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性体质”理论争议百年 兴起自日本风靡于中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2 18:28:52
本报记者 高博

  在网上搜索中文关键词“酸性体质”,可以看到相关内容逐年增多,这两年更是铺天盖地。虽然2007年开始也出现一些反驳性的新闻报道,但直到现在,支持“酸性体质”理论的文章仍然占据优势。

  在密集的宣传下,多吃碱性食品有利健康的观念,已经十分流行,深入人心。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相关文章常引用“营养专家”或“科学家”的论断,因而显得十分“科学”。

  然而仔细检查这些文章,权威们或是匿名,或是除了酸碱理论外再无建树的“专家”。这让记者不禁好奇,“酸性体质致病”这一非主流学说的源头在哪里?

  酸碱理论大行其道是近几年的事,但在中国内地,最早在1980年就有了介绍文章。当时《食品科技》杂志曾发表《饮食中需要保持酸碱平衡》一文,与今天流行的理论如出一辙。只是当时这一观念没有造成影响,直到2000年后才慢慢传播开来。

  而在香港和台湾,酸碱理论的风靡更早于大陆。1990年代就有不少专题著作,包括各种自助健康书,以及提倡素食的小册子。目前网络上仍然有大量资讯与此相关,还有一封电子邮件广为转发,劝说人们多吃绿藻和带壳菱角汤以调节酸性体质,避免癌症。

  既然两岸三地的说法都如此一致,那相关内容是不是从外国材料编译而来的呢?不少文章提到:“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做过一个实验:找100个癌症患者抽血检查,结果100个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酸性体质。”

  经过检索发现,的确有一位叫柳泽文正的日本医学博士。他生于1912年,1985年去世,曾任东京卫生研究所的临床试验部长。最近一本柳泽的著作,是2003年出版的《健康食入门——改掉酸性体质》。

  柳泽是一位有名的公共卫生专家,晚年对酸碱理论大感兴趣,曾多次出书和演讲,宣传他的养生饮食观念。柳泽从1970年代就主张,糖尿病、癌症、高血压等疾病都与酸性体质有关。经他多年努力,为酸碱学说争取了大量支持者。不过,这种理论是他原创的吗?

  我们注意到,许多相关文章都会引用一种食物酸碱度表,列出了各种日常食品的酸碱度。据称,这张表利用分析食物灰分的方法来确定其代谢后的酸碱性。这些表格大同小异,有些注明是来自于西崎弘太郎的研究。

  依靠这一信息,记者检索到了署名为西崎弘太郎的这篇论文,它发表于1915年的《东京化学会刊》,内容正是关于酸碱理论的,而且整理出了详细的日常食物酸碱表。西崎弘太郎是生于1870年的日本药学家,曾任东京卫生研究所所长。他这篇“酸碱理论开山之作”,开头即阐明是为了回答肉食和素食利弊的问题。西崎引述了西方专家的试验发现:肉食会增加尿酸,造成痛风。

  检索后记者发现,肉食会增加尿酸,实际是欧洲著名营养学家范·邦格的试验结果(他有很多开创性研究,为人熟知的一个是主张吃菠菜补充铁)。这位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在发表于1898年到1901年的系列文章中指出,肉类蛋白质中的硫会增加尿的酸性,食用蔬菜则会增加尿的碱性,有助于痛风的治疗。在此意义上,范·邦格堪称世界上第一个关注“食物酸碱度”的学者。

  西崎弘太郎1915年的论文则更进一步,认为肉食会造成血液酸化,引发西方常见的高血压等病症。这对素食者无疑是一个鼓励。可惜,这一观点并无根据,只能算是大胆猜想。

  然而该假说竟在日本绵延不绝,也引起了一些观察者的不满。1970年,日本一篇质疑的文章指出:当时市面上出售的食品成分表都引用了西崎弘太郎的酸碱表。实际上食物不会造成血液酸碱度的变化,但食物酸碱性的观念被写入了早期的食品学教科书,造成了人们思想的错误。

  整个1980年代,日本一直有学者撰文反对“酸性体质说”,但或许由于柳泽文正等人推荐,直到今天也还有不少相信这一理论的民众。在日文版的网上百科全书里,“酸性体质说”被称为“有争议的理论”。

  总而言之,一个百年前起自欧洲的概念,经过日本人可疑的演绎,在中文世界里找到了众多拥趸。奇怪的是,多年来酸碱体质论无数次被批驳,却总是不缺市场。记者为此请教了几位心理学家,他们也无法给出答案。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5/09/content_184856.htm本报记者 高博

  在网上搜索中文关键词“酸性体质”,可以看到相关内容逐年增多,这两年更是铺天盖地。虽然2007年开始也出现一些反驳性的新闻报道,但直到现在,支持“酸性体质”理论的文章仍然占据优势。

  在密集的宣传下,多吃碱性食品有利健康的观念,已经十分流行,深入人心。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相关文章常引用“营养专家”或“科学家”的论断,因而显得十分“科学”。

  然而仔细检查这些文章,权威们或是匿名,或是除了酸碱理论外再无建树的“专家”。这让记者不禁好奇,“酸性体质致病”这一非主流学说的源头在哪里?

  酸碱理论大行其道是近几年的事,但在中国内地,最早在1980年就有了介绍文章。当时《食品科技》杂志曾发表《饮食中需要保持酸碱平衡》一文,与今天流行的理论如出一辙。只是当时这一观念没有造成影响,直到2000年后才慢慢传播开来。

  而在香港和台湾,酸碱理论的风靡更早于大陆。1990年代就有不少专题著作,包括各种自助健康书,以及提倡素食的小册子。目前网络上仍然有大量资讯与此相关,还有一封电子邮件广为转发,劝说人们多吃绿藻和带壳菱角汤以调节酸性体质,避免癌症。

  既然两岸三地的说法都如此一致,那相关内容是不是从外国材料编译而来的呢?不少文章提到:“日本著名医学博士柳泽文正做过一个实验:找100个癌症患者抽血检查,结果100个癌症患者的血液都呈酸性,也就是酸性体质。”

  经过检索发现,的确有一位叫柳泽文正的日本医学博士。他生于1912年,1985年去世,曾任东京卫生研究所的临床试验部长。最近一本柳泽的著作,是2003年出版的《健康食入门——改掉酸性体质》。

  柳泽是一位有名的公共卫生专家,晚年对酸碱理论大感兴趣,曾多次出书和演讲,宣传他的养生饮食观念。柳泽从1970年代就主张,糖尿病、癌症、高血压等疾病都与酸性体质有关。经他多年努力,为酸碱学说争取了大量支持者。不过,这种理论是他原创的吗?

  我们注意到,许多相关文章都会引用一种食物酸碱度表,列出了各种日常食品的酸碱度。据称,这张表利用分析食物灰分的方法来确定其代谢后的酸碱性。这些表格大同小异,有些注明是来自于西崎弘太郎的研究。

  依靠这一信息,记者检索到了署名为西崎弘太郎的这篇论文,它发表于1915年的《东京化学会刊》,内容正是关于酸碱理论的,而且整理出了详细的日常食物酸碱表。西崎弘太郎是生于1870年的日本药学家,曾任东京卫生研究所所长。他这篇“酸碱理论开山之作”,开头即阐明是为了回答肉食和素食利弊的问题。西崎引述了西方专家的试验发现:肉食会增加尿酸,造成痛风。

  检索后记者发现,肉食会增加尿酸,实际是欧洲著名营养学家范·邦格的试验结果(他有很多开创性研究,为人熟知的一个是主张吃菠菜补充铁)。这位瑞士巴塞尔大学的教授在发表于1898年到1901年的系列文章中指出,肉类蛋白质中的硫会增加尿的酸性,食用蔬菜则会增加尿的碱性,有助于痛风的治疗。在此意义上,范·邦格堪称世界上第一个关注“食物酸碱度”的学者。

  西崎弘太郎1915年的论文则更进一步,认为肉食会造成血液酸化,引发西方常见的高血压等病症。这对素食者无疑是一个鼓励。可惜,这一观点并无根据,只能算是大胆猜想。

  然而该假说竟在日本绵延不绝,也引起了一些观察者的不满。1970年,日本一篇质疑的文章指出:当时市面上出售的食品成分表都引用了西崎弘太郎的酸碱表。实际上食物不会造成血液酸碱度的变化,但食物酸碱性的观念被写入了早期的食品学教科书,造成了人们思想的错误。

  整个1980年代,日本一直有学者撰文反对“酸性体质说”,但或许由于柳泽文正等人推荐,直到今天也还有不少相信这一理论的民众。在日文版的网上百科全书里,“酸性体质说”被称为“有争议的理论”。

  总而言之,一个百年前起自欧洲的概念,经过日本人可疑的演绎,在中文世界里找到了众多拥趸。奇怪的是,多年来酸碱体质论无数次被批驳,却总是不缺市场。记者为此请教了几位心理学家,他们也无法给出答案。

本篇文章来源于 科技网|www.stdaily.com
原文链接:http://www.stdaily.com/kjrb/content/2010-05/09/content_184856.htm
学习学习:D
酸碱,阴阳{: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