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技成果为何不能及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探讨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4 04:18:53
对科技成果为何不能及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探讨

吴祖垲

首先我要申明,由于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是武器,不是商品,所以不在本文所涉及的范围内。但为了有力地说明问题,我援引了一些国外生动的事例。
现在大家关心我们的科技成果为何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由于我从事科技工作50多年,从国内到国外,从前苏联到美国、日本、法国和荷兰,或是长期的工作,或是短暂的学习和考察,在对照相比之下,确有深刻的体会,我认为这个问题受着下列诸因素的制约或影响:1、科研的方向;2、科技成果本身的问题;3、工业基础;4、领导的决心;5、科技人员的思想和作风;6、科研体制和系统。在这六个问题中,科研的体制和系统是个核心问题,我将对此更加详细地阐述,对其它的问题首先加以简单的说明。
1、 科研的方向
我指的是重理论还是重应用,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亦是一个国家科研的战略问题。中央各部门和系统过去的看法是有分歧的,早在1956年时,我亦参加了我国12年科学规划,那时科学院系统和电子工业部门对发光材料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严重的分歧,我们认为对发光材料的研究应着重阴极射线发光及光致发光。因为那时彩色显像管在美国已开始生产,日光灯则已大量生产,它们都用到了上述二大类的材料,质量要改进,品种要发展,用途宽广,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科学院系统则认为这二大类材料是早已成熟了的,没有什么可研究的,而场致发光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它的发光机理应深入研究。时间过了30多年,阴极射线及光致发光材料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尤其在1963年美国Sylvana公司研制成功红色发光的Y203:Eu,用于彩色显像管,可使白场发光效率提高1一2倍,随着稀土发光材料不断发展,现在又用于紧凑型日光灯(亦称节能灯),提高了发光功率,改进了特性,如今彩色显像管和显示管的年产量已达2亿多只,日光灯已超过25亿只,节能灯正在飞跃的发展着,相反场致发光材料发展不快,如今的用途局限于仪表显示和体育馆的计分牌而已,迄今尚未到达起飞阶段。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告诉人们科研的方向应该着重于应用,而不是着重于理论的研究,以发表论文为目的。至此我想借用美国加州大学的田长林教授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演讲时的一段话“英国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人数最多,但是在发达国家中的工业却是最落后的,我们不要向它学。法国觉悟较早,转向应用研究,所以它的发展和水平比英国快而高。美国有钱,舍得在科研上花钱,我们不能向他们学。日本着重应用的研究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它的工业发展得快。日本的彩电、半导体工业、汽车工业己超过美国,电子计算机和航空工业亦将超过美国,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作为这个问题的答复和结论。
2.科研成果本身的问题。
我们有不少可贵的科研成果,是可以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但亦有不少的科研成果是不成熟的,作为商品一定要考虑成木,如果成本太高,就无法转化为商品,亦有少数的科研成果是根本无法转化为商品的。成果不成熟是常有的事,我记得在南京工作时,我们接收了北京某研究所光电倍增管,由于工艺不成熟,成品率不到5%,简直无法投产。后来我们有人到苏联的莫斯科灯泡厂参观和访问,他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的,当他到光电倍增管车间时,仔细观察了它的排气工序,才恍然大悟,乃是一个光电阴极面的激活工艺问题,他归国后很快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品率提高到90%以上,而且特性又有了重大的改进。至于成本问题,可分为两方面来说,第一产品成本在小批量生产时,一般较高,到产量扩大时,成本会下降,这是正常的现象。我指的成本太高,是指有些成果要转化为商品时,其成本无法与同类性能的商品可比的。例如,有人认为我们现有彩电用的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有缺点,说它的荫罩吸收了80%的电子束能量,并在1972年有人发明了束指引式(Beam Index)的彩色管,这确实是一个创造发明,但是它本身制造工艺复杂,要用到复杂的线路,装成的电视机体积庞大,成本太高,始终没有转化为商品。第三种情况是,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商品的,例如数年前"在报章上大事宣传的黑白显像管来接收彩色电视的信号,果真能显示彩色影像吗?且不论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可以断定它就是能显示彩色图像,其质量也是不高的,况且它还需要附加的光学器件其成本会是很高的,所以近年来它就默默无闻了。
3、工业基础。
科研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这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工业基础,我指的是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甚至某些轻工业,现在连建筑在这些基础工业上的电子工业亦成为基础工业了。要说明这个问题,我记得多年前国外报章上有篇短文,题为原子弹与灯丝"(A Bomb & the filament)。原来在40年代美国西屋公司想提高钨丝白炽灯的发光效率,设法以铀丝来替代钨丝。铀虽然提炼出来了,但它的熔点却比钨丝低。这种设想失败了,但西屋公司却掌握了炼铀的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执行时,就采用了现成的西屋公司炼铀的技术,这就加速了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并投入生产,至于U235的分离那是另一回事了。美国RCA试制成功彩色显像管,要大量投产时,为了改进产品质量,要用一种有机膜材料,它就采用了现成的Rhom & Haas公司的Rhoplex B一74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共聚物,所以就很快地投入生产了。而我们在70年代试制彩色管时,一切要从头做起,要投入生产更是困难了。
谈到工业基础还有一个精益求精和专业化生产的问题。1937年我大学毕业就到湖南下摄司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公司下的一个电子管工厂工作。那时,喷涂阴极用到美国Devbliss工厂的喷枪,时间过了40多年,我在咸阳陕西彩色显像管厂阴极制造车间,偶然发现亦用到了Devbliss的喷枪,但式样改变了,质量提高了,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典型例子。同样爱迪生发明白炽灯迄今己100多年了,美国的GE公司和荷兰飞利浦公司都以白炽灯起家,它们精益求精,坚持电光源不放,不断提高发光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不断发展新产品,从炭丝灯改为钨丝灯,从真空到充氮,从充氮到充氩气,而到充氪气,还有卤素灯。气体放电灯由水银灯进而到荧光灯,乃到紧凑型的节能灯。现在液晶显示LCD,不论是TFTLCD还是STNLCD都用到特殊形状的荧光灯.气体放电灯从低压到高压发展到超高压UHP的水银灯,现在很热门的是投影电视LCOS,要解决的难题就是UHP放电灯。而我们呢,为了工厂提升级别,灯泡厂改为电子管厂,而将灯泡逐步由国营厂转交给地方国营厂,又转移到乡村工业,质量不断下降。最近我在深圳买到了一只白炽灯,才用了不到40分钟就寿终正寝了。
4、领导的决心。
一个重大科技成果要转化为成品或商品,与领导有没有决心以及决心的大小,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国的二弹一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与我国的最高领导的决心是分不开的。在国外,在公开的杂志或报导中,则有RCA彩色管从试制到投产的情况,那时RCA为了要及时将彩色管投入市场,该公司的最高领导组织了6-一7个有才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他们说:“你们要及时拿出彩色显像管并投放市场,你们可以不管用多少钱,你们可以不顾公司约束你们的规章制度,不要听权威的话,要打破框框。”由此可见,RCA的领导是下了最大的决心,RCA的彩色显像管才能及时试制成功并逐步扩大市场。还有一个例子涉及了美国原子弹的故事。美国曼哈顿工程,制造原子弹炼铀的技术掌握了,还要将铀235分离出来,那时有五种方案,为了争取时间,五种方案同时并举,其中的一个方案,采用在强电磁场分离的方法,强的电磁场要用到大电流的线圈,那就需要良好导电率的导线。那时还没有超导材料,只好用银为导体,美国政府就把国库中成千上万吨银锭拨给有关部门制成银质线来产生强大的电磁场。上述事例,都说明重大科技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为产品,确与领导的决心是息息相关的。
5、科技开发的合作和科技人员的思想作风。
过去科研人员有句话“不要墙内开花而在墙外结果”。其真意是怕还在研究的东西被外部生产单位很快地转化为商品。生产单位在接收科技成果时亦有同一类的话“人家有名又有利,我们不愿擦屁股,那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像这样的科研成果与生产单位交接时发生不愉快的事,在国外亦是有的。他们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相互谅解,相互补台。现在一般采用相互参与的方法,当一个项目开始时,生产单位的科技人员亦参与科研工作,到了一定阶段科研部门的科技人员就到生产单位共同搞开发试验,直到试生产。在国内亦有比较成功的典型,如西安交大和4400厂合作试装CDT就是一例。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往往名和利是分开的,而我们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时间不长,往往有名就有利,而且在发达国家里往往科研和生产是在同一个系统里,大家要服从同一个领导,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兢兢业业地工作着,领导非常重视彼此的团结问题,如果领导发现有个别人为个人的意气而搞不团结,就把他清除出去。
还有一个问题亦值是值得一提的,在发达国家的工厂里,工作做得好的人,就升工资,而工资又是保密的,他们不发奖金。科技人员有了发明和创造就申请专利,在50年代时发明人可得1美元的奖金,据说现在大约为100美元。他们认为科技人员在工作中出成果是应该的,而且在现代科研成果往往是集体创造的,日本亦如此,他们注重集体奖而不重视个人奖,而且他们认为奖金超过工资的3%,就不起作用了,这一点亦值得我们注意,不要走到极端。
6、科研体制的问题
我国现在的科研体制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问题。我国科研体制可以概括成“一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二是两断层”。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就是说我国的科研上层建筑是非常庞大的,有中国科学院,有国防科委系统,有工业部门的研究所,还有大专院校的研究所,然而在基层却没有或很少相互匹配的开发试验机构。所谓两断层,即科研部门和工业部们都各不相关,没有正常的渠道相通,这是第一个断层,工业部门有不少的研究所,但是大中型企业却很少有开发试验部与之相适应,这就是第二个断层。上面提到的是我国现在的科研系统和体制的大问题。
在发达国家里亦有国家的研究院或研究所,但大量的科研实体却集中在大中型企业里,譬如说日本的日立公司,它是全世界50家大企业之一,且名列前茅。它的年产值约56O亿美元,它的产品有重型机械、原子能发电站、火力发电站,有家用电器,有计算机,有IC及半导体等电子器件。它有近10个研究所,如中央研究所、日立研究所、能源研究所、机械研究所、生产技术研究所、微电子设备研究所等等。在各事业部又有专门的开发中心,如电子器件事业部就有HDTV管的开发中心,半导体事业部就有半导休的开发中心。在日立公司下属的大工厂里还有开发试验部,例如在茂原工厂就有二个开发试验室(Development Laboratories)。一个是电子束管的开发试验室,下设理化试验室、工艺试验室、阴极工艺试验室、金属材料及薄膜试验室、电子枪试修室、彩色显示管(CDT)试验室,还有试生产线,另一个是LCD(液晶显示)开发试验室,下设TFT工艺试验室、微型彩色滤光片试验室,TFT设备制造试验室、TFT器件制造试验室,还有试生产线。我最近查阅了日立公司的组织机构,不少大工厂都有类似的开发试验部和设计部。所以,在发达国家里基层的开发试验机构是很庞大和完备的,它的科研系统呈金字塔形,而我国就电子工业部门而言,上层有50多个研究所, 但工厂有开发试验机构的不多,有的则是名存实亡,所以呈倒字塔形,这是组织形式上的大问题。
就工业部门的科研系统而言,一般要分五个阶段:一是基础研究;二是应用研究;三是开发试验;四是试生产;五是大生产。其中一、二是在研究所进行的,三、四是在工厂的开发试验部门进行的。最后大量生产当然是在工厂进行的。所谓基础研究是指一种现象或一种设想经过试验得以证实;所谓应用试验是将证实的现象或设想制成一种材料、器件或装置;所谓开发试验是将上述的材料、器件或装置经过例行试验及可靠性试验,然后将这种器件或材料装置进行试生产,以便发现产品本身的问题,加以改进,同时对试生产线设备上发生的问题,加以完善,以保证在工厂里大生产时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我们现在从科研成果的发源地到工厂的大量生产不属于一个系统,而且从科研成果到大量生产又没有经过开发试验和试生产。这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核心问题。¨
从以上的探讨中可以得知,要将成果及时转化为商品生产,科研系统和体制要改革,要加强基层的开发试验;要明确科研的方向,重应用还是重理论;对重大的科研项目,领导要下决心,要教育科研人员团结的重要性,要相互谅解,互补短长,以防止力量的抵消。此外,我们还必须掌握好技术引进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在科技工作上,我们必须下苦工,提倡奋发图强的精神。只有这样,科研促生产,生产促科研,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注:1、本文发表在1992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通讯”、“电子内参”及“经济时刊”(山西 1994年7月)
2、此文作为上次发表的文章“制约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的补充。对科技成果为何不能及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探讨

吴祖垲

首先我要申明,由于国防科技成果转化的是武器,不是商品,所以不在本文所涉及的范围内。但为了有力地说明问题,我援引了一些国外生动的事例。
现在大家关心我们的科技成果为何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由于我从事科技工作50多年,从国内到国外,从前苏联到美国、日本、法国和荷兰,或是长期的工作,或是短暂的学习和考察,在对照相比之下,确有深刻的体会,我认为这个问题受着下列诸因素的制约或影响:1、科研的方向;2、科技成果本身的问题;3、工业基础;4、领导的决心;5、科技人员的思想和作风;6、科研体制和系统。在这六个问题中,科研的体制和系统是个核心问题,我将对此更加详细地阐述,对其它的问题首先加以简单的说明。
1、 科研的方向
我指的是重理论还是重应用,这是一个大的方向,亦是一个国家科研的战略问题。中央各部门和系统过去的看法是有分歧的,早在1956年时,我亦参加了我国12年科学规划,那时科学院系统和电子工业部门对发光材料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是严重的分歧,我们认为对发光材料的研究应着重阴极射线发光及光致发光。因为那时彩色显像管在美国已开始生产,日光灯则已大量生产,它们都用到了上述二大类的材料,质量要改进,品种要发展,用途宽广,将对国民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而科学院系统则认为这二大类材料是早已成熟了的,没有什么可研究的,而场致发光材料是一种新型的材料,它的发光机理应深入研究。时间过了30多年,阴极射线及光致发光材料有了重大的突破和发展,尤其在1963年美国Sylvana公司研制成功红色发光的Y203:Eu,用于彩色显像管,可使白场发光效率提高1一2倍,随着稀土发光材料不断发展,现在又用于紧凑型日光灯(亦称节能灯),提高了发光功率,改进了特性,如今彩色显像管和显示管的年产量已达2亿多只,日光灯已超过25亿只,节能灯正在飞跃的发展着,相反场致发光材料发展不快,如今的用途局限于仪表显示和体育馆的计分牌而已,迄今尚未到达起飞阶段。从这个例子可以清楚地告诉人们科研的方向应该着重于应用,而不是着重于理论的研究,以发表论文为目的。至此我想借用美国加州大学的田长林教授在西安西北工业大学演讲时的一段话“英国获得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人数最多,但是在发达国家中的工业却是最落后的,我们不要向它学。法国觉悟较早,转向应用研究,所以它的发展和水平比英国快而高。美国有钱,舍得在科研上花钱,我们不能向他们学。日本着重应用的研究和生产技术的研究,它的工业发展得快。日本的彩电、半导体工业、汽车工业己超过美国,电子计算机和航空工业亦将超过美国,我们应该向日本学”,作为这个问题的答复和结论。
2.科研成果本身的问题。
我们有不少可贵的科研成果,是可以转化为商品生产的,但亦有不少的科研成果是不成熟的,作为商品一定要考虑成木,如果成本太高,就无法转化为商品,亦有少数的科研成果是根本无法转化为商品的。成果不成熟是常有的事,我记得在南京工作时,我们接收了北京某研究所光电倍增管,由于工艺不成熟,成品率不到5%,简直无法投产。后来我们有人到苏联的莫斯科灯泡厂参观和访问,他是带着这个问题去的,当他到光电倍增管车间时,仔细观察了它的排气工序,才恍然大悟,乃是一个光电阴极面的激活工艺问题,他归国后很快地解决了这个问题,成品率提高到90%以上,而且特性又有了重大的改进。至于成本问题,可分为两方面来说,第一产品成本在小批量生产时,一般较高,到产量扩大时,成本会下降,这是正常的现象。我指的成本太高,是指有些成果要转化为商品时,其成本无法与同类性能的商品可比的。例如,有人认为我们现有彩电用的荫罩式彩色显像管有缺点,说它的荫罩吸收了80%的电子束能量,并在1972年有人发明了束指引式(Beam Index)的彩色管,这确实是一个创造发明,但是它本身制造工艺复杂,要用到复杂的线路,装成的电视机体积庞大,成本太高,始终没有转化为商品。第三种情况是,科研成果无法转化为商品的,例如数年前"在报章上大事宣传的黑白显像管来接收彩色电视的信号,果真能显示彩色影像吗?且不论其理论根据是什么,可以断定它就是能显示彩色图像,其质量也是不高的,况且它还需要附加的光学器件其成本会是很高的,所以近年来它就默默无闻了。
3、工业基础。
科研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为生产力或商品,这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础是息息相关的。所谓工业基础,我指的是化学工业、冶金工业和机械工业,甚至某些轻工业,现在连建筑在这些基础工业上的电子工业亦成为基础工业了。要说明这个问题,我记得多年前国外报章上有篇短文,题为原子弹与灯丝"(A Bomb & the filament)。原来在40年代美国西屋公司想提高钨丝白炽灯的发光效率,设法以铀丝来替代钨丝。铀虽然提炼出来了,但它的熔点却比钨丝低。这种设想失败了,但西屋公司却掌握了炼铀的技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美国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执行时,就采用了现成的西屋公司炼铀的技术,这就加速了原子弹的试验成功并投入生产,至于U235的分离那是另一回事了。美国RCA试制成功彩色显像管,要大量投产时,为了改进产品质量,要用一种有机膜材料,它就采用了现成的Rhom & Haas公司的Rhoplex B一74的聚丙烯酸树脂的共聚物,所以就很快地投入生产了。而我们在70年代试制彩色管时,一切要从头做起,要投入生产更是困难了。
谈到工业基础还有一个精益求精和专业化生产的问题。1937年我大学毕业就到湖南下摄司资源委员会中央电工器材公司下的一个电子管工厂工作。那时,喷涂阴极用到美国Devbliss工厂的喷枪,时间过了40多年,我在咸阳陕西彩色显像管厂阴极制造车间,偶然发现亦用到了Devbliss的喷枪,但式样改变了,质量提高了,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典型例子。同样爱迪生发明白炽灯迄今己100多年了,美国的GE公司和荷兰飞利浦公司都以白炽灯起家,它们精益求精,坚持电光源不放,不断提高发光效率,延长使用寿命,不断发展新产品,从炭丝灯改为钨丝灯,从真空到充氮,从充氮到充氩气,而到充氪气,还有卤素灯。气体放电灯由水银灯进而到荧光灯,乃到紧凑型的节能灯。现在液晶显示LCD,不论是TFTLCD还是STNLCD都用到特殊形状的荧光灯.气体放电灯从低压到高压发展到超高压UHP的水银灯,现在很热门的是投影电视LCOS,要解决的难题就是UHP放电灯。而我们呢,为了工厂提升级别,灯泡厂改为电子管厂,而将灯泡逐步由国营厂转交给地方国营厂,又转移到乡村工业,质量不断下降。最近我在深圳买到了一只白炽灯,才用了不到40分钟就寿终正寝了。
4、领导的决心。
一个重大科技成果要转化为成品或商品,与领导有没有决心以及决心的大小,有着很大的关系。
我国的二弹一星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是与我国的最高领导的决心是分不开的。在国外,在公开的杂志或报导中,则有RCA彩色管从试制到投产的情况,那时RCA为了要及时将彩色管投入市场,该公司的最高领导组织了6-一7个有才能的科学家和工程师,对他们说:“你们要及时拿出彩色显像管并投放市场,你们可以不管用多少钱,你们可以不顾公司约束你们的规章制度,不要听权威的话,要打破框框。”由此可见,RCA的领导是下了最大的决心,RCA的彩色显像管才能及时试制成功并逐步扩大市场。还有一个例子涉及了美国原子弹的故事。美国曼哈顿工程,制造原子弹炼铀的技术掌握了,还要将铀235分离出来,那时有五种方案,为了争取时间,五种方案同时并举,其中的一个方案,采用在强电磁场分离的方法,强的电磁场要用到大电流的线圈,那就需要良好导电率的导线。那时还没有超导材料,只好用银为导体,美国政府就把国库中成千上万吨银锭拨给有关部门制成银质线来产生强大的电磁场。上述事例,都说明重大科技成果能否及时转化为产品,确与领导的决心是息息相关的。
5、科技开发的合作和科技人员的思想作风。
过去科研人员有句话“不要墙内开花而在墙外结果”。其真意是怕还在研究的东西被外部生产单位很快地转化为商品。生产单位在接收科技成果时亦有同一类的话“人家有名又有利,我们不愿擦屁股,那是吃力不讨好的事”。像这样的科研成果与生产单位交接时发生不愉快的事,在国外亦是有的。他们解决的最好办法就是相互谅解,相互补台。现在一般采用相互参与的方法,当一个项目开始时,生产单位的科技人员亦参与科研工作,到了一定阶段科研部门的科技人员就到生产单位共同搞开发试验,直到试生产。在国内亦有比较成功的典型,如西安交大和4400厂合作试装CDT就是一例。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往往名和利是分开的,而我们从封建主义到社会主义时间不长,往往有名就有利,而且在发达国家里往往科研和生产是在同一个系统里,大家要服从同一个领导,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兢兢业业地工作着,领导非常重视彼此的团结问题,如果领导发现有个别人为个人的意气而搞不团结,就把他清除出去。
还有一个问题亦值是值得一提的,在发达国家的工厂里,工作做得好的人,就升工资,而工资又是保密的,他们不发奖金。科技人员有了发明和创造就申请专利,在50年代时发明人可得1美元的奖金,据说现在大约为100美元。他们认为科技人员在工作中出成果是应该的,而且在现代科研成果往往是集体创造的,日本亦如此,他们注重集体奖而不重视个人奖,而且他们认为奖金超过工资的3%,就不起作用了,这一点亦值得我们注意,不要走到极端。
6、科研体制的问题
我国现在的科研体制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的核心问题。我国科研体制可以概括成“一是头重脚轻根底浅,二是两断层”。所谓头重脚轻根底浅,就是说我国的科研上层建筑是非常庞大的,有中国科学院,有国防科委系统,有工业部门的研究所,还有大专院校的研究所,然而在基层却没有或很少相互匹配的开发试验机构。所谓两断层,即科研部门和工业部们都各不相关,没有正常的渠道相通,这是第一个断层,工业部门有不少的研究所,但是大中型企业却很少有开发试验部与之相适应,这就是第二个断层。上面提到的是我国现在的科研系统和体制的大问题。
在发达国家里亦有国家的研究院或研究所,但大量的科研实体却集中在大中型企业里,譬如说日本的日立公司,它是全世界50家大企业之一,且名列前茅。它的年产值约56O亿美元,它的产品有重型机械、原子能发电站、火力发电站,有家用电器,有计算机,有IC及半导体等电子器件。它有近10个研究所,如中央研究所、日立研究所、能源研究所、机械研究所、生产技术研究所、微电子设备研究所等等。在各事业部又有专门的开发中心,如电子器件事业部就有HDTV管的开发中心,半导体事业部就有半导休的开发中心。在日立公司下属的大工厂里还有开发试验部,例如在茂原工厂就有二个开发试验室(Development Laboratories)。一个是电子束管的开发试验室,下设理化试验室、工艺试验室、阴极工艺试验室、金属材料及薄膜试验室、电子枪试修室、彩色显示管(CDT)试验室,还有试生产线,另一个是LCD(液晶显示)开发试验室,下设TFT工艺试验室、微型彩色滤光片试验室,TFT设备制造试验室、TFT器件制造试验室,还有试生产线。我最近查阅了日立公司的组织机构,不少大工厂都有类似的开发试验部和设计部。所以,在发达国家里基层的开发试验机构是很庞大和完备的,它的科研系统呈金字塔形,而我国就电子工业部门而言,上层有50多个研究所, 但工厂有开发试验机构的不多,有的则是名存实亡,所以呈倒字塔形,这是组织形式上的大问题。
就工业部门的科研系统而言,一般要分五个阶段:一是基础研究;二是应用研究;三是开发试验;四是试生产;五是大生产。其中一、二是在研究所进行的,三、四是在工厂的开发试验部门进行的。最后大量生产当然是在工厂进行的。所谓基础研究是指一种现象或一种设想经过试验得以证实;所谓应用试验是将证实的现象或设想制成一种材料、器件或装置;所谓开发试验是将上述的材料、器件或装置经过例行试验及可靠性试验,然后将这种器件或材料装置进行试生产,以便发现产品本身的问题,加以改进,同时对试生产线设备上发生的问题,加以完善,以保证在工厂里大生产时产品的一致性和可靠性。我们现在从科研成果的发源地到工厂的大量生产不属于一个系统,而且从科研成果到大量生产又没有经过开发试验和试生产。这是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核心问题。¨
从以上的探讨中可以得知,要将成果及时转化为商品生产,科研系统和体制要改革,要加强基层的开发试验;要明确科研的方向,重应用还是重理论;对重大的科研项目,领导要下决心,要教育科研人员团结的重要性,要相互谅解,互补短长,以防止力量的抵消。此外,我们还必须掌握好技术引进和自力更生的关系,在科技工作上,我们必须下苦工,提倡奋发图强的精神。只有这样,科研促生产,生产促科研,才能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注:1、本文发表在1992年“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通讯”、“电子内参”及“经济时刊”(山西 1994年7月)
2、此文作为上次发表的文章“制约我国工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几个问题”的补充。
长期以来,困扰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是科技与经济的脱节,其中本应作为沟通科研成果、市场双方的桥梁的科技中介机构自然“难逃其咎”: 我国每年有3万多项科技发明,需要产业化、商品化,众多的科技型小企业有技术,但缺乏后续资金的投入,资金需求缺口很大;而中国民间10万亿的银行存款在寻找出路。令人奇怪的是,庞大的市场需求并没有给中介机构带来稳定健康的发展契机,大多数中介机构面临生存危机,尤其是民营机构。问题出在哪里?
从目前情况看,整个技术市场的发展对科技中介的要求越来越高,但目前我国科技中介服务的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技术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的素质不高。高水平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人才,应有相当的理论水平、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培养。技术转化师含金量相当高,是金牌职业。韩国的技术转化师培养的条件就是要求至少从事技术专业工作10年以上,具备高级技术职称或具有理工专业的博士学位。而我国目前科技咨询、技术市场等中介机构中,主要的业务人员往往都是科技人员出身,虽然有一定科学技术方面的背景和知识,但是科技中介是一种与市场打交道的经济组织,需要掌握市场运营规律,在这方面有许多从业人员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有些主办单位在组建中介机构时,甚至带有某种歧视性,将某些难以在本单位安排的人员安排到中介机构。加上没有上岗许可的政策规定,致使整个队伍良莠不齐,导致不少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平不高。二是条件较差。科技中介主要是为社会提供智力服务,一些必要的设备条件和技术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许多科技中介机构效益不好,工作条件较差,不仅没有对外的形象,甚至有的没有必要的交通和通信设备,搞咨询的没有数据库,没有相应的知识积累和案例积累,搞服务的没有社会专家网络储备和相关的网络联系,如此等等,在这样的条件下,科技中介难以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应该引起注意的是,不规范的市场秩序,不平等竞争的存在同样是制约我国科技中介机构健康发展的因素。由于科技中介机构的性质不同,背景各异,在市场不规范的环境中,存在着严重的不平等竞争,使中介机构的发展不能实现优胜劣汰。相当多的中介机构是从政府部门分离出来的,有的则就是某些政府部门的下属事业单位,与政府部门都有着利益的联系,这类中介机构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一部分资源,甚至控制某一行业的市场配置,致使在一个系统内亲疏关系差别很大;而大多数地方的或民营的中介机构要从部门或行业争得委托项目是有相当的难度,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在改制和生产经营过程中需要大量的中介服务,也同样是因为这些企业往往也是归属于某些政府部门或地方政府的管辖,这些业务多数被政府行为所替代,一般很难公开、公平地在中介机构中得到平等的竞争。
由此可见,只有大力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提高科技中介机构质量,并且在规范的市场秩序条件下,才能使科技中介充分发挥沟通科研成果、市场双方的桥梁作用,促进科技成果向商品转化。
<P>我是做科研的,在一个研究所。让我说句老实话吧,归根结底,我们的科研人员根本没有意识去开发个商业产品,他们既不懂经营,也不懂市场,甚至相当多的人连知识产权都不了解,生活就是两点一线,成果就是杂志上的几篇论文。这样的“人才”能发明出个实用的东西才是奇迹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