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催化——为何此时透露丝代的消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2:43:11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29aa10100b2eb.html

      因为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所以,虽然咱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也愿意拿着这个话题侃一侃。
一、新华网报道林毅夫解读此次经济危机及其启示
(原文地址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0/25/content_10250907.htm
以下是原文引用:
    林毅夫提醒,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全球经济刚经历了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繁荣期:2002至2007年,无论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为什么发达国家能够快速增长?林毅夫认为既有“远因”,也有“近因”。
    其中,“远因”是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的主流,金融业管制放松,金融创新活跃。
    “近因”有二:一是“9·11”后美国大幅提高国防安全开支,增发货币,流动性猛增;二是“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避免经济衰退放松了货币政策,强力刺激房地产消费。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可用资金数量,拉动投资和消费,令经济出现荣景。
    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有力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加,加之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出现投资高潮,连带消费升温,这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出现了持续增长。
    然而,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不断提高的脆弱性,潜伏着危机。林毅夫说,这些暗藏的危机包括:美国房地产价格以非可持续性的两位数上涨;美国的“双赤字”越来越大;金融创新的衍生品进一步放大风险。
    “这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林毅夫说,“终于有一天,令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变成了导致危机发生的原因。”
    他分析说,美国刺激房地产消费的政策给经济带来繁荣,但也累积了泡沫,而泡沫没有不破灭的,这就出现了美国次级抵押市场危机。金融创新非但没能分散和抑制风险,反而加重了风险,使次贷危机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
    此外,林毅夫还特别提到了五点启示,其中之一是:
    防止金融危机演化为“人的生存发展危机”。金融危机令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那些国家中的低收入人群,经济增速下滑可能给他们带来“生存发展危机”。
二、人民网报道美国兰德公司评估对外开战转嫁经济危机的可行性
    (原文地址链接: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8218525.html
    人民网有一个报道,说是美国一家著名的“半官方”(注:“半官方”这个称呼是本人所加)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评估了对外开战消解美国经济危机的可行性,以下是报道原文:
    据法国媒体爆料,美国智囊兰德公司已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评估报告,评估发动一场战争来转嫁目前经济危机的可行性。报告认为,用7000亿美元救市的效果很可能不如用7000亿美元发动一场战争。美国鹰派主流观点甚至认为,美国要摆脱衰退,目前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军事掠夺。
    纵观历史,迄今为止,现代国家克服经济衰退与危机的手段有三种: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新技术革命带动新一轮经济起飞;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拉动消费与生产、控制资源和交通,并激发民众走出低谷的心理潜能。
    第一种手段需要在国家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不发达,劳动力质量不差又价格低廉,政府的控制力较强等前提下进行。但是今天的美国已经没有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时那样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了。
    而美国前些年如火如荼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冷却降温,经济发展无法通过新技术改革找到新的增长亮点。
    这样美国只剩下了目前的一个选择:军事掠夺!美国军火集团和金融集团向来擅长发战争财。两次世界大战使整个美国都尝到了发战争财的巨大好处。
    美国如果要以战争手段应付经济危机,其中蕴涵着巨大的风险。首先要确保对手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如万一让对手狠狠反咬一口,那就可能导致华尔街瞬间崩盘,因而美国下一步战争的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少人认为是伊朗、朝鲜、巴基斯坦等力量相对弱的国家。更有媒体指出,美国可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对伊朗发动全面进攻。一旦美国发动全面进攻,伊朗军队很快就会丧失战斗力。俄罗斯和中国根本来不及进行有力的军事援助。
    中国国际战略专家林晓东表示,美国若想通过战争摆脱经济危机,必须同时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在战争中得到使美国经济恢复的大量资金而不是巨额的战争消耗。美国全国储蓄是-1%,资本市场、经济运转全部要靠外部的资金撑着。二是要保证潜在战略对手不能乘机拖垮美国。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务国,也是被认为世界上惟一可以独力破坏美国经济的国家。如果美国要通过军事手段摆脱危机的话,中国将是其首选目标。因为,一旦与中国直接或间接开战,美国欠下中国的巨额国债就会作废,更可以通过非常手段避免中国对美元的抛售。当前,美国最有可能的做法是通过军事手段逼迫中国以经济代价避免与美国冲突。
三、简要分析
    美国会不会借着此次经济危机的由头间接地乃至直接地对中国开战是战略家们研究和操心的事情,我只想说,我们除了加强战备应对可能的战争之外,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备而不战,尽可能地向我战略势力范围目标国输送援助以消解美国的势力范围。
    1、备而不战
    我国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与美国一战的程度是勿庸置疑的,而且,当前的总体经济形势于我有利,因此,贸然开战或者应战都不利。
    但是,一昧示弱不足以取得我们想要的局面,因此,伊战以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实际的底下的功夫应当比这个表象的时间更早)政府明显地加大和加快了军备开支步伐,并且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一些重大军备成果,比如空军的歼十、歼11等项目,海军的新驱、新护、新核潜乃至若有若无的母舰项目,二炮的更远程的新战略导弹项目,探月项目等,其室都属于“备而不战”策略的一部分。
    2、输送援助,化解美国势力范围,兼顾利用我国的过剩产能以维持经济增长
    我们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壮大逐渐加大了对一些重要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能源)地区的争取,引发了西方的反弹,比如苏丹达尔富尔事件的实质就是如此。
    我想,在经济危机期间,除了中东沙特之类的早经大规模开发的资源国可以保持较富裕的生活水准之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便是一些重要的资源输出国恐怕也难以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准,这就是林毅夫先生提到的“人的生存危机”的问题。
    一旦这种生存危机在许多国家蔓延,必然会导致许多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危机,由此也对全球政治和军事平衡造成不可预料的威胁,一旦打破了平衡,对于不愿开战的我国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输出援助,以便平息这些危机国家的生存危机。
    我们的经济形势要好过美国,财政压力要好过美国,因此,为了消解美国的势力范围、更为了打造我们的势力范围,以便取得更大的资源空间、市场空间和安全空间,我们应当评估一下我国的财政支出能力,继续向重要的一些目标国输出援助,以达成上述目的。
    具体方式上,利用我国庞大的一般消费品加工产能,向这些目标国廉价输出食品、纺织品和其他轻工业生活用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国的生存危机。
    当然,在此必须强调,既然是廉价,就要顾及我国的财政承受能力,而且,应当有轻有重、有先有后。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229aa10100b2eb.html

      因为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个话题,所以,虽然咱只是一个平头老百姓,也愿意拿着这个话题侃一侃。
一、新华网报道林毅夫解读此次经济危机及其启示
(原文地址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10/25/content_10250907.htm)
以下是原文引用:
    林毅夫提醒,此次百年一遇的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全球经济刚经历了二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繁荣期:2002至2007年,无论发展中国家或发达国家,都出现了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为什么发达国家能够快速增长?林毅夫认为既有“远因”,也有“近因”。
    其中,“远因”是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市场经济成为全球的主流,金融业管制放松,金融创新活跃。
    “近因”有二:一是“9·11”后美国大幅提高国防安全开支,增发货币,流动性猛增;二是“新经济”泡沫破灭后,美联储为避免经济衰退放松了货币政策,强力刺激房地产消费。这些因素都增加了可用资金数量,拉动投资和消费,令经济出现荣景。
    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的繁荣,有力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增加,加之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出现投资高潮,连带消费升温,这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也出现了持续增长。
    然而,全球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不断提高的脆弱性,潜伏着危机。林毅夫说,这些暗藏的危机包括:美国房地产价格以非可持续性的两位数上涨;美国的“双赤字”越来越大;金融创新的衍生品进一步放大风险。
    “这就像老子所说的那样,‘福兮,祸之所伏’,”林毅夫说,“终于有一天,令经济快速增长的源泉,变成了导致危机发生的原因。”
    他分析说,美国刺激房地产消费的政策给经济带来繁荣,但也累积了泡沫,而泡沫没有不破灭的,这就出现了美国次级抵押市场危机。金融创新非但没能分散和抑制风险,反而加重了风险,使次贷危机引发连锁反应,导致一场国际金融危机。
    此外,林毅夫还特别提到了五点启示,其中之一是:
    防止金融危机演化为“人的生存发展危机”。金融危机令发展中国家面临巨大挑战,尤其是那些国家中的低收入人群,经济增速下滑可能给他们带来“生存发展危机”。
二、人民网报道美国兰德公司评估对外开战转嫁经济危机的可行性
    (原文地址链接:http://world.people.com.cn/GB/57507/8218525.html)
    人民网有一个报道,说是美国一家著名的“半官方”(注:“半官方”这个称呼是本人所加)的智囊机构兰德公司评估了对外开战消解美国经济危机的可行性,以下是报道原文:
    据法国媒体爆料,美国智囊兰德公司已向国防部提交了一份评估报告,评估发动一场战争来转嫁目前经济危机的可行性。报告认为,用7000亿美元救市的效果很可能不如用7000亿美元发动一场战争。美国鹰派主流观点甚至认为,美国要摆脱衰退,目前剩下的惟一办法就是军事掠夺。
    纵观历史,迄今为止,现代国家克服经济衰退与危机的手段有三种: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建设以增加就业,刺激消费;新技术革命带动新一轮经济起飞;通过发动对外战争拉动消费与生产、控制资源和交通,并激发民众走出低谷的心理潜能。
    第一种手段需要在国家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设施不发达,劳动力质量不差又价格低廉,政府的控制力较强等前提下进行。但是今天的美国已经没有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时那样的市场和社会环境了。
    而美国前些年如火如荼的“信息技术革命”正在冷却降温,经济发展无法通过新技术改革找到新的增长亮点。
    这样美国只剩下了目前的一个选择:军事掠夺!美国军火集团和金融集团向来擅长发战争财。两次世界大战使整个美国都尝到了发战争财的巨大好处。
    美国如果要以战争手段应付经济危机,其中蕴涵着巨大的风险。首先要确保对手只有招架之功,无还手之力。如万一让对手狠狠反咬一口,那就可能导致华尔街瞬间崩盘,因而美国下一步战争的目标的选择至关重要,不少人认为是伊朗、朝鲜、巴基斯坦等力量相对弱的国家。更有媒体指出,美国可能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对伊朗发动全面进攻。一旦美国发动全面进攻,伊朗军队很快就会丧失战斗力。俄罗斯和中国根本来不及进行有力的军事援助。
    中国国际战略专家林晓东表示,美国若想通过战争摆脱经济危机,必须同时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在战争中得到使美国经济恢复的大量资金而不是巨额的战争消耗。美国全国储蓄是-1%,资本市场、经济运转全部要靠外部的资金撑着。二是要保证潜在战略对手不能乘机拖垮美国。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是美国最大的债务国,也是被认为世界上惟一可以独力破坏美国经济的国家。如果美国要通过军事手段摆脱危机的话,中国将是其首选目标。因为,一旦与中国直接或间接开战,美国欠下中国的巨额国债就会作废,更可以通过非常手段避免中国对美元的抛售。当前,美国最有可能的做法是通过军事手段逼迫中国以经济代价避免与美国冲突。
三、简要分析
    美国会不会借着此次经济危机的由头间接地乃至直接地对中国开战是战略家们研究和操心的事情,我只想说,我们除了加强战备应对可能的战争之外,应该坚持一个原则,就是备而不战,尽可能地向我战略势力范围目标国输送援助以消解美国的势力范围。
    1、备而不战
    我国的实力还没有达到可与美国一战的程度是勿庸置疑的,而且,当前的总体经济形势于我有利,因此,贸然开战或者应战都不利。
    但是,一昧示弱不足以取得我们想要的局面,因此,伊战以来,我们可以感受到(实际的底下的功夫应当比这个表象的时间更早)政府明显地加大和加快了军备开支步伐,并且有意无意地披露了一些重大军备成果,比如空军的歼十、歼11等项目,海军的新驱、新护、新核潜乃至若有若无的母舰项目,二炮的更远程的新战略导弹项目,探月项目等,其室都属于“备而不战”策略的一部分。
    2、输送援助,化解美国势力范围,兼顾利用我国的过剩产能以维持经济增长
    我们近年来随着国力的壮大逐渐加大了对一些重要战略资源(尤其是石油能源)地区的争取,引发了西方的反弹,比如苏丹达尔富尔事件的实质就是如此。
    我想,在经济危机期间,除了中东沙特之类的早经大规模开发的资源国可以保持较富裕的生活水准之外,许多发展中国家,即便是一些重要的资源输出国恐怕也难以保持原来的生活水准,这就是林毅夫先生提到的“人的生存危机”的问题。
    一旦这种生存危机在许多国家蔓延,必然会导致许多国家的政治和军事危机,由此也对全球政治和军事平衡造成不可预料的威胁,一旦打破了平衡,对于不愿开战的我国是不利的。
    因此,我们有必要输出援助,以便平息这些危机国家的生存危机。
    我们的经济形势要好过美国,财政压力要好过美国,因此,为了消解美国的势力范围、更为了打造我们的势力范围,以便取得更大的资源空间、市场空间和安全空间,我们应当评估一下我国的财政支出能力,继续向重要的一些目标国输出援助,以达成上述目的。
    具体方式上,利用我国庞大的一般消费品加工产能,向这些目标国廉价输出食品、纺织品和其他轻工业生活用品,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该国的生存危机。
    当然,在此必须强调,既然是廉价,就要顾及我国的财政承受能力,而且,应当有轻有重、有先有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