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第三代前掠翼垂直起降飞机资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19:19:13
众所周知,固定翼飞机要具备垂直起降能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鹞”能够以如此简单的结构实现这种能力实在难能可贵,但是不能够进行超声速飞行是“鹞”的致命伤。因此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则以具备超声速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中ASR.409曾经作为“鹞”GR Mk.5的第二代后续机种设计,而此后AST.410则是作为一种速度2马赫级别的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一机型的资料比较稀少,大部分文件都被销毁或者处于保密状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两种型号是以高空高速拦截为主要目的,因此按照划代可以归类为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在这一代垂直起降战斗机中当然还包括苏联的雅克-41。

  而按照相同标准,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装备有大推重比发动机且中低空盘旋性能良好的战斗机,则被称为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一代垂直起降空战战斗机几乎可以说是具备了最美时代的外形和最复杂的结构系统,在设计上挑战最大、性能上要求最严苛,如果诞生则一定会成为航空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遗憾的是垂直起降飞机耗资巨大却性能有限,而且对研制国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因此脚步非常缓慢。第一代的“鹞”直到今天其改型还要一直服役;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诞生的时候第三代常规起降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两者综合性能几乎不具备可比性;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提出概念的时候,常规起降战斗机已经进入了以隐身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时期。

  因此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还在襁褓之中即夭折了,英国很快转到全新的JAST计划中,并后来加入美国JSF计划的发展,随后第四代垂直起降战斗机F-35B诞生了。这样就使得历史上缺失了这独特的产物——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本文则主要介绍这历史上失落的一代。BAe沃顿(Warton)P.103

  BAe公司后期的总工程师伊万·耶特斯(IvanYates)曾经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诞生于大约1977年,那就是设计一种反传统的、近乎疯狂的喷气式倾转发动机垂直起降战斗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采用尺寸较大,垂直起降动力充沛,水平巡航表现良好的RB.199发动机。整个发动机短舱在起飞时倾转接近90度令喷口完全向下,以提供给飞机垂直起降时所需要的升力。

  对于一架垂直起降战斗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最艰巨的任务。P.103采用的倾转发动机布局在进行垂直起降动作过程中发动机推力猛烈而不稳定,飞机非常难控制,因此P.103最大的障碍就是控制系统。此外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飞机喷口尾焰的红外抑制和高空飞行的尾迹,这两项都是采用该布局的RB.199发动机的致命伤,如果不解决将严重降低P.103的生存性。

  虽然困难重重,不过在进行了风洞测试以及飞行性能模拟后。BAe公司还是认为该方案是可行的,因此随后制造了飞机的全尺寸模型。虽然几年后该计划因经费原因被迫终止,但BAe的工程师还是在该计划的研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BAe金斯顿P.1208

  P.1208是1978年的研制项目,主要目的是研制一种生存率较高、具备空战能力的对地攻击机I也就是说P.1208仍旧是一种攻击机而不是一种战斗机。178年5月30日,BAe在金斯顿召开的会议上正式决定P.1208“本质上就是‘鹞’式战斗机,不过它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飞机”,也就是说P.1208在整体结构上——主要是动力系统设计——仍将与“鹞”式战斗机基本保持一致,毕竟“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设计,动力系统可靠,而新飞机建立在“鹞”的基础上不仅仅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周期,更重要的是风险比较小。当然BAe同时也强调了P.1208也是一种新飞机,而不是在“鹞”的机身上进行简单的改造。P.1208主要就是为了取代“鹞”,不过P.1208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替代昂贵且复杂的P.1205——一种装备有用于超声速飞行带加力喷口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然而由于目的不是很明确,作战意图不是很确定,因此P.1 208在设计之初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P.1208的动力装置将采用一种在“飞马”发动机基础上发展的矢量推力发动机,发动机并没有采用当时还在试验中的PCB(高压燃烧室)喷口。除此之外BAe还同期提出了一个采用三喷口布局的方案。两个方案采用的是相同的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大推力能够达到102.2千牛。

  P.1208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低空低速下能够进行高过载大机动飞行,同时能够在野战机场、甚至普通的空地上就能完成完全的垂直起降。而在结构上,P.1208有别于其他同期计划的地方就是全机大规模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尽一切可能降低飞机重量。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载弹量考虑。更重要的同样是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动性,飞机还安装有前缘空战襟翼和后缘襟翼。
众所周知,固定翼飞机要具备垂直起降能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鹞”能够以如此简单的结构实现这种能力实在难能可贵,但是不能够进行超声速飞行是“鹞”的致命伤。因此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则以具备超声速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中ASR.409曾经作为“鹞”GR Mk.5的第二代后续机种设计,而此后AST.410则是作为一种速度2马赫级别的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一机型的资料比较稀少,大部分文件都被销毁或者处于保密状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两种型号是以高空高速拦截为主要目的,因此按照划代可以归类为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在这一代垂直起降战斗机中当然还包括苏联的雅克-41。

  而按照相同标准,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装备有大推重比发动机且中低空盘旋性能良好的战斗机,则被称为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一代垂直起降空战战斗机几乎可以说是具备了最美时代的外形和最复杂的结构系统,在设计上挑战最大、性能上要求最严苛,如果诞生则一定会成为航空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遗憾的是垂直起降飞机耗资巨大却性能有限,而且对研制国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因此脚步非常缓慢。第一代的“鹞”直到今天其改型还要一直服役;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诞生的时候第三代常规起降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两者综合性能几乎不具备可比性;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提出概念的时候,常规起降战斗机已经进入了以隐身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时期。

  因此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还在襁褓之中即夭折了,英国很快转到全新的JAST计划中,并后来加入美国JSF计划的发展,随后第四代垂直起降战斗机F-35B诞生了。这样就使得历史上缺失了这独特的产物——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本文则主要介绍这历史上失落的一代。BAe沃顿(Warton)P.103

  BAe公司后期的总工程师伊万·耶特斯(IvanYates)曾经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诞生于大约1977年,那就是设计一种反传统的、近乎疯狂的喷气式倾转发动机垂直起降战斗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采用尺寸较大,垂直起降动力充沛,水平巡航表现良好的RB.199发动机。整个发动机短舱在起飞时倾转接近90度令喷口完全向下,以提供给飞机垂直起降时所需要的升力。

  对于一架垂直起降战斗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最艰巨的任务。P.103采用的倾转发动机布局在进行垂直起降动作过程中发动机推力猛烈而不稳定,飞机非常难控制,因此P.103最大的障碍就是控制系统。此外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飞机喷口尾焰的红外抑制和高空飞行的尾迹,这两项都是采用该布局的RB.199发动机的致命伤,如果不解决将严重降低P.103的生存性。

  虽然困难重重,不过在进行了风洞测试以及飞行性能模拟后。BAe公司还是认为该方案是可行的,因此随后制造了飞机的全尺寸模型。虽然几年后该计划因经费原因被迫终止,但BAe的工程师还是在该计划的研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BAe金斯顿P.1208

  P.1208是1978年的研制项目,主要目的是研制一种生存率较高、具备空战能力的对地攻击机I也就是说P.1208仍旧是一种攻击机而不是一种战斗机。178年5月30日,BAe在金斯顿召开的会议上正式决定P.1208“本质上就是‘鹞’式战斗机,不过它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飞机”,也就是说P.1208在整体结构上——主要是动力系统设计——仍将与“鹞”式战斗机基本保持一致,毕竟“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设计,动力系统可靠,而新飞机建立在“鹞”的基础上不仅仅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周期,更重要的是风险比较小。当然BAe同时也强调了P.1208也是一种新飞机,而不是在“鹞”的机身上进行简单的改造。P.1208主要就是为了取代“鹞”,不过P.1208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替代昂贵且复杂的P.1205——一种装备有用于超声速飞行带加力喷口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然而由于目的不是很明确,作战意图不是很确定,因此P.1 208在设计之初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P.1208的动力装置将采用一种在“飞马”发动机基础上发展的矢量推力发动机,发动机并没有采用当时还在试验中的PCB(高压燃烧室)喷口。除此之外BAe还同期提出了一个采用三喷口布局的方案。两个方案采用的是相同的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大推力能够达到102.2千牛。

  P.1208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低空低速下能够进行高过载大机动飞行,同时能够在野战机场、甚至普通的空地上就能完成完全的垂直起降。而在结构上,P.1208有别于其他同期计划的地方就是全机大规模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尽一切可能降低飞机重量。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载弹量考虑。更重要的同样是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动性,飞机还安装有前缘空战襟翼和后缘襟翼。
耗油量极高的PCB喷口在垂直起降工作状态其油耗能达到普通“飞马”发动机的2.5倍,不过在巡航飞行时则仅是其2/3。推力的比较上,PCB喷口在垂直悬停时推力增加35~40%,而在高速飞行时推力的增加则非常大。但是这套系统综合而言还是比“鹞”的“飞马”发动机费油,而且尾部机身和尾翼都因受到热喷流干扰影响而容易发生震动。为了调整飞机的重心位置和解决干扰问题,金斯顿将P.1216机身尺寸缩小,把发动机后面的机身部分去掉。 经过改动后,P.1216由三喷口布局变成了采用两个附有巨大整流罩的可转向喷口。虽然P.1216的设计很前卫,但还是保持了“鹞”可靠而高效的喷口,而且在坚固的尾撑下可以携带大量武器,同时尾撑前方还安装有机炮舱。

  双尾撑设计很好地对喷口的红外特征进行了遮挡,可以有效避免红外导弹追踪,尾撑前方还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随时将机炮模块拆下换装其他武器或吊舱模块。机身中段座舱后方只有单独的发动机舱,不需要设计独立的尾喷口。由于“鹞”装备的“飞马”发动机是50年代末设计的,没法适应新时代的飞机,因此P.1216需要换装罗一罗的RB.422发动机,只有前面的两个喷口采用了PCB结构,后面的喷口则是常规设计。RB.422发动机动力强劲,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鹞”不同,P.1216不用拆下机翼就能更换发动机,大大降低了后勤负担,提高了出勤率。而且由于机身的制造大量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和超塑材料,因此P.1216机身非常轻。

  P.1216可以满载油量和弹药短距起降,并能在任务结束时垂直降落。 此时有一些英国皇家海军官员提出在机头安装多模式雷达。以能同时进行对空截击和反舰任务,这就是P.1216的海军型。英国皇家海军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对“鹞”在马岛战争中的表现非常满意,因此在寻求“鹞”的替代机种。而对于英国皇家空军和其他北约国家来说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反装甲近地支援,因此P.1216还需要安装新型的前视红外传感器。

  80年代前期,金斯顿仔细研究并整理了整个项目,P.1216计划还是有很多先进的地方,虽然飞机不太隐身,但是潜力是巨大的。再加上采用隐身涂料后其综合性能完全能够和欧洲战斗机计划媲美。然而该项目最终仍旧在常规方面败给了欧洲战斗机(“台风”),垂直起降方面败给了JAST(后来沿续成今天的F-35B)。

  BAe金斯顿P.1226

  P.1226是一种真正的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其第一个方案P.1226—1其实就是P.1216双发战斗机的亚声速版;而P.1226-2则是在“鹞”的机身上添加了全动前翼和前掠的机翼。机身则直接在“鹞”的基础上改造的,座舱后部的机身加长了45.7厘米,而“飞马”发动机后部的机身加长了91.4厘米。该项目虽然可靠性高、风险和成本都较低,但是在旧的“鹞”/AV一8B基础上改造的飞机在综合性能上不可能超过全新设计制造的F-35。 在欧洲战斗机(也就是现在的“台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争议,那就是该机应该设计成短距起降型(STOL)还是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STOVL),当然这其中最大的分歧就是是否能垂直降落。而从航空照片上看,无论毁坏得多么严重的跑道,仍旧能够保留至少500米的距离供飞机起降。大推力发动机和较低的翼载不仅能够赋予欧洲战斗机很好的敏捷性,更重要的是令“台风”能够具备短距起降能力以在破坏严重的跑道上升空作战。也就是说“台风”能够在提高飞机自身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在被破坏的机场上起降,这也是“台风”能够击败金斯顿一系列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原因,这一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是以降低飞机的性能——安装专用的发动机、设计专用的气动结构——来实现垂直起降,以能够在被破坏的机场上升空作战。因此BAe的金斯顿家族最终并没有能登上战争舞台,大部分都仅仅停留在了纸面上,而简单思维指导下的复杂结构也将慢慢被复杂思维下的简单结构所取代,整个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就是最好的实例。众所周知,固定翼飞机要具备垂直起降能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鹞”能够以如此简单的结构实现这种能力实在难能可贵,但是不能够进行超声速飞行是“鹞”的致命伤。因此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则以具备超声速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中ASR.409曾经作为“鹞”GR Mk.5的第二代后续机种设计,而此后AST.410则是作为一种速度2马赫级别的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一机型的资料比较稀少,大部分文件都被销毁或者处于保密状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两种型号是以高空高速拦截为主要目的,因此按照划代可以归类为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在这一代垂直起降战斗机中当然还包括苏联的雅克-41。

  而按照相同标准,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装备有大推重比发动机且中低空盘旋性能良好的战斗机,则被称为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一代垂直起降空战战斗机几乎可以说是具备了最美时代的外形和最复杂的结构系统,在设计上挑战最大、性能上要求最严苛,如果诞生则一定会成为航空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遗憾的是垂直起降飞机耗资巨大却性能有限,而且对研制国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因此脚步非常缓慢。第一代的“鹞”直到今天其改型还要一直服役;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诞生的时候第三代常规起降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两者综合性能几乎不具备可比性;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提出概念的时候,常规起降战斗机已经进入了以隐身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时期。

  因此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还在襁褓之中即夭折了,英国很快转到全新的JAST计划中,并后来加入美国JSF计划的发展,随后第四代垂直起降战斗机F-35B诞生了。这样就使得历史上缺失了这独特的产物——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本文则主要介绍这历史上失落的一代。BAe沃顿(Warton)P.103

  BAe公司后期的总工程师伊万·耶特斯(IvanYates)曾经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诞生于大约1977年,那就是设计一种反传统的、近乎疯狂的喷气式倾转发动机垂直起降战斗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采用尺寸较大,垂直起降动力充沛,水平巡航表现良好的RB.199发动机。整个发动机短舱在起飞时倾转接近90度令喷口完全向下,以提供给飞机垂直起降时所需要的升力。

  对于一架垂直起降战斗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最艰巨的任务。P.103采用的倾转发动机布局在进行垂直起降动作过程中发动机推力猛烈而不稳定,飞机非常难控制,因此P.103最大的障碍就是控制系统。此外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飞机喷口尾焰的红外抑制和高空飞行的尾迹,这两项都是采用该布局的RB.199发动机的致命伤,如果不解决将严重降低P.103的生存性。

  虽然困难重重,不过在进行了风洞测试以及飞行性能模拟后。BAe公司还是认为该方案是可行的,因此随后制造了飞机的全尺寸模型。虽然几年后该计划因经费原因被迫终止,但BAe的工程师还是在该计划的研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BAe金斯顿P.1208

  P.1208是1978年的研制项目,主要目的是研制一种生存率较高、具备空战能力的对地攻击机I也就是说P.1208仍旧是一种攻击机而不是一种战斗机。178年5月30日,BAe在金斯顿召开的会议上正式决定P.1208“本质上就是‘鹞’式战斗机,不过它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飞机”,也就是说P.1208在整体结构上——主要是动力系统设计——仍将与“鹞”式战斗机基本保持一致,毕竟“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设计,动力系统可靠,而新飞机建立在“鹞”的基础上不仅仅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周期,更重要的是风险比较小。当然BAe同时也强调了P.1208也是一种新飞机,而不是在“鹞”的机身上进行简单的改造。P.1208主要就是为了取代“鹞”,不过P.1208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替代昂贵且复杂的P.1205——一种装备有用于超声速飞行带加力喷口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然而由于目的不是很明确,作战意图不是很确定,因此P.1 208在设计之初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P.1208的动力装置将采用一种在“飞马”发动机基础上发展的矢量推力发动机,发动机并没有采用当时还在试验中的PCB(高压燃烧室)喷口。除此之外BAe还同期提出了一个采用三喷口布局的方案。两个方案采用的是相同的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大推力能够达到102.2千牛。

  P.1208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低空低速下能够进行高过载大机动飞行,同时能够在野战机场、甚至普通的空地上就能完成完全的垂直起降。而在结构上,P.1208有别于其他同期计划的地方就是全机大规模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尽一切可能降低飞机重量。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载弹量考虑。更重要的同样是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动性,飞机还安装有前缘空战襟翼和后缘襟翼。
众所周知,固定翼飞机要具备垂直起降能力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鹞”能够以如此简单的结构实现这种能力实在难能可贵,但是不能够进行超声速飞行是“鹞”的致命伤。因此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则以具备超声速能力为主要目标。其中ASR.409曾经作为“鹞”GR Mk.5的第二代后续机种设计,而此后AST.410则是作为一种速度2马赫级别的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一机型的资料比较稀少,大部分文件都被销毁或者处于保密状态,但是可以确定的是这两种型号是以高空高速拦截为主要目的,因此按照划代可以归类为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在这一代垂直起降战斗机中当然还包括苏联的雅克-41。

  而按照相同标准,具备垂直起降能力的、装备有大推重比发动机且中低空盘旋性能良好的战斗机,则被称为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这一代垂直起降空战战斗机几乎可以说是具备了最美时代的外形和最复杂的结构系统,在设计上挑战最大、性能上要求最严苛,如果诞生则一定会成为航空史上的经典之作。然而遗憾的是垂直起降飞机耗资巨大却性能有限,而且对研制国的技术水平要求很高,因此脚步非常缓慢。第一代的“鹞”直到今天其改型还要一直服役;第二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诞生的时候第三代常规起降战斗机已经发展到了巅峰,两者综合性能几乎不具备可比性;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提出概念的时候,常规起降战斗机已经进入了以隐身为主要特征的第四代时期。

  因此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还在襁褓之中即夭折了,英国很快转到全新的JAST计划中,并后来加入美国JSF计划的发展,随后第四代垂直起降战斗机F-35B诞生了。这样就使得历史上缺失了这独特的产物——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本文则主要介绍这历史上失落的一代。BAe沃顿(Warton)P.103

  BAe公司后期的总工程师伊万·耶特斯(IvanYates)曾经有一个想法,这个想法诞生于大约1977年,那就是设计一种反传统的、近乎疯狂的喷气式倾转发动机垂直起降战斗机。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采用尺寸较大,垂直起降动力充沛,水平巡航表现良好的RB.199发动机。整个发动机短舱在起飞时倾转接近90度令喷口完全向下,以提供给飞机垂直起降时所需要的升力。

  对于一架垂直起降战斗机,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最艰巨的任务。P.103采用的倾转发动机布局在进行垂直起降动作过程中发动机推力猛烈而不稳定,飞机非常难控制,因此P.103最大的障碍就是控制系统。此外还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就是飞机喷口尾焰的红外抑制和高空飞行的尾迹,这两项都是采用该布局的RB.199发动机的致命伤,如果不解决将严重降低P.103的生存性。

  虽然困难重重,不过在进行了风洞测试以及飞行性能模拟后。BAe公司还是认为该方案是可行的,因此随后制造了飞机的全尺寸模型。虽然几年后该计划因经费原因被迫终止,但BAe的工程师还是在该计划的研制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为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BAe金斯顿P.1208

  P.1208是1978年的研制项目,主要目的是研制一种生存率较高、具备空战能力的对地攻击机I也就是说P.1208仍旧是一种攻击机而不是一种战斗机。178年5月30日,BAe在金斯顿召开的会议上正式决定P.1208“本质上就是‘鹞’式战斗机,不过它同时也是一种全新的飞机”,也就是说P.1208在整体结构上——主要是动力系统设计——仍将与“鹞”式战斗机基本保持一致,毕竟“鹞”是一个非常成熟的设计,动力系统可靠,而新飞机建立在“鹞”的基础上不仅仅降低了成本、缩短了周期,更重要的是风险比较小。当然BAe同时也强调了P.1208也是一种新飞机,而不是在“鹞”的机身上进行简单的改造。P.1208主要就是为了取代“鹞”,不过P.1208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替代昂贵且复杂的P.1205——一种装备有用于超声速飞行带加力喷口的垂直起降战斗机。然而由于目的不是很明确,作战意图不是很确定,因此P.1 208在设计之初就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P.1208的动力装置将采用一种在“飞马”发动机基础上发展的矢量推力发动机,发动机并没有采用当时还在试验中的PCB(高压燃烧室)喷口。除此之外BAe还同期提出了一个采用三喷口布局的方案。两个方案采用的是相同的发动机,该发动机最大推力能够达到102.2千牛。

  P.1208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低空低速下能够进行高过载大机动飞行,同时能够在野战机场、甚至普通的空地上就能完成完全的垂直起降。而在结构上,P.1208有别于其他同期计划的地方就是全机大规模采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尽一切可能降低飞机重量。这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载弹量考虑。更重要的同样是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为了进一步提高机动性,飞机还安装有前缘空战襟翼和后缘襟翼。
耗油量极高的PCB喷口在垂直起降工作状态其油耗能达到普通“飞马”发动机的2.5倍,不过在巡航飞行时则仅是其2/3。推力的比较上,PCB喷口在垂直悬停时推力增加35~40%,而在高速飞行时推力的增加则非常大。但是这套系统综合而言还是比“鹞”的“飞马”发动机费油,而且尾部机身和尾翼都因受到热喷流干扰影响而容易发生震动。为了调整飞机的重心位置和解决干扰问题,金斯顿将P.1216机身尺寸缩小,把发动机后面的机身部分去掉。 经过改动后,P.1216由三喷口布局变成了采用两个附有巨大整流罩的可转向喷口。虽然P.1216的设计很前卫,但还是保持了“鹞”可靠而高效的喷口,而且在坚固的尾撑下可以携带大量武器,同时尾撑前方还安装有机炮舱。

  双尾撑设计很好地对喷口的红外特征进行了遮挡,可以有效避免红外导弹追踪,尾撑前方还采用了模块化设计。可以随时将机炮模块拆下换装其他武器或吊舱模块。机身中段座舱后方只有单独的发动机舱,不需要设计独立的尾喷口。由于“鹞”装备的“飞马”发动机是50年代末设计的,没法适应新时代的飞机,因此P.1216需要换装罗一罗的RB.422发动机,只有前面的两个喷口采用了PCB结构,后面的喷口则是常规设计。RB.422发动机动力强劲,代表了当时最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和“鹞”不同,P.1216不用拆下机翼就能更换发动机,大大降低了后勤负担,提高了出勤率。而且由于机身的制造大量使用了碳纤维复合材料、铝合金和超塑材料,因此P.1216机身非常轻。

  P.1216可以满载油量和弹药短距起降,并能在任务结束时垂直降落。 此时有一些英国皇家海军官员提出在机头安装多模式雷达。以能同时进行对空截击和反舰任务,这就是P.1216的海军型。英国皇家海军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因为对“鹞”在马岛战争中的表现非常满意,因此在寻求“鹞”的替代机种。而对于英国皇家空军和其他北约国家来说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是反装甲近地支援,因此P.1216还需要安装新型的前视红外传感器。

  80年代前期,金斯顿仔细研究并整理了整个项目,P.1216计划还是有很多先进的地方,虽然飞机不太隐身,但是潜力是巨大的。再加上采用隐身涂料后其综合性能完全能够和欧洲战斗机计划媲美。然而该项目最终仍旧在常规方面败给了欧洲战斗机(“台风”),垂直起降方面败给了JAST(后来沿续成今天的F-35B)。

  BAe金斯顿P.1226

  P.1226是一种真正的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其第一个方案P.1226—1其实就是P.1216双发战斗机的亚声速版;而P.1226-2则是在“鹞”的机身上添加了全动前翼和前掠的机翼。机身则直接在“鹞”的基础上改造的,座舱后部的机身加长了45.7厘米,而“飞马”发动机后部的机身加长了91.4厘米。该项目虽然可靠性高、风险和成本都较低,但是在旧的“鹞”/AV一8B基础上改造的飞机在综合性能上不可能超过全新设计制造的F-35。 在欧洲战斗机(也就是现在的“台风”)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争议,那就是该机应该设计成短距起降型(STOL)还是短距起飞垂直降落型(STOVL),当然这其中最大的分歧就是是否能垂直降落。而从航空照片上看,无论毁坏得多么严重的跑道,仍旧能够保留至少500米的距离供飞机起降。大推力发动机和较低的翼载不仅能够赋予欧洲战斗机很好的敏捷性,更重要的是令“台风”能够具备短距起降能力以在破坏严重的跑道上升空作战。也就是说“台风”能够在提高飞机自身性能的前提下实现在被破坏的机场上起降,这也是“台风”能够击败金斯顿一系列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的原因,这一代垂直起降战斗机是以降低飞机的性能——安装专用的发动机、设计专用的气动结构——来实现垂直起降,以能够在被破坏的机场上升空作战。因此BAe的金斯顿家族最终并没有能登上战争舞台,大部分都仅仅停留在了纸面上,而简单思维指导下的复杂结构也将慢慢被复杂思维下的简单结构所取代,整个第三代垂直起降战斗机就是最好的实例。
发动机技术好
怎么搞都可以
觉得鹞式没有超声速,也没有影响使用啊
回复 3# 86654501
妖没和3代打没过实战吧
搞对地多
马岛也只和超军旗之类对抗
回复 4# 无效的用户名
鹞和AV-8B定位都是攻击机,只有海鹞是因为没大航母勉强用来防空的,马岛对付幻影III这样没有中距弹的二代机也还尚可
太难看了
英国佬再次颠覆了人类的审美观~杯具。。。
这些气动看起来蛮酷的
此机延续了英国飞机审美观的传统
悲剧{:3_82:}
看那个图,我也洗洗睡了
确实很难看
发现lz是前略翼党!!
怎么英国人设计的飞机这么难看?
小英实力衰落鸟,想的虽好,也有技术实力,可是砸不起银子
真有型!
还是那么丑啊
和吕贝卡计划一样,早已是浮云了……
有时候约翰的想法很前卫的。。
“如果一样武器特别丑,那它就是英国造的。”

不知这个能不能像 AV扒B还要战鸡 那样成为一代名机
原来是个老帖子
老早的图了,89年航空知识上就有这个图了{:jian:}
无效的用户名 发表于 2009-12-5 08:58


    美帝也是这么考虑的,所以给F35B装了特牛的发动机,结果垂直起飞的时候会把母舰的飞行甲板烧坏........
英国人搞出来的飞机真的很另类,跟牛牛们所谓的绅士风度一点也不搭边。
只要发动机给力,就是砖头也能飞上天!
huhu37 发表于 2011-2-20 19:07


    绅士形象是吹出来的,英国自己的人格化形象约翰牛都是个粗俗老流氓
不错{:3_82:}
蛋疼,鉴定完毕
说来更可惜的是这个
IMG-2.jpg
还有,LZ说的家伙不算多难看吧
hawkerP_1214-3_0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