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召见臣工看道光帝、咸丰帝的理政和性格0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7:41:36
道光帝、咸丰帝是平庸之君,似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这里不是要发出什么异议,而是希望通过他们召见官员的史实来认识他们的理政能力和个性。从这种侧面来了解皇帝似乎还没有,本文仅就他们多次召见张集馨、段光清的并不多的史事,希望从召见史的视角与史料研究帝王史和政治史开个头。


一、 道、咸召见张、段及其史书

    清制,中下级的地方文武官员、进士举人上任、调动新职,都要由他的主管部门长官带领面见皇帝,聆听训示,然后赴任,这一活动叫做“引见”;若是地方高级官员的布政使(藩司)、按察使(臬司)的履新,则应请求皇帝给予当面指示的机会,皇帝同意了,则进京面君,是为“召见”。引见由堂官带领,往往是多人共同进行的,只见一面,而召见则多属个人行为,系皇帝与被召见人单独交谈,即是密谈,且可能多次见面。

    张集馨(1800-1878年),江苏仪征人,进士出身,历任编修、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于道光十五年(1835)、十六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咸丰元年(1851)、六年、九年先后八次被召见。段光清(1798-1878年),安徽宿松人,举人出身,历任知县、知府、道员、按察使,道光二十四年(1844)引见,咸丰九年(1859)召见。每回召见,非仅一次,多的达五次。

    召见关乎君臣双方的历史,本文则将关注点放在君主方面,从他的提问、指令、表情,来看他关心的事情,对臣下的态度,他的处置政务的能力,他的为人与智慧程度,以及制约他施政的社会客观条件。至于臣下的应对能力、是否欺君,回话中反映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情实际情况如何则不是本文的着眼点。

    张、段二人在官场均不得意,然皆有著述遗世,记录他们的经历与观念。张集馨有自订年谱,杜春和、张秀清予以整理,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为名,由中华书局于1981年梓刻行世。段光清的《镜湖自撰年谱》,亦由中华书局于1980年出版。二书均比较详细地披露他们被召见的情形。本文主要依据这两部著作的资料草成。


二、道、咸关注的政事与吏治民情

    道光帝、咸丰帝的召见张集馨、段光清,谈论中说到大政方针,但更多的是了解从封疆大吏到民间情况,太平军、捻军及少数民族战争情形,大员察吏的职责和方法,施政的细微原则,以及被召见人的家庭与生活,涉及面相当广泛,现在区分其内容,介绍如次:

1.安内攘夷的战略性思考

    咸丰九年(1859)三月,咸丰帝连续五天召见浙江按察使段光清,在第五天咸丰帝问段光清:“方今夷人横强,粤匪扰乱,是天下两大患也。据尔看来,如何办理?办理宜以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咸丰帝首先明确当时存在着安内、攘夷两大难题的形势,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克服这两个大患,二是平息这二患的先后次第。段光清任职于杭州,同太平军中心地带接壤,又在宁波担任过属县县令、知府和宁绍台道,宁波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之一,所以他对夷务和太平军的对策早有考虑,立即回奏:

    夷人扰害中国,今已二十余年,内有商贾,交易往来,已渐相安。当初若沿海地方,任其蹂躏,亦未必遂能深入内地;今则内地既深入矣,猝欲除之,势必不能。臣窃窥夷人之志,不过专心营利,未必遂有他志。且连年外而哦夷,内而属国,祸结兵连,习以为常。刚者必缺,自然之理,不久夷人当自虚弱。皇上为中国百姓忍辱含羞,天下自能谅之。

    目下粤匪到处掠人赀财,毁人庐室,淫人妻女,焚人诗书,每破城池,衙署尽烧,每逢庙宇,则神像俱毁,此万姓所切齿,而天理所不能容者也。皇上且振刷精神,命将出兵,奠安海内,以顺舆情。

    粤匪既灭,夷人自驯,内顺外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注: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

    他的看法很明确,第一先处理太平军之乱,办法就是用兵,武力消灭对方;第二才是对付洋人,一则平定了太平天国,夷人见中国没有内乱就会老实一些,再则盛极则衰,夷人必然会败落,所以可以放到第二步来料理。咸丰帝当时没有表态,会见后就把段光清的意见告诉军机大臣,得到他们的赞同,九门提督穆某当面赞扬段光清“所言甚善”(注: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安内、攘外的次第与方法的决策,本来是朝廷的事,咸丰帝竟然谋及并非疆吏的地方官员,是否病极乱投医?其时清朝的形势确实是危机重重,太平军和捻军已搞得清朝焦头烂额,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在进行,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八年四月攻占大沽炮台,逼近天津,五月清朝被迫先后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十月又在上海与英法美三国签订通商章程,半年前的四月还同俄国订立了《瑷珲条约》,清朝政F实际上采取先安内后攘夷的方针。可是外国侵略者咄咄进逼,九年正月英国使臣坚决要求进京,朝廷一面下令严防海口,一面令海运漕船躲避夷轮。三月,俄国强行在乌苏里江、绥芬河建造房屋的奏报到京;英使兵船北上,不理睬直隶官员的阻止。就是这种形势逼着咸丰帝君臣再次思考安内攘夷的战略大计,所以才在召见中谋及地方官员,并且坚定了他们先安内后攘夷的方针。


2.有限度地更新

    “整顿”,是道光帝的施政方针,二十七年(1847)八月召见即将上任的四川按察使张集馨,要求他“诸事整顿”,他怕对方不能理解,特意说明:

    譬如人家有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东边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至要动大工。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即曲突徒薪之论也,汝当思之。(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9页。)

    为了不使房屋倒塌,要随时修葺,这种生活常识的道理人们容易懂,可是国家要保持兴旺不灭、王朝长期延续,应当怎么办呢?大范围、大规模的革新,小范围、小规模的整顿,都不失为可以选择的方针与方法。道光帝即位之初,颇有采用前一种方针的愿望,下令整肃吏治,清厘陋规,但是没有成功,现在看到国家政权如同房屋一样,年头久了不会没有损坏,房子要修缮,朝政也应当改善,避免事情积累多了,无法修补。所以他订下随时整顿修理的方针,至于能否如愿,他就无能为力了。道光帝与张集馨说这番话时已是鸦片战争的前夜,不过当时谁也不会认识得到。道光帝的小修小补的方针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他的整顿根本就无人实行,也无法实现。不过由这个整顿指令,倒不难看出道光帝总有一种危机感,不敢懈怠。这种精神是值得嘉许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危机感,迟早总会在危机面前吃苦头的。


3.多方考察疆吏和领兵大员

    道、咸二帝在召见官员时,常常询问他们的上司——疆吏的优劣,因为那时战事多,也问及在地方上的领兵将帅。

    张集馨将由四川按察使升任贵州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接受召见,道光帝问他近年来四川总督谁最优秀?张集馨一时不便回奏,道光帝就说琦善办事老练,又问裕成如何?张集馨奏称他“中正和平”,道光帝则说 “嫌他太软”,不过无人可用,还是派他去做川督,并预料他,“大约整顿未能,亦未必敢坏地方公事”(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7页。)。第二天再见时,道光帝查问琦善带兵攻打中瞻对藏人的事情,起因是什么,用了多少兵饷,谁承办粮台?(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页。)这是从具体事务考察琦善了。咸丰帝于九年(1859)询问受召见的张集馨:潘锋“在河南,能办事不能办事?肯办事不肯办事”?河南巡抚瑛棨“能办事吗”?(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4-265页。)

    咸丰九年三月,皇帝召见浙江臬司段光清,问他历任浙江巡抚谁最好?段光清对原任吴文鎔、黄宗汉等四位巡抚一一作出评论,又为现任胡兴仁说了好话,但是咸丰帝仍然追问:“胡兴仁倒底何如”?这就使得段光清预感到胡兴仁将会碰到麻烦(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2页。)。果然,九月胡兴仁就离职了。道、咸二帝通过属员了解其主官,是皇帝的惯常手法。

    久于官场、经历丰富的张集馨,在咸丰六年、九年两度召见时,要求他报告在直隶和江苏领兵大臣和将领的情况,其中有胜保、僧格林沁、向荣、张国梁、福兴、李鼎泰、托明阿、德顺、李若珠用兵情况,能否身先士卒,谋略如何,互相间的协调如何?甚至问到远在新疆的伊犁将军松筠杀降的事情(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3页。)。


4.施政指示

皇帝对召见的官员,总要根据他的职务给予一些既原则又具体的教导和指令,详细地说有下述诸方面:
(]1)用人原则。

道光十九年(1839),道光帝对布政使张集馨说,用人不要有成见,做官的人不外来源于科举、捐班、满、汉四个方面,哪一方面都有人才!当然,捐班的人将本求利,操守难求,让人不放心(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页。)。不预存偏见,就要根据属员的实际表现来使用,避免委屈优秀人才。

(2)胸中有数,全盘料理。

咸丰帝于九年训饬行将就任闽省藩司的张集馨:“汝到任须将事审度到底,再行办理,无为州县蒙蔽”(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就是到任不要急急忙忙,还不了解多少情况,就拿主意,处理事情,而应对所有的事务有个通盘的认识,明了原委,有计划地去做,就不会受下属的蒙骗,把事情办理妥善。

(3)考察属吏、不可徇情废法。

这就涉及到明确各种官职的职责、考查方法以及不可避免的参劾。道光帝于十六年(1836)告诫即将上任的知府张集馨,知府不能只是洁身自好,还要能够查察所属的州县官,办法是“明查暗访”(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二十七年(1847)训饬川臬张集馨:桌司专管刑事案件,难免要判死刑,不要存怜悯之心,或杀人报应之惧,为情实罪犯减刑。又以自身为例,每年勾决人犯,并不惑于生死之说。又说桌司管理驿站,马匹紧要,可是盘查马匹时,州县官彼此挪借,查不出毛病,因此不必去查点,只看公文递送,如有迟缓的,即行参奏,就会收到实效(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8页。)。二十九年,道光帝对即将出任布政使的张集馨说:“理财固为藩司专政,而察吏尤为当务之急,地方得人而治”(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页。)。道、咸二帝告诫长吏要善于御下,警惕被僚属欺蔽,故而道光帝对张集馨说,“不要听劣幕救生不救死之说”(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8页。);咸丰帝告诉张集馨,“无为州县蒙蔽”(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4)自行办理的托付。

咸丰六年(1856),甘肃布政使张集馨在召见临别之际,请求皇帝教训,咸丰帝说:“汝随时斟酌办理,我亦没有得什么教训你的”(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2页。)。事情不能完全按规制去做,要依据实际情形自行处断,咸丰帝既希望张集馨将事务料理得好,又表示对这个资深官员的信任。

(5)兢兢业业理政,要坚持不懈。

俗谚“新官上任三把火”,像是有一番作为,而后就疲沓了。咸丰帝深知官员有这种毛病,对新任闽藩张集馨说:“汝到任后,诸事自然要整顿,切不可初到整顿,久则因循”(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页。)。要求他勤劳办事,持之以恒。


张集馨、段光清身任藩、臬,系地方高级官员,各司民政钱粮、司法治安之职,道、咸二帝对他们的要求,在本职的主导方面之外,重在他们的任用和考核属员,以及始终勤勉供职。履新的召见,主要起着这种教导作用,此外还有对官员修养教育的功能。


5.关注官员个人修养和家庭生活

召见中,皇帝为有的放矢,要阅视召见官员的履历,并询问他个人或家庭的情形,就中对官员提出一些个人修养处世的要求。

(1)重经世之学。

道光十五年(1835),道光帝召见翰林张集馨,告诫他“读有用之书,无徒为词章所困也”,“汝试思之,词章何补国家,但官翰林者,不得不为此耳!”又勉励他:“汝在家总宜读经世之书,文酒之会,为翰林积习,亦当检点”(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有用之书”、“经世之书”之说,表明道光帝希望词臣重视经世致用之学,诗词歌赋应放在次要地位。

(2)人臣为国分谤。

为君父分忧、分谤是做臣子的本分,然而臣下难于实践,君主就提醒臣工了。捐纳盛行的朝政为人议论,道光帝于二十七年召见藩司张集馨,要他注意考察捐班出身的官员,对不肖之徒严加参劾,怕他有顾忌,特加开导:“汝等受国家重恩,做如此大官,尚不肯为国家分谤么”?又表示为敢于严格要求下属的主官撑腰:“汝等一经奏到,或勒休,或送部引见,我断没有不依的”(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0页。)。

(3)勿自暴自弃与励晚节。

道光十六年新放外任知府的张集馨,道光帝教导他:“慎无自暴自弃”(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历时将近十年,张集馨升任道员,道光帝褒奖他操守甚好,但“此去更要坚持,老而弥笃,人臣所以励晚节也”(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页。)。十九年张集馨就藩司任,道光帝以升迁开导他勤奋任职:“我今日叫汝做藩司,是要汝作好督抚,汝不可自暴自弃”!(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0页。)

(4)表示对臣下的关怀。

翰林张集馨外放知府,道光帝召见中特意告诉他:“汝乃朕特放,并无人保举”,张集馨因而磕头谢恩:“此皇上格外天恩”(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另一次召见时,道光帝问张集馨,汝升道员也是特旨吗(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8页。)?令张集馨更增知遇之恩的感情。所以后来听到道光帝晏驾的消息,伤心得“五中摧裂”(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2页。)。咸丰帝于六年十月召见张集馨,因张的属籍仪征县城一度被太平军占据,遂问他有没有家人受伤;在京城有无住房,在什么胡同;有几个儿子,多大了,是否当差;有几个妾?这回召见共见面五次,均在圆明园进行,其中一次间隔了几天,再见时咸丰帝问张这几天是不是回城里了,今天是从城内赶来的,还是昨天到的?(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1页。)咸丰九年(1859)六十岁的张集馨被召见,皇帝问他还能不能写小楷,又问:“想汝在外多年,诗赋亦不如从前”?(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4页。)这两次谈话,体现咸丰帝对张集馨家庭生活的关怀。段光清安徽老家亦为太平军所占据,咸丰帝召见他时问他家中情形,段光清回奏先父坟茔被太平军挖掘,棺骸暴露,咸丰帝听到这,急忙问“尔家中人现在何处安顿”?回奏亲兄弟们逃到臣浙江衙门居住,堂兄弟们无力照顾,仍在故乡,咸丰帝又追问:“同支眷属大约不少,到底作何安顿?”段光清再次作出回答,并说天下苍生遭此战祸,哪里能够安顿。咸丰帝颇为伤感,良久说不出话来(注: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页。)。

一般地说皇帝教导臣下做人,是希望臣工提高素质,能够恪尽职守为皇上尽忠尽职;关怀他们,是使他们感恩图报,自觉地尽忠尽职。这是君主驾御臣下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不过也应看到君主对臣下的关心,确有真诚的一面,从段光清的记载中透露出这种信息。   

  
6.获取知识,了解民情

在召见当中,道咸二帝会因着被召见人的经历、知识询问想知道的各种事情,有不懂得的也不隐讳,照问求知。这是私下会见,不是坐朝,不必显出天纵圣聪、无所不知的样子,所以交谈中,无论是职官制度,人丁钱粮,交通道路,水利水患,收成口粮,民风民情和民众运动,少数民族,以及历史往事,皇帝表现出兴趣,臣下就尽心回答。下面逐项交待张集馨、段光清的有关记录。

1)职官制度。

官制中的重要内容,皇帝当然知晓,特别是道光帝中年继位,坐朝时间又长,知道得更多,但有些规则还是不了解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召见陕西粮道张集馨,问:“粮道自然管粮,不知管地方否?”回奏:“西、乾、鄜三属地方,归粮道统辖。”又问“那个乾字?”,回答”乾坤之乾”(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页。)。于是道光帝获知粮道不仅管收钱粮,还兼管地方,陕西有个乾州。地方官聘请幕宾,是清代职官制度的一种补充。张集馨将赴福建布政使任,咸丰帝问他,你上任是带幕友去,还是到任再聘请;又问你过去在各省请几个幕友,他们每人每年要给多少束修?(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2)人丁钱粮。

人丁掌握,钱粮征收,是政F的命脉之所在,为皇帝高度关注。道光帝问张集馨四川库存有多少,每年田赋是否够本省支销?(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页。)咸丰九年(1859),咸丰帝询问式地对张集馨说:“各直省地丁,自然以贵州为最少。”张集馨回奏甘肃亦不多,咸丰帝遂连续问及甘肃、四川、河南、山东、福建的地丁钱粮,以及四川为什么赋税比其他省轻?张集馨一一作出解说(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3页。)。道光帝、咸丰帝是平庸之君,似已成为学术界的定论,这里不是要发出什么异议,而是希望通过他们召见官员的史实来认识他们的理政能力和个性。从这种侧面来了解皇帝似乎还没有,本文仅就他们多次召见张集馨、段光清的并不多的史事,希望从召见史的视角与史料研究帝王史和政治史开个头。


一、 道、咸召见张、段及其史书

    清制,中下级的地方文武官员、进士举人上任、调动新职,都要由他的主管部门长官带领面见皇帝,聆听训示,然后赴任,这一活动叫做“引见”;若是地方高级官员的布政使(藩司)、按察使(臬司)的履新,则应请求皇帝给予当面指示的机会,皇帝同意了,则进京面君,是为“召见”。引见由堂官带领,往往是多人共同进行的,只见一面,而召见则多属个人行为,系皇帝与被召见人单独交谈,即是密谈,且可能多次见面。

    张集馨(1800-1878年),江苏仪征人,进士出身,历任编修、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于道光十五年(1835)、十六年、二十五年、二十七年、二十九年、咸丰元年(1851)、六年、九年先后八次被召见。段光清(1798-1878年),安徽宿松人,举人出身,历任知县、知府、道员、按察使,道光二十四年(1844)引见,咸丰九年(1859)召见。每回召见,非仅一次,多的达五次。

    召见关乎君臣双方的历史,本文则将关注点放在君主方面,从他的提问、指令、表情,来看他关心的事情,对臣下的态度,他的处置政务的能力,他的为人与智慧程度,以及制约他施政的社会客观条件。至于臣下的应对能力、是否欺君,回话中反映的政治、军事、经济、民情实际情况如何则不是本文的着眼点。

    张、段二人在官场均不得意,然皆有著述遗世,记录他们的经历与观念。张集馨有自订年谱,杜春和、张秀清予以整理,以《道咸宦海见闻录》为名,由中华书局于1981年梓刻行世。段光清的《镜湖自撰年谱》,亦由中华书局于1980年出版。二书均比较详细地披露他们被召见的情形。本文主要依据这两部著作的资料草成。


二、道、咸关注的政事与吏治民情

    道光帝、咸丰帝的召见张集馨、段光清,谈论中说到大政方针,但更多的是了解从封疆大吏到民间情况,太平军、捻军及少数民族战争情形,大员察吏的职责和方法,施政的细微原则,以及被召见人的家庭与生活,涉及面相当广泛,现在区分其内容,介绍如次:

1.安内攘夷的战略性思考

    咸丰九年(1859)三月,咸丰帝连续五天召见浙江按察使段光清,在第五天咸丰帝问段光清:“方今夷人横强,粤匪扰乱,是天下两大患也。据尔看来,如何办理?办理宜以何者为先?何者为后?”咸丰帝首先明确当时存在着安内、攘夷两大难题的形势,接着提出两个问题,一是如何克服这两个大患,二是平息这二患的先后次第。段光清任职于杭州,同太平军中心地带接壤,又在宁波担任过属县县令、知府和宁绍台道,宁波是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之一,所以他对夷务和太平军的对策早有考虑,立即回奏:

    夷人扰害中国,今已二十余年,内有商贾,交易往来,已渐相安。当初若沿海地方,任其蹂躏,亦未必遂能深入内地;今则内地既深入矣,猝欲除之,势必不能。臣窃窥夷人之志,不过专心营利,未必遂有他志。且连年外而哦夷,内而属国,祸结兵连,习以为常。刚者必缺,自然之理,不久夷人当自虚弱。皇上为中国百姓忍辱含羞,天下自能谅之。

    目下粤匪到处掠人赀财,毁人庐室,淫人妻女,焚人诗书,每破城池,衙署尽烧,每逢庙宇,则神像俱毁,此万姓所切齿,而天理所不能容者也。皇上且振刷精神,命将出兵,奠安海内,以顺舆情。

    粤匪既灭,夷人自驯,内顺外安,有不期然而然者矣!(注: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

    他的看法很明确,第一先处理太平军之乱,办法就是用兵,武力消灭对方;第二才是对付洋人,一则平定了太平天国,夷人见中国没有内乱就会老实一些,再则盛极则衰,夷人必然会败落,所以可以放到第二步来料理。咸丰帝当时没有表态,会见后就把段光清的意见告诉军机大臣,得到他们的赞同,九门提督穆某当面赞扬段光清“所言甚善”(注: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4页。)。安内、攘外的次第与方法的决策,本来是朝廷的事,咸丰帝竟然谋及并非疆吏的地方官员,是否病极乱投医?其时清朝的形势确实是危机重重,太平军和捻军已搞得清朝焦头烂额,第二次鸦片战争也在进行,咸丰七年十一月英法联军攻陷广州,八年四月攻占大沽炮台,逼近天津,五月清朝被迫先后与英、法、美、俄四国签订《天津条约》,十月又在上海与英法美三国签订通商章程,半年前的四月还同俄国订立了《瑷珲条约》,清朝政F实际上采取先安内后攘夷的方针。可是外国侵略者咄咄进逼,九年正月英国使臣坚决要求进京,朝廷一面下令严防海口,一面令海运漕船躲避夷轮。三月,俄国强行在乌苏里江、绥芬河建造房屋的奏报到京;英使兵船北上,不理睬直隶官员的阻止。就是这种形势逼着咸丰帝君臣再次思考安内攘夷的战略大计,所以才在召见中谋及地方官员,并且坚定了他们先安内后攘夷的方针。


2.有限度地更新

    “整顿”,是道光帝的施政方针,二十七年(1847)八月召见即将上任的四川按察使张集馨,要求他“诸事整顿”,他怕对方不能理解,特意说明:

    譬如人家有所大房子,年深月久,不是东边倒塌,即是西边剥落,住房人随时粘补修理,自然一律整齐,若任听破坏,必至要动大工。此语虽小,可以喻大,即曲突徒薪之论也,汝当思之。(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9页。)

    为了不使房屋倒塌,要随时修葺,这种生活常识的道理人们容易懂,可是国家要保持兴旺不灭、王朝长期延续,应当怎么办呢?大范围、大规模的革新,小范围、小规模的整顿,都不失为可以选择的方针与方法。道光帝即位之初,颇有采用前一种方针的愿望,下令整肃吏治,清厘陋规,但是没有成功,现在看到国家政权如同房屋一样,年头久了不会没有损坏,房子要修缮,朝政也应当改善,避免事情积累多了,无法修补。所以他订下随时整顿修理的方针,至于能否如愿,他就无能为力了。道光帝与张集馨说这番话时已是鸦片战争的前夜,不过当时谁也不会认识得到。道光帝的小修小补的方针是无济于事的,更何况他的整顿根本就无人实行,也无法实现。不过由这个整顿指令,倒不难看出道光帝总有一种危机感,不敢懈怠。这种精神是值得嘉许的。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危机感,迟早总会在危机面前吃苦头的。


3.多方考察疆吏和领兵大员

    道、咸二帝在召见官员时,常常询问他们的上司——疆吏的优劣,因为那时战事多,也问及在地方上的领兵将帅。

    张集馨将由四川按察使升任贵州布政使,道光十九年(1839)十一月接受召见,道光帝问他近年来四川总督谁最优秀?张集馨一时不便回奏,道光帝就说琦善办事老练,又问裕成如何?张集馨奏称他“中正和平”,道光帝则说 “嫌他太软”,不过无人可用,还是派他去做川督,并预料他,“大约整顿未能,亦未必敢坏地方公事”(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7页。)。第二天再见时,道光帝查问琦善带兵攻打中瞻对藏人的事情,起因是什么,用了多少兵饷,谁承办粮台?(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8页。)这是从具体事务考察琦善了。咸丰帝于九年(1859)询问受召见的张集馨:潘锋“在河南,能办事不能办事?肯办事不肯办事”?河南巡抚瑛棨“能办事吗”?(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54-265页。)

    咸丰九年三月,皇帝召见浙江臬司段光清,问他历任浙江巡抚谁最好?段光清对原任吴文鎔、黄宗汉等四位巡抚一一作出评论,又为现任胡兴仁说了好话,但是咸丰帝仍然追问:“胡兴仁倒底何如”?这就使得段光清预感到胡兴仁将会碰到麻烦(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2页。)。果然,九月胡兴仁就离职了。道、咸二帝通过属员了解其主官,是皇帝的惯常手法。

    久于官场、经历丰富的张集馨,在咸丰六年、九年两度召见时,要求他报告在直隶和江苏领兵大臣和将领的情况,其中有胜保、僧格林沁、向荣、张国梁、福兴、李鼎泰、托明阿、德顺、李若珠用兵情况,能否身先士卒,谋略如何,互相间的协调如何?甚至问到远在新疆的伊犁将军松筠杀降的事情(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3页。)。


4.施政指示

皇帝对召见的官员,总要根据他的职务给予一些既原则又具体的教导和指令,详细地说有下述诸方面:
(]1)用人原则。

道光十九年(1839),道光帝对布政使张集馨说,用人不要有成见,做官的人不外来源于科举、捐班、满、汉四个方面,哪一方面都有人才!当然,捐班的人将本求利,操守难求,让人不放心(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页。)。不预存偏见,就要根据属员的实际表现来使用,避免委屈优秀人才。

(2)胸中有数,全盘料理。

咸丰帝于九年训饬行将就任闽省藩司的张集馨:“汝到任须将事审度到底,再行办理,无为州县蒙蔽”(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就是到任不要急急忙忙,还不了解多少情况,就拿主意,处理事情,而应对所有的事务有个通盘的认识,明了原委,有计划地去做,就不会受下属的蒙骗,把事情办理妥善。

(3)考察属吏、不可徇情废法。

这就涉及到明确各种官职的职责、考查方法以及不可避免的参劾。道光帝于十六年(1836)告诫即将上任的知府张集馨,知府不能只是洁身自好,还要能够查察所属的州县官,办法是“明查暗访”(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二十七年(1847)训饬川臬张集馨:桌司专管刑事案件,难免要判死刑,不要存怜悯之心,或杀人报应之惧,为情实罪犯减刑。又以自身为例,每年勾决人犯,并不惑于生死之说。又说桌司管理驿站,马匹紧要,可是盘查马匹时,州县官彼此挪借,查不出毛病,因此不必去查点,只看公文递送,如有迟缓的,即行参奏,就会收到实效(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8页。)。二十九年,道光帝对即将出任布政使的张集馨说:“理财固为藩司专政,而察吏尤为当务之急,地方得人而治”(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页。)。道、咸二帝告诫长吏要善于御下,警惕被僚属欺蔽,故而道光帝对张集馨说,“不要听劣幕救生不救死之说”(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8页。);咸丰帝告诉张集馨,“无为州县蒙蔽”(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4)自行办理的托付。

咸丰六年(1856),甘肃布政使张集馨在召见临别之际,请求皇帝教训,咸丰帝说:“汝随时斟酌办理,我亦没有得什么教训你的”(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92页。)。事情不能完全按规制去做,要依据实际情形自行处断,咸丰帝既希望张集馨将事务料理得好,又表示对这个资深官员的信任。

(5)兢兢业业理政,要坚持不懈。

俗谚“新官上任三把火”,像是有一番作为,而后就疲沓了。咸丰帝深知官员有这种毛病,对新任闽藩张集馨说:“汝到任后,诸事自然要整顿,切不可初到整顿,久则因循”(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页。)。要求他勤劳办事,持之以恒。


张集馨、段光清身任藩、臬,系地方高级官员,各司民政钱粮、司法治安之职,道、咸二帝对他们的要求,在本职的主导方面之外,重在他们的任用和考核属员,以及始终勤勉供职。履新的召见,主要起着这种教导作用,此外还有对官员修养教育的功能。


5.关注官员个人修养和家庭生活

召见中,皇帝为有的放矢,要阅视召见官员的履历,并询问他个人或家庭的情形,就中对官员提出一些个人修养处世的要求。

(1)重经世之学。

道光十五年(1835),道光帝召见翰林张集馨,告诫他“读有用之书,无徒为词章所困也”,“汝试思之,词章何补国家,但官翰林者,不得不为此耳!”又勉励他:“汝在家总宜读经世之书,文酒之会,为翰林积习,亦当检点”(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0页。)。“有用之书”、“经世之书”之说,表明道光帝希望词臣重视经世致用之学,诗词歌赋应放在次要地位。

(2)人臣为国分谤。

为君父分忧、分谤是做臣子的本分,然而臣下难于实践,君主就提醒臣工了。捐纳盛行的朝政为人议论,道光帝于二十七年召见藩司张集馨,要他注意考察捐班出身的官员,对不肖之徒严加参劾,怕他有顾忌,特加开导:“汝等受国家重恩,做如此大官,尚不肯为国家分谤么”?又表示为敢于严格要求下属的主官撑腰:“汝等一经奏到,或勒休,或送部引见,我断没有不依的”(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0页。)。

(3)勿自暴自弃与励晚节。

道光十六年新放外任知府的张集馨,道光帝教导他:“慎无自暴自弃”(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历时将近十年,张集馨升任道员,道光帝褒奖他操守甚好,但“此去更要坚持,老而弥笃,人臣所以励晚节也”(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页。)。十九年张集馨就藩司任,道光帝以升迁开导他勤奋任职:“我今日叫汝做藩司,是要汝作好督抚,汝不可自暴自弃”!(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0页。)

(4)表示对臣下的关怀。

翰林张集馨外放知府,道光帝召见中特意告诉他:“汝乃朕特放,并无人保举”,张集馨因而磕头谢恩:“此皇上格外天恩”(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页。)。另一次召见时,道光帝问张集馨,汝升道员也是特旨吗(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88页。)?令张集馨更增知遇之恩的感情。所以后来听到道光帝晏驾的消息,伤心得“五中摧裂”(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22页。)。咸丰帝于六年十月召见张集馨,因张的属籍仪征县城一度被太平军占据,遂问他有没有家人受伤;在京城有无住房,在什么胡同;有几个儿子,多大了,是否当差;有几个妾?这回召见共见面五次,均在圆明园进行,其中一次间隔了几天,再见时咸丰帝问张这几天是不是回城里了,今天是从城内赶来的,还是昨天到的?(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81页。)咸丰九年(1859)六十岁的张集馨被召见,皇帝问他还能不能写小楷,又问:“想汝在外多年,诗赋亦不如从前”?(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4页。)这两次谈话,体现咸丰帝对张集馨家庭生活的关怀。段光清安徽老家亦为太平军所占据,咸丰帝召见他时问他家中情形,段光清回奏先父坟茔被太平军挖掘,棺骸暴露,咸丰帝听到这,急忙问“尔家中人现在何处安顿”?回奏亲兄弟们逃到臣浙江衙门居住,堂兄弟们无力照顾,仍在故乡,咸丰帝又追问:“同支眷属大约不少,到底作何安顿?”段光清再次作出回答,并说天下苍生遭此战祸,哪里能够安顿。咸丰帝颇为伤感,良久说不出话来(注:段光清:《镜湖自撰年谱》,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40页。)。

一般地说皇帝教导臣下做人,是希望臣工提高素质,能够恪尽职守为皇上尽忠尽职;关怀他们,是使他们感恩图报,自觉地尽忠尽职。这是君主驾御臣下的常用而有效的方法。不过也应看到君主对臣下的关心,确有真诚的一面,从段光清的记载中透露出这种信息。   

  
6.获取知识,了解民情

在召见当中,道咸二帝会因着被召见人的经历、知识询问想知道的各种事情,有不懂得的也不隐讳,照问求知。这是私下会见,不是坐朝,不必显出天纵圣聪、无所不知的样子,所以交谈中,无论是职官制度,人丁钱粮,交通道路,水利水患,收成口粮,民风民情和民众运动,少数民族,以及历史往事,皇帝表现出兴趣,臣下就尽心回答。下面逐项交待张集馨、段光清的有关记录。

1)职官制度。

官制中的重要内容,皇帝当然知晓,特别是道光帝中年继位,坐朝时间又长,知道得更多,但有些规则还是不了解的。道光二十六年(1846)召见陕西粮道张集馨,问:“粮道自然管粮,不知管地方否?”回奏:“西、乾、鄜三属地方,归粮道统辖。”又问“那个乾字?”,回答”乾坤之乾”(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7页。)。于是道光帝获知粮道不仅管收钱粮,还兼管地方,陕西有个乾州。地方官聘请幕宾,是清代职官制度的一种补充。张集馨将赴福建布政使任,咸丰帝问他,你上任是带幕友去,还是到任再聘请;又问你过去在各省请几个幕友,他们每人每年要给多少束修?(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7页。)

(2)人丁钱粮。

人丁掌握,钱粮征收,是政F的命脉之所在,为皇帝高度关注。道光帝问张集馨四川库存有多少,每年田赋是否够本省支销?(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19页。)咸丰九年(1859),咸丰帝询问式地对张集馨说:“各直省地丁,自然以贵州为最少。”张集馨回奏甘肃亦不多,咸丰帝遂连续问及甘肃、四川、河南、山东、福建的地丁钱粮,以及四川为什么赋税比其他省轻?张集馨一一作出解说(注:张集馨:《道咸宦海见闻录》.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63页。)。
清朝的皇帝都是很勤政的.
考虑到封建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就不说三个代表和为人民服务了;
1.没有科学发展观;
2.没有与时俱进;
3.没有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总而言之,有清一代,科学技术、口岸通商、国际交往是完全停滞了
tomcat650093 发表于 2010-5-9 15:33


    大小权利全拢在怀里,他不勤政紫禁城都要被掀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