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P】 共和国最后的骑兵:我们有位无言的战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5:18:03
2010年5月12日


战士正在牧马。

夕阳下暮归的马群。
新华网消息(杨雷):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50公里,毛登牧场。
初冬的草原早已没有了一望无际的绿色,锋利的白毛风刮得人脸生疼,放眼望去,一片枯黄,只有四间小屋和一个用栅栏围起的马圈让人嗅到了一丝生机,屋顶迎风飘扬的红旗显得格外醒目,从很远就可以看到。
 这里是中国最后的骑兵挥马扬鞭的战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广泛应用于战场,古老的骑兵已逐渐成为强弩之末,我军目前仅象征性地保留了几支骑兵部队,执行巡逻、警戒等任务。驻扎在这片被誉为"天堂草原"的是内蒙古骑兵第二营。
  每年5到9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也是骑兵马上训练的最佳时机。"可惜你们来得不是时候。"骑兵第二营教导员任志龙有些遗憾地对我们说,"由于天气的原因,部队在9月底就已经撤回锡林浩特市了,只留下几名战士在这里放养战马。"
  迎着冬日和煦的阳光,任志龙为记者描述起了夏日骑兵训练的景象。"那边是我们的驻地,都是临时搭起的蒙古包;那边是我们的训练场;看到远处的山坡了吗?那是我们的阅兵场……"
顺着任志龙手指的方向,还真的可以看到搭建蒙古包留下的残砖和用于障碍训练的矮墙。眼前的景象让你不由得浮想起雪亮的军刀、乌黑的步枪,骑兵驰骋着骏马从草原飞奔而过,卷起滚滚黄尘。
 夕阳将远处的天边和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染成了一片绯红,一条黑线在地平线上蠕动着,那是暮归的马群。伴着偶尔迸发出的嘶鸣声,两名骑兵挥舞着套马杆不断驱赶着马群,惊起了一片停留在水槽边小憩的飞鸟……
^  没有落过马的骑兵不是好骑兵

战士爬到马圈上准备清点即将归来的战马的数量。

夏季全营战士到牧场驻训时搭建蒙古包留下的残砖。
没有落过马的骑兵不是好骑兵
留在牧场的"牧马人"一共有6个,一个干部、一个兽医带着4名战士,每隔一段时间轮换。为了给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腾出床铺,两名战士临时回到了部队营区。每天清晨6点,两名战士赶着马群到20公里外的草场放马,待太阳下山之际,两名战士再将战马一匹不差地赶回马圈,排长和兽医主要负责饮食和生活保障。
 "营里共有143匹战马,每一匹马我们都认识,少了哪匹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排长长福有些得意地对我们说。长福拉着我们走到马圈前指着一匹栗色马说:"你看,这匹马个子小,颜色浅,我们就叫它'大骡子';那匹马又黑又高,跑得也快,我们就叫它'闪电'。"看到他们,长福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
在骑兵第二营里,每一匹战马都有自己的档案,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战马也有自己的编号,每当"新马下连"时,编号就被烙在马屁股上。战士们可不愿记这些冗长的编号,他们都会根据马的特点给马起一些绰号,就像孩子的乳名。
 骑兵营里的马都是骟马,兽医王青伟对记者解释说,如果不骟的话,马匹就会为了争夺异性而互相争斗,影响马群的"安定团结",有时一匹烈马可以让另外一匹"一蹄毙命"。
看着这些驯服的战马,战士尚春磊给我们讲起了自己刚接新马时的经历。"刚来的新马不能骑,要让它随着马群适应一年。有的马非常烈,人一骑上去它就使尽浑身解数想把人摔下来。有时人跟本上不去,就把沙袋先放在马背上,直到它适应了驮运重物。"
 对于骑兵,落马是家常便饭,骑马胜似闲庭信步是用一次次落马换来的。每一名骑兵几乎都曾因为骑马受过伤、流过血,还有的战士因为骨折从此告别了骑兵生涯。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落过马的骑兵不是好骑兵。
'骑兵的两大杀手:老鼠洞和红色塑料袋

在牧场上,战士们需要经常收拢马群,防止战马走失。

清晨,马群迎着小雪跑向牧场。
骑兵的两大杀手:老鼠洞和红色塑料袋
来到这里不骑马,就算白来了一趟骑兵营,最温顺的"大骡子"成了记者的坐骑。看着战士们信马由缰很是自在,自己真正骑上去却根本没有想象得容易,每当战马小跑起来时,那种颠簸的感觉很难受。看着记者痛苦的表情,战士刘元宽勒住马缰,等着记者的马赶上来时说:"我们刚骑马的时候,整天都在马上,有时屁股都被磨得血肉模糊,晚上只能趴在床上睡觉,时间长了,我们的屁股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草原上虽然一马平川,但也不能纵情驰骋,看似平静的草原处处隐藏着陷阱。在草原上骑马有两大"杀手":红色塑料袋和老鼠洞。马是一种极其胆小的动物,有时迎风吹来的红色塑料袋从马眼前飞过,极容易使马受惊,狂跑不止。有些老鼠洞看似很小,其实地下已经被老鼠完全掏空,当战马不慎踏入时,很容易"马失前蹄",造成人员落马。草原上的老鼠洞很多,大概几十米就有一个,刘元宽领着记者小心翼翼地绕过这些草原上的"地雷"。
从战马上下来,记者的两条腿有些僵直,一方面由于骑马时神经高度紧张,肌肉紧绷;另一方面两条腿真切地感受到了被草原的寒风吹过之后刺骨的痛。"我们都习惯了,好多战士都患有关节炎和风湿性疾病。"战士常春磊拍着自己厚厚的护膝说,"等我退伍之后,不用想别的,只要拍拍我这两条老寒腿,我就知道我曾经属于那支最后的骑兵。"
  我们有位"无言的战友"

 两名战士正在合力为战马套上马嚼子。

这片草原没有地表水源,人和战马的供水全靠发电机抽水保障。
我们有位"无言的战友
  马匹的寿命一般在20到30年左右,一匹战马通常能够在部队服役7到10年。在部队里,战马就是战士,是"无言的战友"。战马有优异的表现,同样可以立功,胸前戴着大红花,记入属于战马的档案;战马也会"为难"新兵,陌生的战士骑上来,绝对不会让你轻松驾驭;战马也会犯错误,为了能吃到鲜嫩的青草而独自离群,害得战士们好找……
  "我真正爱上了我的'战友'是在一次外出找马的路上。"战士常春磊拍着自己的战马说,"太阳已经落山,入夜的草原伸手不见五指,我迷了路,根本找不到回去的方向,当时心里很害怕,也有点绝望,我放开缰绳,让战马自己走,互相鼓励着,最后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那一次,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无言的'战友。"
  每一名战士都对马有着特殊的情感,对于兽医王青伟来说,能够为马治好病,就是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战友之情。马是"直肠子",不像其他反刍类家畜能够反复消化,肠梗阻是马的常见病。每次王青伟都要用手从马的肛门伸进去为马疏通,看着战马能够重新站立起来,那就是一个军马兽医最高兴的事。
  既然是战士,就总有光荣退伍的那天,军马也要转业,也要"卸甲归田",这些转业的军马会回到田间地头颐养天年,没准也会像老战士一样不时回忆起军营的光辉岁月。还有的功勋战马会一直留在军营里终老,它们的兵龄比这里的骑兵还要长,不时"教训"一下其它战马,那是老兵才有的风范。
  老兵退伍是军营里最感伤的时刻,骑兵不仅要告别自己的战友,更要和朝夕相处的战马说再见。"那是我一年里最不愿意经历的日子。"战士刘元宽说,"每到老兵即将退伍的最后一天,营里都会举办'军马告别仪式',老兵把自己的马牵出来,再为它们刷一次毛,喂一次草料,合一张影。那个时候,再硬的汉子都会流眼泪。我现在都无法想象怎么面对退伍的那天。"
  孤独的牧马人


  这是战士们的宿舍,冬天取暖依然要靠火炉。


  战士们的食物全部要靠部队从市里送,大概每7到10天一次。

  孤独的牧马人
  在冬日的草原上放马,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的,生活单调地就像时钟,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排长长福和兽医王青伟负责餐饮保障,每天清晨,他们俩就开始张罗一天的伙食。这里不通电,更没有煤气,日常用电需要靠汽油发电机维持。为了节省能源,战士们通常只在晚上用电,平时做饭只能生火。厨房里只有一口大锅,想要焖熟一锅米饭,至少得需要三个小时,所以在这里战士们最常吃的是挂面和烙饼。
  草原上的水资源很宝贵,要靠抽水机从十多米深的井底抽上来维持战马和人的基本需要,王青伟已经在牧场呆了近一个月了,想要洗澡那简直是奢求。每隔7到10天,营里会把战士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和油料送到牧场,种类很丰富,各种肉类、蔬菜和副食一应俱全。但是在这里,如何保存食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天冷还好说,天热的时候食物很快就会腐烂。"没办法,有时我们只能拣一些能吃的吃,有时候也得饿肚子。"长福向记者介绍说。
  放牧的草场杳无人烟,极目四望,有时可以在天边发现一条白线,那是"隔壁"牧民的羊群,陪伴着两名放马战士的只有他们"无言的战友"。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打发时间的方式,有时候,草丛里突然窜出一只兔子或是一只狐狸,两名战士会骑着战马紧追不舍,直到它们钻入自己的洞穴;有时候,战士们会意外地发现落巢的雏鸟,他们会把它带回去抚养,直到其羽翼丰满,重回自然……"在这样的地方训练、生活,我们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自己找一些高兴的事和大家分享,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太乏味。"战士尚春磊对记者说。
  在这里,所有的"街坊"都是超视距的,最近的一户牧民也在5公里开外,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少不了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照顾。战士们和牧民随时都保持联系,有时,牧民发现战马走失,就会帮着部队圈起来,喂饱饲料,第二天把战马送回来;牧民家的羊不见了,他们也会找到部队,借助部队先进的望远镜,寻找走失的羊群;就连牧民家的狗也会经常来这里串门,懒洋洋地趴在门口,吃饱喝足后再悠闲地跑回去,像回到家里一样轻车熟路。
  "我们和牧民就像亲人,每次我们到牧民家歇脚,他们都会为我们准备奶茶和炒米,有时还会拿出他们珍藏已久的浓烈的'草原白'。"尚春磊回忆道。
  入夜的草原是美丽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城市里永远见不到的满天繁星,明亮的月光给马背镀上了一层银色。入夜的草原是孤寂的,四周静得可怕,战马都把头耷拉在围栏上,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战士们没有夜生活,发电机只能维持一间屋子的电量,吃完晚饭,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聊聊今天放马的生活,大概只有7、8点的光景,战士们就要睡觉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骑兵:没落的贵族?


  马刀,是骑兵特有的武器。

战士们每天都生活在马群之间,对每一匹马都很熟悉。
骑兵:没落的贵族?
骑兵,正在从人们的视线中一点一点消失,普通百姓也只能从《大决战》等战争影片中修补一下脑海中残存的记忆,谁也不能否认骑兵这个传统兵种在现代科技战争中的尴尬地位,威武的马刀抵不过飞速的子弹,战马奔腾的马蹄印正被装备精良的步兵战车匆匆碾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共和国最后的骑兵部队依然驰骋着?
"这是一种文化。"排长长福说,"也是一种精神传统,骑兵见证了中华民族3000多年的战争史,成吉思汗曾经率领骑兵直抵欧洲大陆,盛极一时,只要有战争,就会有骑兵,骑兵不会落伍。
兽医王青伟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了一年前的汶川地震。"如果当时有我们骑兵在附近就好了,在车辆无法开动的地方,只要人能走过去,我们的马就能走过去,或许我们能够更加迅速地抵达灾区,运送更多地救援物资,挽救更多的生命。"王青伟说," 我们是一支特殊的快速反应部队。"
关于骑兵的未来,几名战士显得很淡定,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战争方式的改变,骑兵这个古老的兵种会被取消建制,他们只是希望这一天不要很快到来,他们喜欢挥舞着马刀一起冲锋的感觉,那是一种席卷草原的震慑。
战马依然驰骋着,就像奔流几千年的河水,就算停止,她也还有自己的惯性,骑兵的惯性依然在毛登牧场延续着,就算有一天完全干涸,长福说,他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因为那是军人的职责。

一名战士正在刷马。

这是马特有的"刑具",每次战马不听话的时候,兽医就要用它夹住马的耳朵。
  战士们正在为新来的战马带马嚼子。

 战士们正在为新来的战马带马嚼子

 骑兵第二营教导员任志龙正在向记者介绍马刀。

 这是战士们居住的小屋和马圈,四周杳无人烟。

 屋顶的红旗迎风飘扬,从很远就可以看到。

 面条易熟、暖胃,是战士们最常吃的食物。

牧民家的小狗,每天来到这里饱餐一顿,然后悠闲地跑回去。

两位小战士在毛登牧场上放牧,这是他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

军马是战士“无言的战友”。

黎明之时两位小战士“全副武装”批雪登程放牧。

军马是战士“无言的战友”。

军营中的一名兽医在给军马例行体检。







两位小战士与战马在放牧途中与草原上的风雪不期而遇。







黄昏将近,军马“训练”归来在部队草原驻地的马圈中休息。





牧马归来的战士正在清点归队的军马。2010年5月12日


战士正在牧马。

夕阳下暮归的马群。
新华网消息(杨雷):内蒙古锡林浩特市东北50公里,毛登牧场。
初冬的草原早已没有了一望无际的绿色,锋利的白毛风刮得人脸生疼,放眼望去,一片枯黄,只有四间小屋和一个用栅栏围起的马圈让人嗅到了一丝生机,屋顶迎风飘扬的红旗显得格外醒目,从很远就可以看到。
 这里是中国最后的骑兵挥马扬鞭的战场。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新式武器装备广泛应用于战场,古老的骑兵已逐渐成为强弩之末,我军目前仅象征性地保留了几支骑兵部队,执行巡逻、警戒等任务。驻扎在这片被誉为"天堂草原"的是内蒙古骑兵第二营。
  每年5到9月,是草原最美的季节,也是骑兵马上训练的最佳时机。"可惜你们来得不是时候。"骑兵第二营教导员任志龙有些遗憾地对我们说,"由于天气的原因,部队在9月底就已经撤回锡林浩特市了,只留下几名战士在这里放养战马。"
  迎着冬日和煦的阳光,任志龙为记者描述起了夏日骑兵训练的景象。"那边是我们的驻地,都是临时搭起的蒙古包;那边是我们的训练场;看到远处的山坡了吗?那是我们的阅兵场……"
顺着任志龙手指的方向,还真的可以看到搭建蒙古包留下的残砖和用于障碍训练的矮墙。眼前的景象让你不由得浮想起雪亮的军刀、乌黑的步枪,骑兵驰骋着骏马从草原飞奔而过,卷起滚滚黄尘。
 夕阳将远处的天边和辽阔的锡林郭勒草原染成了一片绯红,一条黑线在地平线上蠕动着,那是暮归的马群。伴着偶尔迸发出的嘶鸣声,两名骑兵挥舞着套马杆不断驱赶着马群,惊起了一片停留在水槽边小憩的飞鸟……
^  没有落过马的骑兵不是好骑兵

战士爬到马圈上准备清点即将归来的战马的数量。

夏季全营战士到牧场驻训时搭建蒙古包留下的残砖。
没有落过马的骑兵不是好骑兵
留在牧场的"牧马人"一共有6个,一个干部、一个兽医带着4名战士,每隔一段时间轮换。为了给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腾出床铺,两名战士临时回到了部队营区。每天清晨6点,两名战士赶着马群到20公里外的草场放马,待太阳下山之际,两名战士再将战马一匹不差地赶回马圈,排长和兽医主要负责饮食和生活保障。
 "营里共有143匹战马,每一匹马我们都认识,少了哪匹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排长长福有些得意地对我们说。长福拉着我们走到马圈前指着一匹栗色马说:"你看,这匹马个子小,颜色浅,我们就叫它'大骡子';那匹马又黑又高,跑得也快,我们就叫它'闪电'。"看到他们,长福就像看到了自己的孩子。
在骑兵第二营里,每一匹战马都有自己的档案,就像人的身份证一样,战马也有自己的编号,每当"新马下连"时,编号就被烙在马屁股上。战士们可不愿记这些冗长的编号,他们都会根据马的特点给马起一些绰号,就像孩子的乳名。
 骑兵营里的马都是骟马,兽医王青伟对记者解释说,如果不骟的话,马匹就会为了争夺异性而互相争斗,影响马群的"安定团结",有时一匹烈马可以让另外一匹"一蹄毙命"。
看着这些驯服的战马,战士尚春磊给我们讲起了自己刚接新马时的经历。"刚来的新马不能骑,要让它随着马群适应一年。有的马非常烈,人一骑上去它就使尽浑身解数想把人摔下来。有时人跟本上不去,就把沙袋先放在马背上,直到它适应了驮运重物。"
 对于骑兵,落马是家常便饭,骑马胜似闲庭信步是用一次次落马换来的。每一名骑兵几乎都曾因为骑马受过伤、流过血,还有的战士因为骨折从此告别了骑兵生涯。有句话说得好:没有落过马的骑兵不是好骑兵。
'骑兵的两大杀手:老鼠洞和红色塑料袋

在牧场上,战士们需要经常收拢马群,防止战马走失。

清晨,马群迎着小雪跑向牧场。
骑兵的两大杀手:老鼠洞和红色塑料袋
来到这里不骑马,就算白来了一趟骑兵营,最温顺的"大骡子"成了记者的坐骑。看着战士们信马由缰很是自在,自己真正骑上去却根本没有想象得容易,每当战马小跑起来时,那种颠簸的感觉很难受。看着记者痛苦的表情,战士刘元宽勒住马缰,等着记者的马赶上来时说:"我们刚骑马的时候,整天都在马上,有时屁股都被磨得血肉模糊,晚上只能趴在床上睡觉,时间长了,我们的屁股上都磨出了厚厚的老茧。"
草原上虽然一马平川,但也不能纵情驰骋,看似平静的草原处处隐藏着陷阱。在草原上骑马有两大"杀手":红色塑料袋和老鼠洞。马是一种极其胆小的动物,有时迎风吹来的红色塑料袋从马眼前飞过,极容易使马受惊,狂跑不止。有些老鼠洞看似很小,其实地下已经被老鼠完全掏空,当战马不慎踏入时,很容易"马失前蹄",造成人员落马。草原上的老鼠洞很多,大概几十米就有一个,刘元宽领着记者小心翼翼地绕过这些草原上的"地雷"。
从战马上下来,记者的两条腿有些僵直,一方面由于骑马时神经高度紧张,肌肉紧绷;另一方面两条腿真切地感受到了被草原的寒风吹过之后刺骨的痛。"我们都习惯了,好多战士都患有关节炎和风湿性疾病。"战士常春磊拍着自己厚厚的护膝说,"等我退伍之后,不用想别的,只要拍拍我这两条老寒腿,我就知道我曾经属于那支最后的骑兵。"
  我们有位"无言的战友"

 两名战士正在合力为战马套上马嚼子。

这片草原没有地表水源,人和战马的供水全靠发电机抽水保障。
我们有位"无言的战友
  马匹的寿命一般在20到30年左右,一匹战马通常能够在部队服役7到10年。在部队里,战马就是战士,是"无言的战友"。战马有优异的表现,同样可以立功,胸前戴着大红花,记入属于战马的档案;战马也会"为难"新兵,陌生的战士骑上来,绝对不会让你轻松驾驭;战马也会犯错误,为了能吃到鲜嫩的青草而独自离群,害得战士们好找……
  "我真正爱上了我的'战友'是在一次外出找马的路上。"战士常春磊拍着自己的战马说,"太阳已经落山,入夜的草原伸手不见五指,我迷了路,根本找不到回去的方向,当时心里很害怕,也有点绝望,我放开缰绳,让战马自己走,互相鼓励着,最后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那一次,我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无言的'战友。"
  每一名战士都对马有着特殊的情感,对于兽医王青伟来说,能够为马治好病,就是表达自己最真挚的战友之情。马是"直肠子",不像其他反刍类家畜能够反复消化,肠梗阻是马的常见病。每次王青伟都要用手从马的肛门伸进去为马疏通,看着战马能够重新站立起来,那就是一个军马兽医最高兴的事。
  既然是战士,就总有光荣退伍的那天,军马也要转业,也要"卸甲归田",这些转业的军马会回到田间地头颐养天年,没准也会像老战士一样不时回忆起军营的光辉岁月。还有的功勋战马会一直留在军营里终老,它们的兵龄比这里的骑兵还要长,不时"教训"一下其它战马,那是老兵才有的风范。
  老兵退伍是军营里最感伤的时刻,骑兵不仅要告别自己的战友,更要和朝夕相处的战马说再见。"那是我一年里最不愿意经历的日子。"战士刘元宽说,"每到老兵即将退伍的最后一天,营里都会举办'军马告别仪式',老兵把自己的马牵出来,再为它们刷一次毛,喂一次草料,合一张影。那个时候,再硬的汉子都会流眼泪。我现在都无法想象怎么面对退伍的那天。"
  孤独的牧马人


  这是战士们的宿舍,冬天取暖依然要靠火炉。


  战士们的食物全部要靠部队从市里送,大概每7到10天一次。

  孤独的牧马人
  在冬日的草原上放马,是需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的,生活单调地就像时钟,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排长长福和兽医王青伟负责餐饮保障,每天清晨,他们俩就开始张罗一天的伙食。这里不通电,更没有煤气,日常用电需要靠汽油发电机维持。为了节省能源,战士们通常只在晚上用电,平时做饭只能生火。厨房里只有一口大锅,想要焖熟一锅米饭,至少得需要三个小时,所以在这里战士们最常吃的是挂面和烙饼。
  草原上的水资源很宝贵,要靠抽水机从十多米深的井底抽上来维持战马和人的基本需要,王青伟已经在牧场呆了近一个月了,想要洗澡那简直是奢求。每隔7到10天,营里会把战士们生活所需要的各种物资和油料送到牧场,种类很丰富,各种肉类、蔬菜和副食一应俱全。但是在这里,如何保存食物是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天冷还好说,天热的时候食物很快就会腐烂。"没办法,有时我们只能拣一些能吃的吃,有时候也得饿肚子。"长福向记者介绍说。
  放牧的草场杳无人烟,极目四望,有时可以在天边发现一条白线,那是"隔壁"牧民的羊群,陪伴着两名放马战士的只有他们"无言的战友"。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打发时间的方式,有时候,草丛里突然窜出一只兔子或是一只狐狸,两名战士会骑着战马紧追不舍,直到它们钻入自己的洞穴;有时候,战士们会意外地发现落巢的雏鸟,他们会把它带回去抚养,直到其羽翼丰满,重回自然……"在这样的地方训练、生活,我们必须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自己找一些高兴的事和大家分享,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不会太乏味。"战士尚春磊对记者说。
  在这里,所有的"街坊"都是超视距的,最近的一户牧民也在5公里开外,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少不了邻里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照顾。战士们和牧民随时都保持联系,有时,牧民发现战马走失,就会帮着部队圈起来,喂饱饲料,第二天把战马送回来;牧民家的羊不见了,他们也会找到部队,借助部队先进的望远镜,寻找走失的羊群;就连牧民家的狗也会经常来这里串门,懒洋洋地趴在门口,吃饱喝足后再悠闲地跑回去,像回到家里一样轻车熟路。
  "我们和牧民就像亲人,每次我们到牧民家歇脚,他们都会为我们准备奶茶和炒米,有时还会拿出他们珍藏已久的浓烈的'草原白'。"尚春磊回忆道。
  入夜的草原是美丽的,在这里,你可以看到城市里永远见不到的满天繁星,明亮的月光给马背镀上了一层银色。入夜的草原是孤寂的,四周静得可怕,战马都把头耷拉在围栏上,只有偶尔传来的几声狗吠。战士们没有夜生活,发电机只能维持一间屋子的电量,吃完晚饭,大家围坐在火炉边,聊聊今天放马的生活,大概只有7、8点的光景,战士们就要睡觉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骑兵:没落的贵族?


  马刀,是骑兵特有的武器。

战士们每天都生活在马群之间,对每一匹马都很熟悉。
骑兵:没落的贵族?
骑兵,正在从人们的视线中一点一点消失,普通百姓也只能从《大决战》等战争影片中修补一下脑海中残存的记忆,谁也不能否认骑兵这个传统兵种在现代科技战争中的尴尬地位,威武的马刀抵不过飞速的子弹,战马奔腾的马蹄印正被装备精良的步兵战车匆匆碾过。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共和国最后的骑兵部队依然驰骋着?
"这是一种文化。"排长长福说,"也是一种精神传统,骑兵见证了中华民族3000多年的战争史,成吉思汗曾经率领骑兵直抵欧洲大陆,盛极一时,只要有战争,就会有骑兵,骑兵不会落伍。
兽医王青伟将我们的思绪拉回了一年前的汶川地震。"如果当时有我们骑兵在附近就好了,在车辆无法开动的地方,只要人能走过去,我们的马就能走过去,或许我们能够更加迅速地抵达灾区,运送更多地救援物资,挽救更多的生命。"王青伟说," 我们是一支特殊的快速反应部队。"
关于骑兵的未来,几名战士显得很淡定,也许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战争方式的改变,骑兵这个古老的兵种会被取消建制,他们只是希望这一天不要很快到来,他们喜欢挥舞着马刀一起冲锋的感觉,那是一种席卷草原的震慑。
战马依然驰骋着,就像奔流几千年的河水,就算停止,她也还有自己的惯性,骑兵的惯性依然在毛登牧场延续着,就算有一天完全干涸,长福说,他会心平气和地接受,因为那是军人的职责。

一名战士正在刷马。

这是马特有的"刑具",每次战马不听话的时候,兽医就要用它夹住马的耳朵。
  战士们正在为新来的战马带马嚼子。

 战士们正在为新来的战马带马嚼子

 骑兵第二营教导员任志龙正在向记者介绍马刀。

 这是战士们居住的小屋和马圈,四周杳无人烟。

 屋顶的红旗迎风飘扬,从很远就可以看到。

 面条易熟、暖胃,是战士们最常吃的食物。

牧民家的小狗,每天来到这里饱餐一顿,然后悠闲地跑回去。

两位小战士在毛登牧场上放牧,这是他们每天必须完成的任务。

军马是战士“无言的战友”。

黎明之时两位小战士“全副武装”批雪登程放牧。

军马是战士“无言的战友”。

军营中的一名兽医在给军马例行体检。







两位小战士与战马在放牧途中与草原上的风雪不期而遇。







黄昏将近,军马“训练”归来在部队草原驻地的马圈中休息。





牧马归来的战士正在清点归队的军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