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俄罗斯及前苏联空中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1:15:18


MIG-21 Fishbed light multirole fighter“魚窩”
  

  

  

  米格-21戰鬥機(MIG-21)是前蘇聯於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種輕型超音速戰機,單座單發。該型戰鬥機的原型機於1955年原型機首次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球生產最多的一種飛機,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50個國家空軍在使用米格-21戰鬥機。米格-21戰鬥機共生產了四代,有大約20種不同的型號。這種戰鬥機的翼展7.15米、機長15.4米、機高4.13米,實用升限為19500米,作戰半徑270公裏,屬於戰術動作靈活輕巧,爬升速度較快的戰鬥機,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2000架正在服役的米格-21戰鬥機。
MIG-23 Flogger air combat fighter“裝配匠”


MIG-21 Fishbed light multirole fighter“魚窩”
  

  

  

  米格-21戰鬥機(MIG-21)是前蘇聯於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種輕型超音速戰機,單座單發。該型戰鬥機的原型機於1955年原型機首次試飛,1958年開始裝備部隊,是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全球生產最多的一種飛機,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50個國家空軍在使用米格-21戰鬥機。米格-21戰鬥機共生產了四代,有大約20種不同的型號。這種戰鬥機的翼展7.15米、機長15.4米、機高4.13米,實用升限為19500米,作戰半徑270公裏,屬於戰術動作靈活輕巧,爬升速度較快的戰鬥機,目前全世界仍有超過2000架正在服役的米格-21戰鬥機。
MIG-23 Flogger air combat fighter“裝配匠”
MIG-23 Flogger air combat fighter“裝配匠”
  

  

  米格-23 是由莫斯科米高揚·格列維奇設計局(今米格-莫斯科飛機科研生產聯合體)研制的米格-21(北約稱“魚窩”)後繼機種,總設計師是 A.I.米高揚和 R.A.別裏亞科夫,主管設計師為 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羅夫和 G.A.謝多夫。機號為 231 的首架變後掠翼原型機(設計局編號 23-11)在 1967 年 6 月 10 日由 A.V.費多托夫首飛,並於同年 7 月 9 日的蘇聯航空節期間在莫斯科圖西諾空軍機場首次公開展示,並被北約命名為“鞭撻者”(Flogger)。次年 7 月 231 號米格 23-11 完成 98 次試飛後與另 2 架原型機一起交付空軍進行試驗(原型機總共生產了 10 架),1969 年年中投入試生產,次年裝備蘇聯空軍(V-VS)殲擊-轟炸航空兵,1973 年開始在莫斯科“勞動旗幟”工廠(今米格-莫斯科飛機科研生產聯合體)和伊爾庫茨克工廠(今伊爾庫茨克飛機科研聯合體)大量生產,到 1984 年停產時該家族累計生產數量超過 6,000 架(其中莫斯科工廠生產數量為 4,278 架),超過美國 F-4“鬼怪”II系列(5,195 架),是世界上產量最大的第 3 代戰鬥機(俄標)。
MIG-25 Foxbat Interceptor/ reconnaissance aircraft“狐蝠”
  

  

  

  

  米格-25 是近三倍音速的截擊機,問世以來蘇聯十分保密,北約集團軍方極為關註。直到 1976 年蘇空軍中尉別連科駕機叛逃日本,米格-25 之謎才被揭開。據米高揚設計局的型號副總設計師列.格.申格拉婭透露,米格-25 的預研工作是在 1958 和 1959 年進行的。當時美國空軍正開展 M=3 的戰鬥機 F-108 和轟炸機 B-70 的研制。
MIG-27k Flogger B/C Bomber/Ground attack“鞭撻者”
  

  

  

  

  米格-27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3C基礎上研制的戰鬥轟炸機。原稱米格-23,後改稱米格-27。1969年完成設計,1970年8月20日首飛,1971年開始批生產,至80年代後期停產時共生產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稱米格-27以後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MIG-29/E Fulcrum Counter-Air Fighter“支點”
  

  

  

  

  

  

  

  

  米格-29(M-29,英文寫成MiG-29)是前蘇聯米高揚-格列維奇實驗設計局研制的單座雙發高機動性戰鬥機。預生產型飛機於1979年10月首飛,1982年投產,1983年開始裝備部隊。米格-29戰鬥機的基本作戰任務是,能在任意氣象條件下和苛刻的電子幹擾環境中、在全高度範圍和以各種飛行剖面摧毀距其200m~60km範圍內的空中目標。所以它最適合於空中優勢和近距機動空戰;其後期的一些型號也可以進行空對地攻擊和進行近距空中支持,對付地面上的活動或固定目標。1978年美國的衛星曾從試習基地拍攝到該機的照片,北約一度稱之為“拉明”L。後來北約給與的正式綽號是“支點”(Fulcrum)。
MIG-31 Foxhound Interceptor“捕狐犬”
  

  

  

  

  前蘇聯米高揚設計局在米格-25MP型飛機基礎上研制的雙座雙發全天候截擊機,1975年9月首飛,當時稱米格-25MⅡ,1979年開始批生產,1980年裝備蘇聯空軍,改名為米格-31,北約起綽號“捕狐犬”。目前有米格-31、米格-31M兩種型號,其中M型主要裝備獨聯體國家。米格-31采用二元進氣道兩側進氣、懸臂式後掠上單翼、雙垂尾正例程布局。裝有兩臺D-30F-6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加力推力152千牛。機長22.69米,高6.15米,翼展13.46米,最大起飛重量46200公斤,最大速度2.8馬赫,實用升限20600米,作戰半徑1400公裏。機首裝有一部采用相控陣天線的脈沖多普勒雷達,能同時跟蹤10個目標,並可同時攻擊4個目標。機載武器有1門23毫米6管機炮,8個外掛架,可攜帶2枚AA-6紅外制導近距格鬥導彈、2枚AA-8紅外制導中距空空導彈、4枚專門為該型機研制的AA-9“阿莫斯”遠距空空導彈。


MIG-39/1.42 MFI (plasma stealth)
  

  

  

  

  

  
  MIG-AT Training Jet




MIG-39/1.42 MFI (plasma stealth)
  

  

  

  

  

  
  MIG-AT Training Jet




  

  PAK-FA Sukhoi T-50
  

  

  
  在米高揚設計局的1.42驗證機計劃被取消後,2002年4月,蘇霍伊設計局的T-50設計被選中作為未來的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PAKFA。對T-50的細節知之甚少,估計該機與蘇-27為同一重量級,即起飛重量24噸。


  

  PAK-FA Sukhoi T-50
  

  

  
  在米高揚設計局的1.42驗證機計劃被取消後,2002年4月,蘇霍伊設計局的T-50設計被選中作為未來的第五代多用途戰鬥機PAKFA。對T-50的細節知之甚少,估計該機與蘇-27為同一重量級,即起飛重量24噸。
SU-17 Fitter-C“裝配匠”
  

  

  蘇-17是前蘇聯蘇霍伊設計局研制的變後掠翼單座戰鬥轟炸機,是由固定翼戰鬥轟炸機蘇-7發展而來的。1966年8月2日原型機首次試飛。蘇-17的原型機於1967年7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多莫傑多沃機場首次公開展開,北約集團曾給予綽號“裝配匠”(Fitter)。生產型蘇-17C於1971年開始裝備前蘇聯空軍的前線航空兵。目前蘇-17除裝備前線航空兵之外,還裝備前蘇聯海軍航空兵。前華約組織的一些國家也裝備了這種飛機,此外還向前華約組織以外的國家出口,如埃及、伊拉克、利比亞、阿爾及利亞、秘魯和越南等國。目前蘇-17已從俄羅斯空軍退出現役。
SU-24 Fencer battlefield bomber/R/EW "擊劍手"
  

  

  

  1967年7月2日完成了首次飛行。但遺憾的是,由於種種原因,這一試驗型飛機走入了死胡同,於是不得不另起爐,以蘇-17飛機為藍本,制造新型變後掠翼飛機。1970年1月17日,著名試飛員伊柳申駕駛改進後的首架試驗機T6-21飛上了天空。診機最初稱為蘇-19,後正式命名為蘇-24。
  1971年,蘇-24開始在新西伯利亞的飛機廠成批生產,並於同年12月進行了首架成批生產型飛機的首飛,這也是該機的第7架試驗機。1974年年底,首批蘇@24開始裝備部隊。該機的生產一直持續到1993年,共制造了各種型號1200多架。該機集強擊機與前線轟炸機的性能於一身,並在蘇聯的軍事裝備史上首次引人了"航空作戰系統"這一概念,更因為可攜帶較重的作戰負載而被西方稱為"炸彈卡車"。
SU-25 Frogfoot Close support/ground attack“蛙足”
  

  

  

  前蘇聯於1975年試飛的單座攻擊機。飛行員的座椅包敷著1英寸厚的鈦合金裝甲,如同置身於裝甲浴盆之中。采用圖曼斯基R-195型發動機,單臺推力44.13千牛頓,噴嘴末端經過特別改裝以降低排氣溫度,減少紅外線蹤跡;SU-25的發動機外形雖不美觀,但輸出馬力強勁,在同級攻擊機種中功率最高。主要武器:AO-17A型30毫米機炮,翼面下有8個外掛點,掛載量可達4400公斤,包括各種火箭吊艙、多種空對地導彈和炸彈。
SU-27 Flanker air superiority fighter“側衛”
  

  

  

  

  動力裝置:2臺AL-31F,單臺推力7600公斤 機載武器:30毫米機炮,10個外掛點, 蘇27已由沈飛開始組裝生產,命名為殲11。主要技術數據: 機長:21.935米 翼展:14.7米 機高:5.932米 機翼面積:46.5平方米 空重:千克 正常起飛重量: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30000千克 最大使用速度:2.35M 升限:18000米 爬升率:米/秒 最大航程:公裏 作戰半徑:1500公裏
SU-30 Two-seat multirole fighter“側衛”
  

  

  

  Su-30MK是在Su-27UB雙座教練機的基礎上研制的多用途戰鬥轟炸機,擁有類似F-15E那樣的精確攻擊能力。同時還有在防區外發射制導導彈的能力。Su-30MK發動癱瘓攻擊時使用的武器包括KAB500KR型500公斤級電視制導炸彈、KAB500L型500公斤、KAB1500L型1500公斤級激光誘導炸彈、它們由俄“比姆派爾”設計局設計。其中KAB500KR為電視誘導型炸彈,彈頭重量360公斤。一般在五十至五千米高度投下,命中蟛鈐謁鬧療咼字洌籩孿嗟庇贐2在攻擊中國使館中可能使用的JDAM。可謂非常準確。使用相同電視誘導系統的1500公斤級別制導炸彈稱為KAB1500KR。
SU-34/32FN Long range fighter-bomber“鴨嘴獸”
  

  

  

  

  Su-32是在Su-27的基礎上研制的並列雙座戰術轟炸機,原來叫做Su-27IB,該機采用了鴨式翼的布局,機身有所加長,機頭剖面為扁圓形,具有極強的對地/海打擊能力並兼顧較強空戰能力。最新改進型是Su-34。
SU-35 all-weather counter-air fighter
  

  

  

  

  

  蘇-35飛機采用翼身融合氣動布局和放寬靜穩定度技術,有一對小的全動鴨式前翼,動力裝置為兩臺帶控制推力矢量系統的L—35渦輪風扇發動機,蘇—35的雷達對戰鬥機這類目標的發現距離為165~245千米,對轟炸機、預警機或大型運輸機的發現距離可達400千米。它同時可跟蹤15個空中目標,用導彈可同時攻擊6個目標,還首次采用了後視火控雷達技術,蘇-35發射的導彈可以向後半球發射,一門30毫米航炮,12個外掛點
SU-37 multirole fighter
  

  

  蘇-37是俄羅斯蘇霍伊實驗設計局開放型聯合股份公司研制的多用途全天候超機動性戰鬥機,蘇-37是在蘇-27基礎上為俄羅斯空軍研制一系列第四代戰鬥機和第五代多功能戰鬥機計劃實施過程中的重要一步。該機采用了集成式遠程電子控制系統以及現代化的數字式武器控制系統
SU-39 Close support/ground attack“蛙足”
  

  
  Su-39是Su-25的改進型,於上世紀80年代初開始設計,設計方案T-8M。該機1984年8月首飛,1997年研制成功。起初代號為Su-25TM,不久改為Su-39。
  Su-39的設計集中在改進電子設備和武器裝備上,對機身只做了少許修改。Su-39采用了SAU-8型自動飛行控制系統,該系統能與武器投放、導航系統聯合操作。SUV-39系統是Su-39的武器投放和導航計算的任務計算機,可提供綜合的導航、顯示和瞄準功能。導航系統包括慣性導航系統、多普勒導航系統、近距與遠距無線電導航系統、A-735衛星導航接收機和無線電高度表。目標感受電子設備有“風雪”光電瞄準與激光制導系統,裝在機頭內。“風雪”系統結合“系纜”測距儀/指示器和白晝電視系統它提供27度×36度寬視場電視圖像,或23倍放大率的窄視場電視圖像。在窄視場方式下,可作自動目標跟蹤和某種形式的目標自動識別。“風雪”系統的目標識別距離對坦克為8至10千米,對直升機為6千米,對摩托艇為12千米,對橋梁為24千米。夜視光學/電視系統吊艙在夜間和惡劣氣象條件下執行任務時使用。它能識別6至8千米遠的橋梁和小船,識別8至12千米遠的駁船。Su-39掛裝了新式的RLPK-25雷達吊艙。該吊艙內裝有“科皮奧”-25多功能脈沖多普勒雷達。該雷達對坦克群的探測距離是25千米,對戰鬥機的探測距離為57千米,對驅逐艦的探測距離為200千米。
S32/37 Golden Eagle“金雕”
  

  

  

  

  

  S-37戰鬥機是俄羅斯蘇霍伊公司研制的新一代戰鬥機。1987年開始研制,1997年9月25日首飛,俄羅斯稱其是比F-22、蘇-37等第四代戰鬥機更先進的第五代戰鬥機。該機采用了前掠翼,以提高低速度飛行時的可控性,並能在所有飛行狀態下提高空氣動力效果。采用三翼面、雙垂尾、前後全動式操縱面的氣動布局和推力矢量控制技術,機體廣泛采用了復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超音速巡航、超機動性和隱身能力。裝有兩臺AL-41F推力矢量渦扇發動機,單臺最大加力推力175千牛,推重比約為10。機長22.6米,機高6.4米,翼展16.7米,最大起飛重量34噸,最大速度2.1馬赫,升限18000米,最大航程3300公裏。機載設備包括俄制最先進的數字化多信道設備、自動化綜合指揮系統、組合導航系統及新一代的乘員生命保障和彈射綜合系統。裝備先進的雷達,使用了帶有電視、熱紅外、激光設備的光學雷達及後視雷達。機內武器艙可攜帶超遠程空空導彈和遠程空空導彈,包括KS-172導彈,這種二級導彈可以達到高超音速,裝備復合制導系統,能夠打擊400公裏外的空中目標。也可攜帶空對地突擊武器,同時保留了30毫米機炮.
IL-20 COOT-A“黑鴉”
  

  

  伊爾-20是用伊爾-18式民航機加裝電子戰設備的電子幹擾機。1978年為西方發現。飛機外形與伊爾-18相同,但加裝了大量天線罩與天線,其中有:在腹部裝有長10.25米、高1.15米的雷達罩,內裝側視雷達天線;在前機身兩側各有一個長4.4米,厚0.88米的整流罩,內裝各種傳感器及照相機。在中機身以後的機身腹部裝有很多天線與天線罩。
   IL-38 May“山楂花”
  

  1967年首飛,共制造了100架,目前俄羅斯海軍航空兵擁有約35架伊爾-38。1977年首次向印度交付出口5架,2002年10月其中一架墜毀。該機也是伊留申設計局設計的最後一種作戰飛機。
  改進型伊爾-38SD除了執行反潛作戰任務之外,還可以作為海上巡邏機、電子偵察機、海上搜救飛機和打擊海上目標的武裝飛機作用。 伊爾-38型機是蘇聯“伊留申”飛機設計局以伊爾-18型民航機為基礎,研制開發的反潛機,於1970年開始裝備部隊。 伊爾-38型機翼展37.42米、機長39.6米、機高10.16米、最大起飛重量為6350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595千米/小時、最大航程7200千米。頭下部有大型雷達罩,尾部為磁探測器。三人制駕駛艙,機身中部為作戰艙,乘員10-12人,裝備4臺A-20N渦輪螺槳發動機。 該型機機翼前後的機身下部為前後兩個武器艙,可攜帶RGB-1、RGB-2、RGB-3聲納浮標,AT-2魚雷和深水炸彈,其雷達對大型艦艇的探測距離達到250千米。”
IL-76/78 MIDAS
  

  

  

  伊爾-76運輸機、伊爾-78空中加油機
IL-102
  

  

  IL-102 僅在 1978 年造過一架原型機,采用兩具推力 5,200 公斤的克裏莫夫 RD- 33 無加力渦噴發動機。翼展 16.90 米,最大起飛重量 22,000 公斤。除在機尾有雙管23 毫米機炮外,在機腹下也設有雙管 30 毫米機炮。IL-102 在尺寸上比 Su-25 大,在最大起飛重量/載彈量上都優於 T-8,裝甲防護也更好。但是在試飛中 T-8 表現出了更佳的機動性於任務彈性,IL-102 笨重的身軀和落後時代的設計思想註定了它的失敗。
  IL-114P MULTIPURPOSE PATROL AIRCRAFT
  

  伊爾-114是俄羅斯伊留申設計局設計的雙發渦輪螺槳短程客/貨支線運輸機,用於取代安-24一級的支線運輸機。1986年完成最終設計,1990年3月29日原型機進行首飛。共生產5架原型機,其中兩架原型機用於靜力試驗。截止1990年10月已完成100次試驗飛行。首架生產型飛機於1992年6月首飛,1992年底已生產3架,生產型伊爾-114,估計單價為895萬美元(1993年)。
YAK-28 Brewer“火棒”
  

  

  雅克-28是雙座輕轟型和截擊型同時發展的軍用機,是典型的“派生”式設計。它在雅克-25基礎上發展而來,被看成是第三代雅克-25。估計於1954年設計,1959年試飛,六十年代初進入前線航空兵和國土防空軍服役,西方分別稱之為“陰謀家”(輕轟型)和“火棒”(截擊型)。雅克-28在總體布局上與雅克-25/27系列基本相同,主要區別是:中單翼改成上單翼;起落架為自行車式,前後均為雙輪,前起落架在座艙下面,後起落架大大後移,直到緊靠著腹鰭處;整個翼根前緣向前伸展,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的高度都增加了。
  YAK-130 Combat trainer
  

  

  

  雅克-130飛機的戰鬥訓練型機。
YAK-141 Freestyle V/STOL multirole fighter“自由式”
  

  

  

  雅克-141(又稱雅克-41)是一種用於中小型航空母艦上使用的艦載超音速垂直-短距起落(V/STOL)戰鬥機,主要執行艦隊防空任務,也可用於近距空中支持、近距格鬥和攻擊海上或地面目標。它以前蘇聯研制垂直-短距起落飛機(如雅克-38)的經驗為基礎,於1975年開始設計,1989年開始飛行試驗工作,到1991年中已試飛近200余小時,按原計劃該機研制工作將在1995年左右全部結束。1991年一架原型機試飛時墜毀,該項計劃中止。目前正在尋求雅克-141M的國際合作夥伴。北大西洋公約集團給予該機的綽號為“自由式”(Freestyle)。
TU-16 Badger“獾”
  

  

  Tu-16轟炸機簡介:圖-16是前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Tupolev Design Bureau)設計的高亞音速雙發中程轟炸機,該機於1950年開始研制,1952年第一架原型機首次試飛,1955年正式交付使用。圖-16除裝備前蘇聯空軍外,還外售埃及、伊拉克、印尼等國空軍。我國的轟-6中程戰略轟炸機也是在圖-16轟炸機的基礎上研制而成的。  圖-16采用細長流線型機身,後掠機翼,平尾和垂尾都有較大後掠角。圖-16各型生產總數達2000架以上,1966年開始退役,目前仍有相當數量的圖-16仍在服役,另有一些改作加油機、電子幹擾機和偵察機用。  圖-16有許多改型,但各型外形基本相同,僅僅設備不同或局部外形有些修改。其主要型別有:圖-16A,戰略轟炸基本型,帶核彈和常規炸彈,乘員7 名,機頭下有小型雷達罩。在機頭、機身上下炮塔及尾部炮塔內裝7門23毫米機炮;圖-16B,海軍型,翼下可掛兩枚AS-1“狗窩”(Kennel)空對面導彈;圖-16C,海軍型,機頭裝有大型制導雷達,機身下可掛一枚AS-2“鱒魚”(Kipper)空對艦導彈;圖-16D,海上電子偵察型,機頭同C 型,機身中部下面有3個泡形整流罩;圖-16E,為A型改進型,彈艙中增裝照相機;圖-16F,基本上同E型;圖-16G,為A型的改進型,翼下可掛兩枚 AS-5“鮭魚”(Ke1t)空對面導彈,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反潛部隊;圖-16H,護航電子幹擾型,彈艙內放電子幹擾物,施放口在彈艙後;圖-16J,專用電子幹擾型;圖-16K,電子偵察型。   動力裝置   早期型的動力裝置為兩臺Mikulin AM-3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單臺靜推力為8750千克力,後改裝兩臺P-3M型渦輪噴氣發動機,單臺靜推力為9500千克力。   武器:機上共裝7門23毫米機炮,機身中段有6.5米長的彈艙,載彈量3000~9000千克,可裝核彈和各種炸彈,海上作戰可裝魚雷或水雷。一些改型可裝每枚重2000千克的遙控炸彈,翼下可掛AS-1至AS-5等各種空對面導彈。   尺寸數據  翼展:33.00米機長:34.80米機高:10.80米機翼面積:165.65平方米後掠角:35度展弦比:6.6主輪距:9.78米前後輪距: 10.90米   重量  空重:37040千克正常起飛重量:72000千克最大起飛重量:75800千克允許著陸重量:48000千克最大載油量:34360千克  性能數據   最大平飛速度:992千米/小時實用升限:12800米續航時間:7小時20分作戰半徑:2300千米最大航程:6000千米
TU-22M Backfire“逆火”
  

  

  Tu-22M(亦稱“圖-26”)是俄羅斯圖波列夫航空科技技術聯合體研制的變後掠超音速轟炸機,屬中程戰術轟炸機,北約組織取的綽號為“逆火”。該機於 1962 年開始研制,原型機於 1969 年夏天首飛,生產型飛機於 1974 年開始交付部隊使用。該機於 1992 年在範堡羅航展上首次公開露面。
  該機采用掠正例程布局,懸臂式下單翼可以根據需要變換後掠角(20 度、30 度和 65 度),普通半硬殼式機身,後部截面為矩形,進氣道位於機身兩側 。該機具有核打擊、常規攻擊以及反艦能力,良好的低空突防性能,使其生存能力大大高於前蘇聯以往的轟炸機。Tu-22M 是前蘇聯的第一種航程較遠的超音速轟炸機,可以攻擊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歐洲國家,如果經空中加油,還可以從前蘇聯經極基地起飛,攻擊美國本土目標後,飛回國內基地。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列入裝備的轟炸機中飛行速度最快的。
  TU-95/MS Bear Strategic bomber“熊”
  

  

  

  

  圖-95“熊”式戰略轟炸機,是蘇聯第一種能夠穿越北極飛到美國進行戰略核轟炸的轟炸機。主要用於跨越北極,攻擊美國本土。這種飛機除能執行戰略攻擊任務外,還可用於執行照相、電子偵察、海上巡邏及反潛等各種任務,為此發展了多個改型。“熊”(Bear)是北約組織給予該機的綽號。圖-95於1951年開始研制,1954年首次試飛,1956年服役,估計產量約300架,早已經停產。圖-95航程長,可完成當時的戰略任務要求。但速度慢,不適於在3000米以下高度飛行,且自衛能力差。因此當防空技術不斷提高後,圖-95只能襲擊無防空力量的目標,或在夜間使用電子幹擾設備進行偷襲,或發射防區外遠程導彈。到1993年仍有約230架圖-95在服役,其中俄羅斯有170架左右。
TU-126 Moss AWACS“苔蘚”
  

  

  圖-126是前蘇聯的空中預警和控制飛機。該機估計於1960年開始設計,1962年首次試飛,通過系統鑒定試驗後於60年代末開始裝備部隊使用。
  據說,1971年12月由前蘇聯飛行員駕駛的圖-126曾被派到印度參加印巴戰爭。印度空軍曾深入巴基斯坦境內160公裏進行夜間空襲,每次空襲都有一架圖-126在印境地-空導彈防區內約6000米高度飛行。根據作戰情況估計,圖-126雷達作用距離約370公裏,采用了延遲線固定目標對消技術,具有海上下視和有限陸上下視能力,可作為截擊機或對地攻擊機的空中導引指揮站。
  圖-126是以圖-114型民航機為基礎改裝而成。機體與圖-114基本相同,但在機頭加裝了空中受油管,尾部有腹鰭,機身上部裝有直徑為11米的旋轉雷達天線罩。
  TU-142 Bear-F ASW“熊”
  

  

  Tu-142是蘇聯圖波列夫設計局在Tu-95戰略轟炸機基礎上研制的遠程反潛巡邏機。該機於1963年3月開始研制,1968年6月18日第一架Tu-142的試驗機首飛,1972年12月14日正式在蘇聯海軍航空兵服役,以後有發展了該機的改進型Tu-142、、等機型。1986年印度購買了8架圖-142型
TU-160 BlackJack Strategic bomber“海盜旗”
  

  

  

  “海盜旗”戰略轟炸機是蘇聯TU波列夫設計局研制的,大約於1976-977年開始全面設計。1979年2月19日出版的美國《航空周刊》報道,蘇聯正在研制一種新型變後掠翼轟炸機,裝4臺渦輪風扇發動機,不進行空中加油的航程為13500公裏,沖刺速度可達M2.3,該機具有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美國國防部認為,這種變後掠翼轟炸機具有類似B-1B的性能。“海盜旗”轟炸機大約從1982年開始試飛,到1987年至少有8架原型機和預生產型參加了飛行試驗。到現在為止,前蘇聯和俄羅斯至少生產近60架,其中有3架墜毀。而前蘇聯首次但將“海盜旗”公諸於世的時間為1988年。
KA-25 Harmone Naval helicopter“激素”
  

  

  

  卡-25是前蘇聯卡莫夫設計局研制的雙槳共軸式反潛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綽號“激素”(Hormone)。
  1961年7月,該機的原型機在前蘇聯航空節上進行了首次飛行表演。當時西方曾命以代號卡-20“豎琴”(Harp)。
  卡-25基本上是由早期設計的卡-15和卡-18發展而來的。采用了兩副共軸反轉三片槳葉旋翼,吊艙加尾梁式機體,多垂尾尾翼和不可收放四點式起落架。兩臺小型渦輪軸發動機並排安裝在機艙頂部,從而使座艙有了較大的空間,用來運載乘客,安裝設備,存放燃油和運載貨物。
  按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所取的綽號,卡-25各型別為:
  卡-25“激素”A 基本反潛型。在機頭下方的雷達艙內裝有搜索雷達,雷達艙直徑為1.25米。此外,還裝有拖曳式磁異探測器,投吊式聲納和光電探測器。無夜間和全天候深水探測能力。
  該型用於“克列斯塔”Ⅱ和“卡拉”號巡洋艦,“基輔”和“明斯克”號巡洋航空母艦和“基洛夫”號核動力導彈巡洋艦上,每艘艦可載19架卡-25“激素”A和卡-25“激素”B。在“莫斯科”和“列寧格勒”號巡洋直升機母艦上可載18架卡-25“激素”A。
  卡-25“激素”B 電子戰型。主要用來為艦艇發射導彈截獲目標。包括從“克列斯塔”Ⅰ號巡洋艦發射SS-N-3導彈,從“基輔”號巡洋航空母艦發射SS-N-12和從“基洛夫”和“伏龍芝”號戰鬥巡洋艦發射SS-N-19導彈。該型機頭下方裝有一個大的下表面為球形的雷達天線罩,機艙後下方裝有一個圓筒形雷達天線罩。此外,還裝有數據傳輸設備。
  卡-25“激素”C 通用搜索救援型。基本上類似於“激素”A,但裝有一些不太重要的作戰設備和可卸武器。該型有時在機頭上裝有塗紅、白塗漆的八木天線。
  卡-25各型從1966年到1975年總共生產了460架。在前蘇聯海軍艦隊和岸基直升機部隊中,有250架卡-25和米裏設計局設計的較新直升機在服役,取代了以往裝有活塞式發動機的米-4直升機。敘利亞空軍部隊裝備了9架卡-25,用於岸基反潛,印度和南斯拉夫也都裝備了數量不等的這種直升機。
  卡-25K 民用飛行起重型。1967年第一次在法國巴黎航空博覽會上展出。卡-25K裝有一個可拆卸的吊艙,這個吊艙為坐在吊艙中的駕駛員提供了一個廣闊的視野。吊艙內有操縱系統,當懸停和起吊貨物時,由坐在吊艙內的駕駛員操縱直升機和觀察貨物。吊艙內的座位面向後方,這樣,駕駛人員的視野就不會受到任何限制。巡航飛行時,則由另一名駕駛員操縱直升機。這樣的分工不但增加起吊貨物的準確性和安全性,同時還可以節省時間。
  卡-25K的有效載重與起飛重量比較高,機動性比較好,外形尺寸也比較小。旋翼、傳動裝置、發動機及其附件均為單獨的自主部件。這些部件可在一小時內拆卸下來。卡-25K除機身較長(9.83米)外,其外部尺寸、動力裝置、重量與性能均與標準的卡-25相似。
KA-27/29/32 Helix* Naval helicopter“蝸牛”
  

  

  

  

  

  卡-29直升機是俄羅斯卡莫夫直升機科學技術聯合體(原卡莫夫實驗設計局)在卡-27的基礎上研制的雙發突擊運輸及電子戰直升機。1985年進入俄羅斯北海艦隊和太平洋艦隊服役。卡-29直升機有眾多改型,其中卡-29RLD後名為卡-31,為雷達警戒直升機,1988年首飛,對戰鬥機的電子偵察半徑為100-150千米,對水面艦只偵察半徑為250千米,最多可同時跟蹤20個目標。俄羅斯海軍航空兵一共裝備了30多架卡-29。
KA-50 Hocum/ Werewolf“狼人”
  

  

  

  

  

  卡—50武裝直升機是由卡莫夫設計局設計生產的。用於與敵進行直升機空戰,摧毀坦克、裝甲和非裝甲技術裝備、低空低速飛行目標,以及敵戰場前沿或縱深的有生力量。在卡—50的基礎上還改裝有卡—52和卡—50H。
  卡—50的飛行員可以說是當今世界上最“安全”的飛行員,因為這是第一個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將彈射救生系統(K—37彈射座椅)投入武裝直升機的飛機。這一系統可在任何高度和飛行速度時,一旦遇到危險就可由K—37彈射座椅將飛行員安全彈出機艙,進行安全跳傘。
  卡—50為單座型,其攻擊火力很強,機翼下有4個掛架,可攜載16枚激光制導的“旋風”反坦克導彈,有效射程8—10公裏,可穿透900毫米的反沖爆裝甲。機上還有4組80毫米C—8M“空地”火箭,共80枚。此外,機頭右側還有1座在兩個平面內有限轉動的炮塔,炮塔內裝有1門火力強大的30毫米口徑機炮。這種火炮可以裝填兩個分離的彈藥箱中的彈藥,一個是強爆炸性彈藥,另一個是穿甲彈藥,飛行員可以根據打擊目標自由選擇任何一種彈藥。由於卡—50裝備了這種機炮,使其打擊目標的準確性遠遠超過美國的“阿帕奇”武裝直升機。有消息稱,美國也正在將類似於俄羅斯卡—50的火力系統用於其正在研制的“科曼奇”偵察戰鬥直升機中,但其設計的飛行性能大大遜色卡—50武裝直升機。
KA-52 Alligator“短吻鱷”
  

  

  由俄羅斯著名的武器制造商“卡莫夫”設計局設計的,它繼承了上一代卡-50“黑鯊”的特點,並在此基礎上有了改進。卡-52在夜間和復雜環境情況下的作戰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卡-52的通訊系統能保障它與作戰指揮部的持續聯系,這樣它的服役將大大提高俄軍的協調作戰能力。
KA-60 Kasatka (Killer Wale) “逆戟鯨”
  

  

  —60單槳多用途輕型直升機是由俄羅斯著名的卡莫夫設計局研制的一種新型軍用直升機,原稱V—60,北約代號“逆戟鯨”。該機由位於莫斯科郊外的盧霍維奇飛機制造廠負責生產批量。卡—60脫離了卡莫夫設計局傳統共軸反轉旋翼布局,總體布局為4片槳葉旋翼和涵道式尾槳布局,可收放式三點吸能起落架。卡-60具有完美的空氣動力外形,每側機身都開有大號艙門,尾槳有11片槳葉。座艙內的座椅具有吸收撞擊能量的能力。駕駛艙內有2名駕駛員,主駕駛員在右側。座艙可乘12—16名乘客,要人專機布局時安裝5個座椅。動力裝置兩臺諾維科夫設計局TVD—1500渦輪軸發動機,功率2×970千瓦(2x1318軸馬力)。該機可替換米—2、米—4和卡—26。主要用於運輸、搜索和救援,還可執行對公路、森林、石油管路的巡邏任務。
MI-6 HOOK“吊鉤”
  

  

  

  米-6/米-22是前蘇聯米裏設計局設計的單旋翼帶尾槳式重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綽號為“吊鉤”(Hook)。
  該機於1954年開始研制,1957年試飛,同年秋季公開展出。當時米-6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機。
  米-6有下述型別:
  米-6“吊鉤”A 基本運輸型。
  米-6“吊鉤”B 指揮支持型,裝背部繩狀天線。
  米-22“吊鉤”C 改進的指揮支持型,尾梁前裝有大型背部刀形天線。
  米-6直升機機身後部有蛤殼式艙門和液壓收放的折式踏板,便於裝卸導彈和大炮等重型軍事設備。在執行起重任務時,可用位於重心處的吊鉤在外部吊掛大型貨物,例如:重型建築設備,石油鉆探機械部件等。當執行救火任務時,可運載滅火器材和消防人員到著火地區。當執行傷病員救護任務時,可裝載41副擔架和兩名醫護人員。作為旅客機使用時,可運送65名旅客及隨身攜帶的貨物和行李。
  米-6直升機在所創造的14項國際航空協會承認的E1級紀錄中,包括起重20117千克載荷的紀錄。一直維持到1983年年中的紀錄有:1964年8月26日鮑利斯·卡裏斯基駕駛米-6創造約100公裏閉合航線的340.15公裏/小時的速度紀錄;1962年9月15日,由同一駕駛員和機給人員創造的攜帶1000千克和2000千克載荷,以330.377公裏/小時速度飛行1000公裏航線的速度紀錄;1962年9月11日,由瓦西裏·克洛琴柯和4名機組人員創造的攜帶5000千克載荷,以284.354公裏/小時平均速度飛行1000公裏閉合航線的紀錄。
  米-6直升機最初生產了5架,用於試驗,接著生產了30架,以後大約又生產了800架,廣泛用於軍用和民用。1970年公布該機的生產速率為每月8架。目前,在俄羅斯地面部隊使用的有450架,阿爾及利亞、伊拉克、秘魯和越南等國空軍均裝備有這種直升機。米-6直升機1991年停產。
MI-8 Hip“河馬”
  

  

  

  米-8是前蘇聯米裏設計局研制的中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綽號為“河馬”(Hip)。
  該機於1960年5月開始研制,第一架原型機於1961年6月開始首次試飛,同年7月首次展出。第一架原型機采用了一臺2013千瓦(2737軸馬力)的AI-24V渦輪軸發動機和一副四片槳葉旋翼。後來改裝為五片槳葉旋翼。第二架原型機於1962年8月17日首次試飛,這架原型機改裝兩臺1267千瓦(1723軸馬力)TV2-117A型渦輪軸發動機。
  自1961年起,位於前蘇聯喀山和烏蘭烏德的兩家直升機制造廠已經生產了近2000架米-8和加大了功率的米-8的改型—米-17,出口到世界上39個國家和地區。
  米-8民用型直升機有下列3種型別:
  米-8 民用客運型,標準座椅數為28~32個,采用大型方形舷窗。每名旅客可攜帶15千克行李和小型貨物。
  米-8T 民用運輸型,正常情況下機艙內外均裝貨物,也可選擇沿艙壁設24個折座椅布局,采用方形舷窗。可運輸車輛、工程設施和各種貨物。大型貨物可用外部吊掛系統運輸。
  米-8專機型 豪華型,可運送11名旅客。最大起飛重量10400千克,航程380公裏(有30分鐘余油)。
MI-14 Haze“煙霧”
  

  

  

  

  米-14是前蘇聯米裏設計局的單旋翼帶尾槳岸基水陸兩用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綽號為“煙霧”(Haze)。
  該機於1969年9月首次試飛,接著就在前蘇聯海軍以反潛直升機投入使用,用來取代米-4直升機。
  米-14是在米-8直升機的基礎上的改型。米-14發動機短艙比較短。在座艙的滑動艙門中點上方有進氣口。該機裝有兩臺比米-8的TV2-117發動機功率要大的TV3-117渦輪軸發動機。米-14的尺寸和動部件基本上與米-8相同,但米-14尾槳的位置與米-8不同,安裝在垂直安定面的左側。米-14有如下一些特征:機身下部為船體形,機身後部兩側有浮筒,尾梁下部有一個小的浮筒,從而使該機具有水陸兩用的能力。起落裝置由兩個單輪前起落架和兩個雙輪主起落架組成,可完全收放。在尾梁前部下面有一個多普勒雷達盒。
MI-17md“河馬-C”
  

  

  

  米-17是前蘇聯米裏設計局研制的單旋翼帶尾槳中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它取的綽號為“河馬”-H(Hip-H)。
  米-17於1981年在巴黎航空展覽會上首次展出,1983年開始出口。該機采用米-8的機體和加大了功率的米-14的動力裝置。在法國布爾歇展出的樣機(SSSR-17718)是與米-26一起由莫斯科飛往巴黎的。
  米-17是在米-8的基礎上發展的改進型,與米-8幾乎相同,但米-17的尾獨立核算在垂直安定面的左邊,與米-14相同。從外表上看,米-17的發動機短艙較短,只是座艙前左側艙門中點上方的進氣口靠前了,重新設計了每側噴管前的小噴嘴。米-17裝兩臺TV3-117MT渦輪軸發動機,單臺起飛功率為1454千瓦(1977軸馬力)。與米-8相比,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兩臺發動機的輸出是同步的,可自動保持旋翼的轉速。若一臺發動機功率有損失,則另一臺發動機輸出增加,自動補償。若一臺發動機停止工作時,另一臺發動機功率輸出增加到應急功率1640千瓦(2230軸馬力),從而保持直升機繼續飛行。輔助動力裝置借壓縮空氣起動渦輪軸發動機。如果需要,發動機進氣口可安裝導流板,以避免在未預計的降落場地降落時吸入砂石、灰塵等外來物。座艙布局和有效載荷與米-8相比沒有什變化。米-17主要有客貨運輸型。可運輸車輛、工程設施和各種貨物,能載24名旅客或裝12副擔架。另外米-17還有兩種改型;
  米-17P“河馬”K 通信幹擾機。1990年在匈牙利軍隊中見到2架。機上的天線陣比米-8“河馬”K的有很大提高。大型32元陣裝在每側主起落架之後垂直分開的壁板上。4元陣裝在尾梁兩側。機艙兩側噴口之下有大型雷達罩。
  米-17-1VA“河馬”H 1989年法國巴黎航展首次展出。該型在俄羅斯作為航空醫院使用。內部有3副擔架,一個手術臺,各種手術和醫療設備,配備1名外科醫生和3名護理人員的位置。該型裝兩臺功率更大的TV3-117VM渦軸發動機,單臺功率為1678千瓦(2280軸馬力),爬升率和懸停升限有所提高,但重量和性能沒有什變化。
  前蘇聯武裝部隊使用大量的米-8和米-17直升機。在阿富汗作戰中也曾大量使用過。米-17於1983年向古巴交付了16架,隨後,安哥拉、朝鮮、尼加拉瓜、波蘭、印度和秘魯等也購買了該機。米-17目前仍在生產。民用出口型單價為550萬美元。
MI-24/35 Hind“蜂鳥”
  

  

  

  

  

  米-34是前蘇聯米裏設計局研制的兩排4座輕型多用途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予綽號“蜂鳥”,用來取代米-1教練機。該機主要用於教練、通信、觀測、聯絡和巡邏。1987年年中制造了兩架原型機和一架結構試驗機機體,同年首次在巴黎航展上展出。1988年年中進行了鑒定。主要型別有兩種:雙排座教練型和單排座運動型。目前正在研制的型別是米-34B,它裝兩臺BA3-430雙氣缸旋轉式發動機,起飛功率2×164千瓦(2×223馬力),應急功率2×201千瓦(2×273馬力)。米-34B於1993年首飛,單價為40萬美元。
MI-26 Halo“光環”
  

  

  米-26是前蘇聯米裏設計局研制的重型運輸直升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給綽號為“光環”(Halo)。這種直升機是繼米-6和米-10以後發展的重型運輸直升機,也是當今世界上最重的直升機。為開發西伯利亞及北方沼澤和凍土地帶,前蘇聯決定發展一種全天候重型運輸直升機。在70年代初開始方案論證,正式研制工作大約持續了3年,原型機於1977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81年6月,米-26在34屆法國巴黎航空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
  米-26直升機具有極其明顯的軍事用途,這種直升機最大內載和外掛載荷為20噸,相當於美國洛克希德公司的C-130“大力士”載荷能力。
MI-28 Havoc“浩劫”
  

  

  

  

  

  米-28於1980年開始設計,原型機1982年11月首飛,90%的研制工作於1989年6月完成,同期第3架原型機參加了巴黎航展。1992年後大量裝備部隊。正在研制的型別有:海軍水陸兩用突擊運輸型、夜間攻擊型和空-空作戰型。最近米裏設計局又提出一種傘兵/作戰型,編號米-40,用以滿足空中機動要求。
  米-28的基本設計思想是用來攻擊地面坦克,攻擊近距支持攻擊機和直升機,攔截和下射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攻擊地面活動目標和進行戰場偵察。
  米-28雖然沒有米-24那樣的運載能力,但由於機身橫截面小,從而使米-28具有很高的靈活性和良好的生存能力。米-28直升機可直接用安-22和伊爾-76運輸機運輸到指定作戰地區。
AN-2 Colt“小號手”
  

  

  An-2輕型運輸機,1948年開始量產,An-2是現存俄系飛機中服役最久的機種。原本是供前蘇聯農林部和民航單位做人員運輸、觀測、通訊使用,爾後蘇聯及各共產、第三世界國家的軍方,也大量使用An-2擔任運輸、救護、空降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