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空中力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3:46
 MIG-21 Fishbed light multirole fighter“鱼窝”

  

  

  

  米格-21战斗机(MIG-21)是前苏联于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种轻型超音速战机,单座单发。该型战斗机的原型机于1955年原型机首次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生产最多的一种飞机,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50个国家空军在使用米格-21战斗机。米格-21战斗机共生产了四代,有大约20种不同的型号。这种战斗机的翼展7.15米、机长15.4米、机高4.13米,实用升限为19500米,作战半径270公里,属于战术动作灵活轻巧,爬升速度较快的战斗机,目前全世界仍有超过2000架正在服役的米格-21战斗机。MIG-21 Fishbed light multirole fighter“鱼窝”

  

  

  

  米格-21战斗机(MIG-21)是前苏联于50年代初期研制的一种轻型超音速战机,单座单发。该型战斗机的原型机于1955年原型机首次试飞,1958年开始装备部队,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全球生产最多的一种飞机,目前仍有四大洲的近50个国家空军在使用米格-21战斗机。米格-21战斗机共生产了四代,有大约20种不同的型号。这种战斗机的翼展7.15米、机长15.4米、机高4.13米,实用升限为19500米,作战半径270公里,属于战术动作灵活轻巧,爬升速度较快的战斗机,目前全世界仍有超过2000架正在服役的米格-21战斗机。
MIG-23 Flogger air combat fighter“装配匠”

  

  

  米格-23 是由莫斯科米高扬·格列维奇设计局(今米格-莫斯科飞机科研生产联合体)研制的米格-21(北约称“鱼窝”)后继机种,总设计师是 A.I.米高扬和 R.A.别里亚科夫,主管设计师为 A.A.安德烈耶夫、V.A.拉夫罗夫和 G.A.谢多夫。机号为 231 的首架变后掠翼原型机(设计局编号 23-11)在 1967 年 6 月 10 日由 A.V.费多托夫首飞,并于同年 7 月 9 日的苏联航空节期间在莫斯科图西诺空军机场首次公开展示,并被北约命名为“鞭挞者”(Flogger)。次年 7 月 231 号米格 23-11 完成 98 次试飞后与另 2 架原型机一起交付空军进行试验(原型机总共生产了 10 架),1969 年年中投入试生产,次年装备苏联空军(V-VS)歼击-轰炸航空兵,1973 年开始在莫斯科“劳动旗帜”工厂(今米格-莫斯科飞机科研生产联合体)和伊尔库茨克工厂(今伊尔库茨克飞机科研联合体)大量生产,到 1984 年停产时该家族累计生产数量超过 6,000 架(其中莫斯科工厂生产数量为 4,278 架),超过美国 F-4“鬼怪”II系列(5,195 架),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第 3 代战斗机(俄标)。
MIG-25 Foxbat Interceptor/ reconnaissance aircraft“狐蝠”

  

  

  

  

  米格-25 是近三倍音速的截击机,问世以来苏联十分保密,北约集团军方极为关注。直到 1976 年苏空军中尉别连科驾机叛逃日本,米格-25 之谜才被揭开。据米高扬设计局的型号副总设计师列.格.申格拉娅透露,米格-25 的预研工作是在 1958 和 1959 年进行的。当时美国空军正开展 M=3 的战斗机 F-108 和轰炸机 B-70 的研制。
MIG-27k Flogger B/C Bomber/Ground attack“鞭挞者”

  

  

  

  

  米格-27是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3C基础上研制的战斗轰炸机。原称米格-23Б,后改称米格-27。1969年完成设计,1970年8月20日首飞,1971年开始批生产,至80年代后期停产时共生产了1000多架,其中1973年改称米格-27以后的各型就有910多架。
MIG-29/E Fulcrum Counter-Air Fighter“支点”

  

  

  

  

  

  

  

  

  米格-29(MИГ-29,英文写成MiG-29)是前苏联米高扬-格列维奇实验设计局研制的单座双发高机动性战斗机。预生产型飞机于1979年10月首飞,1982年投产,1983年开始装备部队。米格-29战斗机的基本作战任务是,能在任意气象条件下和苛刻的电子干扰环境中、在全高度范围和以各种飞行剖面摧毁距其200m~60km范围内的空中目标。所以它最适合于空中优势和近距机动空战;其后期的一些型号也可以进行空对地攻击和进行近距空中支持,对付地面上的活动或固定目标。1978年美国的卫星曾从试习基地拍摄到该机的照片,北约一度称之为“拉明”L。后来北约给与的正式绰号是“支点”(Fulcrum)。
MIG-31 Foxhound Interceptor“捕狐犬”

  

  

  

  

  前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在米格-25MP型飞机基础上研制的双座双发全天候截击机,1975年9月首飞,当时称米格-25MⅡ,1979年开始批生产,1980年装备苏联空军,改名为米格-31,北约起绰号“捕狐犬”。目前有米格-31、米格-31M两种型号,其中M型主要装备独联体国家。米格-31采用二元进气道两侧进气、悬臂式后掠上单翼、双垂尾正例程布局。装有两台D-30F-6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152千牛。机长22.69米,高6.15米,翼展13.46米,最大起飞重量46200公斤,最大速度2.8马赫,实用升限20600米,作战半径1400公里。机首装有一部采用相控阵天线的脉冲多普勒雷达,能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可同时攻击4个目标。机载武器有1门23毫米6管机炮,8个外挂架,可携带2枚AA-6红外制导近距格斗导弹、2枚AA-8红外制导中距空空导弹、4枚专门为该型机研制的AA-9“阿莫斯”远距空空导弹。
 MIG-39/1.42 MFI (plasma stealth)

  

  

  

  

  

  
 MIG-AT Training Jet

  

  PAK-FA Sukhoi T-50

  

  

  

  在米高扬设计局的1.42验证机计划被取消后,2002年4月,苏霍伊设计局的T-50设计被选中作为未来的第五代多用途战斗机PAKFA。对T-50的细节知之甚少,估计该机与苏-27为同一重量级,即起飞重量24吨。
 SU-17 Fitter-C“装配匠”

  

  

  苏-17是前苏联苏霍伊设计局研制的变后掠翼单座战斗轰炸机,是由固定翼战斗轰炸机苏-7发展而来的。1966年8月2日原型机首次试飞。苏-17的原型机于1967年7月在莫斯科附近的多莫杰多沃机场首次公开展开,北约集团曾给予绰号“装配匠”(Fitter)。生产型苏-17C于1971年开始装备前苏联空军的前线航空兵。目前苏-17除装备前线航空兵之外,还装备前苏联海军航空兵。前华约组织的一些国家也装备了这种飞机,此外还向前华约组织以外的国家出口,如埃及、伊拉克、利比亚、阿尔及利亚、秘鲁和越南等国。目前苏-17已从俄罗斯空军退出现役。
SU-24 Fencer battlefield bomber/R/EW "击剑手"

  

  

  

  1967年7月2日完成了首次飞行。但遗憾的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一试验型飞机走入了死胡同,于是不得不另起炉灶,以苏-17飞机为蓝本,制造新型变后掠翼飞机。1970年1月17日,著名试飞员伊柳申驾驶改进后的首架试验机T6-21飞上了天空。诊机最初称为苏-19,后正式命名为苏-24。

  1971年,苏-24开始在新西伯利亚的飞机厂成批生产,并于同年12月进行了首架成批生产型飞机的首飞,这也是该机的第7架试验机。1974年年底,首批苏@24开始装备部队。该机的生产一直持续到1993年,共制造了各种型号1200多架。该机集强击机与前线轰炸机的性能于一身,并在苏联的军事装备史上首次引人了"航空作战系统"这一概念,更因为可携带较重的作战负载而被西方称为"炸弹卡车"。
SU-25 Frogfoot Close support/ground attack“蛙足”

  

  

  

  前苏联于1975年试飞的单座攻击机。飞行员的座椅包敷着1英寸厚的钛合金装甲,如同置身于装甲浴盆之中。采用图曼斯基R-195型发动机,单台推力44.13千牛顿,喷嘴末端经过特别改装以降低排气温度,减少红外线踪迹;SU-25的发动机外形虽不美观,但输出马力强劲,在同级攻击机种中功率最高。主要武器:AO-17A型30毫米机炮,翼面下有8个外挂点,挂载量可达4400公斤,包括各种火箭吊舱、多种空对地导弹和炸弹。
SU-27 Flanker air superiority fighter“侧卫”

  

  

  

  

  动力装置:2台AL-31F,单台推力7600公斤 机载武器:30毫米机炮,10个外挂点, 苏27已由沉飞开始组装生产,命名为歼11。主要技术数据: 机长:21.935米 翼展:14.7米 机高:5.932米 机翼面积:46.5平方米 空重:千克 正常起飞重量:千克 最大起飞重量:30000千克 最大使用速度:2.35M 升限:18000米 爬升率:米/秒 最大航程:公里 作战半径:1500公里
SU-30 Two-seat multirole fighter“侧卫”

  

  

  

  Su-30MK是在Su-27UB双座教练机的基础上研制的多用途战斗轰炸机,拥有类似F-15E那样的精确攻击能力。同时还有在防区外发射制导导弹的能力。Su-30MK发动瘫痪攻击时使用的武器包括KAB500KR型500公斤级电视制导炸弹、KAB500L型500公斤、KAB1500L型1500公斤级激光诱导炸弹、它们由俄“比姆派尔”设计局设计。其中KAB500KR为电视诱导型炸弹,弹头重量360公斤。一般在五十至五千米高度投下,命中蟛钤谒闹疗呙字洌笾孪嗟庇贐2在攻击中国使馆中可能使用的JDAM。可谓非常准确。使用相同电视诱导系统的1500公斤级别制导炸弹称为KAB1500KR。
SU-34/32FN Long range fighter-bomber“鸭嘴兽”

  

  

  

  

  Su-32是在Su-27的基础上研制的并列双座战术轰炸机,原来叫做Su-27IB,该机采用了鸭式翼的布局,机身有所加长,机头剖面为扁圆形,具有极强的对地/海打击能力并兼顾较强空战能力。最新改进型是Su-34。
 SU-35 all-weather counter-air fighter

  

  

  

  

  

  苏-35飞机采用翼身融合气动布局和放宽静稳定度技术,有一对小的全动鸭式前翼,动力装置为两台带控制推力矢量系统的L—35涡轮风扇发动机,苏—35的雷达对战斗机这类目标的发现距离为165~245千米,对轰炸机、预警机或大型运输机的发现距离可达400千米。它同时可跟踪15个空中目标,用导弹可同时攻击6个目标,还首次采用了后视火控雷达技术,苏-35发射的导弹可以向后半球发射,一门30毫米航炮,12个外挂点
SU-37 multirole fighter

  

  

  苏-37是俄罗斯苏霍伊实验设计局开放型联合股份公司研制的多用途全天候超机动性战斗机,苏-37是在苏-27基础上为俄罗斯空军研制一系列第四代战斗机和第五代多功能战斗机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该机采用了集成式远程电子控制系统以及现代化的数字式武器控制系统
 SU-39 Close support/ground attack“蛙足”

  

  Su-39是Su-25的改进型,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设计,设计方案T-8M。该机1984年8月首飞,1997年研制成功。起初代号为Su-25TM,不久改为Su-39。

  Su-39的设计集中在改进电子设备和武器装备上,对机身只做了少许修改。Su-39采用了SAU-8型自动飞行控制系统,该系统能与武器投放、导航系统联合操作。SUV-39系统是Su-39的武器投放和导航计算的任务计算机,可提供综合的导航、显示和瞄准功能。导航系统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多普勒导航系统、近距与远距无线电导航系统、A-735卫星导航接收机和无线电高度表。目标感受电子设备有“风雪”光电瞄准与激光制导系统,装在机头内。“风雪”系统结合“系缆”测距仪/指示器和白昼电视系统它提供27度×36度宽视场电视图像,或23倍放大率的窄视场电视图像。在窄视场方式下,可作自动目标跟踪和某种形式的目标自动识别。“风雪”系统的目标识别距离对坦克为8至10千米,对直升机为6千米,对摩托艇为12千米,对桥梁为24千米。夜视光学/电视系统吊舱在夜间和恶劣气象条件下执行任务时使用。它能识别6至8千米远的桥梁和小船,识别8至12千米远的驳船。Su-39挂装了新式的RLPK-25雷达吊舱。该吊舱内装有“科皮奥”-25多功能脉冲多普勒雷达。该雷达对坦克群的探测距离是25千米,对战斗机的探测距离为57千米,对驱逐舰的探测距离为200千米。
S32/37 Golden Eagle“金雕”

  

  

  

  

  

  S-37战斗机是俄罗斯苏霍伊公司研制的新一代战斗机。1987年开始研制,1997年9月25日首飞,俄罗斯称其是比F-22、苏-37等第四代战斗机更先进的第五代战斗机。该机采用了前掠翼,以提高低速度飞行时的可控性,并能在所有飞行状态下提高空气动力效果。采用三翼面、双垂尾、前后全动式操纵面的气动布局和推力矢量控制技术,机体广泛采用了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超音速巡航、超机动性和隐身能力。装有两台AL-41F推力矢量涡扇发动机,单台最大加力推力175千牛,推重比约为10。机长22.6米,机高6.4米,翼展16.7米,最大起飞重量34吨,最大速度2.1马赫,升限18000米,最大航程3300公里。机载设备包括俄制最先进的数字化多信道设备、自动化综合指挥系统、组合导航系统及新一代的乘员生命保障和弹射综合系统。装备先进的雷达,使用了带有电视、热红外、激光设备的光学雷达及后视雷达。机内武器舱可携带超远程空空导弹和远程空空导弹,包括KS-172导弹,这种二级导弹可以达到高超音速,装备复合制导系统,能够打击400公里外的空中目标。也可携带空对地突击武器,同时保留了30毫米机炮.
 IL-20 COOT-A“黑鸦”

  

  

  伊尔-20是用伊尔-18式民航机加装电子战设备的电子干扰机。1978年为西方发现。飞机外形与伊尔-18相同,但加装了大量天线罩与天线,其中有:在腹部装有长10.25米、高1.15米的雷达罩,内装侧视雷达天线;在前机身两侧各有一个长4.4米,厚0.88米的整流罩,内装各种传感器及照相机。在中机身以后的机身腹部装有很多天线与天线罩。
 IL-38 May“山楂花”

  

  1967年首飞,共制造了100架,目前俄罗斯海军航空兵拥有约35架伊尔-38。1977年首次向印度交付出口5架,2002年10月其中一架坠毁。该机也是伊留申设计局设计的最后一种作战飞机。

  改进型伊尔-38SD除了执行反潜作战任务之外,还可以作为海上巡逻机、电子侦察机、海上搜救飞机和打击海上目标的武装飞机作用。 伊尔-38型机是苏联“伊留申”飞机设计局以伊尔-18型民航机为基础,研制开发的反潜机,于1970年开始装备部队。 伊尔-38型机翼展37.42米、机长39.6米、机高10.16米、最大起飞重量为63500千克、最大巡航速度595千米/小时、最大航程7200千米。头下部有大型雷达罩,尾部为磁探测器。三人制驾驶舱,机身中部为作战舱,乘员10-12人,装备4台AИ-20N涡轮螺桨发动机。 该型机机翼前后的机身下部为前后两个武器舱,可携带RGB-1、RGB-2、RGB-3声纳浮标,AT-2鱼雷和深水炸弹,其雷达对大型舰艇的探测距离达到250千米。”
 IL-76/78 MIDAS

  

  

  
IL-102

  

  

  IL-102 仅在 1978 年造过一架原型机,采用两具推力 5,200 公斤的克里莫夫 RD- 33 无加力涡喷发动机。翼展 16.90 米,最大起飞重量 22,000 公斤。除在机尾有双管23 毫米机炮外,在机腹下也设有双管 30 毫米机炮。IL-102 在尺寸上比 Su-25 大,在最大起飞重量/载弹量上都优于 T-8,装甲防护也更好。但是在试飞中 T-8 表现出了更佳的机动性于任务弹性,IL-102 笨重的身躯和落后时代的设计思想注定了它的失败。
 IL-114P MULTIPURPOSE PATROL AIRCRAFT

  

  伊尔-114是俄罗斯伊留申设计局设计的双发涡轮螺桨短程客/货支线运输机,用于取代安-24一级的支线运输机。1986年完成最终设计,1990年3月29日原型机进行首飞。共生产5架原型机,其中两架原型机用于静力试验。截止1990年10月已完成100次试验飞行。首架生产型飞机于1992年6月首飞,1992年底已生产3架,生产型伊尔-114,估计单价为895万美元(1993年)。
 YAK-28 Brewer“火棒”

  

  

  雅克-28是双座轻轰型和截击型同时发展的军用机,是典型的“派生”式设计。它在雅克-25基础上发展而来,被看成是第三代雅克-25。估计于1954年设计,1959年试飞,六十年代初进入前线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服役,西方分别称之为“阴谋家”(轻轰型)和“火棒”(截击型)。雅克-28在总体布局上与雅克-25/27系列基本相同,主要区别是:中单翼改成上单翼;起落架为自行车式,前后均为双轮,前起落架在座舱下面,后起落架大大后移,直到紧靠着腹鳍处;整个翼根前缘向前伸展,垂直安定面和方向舵的高度都增加了。
YAK-130 Combat trainer

  

  

  
 YAK-141 Freestyle V/STOL multirole fighter“自由式”

  

  

  

  雅克-141(又称雅克-41)是一种用于中小型航空母舰上使用的舰载超音速垂直-短距起落(V/STOL)战斗机,主要执行舰队防空任务,也可用于近距空中支持、近距格斗和攻击海上或地面目标。它以前苏联研制垂直-短距起落飞机(如雅克-38)的经验为基础,于1975年开始设计,1989年开始飞行试验工作,到1991年中已试飞近200余小时,按原计划该机研制工作将在1995年左右全部结束。1991年一架原型机试飞时坠毁,该项计划中止。目前正在寻求雅克-141M的国际合作伙伴。北大西洋公约集团给予该机的绰号为“自由式”(Freestyle)。
TU-16 Badger“獾”

  

  

  Tu-16轰炸机简介:图-16是前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Tupolev Design Bureau)设计的高亚音速双发中程轰炸机,该机于1950年开始研制,1952年第一架原型机首次试飞,1955年正式交付使用。图-16除装备前苏联空军外,还外售埃及、伊拉克、印尼等国空军。我国的轰-6中程战略轰炸机也是在图-16轰炸机的基础上研制而成的。  图-16采用细长流线型机身,后掠机翼,平尾和垂尾都有较大后掠角。图-16各型生产总数达2000架以上,1966年开始退役,目前仍有相当数量的图-16仍在服役,另有一些改作加油机、电子干扰机和侦察机用。  图-16有许多改型,但各型外形基本相同,仅仅设备不同或局部外形有些修改。其主要型别有:图-16A,战略轰炸基本型,带核弹和常规炸弹,乘员7 名,机头下有小型雷达罩。在机头、机身上下炮塔及尾部炮塔内装7门23毫米机炮;图-16B,海军型,翼下可挂两枚AS-1“狗窝”(Kennel)空对面导弹;图-16C,海军型,机头装有大型制导雷达,机身下可挂一枚AS-2“鳟鱼”(Kipper)空对舰导弹;图-16D,海上电子侦察型,机头同C 型,机身中部下面有3个泡形整流罩;图-16E,为A型改进型,弹舱中增装照相机;图-16F,基本上同E型;图-16G,为A型的改进型,翼下可挂两枚 AS-5“鲑鱼”(Ke1t)空对面导弹,主要装备海军航空兵反潜部队;图-16H,护航电子干扰型,弹舱内放电子干扰物,施放口在弹舱后;图-16J,专用电子干扰型;图-16K,电子侦察型。   动力装置   早期型的动力装置为两台Mikulin AM-3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静推力为8750千克力,后改装两台PД-3M型涡轮喷气发动机,单台静推力为9500千克力。   武器:机上共装7门23毫米机炮,机身中段有6.5米长的弹舱,载弹量3000~9000千克,可装核弹和各种炸弹,海上作战可装鱼雷或水雷。一些改型可装每枚重2000千克的遥控炸弹,翼下可挂AS-1至AS-5等各种空对面导弹。   尺寸数据  翼展:33.00米机长:34.80米机高:10.80米机翼面积:165.65平方米后掠角:35度展弦比:6.6主轮距:9.78米前后轮距: 10.90米   重量  空重:37040千克正常起飞重量:72000千克最大起飞重量:75800千克允许着陆重量:48000千克最大载油量:34360千克  性能数据   最大平飞速度:992千米/小时实用升限:12800米续航时间:7小时20分作战半径:2300千米最大航程:6000千米
 TU-22M Backfire“逆火”

  

  

  Tu-22M(亦称“图-26”)是俄罗斯图波列夫航空科技技术联合体研制的变后掠超音速轰炸机,属中程战术轰炸机,北约组织取的绰号为“逆火”。该机于 1962 年开始研制,原型机于 1969 年夏天首飞,生产型飞机于 1974 年开始交付部队使用。该机于 1992 年在范堡罗航展上首次公开露面。

  该机采用掠正例程布局,悬臂式下单翼可以根据需要变换后掠角(20 度、30 度和 65 度),普通半硬壳式机身,后部截面为矩形,进气道位于机身两侧 。该机具有核打击、常规攻击以及反舰能力,良好的低空突防性能,使其生存能力大大高于前苏联以往的轰炸机。Tu-22M 是前苏联的第一种航程较远的超音速轰炸机,可以攻击除葡萄牙和挪威以外的所有欧洲国家,如果经空中加油,还可以从前苏联经极基地起飞,攻击美国本土目标后,飞回国内基地。它也是目前世界上列入装备的轰炸机中飞行速度最快的。
TU-95/MS Bear Strategic bomber“熊”

  

  

  

  

  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是苏联第一种能够穿越北极飞到美国进行战略核轰炸的轰炸机。主要用于跨越北极,攻击美国本土。这种飞机除能执行战略攻击任务外,还可用于执行照相、电子侦察、海上巡逻及反潜等各种任务,为此发展了多个改型。“熊”(Bear)是北约组织给予该机的绰号。图-95于1951年开始研制,1954年首次试飞,1956年服役,估计产量约300架,早已经停产。图-95航程长,可完成当时的战略任务要求。但速度慢,不适于在3000米以下高度飞行,且自卫能力差。因此当防空技术不断提高后,图-95只能袭击无防空力量的目标,或在夜间使用电子干扰设备进行偷袭,或发射防区外远程导弹。到1993年仍有约230架图-95在服役,其中俄罗斯有170架左右。
TU-126 Moss AWACS“苔藓”

  

  

  图-126是前苏联的空中预警和控制飞机。该机估计于1960年开始设计,1962年首次试飞,通过系统鉴定试验后于60年代末开始装备部队使用。

  据说,1971年12月由前苏联飞行员驾驶的图-126曾被派到印度参加印巴战争。印度空军曾深入巴基斯坦境内160公里进行夜间空袭,每次空袭都有一架图-126在印境地-空导弹防区内约6000米高度飞行。根据作战情况估计,图-126雷达作用距离约370公里,采用了延迟线固定目标对消技术,具有海上下视和有限陆上下视能力,可作为截击机或对地攻击机的空中导引指挥站。

  图-126是以图-114型民航机为基础改装而成。机体与图-114基本相同,但在机头加装了空中受油管,尾部有腹鳍,机身上部装有直径为11米的旋转雷达天线罩。
TU-142 Bear-F ASW“熊”

  

  

  Tu-142是苏联图波列夫设计局在Tu-95战略轰炸机基础上研制的远程反潜巡逻机。该机于1963年3月开始研制,1968年6月18日第一架Tu-142的试验机首飞,1972年12月14日正式在苏联海军航空兵服役,以后有发展了该机的改进型Tu-142М、МЭ、МРЦ等机型。1986年印度购买了8架图-142МЭ型
 TU-160 BlackJack Strategic bomber“海盗旗”

  

  

  

  “海盗旗”战略轰炸机是苏联TU波列夫设计局研制的,大约于1976-977年开始全面设计。1979年2月19日出版的美国《航空周刊》报道,苏联正在研制一种新型变后掠翼轰炸机,装4台涡轮风扇发动机,不进行空中加油的航程为13500公里,冲刺速度可达M2.3,该机具有超音速低空突防能力。美国国防部认为,这种变后掠翼轰炸机具有类似B-1B的性能。“海盗旗”轰炸机大约从1982年开始试飞,到1987年至少有8架原型机和预生产型参加了飞行试验。到现在为止,前苏联和俄罗斯至少生产近60架,其中有3架坠毁。而前苏联首次但将“海盗旗”公诸于世的时间为1988年。
KA-25 Harmone Naval helicopter“激素”

  

  

  

  卡-25是前苏联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双桨共轴式反潜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激素”(Hormone)。

  1961年7月,该机的原型机在前苏联航空节上进行了首次飞行表演。当时西方曾命以代号卡-20“竖琴”(Harp)。

  卡-25基本上是由早期设计的卡-15和卡-18发展而来的。采用了两副共轴反转三片桨叶旋翼,吊舱加尾梁式机体,多垂尾尾翼和不可收放四点式起落架。两台小型涡轮轴发动机并排安装在机舱顶部,从而使座舱有了较大的空间,用来运载乘客,安装设备,存放燃油和运载货物。

  按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所取的绰号,卡-25各型别为:

  卡-25“激素”A 基本反潜型。在机头下方的雷达舱内装有搜索雷达,雷达舱直径为1.25米。此外,还装有拖曳式磁异探测器,投吊式声纳和光电探测器。无夜间和全天候深水探测能力。

  该型用于“克列斯塔”Ⅱ和“卡拉”号巡洋舰,“基辅”和“明斯克”号巡洋航空母舰和“基洛夫”号核动力导弹巡洋舰上,每艘舰可载19架卡-25“激素”A和卡-25“激素”B。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号巡洋直升机母舰上可载18架卡-25“激素”A。

  卡-25“激素”B 电子战型。主要用来为舰艇发射导弹截获目标。包括从“克列斯塔”Ⅰ号巡洋舰发射SS-N-3导弹,从“基辅”号巡洋航空母舰发射SS-N-12和从“基洛夫”和“伏龙芝”号战斗巡洋舰发射SS-N-19导弹。该型机头下方装有一个大的下表面为球形的雷达天线罩,机舱后下方装有一个圆筒形雷达天线罩。此外,还装有数据传输设备。

  卡-25“激素”C 通用搜索救援型。基本上类似于“激素”A,但装有一些不太重要的作战设备和可卸武器。该型有时在机头上装有涂红、白涂漆的八木天线。

  卡-25各型从1966年到1975年总共生产了460架。在前苏联海军舰队和岸基直升机部队中,有250架卡-25和米里设计局设计的较新直升机在服役,取代了以往装有活塞式发动机的米-4直升机。叙利亚空军部队装备了9架卡-25,用于岸基反潜,印度和南斯拉夫也都装备了数量不等的这种直升机。

  卡-25K 民用飞行起重型。1967年第一次在法国巴黎航空博览会上展出。卡-25K装有一个可拆卸的吊舱,这个吊舱为坐在吊舱中的驾驶员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吊舱内有操纵系统,当悬停和起吊货物时,由坐在吊舱内的驾驶员操纵直升机和观察货物。吊舱内的座位面向后方,这样,驾驶人员的视野就不会受到任何限制。巡航飞行时,则由另一名驾驶员操纵直升机。这样的分工不但增加起吊货物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同时还可以节省时间。

  卡-25K的有效载重与起飞重量比较高,机动性比较好,外形尺寸也比较小。旋翼、传动装置、发动机及其附件均为单独的自主部件。这些部件可在一小时内拆卸下来。卡-25K除机身较长(9.83米)外,其外部尺寸、动力装置、重量与性能均与标准的卡-25相似。
KA-27/29/32 Helix* Naval helicopter“蜗牛”

  

  

  

  

  

  卡-29直升机是俄罗斯卡莫夫直升机科学技术联合体(原卡莫夫实验设计局)在卡-27的基础上研制的双发突击运输及电子战直升机。1985年进入俄罗斯北海舰队和太平洋舰队服役。卡-29直升机有众多改型,其中卡-29RLD后名为卡-31,为雷达警戒直升机,1988年首飞,对战斗机的电子侦察半径为100-150千米,对水面舰只侦察半径为250千米,最多可同时跟踪20个目标。俄罗斯海军航空兵一共装备了30多架卡-29。
KA-50 Hocum/ Werewolf“狼人”

  

  

  

  

  

  卡—50武装直升机是由卡莫夫设计局设计生产的。用于与敌进行直升机空战,摧毁坦克、装甲和非装甲技术装备、低空低速飞行目标,以及敌战场前沿或纵深的有生力量。在卡—50的基础上还改装有卡—52和卡—50H。

  卡—50的飞行员可以说是当今世界上最“安全”的飞行员,因为这是第一个也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将弹射救生系统(K—37弹射座椅)投入武装直升机的飞机。这一系统可在任何高度和飞行速度时,一旦遇到危险就可由K—37弹射座椅将飞行员安全弹出机舱,进行安全跳伞。

  卡—50为单座型,其攻击火力很强,机翼下有4个挂架,可携载16枚激光制导的“旋风”反坦克导弹,有效射程8—10公里,可穿透900毫米的反冲爆装甲。机上还有4组80毫米C—8M“空地”火箭,共80枚。此外,机头右侧还有1座在两个平面内有限转动的炮塔,炮塔内装有1门火力强大的30毫米口径机炮。这种火炮可以装填两个分离的弹药箱中的弹药,一个是强爆炸性弹药,另一个是穿甲弹药,飞行员可以根据打击目标自由选择任何一种弹药。由于卡—50装备了这种机炮,使其打击目标的准确性远远超过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有消息称,美国也正在将类似于俄罗斯卡—50的火力系统用于其正在研制的“科曼奇”侦察战斗直升机中,但其设计的飞行性能大大逊色卡—50武装直升机。
 KA-52 Alligator“短吻鳄”

  

  

  由俄罗斯著名的武器制造商“卡莫夫”设计局设计的,它继承了上一代卡-50“黑鲨”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有了改进。卡-52在夜间和复杂环境情况下的作战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卡-52的通讯系统能保障它与作战指挥部的持续联系,这样它的服役将大大提高俄军的协调作战能力。
 KA-60 Kasatka (Killer Wale) “逆戟鲸”

  

  

  —60单桨多用途轻型直升机是由俄罗斯著名的卡莫夫设计局研制的一种新型军用直升机,原称V—60,北约代号“逆戟鲸”。该机由位于莫斯科郊外的卢霍维奇飞机制造厂负责生产批量。卡—60脱离了卡莫夫设计局传统共轴反转旋翼布局,总体布局为4片桨叶旋翼和涵道式尾桨布局,可收放式三点吸能起落架。卡-60具有完美的空气动力外形,每侧机身都开有大号舱门,尾桨有11片桨叶。座舱内的座椅具有吸收撞击能量的能力。驾驶舱内有2名驾驶员,主驾驶员在右侧。座舱可乘12—16名乘客,要人专机布局时安装5个座椅。动力装置两台诺维科夫设计局TVD—1500涡轮轴发动机,功率2×970千瓦(2x1318轴马力)。该机可替换米—2、米—4和卡—26。主要用于运输、搜索和救援,还可执行对公路、森林、石油管路的巡逻任务。
MI-6 HOOK“吊钩”

  

  

  

  米-6/米-22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设计的单旋翼带尾桨式重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吊钩”(Hook)。

  该机于1954年开始研制,1957年试飞,同年秋季公开展出。当时米-6是世界上最大的直升机。

  米-6有下述型别:

  米-6“吊钩”A 基本运输型。

  米-6“吊钩”B 指挥支持型,装背部绳状天线。

  米-22“吊钩”C 改进的指挥支持型,尾梁前装有大型背部刀形天线。

  米-6直升机机身后部有蛤壳式舱门和液压收放的折迭式踏板,便于装卸导弹和大炮等重型军事设备。在执行起重任务时,可用位于重心处的吊钩在外部吊挂大型货物,例如:重型建筑设备,石油钻探机械部件等。当执行救火任务时,可运载灭火器材和消防人员到着火地区。当执行伤病员救护任务时,可装载41副担架和两名医护人员。作为旅客机使用时,可运送65名旅客及随身携带的货物和行李。

  米-6直升机在所创造的14项国际航空协会承认的E1级纪录中,包括起重20117千克载荷的纪录。一直维持到1983年年中的纪录有:1964年8月26日鲍利斯·卡里斯基驾驶米-6创造约100公里闭合航线的340.15公里/小时的速度纪录;1962年9月15日,由同一驾驶员和机给人员创造的携带1000千克和2000千克载荷,以330.377公里/小时速度飞行1000公里航线的速度纪录;1962年9月11日,由瓦西里·克洛琴柯和4名机组人员创造的携带5000千克载荷,以284.354公里/小时平均速度飞行1000公里闭合航线的纪录。

  米-6直升机最初生产了5架,用于试验,接着生产了30架,以后大约又生产了800架,广泛用于军用和民用。1970年公布该机的生产速率为每月8架。目前,在俄罗斯地面部队使用的有450架,阿尔及利亚、伊拉克、秘鲁和越南等国空军均装备有这种直升机。米-6直升机1991年停产。
 MI-8 Hip“河马”

  

  

  

  米-8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研制的中型运输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河马”(Hip)。

  该机于1960年5月开始研制,第一架原型机于1961年6月开始首次试飞,同年7月首次展出。第一架原型机采用了一台2013千瓦(2737轴马力)的AI-24V涡轮轴发动机和一副四片桨叶旋翼。后来改装为五片桨叶旋翼。第二架原型机于1962年8月17日首次试飞,这架原型机改装两台1267千瓦(1723轴马力)TV2-117A型涡轮轴发动机。

  自1961年起,位于前苏联喀山和乌兰乌德的两家直升机制造厂已经生产了近2000架米-8和加大了功率的米-8的改型—米-17,出口到世界上39个国家和地区。

  米-8民用型直升机有下列3种型别:

  米-8 民用客运型,标准座椅数为28~32个,采用大型方形舷窗。每名旅客可携带15千克行李和小型货物。

  米-8T 民用运输型,正常情况下机舱内外均装货物,也可选择沿舱壁设24个折迭座椅布局,采用方形舷窗。可运输车辆、工程设施和各种货物。大型货物可用外部吊挂系统运输。

  米-8专机型 豪华型,可运送11名旅客。最大起飞重量10400千克,航程380公里(有30分钟余油)。
MI-14 Haze“烟雾”

  

  

  

  

  米-14是前苏联米里设计局的单旋翼带尾桨岸基水陆两用直升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给绰号为“烟雾”(Haze)。

  该机于1969年9月首次试飞,接着就在前苏联海军以反潜直升机投入使用,用来取代米-4直升机。

  米-14是在米-8直升机的基础上的改型。米-14发动机短舱比较短。在座舱的滑动舱门中点上方有进气口。该机装有两台比米-8的TV2-117发动机功率要大的TV3-117涡轮轴发动机。米-14的尺寸和动部件基本上与米-8相同,但米-14尾桨的位置与米-8不同,安装在垂直安定面的左侧。米-14有如下一些特征:机身下部为船体形,机身后部两侧有浮筒,尾梁下部有一个小的浮筒,从而使该机具有水陆两用的能力。起落装置由两个单轮前起落架和两个双轮主起落架组成,可完全收放。在尾梁前部下面有一个多普勒雷达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