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刚大学毕业的sb们的荒谬观点的反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6:32:29
本文转载自任志强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3510100gtxh.html


一、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抱怨买不起房的问题。他们统一的理所当然的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收入应该买得起商品房,甚至是中心城市、市中心的商品房,如果买不起就一定是开发商“太黑”、“房价太高”……

是中国的收入结构有问题,还是年轻人的观念有问题,或者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让中国的消费观念有了问题:将财富的拥有变成了市场中的再分配?

美国的房价许多人认为比中国低,美国人的收入许多人认为比中国的高,但为什么美国30岁以下的人群购房比例远低于5%,而中国30岁以下的人群占购房人群比例的34%,是美国的好几倍!为什么美国一个教授的购房还贷年限比中国的年轻人购房的还贷周期长呢?

全社会公开,那么也会降低平均房价……话本已说明,却常被曲解,也许我的文化“太低了”。 更有甚者,当我说政府对市场的管制越少时,市场发展的越好,取消了冶金部后中国的钢产量全球第一时,记者们会问“是否取消了国防部,国防会更强大”,我说放开市场化的管制武器与设备的研制一定会更好!但真正想说的潜台词是,如果记者们连市场供给的产品生产与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都分不清,中国又怎么会有正确的经济报道呢?因此许多的记者会不断的问我,什么时候该买房?房价是否过高让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这类的问题。 当我每次都说有支付能力的人早该买房了,长期看房子总会涨价,越早买越好时,总是有人反对,不愿意听,结果房子更贵了。几年过去后还问这个问题,我的说法没变,听到回答后的人们的态度也没变,他们仍然不愿相信我说的事实。存在银行钱越来越多了,但能买的房子位置越来越远,面积越来越小了。后来我发现原来他们只想听我说“房子要跌价了,越晚买越好”,可惜他们每次都失望了。 而我说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没有人爱听,如今他们还在问同一个问题,遗憾的是中央与国务院文件从来都说的是高收入家庭用市场化的方式购买和租赁商品房,从来没有一个文件规定让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难道文件中所说的高收入家庭不是富人,反而是中低收入家庭应用市场中的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吗?纵观全球又有哪个国家会用政府收取了巨额土地出让金的商品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呢?哪个国家的文件中不是用国家的保障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呢? 更多的记者和观众将给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的责任推给开发商,岂不是连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都不闻不看就将“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开发商的头上吗? 当人们抱怨开发商时,却不从土地供给、社会保障的改革上找根子,不从住房供给体系上加强立法,不从国民收入分配上去改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抱怨即使变成了道德的攻击,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房价上涨的趋势,也无法满足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财富的占有欲。 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中可以看出“居者有其屋”至“居者有其所”的变化,已明确了解决居住和拥有财产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但社会的舆论和多数的年轻人仍然坚持不求有其所而求有其屋的财富拥有。那就不要抱怨市场,而应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通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获取应有的个人财富。如果能力的被认可只适应于生存的特定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 最终是否拥有住房的资产不是按年龄划分而是按能力或创造的收入划分。年龄从青到中到老只是一般的收入增长过程,如果没有能力识破这一常规,就不可能在拥有财富时打破这一常规的约束!更不能用痞子文化来代替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
在纽约工作的白领大多居住在新泽西州,在华盛顿工作的白领居住在马里兰,而中国刚毕业的大学生却都想集中于大城市的中心区。

商品房是一种财富的拥有,而绝不仅仅是解决居住问题,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收入如果能轻易的拥有这种巨额财富的商品房,那中国的资源岂不是太不值钱了?

如果中国城市良好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的土地资源,再加上钢铁、水泥、建材、设备生产和建筑工人的劳动成果所创造的财富价值还不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劳动创造,那么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与资源价格的不合理。

刚毕业的年轻人有许多种:有创业致富的年轻人;有利用股票发财的年轻人;有利用技术创新的年轻人;有靠专业技能获得高收入的年轻人;有靠知识和组织能力掌握资源而获利的人等等。他们的劳动创造是可以让他们拥有财产和奢侈性住房的条件。但社会一般而言的则是并没有特殊的创造才能和收入积累,只领取社会平均劳动收入的年轻人,尤其是许多并不与父母同居一个城市的这类人。

正常的市场经济社会,年轻人生活与就业会与知识能力和财富价值创造相适应,其消费也与其收入相适应,拥有财产和财富的能力也不会超越其收入的积累。但中国的年轻人更希望涌入大城市,城里人会申请到农村去当村官,甚至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人毕业后则希望不再回家,回家会被看成是一种耻辱,父母在盼子成龙,回乡则为无能,而不管其财富创造的能力如何,不管收入与消费的能力是否相适应。

于是进了城的大学生不管在农村是否有房,在城里都需要有个住处,反之,城里人下乡也是如此。房子似乎不再是一种资产与财富的概念而仅仅成了解决居住的概念,但租房似乎又与安居的传统观念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甚至失落感。于是解决居住的问题就变成了必须拥有一套私有产权的住房,就变成了必须拥有巨额的财产和财富的转换,似乎不管收入有多少,都天生的应该拥有住房的财富,不管积累有多少都将买不起的仇恨抛给了房价太高,他们甚至不能接受城市边缘地区的居住条件,而更认为有理由拥有市中心的一套住房和财富,二手房在他们的眼中似乎从未进入过选择的视线!

全社会公开,那么也会降低平均房价……话本已说明,却常被曲解,也许我的文化“太低了”。 更有甚者,当我说政府对市场的管制越少时,市场发展的越好,取消了冶金部后中国的钢产量全球第一时,记者们会问“是否取消了国防部,国防会更强大”,我说放开市场化的管制武器与设备的研制一定会更好!但真正想说的潜台词是,如果记者们连市场供给的产品生产与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都分不清,中国又怎么会有正确的经济报道呢?因此许多的记者会不断的问我,什么时候该买房?房价是否过高让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这类的问题。 当我每次都说有支付能力的人早该买房了,长期看房子总会涨价,越早买越好时,总是有人反对,不愿意听,结果房子更贵了。几年过去后还问这个问题,我的说法没变,听到回答后的人们的态度也没变,他们仍然不愿相信我说的事实。存在银行钱越来越多了,但能买的房子位置越来越远,面积越来越小了。后来我发现原来他们只想听我说“房子要跌价了,越晚买越好”,可惜他们每次都失望了。 而我说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没有人爱听,如今他们还在问同一个问题,遗憾的是中央与国务院文件从来都说的是高收入家庭用市场化的方式购买和租赁商品房,从来没有一个文件规定让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难道文件中所说的高收入家庭不是富人,反而是中低收入家庭应用市场中的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吗?纵观全球又有哪个国家会用政府收取了巨额土地出让金的商品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呢?哪个国家的文件中不是用国家的保障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呢? 更多的记者和观众将给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的责任推给开发商,岂不是连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都不闻不看就将“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开发商的头上吗? 当人们抱怨开发商时,却不从土地供给、社会保障的改革上找根子,不从住房供给体系上加强立法,不从国民收入分配上去改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抱怨即使变成了道德的攻击,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房价上涨的趋势,也无法满足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财富的占有欲。 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中可以看出“居者有其屋”至“居者有其所”的变化,已明确了解决居住和拥有财产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但社会的舆论和多数的年轻人仍然坚持不求有其所而求有其屋的财富拥有。那就不要抱怨市场,而应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通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获取应有的个人财富。如果能力的被认可只适应于生存的特定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 最终是否拥有住房的资产不是按年龄划分而是按能力或创造的收入划分。年龄从青到中到老只是一般的收入增长过程,如果没有能力识破这一常规,就不可能在拥有财富时打破这一常规的约束!更不能用痞子文化来代替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
他们自认为应比那些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人更优越(也许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远远不如这些工人),也理所当然的不关心这些为住房生产的工人们是否能拥有这种住房的财富,只是认为他们自己应拥有这种财富,而不仅仅是居住权。

中国有50年的福利分房历史,这类住房占城镇住房存量的60%以上,那些年代所有人都并不拥有住房财富,大多数人都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才分配到住房,此前他们难道不是与父母同住吗?直到房改购房之后才转换为住房资产。改革让更多的年轻人不但更早的解决了住房问题,并拥有了住房的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大多数的没有高收入与财富积累的人都能拥有住房的资产。

人从毕业进入社会,知识与才能都是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收入也是随着年龄、知识、才能的积累而提高的过程。个人住房贷款要解决的正是将未来的高收入流转为今天的消费,弥补今天低收入现状的一种转换,但至少拥有财富的投资要先有一定的积累和分期还贷的支付能力,这要与收入和财富的价值相适应。而拥有财富和解决居住条件并非同一个性质的问题。

与我争论年轻人买房的问题时,没有人理会我对财富与住房居住权利不同的解释。他们早就明白,他们有能力解决居住的问题,也都没人住在大街上,但他们所坚持的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理应可以轻松的拥有住房这种曾被许多中老年人都认为要花一生积蓄和多年劳动努力才能获得的资产财富。本文转载自任志强博客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679d3510100gtxh.html


一、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抱怨买不起房的问题。他们统一的理所当然的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收入应该买得起商品房,甚至是中心城市、市中心的商品房,如果买不起就一定是开发商“太黑”、“房价太高”……

是中国的收入结构有问题,还是年轻人的观念有问题,或者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让中国的消费观念有了问题:将财富的拥有变成了市场中的再分配?

美国的房价许多人认为比中国低,美国人的收入许多人认为比中国的高,但为什么美国30岁以下的人群购房比例远低于5%,而中国30岁以下的人群占购房人群比例的34%,是美国的好几倍!为什么美国一个教授的购房还贷年限比中国的年轻人购房的还贷周期长呢?

全社会公开,那么也会降低平均房价……话本已说明,却常被曲解,也许我的文化“太低了”。 更有甚者,当我说政府对市场的管制越少时,市场发展的越好,取消了冶金部后中国的钢产量全球第一时,记者们会问“是否取消了国防部,国防会更强大”,我说放开市场化的管制武器与设备的研制一定会更好!但真正想说的潜台词是,如果记者们连市场供给的产品生产与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都分不清,中国又怎么会有正确的经济报道呢?因此许多的记者会不断的问我,什么时候该买房?房价是否过高让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这类的问题。 当我每次都说有支付能力的人早该买房了,长期看房子总会涨价,越早买越好时,总是有人反对,不愿意听,结果房子更贵了。几年过去后还问这个问题,我的说法没变,听到回答后的人们的态度也没变,他们仍然不愿相信我说的事实。存在银行钱越来越多了,但能买的房子位置越来越远,面积越来越小了。后来我发现原来他们只想听我说“房子要跌价了,越晚买越好”,可惜他们每次都失望了。 而我说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没有人爱听,如今他们还在问同一个问题,遗憾的是中央与国务院文件从来都说的是高收入家庭用市场化的方式购买和租赁商品房,从来没有一个文件规定让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难道文件中所说的高收入家庭不是富人,反而是中低收入家庭应用市场中的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吗?纵观全球又有哪个国家会用政府收取了巨额土地出让金的商品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呢?哪个国家的文件中不是用国家的保障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呢? 更多的记者和观众将给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的责任推给开发商,岂不是连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都不闻不看就将“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开发商的头上吗? 当人们抱怨开发商时,却不从土地供给、社会保障的改革上找根子,不从住房供给体系上加强立法,不从国民收入分配上去改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抱怨即使变成了道德的攻击,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房价上涨的趋势,也无法满足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财富的占有欲。 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中可以看出“居者有其屋”至“居者有其所”的变化,已明确了解决居住和拥有财产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但社会的舆论和多数的年轻人仍然坚持不求有其所而求有其屋的财富拥有。那就不要抱怨市场,而应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通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获取应有的个人财富。如果能力的被认可只适应于生存的特定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 最终是否拥有住房的资产不是按年龄划分而是按能力或创造的收入划分。年龄从青到中到老只是一般的收入增长过程,如果没有能力识破这一常规,就不可能在拥有财富时打破这一常规的约束!更不能用痞子文化来代替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
在纽约工作的白领大多居住在新泽西州,在华盛顿工作的白领居住在马里兰,而中国刚毕业的大学生却都想集中于大城市的中心区。

商品房是一种财富的拥有,而绝不仅仅是解决居住问题,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收入如果能轻易的拥有这种巨额财富的商品房,那中国的资源岂不是太不值钱了?

如果中国城市良好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的土地资源,再加上钢铁、水泥、建材、设备生产和建筑工人的劳动成果所创造的财富价值还不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劳动创造,那么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与资源价格的不合理。

刚毕业的年轻人有许多种:有创业致富的年轻人;有利用股票发财的年轻人;有利用技术创新的年轻人;有靠专业技能获得高收入的年轻人;有靠知识和组织能力掌握资源而获利的人等等。他们的劳动创造是可以让他们拥有财产和奢侈性住房的条件。但社会一般而言的则是并没有特殊的创造才能和收入积累,只领取社会平均劳动收入的年轻人,尤其是许多并不与父母同居一个城市的这类人。

正常的市场经济社会,年轻人生活与就业会与知识能力和财富价值创造相适应,其消费也与其收入相适应,拥有财产和财富的能力也不会超越其收入的积累。但中国的年轻人更希望涌入大城市,城里人会申请到农村去当村官,甚至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人毕业后则希望不再回家,回家会被看成是一种耻辱,父母在盼子成龙,回乡则为无能,而不管其财富创造的能力如何,不管收入与消费的能力是否相适应。

于是进了城的大学生不管在农村是否有房,在城里都需要有个住处,反之,城里人下乡也是如此。房子似乎不再是一种资产与财富的概念而仅仅成了解决居住的概念,但租房似乎又与安居的传统观念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甚至失落感。于是解决居住的问题就变成了必须拥有一套私有产权的住房,就变成了必须拥有巨额的财产和财富的转换,似乎不管收入有多少,都天生的应该拥有住房的财富,不管积累有多少都将买不起的仇恨抛给了房价太高,他们甚至不能接受城市边缘地区的居住条件,而更认为有理由拥有市中心的一套住房和财富,二手房在他们的眼中似乎从未进入过选择的视线!

全社会公开,那么也会降低平均房价……话本已说明,却常被曲解,也许我的文化“太低了”。 更有甚者,当我说政府对市场的管制越少时,市场发展的越好,取消了冶金部后中国的钢产量全球第一时,记者们会问“是否取消了国防部,国防会更强大”,我说放开市场化的管制武器与设备的研制一定会更好!但真正想说的潜台词是,如果记者们连市场供给的产品生产与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都分不清,中国又怎么会有正确的经济报道呢?因此许多的记者会不断的问我,什么时候该买房?房价是否过高让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这类的问题。 当我每次都说有支付能力的人早该买房了,长期看房子总会涨价,越早买越好时,总是有人反对,不愿意听,结果房子更贵了。几年过去后还问这个问题,我的说法没变,听到回答后的人们的态度也没变,他们仍然不愿相信我说的事实。存在银行钱越来越多了,但能买的房子位置越来越远,面积越来越小了。后来我发现原来他们只想听我说“房子要跌价了,越晚买越好”,可惜他们每次都失望了。 而我说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没有人爱听,如今他们还在问同一个问题,遗憾的是中央与国务院文件从来都说的是高收入家庭用市场化的方式购买和租赁商品房,从来没有一个文件规定让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难道文件中所说的高收入家庭不是富人,反而是中低收入家庭应用市场中的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吗?纵观全球又有哪个国家会用政府收取了巨额土地出让金的商品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呢?哪个国家的文件中不是用国家的保障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呢? 更多的记者和观众将给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的责任推给开发商,岂不是连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都不闻不看就将“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开发商的头上吗? 当人们抱怨开发商时,却不从土地供给、社会保障的改革上找根子,不从住房供给体系上加强立法,不从国民收入分配上去改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抱怨即使变成了道德的攻击,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房价上涨的趋势,也无法满足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财富的占有欲。 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中可以看出“居者有其屋”至“居者有其所”的变化,已明确了解决居住和拥有财产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但社会的舆论和多数的年轻人仍然坚持不求有其所而求有其屋的财富拥有。那就不要抱怨市场,而应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通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获取应有的个人财富。如果能力的被认可只适应于生存的特定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 最终是否拥有住房的资产不是按年龄划分而是按能力或创造的收入划分。年龄从青到中到老只是一般的收入增长过程,如果没有能力识破这一常规,就不可能在拥有财富时打破这一常规的约束!更不能用痞子文化来代替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
他们自认为应比那些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人更优越(也许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远远不如这些工人),也理所当然的不关心这些为住房生产的工人们是否能拥有这种住房的财富,只是认为他们自己应拥有这种财富,而不仅仅是居住权。

中国有50年的福利分房历史,这类住房占城镇住房存量的60%以上,那些年代所有人都并不拥有住房财富,大多数人都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才分配到住房,此前他们难道不是与父母同住吗?直到房改购房之后才转换为住房资产。改革让更多的年轻人不但更早的解决了住房问题,并拥有了住房的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大多数的没有高收入与财富积累的人都能拥有住房的资产。

人从毕业进入社会,知识与才能都是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收入也是随着年龄、知识、才能的积累而提高的过程。个人住房贷款要解决的正是将未来的高收入流转为今天的消费,弥补今天低收入现状的一种转换,但至少拥有财富的投资要先有一定的积累和分期还贷的支付能力,这要与收入和财富的价值相适应。而拥有财富和解决居住条件并非同一个性质的问题。

与我争论年轻人买房的问题时,没有人理会我对财富与住房居住权利不同的解释。他们早就明白,他们有能力解决居住的问题,也都没人住在大街上,但他们所坚持的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理应可以轻松的拥有住房这种曾被许多中老年人都认为要花一生积蓄和多年劳动努力才能获得的资产财富。
更可悲的是为支持他们的错误观点,他们将年轻人无独立的私有住房财产扩大到认为中国的几乎所有家庭都买不起住房,都未解决住房问题。却不知道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商品房仅占住房总量的25%左右,而中国城镇的住房私有化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超过了85%。如果按国际上不分城乡的计算住房的私有化率,中国的住房私有化率早已超过了95%(只是土地制度让农村的住房无法成为可变现的资产),同时城镇中还有约10%的公房租赁的存量。

他们也许认为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比中国的更好,认为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差,却不知道发达国家中与父母共居的比例并不比中国低,住房私有化率比中国更低。社会制度与发展阶段之差更不能成为年轻人不与父母共住,不能租房居住和非要拥有住房资产的理由。

一些非同城拥有父母家庭的毕业生,以家在外地为由认为应拥有一套住房就更不能成为理由了。也许他们早就在农村拥有了承包地、宅基地,或在其他城市中拥有住房,比他人多用一份土地和资源的同时还理直气壮的认为应廉价分得一份财富,就更不合理了。

二、这些本就以自己的收入不具备刚毕业刚工作就拥有住房财产条件的年轻人,不但看不上二手房,同时也根本看不上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的新房,并且一有住房时就希望住房足够的大,至少是个90平米以上的两居室,最好是结婚生子之后都不用换房的三居。也有人希望开发商多建一些四十平米以下的小户型以作年轻人的过渡。

中国的现有城镇住房的140多亿平米,城镇家庭的面积中位数仅为68平方米左右,而全国城镇小于80平方米的住房超过75%,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的只占15-18%之间。北京市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也不超过全国的平均数,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年轻人的住房面积要求凭什么应超过全国的中位数,凭什么应比工作了许多年的人拥有比中位数更高的住房资产;二是为什么不能用存量的住房中的小户型解决年轻人的过渡性居住和消费,为什么不能用租赁方式解决过渡性问题,而一定要盖大量新的小户型住房来解决过渡性消费呢?七十年的使用权的住房在解决完过渡性消费之后,又如何延长这些建筑的寿命周期呢?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让中国的生育高峰期过去十多年了,今后也很难再形成,26岁以下人数的快速下滑,已注定不会再出现如今的年轻人所形成的居住需求高峰期了,这些小房子以后怎么办?

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土地与人口资源的配比也差异巨大,因此住房的情况差异也巨大。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最近报告澳大利亚的平均住宅面积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了。

澳大利亚的户均平均面积高达214.6平方米,高于美国的212平方米,是英国的3倍,欧洲、丹麦的非独立住宅(别墅)之外的住房和公寓平均面积为137平方米,希腊120平方米,英国仅为76平方米。(不含独立式住宅)

为可变现的资产),同时城镇中还有约10%的公房租赁的存量。 他们也许认为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比中国的更好,认为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差,却不知道发达国家中与父母共居的比例并不比中国低,住房私有化率比中国更低。社会制度与发展阶段之差更不能成为年轻人不与父母共住,不能租房居住和非要拥有住房资产的理由。 一些非同城拥有父母家庭的毕业生,以家在外地为由认为应拥有一套住房就更不能成为理由了。也许他们早就在农村拥有了承包地、宅基地,或在其他城市中拥有住房,比他人多用一份土地和资源的同时还理直气壮的认为应廉价分得一份财富,就更不合理了。 二、这些本就以自己的收入不具备刚毕业刚工作就拥有住房财产条件的年轻人,不但看不上二手房,同时也根本看不上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的新房,并且一有住房时就希望住房足够的大,至少是个90平米以上的两居室,最好是结婚生子之后都不用换房的三居。也有人希望开发商多建一些四十平米以下的小户型以作年轻人的过渡。 中国的现有城镇住房的140多亿平米,城镇家庭的面积中位数仅为68平方米左右,而全国城镇小于80平方米的住房超过75%,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的只占15-18%之间。北京市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也不超过全国的平均数,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年轻人的住房面积要求凭什么应超过全国的中位数,凭什么应比工作了许多年的人拥有比中位数更高的住房资产;二是为什么不能用存量的住房中的小户型解决年轻人的过渡性居住和消费,为什么不能用租赁方式解决过渡性问题,而一定要盖大量新的小户型住房来解决过渡性消费呢?七十年的使用权的住房在解决完过渡性消费之后,又如何延长这些建筑的寿命周期呢?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让中国的生育高峰期过去十多年了,今后也很难再形成,26岁以下人数的快速下滑,已注定不会再出现如今的年轻人所形成的居住需求高峰期了,这些小房子以后怎么办?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土地与人口资源的配比也差异巨大,因此住房的情况差异也巨大。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最近报告澳大利亚的平均住宅面积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了。 澳大利亚的户均平均面积高达214.6平方米,高于美国的212平方米,是英国的3倍,欧洲、丹麦的非独立住宅(别墅)之外的住房和公寓平均面积为137平方米,希腊120平方米,英国仅为76平方米。(不含独立式住宅) 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中国年轻人的消费又该如何呢?而澳大利亚的户均人口从2.15升高到2.56,恰恰是更多的年轻人因为房价而延长了与父母同住的时间。中国却在因房价而减少户均人口,年轻人反而更想拥有住房的单独财产。 如果中国存量住房的面积很大,确实应该多建一些小户型房,但传统五十年的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已让中国的存量中拥有太多的小户型了,每年新建的住房反而不应再以小户型为主了,否则就会不断的重拆重建。今天中国的住房寿命低,已在大量拆除80年代之后建设的住宅,恰恰就是因为建设的标准过低而造成的消费升级中的浪费。今天的市场经济难道还要继续重复历史的错误吗?历史的错误难道仍然不能让我们今天变得更聪明一些吗? 年轻人过渡性的消费应以原有建设中的小户型为主,同时不能发生超越收入条件的消费,市场中二手房的交易受限是个政策性的改革问题,不能因为政策的问题而要求市场去重复历史的错误! 三、用几代人共同支付房购消费来满足年轻人过高的住房消费欲望,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共性的问题。这在非中国传统意识影响的国家中几乎是并不存在的,尤其是有遗产税的国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子承父业,给子孙留下尽可能多的产业、财富的观念让父母为子女购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惯例,成为了一种责任。 但换个角度看这不仅仅是解决居住的问题,而应被视为是多代人对财产的一种投资。如今购房的投入也许会在财产增值中、在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让“遗产”的数额加大数倍,并且可能避免了今后中国可能出台遗产税的风险。 啃老族、食草男在中、日、韩都已成了常闻,且数量逐年增长,这并非东方文化的特例,澳、欧、美都在重复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停留在非独立生活中,那么更多的父母也许更愿意共同出资为购房而投资以便让子女出去独立,以便让自己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改善。 尤其是在中国,历史的住房建设面积较小,家庭较大,子女另住同时也是父母住房条件的一种改善,自然也就成为共同投资的另一个理由了,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四、大多数的年轻记者们都是不读书、不看报、不想了解事实真相,而只知道导演或编导让问什么就问什么,或总想故意创造点新闻。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华远是一个上市公司,会问许多早就公告过的事,早在博客中说明了的事,早在媒体、网络中有过大量报道的事! 当然还有对大量看不懂,也不想看懂的事就乱评论。比如我用北京土地供给数量的情况假定北京的房价约为7000元平方米,真实的含义不是说房价,而是说土地的供给问题,如果增加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不是挤了供商品房住宅开发的用地而是用扩大用地总量的方式解决,那么商品房的土地供给增加而非减少,那么土地的价格就会下降,商品住宅的价格也会下降。如果这些土地做保障对
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中国年轻人的消费又该如何呢?而澳大利亚的户均人口从2.15升高到2.56,恰恰是更多的年轻人因为房价而延长了与父母同住的时间。中国却在因房价而减少户均人口,年轻人反而更想拥有住房的单独财产。
如果中国存量住房的面积很大,确实应该多建一些小户型房,但传统五十年的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已让中国的存量中拥有太多的小户型了,每年新建的住房反而不应再以小户型为主了,否则就会不断的重拆重建。今天中国的住房寿命低,已在大量拆除80年代之后建设的住宅,恰恰就是因为建设的标准过低而造成的消费升级中的浪费。今天的市场经济难道还要继续重复历史的错误吗?历史的错误难道仍然不能让我们今天变得更聪明一些吗?

年轻人过渡性的消费应以原有建设中的小户型为主,同时不能发生超越收入条件的消费,市场中二手房的交易受限是个政策性的改革问题,不能因为政策的问题而要求市场去重复历史的错误!

为可变现的资产),同时城镇中还有约10%的公房租赁的存量。 他们也许认为发达国家的社会保障比中国的更好,认为中国社会发展阶段和社会保障制度更差,却不知道发达国家中与父母共居的比例并不比中国低,住房私有化率比中国更低。社会制度与发展阶段之差更不能成为年轻人不与父母共住,不能租房居住和非要拥有住房资产的理由。 一些非同城拥有父母家庭的毕业生,以家在外地为由认为应拥有一套住房就更不能成为理由了。也许他们早就在农村拥有了承包地、宅基地,或在其他城市中拥有住房,比他人多用一份土地和资源的同时还理直气壮的认为应廉价分得一份财富,就更不合理了。 二、这些本就以自己的收入不具备刚毕业刚工作就拥有住房财产条件的年轻人,不但看不上二手房,同时也根本看不上距离市中心较远的地区的新房,并且一有住房时就希望住房足够的大,至少是个90平米以上的两居室,最好是结婚生子之后都不用换房的三居。也有人希望开发商多建一些四十平米以下的小户型以作年轻人的过渡。 中国的现有城镇住房的140多亿平米,城镇家庭的面积中位数仅为68平方米左右,而全国城镇小于80平方米的住房超过75%,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的只占15-18%之间。北京市100平方米以上的住房也不超过全国的平均数,这就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年轻人的住房面积要求凭什么应超过全国的中位数,凭什么应比工作了许多年的人拥有比中位数更高的住房资产;二是为什么不能用存量的住房中的小户型解决年轻人的过渡性居住和消费,为什么不能用租赁方式解决过渡性问题,而一定要盖大量新的小户型住房来解决过渡性消费呢?七十年的使用权的住房在解决完过渡性消费之后,又如何延长这些建筑的寿命周期呢?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让中国的生育高峰期过去十多年了,今后也很难再形成,26岁以下人数的快速下滑,已注定不会再出现如今的年轻人所形成的居住需求高峰期了,这些小房子以后怎么办?世界各国经济发展阶段不同,土地与人口资源的配比也差异巨大,因此住房的情况差异也巨大。澳大利亚联邦银行最近报告澳大利亚的平均住宅面积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了。 澳大利亚的户均平均面积高达214.6平方米,高于美国的212平方米,是英国的3倍,欧洲、丹麦的非独立住宅(别墅)之外的住房和公寓平均面积为137平方米,希腊120平方米,英国仅为76平方米。(不含独立式住宅) 发达国家尚且如此,中国年轻人的消费又该如何呢?而澳大利亚的户均人口从2.15升高到2.56,恰恰是更多的年轻人因为房价而延长了与父母同住的时间。中国却在因房价而减少户均人口,年轻人反而更想拥有住房的单独财产。 如果中国存量住房的面积很大,确实应该多建一些小户型房,但传统五十年的计划经济和福利分房已让中国的存量中拥有太多的小户型了,每年新建的住房反而不应再以小户型为主了,否则就会不断的重拆重建。今天中国的住房寿命低,已在大量拆除80年代之后建设的住宅,恰恰就是因为建设的标准过低而造成的消费升级中的浪费。今天的市场经济难道还要继续重复历史的错误吗?历史的错误难道仍然不能让我们今天变得更聪明一些吗? 年轻人过渡性的消费应以原有建设中的小户型为主,同时不能发生超越收入条件的消费,市场中二手房的交易受限是个政策性的改革问题,不能因为政策的问题而要求市场去重复历史的错误! 三、用几代人共同支付房购消费来满足年轻人过高的住房消费欲望,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共性的问题。这在非中国传统意识影响的国家中几乎是并不存在的,尤其是有遗产税的国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子承父业,给子孙留下尽可能多的产业、财富的观念让父母为子女购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惯例,成为了一种责任。 但换个角度看这不仅仅是解决居住的问题,而应被视为是多代人对财产的一种投资。如今购房的投入也许会在财产增值中、在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让“遗产”的数额加大数倍,并且可能避免了今后中国可能出台遗产税的风险。 啃老族、食草男在中、日、韩都已成了常闻,且数量逐年增长,这并非东方文化的特例,澳、欧、美都在重复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停留在非独立生活中,那么更多的父母也许更愿意共同出资为购房而投资以便让子女出去独立,以便让自己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改善。 尤其是在中国,历史的住房建设面积较小,家庭较大,子女另住同时也是父母住房条件的一种改善,自然也就成为共同投资的另一个理由了,一举多得,何乐不为?四、大多数的年轻记者们都是不读书、不看报、不想了解事实真相,而只知道导演或编导让问什么就问什么,或总想故意创造点新闻。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华远是一个上市公司,会问许多早就公告过的事,早在博客中说明了的事,早在媒体、网络中有过大量报道的事! 当然还有对大量看不懂,也不想看懂的事就乱评论。比如我用北京土地供给数量的情况假定北京的房价约为7000元平方米,真实的含义不是说房价,而是说土地的供给问题,如果增加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不是挤了供商品房住宅开发的用地而是用扩大用地总量的方式解决,那么商品房的土地供给增加而非减少,那么土地的价格就会下降,商品住宅的价格也会下降。如果这些土地做保障对
三、用几代人共同支付房购消费来满足年轻人过高的住房消费欲望,似乎已成为了一种共性的问题。这在非中国传统意识影响的国家中几乎是并不存在的,尤其是有遗产税的国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子承父业,给子孙留下尽可能多的产业、财富的观念让父母为子女购房成为了“理所当然”的惯例,成为了一种责任。

但换个角度看这不仅仅是解决居住的问题,而应被视为是多代人对财产的一种投资。如今购房的投入也许会在财产增值中、在财产性收入的增长让“遗产”的数额加大数倍,并且可能避免了今后中国可能出台遗产税的风险。

啃老族、食草男在中、日、韩都已成了常闻,且数量逐年增长,这并非东方文化的特例,澳、欧、美都在重复这种现象的发生。如果停留在非独立生活中,那么更多的父母也许更愿意共同出资为购房而投资以便让子女出去独立,以便让自己的住房条件也得到改善。

尤其是在中国,历史的住房建设面积较小,家庭较大,子女另住同时也是父母住房条件的一种改善,自然也就成为共同投资的另一个理由了,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四、大多数的年轻记者们都是不读书、不看报、不想了解事实真相,而只知道导演或编导让问什么就问什么,或总想故意创造点新闻。

许多人甚至不知道华远是一个上市公司,会问许多早就公告过的事,早在博客中说明了的事,早在媒体、网络中有过大量报道的事!

为去金坛市参加一个活动,顺便将上海的一系列活动合并作了统一的安排,结果排了个满满的一天之中只吃了两个半顿饭,先后录了六场节目和采访,参加了两个半拉子餐桌活动和一个论坛。在金坛又与南京、常州、金坛的记者们同桌聊天,接受采访。至今我也没记住都是面对那些电视的栏目、电视台和平面媒体。但无论是参加节目录制的年轻人、媒体的年轻人还是论坛中、餐桌上的年轻人几乎都问了大致相同的一些话题。 一、年轻人特别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抱怨买不起房的问题。他们统一的理所当然的认为,刚毕业的大学生的收入应该买得起商品房,甚至是中心城市、市中心的商品房,如果买不起就一定是开发商“太黑”、“房价太高”…… 是中国的收入结构有问题,还是年轻人的观念有问题,或者是中国的传统观念让中国的消费观念有了问题:将财富的拥有变成了市场中的再分配? 美国的房价许多人认为比中国低,美国人的收入许多人认为比中国的高,但为什么美国30岁以下的人群购房比例远低于5%,而中国30岁以下的人群占购房人群比例的34%,是美国的好几倍!为什么美国一个教授的购房还贷年限比中国的年轻人购房的还贷周期长呢?在纽约工作的白领大多居住在新泽西州,在华盛顿工作的白领居住在马里兰,而中国刚毕业的大学生却都想集中于大城市的中心区。 商品房是一种财富的拥有,而绝不仅仅是解决居住问题,一个刚毕业的学生收入如果能轻易的拥有这种巨额财富的商品房,那中国的资源岂不是太不值钱了? 如果中国城市良好基础设施、公共配套的土地资源,再加上钢铁、水泥、建材、设备生产和建筑工人的劳动成果所创造的财富价值还不如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的劳动创造,那么只能说明这个社会的收入分配与资源价格的不合理。 刚毕业的年轻人有许多种:有创业致富的年轻人;有利用股票发财的年轻人;有利用技术创新的年轻人;有靠专业技能获得高收入的年轻人;有靠知识和组织能力掌握资源而获利的人等等。他们的劳动创造是可以让他们拥有财产和奢侈性住房的条件。但社会一般而言的则是并没有特殊的创造才能和收入积累,只领取社会平均劳动收入的年轻人,尤其是许多并不与父母同居一个城市的这类人。 正常的市场经济社会,年轻人生活与就业会与知识能力和财富价值创造相适应,其消费也与其收入相适应,拥有财产和财富的能力也不会超越其收入的积累。但中国的年轻人更希望涌入大城市,城里人会申请到农村去当村官,甚至支援中西部贫困地区。农村人毕业后则希望不再回家,回家会被看成是一种耻辱,父母在盼子成龙,回乡则为无能,而不管其财富创造的能力如何,不管收入与消费的能力是否相适应。 于是进了城的大学生不管在农村是否有房,在城里都需要有个住处,反之,城里人下乡也是如此。房子似乎不再是一种资产与财富的概念而仅仅成了解决居住的概念,但租房似乎又与安居的传统观念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甚至失落感。于是解决居住的问题就变成了必须拥有一套私有产权的住房,就变成了必须拥有巨额的财产和财富的转换,似乎不管收入有多少,都天生的应该拥有住房的财富,不管积累有多少都将买不起的仇恨抛给了房价太高,他们甚至不能接受城市边缘地区的居住条件,而更认为有理由拥有市中心的一套住房和财富,二手房在他们的眼中似乎从未进入过选择的视线! 他们自认为应比那些工作了几十年的工人更优越(也许他们对社会的贡献远远不如这些工人),也理所当然的不关心这些为住房生产的工人们是否能拥有这种住房的财富,只是认为他们自己应拥有这种财富,而不仅仅是居住权。 中国有50年的福利分房历史,这类住房占城镇住房存量的60%以上,那些年代所有人都并不拥有住房财富,大多数人都在三十五岁到四十岁之间才分配到住房,此前他们难道不是与父母同住吗?直到房改购房之后才转换为住房资产。改革让更多的年轻人不但更早的解决了住房问题,并拥有了住房的财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刚毕业的大学生和大多数的没有高收入与财富积累的人都能拥有住房的资产。 人从毕业进入社会,知识与才能都是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收入也是随着年龄、知识、才能的积累而提高的过程。个人住房贷款要解决的正是将未来的高收入流转为今天的消费,弥补今天低收入现状的一种转换,但至少拥有财富的投资要先有一定的积累和分期还贷的支付能力,这要与收入和财富的价值相适应。而拥有财富和解决居住条件并非同一个性质的问题。 与我争论年轻人买房的问题时,没有人理会我对财富与住房居住权利不同的解释。他们早就明白,他们有能力解决居住的问题,也都没人住在大街上,但他们所坚持的都是年轻人,尤其是刚毕业的大学生理应可以轻松的拥有住房这种曾被许多中老年人都认为要花一生积蓄和多年劳动努力才能获得的资产财富。 更可悲的是为支持他们的错误观点,他们将年轻人无独立的私有住房财产扩大到认为中国的几乎所有家庭都买不起住房,都未解决住房问题。却不知道自住房制度改革以来商品房仅占住房总量的25%左右,而中国城镇的住房私有化率却是全世界最高的,远超过了85%。如果按国际上不分城乡的计算住房的私有化率,中国的住房私有化率早已超过了95%(只是土地制度让农村的住房无法成
当然还有对大量看不懂,也不想看懂的事就乱评论。比如我用北京土地供给数量的情况假定北京的房价约为7000元/平方米,真实的含义不是说房价,而是说土地的供给问题,如果增加保障性住房的用地不是挤了供商品房住宅开发的用地而是用扩大用地总量的方式解决,那么商品房的土地供给增加而非减少,那么土地的价格就会下降,商品住宅的价格也会下降。如果这些土地做保障对全社会公开,那么也会降低平均房价……话本已说明,却常被曲解,也许我的文化“太低了”。

更有甚者,当我说政府对市场的管制越少时,市场发展的越好,取消了冶金部后中国的钢产量全球第一时,记者们会问“是否取消了国防部,国防会更强大”,我说放开市场化的管制武器与设备的研制一定会更好!但真正想说的潜台词是,如果记者们连市场供给的产品生产与政府供给的公共服务之间的关系都分不清,中国又怎么会有正确的经济报道呢?

因此许多的记者会不断的问我,什么时候该买房?房价是否过高让中低收入家庭买不起房?这类的问题。

当我每次都说有支付能力的人早该买房了,长期看房子总会涨价,越早买越好时,总是有人反对,不愿意听,结果房子更贵了。几年过去后还问这个问题,我的说法没变,听到回答后的人们的态度也没变,他们仍然不愿相信我说的事实。存在银行钱越来越多了,但能买的房子位置越来越远,面积越来越小了。后来我发现原来他们只想听我说“房子要跌价了,越晚买越好”,可惜他们每次都失望了。

而我说商品房是给富人盖的,没有人爱听,如今他们还在问同一个问题,遗憾的是中央与国务院文件从来都说的是高收入家庭用市场化的方式购买和租赁商品房,从来没有一个文件规定让中低收入家庭购买商品房,难道文件中所说的高收入家庭不是富人,反而是中低收入家庭应用市场中的商品房解决住房问题吗?纵观全球又有哪个国家会用政府收取了巨额土地出让金的商品房来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的呢?哪个国家的文件中不是用国家的保障来解决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呢?

更多的记者和观众将给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的责任推给开发商,岂不是连中央和国务院的文件都不闻不看就将“莫须有”的罪名扣在开发商的头上吗?

当人们抱怨开发商时,却不从土地供给、社会保障的改革上找根子,不从住房供给体系上加强立法,不从国民收入分配上去改善国家与个人之间的关系,那么这种抱怨即使变成了道德的攻击,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房价上涨的趋势,也无法满足刚毕业的大学生,年轻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财富的占有欲。

从总理政府工作报告的修改中可以看出“居者有其屋”至“居者有其所”的变化,已明确了解决居住和拥有财产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但社会的舆论和多数的年轻人仍然坚持不求有其所而求有其屋的财富拥有。那就不要抱怨市场,而应强调个人的努力奋斗,通过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来获取应有的个人财富。如果能力的被认可只适应于生存的特定环境,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能力。

最终是否拥有住房的资产不是按年龄划分而是按能力或创造的收入划分。年龄从青到中到老只是一般的收入增长过程,如果没有能力识破这一常规,就不可能在拥有财富时打破这一常规的约束!更不能用痞子文化来代替经济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
作者就是这观点:刚毕业的,只要家里没银子没背景没关系没门路,那就不配买房,不配买有着完善物业设施的房子,不配买繁华地段的房子,不配买新房子……

只能说明,站着说话不腰疼……作者肯定是没有急需住房之愁,被房东二房东漫天涨价之愁,无单身孑然之忧的
作者就是这观点:刚毕业的,只要家里没银子没背景没关系没门路,那就不配买房,不配买有着完善物业设施的房子,不配买繁华地段的房子,不配买新房子……

只能说明,站着说话不腰疼……作者肯定是没有急需住房之愁,被房东二房东漫天涨价之愁,无单身孑然之忧的
深得我心:$
任:老子们都上山下乡过了 凭什么小兔崽子在城里鬼混
现在的年轻人,尤其是毕业后留在大城市的年轻人,喊房价高并不是说就想买房,更多是在表达自己对未来的一种极端焦虑。房价飞涨,自己两手空空毫无办法,是个正常人他就焦虑,报怨房价高不过是一种无奈之下的行为罢了,没有必要以这么尖刻语言来评论。
任自强是对的,真话难听而已。
问题是干了一辈子的也买不起房。。。
刚毕业能买的起房子只能是极少数 相信绝大部分大学生都知道 只是在抱怨对这个社会的迷茫 对未来的焦虑
还有看到周围很多打拼很多年 依然是租房这么一个结果是对自己产生的不自信 然后就转嫁怀疑到房价上 偏偏中国房价确实不便宜了(掌我嘴)。。。
我一向认为任大嘴说的是大实话[:a4:]
叫兽、大穴生都没说错,只是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罢了。
现在啃老族多,有被逼的,也有是逼父母的。。。。买不起房子的是大多数,但是买不起房子是不是就得全家老小欠了几辈子债去买那商品房呢。。。。有时候虚荣心也有一点点的成分里面吧,所谓的别人有的我也要有

作者就是这观点:刚毕业的,只要家里没银子没背景没关系没门路,那就不配买房,不配买有着完善物业设施的房 ...
sunbamboo124 发表于 2009-12-17 20:55

没看完

话说我们当年1999年毕业时候哪里敢奢望买房了,但是十年打拼下来,同学们基本都有房了---虽说我们是内陆省份三流大专{:3_93:} 毕业,没有过硬的本事,也没有国家帮安排工作{:3_90:} ,生活全靠自己,但只要努力工作十年下来大大小小一个房子还是基本没问题,问题就是房子涨价太快了,为买房彻底成了房奴,现在特别后悔{:3_98:} 如果买房的钱还在,我现在一定有更好的用途

另外就租房而言,租金上扬一般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假如房东经常无理取闹他是赚不到钱的
作者就是这观点:刚毕业的,只要家里没银子没背景没关系没门路,那就不配买房,不配买有着完善物业设施的房 ...
sunbamboo124 发表于 2009-12-17 20:55

没看完

话说我们当年1999年毕业时候哪里敢奢望买房了,但是十年打拼下来,同学们基本都有房了---虽说我们是内陆省份三流大专{:3_93:} 毕业,没有过硬的本事,也没有国家帮安排工作{:3_90:} ,生活全靠自己,但只要努力工作十年下来大大小小一个房子还是基本没问题,问题就是房子涨价太快了,为买房彻底成了房奴,现在特别后悔{:3_98:} 如果买房的钱还在,我现在一定有更好的用途

另外就租房而言,租金上扬一般是符合市场规律的,假如房东经常无理取闹他是赚不到钱的
就算毕业到现在,每年年薪10w,10年不过100w~不吃不喝沿海城市不够买50方的。
kaka22 发表于 2009-12-18 07:12


    为啥要拼市中心豪宅呢?稍微偏远一点,100W可以买个不错的房外加一辆不差的小车,小日子朝阳可以过的红红火火。
我们大部分还是普通人,眼睛别老是盯着金字塔顶的是小部分人,这样会感觉很累的。
有什么样的钱买什么样的房,想住好点的再按揭一下。
公寓不够,经适房被侵占,租房制度不完善,也只有当房奴还有点盼头
谁敢说自己能像巴黎、纽约的很多下层市民一样,能安心在公寓住一辈子?北京上海根本就没有这样的地方。
甲鱼宝宝 发表于 2009-12-18 09:25

:D兄弟~上海杭州周边近郊找个100w的房子不容易啊....
那是你没找而已:D
回复 8# zhangds1
zhang兄,敢问头像中可是您夫人?{:3_81:}
sunbamboo124 发表于 2009-12-17 20:54


    我是转载的任志强的博客上的文章
铁血kskg36 发表于 2009-12-18 20:57


    我没误会您,只是看着像任志强这样的一些既得利益者在占便宜的时候还要说风凉话不忿……
kaka22 发表于 2009-12-18 07:12


    干嘛非要到沿海城市。。。。。。
内地很多城市也不错
很多城市气候城市建设都比沿海城市好
拿钱可能少点但是当地物价也低
楼上~你这话应该和死大们说。
姑娘难娶啊,话说我们这边想找个姑娘谈恋爱,起步价是80平米独立婚房,上不封顶。
sunbamboo124 发表于 2009-12-17 20:55
你一个刚毕业就没资格,你要是有资格了那些40+事业有成的人去哪里住?
本身高档住宅和好地区就是一种稀缺,你要想住可以,价高者得之.你一个刚毕业凭什么去要求住这种房子?你高人一等吗?你出来这几年完全可以租房住奋斗个10+就可以有钱在中心城区找房了,这才是一种合理的消费观念.
至于你说的那些可以说任何一个没背景的刚出社会混的人都有过,但这不是你要求的理由!好的地区房子作为稀缺资源永远是供大于求的,在市场情况下只能是价高者才能住,而这钱你一个刚出来混有个毛钱,你有什么资格去要求住.要是政府补贴或调控让刚毕业的小屁孩都能住,那我们这些没住上中心城区的就有意见,凭什么用我们的钱让他们住?要么就大家人人平等,这种福利大家平分各分一块,要么就大家都别拿,想住能出的起钱的自已出高价去争这个稀缺去.
sunbamboo124 发表于 2009-12-17 20:54

并没错呀,没工作,没积累,拿什么买房。

你一个刚毕业就没资格,你要是有资格了那些40+事业有成的人去哪里住?
本身高档住宅和好地区就是一种稀缺, ...
hester 发表于 2009-12-18 22:04



    恐怕不仅仅是买好地段的房子的问题了吧,就是大城市偏远地段的房子现在也不是一个完全凭自己收入的毕业3、5年的学生能够享受的起的价格,城市化进程在吸走了毕业生的有限的几年青春和汗水之后留给了他们什么?2W、3W一个平方的房子?有人说,没必要硬挤大城市,但是现实是小城市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留给这一代源自第一代生育高峰的80后……而且,各位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商品房的入住率,就知道为什么有人想住却没地方住,有人却发愁自己的房子如何能生更多的钱……
  哦,回到正题,说到好地段,有人会觉得附近没有任何文化设施,仅有的物质来源是一家100个平方不到的杂货店,离最近的公交车站也要走上20分钟的地段是个好地段么?很遗憾,这样的地段在昆山这种小小的县级市也要5000块一个平方……在上海漕河泾那边甚至要1.5-2W一个平方……这就是现实……这个都谈不上,所以好地方就更别奢望。
你一个刚毕业就没资格,你要是有资格了那些40+事业有成的人去哪里住?
本身高档住宅和好地区就是一种稀缺, ...
hester 发表于 2009-12-18 22:04



    恐怕不仅仅是买好地段的房子的问题了吧,就是大城市偏远地段的房子现在也不是一个完全凭自己收入的毕业3、5年的学生能够享受的起的价格,城市化进程在吸走了毕业生的有限的几年青春和汗水之后留给了他们什么?2W、3W一个平方的房子?有人说,没必要硬挤大城市,但是现实是小城市没有那么多就业机会留给这一代源自第一代生育高峰的80后……而且,各位可以看看自己身边的商品房的入住率,就知道为什么有人想住却没地方住,有人却发愁自己的房子如何能生更多的钱……
  哦,回到正题,说到好地段,有人会觉得附近没有任何文化设施,仅有的物质来源是一家100个平方不到的杂货店,离最近的公交车站也要走上20分钟的地段是个好地段么?很遗憾,这样的地段在昆山这种小小的县级市也要5000块一个平方……在上海漕河泾那边甚至要1.5-2W一个平方……这就是现实……这个都谈不上,所以好地方就更别奢望。
而且,整个社会在崇尚物质的道路上渐行渐远,本来就不掌握有足够的社会资源的新毕业和刚毕业的学生,在社会的处境也会渐渐变得不容乐观,我不否认认识可以凭借自己的奋斗过上相对舒适的生活,而且本人也在实践着这样的想法,但是这是要付出高昂的成本的,比既得利益者高昂十倍百倍的成本的,而且这个成本在以后会一代高于一代的,3000的月收入对应房价4000也许还会给人以希望,但是当6000的收入对应1.2W的房价时,没有哪个人会觉得自己过得比以前幸福。我不是社会学家,探讨不出相应的社会变化和后果,但是我觉得当人达到幸福所需要的成本越来越高的时候,不满也会渐渐滋生……如何消除这种不满,而不是在已经产生不满之后,还用一种类似于宿命论或者是既成事实的说法来对不满的人群加以刺激,这不是任志强之流能够解释得通的
中国的房价的确有水分,但是任志强的话也的确有一定道理。
我认为任志强有道理的部分就是关于中国人都扎堆想住市中心不愿意住近郊,不愿意买二手房的部分。
最关键的一点:做为老百姓最主要的还是要面对现实,努力奋斗,买下一套房子。这样就和谐了。
kaka22 发表于 2009-12-18 21:48


    很多人傻子不知道啊
其实在二线城市比如内地一些地级市考上公务员一年的各种各样的收入补贴算下来比北京上海那些所谓的高级白领还多,而且工作还轻松,又有社会地位,在当地房价物价低,过的又好

不像一线城市那些傻逼白领一样打工给人剥削又挣不了多少钱还认为自己很有本事


你也说了,公务员……得考上,还得能进去才行。
我记得2003年,那时候80后第一批刚大学毕业,任大嘴就喊,刚毕业的80后大学生不该买房,应该工作几年后再说。现在,7年过去了,80后最大的也30了,于是,这话又升级成,“工作十几年后买房”。
别说什么工作几年后,或者十几年后就能买得起的话,除非你的财富增长速度能跟上社会平均财富增长速度,我一个同事,他是99年在北京买的房子,当时他月薪大概是3K,买的房子是4500一平,现在,他的月薪是5--6K,同等地域的房价是3W一平,4500的房子恐怕要到密云去找。你要愿意每天开个车子往返几十公里上班那也无所谓。当然,确实有一批人的财富增长速度是能跟上社会财富增长速度,但是大多数人恐怕做不到,否则基尼系数也不会越来越大了。
任志强的实话,说白了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一个恶少,当街打死了人,然后说“老子的爹是***,你能把我怎么样?”然后,被打死的人的家属点点头说:“哎,他是个说实话的人啊。”
去年《财经》年会上,当时房地产正处于低谷,任志强对谢国忠说:“房子卖不出去,都是你们这些经济学家和媒体乱说造成的……”

你也说了,公务员……得考上,还得能进去才行。
我记得2003年,那时候80后第一批刚大学毕业,任大嘴就喊,刚毕业的80后大学生不该买房,应该工作几年后再说。现在,7年过去了,80后最大的也30了,于是,这话又升级成,“工作十几年后买房”。
别说什么工作几年后,或者十几年后就能买得起的话,除非你的财富增长速度能跟上社会平均财富增长速度,我一个同事,他是99年在北京买的房子,当时他月薪大概是3K,买的房子是4500一平,现在,他的月薪是5--6K,同等地域的房价是3W一平,4500的房子恐怕要到密云去找。你要愿意每天开个车子往返几十公里上班那也无所谓。当然,确实有一批人的财富增长速度是能跟上社会财富增长速度,但是大多数人恐怕做不到,否则基尼系数也不会越来越大了。
任志强的实话,说白了其实就是这么回事:一个恶少,当街打死了人,然后说“老子的爹是***,你能把我怎么样?”然后,被打死的人的家属点点头说:“哎,他是个说实话的人啊。”
去年《财经》年会上,当时房地产正处于低谷,任志强对谢国忠说:“房子卖不出去,都是你们这些经济学家和媒体乱说造成的……”
当然,觉得大城市混不下去回中小城市也是一种选择,任大嘴也说了,买不起房为什么不回农村去?
其实对于一线大城市来说,最好的发展模式就是这样:大量的次发达地区人员揣着梦想工作几年,除了一小部分精英外,其他人都回去……既免费得到了人力资源,又不用负担太大的社会成本。
不过,现在二三线城市的房价也在飙升了……
八宝山老妖 发表于 2009-12-19 11:54


    北京上海很多打工的白领说白了在家乡比起来家里条件也不咋样
当年考上大学估计是很荣耀的光宗耀祖,他们的父母想到这下可扬眉吐气了
现在混不起走了哪有脸面回去啊,所以那么多人在大城市蜗居
哥 实在是很牛B啊


回内地?TMD不想想内地一年你能拿10W么?
我一同学因为老婆原因回了西安.在一不怎么样的国企.工作3年,刚回去的时候才1800/月.房价收入比并不是只有大城市才突出,二三线城市比沿海大城市好点,但好不了多少.听说的最好的地方就是长沙.

不管沿海还是内陆城市,能轻松买起商品房的都是少数.
斑竹说的还是很对滴,这就是大城市的生存方式,给你梦想,但是不保证成功.不管是谁,有1%的成功希望,就一定有100个人去追求这唯一的希望。

前几天还有个人发贴抱怨大城市打工的回家乡能轻松买房,希望二三线城市房价也暴涨的.

回内地?TMD不想想内地一年你能拿10W么?
我一同学因为老婆原因回了西安.在一不怎么样的国企.工作3年,刚回去的时候才1800/月.房价收入比并不是只有大城市才突出,二三线城市比沿海大城市好点,但好不了多少.听说的最好的地方就是长沙.

不管沿海还是内陆城市,能轻松买起商品房的都是少数.
斑竹说的还是很对滴,这就是大城市的生存方式,给你梦想,但是不保证成功.不管是谁,有1%的成功希望,就一定有100个人去追求这唯一的希望。

前几天还有个人发贴抱怨大城市打工的回家乡能轻松买房,希望二三线城市房价也暴涨的.
楼上的某些已经工作多年又买了房的人,放现在的房价,你们也未必买的起,现在的房价收入比(跟工作十年的人的收入比)远高于你们买房的那时候


的确,那些10年前买得起房的普通工薪阶层不过是幸运罢了。

我一同事,能力一般,早我3~4年毕业,买房不过30来万,我晚毕业,现在收入几乎有他两倍(能力比他强吧?),可我和他住同样的小区,同样大的房子,掏的银子是近百万。我若早几年毕业,现在房产至少2套或者自己有资金开公司了。

的确,那些10年前买得起房的普通工薪阶层不过是幸运罢了。

我一同事,能力一般,早我3~4年毕业,买房不过30来万,我晚毕业,现在收入几乎有他两倍(能力比他强吧?),可我和他住同样的小区,同样大的房子,掏的银子是近百万。我若早几年毕业,现在房产至少2套或者自己有资金开公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