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科普: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非球对称下气体助爆核弹 ...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5/03 05:13:06


在某论坛看到这样两段话:

   "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世界上能搞的国家不超过三个(美国法国中国);以及非球对称下气体助爆核弹头的设计及裂变材料加工,世界上能搞的国家三个半(中国美国俄国,法国算半个)。有了这两个技术,就可以做出足够小巧灵活(无论是公路机动还是战略潜艇)的导弹以及足够数量的战略核弹头,可以称得上核大国了。借用路易十四的话说,这两个技术是ultimatum  argumentum imperii,国家主权的最终辩护词。"

    "说起核武器研究,土鳖的双轴中子针孔相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先进,没有之一,美国的中子针孔相机都只是单轴的。"

    求以上三种技术的科普。


在某论坛看到这样两段话:

   "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世界上能搞的国家不超过三个(美国法国中国);以及非球对称下气体助爆核弹头的设计及裂变材料加工,世界上能搞的国家三个半(中国美国俄国,法国算半个)。有了这两个技术,就可以做出足够小巧灵活(无论是公路机动还是战略潜艇)的导弹以及足够数量的战略核弹头,可以称得上核大国了。借用路易十四的话说,这两个技术是ultimatum  argumentum imperii,国家主权的最终辩护词。"

    "说起核武器研究,土鳖的双轴中子针孔相机是当之无愧的世界最先进,没有之一,美国的中子针孔相机都只是单轴的。"

    求以上三种技术的科普。
忽悠呗;P
硝酸酯增塑聚醚推进剂,就是NEPE,在中国叫N15,是能量最高的固体燃料.
与第二代战略导弹配套的第二代核武器研制工作也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中央专委提出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的发展方向是小型、机动、突防、安全、可靠。国防科工委和二机部向九院下达了第二代核武器的研制任务。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氢弹核装置小型化、提高比威力是关键,不仅需在武器物理设计方面采用新的设计思想和新的结构,还必须在工程设计、材料科学、测试技术和加工技术等各个方面有所突破。科研人员把理论设计的任务分解成14个关键问题和34个技术难点 。十四步一般指的是氢弹原理突破时总结的,与二代没有特指关系)依靠集体智慧各个击破,用人的智能拓展了计算机的功能,完成了精确的二维甚至三维问题(这个现在还没谱呢)的程序设计。

在新型炸药部件研制中,科研人员提出许多设想方案,从中选出5个方案组织进行多方探索研究对比,被称为“五朵金花”,最后优选主攻一个方案,有效解决了炸药部件的小型化问题,炸药重量和体积减到了只有原来的几十分之一。核材料部件的制造加工难度很大,而且核部件材料价值非常昂贵。经过群策群力,改造了工艺设备,创造了10多项国内首创技术,保证关键部件的铸造加工一次成功。
测试技术方面,针对地下核试验遇到的各种困难,研制和试验两方面人员协同攻关,不断解决了抗辐射、电磁干扰,提高信噪比等关键技术问题,建立和发展了一整套核测试新技术。
氢弹的小型化,关键是初级的小型化,需要采用助爆原理(初级已不是纯裂变弹)。所谓“助爆”,是指在裂变装置的中央加人少量的聚变材料,用低裂变威力引发聚变反应,使聚变反应放出高能中子再引起裂变,以此来提高初级的裂变材料利用效率,这是初级小型化的重要措施。助爆初级又分为“气体助爆”和“固体助爆”两种形式。所谓的固体助爆是指聚变材料在武器中以氘氚化锂-6的形式存在,气体助爆指的是聚变材料在武器中以氘氚气体的形式存在。我国在DF-5核弹头中采用了固体助爆的初级,在第二代核武器中采用了气体助爆的初级。(这固体助爆还时头一次听说。。。俄罗斯在早期突破氢弹时,搞了个“夹心馅饼”,不知是不是这个)


由于助爆初级(尤其是气体助爆)涉及一系列复杂的物理过程,需要进行大量的模拟计算,并通过核试验加以验证,逐步摸清规律。我国的初级小型化核试验通过1982年10月5日、1983年10月6日和1984年10月16日的三次试验,最终突破了气体助爆原理,九院为此获得1987年度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珠宝也不全是好,带来了安全,却减小了可靠)

次级小型化主要解决比威力与重量尺寸的权衡问题。次级由裂变材料和聚变材料组合而成。由于裂变材料(铀或钚)与聚变材料(氘化锂)的密度相差悬殊,同体积的铀或钚比氘化锂约重24倍。聚变燃料的完全燃烧放能约为同样重量裂变燃料的3倍。可见要减小体积就只有多用裂变材料(相应地增大了裂变份额的威力);要减轻重量就少用裂变材料(相应地增大了聚变份额的威力)。因此次级小型化设计,要根据弹头的尺寸、重量要求加以权衡,尽可能满足提高比威力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我国第二代核武器研制的关键时刻,初级小型化原理已经突破,次级小型化的技术途径也已明确,我国的核武器距离世界先进水平只有一步之遥。美苏的核武器设计已接近理论极限,出于限制中国发展的政治需要,他们随时可能结束地下核试验,提出全面禁试。如果我国在核禁试前必须做的热试验没有做,该拿到的数据没有拿到,就会丧失时机,功亏一篑,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于敏、胡仁宇、胡思得在1996年发表的文章中回顾:“严峻的形势,使邓稼先万分焦急。他不顾重病缠身,亲自组织研究讨论,起草给中央的报告,申述意见和建议。……提出了争取时机,加快步伐的战略建议以及需要集中力量攻克的主要目标,并且非常详细地列出达到这些目标的具体途径和措施。这是一份凝聚着稼先和他的同事们的心血和爱国热情,又十分客观、科学的建议书”。
1986年4月2日,由邓稼先和于敏署名的建议书完成,上交中央。中央很快就批准了他们的报告。同年7月29日,邓稼先病逝。随后,在国防科工委的组织下,抓紧制定了核武器加快发展的具体规划。广大科技人员以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团结协作,顽强奋战,决心闯出有自己特色的攀登之路,加大发展跨度。充分运用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数值模拟等手段,进行科学论证,优选技术路线和攻关途径。
第二代核武器要真正做到武器化,确保安全、可靠、有效,满足部队要求和便于部队使用,还要进一步改进构型和小型化。为了适应小型化弹头的尖锥外形,把初级塞进鼻锥内,九院又研制了非球形构形的气体助爆初级,最终于1992年9月25日的核试验中取得成功。据美国人通过间谍手段获得的材料表明,该核装置的设计水平极高,仅比美国最先进的W88核弹头稍大。此次核试验中还采用了双轴针孔照像技术,标志着我国的核试验测试诊断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2年,美国果然提出了全面核禁试的要求,中国中央和中央专委及时作出了“加快核试验”重要决策。在“加快核试验”期间,按常规办法至少需要二至三次试验突破的重大技术,由于充分吸收各方面智慧,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决定打破常规,三步并为一步走,并发展了减威力核装置的设计技术和测试技术,大大减少了试验次数,节约了时间和经费。
在1996年国际上达成《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之前,我国计划安排的有限几次加快试验任务,全部告捷,每一次试验都在技术上有重大突破和进步。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随后宣布从次日起中国暂停核试验。两个月后的1996年9月29日,中国在联合国签署全面核禁试条约。(只是签署,人大还没批准,。)

美苏为了称霸世界,研制的核武器性能多种多样,共研制上百种型号,形成庞大核武库,满足战略、战术的各种不同需要。我国的研制工作者着眼先进的设计思想和先进科学技术,集中力量研制有限的重点型号,有力粉碎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在加快第二代核武器研制攻关中,以研制大幅度小型化、高比威力的核武器作为技术核心,集中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下苦功自主创新,只用了20次核试验,取得了小型化中三大里程碑式的技术突破,跨过了核大国上百次试验才能完成的历程。在核武器的安全性方面,我国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我国通过自主创新掌握了第二代核武器的核心技术,核武器物理设计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与美俄处于同一档次,大大增强了我国自卫核威慑力量的有效性。
ICF中子针孔成像数值模拟研究陈法新  杨建伦  温树槐  
【摘要】:在激光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ICF)实验中,中子针孔成像能够为不同靶丸设计的性能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为了能够在实验上获得较好的结果,需要实验前对各种针孔设计方案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判断。成像的理论计算可简单分为针孔成像和图像解谱两部分,为了解决成像的针孔设计问题,基于蒙特卡罗方法建立了一套模拟中子针孔成像过程的程序,并且通过编写的图像显示程序可以直观地观察到记录介质所成的2维图像,同时可以对图像的某些参数进行判读。
【作者单位】: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核物理与化学研究所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激光聚变研究中心
【关键词】: 针孔成像 蒙特卡罗 ICF
【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资助课题
【分类号】:O571.523
【DOI】:CNKI:SUN:QJGY.0.2005-06-020
【正文快照】:
在ICF实验中,利用激光或X光加热和压缩DT靶丸产生内爆,释放出能量为14.1MeV的中子,靶丸内的中子发射空间分布可反映燃料内爆压缩区尺寸、形状、均匀性、DT燃料离子温度随半径的分布等信息。与X射线像比较中子针孔成像更能直观地反映聚变区空间特性,且不受靶丸面密度大小的
只是签署,人大还没批准,。

====================

流氓呀……
肥兔子 发表于 2009-8-27 12:42
我一直以为中国以后再也不能进行核试验,原来还留着尾巴啊,果然流氓。。。。
除了N15,似乎还有N15改,另外还有更牛的某型高能推进剂~~

偶是从网上看来的~~
hswz 发表于 2009-8-27 11:25
看来人大这个党的木偶还是有点作用……
有核武器的五大流氓都没还通过元老院批准。
非球对称型气体助爆确实对设计和计算带来了极大的难度。向参与设计的科技人员致敬。
求问一个问题,初级的最低当量需要多少吨啊
肥兔子 发表于 2009-8-27 12:42


这算啥啊,起码还签署了

人家三哥根本就不签署,流氓中的流氓
tonyget 发表于 2009-8-28 00:34

这就是大流氓和小流氓的区别{:3_97:}
wxx160 发表于 2009-8-27 23:49


没有公开的数学模型,这个问题不好回答你
助爆现象的发现比氢弹要早
太危险了 这玩意还是到公海实验比较好
“MK/B-61(以及所有战术型)最低当量为300吨,可能代表了非助爆裂变初级的基础当量。”
这个非助爆裂变初级不是核扳机吧?
MATRIX·AI 发表于 2009-8-27 09:08

IBM拍摄全球首张单分子“透视”照片
http://news.mydrivers.com/1/143/143351.htm
公开资料,没什么秘密可言

和美国比超微干涉成像(更确切的说,和IBM这家公司),这位大神睡醒了么;P
大狼芬里尔 发表于 2009-9-1 13:47
贵宾,发言要慎重,尤其对你不了解的东西。
以上的言论暴露了你。甚至让人对你以前的话的可信度也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建议你多学习,两者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大神不是人家,恰恰是你。
在激光驱动的惯性约束聚变(ICF)实验中 利用激光或X光加热和压缩DT靶丸产生内爆 释放出能量为14.1MeV 的中子 .靶丸内的中子发射空间分布可反映燃料内爆压缩区尺寸 ,形状, 均匀性 DT燃料离子温度随半径的分布等信息 与X射线像比较,中子针孔成像更能直观地反映聚变区空间特性 且不受靶丸面密度大小的影响

贵宾,发言要慎重,尤其对你不了解的东西。
以上的言论暴露了你。甚至让人对你以前的话的可信度也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建议你多学习,两者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大神不是人家,恰恰是你。
旺财与小强 发表于 2009-9-1 14:10


中子针孔/半影成像的成像过程本质上说不过是利用中子吸收路径获取能量沉积数据
以干涩成像而言,这和IBM实现的方法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后者利用的是量子力的隧道效应,相当于超超超大型的干涩扫描隧道显微镜);不过两者在技术要求上却有着一定的相通性(高精度的探针/锥孔成型,高精度的对准系统,高灵敏度的电回馈传感器,高解析度的后端成像装置等等)

即便说中子成像,NIP装置的中子半影成像装置已经实现了5-10微米量级的分辨率,14MeV的快中子成像装置也将于2011年投入实用----还要比么?

世界最先进?没有之一?自我暗示果然很好很强大;P
贵宾,发言要慎重,尤其对你不了解的东西。
以上的言论暴露了你。甚至让人对你以前的话的可信度也产生了很大的怀疑。
建议你多学习,两者根本不是一个东西。
大神不是人家,恰恰是你。
旺财与小强 发表于 2009-9-1 14:10


中子针孔/半影成像的成像过程本质上说不过是利用中子吸收路径获取能量沉积数据
以干涩成像而言,这和IBM实现的方法根本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后者利用的是量子力的隧道效应,相当于超超超大型的干涩扫描隧道显微镜);不过两者在技术要求上却有着一定的相通性(高精度的探针/锥孔成型,高精度的对准系统,高灵敏度的电回馈传感器,高解析度的后端成像装置等等)

即便说中子成像,NIP装置的中子半影成像装置已经实现了5-10微米量级的分辨率,14MeV的快中子成像装置也将于2011年投入实用----还要比么?

世界最先进?没有之一?自我暗示果然很好很强大;P
大狼芬里尔 发表于 2009-9-1 13:47
bessel 发表于 2009-9-1 16:49

同为超微干涉成像(虽然干涩原理不同),技术要求有共通之处

真要比中子成像的话,只会更难看;P
大狼芬里尔 发表于 2009-9-1 16:55
bessel 发表于 2009-9-1 17:27

事实上中子成像的精度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否则椭圆度误差、对准误差、能量累积误差都将对最终的成像重建带来巨大影响
虽然中子成像的精度要求在数量级上不及量子力干涉探扫,但这更多的是因为前者的能级要求较高因此精度不易控制(尤其是对准误差)
两者之差异,可以说取向侧重不同,但取向还是一致的

以之为例,乃是为了说明超微干涉成像的最高水平已经到了什么程度
完全不懂地说
有的坛充混了个贵宾头衔后真是越发卖力了哦,为了维护主子面子真是可以把GOOGLE用烂了啊.可惜搜索条件不对路,大方向有错误.不管再怎么卖力也是没法得赏钱地....建议为了自己的腰包着想,去新华书店买几本 九院 出的关于惯性约束聚变实验的书籍来好好研究研究什么是ICF中子针孔成像.再到GOOGLE上去瞧瞧什么叫超微干涉成像.亲戚关系可不是说认就能认地.不要看到 成像二字就想到一起去.更不要乱扯什么技术共性,手机和收音机还有技术共性呢.
最主要的是,关于中国核物理的实验手段和设备的情报大部分是九十年代一批到九院等地参观访问美国能源部(实际就是布--阿实验室)的人回去后主动当美国的BKC感叹出来才让世界知道地.LZ说的也是那个时候就一直存在的说法,十几年了.把主子最近和未来的东西和上个实际中国的成就做比.也不怕丢了主子的脸.不给工资??
看来高科技不好懂!!{:3_76:}
大狼芬里尔 发表于 2009-9-1 16:27
恐怕是超大最水的贵宾了。
大狼芬里尔 发表于 2009-9-1 21:00
大狼芬里尔 发表于 2009-9-1 13:47
好多牛人啊   占个位子看科普
围观一哈.
围观一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