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造潜艇到造航母 折射60年海军装备发展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5 19:59:10
    从造潜艇到造航母 折射60年海军装备发展历程

2009年09月08日  来源:科技日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50年后,海军建军60周年之际,2009年4月23日,“长征6号”核动力潜艇、曾创造潜行时间最长世界纪录的“长征3号”核动力潜艇和“长城218号”“长城177号”常规动力潜艇以水面航行状态逐一通过多国海上阅兵舰。这是中国核潜艇的首次公开亮相。

  如今,在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之际,是否应建造航母已被国内外炒得火热。据海外媒体透露,我国现在已经有能力建造航母。
  从接收和仿制前苏联常规动力潜艇开始,到能自主设计建造各种型号、先进的常规动力和核动力潜艇,新中国的潜艇发展日新月异。在我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之际,是否应该建造航母已被各界炒得火热。
  从造潜艇到造航母的光辉60年,折射出我国海军装备事业光辉的发展历程。
  第一艘潜艇——从接收破旧潜艇、仿制到自行研制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记者专程到海军装备研究院,拜访了69岁的著名潜艇专家、该院某研究所原副所长宋连琪研究员。作为新中国最早培养的潜艇专家之一,他向记者回忆了新中国潜艇的发展。
  1956年1月10日上午,江南造船厂建造新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潜艇——03型潜艇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像往常一样紧张忙碌着。10时左右,他们惊喜地发现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
  “毛主席!”“毛主席来啦……”有人禁不住喊出了声。
  只见毛主席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一行的陪同下健步走来,江南造船厂顿时沸腾了。大家兴奋地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有的挤不进去就站到车间的房顶上。毛主席头戴普通便帽,身穿灰色大衣,满面笑容,不断挥手向人群致意。
  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潜艇迎来了神圣的一刻。毛主席围着像一头巨鲸静卧在船台上的潜艇整整转了一圈,他一边仔细察看潜艇的形体,一边听取技术人员汇报潜艇建造情况,并不时地提出问题。
  当大家表示:“我们不但要学会装配,而且要自己制造,还要赶上和超过别的国家”时,毛主席高兴地笑了。这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潜艇,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视察潜艇。
  早在新中国诞生之时,毛主席就下定决心要结束中华民族有海无防的历史。“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这是毛主席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
  为了毛主席的重托,1951年4月20日,海军从陆军选调出275名优秀官兵,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习大队,进驻前苏联红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分队学习。
  1953年夏天,前苏联海军赠送了一艘C级旧潜艇给我国海军,就是这艘“缺胳膊少腿”、根本无法航行的潜艇成为了人民海军历史上第一艘潜艇。
  1954年4月,我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在江南造船厂首次装配制造新一代03型潜艇,与苏式老潜艇相比,03型潜艇在许多技术上都做了重大改进。毛主席视察的就是这艘潜艇。
  1956年3月26日,我国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潜艇下水,舷号“115”。1957年10月,该潜艇加入了共和国海军的舰艇战斗序列中,交付海军使用,并被命名为“新中国15号”。
  通过苏式潜艇的仿制和国产化,使中国造船工业水平和海军潜艇部队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造船技术工人,为下一步自行研制新型潜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9年10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1971年7月下水,1974年4月交付海军潜艇部队使用。这标志着中国常规动力潜艇由转让制造、仿制生产走向自行设计研制的阶段。
  第一艘核潜艇——从研究玩具到完全自主设计研制
  宋连琪亲身参与了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过程。在他叙述下,一段段尘封的记忆渐渐清晰。
  1960年,宋连琪考入大连海军工程学院学习潜艇设计建造专业。7年后,他被分配到北京海军装备部工作。
  海军装备部一位领导对他说:“在辽宁葫芦岛,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即将上马,这对年轻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条件非常艰苦,你愿不愿意去?”
  “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不久后,宋连琪到了造船厂,担任军代表,负责对第一艘核潜艇的检验和验收。这时,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其实,早在10年前,年轻的共和国就决定要研制自己的核潜艇了。
  1958年6月,主持国防工业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亲笔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很快,毛泽东主席便批准了这份报告。在聂荣臻的主持下,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潜艇的艰难历程。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庆典。毛泽东向他客气地提出希望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他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
  毛泽东冷冷地回答了赫鲁晓夫:“核潜艇研制,我们自己试!”
  不久,一句名言便传遍了全国——“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泽东掷地有声。
  “然而,当时的核潜艇设计完全是‘纸上谈兵’。就是白纸一张,什么也没有。”宋连琪说。
  核潜艇技术工艺复杂。据统计,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材料有130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万多台件,电缆300多种、总长达90余公里,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公里。
  负责核潜艇工程的核动力装置研制工作的是彭湃烈士的儿子彭士禄。他综合同行们的正确意见,提出核动力研究最好先搞一个陆地模拟堆,充分研究改进后,再安装到潜艇里去。不久,彭士禄与数十名设计人员,被秘密地集中到一个海岛,“全封闭”地向核动力装置设计发起最后冲刺。反应堆试验终于如期达到预定要求,共和国核潜艇的龙头工程终于被攻克了。船用核反应堆的神秘面纱被掀开了,美国人折腾了十多年的难题,中国人几年就拿下了。
  中国有了船用核反应堆,但如何将它变成潜艇的中枢,却茫然无所知。
  谁也没想到第一艘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
  开始研究时,共和国的核潜艇设计者们手中所掌握“资料”仅仅只有2张外国杂志上发表模糊不清的核潜艇外形照片和一件从西方儿童玩具店买回来的核潜艇模型。
  尽管大家把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
  在设计上,第一艘核潜艇的设计创新地实施了“三结合设计”,参与单位有设计单位、建造单位和使用单位。作为军代表,宋连琪参与了设计过程。
  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在反复斟酌下,他们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他们决定造一个1∶1的核潜艇模型,然后再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
  1968年4月8日,为加快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毛泽东主席亲自调动了一个团的兵力到船厂,参加工厂的建设,加速核潜艇整个工作的开展。
  “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大家决定把431厂,改为6848厂,后来才恢复了431厂的称号。大家非常振奋,因为这是毛主席关怀的项目。”宋连琪回忆说。
  建造核潜艇之前,他们把整个潜艇1∶1的图纸,放在地板上,足足有100多米长。图纸的第一条基准线,就是宋连琪亲手验收的。
  “大家以厂为家,以船台为战场,战斗在船台,吃在船台。很多人把冷馒头直接插到帽沿上,饿了咬几口。那时候,大家就是要争口气,赫鲁晓夫不是说我们造不出核潜艇吗?我们就要把它造出来。”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情形,宋连琪依然十分激动。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共和国没有等太久。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终于下水了。
  1974年8月1日,我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命名为“长征一号”。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当年8月19日,朱德总司令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的陪同下,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检阅核潜艇。朱老总问:“这完全是自己制造的吗?”肖劲光自豪地答道:“艇上所有设备没一件是进口的!”
  潜艇部队亮剑——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2009年4月23日,海军建军60周年之际,中国最大规模的多国海上阅兵式上,“长征6号”核动力潜艇、曾创造潜行时间最长世界纪录的“长征3号”核动力潜艇和“长城218号”“长城177号”常规动力潜艇以水面航行状态逐一通过阅兵舰,世界为之震惊。
  这是中国核潜艇首次公开亮相。
  在此之前,我国潜艇走过了一条虽然曲折但振奋人心的道路。
  1970年8月,中国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开工上马。
  1981年4月,中国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下水,1983年8月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但那时核潜艇还没有装备导弹。
  此时,我国导航定位系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惯性导航、星光导航和卫星导航三结合的导航系统,使精准的潜艇水下航行和导弹发射成为可能。
  1982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首次由常规动力导弹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成功。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这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美国《海军学会会报》评论说:“当中国宣布她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时,事情已经变得十分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为世界第5个拥有一支以海洋基地具有威慑力量的核大国。”
  1988年9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再次引起了世界的震惊。
  从项目正式上马,潜艇设计人员励精图治十余载,终于掌握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我国海军终于结束了“有艇无弹”的历史。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加快了海军装备的发展步伐,设计建造了新型的常规动力和核动力潜艇。此外,我国还从俄罗斯引进了有“世界上最安静的常规潜艇”之称的“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
  “如今我国潜艇技术发展很快,采用了很多高新技术,潜艇的性能指标,综合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和国外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宋连琪表示。
  海军建军60周年前夕,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向媒体透露,跨入新世纪,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相继装备部队。新型潜艇装备了超长波通信系统、数据链系统、战术软件和指挥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鱼雷和精确制导导弹,新一代潜艇的静音性、水下自持力和生存力明显提高,水下突防能力明显增强。中国潜艇部队已发展成为包括常规动力和核动力潜艇在内的强大水下突击力量,数量和总吨位比初建时期增长了数十倍,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是否拥有核潜艇和航母是一国海军力量的象征。在中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之际,中国是否应该造航母已经被国内外媒体炒得火热,关于我国航母的新闻屡见报端。
  据海外媒体透露,我国军方多位高级军官曾表示,我国现在不仅有能力,而且也应该建造航母。国防部长梁光烈在北京会见到访的日本防卫相滨田靖一时也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我军方高层首次公开地正式作出表态。
  相信有朝一日,中国在拥有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的同时,也必将拥有属于自己的航母。
  大事记
  1951年4月20日 组建潜艇学习队到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的潜艇分队学习。
  1953年夏天 前苏联海军赠送了一艘C级旧潜艇给我国海军,就是这艘“缺胳膊少腿”、根本无法航行的潜艇成为了人民海军历史上第一艘潜艇。
  1954年6月19日 以旅顺潜艇学习队为基础,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艇大队在青岛成立。
  1954年6月24日 海军独立潜艇大队接收了2艘苏联M级老式小型潜艇,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7月,又接收了2艘苏联“斯大林”级(C级)中型潜艇,命名为“国防21号”和“国防22号”,并开始执行远航巡逻警戒任务。
  1956年3月26日 中国装配制造的第一艘W级潜艇下水,代号为03型。
  1963年8月 中国仿制的第一艘R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下水,1965年9月验收入列。
  1964年9月 中国仿制的第一艘G级常规动力导弹潜艇下水,1966年8月入列。
  1968年11月 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1970年8月30日核动力陆上模拟堆启堆试验成功,1970年12月26日下水,1971年8月23日首次深潜试验成功,1974年8月1日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命名为“长征1号”。
  1969年10月 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1971年7月下水,1974年4月交付海军潜艇部队使用。
  1981年4月 中国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下水,1983年8月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2年10月12日 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1号”首次由常规动力导弹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成功。
  1988年9月15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号”战略导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20世纪90年代 为适应战略环境变化和保卫海洋权益需要,中国加快了海军装备的发展步伐,设计建造了多种新型常规动力和核动力潜艇,还从俄罗斯引进了有“世界上最安静的常规潜艇”之称的“基洛”级(Kilo)常规潜艇。
  花絮
   第一艘核潜艇的空调系统
  1968年11月,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1970年4月20日,1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21名水兵钻进密不透气的舱室,进行21天的潜艇密闭舱生存试验。核潜艇长期在水下游弋,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保证人的生命,除了食物和淡水,最要紧的就是洁净的空气,否则核潜艇就是一堆没有用的废铁。为此必须研制出一套海下生命维护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出能产生氧气、净化空气和分析监测空气成分的一系列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在装备实艇前必须先进行大量综合性密闭舱室考核试验。
  密封舱内的人员先进行常温试验之后,很快转入高温试验,室温一下子升到45摄氏度,再加上模拟核潜艇水下航行的噪音,参试人员一个个汗流浃背,心情烦闷,挤在狭小的舱室里坐卧不安。炊事员做的伙食从窗口送进来,没有一个人动筷子。核潜艇第一任政委崔桂江不得不在舱室外对参试水兵下达命令:“把吃饭当作战斗任务来完成!”研究所领导也动员科技人员“为了完成试验,必须吃饭,谁不吃就出来。”到5月10日,残酷的密闭试验终于结束。试验表明:中国核潜艇的空调设备可以依赖,潜艇可以长时间在海底执勤,完成各项战斗使命。
  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次下水
  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的日子终于来临。早在潜艇下水之前,总体建造厂就为这个庞然大物建造了下水的船坞,并设计了工作步骤:先把核潜艇举起来,从大跨车间拖移到外面的船台,再从船台移到船坞的浮箱上,再把浮箱上承载的核潜艇横移到船坞间把艇漂浮起来,开到海里。就这三步走的下水方案,是当时核潜艇下水的一线指挥长王荣生带着设计人员攻关了1个多月才确定下来的。
  1970年12月26日,某海港码头,“下水开始!”艇体开始缓缓移动。突然有人报告:有一小段铁轨被压断。王荣生扫了一眼重量曲线,最重的一段艇体尚未通过,便立即下令:“停下!”抢修班立即冲了上去,半个多小时后铁轨修复。核潜艇继续向船台伸出,艇体也越来越长,但3个小时一共才前进了100米。一个个巨大的浮箱被水泵灌满积水,被平坦、稳定地移到船坞浮箱上。核潜艇保持绝对稳定,与浮箱彻底脱钩,浮在了水上。“核潜艇浮起来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我国核潜艇的首次深潜试验
  1988年初,我国某攻击型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
  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著名潜艇专家黄旭华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的响。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家人竟放声大哭。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张强)
    从造潜艇到造航母 折射60年海军装备发展历程

2009年09月08日  来源:科技日报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50年后,海军建军60周年之际,2009年4月23日,“长征6号”核动力潜艇、曾创造潜行时间最长世界纪录的“长征3号”核动力潜艇和“长城218号”“长城177号”常规动力潜艇以水面航行状态逐一通过多国海上阅兵舰。这是中国核潜艇的首次公开亮相。
  如今,在我国已经拥有了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之际,是否应建造航母已被国内外炒得火热。据海外媒体透露,我国现在已经有能力建造航母。
  从接收和仿制前苏联常规动力潜艇开始,到能自主设计建造各种型号、先进的常规动力和核动力潜艇,新中国的潜艇发展日新月异。在我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之际,是否应该建造航母已被各界炒得火热。
  从造潜艇到造航母的光辉60年,折射出我国海军装备事业光辉的发展历程。
  第一艘潜艇——从接收破旧潜艇、仿制到自行研制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前夕,记者专程到海军装备研究院,拜访了69岁的著名潜艇专家、该院某研究所原副所长宋连琪研究员。作为新中国最早培养的潜艇专家之一,他向记者回忆了新中国潜艇的发展。
  1956年1月10日上午,江南造船厂建造新中国第一艘常规动力潜艇——03型潜艇的工人和技术人员,像往常一样紧张忙碌着。10时左右,他们惊喜地发现一个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大家面前。
  “毛主席!”“毛主席来啦……”有人禁不住喊出了声。
  只见毛主席在时任上海市市长陈毅一行的陪同下健步走来,江南造船厂顿时沸腾了。大家兴奋地从四面八方围拢过来,有的挤不进去就站到车间的房顶上。毛主席头戴普通便帽,身穿灰色大衣,满面笑容,不断挥手向人群致意。
  新中国建造的第一艘潜艇迎来了神圣的一刻。毛主席围着像一头巨鲸静卧在船台上的潜艇整整转了一圈,他一边仔细察看潜艇的形体,一边听取技术人员汇报潜艇建造情况,并不时地提出问题。
  当大家表示:“我们不但要学会装配,而且要自己制造,还要赶上和超过别的国家”时,毛主席高兴地笑了。这是毛泽东主席第一次视察潜艇,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视察潜艇。
  早在新中国诞生之时,毛主席就下定决心要结束中华民族有海无防的历史。“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这是毛主席向全世界的庄严宣告。
  为了毛主席的重托,1951年4月20日,海军从陆军选调出275名优秀官兵,组成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习大队,进驻前苏联红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潜艇分队学习。
  1953年夏天,前苏联海军赠送了一艘C级旧潜艇给我国海军,就是这艘“缺胳膊少腿”、根本无法航行的潜艇成为了人民海军历史上第一艘潜艇。
  1954年4月,我国在前苏联的帮助下,在江南造船厂首次装配制造新一代03型潜艇,与苏式老潜艇相比,03型潜艇在许多技术上都做了重大改进。毛主席视察的就是这艘潜艇。
  1956年3月26日,我国建造的第一艘03型潜艇下水,舷号“115”。1957年10月,该潜艇加入了共和国海军的舰艇战斗序列中,交付海军使用,并被命名为“新中国15号”。
  通过苏式潜艇的仿制和国产化,使中国造船工业水平和海军潜艇部队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培养和锻炼了一大批科技人才和造船技术工人,为下一步自行研制新型潜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69年10月,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1971年7月下水,1974年4月交付海军潜艇部队使用。这标志着中国常规动力潜艇由转让制造、仿制生产走向自行设计研制的阶段。
  第一艘核潜艇——从研究玩具到完全自主设计研制
  宋连琪亲身参与了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过程。在他叙述下,一段段尘封的记忆渐渐清晰。
  1960年,宋连琪考入大连海军工程学院学习潜艇设计建造专业。7年后,他被分配到北京海军装备部工作。
  海军装备部一位领导对他说:“在辽宁葫芦岛,我国第一艘核潜艇即将上马,这对年轻人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但是条件非常艰苦,你愿不愿意去?”
  “哪里艰苦,就到哪里去。”不久后,宋连琪到了造船厂,担任军代表,负责对第一艘核潜艇的检验和验收。这时,新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在做前期的准备工作。
  其实,早在10年前,年轻的共和国就决定要研制自己的核潜艇了。
  1958年6月,主持国防工业科研工作的聂荣臻元帅亲笔起草了一份绝密报告:《关于开展研制导弹原子潜艇的报告》。很快,毛泽东主席便批准了这份报告。在聂荣臻的主持下,中国开始了研制核潜艇的艰难历程。1959年9月30日,赫鲁晓夫来到北京,参加新中国成立10周年的庆典。毛泽东向他客气地提出希望帮助中国研制核潜艇。他傲慢地说:“核潜艇技术复杂,价格昂贵,你们搞不了!”
  毛泽东冷冷地回答了赫鲁晓夫:“核潜艇研制,我们自己试!”
  不久,一句名言便传遍了全国——“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毛泽东掷地有声。
  “然而,当时的核潜艇设计完全是‘纸上谈兵’。就是白纸一张,什么也没有。”宋连琪说。
  核潜艇技术工艺复杂。据统计,建造第一艘核潜艇的材料有1300多个规格品种,装艇设备、仪表和附件有2600多项、4.6万多台件,电缆300多种、总长达90余公里,管材270多种、总长30余公里。
  负责核潜艇工程的核动力装置研制工作的是彭湃烈士的儿子彭士禄。他综合同行们的正确意见,提出核动力研究最好先搞一个陆地模拟堆,充分研究改进后,再安装到潜艇里去。不久,彭士禄与数十名设计人员,被秘密地集中到一个海岛,“全封闭”地向核动力装置设计发起最后冲刺。反应堆试验终于如期达到预定要求,共和国核潜艇的龙头工程终于被攻克了。船用核反应堆的神秘面纱被掀开了,美国人折腾了十多年的难题,中国人几年就拿下了。
  中国有了船用核反应堆,但如何将它变成潜艇的中枢,却茫然无所知。
  谁也没想到第一艘核潜艇竟是从玩玩具开始的。
  开始研究时,共和国的核潜艇设计者们手中所掌握“资料”仅仅只有2张外国杂志上发表模糊不清的核潜艇外形照片和一件从西方儿童玩具店买回来的核潜艇模型。
  尽管大家把核潜艇玩具模型,拆了装,装了又拆,而“真家伙”的内部结构则一无所知。
  在设计上,第一艘核潜艇的设计创新地实施了“三结合设计”,参与单位有设计单位、建造单位和使用单位。作为军代表,宋连琪参与了设计过程。
  他们碰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潜艇的形状。在反复斟酌下,他们选择了难度很大,但却是最先进的水滴线型为艇体的形状。他们决定造一个1∶1的核潜艇模型,然后再在实践中逐步修改完善。
  1968年4月8日,为加快第一艘核潜艇的建造。毛泽东主席亲自调动了一个团的兵力到船厂,参加工厂的建设,加速核潜艇整个工作的开展。
  “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日子,大家决定把431厂,改为6848厂,后来才恢复了431厂的称号。大家非常振奋,因为这是毛主席关怀的项目。”宋连琪回忆说。
  建造核潜艇之前,他们把整个潜艇1∶1的图纸,放在地板上,足足有100多米长。图纸的第一条基准线,就是宋连琪亲手验收的。
  “大家以厂为家,以船台为战场,战斗在船台,吃在船台。很多人把冷馒头直接插到帽沿上,饿了咬几口。那时候,大家就是要争口气,赫鲁晓夫不是说我们造不出核潜艇吗?我们就要把它造出来。”回忆起几十年前的情形,宋连琪依然十分激动。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共和国没有等太久。
  1970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艘攻击型核潜艇终于下水了。
  1974年8月1日,我国研制的第一艘核潜艇正式编入人民海军的战斗序列,命名为“长征一号”。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当年8月19日,朱德总司令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的陪同下,代表党和国家领导人第一次检阅核潜艇。朱老总问:“这完全是自己制造的吗?”肖劲光自豪地答道:“艇上所有设备没一件是进口的!”
  潜艇部队亮剑——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转变
  2009年4月23日,海军建军60周年之际,中国最大规模的多国海上阅兵式上,“长征6号”核动力潜艇、曾创造潜行时间最长世界纪录的“长征3号”核动力潜艇和“长城218号”“长城177号”常规动力潜艇以水面航行状态逐一通过阅兵舰,世界为之震惊。
  这是中国核潜艇首次公开亮相。
  在此之前,我国潜艇走过了一条虽然曲折但振奋人心的道路。
  1970年8月,中国战略导弹核潜艇的建造工作开工上马。
  1981年4月,中国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下水,1983年8月正式加入人民海军战斗序列,但那时核潜艇还没有装备导弹。
  此时,我国导航定位系统取得了重大突破,研制成功了惯性导航、星光导航和卫星导航三结合的导航系统,使精准的潜艇水下航行和导弹发射成为可能。
  1982年10月12日,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首次由常规动力导弹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成功。中国一跃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能力的国家。这在国际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美国《海军学会会报》评论说:“当中国宣布她从潜艇上发射弹道导弹试验成功时,事情已经变得十分清楚,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为世界第5个拥有一支以海洋基地具有威慑力量的核大国。”
  1988年9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战略导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这再次引起了世界的震惊。
  从项目正式上马,潜艇设计人员励精图治十余载,终于掌握了弹道导弹的水下发射技术,我国海军终于结束了“有艇无弹”的历史。
  进入上世纪90年代,我国加快了海军装备的发展步伐,设计建造了新型的常规动力和核动力潜艇。此外,我国还从俄罗斯引进了有“世界上最安静的常规潜艇”之称的“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
  “如今我国潜艇技术发展很快,采用了很多高新技术,潜艇的性能指标,综合作战能力不断提高,和国外的差距在不断的缩小。”宋连琪表示。
  海军建军60周年前夕,中央军委委员、海军司令员吴胜利向媒体透露,跨入新世纪,新型常规动力潜艇和核动力潜艇相继装备部队。新型潜艇装备了超长波通信系统、数据链系统、战术软件和指挥自动化系统以及智能鱼雷和精确制导导弹,新一代潜艇的静音性、水下自持力和生存力明显提高,水下突防能力明显增强。中国潜艇部队已发展成为包括常规动力和核动力潜艇在内的强大水下突击力量,数量和总吨位比初建时期增长了数十倍,实现了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转变。
  是否拥有核潜艇和航母是一国海军力量的象征。在中国已拥有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之际,中国是否应该造航母已经被国内外媒体炒得火热,关于我国航母的新闻屡见报端。
  据海外媒体透露,我国军方多位高级军官曾表示,我国现在不仅有能力,而且也应该建造航母。国防部长梁光烈在北京会见到访的日本防卫相滨田靖一时也表示,大国中没有航母的只有中国,中国不能永远没有航母。这是我军方高层首次公开地正式作出表态。
  相信有朝一日,中国在拥有一支强大的潜艇部队的同时,也必将拥有属于自己的航母。
  大事记
  1951年4月20日 组建潜艇学习队到苏联海军太平洋舰队驻旅顺的潜艇分队学习。
  1953年夏天 前苏联海军赠送了一艘C级旧潜艇给我国海军,就是这艘“缺胳膊少腿”、根本无法航行的潜艇成为了人民海军历史上第一艘潜艇。
  1954年6月19日 以旅顺潜艇学习队为基础,海军第一支潜艇部队——海军独立潜艇大队在青岛成立。
  1954年6月24日 海军独立潜艇大队接收了2艘苏联M级老式小型潜艇,命名为“新中国11号”和“新中国12号”;7月,又接收了2艘苏联“斯大林”级(C级)中型潜艇,命名为“国防21号”和“国防22号”,并开始执行远航巡逻警戒任务。
  1956年3月26日 中国装配制造的第一艘W级潜艇下水,代号为03型。
  1963年8月 中国仿制的第一艘R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下水,1965年9月验收入列。
  1964年9月 中国仿制的第一艘G级常规动力导弹潜艇下水,1966年8月入列。
  1968年11月 中国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1970年8月30日核动力陆上模拟堆启堆试验成功,1970年12月26日下水,1971年8月23日首次深潜试验成功,1974年8月1日正式编入海军战斗序列,命名为“长征1号”。
  1969年10月 中国自行设计的第一艘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1971年7月下水,1974年4月交付海军潜艇部队使用。
  1981年4月 中国第一艘战略导弹核潜艇下水,1983年8月正式加入海军战斗序列。
  1982年10月12日 中国第一枚潜地固体战略导弹“巨浪-1号”首次由常规动力导弹潜艇水下发射试验成功。
  1988年9月15日 中国自行研制的战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巨浪-1号”战略导弹试验获得圆满成功。
  20世纪90年代 为适应战略环境变化和保卫海洋权益需要,中国加快了海军装备的发展步伐,设计建造了多种新型常规动力和核动力潜艇,还从俄罗斯引进了有“世界上最安静的常规潜艇”之称的“基洛”级(Kilo)常规潜艇。
  花絮
   第一艘核潜艇的空调系统
  1968年11月,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开工建造。1970年4月20日,10名工程技术人员和21名水兵钻进密不透气的舱室,进行21天的潜艇密闭舱生存试验。核潜艇长期在水下游弋,人的生存是第一位的。保证人的生命,除了食物和淡水,最要紧的就是洁净的空气,否则核潜艇就是一堆没有用的废铁。为此必须研制出一套海下生命维护系统,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制造出能产生氧气、净化空气和分析监测空气成分的一系列仪器设备。这些设备在装备实艇前必须先进行大量综合性密闭舱室考核试验。
  密封舱内的人员先进行常温试验之后,很快转入高温试验,室温一下子升到45摄氏度,再加上模拟核潜艇水下航行的噪音,参试人员一个个汗流浃背,心情烦闷,挤在狭小的舱室里坐卧不安。炊事员做的伙食从窗口送进来,没有一个人动筷子。核潜艇第一任政委崔桂江不得不在舱室外对参试水兵下达命令:“把吃饭当作战斗任务来完成!”研究所领导也动员科技人员“为了完成试验,必须吃饭,谁不吃就出来。”到5月10日,残酷的密闭试验终于结束。试验表明:中国核潜艇的空调设备可以依赖,潜艇可以长时间在海底执勤,完成各项战斗使命。
  第一艘核潜艇第一次下水
  第一艘核潜艇下水的日子终于来临。早在潜艇下水之前,总体建造厂就为这个庞然大物建造了下水的船坞,并设计了工作步骤:先把核潜艇举起来,从大跨车间拖移到外面的船台,再从船台移到船坞的浮箱上,再把浮箱上承载的核潜艇横移到船坞间把艇漂浮起来,开到海里。就这三步走的下水方案,是当时核潜艇下水的一线指挥长王荣生带着设计人员攻关了1个多月才确定下来的。
  1970年12月26日,某海港码头,“下水开始!”艇体开始缓缓移动。突然有人报告:有一小段铁轨被压断。王荣生扫了一眼重量曲线,最重的一段艇体尚未通过,便立即下令:“停下!”抢修班立即冲了上去,半个多小时后铁轨修复。核潜艇继续向船台伸出,艇体也越来越长,但3个小时一共才前进了100米。一个个巨大的浮箱被水泵灌满积水,被平坦、稳定地移到船坞浮箱上。核潜艇保持绝对稳定,与浮箱彻底脱钩,浮在了水上。“核潜艇浮起来了。”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
  我国核潜艇的首次深潜试验
  1988年初,我国某攻击型核潜艇按设计极限在南海作深潜试验。内行人明白,这是一次重要试验,也是一次最危险的试验。所有参试人员明白,中国只有常规潜艇下潜经验,而核潜艇要复杂得多危险得多。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长尾鲨号”就是在深潜试验时,下去后再没有上来,艇上160多人全部葬身海底。这艘由里到外全部由中国人自己造出来的艇,能闯过首次深潜试验大关吗?
  有的参试人员做好了牺牲准备,向亲人嘱托了后事。著名潜艇专家黄旭华和同事们再一次检查每一台设备,每一块钢板,每一条焊缝,每一根管道,确认万无一失才决定下潜。按说,试验时黄旭华应在指挥艇上坐镇,但他为增强参试人员的信心和掌握第一手试验资料,坚持上艇亲自作深潜试验。50米、100米……到达深潜设计要求,艇壳承受着巨大的水压,多处“咔嗒”“咔嗒”的响。终于,潜艇在设计要求深处一切完好,深潜试验成功了,消息传到家中,家人竟放声大哭。当下水试验的所有任务都按照预想顺利完成后,在场的科技人员终于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张强)
好长的八股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