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教二战缅甸战场反攻时盟军(不包括中国远征军)的作战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31:42
在网上搜索缅甸战场反攻,搜出来的都是中国远征军的战史,如血战松山、围歼18师团什么的。但我想找的是除了中国军队之外美军、英军等盟军部队在缅甸的反攻情况,兵力部署、作战过程和战果等,但很难找啊。因此请学霸们提供些资料,先谢谢了!在网上搜索缅甸战场反攻,搜出来的都是中国远征军的战史,如血战松山、围歼18师团什么的。但我想找的是除了中国军队之外美军、英军等盟军部队在缅甸的反攻情况,兵力部署、作战过程和战果等,但很难找啊。因此请学霸们提供些资料,先谢谢了!
外军肤色较黑
英帕尔战役
游骑兵部队的前身,第5307混合支队就是在缅甸战场打出名的
节选自《英国陆军元帅斯利姆小传(顾剑)》

2。缅甸的失败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在东南亚和太平洋岛屿发动全面攻势。
1941年12月下旬日军飞机轰炸仰光,1942年初日本陆军第15军在饭田祥二郎中将指挥下
,以4个师团的兵力向缅甸大举进攻。当时缅甸的英国守军只有两个师。第1缅甸
师师长是英国的斯科特Scott少将。这个师是1941年4月才组建的,士兵训练不足
,武器装备低劣,而且缅甸士兵对英国殖民者有敌意,士气低落。另一个师是从
印度调来的第17英印师,开战以后才仓促运到,师长是科文Cowan少将。除了这两
个师之外,还有刚刚运到的英国第7装甲旅。指挥驻缅英军的是赫顿Hutton中将。
另外,参加缅甸战役的还有中国远征军第5军和第6军,由杜聿明和甘丽初指挥。
这两个军在作战上由美国史迪威中将控制,但是实际上重庆的蒋介石还常常进行
遥控干预。

英军与日军相比,不仅人数上居劣势,而且士气低落,纪律松弛,训练不足,再
加上完全没有丛林战的经验,一旦后路被迂回就惊慌失措。他们对日军所擅长的
丛林包抄、远程渗透的战术完全不适应。英军的补给和机动完全依靠道路,而且
在当时没有值得一提的空中侦察,更不用提空中补给和空中火力支援,所以甚至
无法获得准确的战场情报。而中国远征军当时的装备和火力又比日军差得远,指
挥系统上政出多门,各级指挥部、中英军队之间由於缺乏通讯器材而难以协调。
这样的军队根本无法和当时善於丛林渗透,士气高涨的精锐日军作战。所以开战
之初,英军败势已成。

1941年3月初,由於缅甸的严重局势,英军任命敦克尔刻的英雄亚历山大中将出任
缅甸军队司令(后来43年2月在北非晋升上将,44年11月晋升元帅),归印度总司令
韦维尔上将指挥(韦维尔1943年1月晋升元帅),赫顿中将转任亚历山大的参谋长。
亚历山大的司令部是集团军级,不仅指挥两个英国师,而且指挥中国远征军。因
此在亚历山大和英军两个师长之间需要新设立一个军部。因此斯利姆就被任命为
新成立的缅甸军军长(番号叫Burcorps) ,下辖第1缅甸师和17印度师。

斯利姆3月19日到任,当时英军已经丢了仰光,在缅甸失败已成定局。斯利姆的任
务是尽可能地稳住战线,在一系列后卫战中组织撤退。缅甸基本上是一个狭长的
地形,西临孟加拉湾,仰光在南方,曼德勒在中部,北部是山地,北部的东面与
中国云南接壤,西面与印度阿萨姆邦接壤。几条南北向的大河纵贯缅甸全境。盟
军撤出仰光以后,基本上分两路向北撤退,中国远征军主力为东路,沿锡唐河谷
北撤,斯利姆的缅甸军为西路,沿伊洛瓦底江河谷北撤。日军第15军以第33师团
追击英军,以军主力进攻中国远征军。

在这个战略大背景下,应该说斯利姆的任务完成得还是相当出色的。首先,斯利
姆到缅甸的时间比亚历山大还短,接手的是个烂摊子。而他在短短的时间里让一
支打了败仗士气低落,并且正在撤退的军队恢复纪律。其次,他把后卫战组织得
井然有序,以冷静的头脑处理一个又一个危机,避免了溃败。但是有一个问题是
斯利姆在军长的层次上无法解决的:那就是盟军缺乏一个明确的战略目标,究竟
是在中缅甸防守,还是在撤退中保存实力并不时以反攻消耗日军,或是干脆放弃
缅甸撤进印度和中国呢?由於英军最高统帅部和韦维尔、亚历山大的高级司令部
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所以直接导致一系列战役协调问题。第1缅甸师主力
在仁安羌油田被围(后由孙立人的38师解围),和戴安澜200师同古保卫战失利,以
及好几次斯利姆和史迪威计划的反攻胎死腹中都根源于此。直到4月底,韦维尔才
定下决心让英军撤回印度。

总的来说,斯利姆在缅甸的经历虽然是一个败仗,但很晚才到任,战役失败的责
任并没有落在他或者亚历山大的头上。而在组织撤退的过程中,斯利姆所负责的
前线的后卫战井然有序,这一点比亚历山大在组织后方勤务撤退中的表现还要好
。斯利姆在缅甸的一个半月时间,大概只有一次指挥方面的失误。那是4月29日英
军准备渡过亲敦江进印度之前,情报显示日军正在从右翼迂回企图绕到英军背后
占领亲敦江上的主要渡口Kalemyo,切断英军退路。斯利姆马上派出了手边1师的
两个旅向北抢占渡口。实际上这个情报是错误的,日军33师团实际上没有试图迂
回,而是从南方正面神速溯江而上,30日清晨突然出现在已经失去部队掩护的缅
甸军军部和1师师部之间。此时斯利姆面对危机相当镇静,他判断出日军也并不清
楚实际的形势,因此没有慌忙撤离而是坚持下来,同时急调17师的一个旅增援,
从而挽救了一次危局。

1942年5月斯利姆的军保存了所有的轻武器和完整建制撤回印度,重武器在渡过亲
敦江的时候因为运力不足被放弃了。重炮在江边向日军发射完全部炮弹以后炸毁
,第7装甲旅的坦克也在亲敦江边被破坏,只有一辆渡过江,有意思的是这辆唯一
幸存的老坦克后来参加了英军反攻的全过程,一直打回仰光。

在此看看斯利姆和亚历山大的关系是很有意思的。战后亚历山大和斯利姆都是英
国着名的战争英雄,但是很奇怪,极少有资料显示他们两人之间在缅甸战役中的
关系如何。亚历山大的回忆录仅仅很模糊地提到过斯利姆一次,而斯利姆的回忆
录也仅有两处提到亚历山大,微妙的是,两处都是称赞亚历山大在战场上的个人
英勇。对一位高级指挥官来说,个人的勇气实在不算怎么重要的一个品质,斯利
姆是不是有意避免什么呢?这只有我们自己去猜测了。但是亚历山大离任以后,
斯利姆的上司欧文将军和丘吉尔本人对斯利姆的能力评价都很低。因为丘吉尔和
欧文都没有见过斯利姆,他们的偏见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亚历山大的看法。


3。 反攻的准备

英军撤回印度以后,随着雨季开始,战事告一段落。英军改组指挥系统。韦维尔
仍是印度总司令,英国在印度的驻军原先分成北部、南部、东部3个军区司令部,
此时野战军方面亚历山大离任,缅甸军解散,新组建东方集团军,由原来东部军
区的欧文中将出任集团军司令,下辖第4军和第15军。斯利姆担任15军军长,防守
印缅边境的南端。

此后的一年可能是斯利姆一生中最艰难的岁月,因为他的直接上司,东方集团军
司令欧文对他成见极深,完全不信任斯利姆。在这个阶段,善於学习的斯利姆思
考了很多战术问题,总结出很多丛林战的战术原则,并且在日常训练中加以贯彻
。比如应该训练步兵学会丛林环境下的单身或者小分队作战,改良装备和后勤供
应,强调离开道路网机动。尤其是提出战场上要作纵深部署,防止被日军轻易迂
回包抄,而在被日军迂回的情况下,应该坚守阵地,让被围的部队形成一个支点
牵制日军进攻兵力,同时从纵深调遣预备队进行反包围。这些战术思想很多战后
的着作都归功于蒙巴顿伯爵,实际上蒙巴顿海军上将作为东南亚战区盟军最高司
令官,主要指责是战略指导和与美国、中国高层领导的政治外交,并不负责具体
的战场指挥。而且蒙巴顿1943年底出任战区司令官,而以上这些经验教训的总结
此前很久就开始了,从亚历山大到参加缅甸战役的各师长都有一些共识,而斯利
姆在1942年缅甸战役和后来的反攻战局中都是最高战场指挥官,是实际上确立和
贯彻这些战术原则的人。后来随着英国空军的加强,空地配合成为可能,又进一
步发展出为被围敌后的据点守军空投补给和空运援军以加强其持续战斗能力的做
法。与此同时,英国的温盖特准将组建了“钦迪特”远程渗透部队,这是配备卡
车和轻型炮并且有空中支援的英国版敌后游击队,专门从没有人烟的丛林里渗透
到日军背后,从事战役战略规模的游击战。尽管钦迪特后来在斯利姆总的指导下
作战,但是这个作战思想的形成与斯利姆本人的关系倒是不大,主要是温盖特倡
导的。

1942年底,韦维尔下令英军第15军发动第一次若开战役。这是英军在缅甸战场第
一次采取主动,发动的一场有限目标的战役,以惨败告终。所幸的是,斯利姆虽
然是第15军军长,但是东方集团军司令欧文对他完全不信任,不让斯利姆介入该
战役,而是亲自越级指挥斯利姆手下劳埃德(Lloyd)少将的14师向日军33师团发动
进攻。

第一次若开战役的目标是占领梅宇半岛和若开岛,拔掉这个有可能被日军用来跨
海进攻印度本土的基地,同时为将来英军的反攻创造条件。笔者个人的评价,觉
得韦维尔作为战区最高司令官,发起这次战役的事前考虑还是合理的,所制订的
目标也不难达到。问题出在东方集团军,主要有叁个。第一,此时离缅甸战役结
束刚刚几个月时间,英军的训练和装备还没有来得及改进到适合丛林作战的程度
,准备不够充分。本来英军集中力量打一个有限规模的战役还是可以的,但是第
二个问题,英军由北向南一路进攻,右边是大海,左边是丛林。当时英国在远东
没有值得一提的海军,制海权在日军手里。如果日军从英军背后登陆很容易切断
英军。就算日本海军当时全力以赴太平洋与美军的作战,那么陆军也可以抽出兵
力越过左侧的丛林出现在英军背后(实际上这就是后来战役发展的实际状况),因
此英军是孤军深入。第叁,战役的组织太缓慢,很有蒙哥马利那种阵地战的味道
。开始英军占据兵力优势,但是第14师花了叁个月时间慢慢向前推进,逐次增兵
,终於在日军顽强抵抗下停顿下来。这时14师一个师居然指挥9个旅(相当于2个军
的兵力),欧文将军还是不愿意调整指挥结构让斯利姆的军部介入战役。这给了日
军充分时间调集兵力越过丛林出现在14师背后,几乎包围了14师。直到这时,欧
文才调整部署,命令洛马克斯(Lomax) 少将的26印度师增援,撤了劳埃德少将的
职务。

4月中旬斯利姆的15军司令部接手若开前线。这次斯利姆接手的又是一个烂摊子,
英6 旅 被 消灭 大部 , 旅长 卡 文 迪 许 准将 阵亡 , 另外一度有两个英
国旅被合围,斯利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避免一场彻底的灾难,把前线的英
军撤下来。5月中旬第一次若开战役结束。这一次,斯利姆差一点成为集团军司令
欧文的替罪羊,本来斯利姆只指挥了最后一个月的撤退,前面的失败与他毫无关
系,但欧文在给韦维尔和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的报告里把责任推给斯利姆,要求
撤换他。但是最后总参谋部的答复是把欧文将军解了职,由吉法德(Giffard)中将
接替。

1943年盟军重新调整缅甸战场的指挥结构:韦维尔上将转任印度总督,奥金莱克
上将出任印度总司令。从此时起,印度总司令不再负责缅甸战场对日作战。作战
事务归新设立的盟军东南亚战区,年轻的海军上将,英王乔治六世的表弟,德国
血统的蒙巴顿勋爵出任战区最高司令(蒙巴顿的详细情况见拙作“英国海军元帅蒙
巴顿伯爵及其他英军将领”),下设第11集团军群,实际是战区地面部队司令部,
司令官吉法德中将。集团军群主力是由东方集团军改编而成的英国第14集团军,
司令官斯利姆。另一支部队是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孙立人和廖耀湘的新1军
新6军)。斯利姆的14集团军下辖斯康斯中将 (Scoones)的第4军(驻防中段的英帕
尔地区),和克里斯蒂森中将 (Chrisison)的第15军(驻防南段的若开地区)。史迪
威的地位有点特殊,他是蒙巴顿的副最高司令,又是中国战区最高统帅蒋介石的
参谋长,但是从作战上讲,中国驻印军司令是和斯利姆平行的,应该属於吉法德
的11集团军群。史迪威和东南亚战区总部的关系搞得非常僵,根本不愿听从吉法
德的调遣,所以最后达成的安排是史迪威自愿在作战上隶属于斯利姆(当然实际上
史迪威在战线北部的作战行动是独立的),因为他们两个人在缅甸撤退时就曾并肩
战斗,史迪威信任斯利姆是一个和自己一样出色的战士。现在,盟军在缅甸战场
总算有了一个协调的指挥机构。这个机构中,两位主要的野战指挥官,斯利姆和
史迪威,都是对日作战经验丰富,意志顽强的斗士,而且两人之间互相信任。而
最高司令官蒙巴顿虽然年轻资历浅,但却具有丰富的军事外交经验和政治技巧,
以及出色的个人魅力,唯有他才可以折冲樽俎于中美英印各国之间,保持盟军的
团结,再加上他出色的战略头脑和指挥过叁军种联合作战的特殊经历,是一位非
常称职的战区司令人选。1942年下半年和整个1943年,盟军都在积蓄实力,不断
完善后勤系统和丛林战训练,并加强空军实力。虽然东南亚战区在罗斯福和丘吉
尔眼中的地位远不如欧洲和太平洋各战区,但是随着整个战局渐渐向有利于盟国
的方向发展,就连东南亚战区也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员装备上的补充了。

4。 英帕尔的胜利

与此同时,日军在缅甸的指挥结构在1943年也有变化,由一个第15军扩充成了缅
甸方面军,司令官河边正叁中将,下辖牟田口廉也的15军,樱井省叁的28军(在南
方若开战线),后来还在北方面对中国军队增添了第33军。因为日军的师团编制比
西方的师要大,所以在关键的战线中段,日军前线兵力并不比英军差得太多,但
是空军力量则要差得远。鉴于双方基本上势均力敌,日军在丛林战中的素质又高
于英军,还有几个月前在第一次若开战役的失败,英军采取了一种类似于苏军在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战略:等待日军进攻,在印缅边界防御战中击败日军主力以后
再大举反攻缅甸腹地。

日军选择英帕尔地区作为1944年战局的主攻方向,这里是英军为反攻缅甸而设的
兵站枢纽,囤积有大量作战物资,而且英帕尔城在群山环绕之中地势低洼,难以
防守。攻占英帕尔不仅可以以攻为守延迟英军反攻缅甸,而且只要突破印缅边界
的群山丛林,决定性地击败英军,就可以长驱直入平坦的印度腹地。

为了给担任主攻的日15军创造条件,缅甸方面军特意安排南方的日28军首先对若
开地区的英15军发动佯攻,吸引英帕尔守军英4军来援,代号哈号作战。这就是第
二次若开战役。似乎佯动是日军作战计划的惯用谋略,很多战役计划,包括中途
岛和几次瓜岛作战都是这样的。

此次战役,英军方面第15军克 里 斯 廷 森 (Christison) 属下有Briggs的第5印
度师,梅塞维的第7印度师为主力,第81西非师辅助( 师长Woolner 少将 是 个
很有 意思 的 家伙 , 他 从来 不 训练 他的 西非 洲 战士 掘 壕 防守 , 他
的 信条 是 : 面对 敌人 , 站 直 了 , 别 趴 下 , 象 个 男人 那样 去战
斗 。 结果 战役 开始 不久 就 被 解职 了 , 由 Loftus-Tottenham少将 接替
)。后来在战役进行中还投入了从第4军调来的洛马克斯(Lomax)26师,另有Festi
ng的36师作预备队。日军方面,因为是佯攻,只投入了竹内宽中将的55师团一个
师团的兵力,以后又调54师团增援。日军最具威胁的,是1944年2月4日战役开始
以后以一个突然的右路包抄出现在英7师背后,完全包围了梅塞维指挥的这个师。
然而在此次战役中,斯利姆所强调的固守待援的战术原则和一年多的丛林战训练
终於见到了成效:英军被切断的部队不断没有慌乱,而且非常顽强地组织抵抗,
通过有效的阵地工事和火力配置给日军重大杀伤,同时,战区总部和斯利姆的集
团军司令部使用空运为主的一切手段提供后勤支援。2月底,日军损兵折将没有全
歼任何一支英军部队,战术上完全失败,同时28军司令官樱井认为已经达成了把
英军注意力从中部战线英帕尔地区吸引过来的战略目的,於是撤出战斗。这是英
军在缅甸战场的阵地战中第一次完全战胜日军。但是这还只是大战之前的一个序
曲而已,真正决定性的战役发生在北面,日军以第15军全部突袭英帕尔的乌号作
战。

中部战线日军牟田口中将的第15军是缅甸方面军的绝对主力,下辖柳田第33师团
、佐藤幸德第31师团、山内正文第15师团(山内战前曾担任过驻华盛顿武官,并曾
在西点军校留过学),总共10万之众。整个英帕尔作战计划就是牟田口提出来的,
目的是通过占领英帕尔,拔掉这个英军反攻缅甸的核心补给基地,同时希望进一
步打进一马平川的印度腹地。日军的最大困难在於地形和补给:日军的补给线要
穿过几百公里丛林和横亘的亲敦江天险,并暴露在占据优势的英国空军攻击下。
牟田口廉也的解决办法,一是希望通过突然袭击击溃英军,就食于敌,二是让部
队带去大批活的牲畜作口粮储备。

英军防守英帕尔的,是斯利姆手下第4军,军长斯康斯(Scoons)中将, 下辖科文
的17师(Cowan, 这个师是当年从缅甸撤退的老部队),Gracey的20师,和Roberts
的23师,双方的步兵兵力大致相当,装甲和空军方面英军占优势,士气和丛林战
术方面日军占优势。但是英军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不太为后世评家所注意,那
就是斯利姆和斯康斯实际上早已料到日军的进攻方向,日军以为的战役突然性实
际上已经失去了。

有些关于缅甸战场的专着似乎认为英军在英帕尔战役之初让日军打了个措手不及
。实际上早在日军若开佯攻的前一天,1944年2月3日,第4军向斯利姆提交的报告
就预言英帕尔附近会爆发一场大规模战役,但是所预言的日军重点打击对象是20
师而不时实际上的17师,而且预料日军补给困难,只能出动一个旅团,没有料到
进攻的是一个整军。到2月29日,斯利姆的情报机构发现当面日军有重炮联队,还
发现从若开战场调来的33师团,此时英14集团军已经能对日军意图作出正确判断
。另一个对斯利姆有利的关键因素是,日军在佯攻的第二次若开战役结束和英帕
尔战役开始之间,居然有1个星期的间隔,这使得斯利姆可以有时间毫无困难地把
若开的主力第5第7两个师撤出来投入英帕尔战场。

英军开战时也有叁个不利因素。一是英军的公路补给线是南北伸展的,全线130英
里暴露在日军的攻击下,很容易被切断。二是英帕尔北面的迪马普地区有英军最
大的兵站,堆满补给物资,有5千多名医院、行政、宪兵等非战斗人员,却只有不
到一个营的兵力保护,这是战役期间让斯利姆觉得最紧张的地点。叁是战场广阔
,缅甸战场崇山峻岭,丛林密集,双方的兵力无论如何不可能形成任何绵密不断
的防线,实际上兵力部署只能是东一团西一簇占领要地,这跟欧洲的各个战场迥
异,倒有点象茫茫太平洋中舰队作战的情景。当时英军17、20两个师还在外对日
军进行有限的小规模进攻,必须在战前快速收缩回来,从进攻转换成撤退和坚守
,这个收缩的时机是斯利姆战前所面临最关键的课题:收缩晚了会被日军切成几
段各个击破,收缩早了则白白放弃几个月来大片用鲜血换来的土地,对普通士兵
的士气是个打击。

1944年3月7日,第二次若开战役结束后一周,牟田口中将的日15军全部3个师团越
过亲敦江向英军纵深渗透,33和15师团为主力分割包围英17师,然后进攻英帕尔
,31师走北路攻击英帕尔以北的科希马城,对英军呈夹击之势。3月10日左右,英
军发现日军的渗透行动,远在英帕尔以南的印度17师立即开始按预定计划收缩,
虽然一度曾被日军包围,但是且战且退,最终顺利撤回英帕尔附近,3月29日英帕
尔被日军从南北两面包围,4月4日英第4军的3个师主力在英帕尔城外围完全收拢
,英帕尔成了日军啃不动的一个大要塞,包括非战斗人员在内共有15万人。应斯
利姆的要求,蒙巴顿的战区总部全力组织空运补给英帕尔守军,甚至借调了在喜
马拉雅山“驼峰”航线空运援华物资的美军运输机大队。叁个月的时间,从英帕
尔撤出4万3千多非战斗人员,1万3千伤员,运进1万2千5百增援补充部队,包围圈
内始终保持15天左右的粮弹药品储备。这样,日军两个师团在对英帕尔的攻击中
伤亡惨重,却始终无法达成战役目的,战线在英帕尔近郊稳定下来,战事第一阶
段按照斯利姆的既定计划发展成了对日军的消耗战。

英帕尔战役中更能体现斯利姆危机处置能力的,是对英帕尔以北科希马和迪马普
附近形势的快速反应。开战时这两个地方没有值得一提的守军,很快,英军调整
指挥机构,建立斯托普福德(Stopford)为军长的第33军,负责英帕尔以北作战,
而以4军专门负责英帕尔本身。这时,斯托普福德还是一个光杆司令,手下没有一
个整师。斯利姆的反应相当快,立即从若开抽调主力5师7师驰援主战场,其中5师
的一个旅空运科希马外围,在第一时间赶到,两个旅增援英帕尔,全师10天到位
。当时蒙巴顿的眼睛在一次意外事故中被毛竹戳伤,双眼都缠着绷带,无法视物
,但是他和斯利姆配合无间,迅速作出空运和借调美军运输大队的安排,并从印
度腹地调Graver少将的第2英国师(2师和26师是缅甸战场仅有的由英国士兵组成的
师)编入33军,在战区最高司令的职位上作了他所能做到的一切。4月4日日军完成
对科希马的合围,但是斯利姆最担心,也是紧急处置中着手最多的迪马普补给基
地,日军15军和31师团却完全忽视,根本没有想到攻占这个基地可以解决自己的
给养问题。随着战役呈胶着状态,日军发现己方不但损失惨重,而且给养渐渐消
耗殆尽,伤员得不到照顾,而英军的抵抗越来越顽强,斯利姆转守为攻,用生力
军5师的两个旅和23师对日军15师团发动钳形攻击,把日军牢牢地钉死在英帕尔周
围的山地消耗下去。在5月初,英军指挥机构已经胜算在握,着手为反攻作准备了
。牟田口还想作最后一次努力,下令科希马的31师团撤下来,和其他两个师团合
力再攻英帕尔,但此时日军显然已经筋疲力尽,31师团未经允许即擅自撤离,把
15师团的侧翼暴露给英军。尽管顽强的日军一直战斗到7月初才承认失败开始后撤
,但是到这个时候,日军的有生力量已经消耗殆尽,当初跨过亲敦江的10万人损
失5万3千,其中3万人阵亡,15军3个师团长全被解职,其中31师团的佐藤幸德中
将还因为阵前抗命,被送回日本,军法审判处以死刑。英军损失2万4千人。这一
仗完全实现了斯利姆在反攻前用防守反击消灭日军主力的意图。但是第4军也打到
疲惫不堪,4军军部和17、23师回印度休整,斯托普福德的33军指挥第2、5、20师
和新到的生力军11东非师(Fowkes少将)对日军展开战略追击,只是雨季的到来使
道路和丛林变成一片泥潭才让日15军免于全军覆没。但是在整个1944-1945年雨季
,英军不仅跨过亲敦江,而且抵达伊洛瓦底江边,威逼缅甸北部中心城市曼德勒
,为1945年旱季反攻占领了理想的出发阵地。
5。奇袭敏铁拉:辉煌的华彩乐章

1944年战局以后,日本缅甸方面军主力第15军元气大伤,北方日本第33军也在史
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的攻势下丢了密支那,节节后退,倒是南方若开地区的日
28军向东后撤有限,因此整个日军战线呈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大斜线,北边的防
线枢纽就是缅甸古都曼德勒。

日军人事在英帕尔战役之后大换血,木村兵太郎出任缅甸方面军司令,他当时被
日军同僚们认为是最出色的日本陆军将领之一,后来也是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判处
绞刑的6名战犯之一(东条英机、松井石根、板垣征四郎、土肥原贤二、木村兵太
郎、武藤章)。河边正叁卸任后,曾经出任日本陆军航空部队司令,日本刚刚战败
后不仅,曾接替自杀的前总参谋长陆军大将杉山元元帅出任国内第1总军司令官。

木村兵太郎手下还是3个军,北部本田中将的33军有18和56师团,负责对中国军队
作战,中部15军司令牟田口廉也被撤职,接替的是片村四八中将,有15、31、33
、53四个师团,南部Sakurai的28军有54、55两个师团。另外第2和49师团作为方
面军预备队。

英军在英帕尔战役后也调整了指挥结构,南方的15军不再隶属于斯利姆的14集团
军,而是由战区直属。北部史迪威的司令部也不再在战役上受14集团军节制。这
样,斯利姆的14集团军仅下辖第4和第33军,专心准备1945年旱季的中缅甸大反攻
。33军军长仍是斯托普福德,有Nicholson的2师,Gracey的20师,后来又从4军调
入Rees的19师。4军军长斯康斯因战功升迁,调回印度后方任职,斯利姆特意选择
在若开和英帕尔立功的7师师长梅塞维升任军长,这个任命后来被认为是非常成功
的。梅塞维手下最初有Evans的7师,Cowan的17师,和Rees的19师(后来调出)。

更高层的指挥上,第11集团军群番号被撤销,干脆改称战区地面部队司令部,吉
法德将军被蒙巴顿解职,接替的是利斯Leese中将。这位利斯也是个战功显赫的名
将,在北非和意大利战场是蒙哥马利第8集团军的30军军长,蒙哥马利离开意大利
以后,利斯就是接着出任第8集团军司令的人,1944年占领罗马以后受封为骑士,
11月调升东南亚战区盟军地面部队总司令,是斯利姆的直接上司。对斯利姆来说
不幸运的是,他好容易和吉法德配合默契了,这次又来了一位难以合作的上司。
利斯随身带来一大批第8集团军的参谋人员,工作方式完全是北非意大利战场着名
的第8集团军的一套,对上级东南亚总部和下级14集团军的工作方式完全看不惯。
利斯和斯利姆之间的关系几乎是公开敌意的。

对1945年2月开始的旱季攻势,斯利姆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此前,他仅有英帕尔这
一次着名的胜利,而因为英帕尔战役防御战的性质,他多少被伦敦看成是一个谨
慎稳健的指挥官。其实斯利姆的战略目标一直只有一个:打击日军的野战部队主
力,而不去在意土地和着名城镇的得失。英帕尔的防守反击是他认为当时达到这
个目的的最佳手段。现在,斯利姆已经掌握了战略主动权和极佳的出发阵位,该
表现一下大胆出奇的一面了。首先,斯利姆的战役计划一开始就不依靠数量优势
,他不想动用自己所有的师,因为计划中的反攻战役是大踏步进退,补给线很长
,斯利姆有意把几个师留在印度后方不用。其次,斯利姆却准备最大限度地利用
自己的机动优势,因为缅甸中部腹地跟印缅边界的丛林不同,相当干旱,是适于
机械化部队的地方。斯利姆建议把17师和5师改装成机械化步兵师,尤其是5师,
拥有两个机械化旅和一个随时可以空运的旅。此外,斯利姆还有一个直辖的255装
甲旅,虽然装备的坦克有比较先进的美制谢尔曼坦克,也有老式的斯图亚特式和
格兰特式坦克,但也已经比日军装甲部队占很大优势了。第叁,也是这次战役最
引人入胜的部分,斯利姆准备和木村兵太郎斗智(他这时还不知道缅甸方面军换了
司令官,还以为对手仍是河边正叁)。日军从英军的兵力配备上,判断英军是要以
曼德勒为主攻方向,因此集中15军主力和28军一部,置重兵于曼德勒周围的伊洛
瓦底江防线,甚至准备了用以反攻英军攻势的预备队师团。斯利姆抓住这种心理
,让英33军在曼德勒两翼的伊洛瓦底江对日军施加强大压力,作出准备进攻的态
势,实际上的攻击点却选在曼德勒南面日军腹地的补给中心敏铁拉。这是日军主
力的补给中心,却只有不到一个联队的兵力防守,其余全都是非战斗人员,很像
英帕尔战役中英国的迪马普。而且因为整个战线是东北-西南走向,从日军主力集
团的西南方直接突击其背后的敏铁拉实际并不困难,而且1942年斯利姆撤退的时
候曾指挥部队经过这里,他知道一条不为日军所知的小公路可以让英4军奇兵突出
长途奔袭敏铁拉。因为敏铁拉的重要地位,斯利姆判断日军一定会尽全力夺回此
地,那么就不得不放弃曼德勒附近的强固防御工事和伊洛瓦底江天险回身反攻,
这时正面的英33军就可以抢占曼德勒,和敏铁拉守军夹击日军主力,迫使日军在
曼德勒和敏铁拉之间接受会战。

曼德勒战役于1945年2月中下旬以英4军开始穿插行动拉开序幕,17师强渡伊洛瓦
底江以后,以两个旅打开通道,立即投入255装甲旅奔袭敏铁拉。极少的日本驻军
战斗到最后一人,英军占领敏铁拉以后17师另一个旅搭乘运输机飞进城,全师收
拢构筑防御工事,准备日军围城。这个行动体现了斯利姆很好的节奏感,他把主
动权暂时交给日本人,但是预料对方会按照他的方案去做。

日军这次受到了完全的奇袭,就在英军发起战役的前两天,木村还和15军军长片
村计划从曼德勒正面前线反攻的事宜,在整个战役期间,日军各个高级指挥部几
乎是3天左右就改变一次决心,修改一次计划,而每次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手足
无措地被斯利姆牵着鼻子走。应该说木村的反应还是够快,他紧急调遣33军的18
师团全部,和15军的53、33师团大部,加上方面军预备队49师团集中全力围攻敏
铁拉,围城作战交给日33军统一指挥,但是已经晚了,日军的仓促进攻在英军有
准备的防守面前一筹莫展,3月31日,英机械化5师破围入援敏铁拉的17师,正面
英33军也从曼德勒左右两翼渡过伊洛瓦底江,日军防线全面崩溃,这时即便是有
秩序的撤退也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

缅甸反攻战役的最后阶段,斯利姆决心不让日军有停下来喘息的机会,实施了坚
决的追击,4军和33军分两路沿伊洛瓦底江和锡唐河直指缅甸南端的仰光。尤其是
斯利姆打破建制组建临时机械化军交给梅塞维,实施典型的装甲部队突进战术,
一路上绕过一切大股日军抵抗,这在二战英美盟军的战例里面是非常罕见的,类
似于巴顿1943年在西西里战役中组建临时装甲军突击巴勒莫的做法。1945年5月赶
在季风季节到来之前,盟军占领仰光。
直到这时,利斯上将仍然对斯利姆不满,他向蒙巴顿建议让斯利姆留下来清理缅甸日军残余的抵抗,而由克里斯蒂森将军指挥拟议中的进攻马来亚的战役,这意味着把斯利姆从14集团军司令的职务上撤下来。蒙巴顿本人其实对两位部下都不愿得罪,所以耍了一个小手腕,同意利斯的建议,但是让利斯出面直接向斯利姆交代。这样斯利姆和利斯的冲突总爆发,斯利姆向伦敦抗议。这时由於缅甸压倒性的胜利,斯利姆终於在伦敦获得了承认,建立起个人声望,而利斯对蒙巴顿圆滑的态度也深为不满,公开指责蒙巴顿,蒙巴顿写信要求帝国总参谋长布鲁克元帅撤销利斯的职务。1945年6月,利斯被解职,斯利姆接替利斯升任战区地面部队总司令。利斯在战后出任印度东部军区司令1年,最后仍以中将军衔退役。 6。战后岁月和总结斯利姆的才能在战争中的大部分时间都不被上级所承认,更有象欧文和利斯那样爆发冲突的直接上司。但是他最终还是以胜利证明了自己,并获得承认。1945年7月斯利姆晋升上将。二战以后斯利姆的声望日隆,1946年出任帝国国防大学校长,1948年被首相艾德礼任命为帝国总参谋长,接替蒙哥马利元帅,打破了一层非英国陆军出身的军官不能担任总参谋长的玻璃天花板(斯利姆原本出身印度殖民地陆军)。1949年初晋升陆军元帅。退役以后还曾经出任澳大利亚总督,1956年出版回忆录Defeat into Victory,1960年受封为”缅甸的斯利姆子爵“,1970年底死于伦敦。斯利姆的军事指挥艺术是英美陆军将领中比较少见的以奇、巧制胜的类型,尽管在反攻缅甸的各个战役中,他所指挥的14集团军在数量、兵器上具有对日军的优势,但是斯利姆并不单纯依靠数量优势去压垮对方,他的战役具有欧洲17、18世纪名将的特点,将英军擅长的阵地战和巧妙的机动结合起来,而在形势需要的时候,又能表现出象现代装甲兵将军那样坚决的突进和追击。研究斯利姆的各个战役,总体上给人的感觉不象蒙哥马利那样谨慎而乏味。但是话说回来,笔者觉得斯利姆在缅甸的胜利从战略上讲,价值不大,这跟斯利姆本人的将道没有直接关系,而是由总的战略形势决定的。对日作战的决定性战场在太平洋,无论缅甸或是中国战场,所起的最主要作用是牵制日军兵力,不让这些日军投入太平洋战场。因此无论英军在缅甸战场的各个战役是大胜,还是象中国战场那样相持,只要能够牢牢地拖住并且钉死日军缅甸方面军,最后日本投降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中国正面战场没有象缅甸那样的大捷,甚至在豫湘桂战役中一溃千里,日本战败以后不也是收复失地了吗?从这个意义上,整个缅甸战场本身就不可能是对日作战的主战场。其实缅甸战场比较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是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在缅北的作战,因为他们的作战旨在打通中缅公路,向中国战场输送美援,而这些援助对中国正面战场坚持下去拖住日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说斯利姆本人尽管是一名出色的战场指挥官,但是在大战略层次上他的战场胜利价值有限,而这不是他本人所能够控制的。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如果象斯利姆这样的将才被用在北非或者西线会怎样?历史很难假设,也许即便他也无法避免英军在北非战场初期的挫败,但是从他在缅甸作战的后期表现看,尽管斯利姆本人不是装甲兵将军,但是却具有机动作战的优秀素质,这一点和隆美尔很相似(隆美尔也是出身步兵,担任第7装甲师师长之前也从来没有坦克战的经验)。我想可以比较有把握地说,如果是斯利姆指挥北非的追击战,或者阿纳姆战役,可能结果会比蒙哥马利好一些。
最后提一下的缅甸沿海战斗是由从14集团军中分隔出来新成立的12集团军完成
其实缅甸战场比较具有战略意义的行动是史迪威指挥的中国驻印军在缅北的作战,因为他们的作战旨在打通中缅公路,向中国战场输送美援,而这些援助对中国正面战场坚持下去拖住日军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否可以意味着,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的反攻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大林 发表于 2010-5-4 23:23

不是
这段的意思是整个缅甸战场最有战略意义的就是滇缅公路
中国驻印军和中国远征军在缅北反攻中发挥了主要作用,而缅甸日军的重心是在缅中和缅南,即十四集团军的进攻方向
N-FAN 发表于 2010-4-27 17:58

就是前脚在前面扔装备 后脚国军在捡的那个?
中国的那些所谓的报告文学喜欢把其他盟军描写的懦弱无能娇生惯养,写好像只有中国人会打仗似的,其实真正看看战史,哪怕只是些数字和日期,你也可以发现类似这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我认同LZ的意见,缅甸战场上的重头戏在缅北中国远征军的身上,因为他们担负的是整个印度支那半岛上对中国战区而言最重要的一条支援路线!
隔夜茶 发表于 2010-5-5 09:58


    你喜欢把报告文学之类的当战史看!!!大神啊。
好像CCAV出过关于这方面的纪律片。
:L回复 12# 隔夜茶
要脸不?楼上的资料是中国人写的?教主资料档案多的是,你千万别把网上的屁文当资料
大林 发表于 2010-5-4 23:23
敌人的主力是由别人牵制的,哪怕是你所完成的部分是效果最大的,也不能说你就是主力。
回复 13# type55x


    这个这个,我是不明白所以才提问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