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则故事很假,却被当作励志的经典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5:07:03
不断在各类期刊里见到这个故事,网上也有,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出这又是一个国产末流煽情写手编造的励志故事?希望超大的战友能指出故事的漏洞,起码,我觉得最少有两点是完全不符合历史情况的,但我先不说,想必网友们能找出更多胡编乱造的痕迹来。
   -----“青年时期的洛克菲勒学历不高,也不会什么技术,他在一家石油公司做着每天查看生产线上的石油罐盖是否自动焊接封好的工作,当装满石油的桶罐通过传送带输送至旋转台上时,焊接剂从上方自动滴下,沿着盖子滴转一圈后,作业就算结束,油罐下线入库。他的任务就是注视这道工序,从清晨到黄昏,过目几百罐石油,每天如此。没几天,这单调的工作便令他厌烦,他很想改行,却又找不到别的工作,只好坚持做下去。经过反复观察,他发现罐子旋转一周,焊接剂共滴落39滴。他突然想到:如果能把焊接剂减少一二滴,是不是会节省生产成本呢?一番试验之后,他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该机焊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质量缺乏保障。于是,他又接着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没得说,公司非常满意。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采用了他的焊接方式。新机器节省的虽然只是一滴焊接剂,却每年为公司节省5亿美元的开支。后来,这种善于思考的精神,使洛克菲勒成为美国工业界第一代亿万富豪”不断在各类期刊里见到这个故事,网上也有,为什么大部分人看不出这又是一个国产末流煽情写手编造的励志故事?希望超大的战友能指出故事的漏洞,起码,我觉得最少有两点是完全不符合历史情况的,但我先不说,想必网友们能找出更多胡编乱造的痕迹来。
   -----“青年时期的洛克菲勒学历不高,也不会什么技术,他在一家石油公司做着每天查看生产线上的石油罐盖是否自动焊接封好的工作,当装满石油的桶罐通过传送带输送至旋转台上时,焊接剂从上方自动滴下,沿着盖子滴转一圈后,作业就算结束,油罐下线入库。他的任务就是注视这道工序,从清晨到黄昏,过目几百罐石油,每天如此。没几天,这单调的工作便令他厌烦,他很想改行,却又找不到别的工作,只好坚持做下去。经过反复观察,他发现罐子旋转一周,焊接剂共滴落39滴。他突然想到:如果能把焊接剂减少一二滴,是不是会节省生产成本呢?一番试验之后,他研制出37滴型焊接机,但该机焊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质量缺乏保障。于是,他又接着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次没得说,公司非常满意。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采用了他的焊接方式。新机器节省的虽然只是一滴焊接剂,却每年为公司节省5亿美元的开支。后来,这种善于思考的精神,使洛克菲勒成为美国工业界第一代亿万富豪”
还有这个故事,一看就是军盲的作品----二战即将结束,一架英国战机在敌占区执行任务时不幸暴露了目标,德军高射炮齐发,很多炮弹击中飞机,有的炮弹甚至直接打进了油箱。飞行员想,自己的生命就要走到尽头了。但这些炮弹在油箱里竟然没有爆炸,真是不可思议。  
    受到奇迹鼓舞的飞行员振作精神,终于冲出重围,安全返回基地。后来技师从飞机油箱里取出了11枚高射炮弹,令人惊讶的是,它们个个完好无损!11枚炮弹被解体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在其中一个弹壳里,有人发现了一张用捷克语写的字条,上面写着:“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原来,这些做过手脚的炮弹是德国军工厂里反法西斯组织成员的杰作。二战期间,他们的空心炮弹救过很多盟军战士。那位捷克工人,在严密的监视下,至少往生产线上放了11枚空炮弹。然而他却内疚地说:“我能做的仅此而已!”他一定觉得自己的力量弱小,对反法西斯的贡献微乎其微。他无法知道自己的成就,更未得到过表彰和感激。但这个捷克工人却默默地努力着,冒死为他人换来生的希望。
德国电影《白玫瑰》里就有俄国女工用自己吃的面包,捏成团,堵进炮弹引信的情结。
不过这是在装引信的工序中,灌装炸药的工序,当时可能也不可能都是全自动的。

洛的故事是一个kaizen的故事,只是当时的币值,省5亿有点假。


防空炮弹靠空中自爆,用弹片杀伤敌机吧?

还留下字条放在炮弹中了,字条上有QQ号码不?

防空炮弹靠空中自爆,用弹片杀伤敌机吧?

还留下字条放在炮弹中了,字条上有QQ号码不?
我都没听过
全部转到辟谣帖子里去。
已经无法辨别真假了  历史就是这样 一方面无可辩驳的真实发展 另一方面留下无数谜团

事物的两面性体现的淋漓尽致
寓言也是假的:D
读者的杰作
互联网发达以后广大县城乡镇青年和大城市一样获取信息 读者之流的销量顿时大减
都是传销公司忽悠人的:D
11枚炮弹被解体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在其中一个弹壳里

感情德国佬的高炮把弹壳连着弹头一起打出去了....而且还完好无损.....
蒋光头的“力争上游”{:3_82:}
都没听说过
读者的小文章
现在嘛也就骗骗小孩子
但是人家说的情深意切呀 :D
额,不对,是编的情深意切啊{:jian:}
听过第一个
最经典的是温水煮青蛙
我还听过FDR中学时因脊髓灰质炎自卑,然后最终小宇宙爆发的励志故事呢。;P
一直以为,“成功学”只对一定智商以下的人才起作用。
再看了一遍 11枚炮弹那个故事里面扯淡的地方真的太多了
造假者太可恶了,电视剧还有“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的说明。
洛克菲勒的故事就说明一个问题:
只要你成功了,自然会有人来神化你。人类还是需要偶像来模仿的
和“ok,china”一类
一桶只能省一滴,按当时的币值,一滴焊接剂值多少,5亿美元得多少桶了,这个公司的年产值是世界GDP的多少倍?:D
多少年来,一直看读者,直到有一天看到某SB言论。
这个也很假,还有很多人去相信!
鹰的重生!

这是一个关于鹰的故事。  

鹰是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一生的年龄可达70岁。  

要活那么长的寿命,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困难却重要的决定。这时,它的喙变得又长又弯,几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开始老化,无法有效地捕捉猎物;它的羽毛长得又浓又厚,翅膀变得十分沉重,使得飞翔十分吃力。  

此时的鹰只有两种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十分痛苦的更新过程——150天漫长的蜕变。它必须很努力地飞到山顶,在悬崖上筑巢,并停留在那里,不得飞翔。  

鹰首先用它的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然后静静地等待新的喙长出来。鹰会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鲜血一滴滴洒落。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  

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了,鹰重新开始飞翔,重新再度过30年的岁月!
回复 25# ttslslyh
[骗小姑娘的。
偶妹被我训过。
深涧悠蓝 发表于 2009-11-7 23:45


    是什么言论?
这种东西和当年的什么卡耐基成功学一个模子里出来的。最近发了一本国人泡制的WHO ARE YOU WORKING FOR,里面尽是这种垃圾,基本的写作模式就是:不要把自己当人看,不要有怨言,想尽办法迎合领导。
balmain 发表于 2009-11-7 09:44


    德军好像没有用引信测合机或者无线电近炸引信吧(似乎20,37一类没有,88以上的不知道有没),近炸不大容易。

   炮弹不装炸药,装填的时候炮手就能知道有没有问题
11枚炮弹被解体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在其中一个弹壳里,有人发现了一张用捷克语写的字条,上面写着:“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

不是有一楼的兄弟说出,我还没注意到这点呢
11枚炮弹被解体后,人们才恍然大悟,弹壳里根本没有炸药。在其中一个弹壳里,有人发现了一张用捷克语写的字条,上面写着:“我能做的仅此而已!”   

这个“弹壳”是不是指弹头的壳,这样还勉强说得过去
德国人有定时引信
但是英国人不会无聊到把未爆弹切开


人家马克思早就说过, 资本家们都是很干净的, 他们的发家史就像一首田园诗那般美妙. :D

也许这就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的另一种形式吧, 只要你有钱了, 自然会有人吹捧你, 即使当时不吹捧, 100年后也会有人吹捧. :D

人家马克思早就说过, 资本家们都是很干净的, 他们的发家史就像一首田园诗那般美妙. :D

也许这就是"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这句话的另一种形式吧, 只要你有钱了, 自然会有人吹捧你, 即使当时不吹捧, 100年后也会有人吹捧. :D
不说高炮炮弹是靠弹片杀伤的,一架战斗机能被直接命中11发,不知道是开什么光环了。
呵呵,来讨论的网友还真不少哈,谢谢捧场!
第一则关于洛克菲勒起家的故事,我是在2005年看到的,当时虽然对老洛克菲勒没什么研究,但直观上发现有两点是不符合历史的。
1、节约5亿美元成本的问题,老洛克菲勒在1920年代去世,资产也不过10亿美元左右,已经是世人瞠目的超级大富豪。那么在他年轻时,靠一滴焊接剂就能每年节约5亿美元的美孚石油公司,是不是可以买下整个地球?作者显然觉得5亿美元在当今是一笔可观的大数目,但不知道在1860、1870年代这笔钱是大到不可想象的。
2、本人对工业自动化没什么研究,但这种自动焊接技术,能在洛克菲勒还是个小毛头的时代就普及,还是觉得为时太早,估计作者是在看见某个汽车生产线上焊接机器人疯狂工作时,突发奇想,编造了洛克菲勒起家的故事。还有就是,我到现在也不明白这个“焊接剂”是什么东东?融化的焊锡?
后来为此专门在网上收集了洛克菲勒的资料,才发现,这个勤奋自律的奸商,是美孚石油公司的创始人,压根就没有什么一开始给别的石油公司打工,看着焊接机自动工作的经历,其实,他投身石油行业时,全世界还没有几家石油公司,要不也就不会有他发大财的机会了。
关于第二则故事,也是在前几年从某个大众杂志上看到的,当时还和别人为其内容的真实性,讨论到争吵的地步,没办法,和我争论的家伙压根就是个军盲,坚决认为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我当时反驳的理由是:即使中弹的是当时英国空军体型最大的“兰开斯特”,打中它的是德军高炮系列中口径最小的20毫米炮弹,11枚打进飞机油箱里,飞机还有无飞回去的可能性。当然,我当时没能说服我的军盲朋友,因为他一点都不懂,我很失败![:a10:]
鱼缸养龙 发表于 2009-11-8 12:24


    可以具体计算一下。每桶省一滴就是5亿美元,那全部39滴就是近200亿美元,也就是说公司每年焊接剂的开销就是200亿美元。而焊接桶盖这样一个小工序在整个石油生产成本中占的比例怎么也不会超过1%吧,按1%算公司每年的生产成本就是20000亿美元。而1860、1870年代按购买力美元币值至少有现在几十倍,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又只有现在的多少分子一。20000亿美元是当时全世界多少年的GDP了。
综上,这个作者是数学盲+经济盲+历史盲,整个就一傻冒:D

PS:这里说的洛克菲勒年轻时打工的公司应该不是美孚吧,美孚是他自己后来创立的
都是出自读者的骗人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