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酒里葡萄知多少?中国葡萄酒业的畸形暴利脸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44:21
2004年06月19日《商界》杂志

一位以擅长炒作而著称的葡萄酒策划人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他们“赚的就是消
费者不懂行的钱”!

  □文/本刊记者 吴奉彬 特约撰稿 刘 鹏

  酒里葡萄知多少

  “1998年前老年份国产葡萄酒绝大部分是假的!”面对记者,国内著名葡萄
酒专栏作家、独立酒评人吴书仙女士沉重地说:“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还
有良知!”

  2003年9月18日,吴书仙在上海古北家乐福超市购买“华夏长城”和“张裕”
葡萄酒各一瓶,然后封装送到法国 EUROFINS ANALYTICS研究所鉴定。这是全球
惟一能检测出葡萄酒年份并出具证明的权威机构。结果印证了吴书仙对其真实年
份的怀疑—— “1992年华夏长城赤霞珠”检测出的年份是在2000~2002年之间,
“1993年张裕解百纳”检测出的年份是在1998~2001年之间。

  随即,吴书仙的《十问华夏长城》一文,把炮口指向“华夏长城”和“张
裕”,也把整个葡萄酒行业置于社会舆论强大的火力之下。“这个本该是朝阳般
的行业,本该给人们带来芳香与愉悦的行业,今天却完全变味了,行业内充斥的
‘臭味’掩盖了‘香味’。被误导的消费者,识别不了哪些是‘臭’的,哪些是
‘香’ 的……”

  循着“十问”沉重的轨迹,记者开始深入了解中国葡萄酒业的现状,在不断
接触到一些掺杂施假、偷工减料,以及在暴利蛊惑下大肆欺诈等阴暗面的同时,
也真切体会到这个行业艰难的生存境况。

  “酒里没有一滴葡萄汁”

  2004年4月11日,北京朝阳区太阳宫批发市场。

  经朋友介绍,记者找到酒类经销商万勇(化名)。出乎意料的是他竟一口答应
了记者的采访要求。“这些事情我不说迟早也会被捅出来,再说做假葡萄酒毕竟
不是长远之计。”万勇对记者坦言,他在这个圈子里做了3年,心里总感到疲惫
和厌倦,他不愿意一直昧着良心,提心吊胆地继续下去。

  “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假葡萄酒我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说,很少有经销商
没有做过这种酒的。”万勇告诉记者,市场上假葡萄酒主要集中在低端,卖出去
的价格高低都有,但在批发市场上其主要特征就是低价。经他指点,记者在市场
上轻易找到一些挂着惊人低价标签的葡萄酒,其中一种标明葡萄汁浓度为50%的
720 毫升装葡萄酒,单价居然只要3.8元!

  “这些‘葡萄酒’里真有50%的葡萄汁么?”

  “怎么可能呢?你自己算算看,葡萄汁四五元钱一斤,卖出来的成品酒才多
少钱一瓶?要真放了,厂家还赚什么呢?不少厂家为了既定的利润,通常连一滴
葡萄汁都不会添加的。”

  4月15日,记者随万勇到吉林某市进货。在市郊一家酒业公司,扮成“随从”
的记者在万勇的“协助”下进入了该公司的“调制车间”。接下来的所见可谓过
目难忘:在简陋的厂房中央,一个5吨装的罐子占了近半空间,一位中年“调酒
师”先拖着水管灌水,然后再依次加入10来种原料(经证实主要是酒精、糖精、
葡萄香精、色素、防腐剂等),随后开动机器进行搅拌。整个过程在“调酒师”
抽烟的工夫里就轻松完成。在车间的另一边,3个工人守着一台简单的灌装设备,
一瓶瓶散发着诱人光泽的“红葡萄酒”就在他们手中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在车间门外,记者无意中还发现了“酒瓶”的来源:几个中年妇女围着一只
装满洗衣粉水的大铁槽洗洗涮涮,旁边摆放着一堆用清水漂过的酒瓶。从被剥下
来的旧商标,记者断定这些都是回收的旧瓶。

  “这里生产的就是业内俗称的‘三精一水’葡萄酒。酒瓶当然是回收的啊,
不然怎么降低成本啊,当然一般不会高温消毒什么的,那又会增加成本。”万勇
悄悄告诉记者,这些酒主要销往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由于多是‘短、平、
快’的突击加工,所以通常是前一天订货,第二天就能装车运走。”

  显然,经销商对假葡萄酒不仅心知肚明,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生产商造假。
万勇告诉记者,一般经销商在拼命压低出厂价格的同时,又明确提示生产商可以
没有葡萄汁,但要明确标明葡萄汁含量,只要“像葡萄酒就行”。

  是非“洋垃圾酒”

  2002年10月,河北怀来县某酒商突然爆出猛料:“目前国内80%的葡萄酒是
从国外进口的‘垃圾酒’调制;市场上200元以下的酒50%都有问题,进入夜场
娱乐场所 的酒更‘烂’!”一时间,行业内外一片哗然,因“洋垃圾酒”而起
的“地震”至今余波未消。

  据有关专家介绍,所谓“洋垃圾酒”,主要指的是从国外进口的过剩或低劣
的葡萄原酒。其生产原料,要么是葡萄得病了,舍不得倒掉,就用二氧化硫之类
的东西进行化学处理再做成酒;要么就是葡萄的糖度不够,就在加工处理的时候
加糖和酒精,从而达到标准。

  “洋垃圾酒”“炸弹”爆响后,业内人士很快从震惊中清醒过来,随即就有
厂家站出来抗议:“洋垃圾酒”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接着行业协会也站出来表
示:我国的品酒师完全能够把关,“洋垃圾酒”决不会灌进中国名牌葡萄酒的瓶
中。

  然而,百般解说也难以挽回该事件对消费者购买信心的冲击。有关资料显示,
“洋垃圾酒”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内,不少酒商的销售业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
滑。

  “是不是‘洋垃圾’,要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看。”长驻北京的某法资
酒业公司销售经理接受采访时说:“国内进口的散装葡萄酒,通常情况下都是国
外一些中低档次的产品,价格便宜。这些葡萄原酒确实品质一般,不过要完全称
之为‘洋垃圾’有些过头。但话说回来,在监管不得力的情况下,不排除有厂商
进口真正的‘垃圾酒’的可能。”

  为此,针对某些厂商“进口这些葡萄原酒,主要是与国产葡萄原酒进行勾兑,
可以调整产品风味和风格”的说法,记者请教了有关专家,专家大多认为品尝下
来差别不大。

  “葡萄酒的品质毕竟是靠‘七分产地,三分酿造’,好的葡萄酒对原料生长
年份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酒商不约而同选择了从具有原料、技术优势
的国外进口原料酒的路子。”从事专业品酒多年的许先生给记者解开疑惑:这些
进口原酒确实多是用来与国内生产的原酒勾兑,有一些酒商就是以其中含有“洋”
成分为幌子,大张旗鼓地在酒瓶上贴上产自国外著名葡萄酒产地的标签,要么干
脆来一串谁也看不懂的洋文。这样一来,摆到货架上自然有了不菲的身价。

  根据他的指点,记者还真在市场上发现一款颇具个性的“洋酒”:标签上中
文产地注明的是“法国波尔多”,另一面法文标签产地却是“Bourgogne(勃艮第
产区)”。通过侧面了解,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真实产地为广东某市。

  许先生指出,用“洋垃圾酒”冒充好的进口葡萄酒酒,虽然这种酒对人体危
害不大,但其巨额利润却是建立在对消费者大肆欺骗的基础上。“这种欺骗手段
对整个行业的危害性不容小觑!”

  “就是赚你不懂的钱”

  严格地说,不管是用“三精一水”冒充全汁葡萄酒,还是用“洋垃圾酒”挂
羊头卖狗肉,这些做假手段其实很简单,并不难识破。相比之下,记者随后接触
到的一些手段却“高明”得大多数消费者都有口难“辨”。

  2004年3月,吴书仙一纸“十问”,犹如一连串重磅炸弹,砸向素以中国葡
萄酒行业“老大”著称的“华夏长城”和“张裕”,关于“虚假年份”的种种质
疑,也在中国葡萄酒行业激起滔天巨浪。尽管随后“华夏长城”对此断然否定,
并指称“十问”的说法纯属个人行为,缺乏公正性。但站在普通消费者立场,吴
书仙的质问却真实地把行业深处的一些隐情清晰化了。

  在上海,记者拜访了以评酒严厉著称的吴书仙。她告诉记者,将葡萄名种引
进的头3年一般不会让其挂果,理论上只有在7年后才可能结出可酿优质酒的葡萄。
也就是说,要酿制像“1992年份酒”这样的“四星级”葡萄酒,葡萄苗木至少应
该是1985年前后栽种的。而“华夏长城”的网站却是这样介绍的:“华夏公司于
1992年引进世界名种葡萄——‘赤霞珠’、‘品丽珠’、‘梅鹿辄’苗木等26万
余株,累计投资96万元……”

  谁都清楚,年份好的葡萄,酿成的酒价格自然也贵。而根据国际葡萄酒业界
的惯例,采用该年份的葡萄酿制的酒才可以标注此年份,显然,如果真是标注假
年份,那就是有意利用消费者的“共识”,通过“暗算”手段牟取暴利。“可以
肯定地说,市场上标注虚假年份,冒充优质葡萄酒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和那些在
含量、成分上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一起构成了葡萄酒行业的‘恶习’!”

  4月17日,记者来到了上海古北家乐福超市。几乎没费什么工夫,记者就找
到堂而皇之摆在货架上的几种“存在极大争议”的年份酒。

  “我们的酒经过10多年窖藏,品质非凡价值极高。”一位促销小姐自豪地给
记者介绍。

  看到标签上“2004年1月”的瓶装日期,记者随口问:“你们这酒装瓶前放
在哪里?”

  “专用橡木桶啊,我们进口了很多高档橡木桶……”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葡萄酒酿制好后要装到橡木桶发酵,然后再装瓶窖藏。
但在橡木桶里呆的时间过长,酒成熟也会过快,酒质会粗糙欠雅致,甚至成为走
完生命期的黄色“死葡萄酒”。“只有酒质好的才能窖藏到2年,能在橡木桶里
窖藏四五年的已经是顶级葡萄酒了。像他们所说的要在橡木桶里装10多年,那是
天方夜谭!”

  一瓶普通的葡萄酒最多就能卖个几十元,但是一旦冠以“XX年酿制”的名头,
结果就大不一样,不但价格立即上升到好几百元,而且消费者购买时也很少疑心。
然而,除了专业机构运用仪器能够检测出“年份”之外,绝大多数“肉眼凡胎”
的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被欺骗后还欣然地掏钱。

  “赚的就是消费者不懂行的钱!”采访中,一位以擅长炒作而著称的葡萄酒
策划人毫不避讳的说法,让人能轻易读懂其言外之意:消费者就是该为自己的
“无知”买单。

  畸形的暴利脸谱

  “葡萄酒市场发展步伐其实可以迈得更大,但畸形的价格体系成为横在面前
难以逾越的一道坎。”资深业内人士程毅(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大部分
国内厂家的普通“干红”价格一直在每瓶30~40元,“干白”价格稍低,但也维
持在每瓶23~35元之间。

  记者在一些商场看到,葡萄酒价格从每瓶几元到几百元差别很大。但无一例
外的是,价格低的大多放在低处或边角,货架显眼的地方都被价格在50元以上的
葡萄酒占据。也有不少顾客会在此驻足,选择比较后买下一两瓶的,但更多则是
不明所以地摇头离开。

  “很显然,葡萄酒畸形的价格体系让市场消费信心不堪一击。”程毅指出,
明显的暴利特征则是核心所在。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干红的生产成本主要体现为葡萄原酒5元,酒瓶2
元,标签、胶帽、软木塞等1元,机器等物耗1元,人工税收等约2元,那么一瓶
普通“干红”成本就在10~12元之间,“如果规模扩大,成本完全可以控制到10
元以内。”程毅坦言,“当然市场上也有真正高品质的葡萄酒,但对于更多 10
元左右生产成本的普通葡萄酒来说,谁不清楚这30多元价格的畸形底细呢?”

  最近,一则惊人的消息引发不少议论:某款全汁葡萄酒宣称“空前”降价,
每瓶的价格由58元降到了18元——降幅一举超过60%。“据说酒商还明言自己不
会亏,可见葡萄酒行业还有多大的降价空间。”一位自称“局外人”的采访对象
这样对记者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新兴资本不断地进入?很显然这么多年来
葡萄酒价格居高不下,巨大的暴利空间是重要的诱因。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有些葡萄酒虽然“见不得阳光”,但在市场上却是十
分“畅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价格低廉,另一方面由于花钱买来的奖牌、
证书给这些劣质产品罩上了一道光环。在一家酒业公司记者看到,“全国公众推
荐名优品牌”、“中国名优葡萄酒”、“XX省著名商标”等牌子在墙上一溜排开,
竟有7块之多。

  “这些牌子,大多是花钱买来的,只需一两万元就能搞定。而要获得一些国
际级别奖杯也不难,不外乎就是另外一些更‘独特’手法罢了。”一位不愿透露
姓名的专业品酒师指出,有些厂家高价买进别人(主要是国外)的优质原酒,稍作
处理再装入自己的瓶子中,贴上标签就送展。“为了抱回奖杯,一些酒商的做法
可以说近乎厚颜无耻。而真正让他们选择丢掉良心的,当然就是自己的酒能卖出
好价钱。”

  积习之痛

  “事实上,我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位陈姓酒商向记者诉苦:行走在暴利
和虚妄边缘的葡萄酒行业,日子过得并不“潇洒”。

  很显然,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酒商必然要为赢得生存空间投入更多。而对
于不少酒商来说,既要昧着良心铤而走险,又要保证市场又要扛住不断增加的经
营成本,确非易事。陈老板对此深有感触:就拿打开销售渠道来说,过去打入一
些连锁酒楼,进店费只是象征性的,现在却已高达20~30万元,同时每瓶酒还要
支付不菲的开瓶费。他说:“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把精力耗在建立销售关系上。”

  同时,对于缺少法律法规的有效约束,纵容了行业内阴暗操作肆意妄为的现
象,不少酒商也大倒苦水。据了解,目前规范葡萄酒行业的法律法规,只有原国
家轻工业局在2001年颁布的《葡萄酒生产管理办法试行 》等少得可怜的几个。
“法律的空白和一些职能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姑息,让部分酒商大钻空子,却让
整个行业秩序付出沉重的代价。”

  “酿酒师全凭良心做酒,良心埋在地下室,不见阳光,有问题的葡萄酒就出
来了。”一位专家痛心地说,目前的中国葡萄酒行业,在扭曲的产业链上正愈陷
愈深!

  对此,记者深有同感:一方面,“要做出好的葡萄酒必须要先种出好的葡萄
来”的观念正被不少人践踏。有媒体报道,在大量进口葡萄原酒的同时,近几年
来国内葡萄供应已渐显过剩,河北一些地方的农民就一直被葡萄卖不出去的问题
困扰,以至于昌黎的县长亲自出面到处推销葡萄;在山东一些地方,葡萄树扒了
又种,种了又扒,多的反复次数超过六七回。

  另一方面,葡萄酒厂商的思路还在往死胡同走下去。以营销为例,很多厂家
不去思考如果在消费市场的宣传、培育和引导方面下功夫,却把更多精力耗在大
打广告,耗在与经销商建立良好关系,甚至沉湎在卖一瓶酒返多少利的讨价还价
中。

  有一种动物,把头埋在地下就以为能逃过危险,这种动物叫鸵鸟。

  中国葡萄酒行业还要像鸵鸟一样生存到什么时候?何时能正视自身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8 22:38:11编辑过]
2004年06月19日《商界》杂志

一位以擅长炒作而著称的葡萄酒策划人毫不避讳地告诉记者,他们“赚的就是消
费者不懂行的钱”!

  □文/本刊记者 吴奉彬 特约撰稿 刘 鹏

  酒里葡萄知多少

  “1998年前老年份国产葡萄酒绝大部分是假的!”面对记者,国内著名葡萄
酒专栏作家、独立酒评人吴书仙女士沉重地说:“我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我还
有良知!”

  2003年9月18日,吴书仙在上海古北家乐福超市购买“华夏长城”和“张裕”
葡萄酒各一瓶,然后封装送到法国 EUROFINS ANALYTICS研究所鉴定。这是全球
惟一能检测出葡萄酒年份并出具证明的权威机构。结果印证了吴书仙对其真实年
份的怀疑—— “1992年华夏长城赤霞珠”检测出的年份是在2000~2002年之间,
“1993年张裕解百纳”检测出的年份是在1998~2001年之间。

  随即,吴书仙的《十问华夏长城》一文,把炮口指向“华夏长城”和“张
裕”,也把整个葡萄酒行业置于社会舆论强大的火力之下。“这个本该是朝阳般
的行业,本该给人们带来芳香与愉悦的行业,今天却完全变味了,行业内充斥的
‘臭味’掩盖了‘香味’。被误导的消费者,识别不了哪些是‘臭’的,哪些是
‘香’ 的……”

  循着“十问”沉重的轨迹,记者开始深入了解中国葡萄酒业的现状,在不断
接触到一些掺杂施假、偷工减料,以及在暴利蛊惑下大肆欺诈等阴暗面的同时,
也真切体会到这个行业艰难的生存境况。

  “酒里没有一滴葡萄汁”

  2004年4月11日,北京朝阳区太阳宫批发市场。

  经朋友介绍,记者找到酒类经销商万勇(化名)。出乎意料的是他竟一口答应
了记者的采访要求。“这些事情我不说迟早也会被捅出来,再说做假葡萄酒毕竟
不是长远之计。”万勇对记者坦言,他在这个圈子里做了3年,心里总感到疲惫
和厌倦,他不愿意一直昧着良心,提心吊胆地继续下去。

  “市场上到底有多少假葡萄酒我说不清楚,但可以肯定地说,很少有经销商
没有做过这种酒的。”万勇告诉记者,市场上假葡萄酒主要集中在低端,卖出去
的价格高低都有,但在批发市场上其主要特征就是低价。经他指点,记者在市场
上轻易找到一些挂着惊人低价标签的葡萄酒,其中一种标明葡萄汁浓度为50%的
720 毫升装葡萄酒,单价居然只要3.8元!

  “这些‘葡萄酒’里真有50%的葡萄汁么?”

  “怎么可能呢?你自己算算看,葡萄汁四五元钱一斤,卖出来的成品酒才多
少钱一瓶?要真放了,厂家还赚什么呢?不少厂家为了既定的利润,通常连一滴
葡萄汁都不会添加的。”

  4月15日,记者随万勇到吉林某市进货。在市郊一家酒业公司,扮成“随从”
的记者在万勇的“协助”下进入了该公司的“调制车间”。接下来的所见可谓过
目难忘:在简陋的厂房中央,一个5吨装的罐子占了近半空间,一位中年“调酒
师”先拖着水管灌水,然后再依次加入10来种原料(经证实主要是酒精、糖精、
葡萄香精、色素、防腐剂等),随后开动机器进行搅拌。整个过程在“调酒师”
抽烟的工夫里就轻松完成。在车间的另一边,3个工人守着一台简单的灌装设备,
一瓶瓶散发着诱人光泽的“红葡萄酒”就在他们手中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

  在车间门外,记者无意中还发现了“酒瓶”的来源:几个中年妇女围着一只
装满洗衣粉水的大铁槽洗洗涮涮,旁边摆放着一堆用清水漂过的酒瓶。从被剥下
来的旧商标,记者断定这些都是回收的旧瓶。

  “这里生产的就是业内俗称的‘三精一水’葡萄酒。酒瓶当然是回收的啊,
不然怎么降低成本啊,当然一般不会高温消毒什么的,那又会增加成本。”万勇
悄悄告诉记者,这些酒主要销往一些中小城市或农村地区。“由于多是‘短、平、
快’的突击加工,所以通常是前一天订货,第二天就能装车运走。”

  显然,经销商对假葡萄酒不仅心知肚明,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生产商造假。
万勇告诉记者,一般经销商在拼命压低出厂价格的同时,又明确提示生产商可以
没有葡萄汁,但要明确标明葡萄汁含量,只要“像葡萄酒就行”。

  是非“洋垃圾酒”

  2002年10月,河北怀来县某酒商突然爆出猛料:“目前国内80%的葡萄酒是
从国外进口的‘垃圾酒’调制;市场上200元以下的酒50%都有问题,进入夜场
娱乐场所 的酒更‘烂’!”一时间,行业内外一片哗然,因“洋垃圾酒”而起
的“地震”至今余波未消。

  据有关专家介绍,所谓“洋垃圾酒”,主要指的是从国外进口的过剩或低劣
的葡萄原酒。其生产原料,要么是葡萄得病了,舍不得倒掉,就用二氧化硫之类
的东西进行化学处理再做成酒;要么就是葡萄的糖度不够,就在加工处理的时候
加糖和酒精,从而达到标准。

  “洋垃圾酒”“炸弹”爆响后,业内人士很快从震惊中清醒过来,随即就有
厂家站出来抗议:“洋垃圾酒”的说法是绝对错误的。接着行业协会也站出来表
示:我国的品酒师完全能够把关,“洋垃圾酒”决不会灌进中国名牌葡萄酒的瓶
中。

  然而,百般解说也难以挽回该事件对消费者购买信心的冲击。有关资料显示,
“洋垃圾酒”事件发生后的几个月内,不少酒商的销售业绩都出现不同程度的下
滑。

  “是不是‘洋垃圾’,要看我们以什么样的标准来看。”长驻北京的某法资
酒业公司销售经理接受采访时说:“国内进口的散装葡萄酒,通常情况下都是国
外一些中低档次的产品,价格便宜。这些葡萄原酒确实品质一般,不过要完全称
之为‘洋垃圾’有些过头。但话说回来,在监管不得力的情况下,不排除有厂商
进口真正的‘垃圾酒’的可能。”

  为此,针对某些厂商“进口这些葡萄原酒,主要是与国产葡萄原酒进行勾兑,
可以调整产品风味和风格”的说法,记者请教了有关专家,专家大多认为品尝下
来差别不大。

  “葡萄酒的品质毕竟是靠‘七分产地,三分酿造’,好的葡萄酒对原料生长
年份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不少酒商不约而同选择了从具有原料、技术优势
的国外进口原料酒的路子。”从事专业品酒多年的许先生给记者解开疑惑:这些
进口原酒确实多是用来与国内生产的原酒勾兑,有一些酒商就是以其中含有“洋”
成分为幌子,大张旗鼓地在酒瓶上贴上产自国外著名葡萄酒产地的标签,要么干
脆来一串谁也看不懂的洋文。这样一来,摆到货架上自然有了不菲的身价。

  根据他的指点,记者还真在市场上发现一款颇具个性的“洋酒”:标签上中
文产地注明的是“法国波尔多”,另一面法文标签产地却是“Bourgogne(勃艮第
产区)”。通过侧面了解,结果却让人啼笑皆非,真实产地为广东某市。

  许先生指出,用“洋垃圾酒”冒充好的进口葡萄酒酒,虽然这种酒对人体危
害不大,但其巨额利润却是建立在对消费者大肆欺骗的基础上。“这种欺骗手段
对整个行业的危害性不容小觑!”

  “就是赚你不懂的钱”

  严格地说,不管是用“三精一水”冒充全汁葡萄酒,还是用“洋垃圾酒”挂
羊头卖狗肉,这些做假手段其实很简单,并不难识破。相比之下,记者随后接触
到的一些手段却“高明”得大多数消费者都有口难“辨”。

  2004年3月,吴书仙一纸“十问”,犹如一连串重磅炸弹,砸向素以中国葡
萄酒行业“老大”著称的“华夏长城”和“张裕”,关于“虚假年份”的种种质
疑,也在中国葡萄酒行业激起滔天巨浪。尽管随后“华夏长城”对此断然否定,
并指称“十问”的说法纯属个人行为,缺乏公正性。但站在普通消费者立场,吴
书仙的质问却真实地把行业深处的一些隐情清晰化了。

  在上海,记者拜访了以评酒严厉著称的吴书仙。她告诉记者,将葡萄名种引
进的头3年一般不会让其挂果,理论上只有在7年后才可能结出可酿优质酒的葡萄。
也就是说,要酿制像“1992年份酒”这样的“四星级”葡萄酒,葡萄苗木至少应
该是1985年前后栽种的。而“华夏长城”的网站却是这样介绍的:“华夏公司于
1992年引进世界名种葡萄——‘赤霞珠’、‘品丽珠’、‘梅鹿辄’苗木等26万
余株,累计投资96万元……”

  谁都清楚,年份好的葡萄,酿成的酒价格自然也贵。而根据国际葡萄酒业界
的惯例,采用该年份的葡萄酿制的酒才可以标注此年份,显然,如果真是标注假
年份,那就是有意利用消费者的“共识”,通过“暗算”手段牟取暴利。“可以
肯定地说,市场上标注虚假年份,冒充优质葡萄酒的现象非常普遍,这和那些在
含量、成分上欺骗消费者的行为一起构成了葡萄酒行业的‘恶习’!”

  4月17日,记者来到了上海古北家乐福超市。几乎没费什么工夫,记者就找
到堂而皇之摆在货架上的几种“存在极大争议”的年份酒。

  “我们的酒经过10多年窖藏,品质非凡价值极高。”一位促销小姐自豪地给
记者介绍。

  看到标签上“2004年1月”的瓶装日期,记者随口问:“你们这酒装瓶前放
在哪里?”

  “专用橡木桶啊,我们进口了很多高档橡木桶……”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葡萄酒酿制好后要装到橡木桶发酵,然后再装瓶窖藏。
但在橡木桶里呆的时间过长,酒成熟也会过快,酒质会粗糙欠雅致,甚至成为走
完生命期的黄色“死葡萄酒”。“只有酒质好的才能窖藏到2年,能在橡木桶里
窖藏四五年的已经是顶级葡萄酒了。像他们所说的要在橡木桶里装10多年,那是
天方夜谭!”

  一瓶普通的葡萄酒最多就能卖个几十元,但是一旦冠以“XX年酿制”的名头,
结果就大不一样,不但价格立即上升到好几百元,而且消费者购买时也很少疑心。
然而,除了专业机构运用仪器能够检测出“年份”之外,绝大多数“肉眼凡胎”
的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被欺骗后还欣然地掏钱。

  “赚的就是消费者不懂行的钱!”采访中,一位以擅长炒作而著称的葡萄酒
策划人毫不避讳的说法,让人能轻易读懂其言外之意:消费者就是该为自己的
“无知”买单。

  畸形的暴利脸谱

  “葡萄酒市场发展步伐其实可以迈得更大,但畸形的价格体系成为横在面前
难以逾越的一道坎。”资深业内人士程毅(化名)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上大部分
国内厂家的普通“干红”价格一直在每瓶30~40元,“干白”价格稍低,但也维
持在每瓶23~35元之间。

  记者在一些商场看到,葡萄酒价格从每瓶几元到几百元差别很大。但无一例
外的是,价格低的大多放在低处或边角,货架显眼的地方都被价格在50元以上的
葡萄酒占据。也有不少顾客会在此驻足,选择比较后买下一两瓶的,但更多则是
不明所以地摇头离开。

  “很显然,葡萄酒畸形的价格体系让市场消费信心不堪一击。”程毅指出,
明显的暴利特征则是核心所在。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普通干红的生产成本主要体现为葡萄原酒5元,酒瓶2
元,标签、胶帽、软木塞等1元,机器等物耗1元,人工税收等约2元,那么一瓶
普通“干红”成本就在10~12元之间,“如果规模扩大,成本完全可以控制到10
元以内。”程毅坦言,“当然市场上也有真正高品质的葡萄酒,但对于更多 10
元左右生产成本的普通葡萄酒来说,谁不清楚这30多元价格的畸形底细呢?”

  最近,一则惊人的消息引发不少议论:某款全汁葡萄酒宣称“空前”降价,
每瓶的价格由58元降到了18元——降幅一举超过60%。“据说酒商还明言自己不
会亏,可见葡萄酒行业还有多大的降价空间。”一位自称“局外人”的采访对象
这样对记者说:为什么现在有那么多的新兴资本不断地进入?很显然这么多年来
葡萄酒价格居高不下,巨大的暴利空间是重要的诱因。

  采访中记者还了解到,有些葡萄酒虽然“见不得阳光”,但在市场上却是十
分“畅销”。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价格低廉,另一方面由于花钱买来的奖牌、
证书给这些劣质产品罩上了一道光环。在一家酒业公司记者看到,“全国公众推
荐名优品牌”、“中国名优葡萄酒”、“XX省著名商标”等牌子在墙上一溜排开,
竟有7块之多。

  “这些牌子,大多是花钱买来的,只需一两万元就能搞定。而要获得一些国
际级别奖杯也不难,不外乎就是另外一些更‘独特’手法罢了。”一位不愿透露
姓名的专业品酒师指出,有些厂家高价买进别人(主要是国外)的优质原酒,稍作
处理再装入自己的瓶子中,贴上标签就送展。“为了抱回奖杯,一些酒商的做法
可以说近乎厚颜无耻。而真正让他们选择丢掉良心的,当然就是自己的酒能卖出
好价钱。”

  积习之痛

  “事实上,我们的日子并不好过!”一位陈姓酒商向记者诉苦:行走在暴利
和虚妄边缘的葡萄酒行业,日子过得并不“潇洒”。

  很显然,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酒商必然要为赢得生存空间投入更多。而对
于不少酒商来说,既要昧着良心铤而走险,又要保证市场又要扛住不断增加的经
营成本,确非易事。陈老板对此深有感触:就拿打开销售渠道来说,过去打入一
些连锁酒楼,进店费只是象征性的,现在却已高达20~30万元,同时每瓶酒还要
支付不菲的开瓶费。他说:“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把精力耗在建立销售关系上。”

  同时,对于缺少法律法规的有效约束,纵容了行业内阴暗操作肆意妄为的现
象,不少酒商也大倒苦水。据了解,目前规范葡萄酒行业的法律法规,只有原国
家轻工业局在2001年颁布的《葡萄酒生产管理办法试行 》等少得可怜的几个。
“法律的空白和一些职能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的姑息,让部分酒商大钻空子,却让
整个行业秩序付出沉重的代价。”

  “酿酒师全凭良心做酒,良心埋在地下室,不见阳光,有问题的葡萄酒就出
来了。”一位专家痛心地说,目前的中国葡萄酒行业,在扭曲的产业链上正愈陷
愈深!

  对此,记者深有同感:一方面,“要做出好的葡萄酒必须要先种出好的葡萄
来”的观念正被不少人践踏。有媒体报道,在大量进口葡萄原酒的同时,近几年
来国内葡萄供应已渐显过剩,河北一些地方的农民就一直被葡萄卖不出去的问题
困扰,以至于昌黎的县长亲自出面到处推销葡萄;在山东一些地方,葡萄树扒了
又种,种了又扒,多的反复次数超过六七回。

  另一方面,葡萄酒厂商的思路还在往死胡同走下去。以营销为例,很多厂家
不去思考如果在消费市场的宣传、培育和引导方面下功夫,却把更多精力耗在大
打广告,耗在与经销商建立良好关系,甚至沉湎在卖一瓶酒返多少利的讨价还价
中。

  有一种动物,把头埋在地下就以为能逃过危险,这种动物叫鸵鸟。

  中国葡萄酒行业还要像鸵鸟一样生存到什么时候?何时能正视自身的问题?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6-28 22:38:11编辑过]
真的是这样的吗?非常的可怕啊,为什么啊???
国情所致。。没有办法。哪个行业都一样唉。。。。。。。。。。。。。
非常的可怕
你喝张裕葡萄酒吧,很纯正的,口感也不错。
正所谓无奸不商嘛!
<P>我不喝葡萄酒 呵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