,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神圣的所在。传说中成吉思汗在这里捕杀黄羊:他带领蒙古勇士们骑着骏马把黄羊赶上悬崖,惊恐的黄羊群一路狂奔,冲到坡顶后收不住脚就会摔下悬崖殒命。
  这座山因此被叫做巴拉山---蒙古语“悬崖”的意思。
  布仁巴雅尔从小就听父亲讲在巴拉山围捕黄羊的故事,不过自己从没亲手抓到过黄羊。但住在伊和淖尔南边乃日木德勒嘎查的帕拉木是见过的。“黄羊成群结队。”59岁的帕拉木说上世纪50年代还有很多黄羊在附近生活。最多的一次,有几万只黄羊从泡子岸边往北跑去,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
  不过随着泡子越来越少,黄羊也消失了。
  敖包祭这一天,每个牧民都从家里翻出最漂亮的红色、黄色或者深蓝色蒙古袍,腰系红色或绿色的缎带,再配上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像祖先那样斗志昂扬地摔跤或者赛马。
  女人们则用红色或蓝色的手帕缠住头发,佩着珠宝或银饰,眼睛紧紧盯着自己喜欢的赛马手或者摔跤手。如果是未婚姑娘,往往可以在这里找到令她暗生情愫的小伙子。
  但是最近这些年,求水成为巴彦高毕嘎查在敖包祭中的最大愿望。
吃老鼠的羊
  蒙古民族随水草而居,遇到天然水塘就会想办法保持干净:不能在河里洗澡、不能洗衣服,更不能倒垃圾和大小便。
  老人往往教导孩子:如果在水里洗澡或者往水里扔东西,身上就会长东西。蒙古族牧民也不吃河里和泡子里的鱼。“因为不用船,到泡子对岸要绕出去100多里地。”帕拉木说除鱼类外,鹤、天鹅在泡子边下的蛋也不能捡拾:只有保持所有生命原来的样子,才能有最好的草原。
  大草原上曾经聚集着诸多湖泊和沼泽:乌拉盖淖尔、伊和淖尔、巴彦淖尔、准夏巴尔、哈夏图淖尔、嘎鲁图淖尔、贺斯格淖尔、舒图淖尔、呼热图淖尔、查干淖尔、额日淖尔??
  虽然有这么多水泡子,但乌珠穆沁祖先的性格还是像火一样。在努尔哈赤时代,他们与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后裔林丹汗作战。因为觉得无法抵抗对方对这片草原的侵蚀,首领带领一些部众外迁到今天蒙古国的克鲁伦河一带驻牧。
  一直到1945年,统治这里的西乌道尔吉王还曾与乌兰夫的骑兵发生冲突。兵败后,他又带领东乌珠穆沁旗的6个苏木(一种介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北迁克鲁伦河。很多老年人还记得,他们的兄弟或者姐妹就此一去不返。
  60年代,与水有关的变化接踵而至。61岁的牧民斯楞完整见证了这个过程。
  先是在斯楞家上游几十公里的地方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的开垦持续了不到10年,转移到一个政府单位手中:乌拉盖农垦局。1980年,农垦部门在乌拉盖河上截断河水,建起水库。
  从那时起,一些小泡子开始消失,但并未对下游整体的水草产生太大影响。
  1998年,乌拉盖水库的大坝被洪水冲决。混合着新鲜泥土的河水冲向下游,将伊和淖尔等泡子结结实实地充满。
  “那两年水草特别好,牲畜长得就好。”斯楞说,1998年到2000年正好肉类价格上涨,也是这么多年来他们收入最好的时候,一些牧民家还添置了摩托车。
  2004年,乌拉盖水库建起了更高的大坝。斯楞发现。水库从此不再向下游放水。
  从此以后每有风刮过,就会以干涸的湖心为中心,向四周吹起漫天尘沙。住在淖尔---水泡子下风口的牧民在湖底干涸后不得已搬走,“半夜里因为漫天沙子看不到路,有些牧民就在屋子和羊圈中间拉上一条绳子。”几名牧民都向本刊记者讲起,泡子干涸后曾有牧民在杀羊时,从羊肚子里扒出老鼠。
消失的牧草
  像所有蒙古族家庭的家长一样,帕拉木是一位庄重的老人。他要带领一家10口人经营这8000亩草场。帕拉木的房子就建在草场里的一个土坡上,周围被铁丝网栅栏围住。草场里稀稀拉拉散落着几十只瘦弱的绵羊。
  虽然牲畜数量连年减少,但帕拉木说他家的草场早已不够用---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少。他现在不仅要购买大量干草料,还得向嘎查的其他社员租用草场来放牧。
  接过老伴双手递上来的奶茶,慢慢啜一口,又从窗台上摸起火柴,点燃一根香烟。看着窗外草场地里绵羊们脚下的稀疏黄草,烟雾后面的帕拉木一脸凝重。
  旧历3月8日刚刚过去。他年轻的时候,牧民会在这一天组织起来,穿上盛装去打狼,“谁最后打死狼,就有权力把狼胆切下来吃掉。”帕拉木说有一次因为泡子里芦苇太高,他骑马经过时还被绊倒。
  现在,泡子没了,他家往南和往西500米外,地面都裸露着。有的地方已经被沙子覆盖。
  随着草场产草量的逐渐减少,帕拉木也在调整家里牲畜的数量,“原来2300多只羊,牛、马和骆驼有400多头,到春天接羔时忙得不行。”咂一口烟再吐出来后,他说现在他家只剩下1000只羊,牛、马和骆驼加起来还有140头。
  帕拉木说,最近的一户邻居在十几里地外的伊和淖尔谷地。当本刊记者找到时,三间砖瓦房已空无一人,附近一排几十米长牲畜圈里堆起十几厘米厚的沙子。
  “他家早搬走了,别说是人,就是牲畜也没办法在这样的地方生存。”虽然牧民已经搬走,但巴彦乌拉嘎查嘎查长呼日查经常会到这片黄沙里查看房屋的情况。
  风沙的侵袭和草场的退化不仅仅影响这两家。在拥有120多户社员、61.7万亩草场的巴彦乌拉嘎查,2000年以前有3万多头牲畜,现在不足2万头。
  “有些贫困户家里已经没有牲畜了。”呼日查说草场的沙化和碱化对他们嘎查的影响特别大,有6万亩草场已经不再产草。
帕拉木的期望
  草原消失太快,这让东乌珠穆沁的牧民们不知所措。伊和淖尔附近的这些纯朴牧民和祖先一样,不愿意说不好的事情。
  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无法用普通话与外界沟通。
  一些人最近才知道水库的事情。因为相距最近也有十几里地,每次见到邻居或者陌生人他们都会聊很久,聊所有知道的事情。
  但是知道水库的存在又能怎么样呢?它有200里地远,骑马也要走几个日夜。乌珠穆沁曾经专门为成吉思汗的近卫军---“怯薛军”生产军马。可即使最好的马匹也跑不过汽车。
  路上要经过的那些陌生世界,他们只从信号模糊的电视上看到过。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回来抱怨说,那里到处都是规矩和束缚。不像在乌珠穆沁,时间都是草原给予的,不需要看着表出去工作。
  虽然有点恐惧,但帕拉木和他的乡亲们还是很渴望知道外面的消息。他希望,有一天孙子们能到外面去上学,那样他们就可以真正知道草原消失的原因。
  帕拉木现在很困惑:政府说养羊使他们的草原退化,所以必须减少牲畜。牧民在为恢复草原付出代价。但是如果乌拉盖河没有水,风也会把草吹干。
  在东乌珠穆沁,1000多头牲畜每年纯收入能有五六万元,但支出却在成倍增长。休牧时期购买牧草已经成为最大的负担,每年都要增加几千元。
  帕拉木也说不清明天的生活会怎么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说,他们的生活必须要改变。但是现在,他们已经住在砖瓦房里,只有吃奶食、说蒙古语以及放牧和祖先是一样的。
  也许有一天,他们也要像其他草原的牧民那样到外面的世界生活。
帕拉木现在很困惑:政府说养羊使他们的草原退化,所以必须减少牲畜。牧民在为恢复草原付出代价。但是如果乌拉盖河没有水,风也会把草吹干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 | 内蒙古锡林浩特报道
  巴拉山顶,40岁的蒙古汉子布仁巴雅尔双手合十,面对敖包虔诚鞠躬。敖包上的彩带在风中猎猎。
  天神、祖先,甚至伟大的成吉思汗的灵魂就隐藏在这堆石块之中。布仁巴雅尔,东乌珠穆沁旗巴彦高毕嘎查嘎查长,默默地祈祷:期望他们赐予更多的水,延续草原和牲畜的生命。
  敖包背后三五米外的悬崖下,原来绿油油的草场已经泛出大片白色碱渍。由于乌拉盖河上游的那个水库,更远处的泡子也已干涸,数万亩湿地沙化荒芜。
  夕阳西下,金色的太阳躲进天边的云层。布仁巴雅尔望着伊和淖尔干瘪的“遗骸”,脸上的忧伤无法隐藏。
  自从祖先,传说中的铁木真16世孙陀罗博罗特带领部众从漠北艰难地迁移到这片广袤之地,这个也许是最古老的蒙古部落就开始在乌拉盖河的滋润下繁衍生息。
  大草原就是他们的全部,这使他们敏感、甚至盲目地与所有想进入草原的人战斗。如果失败,他们宁肯回到戈壁,也不愿意与人共享草原。
  不过,700多年来所有的风雨也许都比不上最近10年的改变:乌拉盖河没有水了。
葡萄山的主人
  乌珠穆沁草原上的牧民相信,自己身上流淌着成吉思汗的血。
  口口相传的历史说,他们最早生活在阿尔泰山脉的葡萄山。大约在14世纪,漠北蒙古贵族内战,作为首领的陀罗博罗特带领部众内迁。由于血统,他们到达内蒙古后理所当然成为察哈尔本部的成员---只有黄金家族的后裔才能拥有这个资格。
  100多年后,一位首领、陀罗博罗特的孙子决定使用乌珠穆沁来命名自己的部落。它在蒙古语中正是“葡萄山的主人”的意思。这片草原也因此被叫做东、西乌珠穆沁。
  因为祖先,东乌珠穆沁到今天仍然固执地保留着敖包。
  敖包在蒙古语里是“堆子”的意思。当铁木真与蒙古各部作战时,每征服一个部落就在这片草原最高的地方垒起石堆,插上象征刀剑的树枝,作为征服的标志。“堆子”摆满草原,他也成了成吉思汗。
  从布仁巴雅尔记事时开始,他们就在巴拉山顶的敖包祈祷。特别是旧历6到8月,牧民们按照顺时针方向绕敖包走三圈,并向敖包上添加石块,同时合十鞠躬祈祷许愿,叫做敖包祭。
  巴彦高毕嘎查的敖包之所以坐落在这个悬崖上,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神圣的所在。传说中成吉思汗在这里捕杀黄羊:他带领蒙古勇士们骑着骏马把黄羊赶上悬崖,惊恐的黄羊群一路狂奔,冲到坡顶后收不住脚就会摔下悬崖殒命。
  这座山因此被叫做巴拉山---蒙古语“悬崖”的意思。
  布仁巴雅尔从小就听父亲讲在巴拉山围捕黄羊的故事,不过自己从没亲手抓到过黄羊。但住在伊和淖尔南边乃日木德勒嘎查的帕拉木是见过的。“黄羊成群结队。”59岁的帕拉木说上世纪50年代还有很多黄羊在附近生活。最多的一次,有几万只黄羊从泡子岸边往北跑去,整整持续了一天一夜。
  不过随着泡子越来越少,黄羊也消失了。
  敖包祭这一天,每个牧民都从家里翻出最漂亮的红色、黄色或者深蓝色蒙古袍,腰系红色或绿色的缎带,再配上刀子、火镰、鼻烟盒等饰物,像祖先那样斗志昂扬地摔跤或者赛马。
  女人们则用红色或蓝色的手帕缠住头发,佩着珠宝或银饰,眼睛紧紧盯着自己喜欢的赛马手或者摔跤手。如果是未婚姑娘,往往可以在这里找到令她暗生情愫的小伙子。
  但是最近这些年,求水成为巴彦高毕嘎查在敖包祭中的最大愿望。
吃老鼠的羊
  蒙古民族随水草而居,遇到天然水塘就会想办法保持干净:不能在河里洗澡、不能洗衣服,更不能倒垃圾和大小便。
  老人往往教导孩子:如果在水里洗澡或者往水里扔东西,身上就会长东西。蒙古族牧民也不吃河里和泡子里的鱼。“因为不用船,到泡子对岸要绕出去100多里地。”帕拉木说除鱼类外,鹤、天鹅在泡子边下的蛋也不能捡拾:只有保持所有生命原来的样子,才能有最好的草原。
  大草原上曾经聚集着诸多湖泊和沼泽:乌拉盖淖尔、伊和淖尔、巴彦淖尔、准夏巴尔、哈夏图淖尔、嘎鲁图淖尔、贺斯格淖尔、舒图淖尔、呼热图淖尔、查干淖尔、额日淖尔??
  虽然有这么多水泡子,但乌珠穆沁祖先的性格还是像火一样。在努尔哈赤时代,他们与成吉思汗的另一个后裔林丹汗作战。因为觉得无法抵抗对方对这片草原的侵蚀,首领带领一些部众外迁到今天蒙古国的克鲁伦河一带驻牧。
  一直到1945年,统治这里的西乌道尔吉王还曾与乌兰夫的骑兵发生冲突。兵败后,他又带领东乌珠穆沁旗的6个苏木(一种介于县及村之间的行政区划单位)北迁克鲁伦河。很多老年人还记得,他们的兄弟或者姐妹就此一去不返。
  60年代,与水有关的变化接踵而至。61岁的牧民斯楞完整见证了这个过程。
  先是在斯楞家上游几十公里的地方成立了生产建设兵团。兵团的开垦持续了不到10年,转移到一个政府单位手中:乌拉盖农垦局。1980年,农垦部门在乌拉盖河上截断河水,建起水库。
  从那时起,一些小泡子开始消失,但并未对下游整体的水草产生太大影响。
  1998年,乌拉盖水库的大坝被洪水冲决。混合着新鲜泥土的河水冲向下游,将伊和淖尔等泡子结结实实地充满。
  “那两年水草特别好,牲畜长得就好。”斯楞说,1998年到2000年正好肉类价格上涨,也是这么多年来他们收入最好的时候,一些牧民家还添置了摩托车。
  2004年,乌拉盖水库建起了更高的大坝。斯楞发现。水库从此不再向下游放水。
  从此以后每有风刮过,就会以干涸的湖心为中心,向四周吹起漫天尘沙。住在淖尔---水泡子下风口的牧民在湖底干涸后不得已搬走,“半夜里因为漫天沙子看不到路,有些牧民就在屋子和羊圈中间拉上一条绳子。”几名牧民都向本刊记者讲起,泡子干涸后曾有牧民在杀羊时,从羊肚子里扒出老鼠。
消失的牧草
  像所有蒙古族家庭的家长一样,帕拉木是一位庄重的老人。他要带领一家10口人经营这8000亩草场。帕拉木的房子就建在草场里的一个土坡上,周围被铁丝网栅栏围住。草场里稀稀拉拉散落着几十只瘦弱的绵羊。
  虽然牲畜数量连年减少,但帕拉木说他家的草场早已不够用---草原上的牧草越来越少。他现在不仅要购买大量干草料,还得向嘎查的其他社员租用草场来放牧。
  接过老伴双手递上来的奶茶,慢慢啜一口,又从窗台上摸起火柴,点燃一根香烟。看着窗外草场地里绵羊们脚下的稀疏黄草,烟雾后面的帕拉木一脸凝重。
  旧历3月8日刚刚过去。他年轻的时候,牧民会在这一天组织起来,穿上盛装去打狼,“谁最后打死狼,就有权力把狼胆切下来吃掉。”帕拉木说有一次因为泡子里芦苇太高,他骑马经过时还被绊倒。
  现在,泡子没了,他家往南和往西500米外,地面都裸露着。有的地方已经被沙子覆盖。
  随着草场产草量的逐渐减少,帕拉木也在调整家里牲畜的数量,“原来2300多只羊,牛、马和骆驼有400多头,到春天接羔时忙得不行。”咂一口烟再吐出来后,他说现在他家只剩下1000只羊,牛、马和骆驼加起来还有140头。
  帕拉木说,最近的一户邻居在十几里地外的伊和淖尔谷地。当本刊记者找到时,三间砖瓦房已空无一人,附近一排几十米长牲畜圈里堆起十几厘米厚的沙子。
  “他家早搬走了,别说是人,就是牲畜也没办法在这样的地方生存。”虽然牧民已经搬走,但巴彦乌拉嘎查嘎查长呼日查经常会到这片黄沙里查看房屋的情况。
  风沙的侵袭和草场的退化不仅仅影响这两家。在拥有120多户社员、61.7万亩草场的巴彦乌拉嘎查,2000年以前有3万多头牲畜,现在不足2万头。
  “有些贫困户家里已经没有牲畜了。”呼日查说草场的沙化和碱化对他们嘎查的影响特别大,有6万亩草场已经不再产草。
帕拉木的期望
  草原消失太快,这让东乌珠穆沁的牧民们不知所措。伊和淖尔附近的这些纯朴牧民和祖先一样,不愿意说不好的事情。
  其实,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无法用普通话与外界沟通。
  一些人最近才知道水库的事情。因为相距最近也有十几里地,每次见到邻居或者陌生人他们都会聊很久,聊所有知道的事情。
  但是知道水库的存在又能怎么样呢?它有200里地远,骑马也要走几个日夜。乌珠穆沁曾经专门为成吉思汗的近卫军---“怯薛军”生产军马。可即使最好的马匹也跑不过汽车。
  路上要经过的那些陌生世界,他们只从信号模糊的电视上看到过。出去打工的年轻人回来抱怨说,那里到处都是规矩和束缚。不像在乌珠穆沁,时间都是草原给予的,不需要看着表出去工作。
  虽然有点恐惧,但帕拉木和他的乡亲们还是很渴望知道外面的消息。他希望,有一天孙子们能到外面去上学,那样他们就可以真正知道草原消失的原因。
  帕拉木现在很困惑:政府说养羊使他们的草原退化,所以必须减少牲畜。牧民在为恢复草原付出代价。但是如果乌拉盖河没有水,风也会把草吹干。
  在东乌珠穆沁,1000多头牲畜每年纯收入能有五六万元,但支出却在成倍增长。休牧时期购买牧草已经成为最大的负担,每年都要增加几千元。
  帕拉木也说不清明天的生活会怎么样。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回来说,他们的生活必须要改变。但是现在,他们已经住在砖瓦房里,只有吃奶食、说蒙古语以及放牧和祖先是一样的。
  也许有一天,他们也要像其他草原的牧民那样到外面的世界生活。
{:3_86:}嘿嘿。。。。多造高尔夫球场吧。。灭哈哈
多种草
疯狂的伊万伊万 发表于 2010-6-2 15:27

sb主意,高球场的耗水量是惊人的,非常惊人.
ikarigendou 发表于 2010-6-2 17:16


    {:cha:}。。。嘿嘿,但那里可是建设了不少的说。。CCAV都报道过。。。。{:jian:}。。这么说当地的官员的确是有够SB的哈。。。
疯狂的伊万伊万 发表于 2010-6-2 17:18

确实很sb,高球这玩艺,真的是贵族运动,不是说玩的人如何,而是纯属烧钱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