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岁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邓中翰的超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01:42
本人闲来无事在网上闲逛,无意当中看到中国工程院增选,41岁的中星微老总邓中翰当选,抱着崇敬的心态在网上搜了搜他的简历,简直惊为天人,开始很崇拜可是冷静一想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牛逼的人吗,还是我孤陋寡闻!
  
  小弟不才只是个交大的本科,中学的时候成绩还比较不错,大学就马马虎虎,我在交大见过牛人但没见过这么牛的!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几点质疑!

  首先,邓中翰先生1987年—1992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在大学期间,邓中翰就在黄培华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1990 年、1991年分别在国际应用核物理学杂志及中国科学通报上发表3篇相关文章!本人不才在大学的时候比较迷茫,学业马马虎虎中游水平,大多数学生也基本一个样子,班里有学习比较好的但不太参加什么活动基本自习室宿舍和食堂三点一线,也有考g和考托的基本连上课都在背单词,也见过有人做挑战杯项目但基本都是给老师打打杂谈不到多深入!可是邓先生既要学专业课毕业拿学位,又要做科学研究发论文,还要学英语考g考托,否则怎么后来到美国深造,结合个人经历觉得邓先生的时间和精力真的够用吗?是邓先生太牛,还是我没见过牛人!我想我的学校也和中科大基本一个档次呀!
  
  其次,邓先生1992年—1997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是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小弟不才是没能耐出国深造,但是我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交大附属的一个公司,老板就是交大教授,公司会计的女儿是交大的师姐,大我六七届,是陕西省第三十名进的交大读的本硕连读,工作一年以后考g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的通信方面的博士,而且是全奖。这位师姐的成绩我都已经很惊叹了,即便这样他妈给我讲,他女儿刚到美国的时候英语听说都比较吃力,狂补了将近一年才开始游刃有余,刚去的时候饮食生活习惯文化和学习方法都不是很适应,心里压力大,晚上睡不着觉,经常掉头发,31岁了还在读马上毕业(注意美国不承认中国的研究生学历的),而且经常写论文写到晚上2、3点钟!这样的师姐我都觉得很牛了,可是看了邓中翰先生的简历,我很疑问邓先生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这个是怎么读的!他的时间精力真的够用吗,他到了美国就不需要花时间强化英语听说(中国的应试英语我就不多说了,上过大学的都知道),不需要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和文化,不需要适应美国的教育方法(中美的教育方式差异很大,留学的人都知道)!一个博士都已经经常搞到半夜2、3点,不要说还外加两个硕士,其中一个还是非常需要实践经验的管理学硕士,而且邓先生的博士和本科之间还是跨学科的!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天赋异禀的人?
  
  还有,1997年,邓中翰加入IBM公司,做高级研究员。负责超大规模CMOS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先后发表过25篇学术论文,申请国内外多项发明专利,获“IBM发明创造奖”。1997年到1998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邓先生就发表了25篇paper,我见过不少的博士硕士,但这个速度发论文的没见过!而且一般一个人进入一个研究领域开始的第一年都要阅读大量这个领域的资料,了解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发展现状,搞清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向的意义,这个过程很艰苦漫长!然后才开始切入课题,最后才发表论文。我见过最牛的博士,都花了3年!难道邓博士不用做这些准备工作!
  
  最后说到风投方面,没接触过,不好多说什么?只觉得这么顺利就从技术工作转移到商业方面,一般人做不到,不是一般的牛逼!
http://cd.club.sohu.com/lz/serialise_details.php?serialise=45485本人闲来无事在网上闲逛,无意当中看到中国工程院增选,41岁的中星微老总邓中翰当选,抱着崇敬的心态在网上搜了搜他的简历,简直惊为天人,开始很崇拜可是冷静一想这个世界上真的有这么牛逼的人吗,还是我孤陋寡闻!
  
  小弟不才只是个交大的本科,中学的时候成绩还比较不错,大学就马马虎虎,我在交大见过牛人但没见过这么牛的!结合自己的经历提出几点质疑!

  首先,邓中翰先生1987年—1992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在大学期间,邓中翰就在黄培华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1990 年、1991年分别在国际应用核物理学杂志及中国科学通报上发表3篇相关文章!本人不才在大学的时候比较迷茫,学业马马虎虎中游水平,大多数学生也基本一个样子,班里有学习比较好的但不太参加什么活动基本自习室宿舍和食堂三点一线,也有考g和考托的基本连上课都在背单词,也见过有人做挑战杯项目但基本都是给老师打打杂谈不到多深入!可是邓先生既要学专业课毕业拿学位,又要做科学研究发论文,还要学英语考g考托,否则怎么后来到美国深造,结合个人经历觉得邓先生的时间和精力真的够用吗?是邓先生太牛,还是我没见过牛人!我想我的学校也和中科大基本一个档次呀!
  
  其次,邓先生1992年—1997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是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小弟不才是没能耐出国深造,但是我找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交大附属的一个公司,老板就是交大教授,公司会计的女儿是交大的师姐,大我六七届,是陕西省第三十名进的交大读的本硕连读,工作一年以后考g去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读的通信方面的博士,而且是全奖。这位师姐的成绩我都已经很惊叹了,即便这样他妈给我讲,他女儿刚到美国的时候英语听说都比较吃力,狂补了将近一年才开始游刃有余,刚去的时候饮食生活习惯文化和学习方法都不是很适应,心里压力大,晚上睡不着觉,经常掉头发,31岁了还在读马上毕业(注意美国不承认中国的研究生学历的),而且经常写论文写到晚上2、3点钟!这样的师姐我都觉得很牛了,可是看了邓中翰先生的简历,我很疑问邓先生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这个是怎么读的!他的时间精力真的够用吗,他到了美国就不需要花时间强化英语听说(中国的应试英语我就不多说了,上过大学的都知道),不需要适应新环境的生活和文化,不需要适应美国的教育方法(中美的教育方式差异很大,留学的人都知道)!一个博士都已经经常搞到半夜2、3点,不要说还外加两个硕士,其中一个还是非常需要实践经验的管理学硕士,而且邓先生的博士和本科之间还是跨学科的!世界上真的有这么天赋异禀的人?
  
  还有,1997年,邓中翰加入IBM公司,做高级研究员。负责超大规模CMOS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先后发表过25篇学术论文,申请国内外多项发明专利,获“IBM发明创造奖”。1997年到1998年不到两年的时间邓先生就发表了25篇paper,我见过不少的博士硕士,但这个速度发论文的没见过!而且一般一个人进入一个研究领域开始的第一年都要阅读大量这个领域的资料,了解这个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发展现状,搞清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方向的意义,这个过程很艰苦漫长!然后才开始切入课题,最后才发表论文。我见过最牛的博士,都花了3年!难道邓博士不用做这些准备工作!
  
  最后说到风投方面,没接触过,不好多说什么?只觉得这么顺利就从技术工作转移到商业方面,一般人做不到,不是一般的牛逼!
http://cd.club.sohu.com/lz/serialise_details.php?serialise=45485
撸射永远都不会明白温拿为什么会是温拿
天才总是有的,就像牛顿 同时代的科学家那么多,又有谁超过他
中国的质疑一下也就算了,伯克利加州和IBM这种地方也不是随便混的。楼主不相信去查就是了嘛,至少美国大学的博士、硕士学位是能查清楚的。
牛人是有的。

同宿舍的老四每天和我们一起逃课,一起夜场,一起胡吃海喝。

但每到考试的前三天,他只需踩着凳子趴在床上拿笔在纸上勾勾画画便可以全班第一通过。。。。。

考研那年他夹起书包,上了一个月的自习,最后就进入交大了。
说实话,我看到LZ贴的也觉得很难信,不过我去查了一下
http://coe.berkeley.edu/engnews/Fall05/EN08F/
John Deng (M.S.’94 Physics, M.S.’97 Economics, Ph.D.’97 EECS) 就是此人,我估计此人智商在180,要么就是从超文明位面重生来的
tulipe 发表于 2010-1-20 13:05


    你根本就没看懂
概述
,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2009年12月2日,“中国工程院2009年当选院士名单”正式公布,邓中翰成为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

个人经历  邓中翰1987年—1992年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专业,在大学期间,邓中翰就在黄培华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科学研究。1990 年、1991年分别在国际应用核物理学杂志及中国科学通报上发表3篇相关文章。


  1992年—1997年就读于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取得电子工程学博士、经济管理学硕士、物理学硕士学位,是该校建校130年来第一位横跨理、工、商三学科的学者。


  1997年,邓中翰加入IBM公司,做高级研究员。负责超大规模CMOS集成电路设计研究,先后发表过25篇学术论文,申请国内外多项发明专利,获“IBM发明创造奖”。


  1998年,邓中翰离开IBM 回到硅谷,结合硅谷著名的风险投资基金,创建了集成电路公司PIXIM,INC,市值很快达到了1.5亿美元。曾任职于美国硅谷Sun Microsystem,参与研发世界上计算速度最快的中央处理器UltraSPARC I第一代CPU。之后任职于美国IBM进行单磁子Peta-Flop超大规模量子计算机研究。后在美国硅谷创建半导体公司Pixim,任首任董事长,领导研制高端数码成像半导体传感器,用于监控、卫星、外太空探测等高尖端应用。


  1999年10月,邓中翰回国与国家信息产业部在北京中关村共同创建了“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任董事长,“星光中国芯工程”总指挥,成功地开发出中国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星光中国芯”,彻底结束了“中国无芯”的历史,并成功占领计算机图像输入芯片市场60%以上份额。被业界称为“中国芯之父”。同时中星也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这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首家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的IT企业在美国上市,是中国企业在2005年原始创新、发展核心技术、走向世界的标志性动作。


[编辑本段]创业历程
  1996年年底,邓中翰从伯克利毕业的时候,拿下了物理学和经济学的硕士、电子工程学的博士学位。他也成为伯克利建校100多年来第一个横跨理、工、商三个学科的人。邓中翰没有想到会回国创业,但是带着一腔热忱,他回到了祖国。1999年10月14日,在北京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03号一间100多平方米的仓库里,中星微开张了。


  中星微如何发展?邓中翰已经心中有数。那次周光召说服邓中翰后,将他介绍给当时的国家信息产业部副部长曲维枝,落实具体事宜。邓中翰向曲维枝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思考,要做核心技术,必须一开始就要抓住市场的突破口。技术是随着市场发展的,只有找准市场定位,才能找准技术方向。


  在这一基础上,邓中翰提出,在数字多媒体领域可以大有可为。当时,这个领域相对较新,一些大企业重视不够。而且由于当时以英特尔为代表的大部分芯片设计基本上都是采用传统的冯·诺依曼的运算方式,处理数据时能耗很大,并不适合对功耗要求很高的多媒体领域。既然没人注意、也没人做得好,这里自然适合去填补空白。在芯片产品生产方面,邓中翰又引进了一个美国模式——Fabless(无工厂),即只做芯片设计。芯片的商业模式在美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相对比较成熟。邓中翰选择Fabless模式一方面是因为相对容易启动,另一方面是当时中国国内没有先进的芯片制造商。因此,中星微纯粹做设计,然后将设计出来的芯片委托代工厂流片、测试和封装,最后制成正式产品。


  2001年3月11日,中星微“星光一号”研发成功。这是中国首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百万门级超大规模的数字多媒体芯片,同时结束了“中国硅谷”中关村无硅的历史。2001年5月,“星光一号”实现产业化。2001年夏,邓中翰走进索尼会客室,接待他的是索尼的一位主管。邓中翰此次去日本的目的是推销新研发的芯片——星光一号。


  在经历了起初的一系列艰难后,性能优异、集成度高、能耗低、传输速度快的“星光一号”终于被三星、飞利浦等国际品牌采用,成为第一块打入国际市场的“中国芯”。然而,最让邓中翰扬眉吐气的是,2005年夏天,索尼新一代笔记本电脑上的摄像头,运行的正是中星微的“星光5号”。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在纳斯达克上市。与以往那些在美上市的网络服务股不同,中星微是一家纯粹的技术概念公司。在多媒体芯片领域突破7大核心技术类,申请超过500多项专利,让中星微不仅仅是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更是成为中国第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拥有完整自有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的企业。邓中翰在纳斯达克闭市式上的签名,成为留在这个高技术公司云集的证券交易所的第一个中文签名。


[编辑本段]与中国芯
  中国芯是所有中国IT精英们心里一道迈不过的坎,而邓中翰却默默地踏破了这道坎。1999年成立中星微公司,2001年7月推出“中国自己的第一块芯片”— 用于数字影像领域的“星光一号”芯片,并成功地实现市场化,打入了国际市场。此后中星微又推出了“星光二号”、三号和四号。当然数码影像芯片的重要意义并不在于它缔造了第一颗中国芯,而在于它推动了整个数码产业的蓬勃发展。邓中翰看到了数字多媒体产业的巨大商机。


  2003年,邓中翰的另外一个重要举动是与吴鹰、丁健等一起发起了“数字中国”计划,宗旨是“推动整个中国及亚洲数字化进程,促进中国与发达国家数字化发展”。通过对数码芯片的投资,邓中翰要实现他“使中星微成为数字影像领域的领头企业,将中国的数字影像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整体带向世界数字化前沿”的目标。而下一个重要目标则是可作为“网络入口”的电脑摄像头,尽管它看起来难以做大市场,但这正是中星微最具长期发展战略性质的项目。


[编辑本段]社会任职
  邓中翰是中国旅美科协常任理事,硅谷分会会长;2001年,被选为第六届中国科协全国委员,还被清华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为数十名博士生和硕士生开设了“高等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中星微公司还与清华大学合作成立了“清华中星微集成电路设计研发中心”,邓中翰被聘为理事长。


[编辑本段]言论
  2005 年2月19日,在哈佛大学商学院举行的“亚洲商业论坛”上,邓中翰发表了对“MADE IN CHINA”的新解。他说:“‘MADE IN CHINA’不是‘中国制造’。MADE有新的含义。前面两个字母MA指的是Manufacture(制造),后面两个字母DE则指的是 Design(设计),所以‘MADE IN CHINA’不能简单译成‘中国制造’,而应翻译成‘中国制造’加‘中国创新’,等于‘中国创造’。


[编辑本段]所获荣誉
  2003年9月,中共中央组织部等6部门评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


  2003年9月13日,中国科协授予的“求是杰出青年奖”(“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4人之一)。


  2003年11月28日,第八批“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45人之一)。


  2004年,北京市授予“北京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十周年杰出贡献”奖。


  2004年2月19日,2003中国半导体企业领军人物”(9人之一)。


  2004年5月23日,第二届北京市留学人员创业奖(17人之一)。


  2005年6月7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最新设立的北京市人才奖励的最高奖项——首届“首都杰出人才奖” (5人之一)。


  2005年9月24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2005年度“杰出校友奖”之“青年领导者奖” (2人之一)。


  2005年12月3日,英才杂志社、北京青年报社、凤凰卫视、新浪网四家媒体联合推出“2005十位聚人气企业家” (10人之一)。


  2005年12月28日,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奖 年度大奖 (10人之一)。


  2005年12月31日,中华工商时报编辑部评选2005年中国民营经济十大风云人物 (10人之一)。


  2006年1月13日,全国青少年“身边最让我感动的人”(13人之一)。


  2006年1月18-19日首届华商领袖年会暨2005’全球100位华商品牌人物 (100人之一)。


  2006年1月21日,“中国十大杰出青年”(10人之一)。


  2006年4月,2005年度中国最具影响力的25位商界领袖 (25人之一)。


  2006年4月15日,《中关村》2005最佳风云榜最值得尊敬的海归人物前十佳 (10人之一)。


  2006年4月20日,第九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100人之一)。


  2006年4月27日,2005年度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 (11人之一)。


  2006年6月21日,2005年度海淀创新人物 (20人之一)。

http://hi.baidu.com/hscd/blog/item/8e36d111e837a11ab8127b3a.html
夏虫不可语与冰者
驽马永远赶不上骐骥的,当然无法理解了....
对于蚂蚁,大象就素那高山仰止一般,完全不可知
跟《生活大爆炸》的谢耳朵同学一样,超天才呀。
我没什么没看懂的。倒是楼主的意思让人搞不懂。主帖的那篇博文够酸的了。楼主到底想说啥?别老转贴了直接说清楚就是啦。
楼主想抨击中国高等教育吗?:D
USTC有很多大神啊,我一个同学修了200多个学分了,GPA4.3(每门课95分以上),留校了。我们正常点的学霸,就算为了出国,GPA也就搞到4.0就累的要死了。有些人确实就是喜欢搞学习,喜欢搞研究。看得出来,他们就不是为了工作啊,奖金啊,出国啊什么的学习,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我们还有一个师姐叫庄小威的也很牛,你可以了解了解。
科大神人很多,见到过天天玩游戏差点被退学,后来母亲陪读一年,直接去美国最牛逼专业的
交大和科大一个档次,哪个交大?什么方面?我不是小瞧交大,鄙人本科也是交大的。但是和科大比,呵呵。
邓中翰先生我还是很佩服的,在国内IC产业几乎空白的情况下,能把芯片打入欧美市场,还是很值得赞的!只是现在的中芯微就是一个扯淡,可惜了,当了院士后。。。。。。
邓中翰很牛,有他的天分,也有他的辛劳。听说在中芯微创业时,烧光钱了被迫搬到仓库办公,不过还是坚持下来了。可见不能老看别人光鲜的一面,还应该想到别人艰辛的一面
能理解为一个普通人面对一个不普通人发出的质疑吗?爱因斯坦也是吃五谷杂粮的
学习平庸的人是不是就不能当科学家了

风卷云 发表于 2013-1-29 10:16
学习平庸的人是不是就不能当科学家了


呵呵,楼上莫伤心,我嚼得吧,我等平庸之辈还是有机会的滴,君不见国内,那些聪明人不都是成海龟,或者各种兔子官员了吗?科学家这种苦差事还真就留给我们这些平庸之辈
风卷云 发表于 2013-1-29 10:16
学习平庸的人是不是就不能当科学家了


呵呵,楼上莫伤心,我嚼得吧,我等平庸之辈还是有机会的滴,君不见国内,那些聪明人不都是成海龟,或者各种兔子官员了吗?科学家这种苦差事还真就留给我们这些平庸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