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长征工程-钱学森的细节(看了这个更能了解钱学森究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33:41


以下内容转自“龙的天空 青铜大立人”的大坑“长征工程-钱学森的细节”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火箭不是那么好搞的,虽然YF-73和YF-75的失败率相对于长征火箭的其它部分来说已经很高了,但也接近90%的成功率,扣掉首发的失败(首发失败的风险都很大,国际上一般首发也用模拟星来进行测试),成功率则超过了90%。考虑其它情况,我们也完全可以接受。但要对中间各个方面的问题有个清楚的了解(为什么会有现在的现状,将来如何发展,缺点和优点各是什么,等等),我们要知道的事就要很多,要从中国航天的发展开始说(新中国毕竟建立才60周年,一直在快速发展,不仅航天,很多很多的事一扯就要从建国开始说,否则根本说不清。连我当年学机床设计,发现要搞清楚中国母鸡的情况,也要从建国开始说。因此,请大家耐心几章,才能看到连接上面章节的东西)。

1949年当太祖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只能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科技落后,文盲率高达80%。在这种情况下,TG开始疯狂的建设这个国家,狂热的攀科技树。加上当时国际上以米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的核讹诈和封锁,从这样的角度而言,发展两弹一星(卫星是后来加上的,当时世界上还未有发射一个呢)就成了新中国的一个必然选择。有这个必然选择需求固然很好,可也得有能干的人才行。
而当时中国的情况是这些方面的人(尤其是导弹和火箭)基本没有(有一些后来大名鼎鼎的火箭专家在50年前就回国了,可惜当时没人认为可以,具体原因后面说)。TG虽然给人的映像是土鳖一个,可实际上TG一点都不土:高层基本都是出国留洋过的,未留洋的也都啃过资本论,里面对工业发展还是有相当道理的;在太行山的兵工厂时期就有留德的博士。想想这些大家就应该明白了。因此没有人的话,决策部门是不会同意上马导弹和火箭的。

我们看翻□□□□□□航天的历史,发现是一个璀璨的明珠+一小批欧美海龟+一帮苏毛海龟+大量的土鳖演出了整个过程。然而,到1955年,欧美海龟已经到位,苏毛海龟和土鳖却不见踪影。而到位的欧美海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看来中国的航天还未开始就要夭折了。然而,到年底,那颗璀璨的明珠出现了.........


1955年底,经过周总理的外交努力,一个全世界伟大的科学家回国了,给中国的导弹火箭研制带来了希望,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1956年2月,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起步了。那句“火箭比飞机容易”的话也就是那时钱学森说出来的,其原因我在第一部分中分析了,就不再说了。


为什么钱学森这么重要,这要看他的经历和之前的成就。下面是个钱学森在米国的简单介绍:
1935年 留学米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1936年 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9年 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43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1945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7年 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49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米国顶尖大学的教授呀,这个经历很辉煌,就是现在留学后能在米国一流大学当教授的人,都是众人羡慕的对象,作为人才引进回国的话,那可是风光无限呀。但光看这个经历是不够的,当时TG手上也不是没有世界顶尖大学的教授级专家(以当时名气和能力而言),如华罗庚(数学家,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周培源(量子力学、相对论、流体力学专家,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王淦昌(核物理学家,1930年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因导师未批准而未做,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采用类似的实验方法,发现了中子并因此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奖。)、郭永怀(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创办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任教授。钱学森的师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是世界级专家,回国比钱学森晚两年)、钱伟长(力学家、应用数学家,钱学森的师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是世界级专家)等,这些经历并不能让TG将他捧到简直就是决定航天生死的重要地步!


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学的是航空工程(当时中国流行航空救国的说法,造出好的飞机就是很多热血留学人员的目标),获得硕士学位后,由于当时外国留学生在米国航空工厂不受欢迎,再加上他的父亲好友、也是他的岳父,蒋百里(民国名人,军事教育家)考察欧洲后的结论--独国空军的强大是建立在航空理论扎实的基础研究上,钱学森于是开始转向航空理论研究。这个转向对于后来的中国是很重要的。
于是钱学森去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找的导师是冯·卡门。


我们提到钱学森时总会提到这一点:钱学森的导师是冯·卡门。到底冯·卡门和钱学森是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出名师呢?这里简单介绍下他:


冯·卡门是匈牙利犹太人(又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是,冯·诺伊曼是,马克思也是),大学毕业后先在奥匈帝国军队的陆军部队服役一年,退役后1906年去了哥廷根大学(当年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跟随现代空气动力学之父普朗特尔教授研究材料力学,又和独国物理学家玻恩(学量子力学的都知道这个人,号称汇集全球三分之一智慧的照片---二十世纪科技大牛合影中的一个,量子力学历史上星光最闪耀的人之一,他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从此世界就不是我等小民能理解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量子力学史话》)合作搞过晶体原子结构模型。冯·卡门在1911年推出了他生平最著名的论文,阐明了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阻力源,叫做型面阻力。他发现当气流和物体之间附壁作用失效,并在物体后面乱成一股尾流时,就会产生型面阻力。后来,这个伟大的发现被定名为“卡门涡列”。

它成了飞机、船舶和赛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冯·卡门被征入伍。大战期间,他曾设计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留式直升飞机。1930年,他提出了关于“紊流理论”的论文。到那时,他已经是世界伟大的空气动力学大师了。同年,独国反犹太人的风声日紧,冯·卡门预感不祥,便答应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移居美国(感谢猿首!顺便一提,爱因斯坦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去米国的),把独国先进的航空理论带到米国,成为应用力学最受尊敬的教授。后面的情况我就不介绍了,因为那和钱学森无关。


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是空军实力强弱和空战胜负的关键。当时的航空工程面临两大难题:
1.当飞机的速度接近音速时,空气的压缩对飞行器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2.寻求超音速飞行器的理论指导与技术设计。
1939年钱学森以四篇博士论文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的双博士学位。这四篇论文解决了上面所述的两大难题。
钱学森论文的第一部份提出并解决了飞机在高速飞行时会产生“热障”问题。那时候没有计算器,钱学森对热的传导提出了复杂的数学计算, 用一种新的近似值连续算法精确计算出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受到空气阻力所产生的热效应。
钱学森论文的第二部份是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如何计算器翼表面压力的分布状况。当时航空界已知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机翼较薄、飞行速度较慢(低于零点五马赫)的飞机。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找到了答案,师徒二人共同解决了这个航空动力学的基础问题,发表了

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又称“卡门—钱学森方法”。这是航空科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一页。
“热障”理论和“卡门—钱学森公式”是所有航空飞行器的指导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二战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超音速飞机的设计与制造,直到计算机被广泛应用。
钱学森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大师。这也是为什么钱学森为争取火箭项目说了那句争取立项的话后,能被大家认同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要知道,当时TG手上可是有好几个英米世界级航空公司回来的专家,没吃过猪肉也看到过猪走路,如陆孝彭、徐舜寿、吴大观等。


如果就这样下去,钱学森就仅仅是个世界伟大的航空大师。然而钱学森开始转向研究火箭了。这不奇怪,当时的航天才刚刚发展没多久,航空航天还没有分家,冯· 布劳恩在柏林工业大学学习的就是航空工程,科罗廖夫则是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的得意助手。这次转向对于后来的中国的重大帮助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
其实,早在钱学森到加州理工学院后,就对火箭发生兴趣,参加了同学马林纳组织的著名的“自杀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甚至连试验、研究的场地也没有。没有设备,几位年轻人到旧货摊上、到废品仓库里去拣零件自己安装。没有试验场地,就到自家房后草坪上进行。因为这类试验稍有不慎便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马林纳戏称自己组织的是“自杀俱乐部”),这就是著名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前身,未来的米国火箭诞生的摇篮。
钱学森于1937年5月 29日向小组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解决了火箭设计中遇到的几个理论问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燃烧室中的温度、火箭的理想效率、燃烧产物膨胀不足和过度膨胀对火箭效率的影响、燃烧喷嘴设计、发动机推力的计算等。这也是当时米国在火箭方面早期极有价值的一份研究报告。
1940年加入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制组,研究火箭固体燃料、结构变形等课题。
1941年参与风洞研制。
1942年发表论文《风洞的汇聚风斗之设计》。举办了喷气技术和火箭训练班,为美国空军培训了第一批导弹技术人员。
1943年和热心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马林纳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几种火箭研究的设想,为美国发展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技术基础。
同年米军情报部探知德军正在德国境内建立大规模的火箭发射基地,火速拨款成立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钱学森任喷气研究组组长(共弹道、材料、喷气、结构四组),有相当消息称是实际的第一任负责人。
1944年,在冯·卡门领导下,钱学森作为火箭理论组组长,参与成功研制了列兵A(Private A)固体燃料火箭。列兵A/F系列火箭后改进为Corporal液体火箭。而后来米国火箭的两个鼻祖之一就是Corporal液体火箭,另一个鼻祖就是大名鼎鼎的V2。
1944年米国国防部聘冯·卡门为米国空军顾问,草拟未来20年美国太空研究的蓝图。冯·卡门特约钱学森到华盛顿参加他领导的国防部科学顾问小组。
1944年冬,钱学森辞去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的各项职务,到华盛顿参加国防部科学顾问组。
1945年4月,米国国防部派遣以冯·卡门为首、团员包括钱学森(此时已因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米国陆军航空兵上校)在内的调查组,飞往德国,审问独国火箭科学家和考察独国火箭设施。这就是著名的米国抢独国火箭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

两个花絮很有意思:
钱学森和冯·卡门一起审问了冯·卡门的老师普朗特。
钱学森审问了冯.布劳恩(未来的中国航天之父审问未来的米国航天之父!)。冯·布劳恩应钱学森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
1946年发表论文《超等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
1947年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40年代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40年代末提出“钱学森弹道”。半弹道式再入航天器或升力体式航天器的再入弹道的基本设计思想,均来源于“钱学森弹道”。(目前载人航天的必备)
40年代后期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10年后的洲际导弹将此变为实现)
40年代后期,钱学森带研究生的课程中已经有火箭洲际飞行的课程了。
1949年应聘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领导米国太空火箭的研究。上面的直接负责人是米国海军次长。
1949年发表了一篇核火箭技术的出色论文,至今仍被认为是这个领域中的一篇经典性名著。其中提出了星际旅行的相关惊人理论,从而再次誉满全球(米毛后来都研制过核火箭发动机,可惜都失败了)。


到那时,钱学森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级航天大师了。此时他已经完全可以和科罗廖夫以及冯·布劳恩比肩了,在相关理论研究和指导(这是大师们的极其重要一个方面,往往这就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毕竟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会带领大家)方面已经超过他们了。科罗廖夫此时还在秘密开发火箭,而冯·布劳恩则在米国坐冷板凳。


一般的纪录都是说米国人对火箭不感兴趣才导致冯·布劳恩二战结束后在米国坐了5年冷板凳。但实际上到那时,米国对火箭还是很重视的,米国海军次长亲自主管领导米国太空火箭的研究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而且冯·布劳恩咸鱼翻身(1950年)就是从钱学森开始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开始。从上面的纪录来看,相信钱学森当时的成就和表现是导致冯·布劳恩坐冷板凳的极为重要原因。如果钱学森继续在米国干下去,带领米国的专家和科罗廖夫对抗的应该就是他,米国的航天之父也就应该是钱学森了。


麦卡锡(他一定是个共谍!!!)主义开始在米国出现,此时钱学森也在考虑回国,后面迫害的事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了。
米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他对喷气推进中心承担的研究计划负责)当时说出了著名的话“我宁肯把他枪毙,也不愿放回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值5个师。”。(才5个师???这是对钱学森的侮辱!!!他以后就会知道这一点的。)
当然,后来米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又后悔了:“这是这个国家所做过的最愚蠢的事,”他(还是因为他对喷气推进中心承担的研究计划负责)说,他曾经努力使钱学森留在美国。“即使我是土星共同体他也不会是,但我们还是让他走了。”(米国人还会更后悔的,越往

后米国人越会后悔。到2007年中国用竹竿从太空中捅下一个卫星后后悔达到了高峰,但未来还有后悔的更高峰)


现在钱学森变成一名“土星共同体间谍”企图携带机密文件离开这个国家(事实上钱学森没有拿任何机密文件。但他比有史以来所有的土星共同体间谍加起来还要伟大。他带给红色中国的岂是区区几份机密文件能比的吗?他携带走的是整个航天部门!!!),不去研究火箭了,但伟大的天才就是天才,他开始去研究控制论。 1954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由米国McGraw-Hill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这是这一领域的奠基式的著作。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控制论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3项科学成就,而《工程控制论》就是控制论的一个划时代著作,现在学自动控制的没有不学它的。
我个人认为冯·卡门的那句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更多的表现是一个时代的大师在晚辈取得的无可仰望的成就面前不得不说的。因为原来大家都是吃同一碗饭的,学生虽然已经在这个行业内超过了老师,原来是行业大师的老师也不会公开承认的,毕竟米国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利益怎么能放弃呢(其实,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也一样)。但当这个学生在另一个更伟大的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个老师也不得不承认。
米国人认为当时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只需要5年就会让无法接触相关内容的钱学森落伍,不再有价值。(米国人目光实在太差了。很快他们就会明白这一点的)
于是终于在1955年同意钱学森回国了。


现在,一个伟大的航空科学家+伟大的航天科学家+伟大的控制论科学家(别忘了火箭导弹上自动控制是极其重要的),这个可以说是航天方面的全才回到了新中国。这个历史的传奇故事就从此开始他最绚丽的演出。


这就是钱学森回国后能全面主持中国航天的原因。可以说,除他外实在没有其他人能办到了。虽然中国的航空和航天都是从苏联老大哥那的产品仿制开始的,但如果没有钱学森,其它条件不变,那么我们的航天很可能当时就以失败而告终,也许坚持努力下来,也就是20世纪末才研制出类似东风5的东西,现在的航天能力比阿三强,但绝对不可能搞定载人航天,发射个同步卫星都有较大的不足。
虽然建国初还有很多的归国专家在,可没有钱学森,下面章节的内容再做分析的话,大家就会看到,事情很可能就是上面写的那样。


PS:40多年后,米国又出了一个类似的冤案,主角是华裔科学家李文和,在米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别告诉我你不知道这个地方)工作。不过,从技术层次上对比,他比钱学森差多了,如果他是洛斯阿拉莫斯的首席科学家还差不多。

我一直认为米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也是共谍。TG虽然不土,可不明白、不了解的科技方面当时还很多(当时缺人才呀,国内的空白太多了,简直就是白纸一张),而且那时刚建国,各种事情多如牛毛,还没有工夫去了解大洋的彼岸有什么、有多少顶尖科学家可以收编,丹尼尔的那个著名的“5个师”的讲话其实是在大声提醒TG,这个人对你们超级有用,不重视就是天下第一号大傻瓜!!!TG当然不傻。
米国对钱学森的种种骇人听闻的迫害,其实是在告诉TG,这个人你们绝对可以信任!!!TG当然明白了这一点。


顺便说一下,换回钱学森只用了扣押的4名(也有资料说是12名,但我看到的是米国同意放钱学森回来之前,TG放了4名)米国飞行员,实在是太便宜了。


钱学森回国后,TG一开始不知道钱学森回国的打算,小心翼翼的接触钱学森(抗战后核专家阳春-------此处向她和她的丈夫----农牧专家寒早 ------致敬,迈哈顿工程的重要核科学家费米的助手,无比坚定的土星共同体员,后加入中国国籍-----来中国并一直在中国,但她是真正反战的 ------选择了她丈夫的行业。钱学森在米国只能说回国是搞民用,不可能大声宣布要回国搞导弹火箭------否则就回不来了),让中科院接待他,安排他到各地参观(争取钱学森的好感,尤其是让钱学森看到TG和KMT在建设上的区别,这招可是无往而不利呀。连功德林的特殊居民们在这招面前都豪无抵抗能力)。


钱学森到达哈尔滨后,突然提出希望见见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年中国最牛X的学校呀,你不会连它都不知道吧?虽然哈军工早就不存在了,可很多国防工业系统的人一说起大学,就提起哈军工。我老爸-----他不是大学生,当兵出身------在我考大学时还常常说:你要有考上哈军工的水平就是祖坟冒青烟了。)的两个学生。但哈军工保密要求很严(毕竟是军工嘛,而且里面的军事科技不低,还有苏联顾问团---含中将在内的军事专家和高级军工专家),陪同人员就上报了,并立刻获得同意。
两天后的,当钱学森前往时,院长陈赓大将在门口亲自迎接,全程陪同(他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指示------请教这个世界顶尖大师,清晨乘专机从北京赶来亲自接待的。米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同志,你的良苦用心TG明白了。),无所保留(按苏联的制度-----哈军工照搬------这是绝对不允许的,TG自身的保密准则也是如此。米国移民局的同志,我们没有辜负你们的期待。)的给钱学森参观。
当钱学森在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和正在安装调试的教师讨论时,陈赓大将从旁问道:“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领导要从你这得不到信心,他会搞吗?不愧曾是米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主任),陈赓开始十分惊异(不要怀疑,TG不是自大的白痴,知道搞高科技的艰难,知道这不是想搞就能搞出来的),继而变得兴奋起来(这是因为说这话的是钱学森,并且还得到一个超出想象的回答---毕竟中国各个方面都很差,有个别的顶尖专家也没用),握住钱学森的手说:“好!我就要你这句话。”。(TG的目的表露出来,钱学森也明白了,此事大有可为)

以下内容转自“龙的天空 青铜大立人”的大坑“长征工程-钱学森的细节”
从上面的资料可以看出,火箭不是那么好搞的,虽然YF-73和YF-75的失败率相对于长征火箭的其它部分来说已经很高了,但也接近90%的成功率,扣掉首发的失败(首发失败的风险都很大,国际上一般首发也用模拟星来进行测试),成功率则超过了90%。考虑其它情况,我们也完全可以接受。但要对中间各个方面的问题有个清楚的了解(为什么会有现在的现状,将来如何发展,缺点和优点各是什么,等等),我们要知道的事就要很多,要从中国航天的发展开始说(新中国毕竟建立才60周年,一直在快速发展,不仅航天,很多很多的事一扯就要从建国开始说,否则根本说不清。连我当年学机床设计,发现要搞清楚中国母鸡的情况,也要从建国开始说。因此,请大家耐心几章,才能看到连接上面章节的东西)。

1949年当太祖在天安门上宣布新中国建立的时候,中国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只能用一穷二白来形容,科技落后,文盲率高达80%。在这种情况下,TG开始疯狂的建设这个国家,狂热的攀科技树。加上当时国际上以米国为首的国家对中国的核讹诈和封锁,从这样的角度而言,发展两弹一星(卫星是后来加上的,当时世界上还未有发射一个呢)就成了新中国的一个必然选择。有这个必然选择需求固然很好,可也得有能干的人才行。
而当时中国的情况是这些方面的人(尤其是导弹和火箭)基本没有(有一些后来大名鼎鼎的火箭专家在50年前就回国了,可惜当时没人认为可以,具体原因后面说)。TG虽然给人的映像是土鳖一个,可实际上TG一点都不土:高层基本都是出国留洋过的,未留洋的也都啃过资本论,里面对工业发展还是有相当道理的;在太行山的兵工厂时期就有留德的博士。想想这些大家就应该明白了。因此没有人的话,决策部门是不会同意上马导弹和火箭的。

我们看翻□□□□□□航天的历史,发现是一个璀璨的明珠+一小批欧美海龟+一帮苏毛海龟+大量的土鳖演出了整个过程。然而,到1955年,欧美海龟已经到位,苏毛海龟和土鳖却不见踪影。而到位的欧美海龟无法完成这个任务,看来中国的航天还未开始就要夭折了。然而,到年底,那颗璀璨的明珠出现了.........


1955年底,经过周总理的外交努力,一个全世界伟大的科学家回国了,给中国的导弹火箭研制带来了希望,他就是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
1956年2月,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中国的航天事业从此开始起步了。那句“火箭比飞机容易”的话也就是那时钱学森说出来的,其原因我在第一部分中分析了,就不再说了。


为什么钱学森这么重要,这要看他的经历和之前的成就。下面是个钱学森在米国的简单介绍:
1935年 留学米国麻省理工学院航空系。
  1936年 获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后转入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学习。
  1939年 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博士学位。
  1943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助理教授。
  1945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副教授。
  1947年 任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1949年 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中心主任、教授。

米国顶尖大学的教授呀,这个经历很辉煌,就是现在留学后能在米国一流大学当教授的人,都是众人羡慕的对象,作为人才引进回国的话,那可是风光无限呀。但光看这个经历是不够的,当时TG手上也不是没有世界顶尖大学的教授级专家(以当时名气和能力而言),如华罗庚(数学家,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周培源(量子力学、相对论、流体力学专家,国际理论与应用力学联合会理事)、彭桓武(理论物理学家,都柏林高等研究院助理教授、皇家爱尔兰科学院院士,945年与玻恩共同获得英国爱丁堡皇家学会麦克杜加尔-布列兹班奖。)、王淦昌(核物理学家,1930年他提出了验证中微子存在的实验方案,因导师未批准而未做,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采用类似的实验方法,发现了中子并因此获得1935年的诺贝尔奖。)、郭永怀(力学家,应用数学家,创办康奈尔大学航空研究院,任教授。钱学森的师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是世界级专家,回国比钱学森晚两年)、钱伟长(力学家、应用数学家,钱学森的师弟,在空气动力学方面是世界级专家)等,这些经历并不能让TG将他捧到简直就是决定航天生死的重要地步!


钱学森在麻省理工学院学的是航空工程(当时中国流行航空救国的说法,造出好的飞机就是很多热血留学人员的目标),获得硕士学位后,由于当时外国留学生在米国航空工厂不受欢迎,再加上他的父亲好友、也是他的岳父,蒋百里(民国名人,军事教育家)考察欧洲后的结论--独国空军的强大是建立在航空理论扎实的基础研究上,钱学森于是开始转向航空理论研究。这个转向对于后来的中国是很重要的。
于是钱学森去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系,找的导师是冯·卡门。


我们提到钱学森时总会提到这一点:钱学森的导师是冯·卡门。到底冯·卡门和钱学森是名师出高徒还是高徒出名师呢?这里简单介绍下他:


冯·卡门是匈牙利犹太人(又是犹太人,爱因斯坦是,冯·诺伊曼是,马克思也是),大学毕业后先在奥匈帝国军队的陆军部队服役一年,退役后1906年去了哥廷根大学(当年全世界最顶尖的大学之一),跟随现代空气动力学之父普朗特尔教授研究材料力学,又和独国物理学家玻恩(学量子力学的都知道这个人,号称汇集全球三分之一智慧的照片---二十世纪科技大牛合影中的一个,量子力学历史上星光最闪耀的人之一,他提出了量子力学的概率解释,从此世界就不是我等小民能理解了,感兴趣的可以去看《量子力学史话》)合作搞过晶体原子结构模型。冯·卡门在1911年推出了他生平最著名的论文,阐明了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阻力源,叫做型面阻力。他发现当气流和物体之间附壁作用失效,并在物体后面乱成一股尾流时,就会产生型面阻力。后来,这个伟大的发现被定名为“卡门涡列”。

它成了飞机、船舶和赛车设计的理论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冯·卡门被征入伍。大战期间,他曾设计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系留式直升飞机。1930年,他提出了关于“紊流理论”的论文。到那时,他已经是世界伟大的空气动力学大师了。同年,独国反犹太人的风声日紧,冯·卡门预感不祥,便答应加州理工学院的邀请移居美国(感谢猿首!顺便一提,爱因斯坦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去米国的),把独国先进的航空理论带到米国,成为应用力学最受尊敬的教授。后面的情况我就不介绍了,因为那和钱学森无关。


20世纪30年代,世界各国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飞行高度是空军实力强弱和空战胜负的关键。当时的航空工程面临两大难题:
1.当飞机的速度接近音速时,空气的压缩对飞行器的性能有什么影响?
2.寻求超音速飞行器的理论指导与技术设计。
1939年钱学森以四篇博士论文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的双博士学位。这四篇论文解决了上面所述的两大难题。
钱学森论文的第一部份提出并解决了飞机在高速飞行时会产生“热障”问题。那时候没有计算器,钱学森对热的传导提出了复杂的数学计算, 用一种新的近似值连续算法精确计算出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受到空气阻力所产生的热效应。
钱学森论文的第二部份是飞机在高速飞行时,如何计算器翼表面压力的分布状况。当时航空界已知的计算方法只适用于机翼较薄、飞行速度较慢(低于零点五马赫)的飞机。冯卡门提出命题,钱学森找到了答案,师徒二人共同解决了这个航空动力学的基础问题,发表了

著名的“卡门—钱学森公式”,又称“卡门—钱学森方法”。这是航空科学史上闪闪发光的一页。
“热障”理论和“卡门—钱学森公式”是所有航空飞行器的指导理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二战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都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于超音速飞机的设计与制造,直到计算机被广泛应用。
钱学森因此成为世界著名空气动力学大师。这也是为什么钱学森为争取火箭项目说了那句争取立项的话后,能被大家认同的一个极其重要原因,要知道,当时TG手上可是有好几个英米世界级航空公司回来的专家,没吃过猪肉也看到过猪走路,如陆孝彭、徐舜寿、吴大观等。


如果就这样下去,钱学森就仅仅是个世界伟大的航空大师。然而钱学森开始转向研究火箭了。这不奇怪,当时的航天才刚刚发展没多久,航空航天还没有分家,冯· 布劳恩在柏林工业大学学习的就是航空工程,科罗廖夫则是著名飞机设计师图波列夫的得意助手。这次转向对于后来的中国的重大帮助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了。
其实,早在钱学森到加州理工学院后,就对火箭发生兴趣,参加了同学马林纳组织的著名的“自杀俱乐部”(这个俱乐部一无资金,二无设备,甚至连试验、研究的场地也没有。没有设备,几位年轻人到旧货摊上、到废品仓库里去拣零件自己安装。没有试验场地,就到自家房后草坪上进行。因为这类试验稍有不慎便有发生爆炸的危险,所以,马林纳戏称自己组织的是“自杀俱乐部”),这就是著名的NASA喷气推进实验室(JPL)的前身,未来的米国火箭诞生的摇篮。
钱学森于1937年5月 29日向小组提供了一份研究报告,解决了火箭设计中遇到的几个理论问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燃烧室中的温度、火箭的理想效率、燃烧产物膨胀不足和过度膨胀对火箭效率的影响、燃烧喷嘴设计、发动机推力的计算等。这也是当时米国在火箭方面早期极有价值的一份研究报告。
1940年加入加州理工学院火箭研制组,研究火箭固体燃料、结构变形等课题。
1941年参与风洞研制。
1942年发表论文《风洞的汇聚风斗之设计》。举办了喷气技术和火箭训练班,为美国空军培训了第一批导弹技术人员。
1943年和热心研究火箭技术的同学马林纳合作,完成了《远程火箭的评论与初步分析》的研究报告,提出了几种火箭研究的设想,为美国发展地地导弹和探空火箭奠定了理论技术基础。
同年米军情报部探知德军正在德国境内建立大规模的火箭发射基地,火速拨款成立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钱学森任喷气研究组组长(共弹道、材料、喷气、结构四组),有相当消息称是实际的第一任负责人。
1944年,在冯·卡门领导下,钱学森作为火箭理论组组长,参与成功研制了列兵A(Private A)固体燃料火箭。列兵A/F系列火箭后改进为Corporal液体火箭。而后来米国火箭的两个鼻祖之一就是Corporal液体火箭,另一个鼻祖就是大名鼎鼎的V2。
1944年米国国防部聘冯·卡门为米国空军顾问,草拟未来20年美国太空研究的蓝图。冯·卡门特约钱学森到华盛顿参加他领导的国防部科学顾问小组。
1944年冬,钱学森辞去在加州理工学院担任的各项职务,到华盛顿参加国防部科学顾问组。
1945年4月,米国国防部派遣以冯·卡门为首、团员包括钱学森(此时已因对空气动力学的研究作出重大贡献成为米国陆军航空兵上校)在内的调查组,飞往德国,审问独国火箭科学家和考察独国火箭设施。这就是著名的米国抢独国火箭行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

两个花絮很有意思:
钱学森和冯·卡门一起审问了冯·卡门的老师普朗特。
钱学森审问了冯.布劳恩(未来的中国航天之父审问未来的米国航天之父!)。冯·布劳恩应钱学森的要求,写出书面报告《德国液态火箭研究与展望》。
1946年发表论文《超等空气动力学》、《稀薄气体力学》。
1947年晋升为麻省理工学院教授。
40年代钱学森又在超高速及跨音速空气动力学、薄壳稳定理论方面对航空工程理论有许多开创性的贡献。
40年代末提出“钱学森弹道”。半弹道式再入航天器或升力体式航天器的再入弹道的基本设计思想,均来源于“钱学森弹道”。(目前载人航天的必备)
40年代后期发表了“时速为一万公里的火箭已成为可能”的惊人火箭理论而誉满全球。(10年后的洲际导弹将此变为实现)
40年代后期,钱学森带研究生的课程中已经有火箭洲际飞行的课程了。
1949年应聘为加州理工学院教授。
出任加州理工学院喷气推进实验室主任,领导米国太空火箭的研究。上面的直接负责人是米国海军次长。
1949年发表了一篇核火箭技术的出色论文,至今仍被认为是这个领域中的一篇经典性名著。其中提出了星际旅行的相关惊人理论,从而再次誉满全球(米毛后来都研制过核火箭发动机,可惜都失败了)。


到那时,钱学森已经是个不折不扣的世界级航天大师了。此时他已经完全可以和科罗廖夫以及冯·布劳恩比肩了,在相关理论研究和指导(这是大师们的极其重要一个方面,往往这就是决定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毕竟一个人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会带领大家)方面已经超过他们了。科罗廖夫此时还在秘密开发火箭,而冯·布劳恩则在米国坐冷板凳。


一般的纪录都是说米国人对火箭不感兴趣才导致冯·布劳恩二战结束后在米国坐了5年冷板凳。但实际上到那时,米国对火箭还是很重视的,米国海军次长亲自主管领导米国太空火箭的研究的喷气推进实验室,而且冯·布劳恩咸鱼翻身(1950年)就是从钱学森开始受麦卡锡主义的迫害开始。从上面的纪录来看,相信钱学森当时的成就和表现是导致冯·布劳恩坐冷板凳的极为重要原因。如果钱学森继续在米国干下去,带领米国的专家和科罗廖夫对抗的应该就是他,米国的航天之父也就应该是钱学森了。


麦卡锡(他一定是个共谍!!!)主义开始在米国出现,此时钱学森也在考虑回国,后面迫害的事我们大家都很清楚了。
米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他对喷气推进中心承担的研究计划负责)当时说出了著名的话“我宁肯把他枪毙,也不愿放回中国,无论在什么地方他都值5个师。”。(才5个师???这是对钱学森的侮辱!!!他以后就会知道这一点的。)
当然,后来米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又后悔了:“这是这个国家所做过的最愚蠢的事,”他(还是因为他对喷气推进中心承担的研究计划负责)说,他曾经努力使钱学森留在美国。“即使我是土星共同体他也不会是,但我们还是让他走了。”(米国人还会更后悔的,越往

后米国人越会后悔。到2007年中国用竹竿从太空中捅下一个卫星后后悔达到了高峰,但未来还有后悔的更高峰)


现在钱学森变成一名“土星共同体间谍”企图携带机密文件离开这个国家(事实上钱学森没有拿任何机密文件。但他比有史以来所有的土星共同体间谍加起来还要伟大。他带给红色中国的岂是区区几份机密文件能比的吗?他携带走的是整个航天部门!!!),不去研究火箭了,但伟大的天才就是天才,他开始去研究控制论。 1954年,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在由米国McGraw-Hill图书出版公司正式出版,这是这一领域的奠基式的著作。相对论、量子力学和控制论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3项科学成就,而《工程控制论》就是控制论的一个划时代著作,现在学自动控制的没有不学它的。
我个人认为冯·卡门的那句说“你现在在学术上已超过了我!”更多的表现是一个时代的大师在晚辈取得的无可仰望的成就面前不得不说的。因为原来大家都是吃同一碗饭的,学生虽然已经在这个行业内超过了老师,原来是行业大师的老师也不会公开承认的,毕竟米国是资本主义社会,个人的利益怎么能放弃呢(其实,这种情况在社会主义也一样)。但当这个学生在另一个更伟大的领域取得了伟大的成就,这个老师也不得不承认。
米国人认为当时火箭技术的快速发展只需要5年就会让无法接触相关内容的钱学森落伍,不再有价值。(米国人目光实在太差了。很快他们就会明白这一点的)
于是终于在1955年同意钱学森回国了。


现在,一个伟大的航空科学家+伟大的航天科学家+伟大的控制论科学家(别忘了火箭导弹上自动控制是极其重要的),这个可以说是航天方面的全才回到了新中国。这个历史的传奇故事就从此开始他最绚丽的演出。


这就是钱学森回国后能全面主持中国航天的原因。可以说,除他外实在没有其他人能办到了。虽然中国的航空和航天都是从苏联老大哥那的产品仿制开始的,但如果没有钱学森,其它条件不变,那么我们的航天很可能当时就以失败而告终,也许坚持努力下来,也就是20世纪末才研制出类似东风5的东西,现在的航天能力比阿三强,但绝对不可能搞定载人航天,发射个同步卫星都有较大的不足。
虽然建国初还有很多的归国专家在,可没有钱学森,下面章节的内容再做分析的话,大家就会看到,事情很可能就是上面写的那样。


PS:40多年后,米国又出了一个类似的冤案,主角是华裔科学家李文和,在米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别告诉我你不知道这个地方)工作。不过,从技术层次上对比,他比钱学森差多了,如果他是洛斯阿拉莫斯的首席科学家还差不多。

我一直认为米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也是共谍。TG虽然不土,可不明白、不了解的科技方面当时还很多(当时缺人才呀,国内的空白太多了,简直就是白纸一张),而且那时刚建国,各种事情多如牛毛,还没有工夫去了解大洋的彼岸有什么、有多少顶尖科学家可以收编,丹尼尔的那个著名的“5个师”的讲话其实是在大声提醒TG,这个人对你们超级有用,不重视就是天下第一号大傻瓜!!!TG当然不傻。
米国对钱学森的种种骇人听闻的迫害,其实是在告诉TG,这个人你们绝对可以信任!!!TG当然明白了这一点。


顺便说一下,换回钱学森只用了扣押的4名(也有资料说是12名,但我看到的是米国同意放钱学森回来之前,TG放了4名)米国飞行员,实在是太便宜了。


钱学森回国后,TG一开始不知道钱学森回国的打算,小心翼翼的接触钱学森(抗战后核专家阳春-------此处向她和她的丈夫----农牧专家寒早 ------致敬,迈哈顿工程的重要核科学家费米的助手,无比坚定的土星共同体员,后加入中国国籍-----来中国并一直在中国,但她是真正反战的 ------选择了她丈夫的行业。钱学森在米国只能说回国是搞民用,不可能大声宣布要回国搞导弹火箭------否则就回不来了),让中科院接待他,安排他到各地参观(争取钱学森的好感,尤其是让钱学森看到TG和KMT在建设上的区别,这招可是无往而不利呀。连功德林的特殊居民们在这招面前都豪无抵抗能力)。


钱学森到达哈尔滨后,突然提出希望见见他在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当年中国最牛X的学校呀,你不会连它都不知道吧?虽然哈军工早就不存在了,可很多国防工业系统的人一说起大学,就提起哈军工。我老爸-----他不是大学生,当兵出身------在我考大学时还常常说:你要有考上哈军工的水平就是祖坟冒青烟了。)的两个学生。但哈军工保密要求很严(毕竟是军工嘛,而且里面的军事科技不低,还有苏联顾问团---含中将在内的军事专家和高级军工专家),陪同人员就上报了,并立刻获得同意。
两天后的,当钱学森前往时,院长陈赓大将在门口亲自迎接,全程陪同(他是带着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的指示------请教这个世界顶尖大师,清晨乘专机从北京赶来亲自接待的。米国海军次长丹尼尔·金布尔同志,你的良苦用心TG明白了。),无所保留(按苏联的制度-----哈军工照搬------这是绝对不允许的,TG自身的保密准则也是如此。米国移民局的同志,我们没有辜负你们的期待。)的给钱学森参观。
当钱学森在一个小火箭试验台前和正在安装调试的教师讨论时,陈赓大将从旁问道:“钱先生,您看我们能不能自己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回答:“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出来的,我们中国同样能造得出来,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不成!”(领导要从你这得不到信心,他会搞吗?不愧曾是米国喷气推进实验室的主任),陈赓开始十分惊异(不要怀疑,TG不是自大的白痴,知道搞高科技的艰难,知道这不是想搞就能搞出来的),继而变得兴奋起来(这是因为说这话的是钱学森,并且还得到一个超出想象的回答---毕竟中国各个方面都很差,有个别的顶尖专家也没用),握住钱学森的手说:“好!我就要你这句话。”。(TG的目的表露出来,钱学森也明白了,此事大有可为)
他本人从航空跳槽到航天才是中国航空最重大的损失!!!
四、长征火箭的功臣(4)


钱学森固然伟大,但钱学森加上上面介绍的英米海龟们就可以研制出火箭导弹了吗?
答案是还不行。光他们几个能否详细设计出一枚火箭都成问题,更别谈电子、燃料、加工、测试等等方面需要的人了。就是从无到有设计一辆汽车需要的人都比他们几个多的多。研制火箭导弹需要的各个方面的人很多很多,就是我们大家说的,工业化后产品基本都是需要N多部门配合才能制造出来。而且,火箭导弹牵扯到的很多东西都需要专门的设计人才,中国是压根没有的。


当然,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慢慢发展,TG已经在开始着手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大规模的教育也在展开(其中大学的理工科尤其是重点。要知道,以前中国大学的学生,主要是学文科、法律、金融等等,学理工科的人比列很少,当年那么多人高喊实业救国,可就每年那么点的理工科学生,救什么国?)。钱学森也亲自给从各个高校选派的学生上课,开始教育人才(可以说,中国的航天人才都是他教育出来的,包括上面的英米海龟、本节的苏毛海龟、下节的土鳖,还调教出精通技术的领导们)。等这一切差不多了才开始不也可以吗?反正米苏不也是这样发展起来的吗?
但这样办缺的是时间,而时间对于中国来说是很重要的(西方的敌人早已经大喊对红色中国实施核打击了,第7舰队就在台湾海峡,台湾的军用机场上满是米国的战机),太祖不是说过么,“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那只能就是争取外援了,中国将目光投向外部,那个国家合适呢?答案是只有一个国家可以,那就是苏联(米国也可以,但它正在对中国封锁)。中国其实从50年就开始向苏联派出留学人员,来加快国家建设。53年开始就接收苏联的援建项目----大家耳熟能详的156个项目(人类历史上决无仅有的。赫秃子,你的功劳大大的大,你一定是共谍---错了,他本来就是土星共同体员,还是苏共的头头)。

现在,航天事业也要向苏联求外援了。


1956年,苏联同意接收中国50名火箭专业留学生予以培训,同意为中国提供两发供教学用的P1模型导弹(苏联仿制德国的V2导弹)。

1957年10月 15日,与苏联签订了新技术协定,即有名的“10月15日协定”。该协定规定,从1957年至1961年,苏联将供应中国几种导弹样品和有关技术资料,派遣技术专家帮助中国引进导弹的仿制工作,并提供导弹研制、发射基地的工程设计,同时还增加中国火箭专业留学生的名额。还援建了北京战略火箭生产总厂。(有资料说还援建了一个,但我未查到是哪个厂)


航天领域的苏毛海龟开始诞生了,他们作为中国航天金字塔的第3层出现了,我们来看看他们的最主要代表人员(他们实在太多了,在这选最最主要的,主要是和火箭及地地导弹相关的人员,简单介绍,信息来源官方介绍,为紧扣题目有所删减,主要为他们前期的经历和贡献)吧:


丁衡高:
   1952年毕业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机械系。任中科院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助理研究员。1957年到1961年在列宁格勒精密机械光学学院获苏联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
中国战略导弹惯性技术奠基人之一。曾主持并参与突破惯性平台系统、仪表及器件的多项关键技术。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套空气轴承、三自由度气浮陀螺及陀螺加速度计。
后来被授予上将军衔,出任国防科工委主任--航天、核工业和其它装备的上级主管。
说个8卦,其夫人是聂力中将,可能有人不清楚,但聂力的父亲就没人不知道了---聂荣臻元帅,两弹一星的主管领导。


宋健:
1948年至1953年在山东胶东区党委干校、山东工业干部学校、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外语学院等院校学习,1953年至1960年在苏联莫斯科包曼工学院炮兵系学习,研究生,斯科大学夜校攻读数学力学系。
最有名也通常不为人知的是他曾领导和主持了中国反弹道导弹武器系统的研制(试验弹打下了快200KM外发射的靶弹,这可是在70年代末)!!!控制论、系统工程和航空航天技术专家。
他是钱学森在工程控制方面的衣钵传人,80年代后修订《工程控制论》,署名的就是钱学森和宋健。
此人为红小鬼出身。后来出任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中国工程院院长。一代传奇人物呀。



刘纪原:
   1960年毕业于莫斯科包曼高级工业学院自动控制系导弹控制专业。
  我国运载火箭与战略导弹控制技术专家、航天系统工程管理专家。为早期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综合设计和试验工作做出重要贡献。参与了“两弹一星”研制、“两弹结合”试验。在我国地地导弹采用和实现全惯性制导、改进远程运载火箭控制系统可靠性等科研攻关中,功不可没。
任过航天工业部副部长、航天工业总公司总经理、国家航天局局长。
此人为烈士子女,读的小学是延安保育小学。


王永志:
1952年考入清华大学航空系,1955年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飞机设计,1957年改学火箭与导弹设计专业。 1961年回国。曾任洲际火箭副总设计师、第二代液体战略火箭总设计师、固体战略火箭和地地战术火箭总设计师和研制总指挥,长征二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等型号总指挥,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地地火箭系列总设计师,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
这个人对中国航天极其重要,他是钱学森之后的中国航天领军人物。关于他和钱学森的关系,可以说,没有钱学森,就没有王永志。王永志出任战略火箭总设计师和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就是钱学森推荐的。具体的我们后面就会看到。



李伯勇:
1957年毕业于苏联茹科夫斯基空军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系。
参与仿制“1059”导弹(P2)、预研100吨推力液氧煤油发动机及研制“东风二号”发动机的备份发动机、主持研制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还记得前面谈到的牛X的长征系列火箭发动机吗?)。先后担任了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三号火箭总指挥等职务。
此人后来居然担任过四川省省委副书记、副省长。(我是四川的,以此为记)



孙敬良:
1958年毕业于原苏联莫斯科茹可夫斯基军事航空工程学院。
回国后参与火箭的总体设计,不久又转到了发动机研究所工作。先后参与了风暴一号火箭,长征三号火箭一、 二级,做出重大贡献。主持研制长征二号丁,长征四号火箭等的研制。创造性地解决了大型液体火箭发动机燃烧不稳定的技术关键。
液体火箭发动机与运载火箭设计专家。


朱森元:
1949年至1952年在中央大学(后改为南京大学)航空系学习,1960年12月在莫斯科包曼高等工业学校研究生院获副博士学位。
1961年至今,任北京航天动力研究所(原液体火箭发动机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液体火箭发动机的理论和研制工作,是我国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技术的主要开拓者之一。1970年后,负责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研制工作。
液体火箭发动机技术专家,


孙家栋:
1951年至1958年,被派往苏联茹科夫斯基工程学院飞机发动机专业学习。毕业时获得全苏斯大林金质奖章。
回国后进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参加领导了我国第一枚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导弹与中程导弹的研制试验工作。1960年就任型号总体主任设计师。
此人后来主管卫星,在中国卫星方面,辉煌到什么程度?曾任东方红一号、实践一号、返回式遥感卫星的技术总负责人,东方红二号、三号试验通信卫星、资源一号卫星、北斗一号导航卫星、中星22号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现任绕月工程总设计师,风云二号气象卫星、环境一号卫星和鑫诺二号大容量通信卫星工程的总设计师。可以称之为中国的卫星之父。当然,为什么会是他,而他又能成功,这又要扯到钱学森了,因为是钱学森站在他的背后。这一点,我们在后面就会看到。钱学森真的是中国航天(不仅仅是火箭导弹)的灵魂。


于龙淮:
1951年他被派往苏联军事航空工程学院学习,
1958年回国。仿制P2导弹的发动机。1961年,任东风二号发动机主任设计师。在1965年,从设计部调到研究院科技部。参与了很多型号工作,主要做指挥、计划、生产、调度等工作。长二捆火箭的总指挥。可千万不要小看他的工作。


这些苏毛海龟,素质是相当的高,可以说丝豪不比前面的那些英米海龟差,甚至还要强(毕竟是TG从全中国选拔出来的)。80年代末期,中国再次派人(还是选拔的优秀学生)到苏联留学,有一位就被派到莫斯科航空学院,学习一段时间后,教授找到她,说:50年代我

教的中国学生他们的各科成绩都是5分,你怎么只有 4分?
还有,他们去苏联都是去的顶尖大学(如莫斯科航空学院,苏/俄的主要航天成就基本都出自于它),专业对口的学习,而苏联的顶尖大学,教授非常厉害,如,总师们必须担任学校的教授!其中最值得一说的就是王永志(前面介绍了,他可是钱学森后的中国航空领军

人物),在莫斯科航空学院最后一年学习时的导师是米申(科罗廖夫的第一副手和接班人,苏联第一代洲际导弹的设计师,联盟飞船的总设计师,N1火箭的总设计师。说句题外话,包括在苏/俄,很多人对米申不满,对他的评价很低,其原因是米申主持的苏联登月计划

失败了。但作为科罗廖夫的副手和接班人,米申对的功劳是极大,水平不会比科罗廖夫外的俄国其他顶尖宇航专家差的,只是时也命也,谁叫他负责登月,却又无法压制对手,也不能争取到国家最高领导的绝对支持,结果N1居然没有获得试验的拨款,米申只好用实际发

射代替试验,于是登月就失败在N1华丽的接二连三爆炸上),毕业论文就是洲际导弹。
这些人物其实当年是干活的中坚力量之一,由于加入航天晚,经历少,开始一段时间是屈居于英米海龟之下,负责具体的技术工作(但也意味着他们将基础打的极为扎实),于是,他们后来纷纷冒头,在中国航天上开始无比绚丽的表现。


PS:
关于苏联为中国培养的人才,这是中国建国后科技发展的一个绝对绕不过去的话题,对中国来说也是极其极其重要的。看一下相关纪录吧(不同来源,因为向苏联派留学生这事有多个部门都在进行,至今没有一个全面统计):



第一阶段是1950年至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遣1708名留学生。第二阶段是1954年至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和“以理工科为重点兼顾全面需要”的方针,共派遣5853名留学生,其中研究生1213名、大学生4640名。另有进修教师135名、实习生 6802名。1958年,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派出1654名,其中研究生544名、大学生60名、进修教师176名、实习生 874名。 1957年规定研究生的条件必须是大学本科毕业且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以便在留学时真能看出问题,学到东西。第四阶段是1959年至1965年,派遣留学生数量很少。1960年后,每年派往苏联的留学生仅有数人至数十人。留学生回国后使中级科研

队伍有了较大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包括大学生、研究生、进修教师、进修生、实习生和专科生;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
《中国教育制度通史》一书的说法是,1949年至1966年中国向20多个国家派出留学生10688人,其中留苏学生有8213人;
有学者根据《中央批准国家科委党组、教育部党组、外交部党组关于留学生工作会议的报告(1959年7月27日)》统计,1950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学生16152人,学成归国的有9074人,7778名去社会主义国家的留学大学生和研究生中学习工科的有5179名。
学者郑竹园提供了更大的数据,并做了行业分类。他提供的数据表明,1950年到1960年,中国在苏联受教育的人数有38000人,技术人员有8000人,科学家有1300人,教师有1300人,学生有7500人,工人有20000人。
据苏联方面的统计,1951年到1962年有 8000多名中国人在苏联学习生产技术,11000多名中国大学生和研究生在苏联的学校学习,苏联政府承担了他们的一半学习费用。此外,通过科技合作系统,1500名中国工程师、技术人员和学者去苏联了解科学技术的成就和生产经验。
与苏联援建工业项目相关的留学针对性很强,就是要把苏联援建的“156项工程”建设起来,实现正常的生产和发展。苏联方面相应的接待单位为这些项目培养了各个层次和环节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包括厂长、总工程师、工程师、车间主任、工段段长和工人,以及其他直接参加基建、设备安装、投产准备等企业建设的工作人员。比如,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有173名管理和技术人员在莫斯科的哈伊科夫拖拉机厂接受培训。技术人员和普通工人的短期培训审查也相对较松,人数很多。
留学生的学习内容涵盖工业、农业、军事、地矿、水利、医学、电信、铁道、气象等关系国计民生的所有方面,主要是那个时期国家急需的、实践性强的专业,包括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固体物理、磁学、金属学、半导体、燃烧理论、机械、动力学、声学、电机制造、计算机、冶金等,旨在能够马上解决紧迫的问题。当时,学习基础理论的留学生比较少。一般说,各部门派遣的研究生和大学生考虑选择三四年后急需的专业,而实习生与进修人员则选择当时最急需的专业。


民国也有一批人留学海外(主要是欧、米、日等国,数量也不少),其中大家最津津乐道的就是米国返回的庚子赔款为中国培养的一批留学生,毕竟其中出现了一批世界著名科学家(钱学森也在其中)。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而言,这远远远远不够(土鳖才是最主要的组成部分,航天中也一样,在本文下面的部分我们就会看到)!中国需要的最终目标是建设中国,而不仅仅是去证明我们中国人不比外国人差。


中国向苏联派出的留学人员大多属于工程技术领域,相比之下民国时期的留学生(官派占的比列我就不谈了,还有相当多的克莱登大学毕业的,不过大家一般都华丽的无视了)分布专业(国家当前急需的程度)和人员数量(不仅仅是要高水平科技人员,还要大量的中低级人员),加上两个时期的土鳖数量对比,我们可以说,民国时期中国建设不起来,无法成为一个工业化大国,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一个必然。
但是,光有这些人,还是不够的,这些人组成的金字塔中间层也还有很多空缺,更不要说还缺一个宽大的基础。于是,中国航天的土鳖出现了。


土鳖们可以说早期一点都不出名(除了极个别极优秀的人),因为他们上面有英米海龟和苏毛海龟两层,这两层的海龟都是从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而当时中国的大学水平相对于国外的好大学,相差太远(虽然其中会有些归国的大师任教,但相对于国外的一流大学而言,最起码数量上是远远不如的,硬件设施条件更不用谈了),于是在相当长时间中他们一直被海龟们压着,很难冒头。除了卫星,那是因为中国真正决定开始搞卫星时,已无法派出留学人员了,而绝大部分海龟们此时已在其它领域功成名就,加上也不是闲得没事情做,自然不大会选择这个新的任务。如孙家栋后来在卫星上极其有成就,可以说是中国的卫星之父,但当时他在导弹上干的很好,也不想改行,可钱学森把他叫过去,让他改行搞卫星的。于是,我们就能看到早期的土鳖们,基本都是在卫星上冒头的。


但土鳖的重要性可是一点都不低,所有的工作都是土鳖们具体完成,他们组成了从最低级的技术人员一直到中层技术领导。他们的数量相比上面的海龟们可是多N倍,如:
国防部5院从开始组建,钱学森就从各个高校、各地选拔大学生到5院,到5院建立时,就有156名大学生了。在1960年苏联专家离开后,又立马从全国选拔人员,导致5院一下从几百人扩大到上万人。


其实,土鳖才是决定中国航天的关键。


直到80年代,海龟们实在是已经太老了,而中国又有快20年没有从米毛两家获得航天留学人员,于是土鳖们开始纷纷冒头,给人的感觉就是一夜之间出现在航天舞台上,开始他们绚丽的表演。而很难有人知道,他们为这一天已经等待了太久太久的时间。就是80年代冒头的土鳖,大部分还是新的土鳖,最早的那一批土鳖,大部分也太老了,得不到他们加入航天那天就开始梦寐以求的舞台。
而新的土鳖,看他们开始绚丽表演的年纪,我们会惊讶于他们的年轻,他们居然和当年的海龟们在航天大舞台上开始绚丽表演的年纪差不多,甚至还年轻,要知道,这可不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初期了,而一般说来,向成熟发展的行业,年轻人是很难出头的。他们表演的还不赖!我个人认为,这才代表中国在航天上能真正的独立自主了。


我们来看看他们(老的土鳖)中的最最主要代表人员(他们的资料太难查找了,毕竟名气不如前面的大。主要是火箭和地地导弹相关的人员,简单介绍,信息来源官方介绍,为紧扣题目有所删减)吧:


谢光选:
1942年,考入重庆兵工学校大学部。
1957年3月,调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60年出任第一研究院总体部五室主任、总体部副主任。1962年底,任东风二号导弹总体主任设计师。1977年后出任长征三号火箭总设计师。


王德臣:
1957年从北京航空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原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
1962年3月任火箭总体部结构组组长。先后担任远程运载火箭、长征二号、长征三号甲、长征二号捆绑式火箭、新型运载火箭的总设计师。


刘竹生:
1963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导弹工程系,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强度研究所。
在中国第一代捆绑火箭“长二捆”中研究成功的助推器、捆绑分离技术。现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长征二号F”火箭系统总设计师。


张恩昭:
1960年从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动力系毕业,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第三设计部工作。
60年代后期独立完成了我国第一台双组元姿控发动机的总体设计。60年代末任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上面级发动机研究室主任、主任设计师。60年代末开始任变推力发动机的关键技术研制技术总负责人。70年代未80年代初,任长征四号火箭三级发动机主任设计师。任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副总设计师。90年代初,任中国新一代重点型号液氧煤油发动机(长征5的液氧煤油发动机)主要负责人。


孙凝生:
196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控制系,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工作。
火箭控制专家,参加了我国几乎一半以上火箭的研制发射工作。长二捆火箭和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火箭系统副总设计师。


邢球痕:
1957年哈军工炮兵工程系固体火箭武器专业毕业,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火箭发动机研究室工作。
1959年9月,作为组长承担起固体火箭推进器的研制任务。
他可以说是中国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奠基人之一。基本上中国火箭导弹的固体发动机都和他有关。


李相荣:
1964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学院火箭专业,加入航天部门。
在“长征三号”的研制中有突出贡献。先后担任了长征四号A火箭副总设计师、长征二号丁火箭副总设计师、载人飞船921-3副总设计师,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总设计师、总指挥。
PS:此人是朝鲜族,1941年出生在韩国庆尚北道,1942年随父从国外归来。这次棒子的罗老号,背后就有他的身影(传闻是棒子找中国要求帮助---当然是出钱的,中国派了他和另一个人去做技术支持---也可以说是去当太上皇,也因此罗老号的第二级发动机是在上海航天局生产---挣外快),不过由此也证明,光一两个顶尖专家对于航天这么大的舞台也是没用的。


王礼恒:
1962年上海交通大学工程力学系火箭发动机专业毕业,入国防部第五研究院三分院,从事火箭发动机的研究。
长期从事导弹动力研究和航天工程管理。1965年后,任型号液体发动机总体工程组组长。70至80年代,他和同事们突破发动机的相关关键技术。1999-2002年任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


范士合:
1956年北京工业学院火炮专业毕业,入国防部五院工作。
任过长征三号火箭的第二任总设计师,


龙乐豪:
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自动控制专业,分配到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第一总体设计部工作。
70年代任长征三号火箭总体主任设计师,主持和参与火箭的总体设计工作。1986年与1989年先后任长征三号甲火箭副总设计师与总设计师,1991年任长征三号甲、乙、丙火箭总设计师与总指挥。


曾广商:
1959年毕业于北京航空学院自动控制系,被分配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工作。
   主持研制了用于弹道导弹和大型运载火箭推力矢量控制的16种伺服机构系统,以及百余种适宜于集成化、整体化和机电一体化的伺服动力、控制、测量器件。将控制技术、火箭发动机技术和微电子技术融于一体,使我国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推进到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航天推力矢量伺服控制技术主要开创者之一。



说实话,土鳖在航天这个大系统中就是我们大家常说的螺丝钉,就是幕后的英雄,他们在相当长时间中被海龟们的耀眼光芒所掩盖。不过,任何大一点的工程都这样,耀眼的只是站在上面的极少数人。我当年在雷达厂的设计部门,30多个设计师中,耀眼风光的也就是那几个总师。工程技术人员一定要明白这一点,千万不要埋怨,这是正常的----古今中外都如此,也是合理的-----工程项目客观决定的。要耀眼风光,就努力吧,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学习总师们的领导能力,学会和上级打交道,这样才能最终站在那个位置。


在中国的航天中,还有一批土的掉渣(超过大家想象)的土鳖,他们没有上过大学,有些还是土八路。可他们却通过工作和学习,成长为航天的专家(任中、基层技术人员的就更多了)。
我们就来看他们中的最最最主要代表(他们的资料太难查找了,名气比上面的土鳖还差。选的是火箭和地地导弹相关的,简单介绍,信息来源官方介绍,为紧扣题目有所删减):


李占奎:
1952年中学毕业后被破例保送入航校。
   1958年,被选拔到国防部五院一分院。从设计员升任为组长、副主任、主任、副总设计师。担任过“长二捆”火箭副总设计师,1993年任长征二号丙火箭第三任总设计师。


这可是航天呀,这在其它国家是完全不可想象的。但这就活生生的存在中国航天中。
这样土的掉渣的土鳖,当时在国防工业(其实民用工业也一样)中其实是很常见。我在雷达厂工作时,就有几个很老的总设计师是这样的土鳖(有的是当工人读夜校出身,有的是当兵出身),但他们的能力绝对不可小看。
这样的事情,从一个侧面表明中国当时在各个方面是如何的缺乏人才,中国的工业化之路(也包括航天)是多么的艰难。


PS:
现在中国又有大批留学人员(数量高达数十万近百万,数量现在还在增加),其中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回国了,在各个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他们已经不可能像他们的前辈一样辉煌了(相对同时期的对比),因为现在土鳖的水平相对于以前土鳖和海龟的差距(大家的中坚层,不谈个别的,否则土鳖中也有牛X的一沓糊涂,在世界上数一数二,海龟中也有克莱登大学毕业的)已经大为缩小了,但土鳖的数量太大了。
真正内在支持、决定中国科技发展的,已经变成土鳖了,这才是中国成为大国,能向着超级大国迈进的关键因数(我希望能在我有生之年看到变成)。
量变导致质变,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转帖自网络,斑竹如果发现重复或内容行文不合要求,请删贴!
PS:该文作者很风趣,讲的通俗易懂,虽然里面很多数据和典故不一定完全真实和准确,但我们看整体即可,不用细枝末节的穷追猛打。很赞成文中的两句话“钱学森本人从航空跳槽到航天才是中国航空最重大的损失”和“真正内在支持、决定中国科技发展的,已经变成土鳖了,这才是中国成为大国,能向着超级大国迈进的关键因数”。
作者天才!!
很通俗易懂,我等小菜又能学习下了,多了解下了。[:a5:]
他本人从航空跳槽到航天才是中国航空最重大的损失!!!

=================================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我顶~~~~~~~~
liaomap 发表于 2009-11-1 19:32
附议~~
看到钱老有张在美国的照片居然穿戴美国军服,这就不难理解老美为什么不放人了。
钱老走好。。
这文章收藏了。
看过很多,但还是要顶!
另外文风很轻松,很容记住,跟钱老学的?
好文,要顶!大家都来看看,才能明白钱老的重要性。
但是一场文革伤了很多海龟的心
哥廷根是20世纪初最NB的大学,不是之一
现在怎么出不了这样的大师?
不错的文章,刚刚看完,学习了
dgsrpcb888 发表于 2009-11-1 20:26
不是伤了很多,而是伤了几乎所有的真正有本事、有抱负的自然科学方面的科学家。
成心想捞票子、镀金的那些家伙除外。。。
但是一场文革伤了很多海龟的心

-------------------

不准确

搞钱老这个的同行基本上没影响.
龙空,青铜大立人的帖子,现在有变坑的危险。。。。。
那我不明白,为什么中国有这么牛逼的人了,但整个60、70年代落后人家这么多,仅仅是解决了火箭的有无问题.导致了到如今的差距.
PS:是不是因为当时重点是搞导弹啊?还是现在老讲的中国的底子薄啊?


21# 乾烈龍


技术的断层.基础的断层.人才的断层.观念的断层.

如果你仔细看楼主的长文的话,你会发现,楼主文中所指的所有航天专家到60年代那批时,就已经断层了.70年代很少,80年代很少....如果60年代那批退下后,国家航空口的人物会大规模突然性的年轻化.

其它军工行业也是如此,你可以把我们的军工业捋一边.原因不用说吧.

21# 乾烈龍


技术的断层.基础的断层.人才的断层.观念的断层.

如果你仔细看楼主的长文的话,你会发现,楼主文中所指的所有航天专家到60年代那批时,就已经断层了.70年代很少,80年代很少....如果60年代那批退下后,国家航空口的人物会大规模突然性的年轻化.

其它军工行业也是如此,你可以把我们的军工业捋一边.原因不用说吧.
首先向森哥(我们对钱老的昵称,无一点不敬)致敬!!!

LZ分析的没错,森哥不但是世界级的空气动力学大师,而且是经典控制论的鼻祖,现在我就在学控制基础。

就是这个工程控制“基础”让我们发疯,太TMD难了!明天,就是明天,我要上这科的第一节课,老师说,你们先把积分变换书带过来,先学数学,晕死,大一学的高等数学完全不够用了,复变函数和积分变换上个学期不知道我怎么混过来的。

教我们控制基础的老师姓刘,人送外号“刘一半”,我们班长打听了一下,他说,这个控制论很好学的啊,你们挂科率估计60%左右吧!

森哥就是森哥,神一样的人物啊!!!
超级潜水员上浮,哪位给个链接,放狗没搜到原文
乾烈龍 发表于 2009-11-1 20:45

钱老这种大师级人物 对于当时的中国是最最重要的, 钱老就是适合解决有无的问题,而优劣的问题靠的是整体的工业基础,这个就不是一个人,一群人能解决的了的,而是要靠几十万人甚至几百万工业人员共同努力

换句话说,就中国当时的工业基础,你来100个冯·布劳恩,月亮还是上不去。
25# 豆浆油条
如果钱老投身的是航空发动机领域,那今天TG的航空水平。。。
钱老在JPL的照片
纠正一个错误钱老在创立JPL
的时候是admin ,不是主任-director 【历届实验室主任】
  1938至1944 西奥多 冯 卡门博士 Dr. Theodore von Karman
  1944至1946 弗兰克 马利纳博士 Dr. Frank Malina
  1946至1954 路易斯 杜恩博士 Dr. Louis Dunn
  1954至1976 威廉姆 皮克林博士 Dr. William H. Pickering
  1976至1982 布鲁斯 穆雷博士 Dr. Bruce C. Murray
  1982至1990 勒夫 阿兰博士 Dr. Lew Allan Jr.
  1991至2001 爱德华 斯通博士 Dr. Edward C. Stone
  2001至今 查尔斯 埃拉奇 Dr. Charles Elachi
看了今天的报纸上还登载了一个事情,那就是今年某月的时候,2把手去钱老家拜访顺便汇报现今科技发展情况的时候,钱老对2把手说了句:为什么现在国内培养的“科技”人才没有出现2个,更没有能出来带领某个领域的大能。。。。。具体的记不起了,谁有今天的成都商报可以找来看看。
没有后继的人才,这才是钱老走了之后TB最大的悲哀。
那个年代算不算近代我华夏大师最多的年代呢?看看现在,差距啊
TXWZH2781 发表于 2009-11-1 21:13

没错 , 科学技术方面多多 , 思想文化方面也是多多

现在,呜呼!!! 哭会儿先


30# TXWZH2781


现在一个新学科新领域出来大家都和狼一样扑上去的
手快有手慢无,豆丁文章满天飞,和过去独占鳌头的情境哪能一个样子
应该会有同等学识的牛人,但是不大会有那么突出的大牛了
~~~~~~~~~~~~~~~~
转此文原作者一句发言:
当年两弹(导弹和原子弹)结合时,这个操作是极其危险的,操作员操作一旦出问题就后果极其严重,甚至会将整个基地炸上天。其他人都撤离了,然而钱学森却和基地负责人站在几米外,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说明他的伟大之处了。每次一想到这一幕,都不得不热泪盈眶。

30# TXWZH2781


现在一个新学科新领域出来大家都和狼一样扑上去的
手快有手慢无,豆丁文章满天飞,和过去独占鳌头的情境哪能一个样子
应该会有同等学识的牛人,但是不大会有那么突出的大牛了
~~~~~~~~~~~~~~~~
转此文原作者一句发言:
当年两弹(导弹和原子弹)结合时,这个操作是极其危险的,操作员操作一旦出问题就后果极其严重,甚至会将整个基地炸上天。其他人都撤离了,然而钱学森却和基地负责人站在几米外,没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说明他的伟大之处了。每次一想到这一幕,都不得不热泪盈眶。
钱老传也应该这么写。
线上无限的敬仰 与崇敬~~~!!![:a15:]
一头雾水 发表于 2009-11-1 20:49
http://bbs.seu.edu.cn/wForum/dis ... troGeo&ID=11066
这是刚搜的,关键词“冯布劳恩 科罗廖夫”
钱老的学术水平和战略眼光,就是在现在也很难找到,哎,岁月不留人
{:3_85:}从纽约直接大到巴黎的巡航导弹的轨迹?
豆浆油条 发表于 2009-11-1 20:48
学理科,一定要把数学基础打扎实,要多练习多总结。过来人的教训
很赞成文中的两句话“钱学森本人从航空跳槽到航天才是中国航空最重大的损失”和“真正内在支持、决定中国科技发展的,已经变成土鳖了,这才是中国成为大国,能向着超级大国迈进的关键因数”。
whucsm 发表于 2009-11-1 21:03


著名的钱学森弹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