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宝岛之魂:历史经典照片的幕后故事(组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7 20:11:16
珍宝岛之魂:历史经典照片的幕后故事(组图)
2006年12月19日 10:34北京晚报

1970年春,照片被加注上毛主席语录:“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后制成年画,广为发行。
在摄影界,胡宝玉的名字如雷贯耳、无人不知。如果提起他的作品那就不只限于摄影界了,不谦虚地说,全中国的人都不会陌生。挂一漏万,就拿“珍宝岛之魂”这张照片来说,40岁以上的人都会印象深刻。30多年前,此幅经典佳作曾被加注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制成年画,像过节的桃符一样走进千家万户,“保佑”人们幸福安康。在过去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年代里,摄影作品从不标注作者姓名,老百姓想了解照片的出炉过程也难。前不久,记者有幸见到了原解放军画报著名记者、已76岁高龄的胡宝玉老人,重温起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岁月。
珍宝岛前线冷枪冷炮不断
胡老身体结实,精神矍铄,上五层楼一气呵成,比年轻人的步子还快。不用说,这得益于50年摄影生涯练就出来的“铁脚板”。作为军事摄影记者,胡宝玉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从荒无人烟的高原哨所到惊涛拍岸的海防前线,无不是他取材的最佳去处。50年来,胡宝玉拍摄的照片数不胜数,而回首过去,他近乎苛刻地仅挑出八九张比较满意的作品,其中就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可见摄影家对这幅作品的偏爱。
记者“不客气”地直奔主题:“这张照片是不是摆拍?效果怎么如此之好?”胡宝玉严肃地说:两军对垒生死考验、那可不是作秀的地方。战地记者追求的就是视角独特,快速捕捉瞬间风云。让战士们停止战斗,重新摆拍不成了笑话?再说,摆拍的效果很难真实。
珍宝岛,美丽而纯洁的名字,听起来就是那么神圣而不容玷污。上点年纪的人对上世纪六十年代爆发的那场珍宝岛战斗都会刻骨铭心,这场冲突让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做好一切打击侵略者的准备之中。这张照片就是在这样一个中苏关系降为冰点,两国边境线最为紧张的背景下拍摄的。1969年3月,由于我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抵抗和全国人的大力支援,中国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卫了领土完整,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前线的动人事迹和获胜消息拨动着胡宝玉每一根兴奋的神经,他下决心一定要把战士们气冲霄云的英雄气概通过照片表现出来。战斗尚未完全停止,硝烟依然密布,胡宝玉就急忙奔赴前线。1969年5月28日,胡宝玉登上了神往已久的珍宝岛,此时的前线危机四伏、剑拔弩张,两国边防部队子弹上膛,严阵以待,冷枪,冷炮不时响起。双方的巡逻队在对方眼皮底下不间断巡逻,大有战斗一触即发之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虽已是5月底,可珍宝岛之春仍然风寒料峭、冰水刺骨,战士巡逻时还要穿着棉衣、雨靴。胡宝玉出没在第一线,努力捕捉最真实、最具表现力、最有代表性的时刻。

胡宝玉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照片起初受到“冷落”
6月1日早晨,天气阴冷,空中飘着蒙蒙“雪雨”,胡宝玉捧起心爱的“罗莱”相机,迅速调好光圈,提前进入工作状态。那时胶卷供应限量,没有“浪费”的余地,多年的战地生涯让胡宝玉练就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力求一次拍照成功。胡宝玉踏着侵肤刺骨的冰水来到小木屋边防站,这时一支解放军巡罗小分队也踏水破冰而来。打头的一名战士身披雨衣,紧握钢枪,器宇轩昂,目光如炬,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警惕地巡视着乌苏里江对岸,生怕放过一点风吹草动。胡宝玉被战士们忘我的警戒状态深深打动。凭借高超的技术素养,胡宝玉目测了一下距离,不足六米!他迅速端起双镜头罗莱相机,按动快门,一幅生动逼真、感情真挚,享誉全国、流芳于世的摄影佳作诞生了。
有意思的是,这张片子起初并没“火”起来,也经历了一个沉寂的过程,直到1969年10月份的全国摄影展上,才引起轰动,各地报刊杂志纷纷抢着刊用。由于当时的国际列车上也有张贴,这张照片的影响力波及到了海外,就是前几年,还有朋友告诉胡宝玉,“珍宝岛之魂”在澳大利亚也频频现身。
过了几天,胡宝玉就匆匆回京发稿了,没有来得及询问那名战士的姓名,然而,天助人愿,悠悠30年后,以照片为媒,通过各方帮忙,这名叫齐贵春的片中“主角”终于有了下落。齐贵春退伍后回到了老家佳木斯,老胡的这张照片让他成为了当地的名人。茫茫人海,沧海桑田,两位老人能够跨越时空阻隔再次聚首,一幅伟大作品的永恒魁力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小叶丹的妻子展示红旗
小叶丹的妻子逃进深山
胡宝玉总结几十年的摄影生涯,常用“两长”来概括。第一个“长”是长征,第二个“长”就是长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30年间,胡宝玉的人生与境界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历练和升华,那就是八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用老胡的话讲,每一次行走都有一份新的收获、一份新的体认。不错,即使是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那样千古流芳的老故事,通过胡宝玉的采访也被赋予新的生命力。1960年12月,胡宝玉在凉山彝族自治区采访时,见到了小叶丹的弟弟古基尼培和杀鸡滴血的沙马尔。古基尼培透露了一段从未公开的凄婉壮美的故事。“歃血为盟”后,刘伯承代表红军授予了小叶丹一面红旗,上书“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小叶丹和彝族人民感激红军以诚相待,十分珍重这份感情,把这面红旗看得比生命还重。
红军走后,国民党军队扑来,小叶丹惨遭杀身之祸。重情讲义的小叶丹死前叮嘱妻子要保护好红旗,要对得起刘司令、对得起红军。一位柔弱的彝族女性,誓承夫志,从此逃入深山。直到1950年,饱受磨难的小叶丹妻子才走出山林,向众人展示了这面倍显鲜艳的红旗。古人讲:一诺值千金,而一位普通的彝族女性只为一句诺言,却不惜以生命的全部去兑付,在民族团结史上奏响了一曲无比壮美的华彩乐章。
长征路上,胡宝玉所遇所感实在太多,很多还来不及消化,就又被新的情感所涤荡。1955年初,走长征路时,在海拔4000多米的雅克厦山顶,惊现一座无名红军战士墓,胡宝玉的内心掀起巨大波澜,人烟罕至的茫茫山峦啊,可曾有人为他上坟?年迈的父母啊,你们是否还在盼着儿子归来?漫山遍野的山花,你们是否曾让英雄感到了孤单?
胡宝玉在长征途中所拍摄的景像人物随着时空变换也越发宝贵,红军工事、标语、毛主席在毛儿盖住过的木楼以及为红军当向导的藏族老人如今都已踪迹不觅,他们的模样不能重现,所幸的是已记录在胡宝玉的镜头里。

当年长征路上的无名红军战士墓,不知尚在否
寻觅汉长城走到罗布泊
1989年,年已花甲的胡宝玉重塑了人生又一次辉煌,那年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望长城》的摄影工作。这可是广义上的长城,不是止步嘉峪关的明长城,而是跨越了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汉长城,胡宝玉长途跋涉,栉风沐雨,整整三年,他沿着长城脚下,一直蜿蜒到罗布泊和楼兰,解读着被湮灭了的汉长城之殇,追寻着民族之魂的足迹。胡宝玉像饥渴的猎人、上满弦的机器,不断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下一幕幕历史风云,品味着一道道世间酸甜。三年中,他先后发表了《玉门关和汉长城》、《进入罗布泊》、《幻觉楼兰》、《黑水国古城遗址》等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胡宝玉一生不求闻达,只求实干,他最信服一句话: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行万里路,拍万张片”曾是胡宝玉立志追求的目标,其实他早就做到了。从1948年担任军事摄影记者开始,他的脚步就没有停歇过。从东北到解放大西南;从入朝作战到珍宝岛前线;从福建海战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从远赴南太平洋到寻觅古长城,山一程水一程,胡宝玉无愧走路最多的军事记者之称谓,而其所拍摄的照片数量也远不是停在万位档上能考量的,很多作品获得了大奖,像反映藏民生活的《打谷场上》获得过柏林国际摄影金牌奖,反映中朝军队友谊的作品《高歌横笛话别情》荣获了1962年匈牙利国际摄影银杯奖。更难能可贵的是,胡宝玉创作热情并没有消退,套用一句名言,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张,在胡宝玉看来,路没有尽头,精彩瞬间永远捕捉不尽。(记者 傅力)
珍宝岛之魂:历史经典照片的幕后故事(组图)
2006年12月19日 10:34北京晚报

1970年春,照片被加注上毛主席语录:“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后制成年画,广为发行。
在摄影界,胡宝玉的名字如雷贯耳、无人不知。如果提起他的作品那就不只限于摄影界了,不谦虚地说,全中国的人都不会陌生。挂一漏万,就拿“珍宝岛之魂”这张照片来说,40岁以上的人都会印象深刻。30多年前,此幅经典佳作曾被加注上“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制成年画,像过节的桃符一样走进千家万户,“保佑”人们幸福安康。在过去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在只讲奉献不讲索取的年代里,摄影作品从不标注作者姓名,老百姓想了解照片的出炉过程也难。前不久,记者有幸见到了原解放军画报著名记者、已76岁高龄的胡宝玉老人,重温起那段令人热血沸腾的岁月。
珍宝岛前线冷枪冷炮不断
胡老身体结实,精神矍铄,上五层楼一气呵成,比年轻人的步子还快。不用说,这得益于50年摄影生涯练就出来的“铁脚板”。作为军事摄影记者,胡宝玉的足迹遍布祖国各地,从荒无人烟的高原哨所到惊涛拍岸的海防前线,无不是他取材的最佳去处。50年来,胡宝玉拍摄的照片数不胜数,而回首过去,他近乎苛刻地仅挑出八九张比较满意的作品,其中就有“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可见摄影家对这幅作品的偏爱。
记者“不客气”地直奔主题:“这张照片是不是摆拍?效果怎么如此之好?”胡宝玉严肃地说:两军对垒生死考验、那可不是作秀的地方。战地记者追求的就是视角独特,快速捕捉瞬间风云。让战士们停止战斗,重新摆拍不成了笑话?再说,摆拍的效果很难真实。
珍宝岛,美丽而纯洁的名字,听起来就是那么神圣而不容玷污。上点年纪的人对上世纪六十年代爆发的那场珍宝岛战斗都会刻骨铭心,这场冲突让全国人民都投入到深挖洞、广积粮、备战备荒,做好一切打击侵略者的准备之中。这张照片就是在这样一个中苏关系降为冰点,两国边境线最为紧张的背景下拍摄的。1969年3月,由于我解放军战士的英勇抵抗和全国人的大力支援,中国军队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保卫了领土完整,取得了战斗的胜利。前线的动人事迹和获胜消息拨动着胡宝玉每一根兴奋的神经,他下决心一定要把战士们气冲霄云的英雄气概通过照片表现出来。战斗尚未完全停止,硝烟依然密布,胡宝玉就急忙奔赴前线。1969年5月28日,胡宝玉登上了神往已久的珍宝岛,此时的前线危机四伏、剑拔弩张,两国边防部队子弹上膛,严阵以待,冷枪,冷炮不时响起。双方的巡逻队在对方眼皮底下不间断巡逻,大有战斗一触即发之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虽已是5月底,可珍宝岛之春仍然风寒料峭、冰水刺骨,战士巡逻时还要穿着棉衣、雨靴。胡宝玉出没在第一线,努力捕捉最真实、最具表现力、最有代表性的时刻。

胡宝玉足迹遍布全国各地。
照片起初受到“冷落”
6月1日早晨,天气阴冷,空中飘着蒙蒙“雪雨”,胡宝玉捧起心爱的“罗莱”相机,迅速调好光圈,提前进入工作状态。那时胶卷供应限量,没有“浪费”的余地,多年的战地生涯让胡宝玉练就了很高的技术水平,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力求一次拍照成功。胡宝玉踏着侵肤刺骨的冰水来到小木屋边防站,这时一支解放军巡罗小分队也踏水破冰而来。打头的一名战士身披雨衣,紧握钢枪,器宇轩昂,目光如炬,两只炯炯有神的眼睛警惕地巡视着乌苏里江对岸,生怕放过一点风吹草动。胡宝玉被战士们忘我的警戒状态深深打动。凭借高超的技术素养,胡宝玉目测了一下距离,不足六米!他迅速端起双镜头罗莱相机,按动快门,一幅生动逼真、感情真挚,享誉全国、流芳于世的摄影佳作诞生了。
有意思的是,这张片子起初并没“火”起来,也经历了一个沉寂的过程,直到1969年10月份的全国摄影展上,才引起轰动,各地报刊杂志纷纷抢着刊用。由于当时的国际列车上也有张贴,这张照片的影响力波及到了海外,就是前几年,还有朋友告诉胡宝玉,“珍宝岛之魂”在澳大利亚也频频现身。
过了几天,胡宝玉就匆匆回京发稿了,没有来得及询问那名战士的姓名,然而,天助人愿,悠悠30年后,以照片为媒,通过各方帮忙,这名叫齐贵春的片中“主角”终于有了下落。齐贵春退伍后回到了老家佳木斯,老胡的这张照片让他成为了当地的名人。茫茫人海,沧海桑田,两位老人能够跨越时空阻隔再次聚首,一幅伟大作品的永恒魁力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小叶丹的妻子展示红旗
小叶丹的妻子逃进深山
胡宝玉总结几十年的摄影生涯,常用“两长”来概括。第一个“长”是长征,第二个“长”就是长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30年间,胡宝玉的人生与境界都经历了一次深刻的历练和升华,那就是八次重走红军长征路。用老胡的话讲,每一次行走都有一份新的收获、一份新的体认。不错,即使是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那样千古流芳的老故事,通过胡宝玉的采访也被赋予新的生命力。1960年12月,胡宝玉在凉山彝族自治区采访时,见到了小叶丹的弟弟古基尼培和杀鸡滴血的沙马尔。古基尼培透露了一段从未公开的凄婉壮美的故事。“歃血为盟”后,刘伯承代表红军授予了小叶丹一面红旗,上书“中国彝民红军沽鸡支队”。小叶丹和彝族人民感激红军以诚相待,十分珍重这份感情,把这面红旗看得比生命还重。
红军走后,国民党军队扑来,小叶丹惨遭杀身之祸。重情讲义的小叶丹死前叮嘱妻子要保护好红旗,要对得起刘司令、对得起红军。一位柔弱的彝族女性,誓承夫志,从此逃入深山。直到1950年,饱受磨难的小叶丹妻子才走出山林,向众人展示了这面倍显鲜艳的红旗。古人讲:一诺值千金,而一位普通的彝族女性只为一句诺言,却不惜以生命的全部去兑付,在民族团结史上奏响了一曲无比壮美的华彩乐章。
长征路上,胡宝玉所遇所感实在太多,很多还来不及消化,就又被新的情感所涤荡。1955年初,走长征路时,在海拔4000多米的雅克厦山顶,惊现一座无名红军战士墓,胡宝玉的内心掀起巨大波澜,人烟罕至的茫茫山峦啊,可曾有人为他上坟?年迈的父母啊,你们是否还在盼着儿子归来?漫山遍野的山花,你们是否曾让英雄感到了孤单?
胡宝玉在长征途中所拍摄的景像人物随着时空变换也越发宝贵,红军工事、标语、毛主席在毛儿盖住过的木楼以及为红军当向导的藏族老人如今都已踪迹不觅,他们的模样不能重现,所幸的是已记录在胡宝玉的镜头里。

当年长征路上的无名红军战士墓,不知尚在否
寻觅汉长城走到罗布泊
1989年,年已花甲的胡宝玉重塑了人生又一次辉煌,那年他参加了中央电视台《望长城》的摄影工作。这可是广义上的长城,不是止步嘉峪关的明长城,而是跨越了两千多年历史长河的汉长城,胡宝玉长途跋涉,栉风沐雨,整整三年,他沿着长城脚下,一直蜿蜒到罗布泊和楼兰,解读着被湮灭了的汉长城之殇,追寻着民族之魂的足迹。胡宝玉像饥渴的猎人、上满弦的机器,不断地举起相机,按下快门,记录下一幕幕历史风云,品味着一道道世间酸甜。三年中,他先后发表了《玉门关和汉长城》、《进入罗布泊》、《幻觉楼兰》、《黑水国古城遗址》等作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胡宝玉一生不求闻达,只求实干,他最信服一句话: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行万里路,拍万张片”曾是胡宝玉立志追求的目标,其实他早就做到了。从1948年担任军事摄影记者开始,他的脚步就没有停歇过。从东北到解放大西南;从入朝作战到珍宝岛前线;从福建海战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从远赴南太平洋到寻觅古长城,山一程水一程,胡宝玉无愧走路最多的军事记者之称谓,而其所拍摄的照片数量也远不是停在万位档上能考量的,很多作品获得了大奖,像反映藏民生活的《打谷场上》获得过柏林国际摄影金牌奖,反映中朝军队友谊的作品《高歌横笛话别情》荣获了1962年匈牙利国际摄影银杯奖。更难能可贵的是,胡宝玉创作热情并没有消退,套用一句名言,最满意的作品是下一张,在胡宝玉看来,路没有尽头,精彩瞬间永远捕捉不尽。(记者 傅力)
向无冕之王致敬!
5555555555,我找不到说辞了,大家来帮忙顶下.:') :')
照片被加注上毛主席语录:“提高警惕保卫祖国”后制成年画,广为发行。

毛主席语录:“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记得《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描述的,那会儿的小孩都“盼”着中苏开战!;P
保卫祖国的英雄,赞!
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