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劳请炮霸分析一下:中国新型迫榴炮弹定型时的小改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6:54:40
转帖:来自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0_05/10/1499482_0.shtml
中国新型迫榴炮弹定型时的小改动被查出大隐患
他外表像是一个粗人,但却是一个心细如发、内心清透的人;他性格比较绵甚至有点“肉”,但却能“肉”出层次和水平,发现和解决了不少质量问题,被上级机关评为质量工作先进个人;他似乎对细枝末节有种特殊的敏感,就像神探狄仁杰那样,总能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觉察出一些蛛丝马迹来——他就是北京军代局驻长治地区军代室迫弹小组的组长陈志刚。
小灰也可查大患
在某型迫榴弹发射药挡药板改进工作专家会上,有一位年轻的军代表最为引人注目,正是他发现了这一重大质量隐患,也是在他的建议下,工业部门及时召开了这次协调会,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他就是陈志刚。
去年,该型迫榴弹在靶场交验时,当发射至第六发榴弹时,出现装填不到位。经初步检查,发现炮膛内残留着一小撮未燃尽的灰渣,经清理后,完成了后续试验。这个无人关注、看似普通的现象,却触发了陈志刚那根敏感的神经。他一头扎进图书馆,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并开箱检查实弹配装的发射药情况。经检查,他发现设计定型后的发射药比以往有一个改动,即在装药与托药尾架之间增加了只在弹药贮存时起支撑作用的挡药板,且应在射击前去掉。对这一变动,不仅总装厂不知道,装箱说明书也没有相应的说明,而且挡药板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很难去掉。陈志刚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如果迫榴弹装备到部队,万一射击时没有去掉挡药板,轻则可能燃烧不尽,发生卡滞,影响射速,贻误战机;重则当自行火炮自动输弹时可能因退不出装药尾架而导致膛炸。他迅速向单位做了汇报,最终上级机关对此事高度重视,随后便组织总体厂、配套厂及有关专家召开发射装药挡药板改进工作专题会,确定了生产与返修方案,并对装箱说明书和兵操教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小组也可管大厂
陈志刚的小组负责某迫弹大厂的整体业务,军厂人数比例是1:2000多,要想做好同时有几千人都在干的产品的质量工作,是相当困难的。陈志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小组管大厂”的工作理念,并按照标准化生产学说,提出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程序明确、考核制度明确等五个明确,使每件事情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人在与不在一个样,人换与不换一个样,使军厂每个人都能够在考核制度的约束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按照质量管理PDCA循环自觉、自查、自纠、主动地完成工作。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陈志刚用了九个多月时间,与工厂相关部门研究制订了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成为标准化程序,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他一道制订制度的工厂人员说:陈代表的细心和耐性实在是超人,三个月后我们都熬不动了,可是他却还若无其事,每天坚持与大家一道研究每一个细节和环节,如果不是有他,肯定完成不了这项浩大的基础工程。在陈志刚的组织带领下,“小组管大厂”的工作模式被成功地运用到了日常工作当中,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一工作模式目前也已开始被上级宣传推广,在类似情况的军代室业务小组中“复制”使用。
小事也可成大器
陈志刚常说:“装备质量无小事,咱是最后一道防线,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在工作中从来就是一丝不苟,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
一次检查中,他计算了某迫弹铸造良品率总是在80%左右徘徊,由于很多年都是这样所以没人觉得异常,但他回去后经过两个星期的思考和查阅资料,提出“尾浇底注”的改进工艺方式,一举将铸造良品率提高到了95%以上,创造了该工序良品率的历史纪录。在一次验收时,他发现某榴弹指标要求装药密度不小于1.7g/cm3,而工厂只测药体外表面平均密度,这种方法并不全面。他随后提出增加锯弹测装药结构密度的项目,从此使此检查告别 “只测表面不测里面”的时代,使压装药结构密度分布均匀率大幅提高。
在一次巡检中,他发现某榴弹压药油压机与防爆室防爆门单向联动,装药工人进出时油压机不工作,但工人何时开门进入到嘈杂的工房却难以判断。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于是提出改进为双向联动,避免早开门带来的压药不到位及重复压装这个安全隐患。还有一次,他在生产过程发现塑料包装箱码垛时金属件互相磕碰掉漆从而导致生锈,他自已动手试验后提出在原模具上加深护棱槽2mm,实现了箱体金属件互不接触,避免了掉漆问题的再发生……
他身上类似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每一件小事看起来并不起眼,可是汇聚起来,就能够量变产生质变,形成绵绵不绝的动力,推动装备质量越来越好,推动人的素质越来越高。(赵志峰 殷锐 于保群)转帖:来自凤凰网 http://news.ifeng.com/mil/2/detail_2010_05/10/1499482_0.shtml
中国新型迫榴炮弹定型时的小改动被查出大隐患
他外表像是一个粗人,但却是一个心细如发、内心清透的人;他性格比较绵甚至有点“肉”,但却能“肉”出层次和水平,发现和解决了不少质量问题,被上级机关评为质量工作先进个人;他似乎对细枝末节有种特殊的敏感,就像神探狄仁杰那样,总能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觉察出一些蛛丝马迹来——他就是北京军代局驻长治地区军代室迫弹小组的组长陈志刚。
小灰也可查大患
在某型迫榴弹发射药挡药板改进工作专家会上,有一位年轻的军代表最为引人注目,正是他发现了这一重大质量隐患,也是在他的建议下,工业部门及时召开了这次协调会,使这一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他就是陈志刚。
去年,该型迫榴弹在靶场交验时,当发射至第六发榴弹时,出现装填不到位。经初步检查,发现炮膛内残留着一小撮未燃尽的灰渣,经清理后,完成了后续试验。这个无人关注、看似普通的现象,却触发了陈志刚那根敏感的神经。他一头扎进图书馆,认真查阅相关资料,并开箱检查实弹配装的发射药情况。经检查,他发现设计定型后的发射药比以往有一个改动,即在装药与托药尾架之间增加了只在弹药贮存时起支撑作用的挡药板,且应在射击前去掉。对这一变动,不仅总装厂不知道,装箱说明书也没有相应的说明,而且挡药板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很难去掉。陈志刚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如果迫榴弹装备到部队,万一射击时没有去掉挡药板,轻则可能燃烧不尽,发生卡滞,影响射速,贻误战机;重则当自行火炮自动输弹时可能因退不出装药尾架而导致膛炸。他迅速向单位做了汇报,最终上级机关对此事高度重视,随后便组织总体厂、配套厂及有关专家召开发射装药挡药板改进工作专题会,确定了生产与返修方案,并对装箱说明书和兵操教程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小组也可管大厂
陈志刚的小组负责某迫弹大厂的整体业务,军厂人数比例是1:2000多,要想做好同时有几千人都在干的产品的质量工作,是相当困难的。陈志刚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小组管大厂”的工作理念,并按照标准化生产学说,提出岗位职责明确、工作程序明确、考核制度明确等五个明确,使每件事情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人在与不在一个样,人换与不换一个样,使军厂每个人都能够在考核制度的约束下,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按照质量管理PDCA循环自觉、自查、自纠、主动地完成工作。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陈志刚用了九个多月时间,与工厂相关部门研究制订了一整套质量管理制度,使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成为标准化程序,大大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他一道制订制度的工厂人员说:陈代表的细心和耐性实在是超人,三个月后我们都熬不动了,可是他却还若无其事,每天坚持与大家一道研究每一个细节和环节,如果不是有他,肯定完成不了这项浩大的基础工程。在陈志刚的组织带领下,“小组管大厂”的工作模式被成功地运用到了日常工作当中,收到了良好效果。这一工作模式目前也已开始被上级宣传推广,在类似情况的军代室业务小组中“复制”使用。
小事也可成大器
陈志刚常说:“装备质量无小事,咱是最后一道防线,来不得半点马虎。”他在工作中从来就是一丝不苟,从“小事”做起,做好每一件“小事”。
一次检查中,他计算了某迫弹铸造良品率总是在80%左右徘徊,由于很多年都是这样所以没人觉得异常,但他回去后经过两个星期的思考和查阅资料,提出“尾浇底注”的改进工艺方式,一举将铸造良品率提高到了95%以上,创造了该工序良品率的历史纪录。在一次验收时,他发现某榴弹指标要求装药密度不小于1.7g/cm3,而工厂只测药体外表面平均密度,这种方法并不全面。他随后提出增加锯弹测装药结构密度的项目,从此使此检查告别 “只测表面不测里面”的时代,使压装药结构密度分布均匀率大幅提高。
在一次巡检中,他发现某榴弹压药油压机与防爆室防爆门单向联动,装药工人进出时油压机不工作,但工人何时开门进入到嘈杂的工房却难以判断。他敏感地意识到这可能会带来安全问题,于是提出改进为双向联动,避免早开门带来的压药不到位及重复压装这个安全隐患。还有一次,他在生产过程发现塑料包装箱码垛时金属件互相磕碰掉漆从而导致生锈,他自已动手试验后提出在原模具上加深护棱槽2mm,实现了箱体金属件互不接触,避免了掉漆问题的再发生……
他身上类似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每一件小事看起来并不起眼,可是汇聚起来,就能够量变产生质变,形成绵绵不绝的动力,推动装备质量越来越好,推动人的素质越来越高。(赵志峰 殷锐 于保群)
八股文啊


基本是扯淡。尤其是关于挡药板的那段。受过训练的炮兵不懂那个?

基本是扯淡。尤其是关于挡药板的那段。受过训练的炮兵不懂那个?
这样的八股文没啥好看的,再小的问题也会被写的好像是超级大问题,如果写的长点还能写主要人物家里某某的啥病,某某病逝!
主要是记者本身是军盲
装13无极限,太他妈扯了
看不出个啥


“经检查,他发现设计定型后的发射药比以往有一个改动,即在装药与托药尾架之间增加了只在弹药贮存时起支撑作用的挡药板,且应在射击前去掉。对这一变动,不仅总装厂不知道,装箱说明书也没有相应的说明,而且挡药板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很难去掉。陈志刚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如果迫榴弹装备到部队,万一射击时没有去掉挡药板,轻则可能燃烧不尽,发生卡滞,影响射速,贻误战机;重则当自行火炮自动输弹时可能因退不出装药尾架而导致膛炸。”
所说的装药与托药尾架之间这个挡药板,一般是会被装药袋缠绕遮住的,如果说明书没有说明,是会被人忽视的。如果这个挡药板存在,就会阻碍发射尾管中基本药管顺利点燃发射药包而燃烧不尽,如果挡药板参与燃烧,就会在膛内残留灰渣,要清理必然影响射速。膛内如果留有挡药板残片,可能卡住装药尾架在开闩时无法抛出,如果装填手由于作战时紧张再次装填发射,确有炸膛的可能。

“他计算了某迫弹铸造良品率总是在80%左右徘徊,由于很多年都是这样所以没人觉得异常,但他回去后经过两个星期的思考和查阅资料,提出“尾浇底注”的改进工艺方式,一举将铸造良品率提高到了95%以上,创造了该工序良品率的历史纪录。在一次验收时,他发现某榴弹指标要求装药密度不小于1.7g/cm3,而工厂只测药体外表面平均密度,这种方法并不全面。他随后提出增加锯弹测装药结构密度的项目,从此使此检查告别 “只测表面不测里面”的时代,使压装药结构密度分布均匀率大幅提高。”
120迫榴炮配套迫弹弹体为球墨铸铁浇注,因工艺上的原因,生产时会有弹体壁不光滑或厚薄不均的现象而出现次品。其配用榴弹的装药密度也就是指压炸药进弹体后的松紧度,“锯弹测装药结构密度”,大概也就是抽样取弹成品,从弹体中间锯开,测其弹内的装药的松紧度。

“经检查,他发现设计定型后的发射药比以往有一个改动,即在装药与托药尾架之间增加了只在弹药贮存时起支撑作用的挡药板,且应在射击前去掉。对这一变动,不仅总装厂不知道,装箱说明书也没有相应的说明,而且挡药板在不借助工具的情况下很难去掉。陈志刚敏锐地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如果迫榴弹装备到部队,万一射击时没有去掉挡药板,轻则可能燃烧不尽,发生卡滞,影响射速,贻误战机;重则当自行火炮自动输弹时可能因退不出装药尾架而导致膛炸。”
所说的装药与托药尾架之间这个挡药板,一般是会被装药袋缠绕遮住的,如果说明书没有说明,是会被人忽视的。如果这个挡药板存在,就会阻碍发射尾管中基本药管顺利点燃发射药包而燃烧不尽,如果挡药板参与燃烧,就会在膛内残留灰渣,要清理必然影响射速。膛内如果留有挡药板残片,可能卡住装药尾架在开闩时无法抛出,如果装填手由于作战时紧张再次装填发射,确有炸膛的可能。

“他计算了某迫弹铸造良品率总是在80%左右徘徊,由于很多年都是这样所以没人觉得异常,但他回去后经过两个星期的思考和查阅资料,提出“尾浇底注”的改进工艺方式,一举将铸造良品率提高到了95%以上,创造了该工序良品率的历史纪录。在一次验收时,他发现某榴弹指标要求装药密度不小于1.7g/cm3,而工厂只测药体外表面平均密度,这种方法并不全面。他随后提出增加锯弹测装药结构密度的项目,从此使此检查告别 “只测表面不测里面”的时代,使压装药结构密度分布均匀率大幅提高。”
120迫榴炮配套迫弹弹体为球墨铸铁浇注,因工艺上的原因,生产时会有弹体壁不光滑或厚薄不均的现象而出现次品。其配用榴弹的装药密度也就是指压炸药进弹体后的松紧度,“锯弹测装药结构密度”,大概也就是抽样取弹成品,从弹体中间锯开,测其弹内的装药的松紧度。
7071020 发表于 2010-5-10 17:01


    还好啦,这次没写到猪脚家人重病或者去世,也没有写猪脚本人带病工作或者亲临危险的第一线,也没有写猪脚总结出三字经式规律,还不算太令人恶心...
看清楚了再喷好不好,我觉得这位军代表做的很对啊:handshake
老牛居 发表于 2010-5-12 18:26
7071020 发表于 2010-5-12 20:26

愿听其详 [:a3:]
请炮霸解惑赐教!{:3_85:}
有内幕:D等真相
搬个椅子过来听真相
听真像
等真相
707现身了,到底有什么内幕?
7071020 发表于 2010-5-12 20:26


    炮霸,如果你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是瞎扯,那我看就是你在装13了 :D
NiePan2010 发表于 2010-5-13 21:48
逼人说话还用个新马甲,至于嘛?
果冻狼标红的话已经说明问题了。
一个弹厂的军代表而已
挡药板到底是为啥呢?装药力学性能不足怕碎,加个支撑。样弹,挡药板不容易去掉,容易被忽略也不是啥不正常的现象,本来这就要经过部队使用找出最简便的去掉挡药板的要求,然后才会定型。靶场交验就是留给生产和使用方互相磨合的,他们不取下挡药板就发射要么是两面沟通不够,要么是这个挡药板的处理方式就是让他烧掉。
非要说的他取得了啥重大发现,不是扯淡么。
他研究俩礼拜就能把一个型号迫击炮炮弹的工艺改掉?
以为他是谁呢?哪个厂子的工艺是他能说了算的呢?他有这个资格修改工艺么?不就是最后签了个字,非要搞的工艺是他改进的,要不要脸了。
最后的才搞笑,你往炮弹里压装完装药后,不测表面密度你还能测啥密度。锯弹检验不就是个抽检么,这工序貌似也是一直存在的。锯了的弹还能用么?难道每颗弹都让他锯么?厂子还吃不吃饭啦。
另外么,现在装药的压装和灌装工艺可靠性已经很高了,同样的压装压力下,能搞出表面和内部密度不同的弹的可能性很小,厂子里不用锯弹抽检也没啥问题,他非要加一道工序,非要说的他像狄仁杰似的,不是装13么
看来707对程序很熟悉啊
再次路过并围观 {:wu:}
楼上的不厚道
{:cha:}路过!{:wu:}同时表示鸭梨很大。
楼上的不厚道
万一是这位军代表的哪个二13记者朋友想写文章捧捧他呢,呵呵。
按国军标中大口径榴弹通用规范的要求,对压装药开合弹检验比例是有规定的,质量稳定时可酌情少验、免验。但这文章直接说别人工厂以前没验,不是污人清白么。不过我觉得免检也是不可能,无非少抽一点。
改工艺应该算是超级麻烦的大事情了吧,嘿嘿,以前良品率低说不定就是厂家的人怕麻烦懒得改呢。
挡药板这事,呵呵,不知道记错没,貌似很洗具。
同时表示鸭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