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我国农村“一包就灵”真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5:03:52
今天读了正义之剑的《小岗村终于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了!》一文,感觉这篇文字就和他的名字一样,正义而有力量。不过,文中也有瑕疵,主要是在说明粮食产量高或不高时有一段文字表达不够准确。  
  在正义之剑的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时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会提高那么多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二,另外的普通队呢?领导能力一般,没有什么工作能力,在群众面前没有号召力,社员们消极怠工。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这段文字既象是要说明“当时(分田单干后——引者注)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会提高那么多”,又象是在分析毛泽东时代粮食产量为什么不高,逻辑上显得不够顺畅,而且分析起产量问题来显得很不专业,主观成分多,缺乏说服力。在这里我想就这段文字中“社员们消极怠工”与“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的问题做几点说明。  
  一、关于“社员们消极怠工”的问题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在农村分田到户时已有十几岁。小时候,候暑假期间也曾少量地参加过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因此不能说我完全不了解农村。  
  因为我父亲曾经一直是生产队会计,所以我知道集体时期生产队每次分钱分粮都是既按人头又按工分,至于多大比例我记得不太准确,大概是“人四分六”,有时好象有“人劳各半”的说法。因此,当时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是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励机制的。  
  在我的印象中,每到年终分配(当时一般习惯叫年终“分红”),进账最多的都是劳动力齐整的家庭,有的家庭年终能进好几百块钱。那时的钱值钱,几百块相当于现在几万块。进钱人家的感觉跟现在的人发了财没什么两样,既光荣又自豪;而家里孩子多、孩子小的往往是“出钱”(欠账)户,这类家庭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了好争工分,以便尽早还清所欠债务,也能发家致富。由于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励措施,所以一般社员都是愿意多出工。记得我们生产队有一位社员因为年年出工最多,小病不休息,大家都叫他“舍命王”。
  那时,生产队不仅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励措施,而且,特殊工种还实行“定额”激励,如割谷插秧规定多少工分一亩,砍田草(山上青草,做绿肥用的)每百斤多少分,砍刺渣(烧火土粪用的)每百斤多少分),摘棉花每百斤多少分……
  至于平常一般性工作是否有“消极怠工”现象,我认为应该是有的,毕竟人的思想境界有差别,但绝大多数是正常出力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要面子、有尊严、不容别人说闲话的。  
  二、“消极怠工”不影响农业生产  
  如果农民的“消极怠工”致使劳动投入不足,误了农时,就会影响生产。事实上,当时的劳动力是过剩的。过剩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是兴修水利、兴办社队企业、发展工副业等。当时,我家就有几人经常从事农业之外的工作,有做木工的、有做裁缝的,父亲则在县一中搞副业。由于劳动力绰绰有余,当时并不存在劳动投入不足而影响生产的问题。  
  最近,有一位长期不再种田的进城农民跟我说,他不喜欢集体时期“地里一根草没有也要天天在地里锄来锄去”的做法。而我跟他说,这种“锄来锄去”并非没有意义,而是保墒的需要(下雨后土壤板结,通过切断土壤毛细管,可防止水分过快蒸发,保持土壤湿度,使土壤不至于干旱)。  
  从这位进城农民的埋怨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真如某些人说的当时的社员都在“磨洋工”,但农业生产仍然做得非常精细,农业生产并没因为社员的“懒惰”而被耽误。这说明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与“粮食产量”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三、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  
  改革无疑是从小岗村分田单干开始的。从那时开始,舆论一直都在宣传——小岗村因为实行了单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所以一举脱贫致富。虽然有人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但谎言终究是谎言。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我国广大农村的粮食产量确实有很大提高,但粮食产量的提高与分田单干没有关系,分田单干与粮食产量提高在时间上的一致纯粹是一个巧合。作为一个曾经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不能不严肃地指出,8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完全是三大因素造成的结果:一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研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80年代初正好到了全面突破和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比如,杂交水稻是1975年育成的,因为后来解决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的父、母本花期不相遇的问题花了几年时间,因此,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正好赶上80年代初的分田单干。与此同时,分田单干时期也是化肥开始大面积使用时期。化肥的增产效果不是普通有机肥能够相比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我国从美国进口了40多套化肥生产设备,后来经过消化吸收,80年代初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了氮肥厂,开始了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另外,高效农药取代“六六六”、“波尔多液”、“石流合剂”等低效土法制造的农药也是在那个时期;二是上世纪 70年代大力开展了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工作,让山地变梯田,让平原小块变大块。为了增加有效土地面积,有些地方还开展了治碱治沙工作。著名的天下第一村江苏华西村就是当时“小块变大块”的先进典型;三是大力开展了兴修水库、水渠等工作,兴修水库几十万座。这些水利设施的相继投入使用与改土成果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极大地提高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的面积。  
  由此可见,上世纪8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完全是粮种、化肥、高效农药等长期积累的农业科技成果爆炸式推广应用,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相继完善、土壤得到改良产生的综合效益。这个公开的秘密农民应该是很清楚的。知道了这个秘密,就应该知道,所谓分田单干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进而导致粮食产量提高,这个似是而非的逻辑完全是一个欺世盗名的低劣谎言。
  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不再相信“一包就灵”、“一夜脱贫”的小岗神话,小岗村也许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小岗村不应该被遗忘,因为它毕竟曾经引领和弘扬了“宁愿饿死也不给集体出力”的“高尚道德”和“人不为已,天诛地来”的“先进文化”,小岗村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光辉榜样”和“生动教材”。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打分
【xu1013】        毛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其中的:
土(改良土地,开垦农田)
肥(大面积推广使用化肥)
水(兴修水利工程)
种(改良种子,包括杂交水稻、小麦、棉花等)
保(高效农药使用)
都是早就打好了基础,正好那时开始收获胜利的果实。至于工(农业机械化)当时正面临突破,却被分田单干打断了。
  后三十年的成果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及除草剂等的使用解决了管的问题。        2009-11-7 14:28:13        3分
【北京海潮】        好帖,懂了不少!
        2009-10-26 12:00:36        3分
【enlighten】        “小岗村的活力是自主意识的成功”,而不是“生产方式的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更不是私有制的英明。        2009-10-12 16:05:43        3分
【长江污染鱼】        包产到户的最大好处:一是严重的阻碍农村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二是农村集体的政权组织被严重的削弱,形成了几乎不受监督的村级领导班子,为腐败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巨大的土壤;三是,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获得一盘散沙;四是彻底的摧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精神;五是农民失去集体的靠山,成了受人易于宰割的对象,农民增收缓慢,形成三农问题。总之,包产到户最大的好处是严重的阻碍农民的共同富裕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        2009-10-9 10:08:30        5分
【长江污染鱼】        那时最关键的是种子、化肥和农药。但是最关键是种子。由于良种育种的周期较长且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讲,7、8年一个周期都算短的。当时正是优良的种子还没有培育成功的时候,70年代后期才成功并开始推广,到人民公社强行解散时,部分地区良种已经种上并获得了高产,80年代后,良种开始大面积推广,所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攀升,到90年代,更优良的杂交种子育种成功为我们的粮食产量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农业科技的投入如化肥农药等也是功不可没的。现在,你到农民中间问问,看他们种地最怕什么?他们最怕的是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但是最怕的是假种子。所以,产量提高不是什么包产到户。用过去的种子你现在种上看看,试试,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的收成。        2009-10-9 10:07:28        5分
【长江污染鱼】        包产到户并非都是什么农民自愿!当时我在农村,我最清楚是怎么回事。包产到户分队的时候因为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集体解体一些农民都哭了。至于解散人民公社就更不用说了。当时流传的顺口溜:‘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2009-10-9 10:06:48        5分
【不惑】        我一直很气愤的就是,以前可以用机耕的农田,现在还在搞牛耕田.这也叫农业现代化吗?几千年前中国就是这样做的.分田到户的做法是一种历史的退步.        2009-10-9 9:31:18        3分
【1951】        单干是没有出路的!        2009-10-7 15:39:48        5分
【zxc9110】        当时为了显示分田单干后农民干活的积极性,在中央台电视上曾出现过老农扶犁,妻子孩子拉犁的景象。不知各位看到过没有。当时我看到后真是哭笑不得。从集体时代的拖拉机耕种变成分田单干后的人拉犁耕种叫什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真是让人们无语了!        2009-10-6 18:06:14        3分
【yyhnmzx】        好贴子,使我们明白了许多想不明白的道理.今天读了正义之剑的《小岗村终于在政治舞台上销声匿迹了!》一文,感觉这篇文字就和他的名字一样,正义而有力量。不过,文中也有瑕疵,主要是在说明粮食产量高或不高时有一段文字表达不够准确。  
  在正义之剑的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当时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会提高那么多呢?有以下几个原因:……二,另外的普通队呢?领导能力一般,没有什么工作能力,在群众面前没有号召力,社员们消极怠工。粮食产量徘徊不前……”
  这段文字既象是要说明“当时(分田单干后——引者注)的粮食产量为什么会提高那么多”,又象是在分析毛泽东时代粮食产量为什么不高,逻辑上显得不够顺畅,而且分析起产量问题来显得很不专业,主观成分多,缺乏说服力。在这里我想就这段文字中“社员们消极怠工”与“粮食产量徘徊不前”的问题做几点说明。  
  一、关于“社员们消极怠工”的问题  
  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我在农村分田到户时已有十几岁。小时候,候暑假期间也曾少量地参加过生产队的集体劳动,因此不能说我完全不了解农村。  
  因为我父亲曾经一直是生产队会计,所以我知道集体时期生产队每次分钱分粮都是既按人头又按工分,至于多大比例我记得不太准确,大概是“人四分六”,有时好象有“人劳各半”的说法。因此,当时生产队的农业生产是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励机制的。  
  在我的印象中,每到年终分配(当时一般习惯叫年终“分红”),进账最多的都是劳动力齐整的家庭,有的家庭年终能进好几百块钱。那时的钱值钱,几百块相当于现在几万块。进钱人家的感觉跟现在的人发了财没什么两样,既光荣又自豪;而家里孩子多、孩子小的往往是“出钱”(欠账)户,这类家庭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孩子快快长大了好争工分,以便尽早还清所欠债务,也能发家致富。由于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励措施,所以一般社员都是愿意多出工。记得我们生产队有一位社员因为年年出工最多,小病不休息,大家都叫他“舍命王”。
  那时,生产队不仅有按工分分配的激励措施,而且,特殊工种还实行“定额”激励,如割谷插秧规定多少工分一亩,砍田草(山上青草,做绿肥用的)每百斤多少分,砍刺渣(烧火土粪用的)每百斤多少分),摘棉花每百斤多少分……
  至于平常一般性工作是否有“消极怠工”现象,我认为应该是有的,毕竟人的思想境界有差别,但绝大多数是正常出力的,因为大多数人都是要面子、有尊严、不容别人说闲话的。  
  二、“消极怠工”不影响农业生产  
  如果农民的“消极怠工”致使劳动投入不足,误了农时,就会影响生产。事实上,当时的劳动力是过剩的。过剩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是兴修水利、兴办社队企业、发展工副业等。当时,我家就有几人经常从事农业之外的工作,有做木工的、有做裁缝的,父亲则在县一中搞副业。由于劳动力绰绰有余,当时并不存在劳动投入不足而影响生产的问题。  
  最近,有一位长期不再种田的进城农民跟我说,他不喜欢集体时期“地里一根草没有也要天天在地里锄来锄去”的做法。而我跟他说,这种“锄来锄去”并非没有意义,而是保墒的需要(下雨后土壤板结,通过切断土壤毛细管,可防止水分过快蒸发,保持土壤湿度,使土壤不至于干旱)。  
  从这位进城农民的埋怨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真如某些人说的当时的社员都在“磨洋工”,但农业生产仍然做得非常精细,农业生产并没因为社员的“懒惰”而被耽误。这说明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与“粮食产量”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三、决定粮食产量的关键因素  
  改革无疑是从小岗村分田单干开始的。从那时开始,舆论一直都在宣传——小岗村因为实行了单干,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所以一举脱贫致富。虽然有人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会成为真理,但谎言终究是谎言。  
  上世纪80年代分田到户后,我国广大农村的粮食产量确实有很大提高,但粮食产量的提高与分田单干没有关系,分田单干与粮食产量提高在时间上的一致纯粹是一个巧合。作为一个曾经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我不能不严肃地指出,8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的提高完全是三大因素造成的结果:一是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研究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在80年代初正好到了全面突破和大规模推广应用阶段。比如,杂交水稻是1975年育成的,因为后来解决杂交水稻制种过程中的父、母本花期不相遇的问题花了几年时间,因此,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正好赶上80年代初的分田单干。与此同时,分田单干时期也是化肥开始大面积使用时期。化肥的增产效果不是普通有机肥能够相比的。1972年尼克松访华后,我国从美国进口了40多套化肥生产设备,后来经过消化吸收,80年代初全国各地纷纷建起了氮肥厂,开始了化肥的大规模使用。另外,高效农药取代“六六六”、“波尔多液”、“石流合剂”等低效土法制造的农药也是在那个时期;二是上世纪 70年代大力开展了平整土地、改良土壤工作,让山地变梯田,让平原小块变大块。为了增加有效土地面积,有些地方还开展了治碱治沙工作。著名的天下第一村江苏华西村就是当时“小块变大块”的先进典型;三是大力开展了兴修水库、水渠等工作,兴修水库几十万座。这些水利设施的相继投入使用与改土成果相结合,在很大程度上结束了靠天吃饭的历史,极大地提高了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田的面积。  
  由此可见,上世纪80年代我国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完全是粮种、化肥、高效农药等长期积累的农业科技成果爆炸式推广应用,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相继完善、土壤得到改良产生的综合效益。这个公开的秘密农民应该是很清楚的。知道了这个秘密,就应该知道,所谓分田单干导致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进而导致粮食产量提高,这个似是而非的逻辑完全是一个欺世盗名的低劣谎言。
  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人们已经不再相信“一包就灵”、“一夜脱贫”的小岗神话,小岗村也许真的要退出历史舞台了,但小岗村不应该被遗忘,因为它毕竟曾经引领和弘扬了“宁愿饿死也不给集体出力”的“高尚道德”和“人不为已,天诛地来”的“先进文化”,小岗村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中国人民永远的“光辉榜样”和“生动教材”。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网友评论:(只显示最新10条。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评论人        评论内容        评论时间        打分
【xu1013】        毛主席的农业八字宪法:土、肥、水、种、密、保、管、工,其中的:
土(改良土地,开垦农田)
肥(大面积推广使用化肥)
水(兴修水利工程)
种(改良种子,包括杂交水稻、小麦、棉花等)
保(高效农药使用)
都是早就打好了基础,正好那时开始收获胜利的果实。至于工(农业机械化)当时正面临突破,却被分田单干打断了。
  后三十年的成果主要是农产品加工及除草剂等的使用解决了管的问题。        2009-11-7 14:28:13        3分
【北京海潮】        好帖,懂了不少!
        2009-10-26 12:00:36        3分
【enlighten】        “小岗村的活力是自主意识的成功”,而不是“生产方式的进步带来的生产力的提高”,更不是私有制的英明。        2009-10-12 16:05:43        3分
【长江污染鱼】        包产到户的最大好处:一是严重的阻碍农村农业机械化的进程;二是农村集体的政权组织被严重的削弱,形成了几乎不受监督的村级领导班子,为腐败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巨大的土壤;三是,农民在获得“自由”的同时也获得一盘散沙;四是彻底的摧毁了农村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和精神;五是农民失去集体的靠山,成了受人易于宰割的对象,农民增收缓慢,形成三农问题。总之,包产到户最大的好处是严重的阻碍农民的共同富裕和农村农业现代化的实现进程!        2009-10-9 10:08:30        5分
【长江污染鱼】        那时最关键的是种子、化肥和农药。但是最关键是种子。由于良种育种的周期较长且推广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来讲,7、8年一个周期都算短的。当时正是优良的种子还没有培育成功的时候,70年代后期才成功并开始推广,到人民公社强行解散时,部分地区良种已经种上并获得了高产,80年代后,良种开始大面积推广,所以我国粮食产量大幅度的攀升,到90年代,更优良的杂交种子育种成功为我们的粮食产量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当然,农业科技的投入如化肥农药等也是功不可没的。现在,你到农民中间问问,看他们种地最怕什么?他们最怕的是买到假种子、假化肥、假农药。但是最怕的是假种子。所以,产量提高不是什么包产到户。用过去的种子你现在种上看看,试试,一定不会有什么好的收成。        2009-10-9 10:07:28        5分
【长江污染鱼】        包产到户并非都是什么农民自愿!当时我在农村,我最清楚是怎么回事。包产到户分队的时候因为看到自己辛辛苦苦创建的集体解体一些农民都哭了。至于解散人民公社就更不用说了。当时流传的顺口溜:‘辛辛苦苦30年,一夜回到解放前’。        2009-10-9 10:06:48        5分
【不惑】        我一直很气愤的就是,以前可以用机耕的农田,现在还在搞牛耕田.这也叫农业现代化吗?几千年前中国就是这样做的.分田到户的做法是一种历史的退步.        2009-10-9 9:31:18        3分
【1951】        单干是没有出路的!        2009-10-7 15:39:48        5分
【zxc9110】        当时为了显示分田单干后农民干活的积极性,在中央台电视上曾出现过老农扶犁,妻子孩子拉犁的景象。不知各位看到过没有。当时我看到后真是哭笑不得。从集体时代的拖拉机耕种变成分田单干后的人拉犁耕种叫什么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真是让人们无语了!        2009-10-6 18:06:14        3分
【yyhnmzx】        好贴子,使我们明白了许多想不明白的道理.
回复 1# xw712


1、是否原创?
2、若是转贴,移步隔壁,并附来源及链接。
"消极怠工”不影响农业生产.----这结论真雷人
改革开放前,尽管左左们吹得天花乱坠,但全国的粮食产量只有3亿吨,经济作物几乎是空白。改革开放后,粮食产量达到了5亿吨,蔬菜、水果、糖、麻、棉、油料、茶叶等作物产量也分别达到改革前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如果照左左们说的荒废了水利,莫非农业可以不用水?如果照左左们说的是“吃30年前的老本”,那么试问,30年前怎么不吃?既然是30年前建了8万座水库,那当年就应当有水用了,不会等到30年后再来用吧?

更何况,左左们还说了,毛泽东时代的水库,现在能用的只剩下30%。我们就用这30%的水库,居然比当年100%的水库发挥的效益还要大,这不还是让左左们很没面子的事情吗?
至于这个伪科技工作者的关于杂交水稻和化肥的托辞不就是某篇月经贴<<解决中国人的温饱问题究竟归功于谁?”>>里的内容么

http://www.fyjs.cn/bbs/read.php?tid=131567
蛋不是这么扯的吧?[:a9:]

二、“消极怠工”不影响农业生产  
  如果农民的“消极怠工”致使劳动投入不足,误了农时,就会影响生产。事实上,当时的劳动力是过剩的。过剩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是兴修水利、兴办社队企业、发展工副业等。当时,我家就有几人经常从事农业之外的工作,有做木工的、有做裁缝的,父亲则在县一中搞副业。由于劳动力绰绰有余,当时并不存在劳动投入不足而影响生产的问题。  
  最近,有一位长期不再种田的进城农民跟我说,他不喜欢集体时期“地里一根草没有也要天天在地里锄来锄去”的做法。而我跟他说,这种“锄来锄去”并非没有意义,而是保墒的需要(下雨后土壤板结,通过切断土壤毛细管,可防止水分过快蒸发,保持土壤湿度,使土壤不至于干旱)。  
  从这位进城农民的埋怨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真如某些人说的当时的社员都在“磨洋工”,但农业生产仍然做得非常精细,农业生产并没因为社员的“懒惰”而被耽误。这说明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与“粮食产量”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根本就没有任何数据,纯粹拿一个人的主观看法当证据!这一个进城农民(还不知道真假)的个人看法能否定整个中国的国情?这个农民也太牛X了吧?
二、“消极怠工”不影响农业生产  
  如果农民的“消极怠工”致使劳动投入不足,误了农时,就会影响生产。事实上,当时的劳动力是过剩的。过剩劳动力转移的方式或途径主要是兴修水利、兴办社队企业、发展工副业等。当时,我家就有几人经常从事农业之外的工作,有做木工的、有做裁缝的,父亲则在县一中搞副业。由于劳动力绰绰有余,当时并不存在劳动投入不足而影响生产的问题。  
  最近,有一位长期不再种田的进城农民跟我说,他不喜欢集体时期“地里一根草没有也要天天在地里锄来锄去”的做法。而我跟他说,这种“锄来锄去”并非没有意义,而是保墒的需要(下雨后土壤板结,通过切断土壤毛细管,可防止水分过快蒸发,保持土壤湿度,使土壤不至于干旱)。  
  从这位进城农民的埋怨中,我们不难发现,即使真如某些人说的当时的社员都在“磨洋工”,但农业生产仍然做得非常精细,农业生产并没因为社员的“懒惰”而被耽误。这说明社员的生产“积极性”与“粮食产量”高低没有必然联系。 

根本就没有任何数据,纯粹拿一个人的主观看法当证据!这一个进城农民(还不知道真假)的个人看法能否定整个中国的国情?这个农民也太牛X了吧?
xw712,多次蓄意把转帖发茶馆,查封一个月。
恩,有道理,粮食产量的大幅度提高的确得益于杂交水稻和有机化肥的大幅度推广。中国农民单干了几千年了,不见产量有多大提高,难道改革开放,承包到户是给中国农民打了一针鸡血么?

而且单干的农民会有集体化的农民有效率?扯淡。美国农业工人笑而不语。
滚你妈蛋的楼主,忍不住说粗口。

改革前,我父亲一家人,辛辛苦苦干一年挣工分,到年底竟然还要补给生产大队钱。

什么玩意!
版主效率真高。。。刚想编辑。。。:')
;P楼主不服,当然可以去农村动员农民再走集体出工消极怠工的道路啊。看农民愿意不愿意。吃过大包干好处的农民,怎么都不愿意回去集体出工消极怠工的年代了。楼主出门走个百十里地,就应该可以找到一个农村搞社会实践了。
有话好好说,超大不准开骂。
看化肥的产量就晓得中国农业的发展
事实胜于雄辩,分产到户确实强于大锅饭,
这个你即使到农村问那些崇拜毛主席的老人,他们也是不反对的。
不过科技,化肥发挥作用占的比重个人觉得比分田到户重要(个人想法)
看标题就知道是乌有的极左:L
左左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物呀。基本的人性,智商都缺乏。
现在耕地荒芜的也很厉害,但是农户为了填饱肚子至少要把自己的口粮挣出来
TMD,老子我就是农村的,我还收有一本生产队76年的出纳账本,劳苦一年超支的不在少数,一些根本不了解农村的人竟然能YY出那样的强论,你妈叫你回家吃药了!!!:@现得很爽么??
那些要评论农村问题的砖家,你先到农村里了解一下,不要在城市里吹着空调的办公室里一张口就YY了行不行??"上工人等人,做工人望人,收工人赶人"这样的顺口溜,你没听过么??
呵呵,睁眼说瞎话而已,不必在意,没人会跟他走的。
流氓兔爱胡萝卜 发表于 2009-11-10 09:41


    问题是消极怠工的结果是化肥没有需求,结果你想让化肥起效都没希望。
任何的生产,人的主观能动性始终是最重要的。因为再好的科技也是人在使用他,如果人没有动力,再好的科技也没有用武之地。


就最简单的逻辑判断来看,一包就灵的本质是,解决了缺少有力的基层干部的问题.消极怠工本质上是因为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本质上是因为缺少好的基层领导者来分配人的利益的因素.
本质上大队消极怠工的根本原因是没人组织利益共同体的问题,而一包就灵的本质就是,家庭这个利益共同体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单位,不需要额外的组织成本.
事实上,回头想想,如果把宗族建立起来,以宗族为单位管理,那么一样一管就灵.所谓一包就灵的本质就是,不包没有利益协调机制.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地方不包也灵的根本原因所在.
包不包不是灵不灵的关键,关键在于包产到户的户.户是基本利益单位,不需要额外的组织成本,这才是当年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一包就灵的关键在于,把利益分配给最基本的利益共同体,而不是把几个利益共同体共享利益.如果共享利益的单位里,有多个不同的利益体,那么就会出现消极怠工.
解决办法就是或者把他们糅合成一个利益体(这个办法需要组织成本),或者把他们拆分成一个个单独的利益体.

就最简单的逻辑判断来看,一包就灵的本质是,解决了缺少有力的基层干部的问题.消极怠工本质上是因为人的因素,人的因素本质上是因为缺少好的基层领导者来分配人的利益的因素.
本质上大队消极怠工的根本原因是没人组织利益共同体的问题,而一包就灵的本质就是,家庭这个利益共同体是最基本的社会构成单位,不需要额外的组织成本.
事实上,回头想想,如果把宗族建立起来,以宗族为单位管理,那么一样一管就灵.所谓一包就灵的本质就是,不包没有利益协调机制.
这也是为什么有些地方不包也灵的根本原因所在.
包不包不是灵不灵的关键,关键在于包产到户的户.户是基本利益单位,不需要额外的组织成本,这才是当年改革成功的关键所在.
所以一包就灵的关键在于,把利益分配给最基本的利益共同体,而不是把几个利益共同体共享利益.如果共享利益的单位里,有多个不同的利益体,那么就会出现消极怠工.
解决办法就是或者把他们糅合成一个利益体(这个办法需要组织成本),或者把他们拆分成一个个单独的利益体.
楼上说的学究呀。是呀,采取包产到户还解放了很多劳动力----因为组织效率更高了。
遥远的星空 发表于 2009-11-10 11:25


    问题毛时代的搞法是,他不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同时也禁止别人自发的解决这个问题。邓比毛就高明在,他虽然不知道如何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但是他不禁止别人来解决这个问题。

说白了很简单…………保证自发环境的健康,很多问题就可以得到逐渐解决。

问题毛时代的搞法是,他不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同时也禁止别人自发的解决这个问题。邓比毛就高明 ...
缥渺神龙 发表于 2009-11-10 13:01



治大国如烹小鲜...
其实有些事情很早就说的很清楚了,当局者迷,人一但陷入其中,就会变的很迷糊...
问题毛时代的搞法是,他不解决利益分配的问题,同时也禁止别人自发的解决这个问题。邓比毛就高明 ...
缥渺神龙 发表于 2009-11-10 13:01



治大国如烹小鲜...
其实有些事情很早就说的很清楚了,当局者迷,人一但陷入其中,就会变的很迷糊...

楼上说的学究呀。是呀,采取包产到户还解放了很多劳动力----因为组织效率更高了。


两千年的小农经济发来贺电。:D
楼上说的学究呀。是呀,采取包产到户还解放了很多劳动力----因为组织效率更高了。


两千年的小农经济发来贺电。:D
如果有一个好的当家人,集体制的农业也可以办好——问题在于,好的当家人和好的企业家一样,属于稀缺资源,指望靠他们解决大范围的问题,是没谱的。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09-11-10 07:39

个人意见,43方案才是粮食增产的主要原因.......其他的所谓积极性啊,水利工程啊都是其次
760126 发表于 2009-11-10 15:11
天朝的南街村是现在唯一一个保留集体农庄的地方
呵呵,集体制在之前的农业中超前了,就像上面网友所说的,没有那么多合格负责的管理人。
技术水平也不足以生产足够的粮食,还剪掉了所谓资本主义尾巴,对副业打击很大!

如果有一个好的当家人,集体制的农业也可以办好——问题在于,好的当家人和好的企业家一样,属于稀缺资源, ...
760126 发表于 2009-11-10 15:11


    好当家人其实不稀缺…………稀缺的是让好当家人上位的环境。

   而且好当家人也是需要培养的,缺乏培养环境
如果有一个好的当家人,集体制的农业也可以办好——问题在于,好的当家人和好的企业家一样,属于稀缺资源, ...
760126 发表于 2009-11-10 15:11


    好当家人其实不稀缺…………稀缺的是让好当家人上位的环境。

   而且好当家人也是需要培养的,缺乏培养环境
砰砰! 发表于 2009-11-10 15:20
   
靠的是残酷剥削压榨外村、外县、外市、外省劳工的剩余价值

其实沙特国王在他家族内部实施的何尝不是南街村式“共产主义”?!只是把红宝书换成绿宝书罢了:D
公社模式的缺陷不在于是不是集体化,工厂和集体化农村一样,生产资料都不是掌握在生产者手中的,但为什么现在工厂就没有公社那种低效的缺陷呢?其实只要看看当时和公社一样废物的国营企业就明白了。
没有邓小平,我地主成分的父亲就不能参加中考,也就不会到城里来工作认识我母亲,也就不会有我~~为了我自己,也要跟你斗到底
六波罗探题 发表于 2009-11-10 17:53


    楼主为了文革时候的70平方单元房,才如此坚持哟
  南街村是依靠剥削外来工获得村民分配的。和沙特等反动国家没有什么两样。
新侨联委员 发表于 2009-11-10 18:40


    这个本身没有错。错在于他还说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