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故事】再忆珍宝岛战役爆发之后祖父在东北的转进之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5 16:56:43
转帖:http://www.cctvdream.com.cn/bbs/ ... &extra=page%3D1


首先声明,您可以把这个当做一个短故事来看,肯定里面会有不准确的地方,因为我也是根据刚过世的祖父曾经回忆的内容来写这个帖子的,祖父时任黑龙江农垦系统某农场(原铁道兵某师)干部,恰好比较完整的经历了这一事件,本文完全是用祖父的视角来向大家阐述这样一段故事,如果有不详实的地方,我也没有办法,如开头所说,因为我也是根据刚过世的祖父曾经的回忆内容来写这个帖子的,因此转述大于写实,本身我也是知道这些内容因为祖父记忆的混淆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所以言语间如有得罪之处,还请各位海涵。

 首发本人新浪博客。

 中苏边界珍宝岛冲突事件后,苏军明显吃亏发誓进行报复,苏方在中苏边界东段、中段、西段相继挑起事端,并部署重兵,包括了几个战役火箭师及精锐航空军以及陆军机械化部队和若干数量的克格勃边防部队,其中不乏从二次世界大战中走来的众多功勋卓著的近卫部队,作战针对方向就是我国,两国紧张对峙情绪加剧。国内正值文革,中央决定扩大三线建设,军工企业落实“三散洞”(三线分散钻山洞)原则,并向军队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要求, 随着一号命令下达,全国人民都要准备打仗。

 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有人曾用“深挖洞,广积粮”或是“提高警惕,准备打仗”来大致形容当时的情况,其实情况远比形容的要复杂许多,当时为战争所做的准备远不止这些,比较直接的就是后方大量训练民兵,解放军扩军人数达到顶峰,也包括了疏散中央机关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其他城市,以及边防上的一些必要措施和工作。

 而做为“工业基地”和“粮仓”的黑龙江省一线军垦农场及其他民兵单位,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备战行动,各军垦农场(师级或团级单位)开始统一向广内疏散家属,民兵单位展开训练,尤其是在反坦克和反空降训练上,声势浩大程度不亚于华北某些地区,少部分拥有炮兵(多为库存)的军垦农场则是将炮兵部队组织起来进行训练,随时准备部署到第一线迟滞苏军进攻,我的祖父,当时有幸参与其中,作为负责疏散家属的干部之一,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关系稍微缓和。



 据称是由于“铁列克提事件”的刺激,我国本来就很紧张的战备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事件发生后,武器下发到各民兵单位及武装知识青年点,相关由各兵种局印发的材料也陆续下发,进入冬天之后,一线民兵单位及武装知识青年陆续开进前线备战,我爷爷当时所在的军垦农场前身是光荣的铁道兵某师,响应祖国建设北大荒的号召全师集体专业至某地负责建设,该师配有加农炮营一个,配属师各民兵单位应急使用,各基层基干民兵及农场干部平时也有组织军事训练,在接近边境某地一线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使命,也就是说,苏军火力准备结束之后,如果该营存在,就要准备向苏境内开炮并尽可能对入侵苏军机械化部队进行炮击,起码预案上是这样确定的,现在看来却是极不可能的东西,但在当时,这样的番号是很多的,几乎都是民兵,而这些民兵几乎多数都来自于留守的各农场干部。此外,武装知识青年下发武器进入前沿,除了火线布雷之外,40火及弹药下发到各正副射手,作为血肉长城迟滞苏军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开进。当时大有人人抱定必死之心的势头,部分民兵单位及武装知识青年在前线待命时间达数日,靠的就是后方的油炸馒头度日,这是后话。



 说来奇怪,我的祖父当时在某军垦农场也算是有一定军事背景的干部,起码打过仗,在解放战争后期及西南地区剿匪作战中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是未能被采用,而是让他负责向后方疏散家属,作为负责疏散家属的干部之一连续奔赴两地,一班火车走了,另外一班火车回来继续拉人,这段时间也是最为紧张的时间,到处都在传“老毛子”(苏军)要打进来了,部分城市甚至也组织了基干民兵部队准备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打游击”或是“反空降”除此之外,传的更广的莫过于放弃牡丹江,七台河关门打狗的此类东西,而祖父当时,依旧在黑龙江某地到北京的铁路线上奔波,一个车皮到了丰台站,下人配合站上人员编组后,又得随其他车次返回东北,直到最后一批家属疏散进入关内,也就是我祖母及我父亲那批。

 这里需要说的是,疏散家属的转进之旅中的一些情况。

 客车车皮几乎是挂满了的,属于满载荷,每一节车厢都是人,人挤人,包括厕所的洗脸池子以及行李架,甚至是座位低下都是人,可以看出需要疏散的家属数量非常多,而且都是拖家带口,虽然行李并不是很多但都是非常要紧的东西,祖父随最后一批家属入关时是与祖母和父亲一起的,父亲当时年幼,背着个小包在唯一能够坐下喘气的地方坐着,其他地方都是人挤人,前一分钟放脚的地方,你一抬脚,后一分钟那地方就不是你的了,情况就是这样的。

 到了丰台站编组分流后,情况要好的许多,祖父当时领着祖母和父亲返回四川老家,途中见闻也是与珍宝岛战役后的形势有关的,我们一会接着讲。



 下面我们回到东北某地。

 某前线连队阵地,我的一个远亲,也是该连队的40火射手之一,正在打盹,后方送的油炸馒头的够吃了的,武装知识青年们在更后面的地方,并不指望他们能起多少作用,包括这个远亲自己,也都只是在战争爆发后迟滞苏军铁骑的第一道血肉长城,以及后方的若干城市。

 当时传的谣言非常多,比如兴安岭一线有空军机场,战时必要可由沈阳军区部队军线联络空军航空兵进行支援,或是说兴安岭某几地某几地有导弹基地,可将导弹打到苏联境内,传的最多的莫过于七台河关门打狗和放弃牡丹江,后者是已经肯定了的,但是前者,这么多年来也是我一直在追寻的东西,如果发生,那将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场钢铁交锋。

 好在这些东西终究只是发生在苏军总参和我军总参的推演当中。

 祖父转进途中遇到的学军队伍。

 这支队伍记不清祖父是在哪里遇到的了,据说是在东北某火车站加水时碰到的,从某地前来的“学军”队伍正好也在火车站整顿,估计是要回大城市去了,祖父的形容这群人活脱是另一群解放军,只是不拿枪,据说都是打着绑腿,个别部队子弟还穿着国防绿,有武装带,边走边唱语录歌,非常活跃;也都是些学生崽子,热情是有的,真打起来估计也如当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踊跃参军的学生一样,空有一腔血勇,到头来只能送死的份。

 这样的学军队伍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多数还都是些大学生。

 既然提了学军队伍,这里就多提了下基干民兵和武装知识青年。

 这些人向来都是不缺乏热情而且“武装整齐”的,不少人之前就是工人或者学生,转轨后必然拿起枪训练,与解放军一些部队一样,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喜欢喊上几句如“练好铁脚板,踩死帝修反”等鼓动性口号,或者是憧憬着用自己的铁脚板去踹翻苏修的乌龟壳。

 而基干民兵则多数是一些厂矿机关的职工,先前都有部队服役的经历,出身好,个别还有战争背景,作为基干,带领其他民兵训练作战,起的也是骨血作用,但是作用不会大,也不会小。

 这些都是当年的血肉长城之一。

 接着说我祖父祖母及父亲回到四川后看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事实上这也是早年祖父与我闲谈时我记下来的一些东西,可能会有不准确,如果在这里不能如实的将其中一些内容告诉各位,我宁可不写,内容不多,因此只能是写到哪里算哪里了,各位见谅。

 当时祖父去四川成都某县拜访老友,途径一地,整块平地上都是训练的民兵,不同的是这些民兵也是发放武器的,着军装只是没有红领章,发放的武器也比较老旧多为国内战争时期缴获的武器。

 他们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自称是“接收部队”,说到这里我的疑问来了,祖父给我的回答是这些人自称是接收苏联被解放地区的部队,甚至还要担负早期组织地方政府的任务,我一直觉得这才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自保尚成问题,谈何“解放?”也许这只是那个年代所存在的特殊热情和乐观态度吧。

 但是这些自称接收部队的家伙们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有人说秦岭一线都是这些家伙,只等打响后几路纵队杀到莫斯科来着,不过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明目张胆的“接收部队”训练,更像是在唱空城计。

 半瘫痪的农场工作和全民皆兵的必死班哉。

 这个来形容当时的部分靠近边境线的军垦农场,连队以及各团应该是最为合适的,军队当时也是在修洞搞战备,地方上则是交砖坯修防空洞,而东北最前线的军垦农场及一些前线连队或是各团来说,对这些东西应该是无爱的,用玩WOT的一句话来说,这些就是一波流,开打就准备死磕的主,修不修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倒是一些靠后的城市,搞了不少这样的工程,不过那一年的时间里农场的工作应该是瘫痪或者半瘫痪的,毕竟全国都在搞这些。

 某干部在参观东北某大城市人防工事后回到农场曾经形容里面可以走汽车,甚至是开坦克,个别人开进去算个什么,可见在这上面花的功夫也是很多的。

 但那时,已经逐渐松下来了,战争也就真的没有来。
 需要说的是这一年父亲在四川读了小学,就上了一个学期就跟随祖父祖母回到了东北。

 再之后,中苏两国全面、大规模战争终没爆发,既没有几路纵队直插莫斯科,也没有疯狂伊万们兵临北京城下,两国边境又恢复了平静。而老铁道兵及黑龙江各军垦农场系统及地方民兵单位和武装知识青年们在这段时间内所铭记住的,不应该就仅仅是战备那么简单。

 边境恢复平静之后,各农场工作逐步开展,生产建设开始恢复,逐步回到了以前的轨道,但是民兵训练依旧是没有松懈的,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紧了,谁知道战争哪一天会来临。

 这一和平,就和平到现在。

 苏联也解体许多年了。

 说说当时武装知识青年和基干民兵以及各农场留守干部及所属民兵的真正后盾。

 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兴安岭空军航空兵部队更不是什么导弹部队,而是不怕死的,敢去死的,无畏的,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苏修的全中国人民,以及驻守在内蒙古及东北各省的沈阳军区部队,北京军区部队中的各个军,师级单位,这些人才是血肉长城们的真正后盾。

 人民全部团结起来的国家才是无所畏惧的。

 

 仅以此文。
 献给那段热血激昂的岁月,以及那些消逝在岁月中的老爷子们。 

 又及,众多关内部队及单位厂矿当时情况不详,本文只是写的我祖父当时的一些经历与相关,如对其他当时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与我私下探讨。

 唯一了解的除了东北以外的事情就是某军当时担负燕山一线防务掩护中央机关撤离转移的任务,内蒙一破,燕山危矣,但是东北某地一破,也是可以长驱直入直插帝都的,那个年代才是真正让人觉得热血沸腾的年代。

 长时间的备战让你不知道战争会在什么时候来临。



 (后记:我更认为祖父的回忆不应当是珍宝岛战役爆发后,而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的事情。)
转帖:http://www.cctvdream.com.cn/bbs/ ... &extra=page%3D1


首先声明,您可以把这个当做一个短故事来看,肯定里面会有不准确的地方,因为我也是根据刚过世的祖父曾经回忆的内容来写这个帖子的,祖父时任黑龙江农垦系统某农场(原铁道兵某师)干部,恰好比较完整的经历了这一事件,本文完全是用祖父的视角来向大家阐述这样一段故事,如果有不详实的地方,我也没有办法,如开头所说,因为我也是根据刚过世的祖父曾经的回忆内容来写这个帖子的,因此转述大于写实,本身我也是知道这些内容因为祖父记忆的混淆可能有不准确的地方,所以言语间如有得罪之处,还请各位海涵。

 首发本人新浪博客。

 中苏边界珍宝岛冲突事件后,苏军明显吃亏发誓进行报复,苏方在中苏边界东段、中段、西段相继挑起事端,并部署重兵,包括了几个战役火箭师及精锐航空军以及陆军机械化部队和若干数量的克格勃边防部队,其中不乏从二次世界大战中走来的众多功勋卓著的近卫部队,作战针对方向就是我国,两国紧张对峙情绪加剧。国内正值文革,中央决定扩大三线建设,军工企业落实“三散洞”(三线分散钻山洞)原则,并向军队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的要求, 随着一号命令下达,全国人民都要准备打仗。

 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有人曾用“深挖洞,广积粮”或是“提高警惕,准备打仗”来大致形容当时的情况,其实情况远比形容的要复杂许多,当时为战争所做的准备远不止这些,比较直接的就是后方大量训练民兵,解放军扩军人数达到顶峰,也包括了疏散中央机关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其他城市,以及边防上的一些必要措施和工作。

 而做为“工业基地”和“粮仓”的黑龙江省一线军垦农场及其他民兵单位,也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备战行动,各军垦农场(师级或团级单位)开始统一向广内疏散家属,民兵单位展开训练,尤其是在反坦克和反空降训练上,声势浩大程度不亚于华北某些地区,少部分拥有炮兵(多为库存)的军垦农场则是将炮兵部队组织起来进行训练,随时准备部署到第一线迟滞苏军进攻,我的祖父,当时有幸参与其中,作为负责疏散家属的干部之一,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关系稍微缓和。



 据称是由于“铁列克提事件”的刺激,我国本来就很紧张的战备形势变得更加严峻,事件发生后,武器下发到各民兵单位及武装知识青年点,相关由各兵种局印发的材料也陆续下发,进入冬天之后,一线民兵单位及武装知识青年陆续开进前线备战,我爷爷当时所在的军垦农场前身是光荣的铁道兵某师,响应祖国建设北大荒的号召全师集体专业至某地负责建设,该师配有加农炮营一个,配属师各民兵单位应急使用,各基层基干民兵及农场干部平时也有组织军事训练,在接近边境某地一线被赋予了非常重要的使命,也就是说,苏军火力准备结束之后,如果该营存在,就要准备向苏境内开炮并尽可能对入侵苏军机械化部队进行炮击,起码预案上是这样确定的,现在看来却是极不可能的东西,但在当时,这样的番号是很多的,几乎都是民兵,而这些民兵几乎多数都来自于留守的各农场干部。此外,武装知识青年下发武器进入前沿,除了火线布雷之外,40火及弹药下发到各正副射手,作为血肉长城迟滞苏军机械化(摩托化)部队开进。当时大有人人抱定必死之心的势头,部分民兵单位及武装知识青年在前线待命时间达数日,靠的就是后方的油炸馒头度日,这是后话。



 说来奇怪,我的祖父当时在某军垦农场也算是有一定军事背景的干部,起码打过仗,在解放战争后期及西南地区剿匪作战中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但是未能被采用,而是让他负责向后方疏散家属,作为负责疏散家属的干部之一连续奔赴两地,一班火车走了,另外一班火车回来继续拉人,这段时间也是最为紧张的时间,到处都在传“老毛子”(苏军)要打进来了,部分城市甚至也组织了基干民兵部队准备配合解放军主力部队“打游击”或是“反空降”除此之外,传的更广的莫过于放弃牡丹江,七台河关门打狗的此类东西,而祖父当时,依旧在黑龙江某地到北京的铁路线上奔波,一个车皮到了丰台站,下人配合站上人员编组后,又得随其他车次返回东北,直到最后一批家属疏散进入关内,也就是我祖母及我父亲那批。

 这里需要说的是,疏散家属的转进之旅中的一些情况。

 客车车皮几乎是挂满了的,属于满载荷,每一节车厢都是人,人挤人,包括厕所的洗脸池子以及行李架,甚至是座位低下都是人,可以看出需要疏散的家属数量非常多,而且都是拖家带口,虽然行李并不是很多但都是非常要紧的东西,祖父随最后一批家属入关时是与祖母和父亲一起的,父亲当时年幼,背着个小包在唯一能够坐下喘气的地方坐着,其他地方都是人挤人,前一分钟放脚的地方,你一抬脚,后一分钟那地方就不是你的了,情况就是这样的。

 到了丰台站编组分流后,情况要好的许多,祖父当时领着祖母和父亲返回四川老家,途中见闻也是与珍宝岛战役后的形势有关的,我们一会接着讲。



 下面我们回到东北某地。

 某前线连队阵地,我的一个远亲,也是该连队的40火射手之一,正在打盹,后方送的油炸馒头的够吃了的,武装知识青年们在更后面的地方,并不指望他们能起多少作用,包括这个远亲自己,也都只是在战争爆发后迟滞苏军铁骑的第一道血肉长城,以及后方的若干城市。

 当时传的谣言非常多,比如兴安岭一线有空军机场,战时必要可由沈阳军区部队军线联络空军航空兵进行支援,或是说兴安岭某几地某几地有导弹基地,可将导弹打到苏联境内,传的最多的莫过于七台河关门打狗和放弃牡丹江,后者是已经肯定了的,但是前者,这么多年来也是我一直在追寻的东西,如果发生,那将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场钢铁交锋。

 好在这些东西终究只是发生在苏军总参和我军总参的推演当中。

 祖父转进途中遇到的学军队伍。

 这支队伍记不清祖父是在哪里遇到的了,据说是在东北某火车站加水时碰到的,从某地前来的“学军”队伍正好也在火车站整顿,估计是要回大城市去了,祖父的形容这群人活脱是另一群解放军,只是不拿枪,据说都是打着绑腿,个别部队子弟还穿着国防绿,有武装带,边走边唱语录歌,非常活跃;也都是些学生崽子,热情是有的,真打起来估计也如当年苏联卫国战争时期踊跃参军的学生一样,空有一腔血勇,到头来只能送死的份。

 这样的学军队伍当时全国各地都有,多数还都是些大学生。

 既然提了学军队伍,这里就多提了下基干民兵和武装知识青年。

 这些人向来都是不缺乏热情而且“武装整齐”的,不少人之前就是工人或者学生,转轨后必然拿起枪训练,与解放军一些部队一样,他们中的很多人也喜欢喊上几句如“练好铁脚板,踩死帝修反”等鼓动性口号,或者是憧憬着用自己的铁脚板去踹翻苏修的乌龟壳。

 而基干民兵则多数是一些厂矿机关的职工,先前都有部队服役的经历,出身好,个别还有战争背景,作为基干,带领其他民兵训练作战,起的也是骨血作用,但是作用不会大,也不会小。

 这些都是当年的血肉长城之一。

 接着说我祖父祖母及父亲回到四川后看到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事实上这也是早年祖父与我闲谈时我记下来的一些东西,可能会有不准确,如果在这里不能如实的将其中一些内容告诉各位,我宁可不写,内容不多,因此只能是写到哪里算哪里了,各位见谅。

 当时祖父去四川成都某县拜访老友,途径一地,整块平地上都是训练的民兵,不同的是这些民兵也是发放武器的,着军装只是没有红领章,发放的武器也比较老旧多为国内战争时期缴获的武器。

 他们还有一个特别的地方,自称是“接收部队”,说到这里我的疑问来了,祖父给我的回答是这些人自称是接收苏联被解放地区的部队,甚至还要担负早期组织地方政府的任务,我一直觉得这才是最不可思议的地方,自保尚成问题,谈何“解放?”也许这只是那个年代所存在的特殊热情和乐观态度吧。

 但是这些自称接收部队的家伙们数量还是比较多的,有人说秦岭一线都是这些家伙,只等打响后几路纵队杀到莫斯科来着,不过我觉得这是不太可能发生的事情,这种明目张胆的“接收部队”训练,更像是在唱空城计。

 半瘫痪的农场工作和全民皆兵的必死班哉。

 这个来形容当时的部分靠近边境线的军垦农场,连队以及各团应该是最为合适的,军队当时也是在修洞搞战备,地方上则是交砖坯修防空洞,而东北最前线的军垦农场及一些前线连队或是各团来说,对这些东西应该是无爱的,用玩WOT的一句话来说,这些就是一波流,开打就准备死磕的主,修不修反而不那么重要了,倒是一些靠后的城市,搞了不少这样的工程,不过那一年的时间里农场的工作应该是瘫痪或者半瘫痪的,毕竟全国都在搞这些。

 某干部在参观东北某大城市人防工事后回到农场曾经形容里面可以走汽车,甚至是开坦克,个别人开进去算个什么,可见在这上面花的功夫也是很多的。

 但那时,已经逐渐松下来了,战争也就真的没有来。
 需要说的是这一年父亲在四川读了小学,就上了一个学期就跟随祖父祖母回到了东北。

 再之后,中苏两国全面、大规模战争终没爆发,既没有几路纵队直插莫斯科,也没有疯狂伊万们兵临北京城下,两国边境又恢复了平静。而老铁道兵及黑龙江各军垦农场系统及地方民兵单位和武装知识青年们在这段时间内所铭记住的,不应该就仅仅是战备那么简单。

 边境恢复平静之后,各农场工作逐步开展,生产建设开始恢复,逐步回到了以前的轨道,但是民兵训练依旧是没有松懈的,只是没有以前那么紧了,谁知道战争哪一天会来临。

 这一和平,就和平到现在。

 苏联也解体许多年了。

 说说当时武装知识青年和基干民兵以及各农场留守干部及所属民兵的真正后盾。

 不是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兴安岭空军航空兵部队更不是什么导弹部队,而是不怕死的,敢去死的,无畏的,团结起来共同应对苏修的全中国人民,以及驻守在内蒙古及东北各省的沈阳军区部队,北京军区部队中的各个军,师级单位,这些人才是血肉长城们的真正后盾。

 人民全部团结起来的国家才是无所畏惧的。

 

 仅以此文。
 献给那段热血激昂的岁月,以及那些消逝在岁月中的老爷子们。 

 又及,众多关内部队及单位厂矿当时情况不详,本文只是写的我祖父当时的一些经历与相关,如对其他当时情况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与我私下探讨。

 唯一了解的除了东北以外的事情就是某军当时担负燕山一线防务掩护中央机关撤离转移的任务,内蒙一破,燕山危矣,但是东北某地一破,也是可以长驱直入直插帝都的,那个年代才是真正让人觉得热血沸腾的年代。

 长时间的备战让你不知道战争会在什么时候来临。



 (后记:我更认为祖父的回忆不应当是珍宝岛战役爆发后,而是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期间的事情。)
根据当时苏联克格勃得到的一个关于中共高层的战略情报,当时中国准备组织2、3百万的敌后游击队,分作10来人一批的潜入苏联大后方,自谋生存补给,主要破坏当时苏联西伯利亚的铁路交通、通信、电站等等战略重点,你还别说,当时的苏联得到这样的消息,还确实给震住了,因为当时苏联那里确实人口稀少,又森林密布,易于隐藏,确实不好发现这类的目标
敬一丹就是当年建设钢铁边疆的知青师的战士
别沉啦,这是好东西啊
好文章啊,老战士的光辉岁月
哈尔滨地下错综复杂的人防工程就是那时的见证。。
以前看过一个名人写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当时作为武装知青的火箭筒手守一个据点,身边就堆着40枚火箭弹,一旦开战,他的任务就是把40枚火箭弹打出去,最后就两种结果,一是被毛子打死,二是因为连续发射火箭弹震破内脏而死,确实是视死如归啊
陆地飞鹰 发表于 2011-10-12 10:05
以前看过一个名人写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当时作为武装知青的火箭筒手守一个据点,身边就堆着40枚火箭弹,一旦 ...
和平年代的人估计理解不来当时的那种悲壮了,还是和平好啊
打的过打不过是一回事,准备不准备又是另外一回事。
陆地飞鹰 发表于 2011-10-12 10:05
以前看过一个名人写的文章,文章的作者当时作为武装知青的火箭筒手守一个据点,身边就堆着40枚火箭弹,一旦 ...
40枚估计夸张啦,单个据点能放出5枚就是高手(真要平均每个火箭筒组能打出5枚,想不赢都难:D)
当时情势的确险啊~~也就太祖能坎坎应付
珍宝岛开战,我老爸刚刚新兵连结束,就跟着所在高炮团紧急开拔,火车到河南,冲突就结束了,上面命令原地待命,拉到一个空军机场就地搭帐篷宿营,呆了很长时间。


美国人在朝鲜战场上摸清了中国军队进攻只能7天的规律,在防守反击中大踏步后退捱过7天后,用5倍于规定最高弹药量的“范佛利特弹药量”的雷霆火海都不能把战线推到鸭绿江。

苏联总参部的参谋们算算账,苏联能打多长时间的“范佛利特弹药量”?半个中国还没有打下来,美国和北约在后面捅菊花怎么办?



美国人在朝鲜战场上摸清了中国军队进攻只能7天的规律,在防守反击中大踏步后退捱过7天后,用5倍于规定最高弹药量的“范佛利特弹药量”的雷霆火海都不能把战线推到鸭绿江。

苏联总参部的参谋们算算账,苏联能打多长时间的“范佛利特弹药量”?半个中国还没有打下来,美国和北约在后面捅菊花怎么办?

捅菊花.jpg (68.3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2011-10-12 15:33 上传

听我爸讲79在新疆睡觉不许脱衣服,夜里汽车两小时发动一次,一旦开打就跑。

当时还小觉得好丢人。现在想来我爸部队大院里有一排大锅。
呵呵……楼上分析精辟
我觉得拍个这样的影视剧挺好
老战士幸苦了
真打起来保不住可以接收几个苏联远东城市呢
海纳 发表于 2011-10-11 22:22
根据当时苏联克格勃得到的一个关于中共高层的战略情报,当时中国准备组织2、3百万的敌后游击队,分作10来人 ...
补给哪来呢,个人觉得这个方案不是太靠谱啊。。。难道是一波流的游击队
所以说,大国强在都是去别人家打仗。。砸烂的也是别人家的坛坛罐罐。。
521799 发表于 2011-10-12 15:33
听我爸讲79在新疆睡觉不许脱衣服,夜里汽车两小时发动一次,一旦开打就跑。

当时还小觉得好丢人。现在想 ...
一排大锅是什么意思?
像老战士致敬

984343 发表于 2011-10-12 18:40
补给哪来呢,个人觉得这个方案不是太靠谱啊。。。难道是一波流的游击队


不记得了,至少是二十多年前看到的一个资料,反正说当时的苏联很惊恐,因为那条大铁路确实是进行东部战线的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后果是灾难性的,而几十万个这样的小分队,无论如何总会有漏网之鱼,所以这一招也确实是没办法的办法,正规作战怎么也不是当时苏联的对手啊
984343 发表于 2011-10-12 18:40
补给哪来呢,个人觉得这个方案不是太靠谱啊。。。难道是一波流的游击队


不记得了,至少是二十多年前看到的一个资料,反正说当时的苏联很惊恐,因为那条大铁路确实是进行东部战线的生命线,一旦遭到破坏,后果是灾难性的,而几十万个这样的小分队,无论如何总会有漏网之鱼,所以这一招也确实是没办法的办法,正规作战怎么也不是当时苏联的对手啊
当年准备放弃新疆,建设兵团迟滞苏联人的钢铁洪流,然后大部队机关退守兰州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