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温比刘裕何如?(东晋大楼建设中。。。)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8:24:34


且不看两人北伐的历史功绩,但就军事才能和个人成就而言,桓温似乎不如后来的刘裕,但果真如此吗?


今天发现,其实已经不是关公战秦琼,谁更厉害的问题,而是大家一起探讨那段历史人物的得失。

且不看两人北伐的历史功绩,但就军事才能和个人成就而言,桓温似乎不如后来的刘裕,但果真如此吗?


今天发现,其实已经不是关公战秦琼,谁更厉害的问题,而是大家一起探讨那段历史人物的得失。


桓温至少没有改朝换代,说明内心还是有士族的羁绊!  而刘裕草民出生,自认无所顾忌。
  桓温最后北伐失败,主要是败于慕容垂这样的牛人。之前可是打败过著名的姚襄。
  姚襄什么人?可是连谢尚都去观披发单身迎接的啊?姚襄的弟弟姚苌也算个厉害任务,和慕容垂算是同样级别的,姚苌还自陈远不如姚襄,到了姚苌的儿子姚兴等位,国家搞得还不错,也就是这样,等姚兴死了, 刘裕才北伐灭后秦时,这个时期的牛逼都差不多死光了。(谢安、慕容垂、桓温等早就死了)。
  另外,慕容垂死后,北方的北魏才无所顾忌。可见当时的情况是,牛人之间的对抗是很重要的。
  
  刘裕的时代,还是幸运的,桓玄(桓温儿子)差远了,如果就算有桓冲的水平,怎么可能刘裕能兵变成功呢?

桓温至少没有改朝换代,说明内心还是有士族的羁绊!  而刘裕草民出生,自认无所顾忌。
  桓温最后北伐失败,主要是败于慕容垂这样的牛人。之前可是打败过著名的姚襄。
  姚襄什么人?可是连谢尚都去观披发单身迎接的啊?姚襄的弟弟姚苌也算个厉害任务,和慕容垂算是同样级别的,姚苌还自陈远不如姚襄,到了姚苌的儿子姚兴等位,国家搞得还不错,也就是这样,等姚兴死了, 刘裕才北伐灭后秦时,这个时期的牛逼都差不多死光了。(谢安、慕容垂、桓温等早就死了)。
  另外,慕容垂死后,北方的北魏才无所顾忌。可见当时的情况是,牛人之间的对抗是很重要的。
  
  刘裕的时代,还是幸运的,桓玄(桓温儿子)差远了,如果就算有桓冲的水平,怎么可能刘裕能兵变成功呢?


所以,读晋史,最大的感慨一个就是桓温、一个就是苻坚!
当然苻坚也比桓温厉害多了,能用王猛,可惜,王猛一死,苻坚就昏了头,慕容垂和姚苌也就反了。

所以,读晋史,最大的感慨一个就是桓温、一个就是苻坚!
当然苻坚也比桓温厉害多了,能用王猛,可惜,王猛一死,苻坚就昏了头,慕容垂和姚苌也就反了。
另外,自东晋之后,再无汉人北伐的壮举了,北宋的北伐和东晋的北伐一比,简直就是下三赖啊!
松海 发表于 2009-8-25 17:40

明太祖算个啥?
苻坚就是一个齐桓公,能力不行,但气度恢宏。有王猛则天下无敌,无王猛则身死国灭。
桓温北伐失败在后方不支持,而且粮草跟不上。他训练出来的荆楚步兵可以打得北方骑兵四处逃窜。慕容垂正面打不过桓温,但很会利用机会。
刘裕在他掌军的那几十年里天下无敌,没有一个人能比他牛。第一次北伐表现已经很厉害;第二次北伐的时候,天下英雄已经无人能当其锋芒。仅仅是前锋部队就把后秦给灭了。黄河岸边摆一个“却月阵”就创造了古代步兵虐杀骑兵的最佳战绩。他的这支古代高科技军队是汉家步兵方阵最后的绝唱,从此之后,直到冷兵器时代结束,再也找不到可以轻松击败骑兵的步兵部队。北魏统治者曾经和他的大臣评论慕容垂与刘裕,他们一致认为刘裕比慕容垂更厉害。
以梁魏“钟离之战”为分水岭。这场战争中韦睿的步兵打败了杨大眼的铁骑。之后冷兵器步兵就开始一代不如一代地沉沦下去了。骑兵从此成为步兵的天敌。直到热兵器时代。
刘裕稍微厉害点
资治通鉴里面说刘裕可比慕容垂厉害多了,桓温都比不上慕容垂,更不可能和刘裕比了
davidlgx 发表于 2009-8-25 22:00

资治通鉴里面何来刘裕比慕容垂厉害???
慕容垂是哪年死得???
是公元396元四月初十,是最后一次反击北魏平城战役后死得,之前就是著名的参合陂战役!
因为看到死去的数万后燕军士,衰落伤心而死!
(慕容垂在平城打了一次成功的反击战,拓跋珪大为恐惧乃至准备逃离都城)!

这个时候,刘裕在致治通鉴里面还没有出现!怎么会比慕容垂厉害??
刘裕在资治里面出现是在公元399元,刘牢之讨伐孙恩的时候,那时刘裕还是刘牢之的“参军事”,怎么和慕容垂比?
摆脱看书认真点!!!
qidaxue 发表于 2009-8-25 19:09

严格的说,朱元璋的北伐只能用收复中原来解释,以明朝的载体,北伐只能是朱棣的5次漠北之战!
我这里说的北伐,一般是形成南北朝势态的国家对攻,东晋时代,桓温、谢安、刘裕多次证明了北方骑兵占不了南方步兵的便宜!
更何况冉闵的1万步卒对抗燕国慕容恪的10万骑兵而十战十胜呢?

所以,再看看后来北宋步兵的表现,实在是让人汗颜!

资治通鉴里面何来刘裕比慕容垂厉害???
慕容垂是哪年死得???
是公元396元四月初十,是最后一次反击北魏平城战役后死得,之前就是著名的参合陂战役!
因为看到死去的数万后燕军士,衰落伤心而死!
(慕容 ...
松海 发表于 2009-8-25 23:04

你究竟看完了资治通鉴了没有的?崔浩和魏主嗣讨论是否援救姚泓的时候明确回答了魏主的提问慕容垂厉害还是刘裕厉害的问题。他的观点就是刘裕比慕容垂要更胜一筹。我看该看书认真点的是你吧,或许你没有看过吧,呵呵
算了,加段东西给你看看吧:
崔浩侍讲在前,嗣问之曰:“刘裕伐姚泓,果能克乎?”对曰:“克之。”嗣曰:“何
故?”对曰:“昔姚兴好事虚名而少实用,子泓懦而多病,兄弟乖争。裕乘其危,兵精将勇
,何故不克!”嗣曰:“裕才何如慕容垂?”对曰:“胜之。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
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
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嗣曰:“裕既入
关,不能进退,我以精骑直捣彭城、寿春,裕将若之何?”对曰:“今西有屈丐,北有柔然
,窥伺国隙。陛下既不可亲御六师,虽有精兵,未睹良将。长孙嵩长于治国,短于用兵,非
刘裕敌也。兴兵远攻,未见其利,不如且安静以待之,裕克秦而归,必篡其主。关中华、戎
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虽留兵守之
,人情未洽,趋尚不同,适足为寇敌之资耳。愿陛下按兵息民以观其变,秦地终为国家之有
。可坐而守也。”嗣笑曰:“卿料之审矣!”浩曰:“臣尝私论近世将相之臣:若王猛之治
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辅幼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刘裕之平祸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嗣曰:“屈丐何如?”浩曰:’屈丐国破家覆,孤孑一身,寄食姚氏,受其封殖。不思
酬恩报义,而乘时缴利,盗有一方,结怨四邻。撅竖小人,虽能纵暴一时,终当为人所吞食
耳。”嗣大悦,语至夜半,赐浩御缥醪十觚,水精盐一两,曰:“朕味卿言,如此盐、洒,
故欲与卿共飨其美。”然犹命长孙嵩、叔孙建各简精兵,伺裕西过,自成皋济河,南侵彭、
沛,若不时过,则引兵随之。
资治通鉴里面何来刘裕比慕容垂厉害???
慕容垂是哪年死得???
是公元396元四月初十,是最后一次反击北魏平城战役后死得,之前就是著名的参合陂战役!
因为看到死去的数万后燕军士,衰落伤心而死!
(慕容 ...
松海 发表于 2009-8-25 23:04

你究竟看完了资治通鉴了没有的?崔浩和魏主嗣讨论是否援救姚泓的时候明确回答了魏主的提问慕容垂厉害还是刘裕厉害的问题。他的观点就是刘裕比慕容垂要更胜一筹。我看该看书认真点的是你吧,或许你没有看过吧,呵呵
算了,加段东西给你看看吧:
崔浩侍讲在前,嗣问之曰:“刘裕伐姚泓,果能克乎?”对曰:“克之。”嗣曰:“何
故?”对曰:“昔姚兴好事虚名而少实用,子泓懦而多病,兄弟乖争。裕乘其危,兵精将勇
,何故不克!”嗣曰:“裕才何如慕容垂?”对曰:“胜之。垂藉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国
人归之,若夜虫之就火,少加倚仗,易以立功。刘裕奋起寒微,不阶尺土,讨灭桓玄,兴复
晋室,北禽慕容超,南枭卢循,所向无前,非其才之过人,安能如是乎!”嗣曰:“裕既入
关,不能进退,我以精骑直捣彭城、寿春,裕将若之何?”对曰:“今西有屈丐,北有柔然
,窥伺国隙。陛下既不可亲御六师,虽有精兵,未睹良将。长孙嵩长于治国,短于用兵,非
刘裕敌也。兴兵远攻,未见其利,不如且安静以待之,裕克秦而归,必篡其主。关中华、戎
杂错,风俗劲悍;裕欲以荆、扬之化施之函、秦,此无异解衣包火,张罗捕虎;虽留兵守之
,人情未洽,趋尚不同,适足为寇敌之资耳。愿陛下按兵息民以观其变,秦地终为国家之有
。可坐而守也。”嗣笑曰:“卿料之审矣!”浩曰:“臣尝私论近世将相之臣:若王猛之治
国,苻坚之管仲也;慕容恪之辅幼主,慕容暐之霍光也;刘裕之平祸乱,司马德宗之曹操也
。”嗣曰:“屈丐何如?”浩曰:’屈丐国破家覆,孤孑一身,寄食姚氏,受其封殖。不思
酬恩报义,而乘时缴利,盗有一方,结怨四邻。撅竖小人,虽能纵暴一时,终当为人所吞食
耳。”嗣大悦,语至夜半,赐浩御缥醪十觚,水精盐一两,曰:“朕味卿言,如此盐、洒,
故欲与卿共飨其美。”然犹命长孙嵩、叔孙建各简精兵,伺裕西过,自成皋济河,南侵彭、
沛,若不时过,则引兵随之。

你究竟看完了资治通鉴了没有的?崔浩和魏主嗣讨论是否援救姚泓的时候明确回答了魏主的提问慕容垂厉害还是刘裕厉害的问题。他的观点就是刘裕比慕容垂要更胜一筹。我看该看书认真点的是你吧,或许你没有看过吧,呵呵 ...
davidlgx 发表于 2009-8-25 23:33


我知道你说的这一段!
但那只是后人的功绩评说,我在楼顶就说了,功绩上来看,刘裕是好像厉害一筹,但是
换做当时的情况,刘裕遇到的对手又是如何呢?
即使是桓玄,若能定下杀心,听老婆的话,朝堂之上就杀了刘裕,刘裕又怎能回去带兵?如果再有其父兄(温、冲)的果断,刘裕怎么能带那么点兵就能进入健康?
我的观点主要是刘裕的时代是便宜了他,当时莫说慕容垂,就是姚兴在,他也未必能灭了后秦!
桓温的时代,比他早50年的时候,英雄还是比较多的!
(呵呵,总算找到一个比较熟悉得人啊,得罪了!)
你究竟看完了资治通鉴了没有的?崔浩和魏主嗣讨论是否援救姚泓的时候明确回答了魏主的提问慕容垂厉害还是刘裕厉害的问题。他的观点就是刘裕比慕容垂要更胜一筹。我看该看书认真点的是你吧,或许你没有看过吧,呵呵 ...
davidlgx 发表于 2009-8-25 23:33


我知道你说的这一段!
但那只是后人的功绩评说,我在楼顶就说了,功绩上来看,刘裕是好像厉害一筹,但是
换做当时的情况,刘裕遇到的对手又是如何呢?
即使是桓玄,若能定下杀心,听老婆的话,朝堂之上就杀了刘裕,刘裕又怎能回去带兵?如果再有其父兄(温、冲)的果断,刘裕怎么能带那么点兵就能进入健康?
我的观点主要是刘裕的时代是便宜了他,当时莫说慕容垂,就是姚兴在,他也未必能灭了后秦!
桓温的时代,比他早50年的时候,英雄还是比较多的!
(呵呵,总算找到一个比较熟悉得人啊,得罪了!)
松海 发表于 2009-8-25 23:12
朱元璋的北伐只能用收复中原来解释?北伐只能是朱棣的5次漠北之战?这些是什么?

1372年,徐达、李文忠、冯胜各领兵5万,分东中西三路进军和林。不过中路徐达轻敌冒进,损失较大,东路李文忠也因粮草不济退兵。
西路冯胜的副将傅友德却7战7胜,大举扫荡漠北。
这一次是朱元璋前期北伐的终点,双方在北方战场进入僵持阶段。

1377年朱元璋派大将邓愈西征吐蕃,邓愈势如破竹,连战连胜,追敌直至昆仑山,歼敌数万人,降服数国,为明朝拓地千里。

1379年。大将沐英、傅友德统兵15万进军云南,元朝残余势力负隅顽抗。至1385年,共歼敌20余万,云南平定。

1387年北路战事又起,朱元璋派大将冯胜、傅友德、蓝玉共领兵20万进攻辽东。连战连胜,5月元太尉纳哈出率元兵20万投降明朝。
1388年蓝玉领兵15万远征漠北,在捕鱼儿海(贝加尔湖)大破元军10余万,王公贵族全部被俘。元朝正式宣告灭亡。这一战还缴获了流传千余年的传国玉玺。
恒温比不了刘裕,看战功就看的出,另外恒温是不想篡位吗?不过风险太高,把握不定。自己放弃了
松海 发表于 2009-8-26 08:47
晕啊,刘裕灭慕容超的时候,姚兴就想吓唬刘裕,结果刘裕是怎么说姚兴的?休兵3年就去搞他!有些东西就是不能如果的,如果刘牢之不投降桓玄呢?如果殷浩当时听了胡藩的话就处理了桓玄,恐怕桓玄了和刘裕打擂台的资格都没有了
松海 发表于 2009-8-25 23:12
你这个话就是在玩文字游戏了
照这个理论,那朱元璋的收复难度要大得多
因为当时朱元璋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稳定的能与北方对峙的国家也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拿慕容垂做参照,也不准确。
20世纪40年代,美国人切日本人如瓜菜,日本人欺中国人似鱼肉,5年之后,就是朝鲜战争。
马甲1号 发表于 2009-8-26 16:36

不然,王朝灭亡的时候,多是军事集团之间的对抗,而成体的国家间征伐,互攻有无而已。
我的论点是:东晋后,汉人政权的北伐已经没有了锐气和进取之心,虽然东晋北伐的最高成就在谢安和刘裕时代,也还是没有完全成功,但比之后来北宋和南宋的北伐,无疑要光彩得多!
至于朱元璋派各路大军北征,那时的元朝已如惊弓之鸟,何况那时候的徐达之流,又非和桓温、刘裕一个类型阿?
再看看之后的北伐蒙古,和汉朝北征匈奴几多相似啊?
都是虎头蛇尾。
看热闹的 发表于 2009-8-26 20:30
垂还是比不过恪吧?
davidlgx 发表于 2009-8-26 12:50

这段著名的崔浩论当世将相的话,其实最早是在李贽的《史纲评要》上见过的,读资质的时候,还真是略过呢!
孙大炮 发表于 2009-8-26 10:35

另外,对于元朝的覆灭时的溃败,我一直怀疑这些元军其实不是蒙古人,早年还发过一个帖子质疑。。。
引用一段晋朝那些事儿
“桓温,是桓彝的儿子。桓彝在前文提过,是江东望族首领,后来石勒破西晋洛阳城杀王弥后南下攻司马睿时,桓彝参加过对石勒的战争。苏峻之乱时,桓彝参加了###苏峻的战争,后被韩晃困于泾县(今安徽南部),死守一年后被俘。桓彝宁死不降,被韩晃的部将江播杀害。桓温当时年仅十五岁,从此身不离剑,扬言一定要为父报仇。

江播后来虽然起义投奔了东晋,但也知道桓温厉害,时时防备。桓温十八岁时,江播病死,桓温于是化装成吊宾,入江播府,将江播的三个儿子杀死,然后自首。这种狠角色,朝廷竟然没有追究,甚至为了嘉奖其孝义,把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许配与他为妻,拜为驸马都尉。桓温自此名声大震。

庾翼生前就曾向成帝推荐道:“桓温是当世英雄,皇上当委以重任。此人必能立匡世之勋。”桓温在庾翼的赏识和提拔下先升为琅琊内史,后升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可谓青云直上,到褚太后任命他为安西将军都六州军事时,桓温也不过三十三岁。”
引用一段晋朝那些事儿
“桓温,是桓彝的儿子。桓彝在前文提过,是江东望族首领,后来石勒破西晋洛阳城杀王弥后南下攻司马睿时,桓彝参加过对石勒的战争。苏峻之乱时,桓彝参加了###苏峻的战争,后被韩晃困于泾县(今安徽南部),死守一年后被俘。桓彝宁死不降,被韩晃的部将江播杀害。桓温当时年仅十五岁,从此身不离剑,扬言一定要为父报仇。

江播后来虽然起义投奔了东晋,但也知道桓温厉害,时时防备。桓温十八岁时,江播病死,桓温于是化装成吊宾,入江播府,将江播的三个儿子杀死,然后自首。这种狠角色,朝廷竟然没有追究,甚至为了嘉奖其孝义,把晋明帝的女儿南康公主许配与他为妻,拜为驸马都尉。桓温自此名声大震。

庾翼生前就曾向成帝推荐道:“桓温是当世英雄,皇上当委以重任。此人必能立匡世之勋。”桓温在庾翼的赏识和提拔下先升为琅琊内史,后升为都督青、徐、兖三州诸军事,徐州刺史,可谓青云直上,到褚太后任命他为安西将军都六州军事时,桓温也不过三十三岁。”
桓温最初的政治资本:“

桓温素有大志,他与前几任安西将军不同,一上任就打算建功立业,统一国家。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江夏相袁乔,袁乔道:“如今天下三分,北有胡赵,西有蜀汉。蜀国虽然地形险要,但无论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比胡赵要弱很多。将军要一统四海,不如先攻蜀汉。”

桓温点头称是,遂先派大量的间谍人员进入蜀汉,搜集情报。

汉国的李寿公元343年病逝,比晋成帝晚死一年,比晋康帝早死一年,太子李势登基。按规矩李势当皇帝后,应当先立太子。可是李势没有儿子,于是他的弟弟将军李广,就请求立其为皇太弟。李势不但不答应,而且很生气,要废黜李广。大臣解思明替李广求情,李势遂连李广带解思明一块儿杀了,而且灭了解思明的三族。

李势继位后骄奢淫逸,不理政事,刑法苛滥,并广派徭役,增加赋税,大兴土木工程,人民苦不堪言。不久后又发生自然灾害,人们实在活不下去了,晋永和元年(345),太保李弈在晋寿(在今汉中地区)举兵反叛,老百姓纷纷响应参加,很快达到数万人,一直攻到成都,将成都包围。李势亲自带兵与李弈登城拒战。李弈战死,手下数万人溃逃。虽然李弈战死,巴蜀的饥民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共有十余万人外出流浪,成为蜀国大患。

桓温了解到这个情形,便打算进攻蜀汉。正巧凉州牧张骏病死,世子张重华嗣位。赵国的石虎攻蜀国畏惧这个地方险峻,攻晋又没有实力,攻燕连吃败仗,只好欺负前凉。见十九岁的张重华当了凉州牧,便起兵去攻。

桓温听说后喜道:“石虎去打凉州,我没有后顾之忧了。此时若不灭蜀,以后怕再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了。”遂把指挥中心向西迁到江陵(今湖北荆州)。东晋永和二年(346)十一月辛未,桓温征得朝廷的同意后,派长史范汪留守江陵,以袁乔为前锋,率五千水军先行。自己带着大将周抚、司马无忌等人,率步骑一万,从三峡故道西进。

一路上桓温只见三峡地势险峻,道路难行,每日行军只能走二十多里路。许多地方都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林密山深,但有埋伏,必全军覆没。桓温走得十分小心,每每先派大量哨探仔细探过路,没有埋伏才敢前进。哪知道直走到夔门也没有见到蜀兵的影子,桓温叹道:“李势随便在哪个地方埋伏下一支军队,我便无法入蜀。当年曹魏灭蜀,就是因为蜀关皆废。没想到历史又要重演啊。”刚刚说完这句话,忽见前面一股杀气冲天而起,隐约有鼓角之声,似有伏兵埋伏。

桓温急忙把大军后退三里多地,一直撤到地势开阔处才排兵列阵,准备交战。并责问前方探哨,为何没有查出伏兵。侦察兵很委屈,我们查得很仔细,并没有人啊。不过,江边有乱石六十四堆,倒是充满杀气。

桓温还是不太相信,急派人寻来几个当地人问,当地人说这是当年诸葛亮摆下来的“八阵图”,桓温这才恍然大悟。遂亲自去观摩学习,并画成图形,以作日后研习之用。这段故事正史没有,明朝杨尔增《两晋秘史》中有这么一段,因为有意思,拿来一叙。

桓温的部队到了青衣江,李势才知道,急忙派大将李福、李权分两路去彭模防守;大将昝坚率水军自江北鸳鸯碕(今彭山东)渡江到犍为(今彭山东)防守。

桓温这时已经到了彭模(今彭山东南、岷江东岸),他的部下都建议兵分两路进攻。唯有谋士袁乔认为,兵分两路,不好配合,如果有一路败了,剩下一路孤军深入,也不会有结果。不如全军携三日粮,轻装齐进,以示必胜之心。将士必一鼓作气,拿下成都。桓温用了袁乔的意见,逃选精兵一万三千名去攻成都,留下参军孙盛和日楚带两千士兵在彭模守卫辎重。

桓温走后,蜀军李福带兵来攻彭模,孙盛坚守不出,李福不能攻克。桓温则与李权的军队相遇,李权接连吃了几个败仗,逃回成都。成都的镇东将军李位都觉得大势已去,偷偷跑出来降了桓温。桓温在李位都的带领下行军速度更快。而昝坚来到犍为后才知道人家桓温根本就没有走这条路,于是立刻带军回撤去救成都。这时东晋军已经快速来到成都附近的十里陌,在这个地方与昝坚打了一仗,昝坚被击败。

这时李福因攻不下彭模也已经退回成都,李势城中尚有三万兵马,军事力量也不弱。于是下令所有军队出击,与晋军在成都西南的笮桥大战,竟然打败了桓温的突击部队,参军龚护战死,一直跑在前面的桓温也被流箭射中跨下所骑的马。

晋军恐慌,便想退后,这时袁乔命鼓手猛击战鼓,并力催后边的士卒奋力向前,晋军遂拼了命地向前冲,又把蜀军击败,一直攻入城中。李势带着残兵逃出成都,逃出不久后,又回到成都。这回不是反攻成都,而向桓温投降。

东晋永和三年(347)三月,占据蜀地四十六年的成汉国,到此灭亡。

桓温在成都待了一个多月,留周抚镇守成都,自己带兵回到江陵,李势等成汉的宗族都被送到建康。

桓温因此被封为临贺郡公,安西大将军改成了征西大将军,待遇按三司级别。三司及三公,是魏晋时待遇最高的官位,当然并没有什么权力。桓温不仅待遇如三公,而且大权在握,其手下大将袁乔为龙骧将军、湘西伯,司马无忌为前将军,周抚为益州刺史。那个被俘的李势也被封为归义侯。

在晋朝,皇室的爵位从高到低依次为王、公、侯、伯、子、男。其中,只有皇子才能封王。大臣的爵位依次为郡公、县公、郡侯、县侯、开国侯、开国伯、开国子、开国男、乡亭侯、关内侯。

桓温被封为郡公,就是最高一级了,此时的桓温只有三十五岁。”
20# 松海

但自己又觉得论直接冲杀,慕容垂还是打不过桓温!
慕容恪就别提了,10万骑兵打不过冉闵的1万步兵,还是靠马海战术淹死了冉闵!
兄弟?你能在战场上杀死300多人吗???


再看看桓温和姚襄的对决:
继续引用,不用古文:
”那个曾经击败殷浩,导致殷浩政治垮台的姚襄仍占据着两淮,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股割据势力,表面上为晋臣,但东晋的法令和命令都无法在他那里实施,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因为他的士兵都是陕甘流民,并不习惯南方的生活,很想念家乡,有人多次劝姚襄带兵西还。姚襄一开始不同意,说陕甘之处一直由秦国所占,一路上要经过的河南、湖北等地又是东晋的地盘,一路杀到秦国,再和秦国死战,岂不是自寻死路?

姚襄后来听说秦国的苻生无道,国力衰微,再加上部下苦求,便决定西行,带领所有人马离开了两淮。

桓温的部下都请兵去拦截姚襄。桓温笑道:“姚襄留在两淮也是一个割据势力,现在他走了,我们一兵未出而白白得了两淮的地方,这是好事啊。再说姚襄是要去和秦国打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们的实力受损,也是好事。既然对我国只有好处而无坏处,为什么要去阻拦他呢?”

于是姚襄在晋国的领土上一路畅通,从河南兰考东南部向西行,经过许昌,又由许昌进军西北。路过洛阳的时候,姚襄突然改主意了,要在洛阳扎根,然后与秦晋争雄。于是率部把洛阳城围了,日夜进攻,洛阳守将周成急忙向桓温求救。桓温一看,这姚襄要赖在河南不走,于是派督护高武从鲁阳(今河南省中部鲁山县)出兵,辅国将军戴施从河上(今山东观城县东北)进军,自己率大兵从江陵北上,去伐姚襄。

姚襄打了一个多月也没能攻下洛阳。长史王亮说:“咱还是赶快离开这个危险之地吧,洛阳城这么长时间攻不下来,将士已经很疲惫了。若有援军到了,我军必败!”姚襄不听,仍一心一意要攻下洛阳。

又攻了一个星期,桓温率大军来到,姚襄急撤洛阳之围,然后选三万精锐之兵埋伏在伊水(洛阳城南边的一条小河)北面丛林中,然后向桓温请降,请桓温先退军三十里。

姚襄的意思是等桓温退军,然后乘势掩杀,但桓温并不上当,他告诉来使,如果姚襄诚心要降,让他自己来,不过就是二十来里路的事情,何必派个使臣来!

桓温强渡伊水进攻姚襄。姚军已经连续作战将近两个月了,十分疲惫,桓温的兵力又多出姚襄数倍,姚军很快败退。姚襄拼命杀出重围,带着三千人马,向北渡过黄河,逃到了并州。


可见桓温比昏了头的符坚聪明,不会自己退兵。。。


再看看桓温和姚襄的对决:
继续引用,不用古文:
”那个曾经击败殷浩,导致殷浩政治垮台的姚襄仍占据着两淮,这时候他已经成为一股割据势力,表面上为晋臣,但东晋的法令和命令都无法在他那里实施,俨然一个独立王国。因为他的士兵都是陕甘流民,并不习惯南方的生活,很想念家乡,有人多次劝姚襄带兵西还。姚襄一开始不同意,说陕甘之处一直由秦国所占,一路上要经过的河南、湖北等地又是东晋的地盘,一路杀到秦国,再和秦国死战,岂不是自寻死路?

姚襄后来听说秦国的苻生无道,国力衰微,再加上部下苦求,便决定西行,带领所有人马离开了两淮。

桓温的部下都请兵去拦截姚襄。桓温笑道:“姚襄留在两淮也是一个割据势力,现在他走了,我们一兵未出而白白得了两淮的地方,这是好事啊。再说姚襄是要去和秦国打仗,两虎相争,必有一伤,他们的实力受损,也是好事。既然对我国只有好处而无坏处,为什么要去阻拦他呢?”

于是姚襄在晋国的领土上一路畅通,从河南兰考东南部向西行,经过许昌,又由许昌进军西北。路过洛阳的时候,姚襄突然改主意了,要在洛阳扎根,然后与秦晋争雄。于是率部把洛阳城围了,日夜进攻,洛阳守将周成急忙向桓温求救。桓温一看,这姚襄要赖在河南不走,于是派督护高武从鲁阳(今河南省中部鲁山县)出兵,辅国将军戴施从河上(今山东观城县东北)进军,自己率大兵从江陵北上,去伐姚襄。

姚襄打了一个多月也没能攻下洛阳。长史王亮说:“咱还是赶快离开这个危险之地吧,洛阳城这么长时间攻不下来,将士已经很疲惫了。若有援军到了,我军必败!”姚襄不听,仍一心一意要攻下洛阳。

又攻了一个星期,桓温率大军来到,姚襄急撤洛阳之围,然后选三万精锐之兵埋伏在伊水(洛阳城南边的一条小河)北面丛林中,然后向桓温请降,请桓温先退军三十里。

姚襄的意思是等桓温退军,然后乘势掩杀,但桓温并不上当,他告诉来使,如果姚襄诚心要降,让他自己来,不过就是二十来里路的事情,何必派个使臣来!

桓温强渡伊水进攻姚襄。姚军已经连续作战将近两个月了,十分疲惫,桓温的兵力又多出姚襄数倍,姚军很快败退。姚襄拼命杀出重围,带着三千人马,向北渡过黄河,逃到了并州。


可见桓温比昏了头的符坚聪明,不会自己退兵。。。


姚襄栽在了符坚手里:::::[:a3:]


”再说姚襄向并州方向逃跑,来到平阳地界,前秦的并州刺史尹赤得知消息,前来迎接。尹赤是姚氏旧部,原来也是天水的羌族,后随姚弋仲东迁。姚氏集团与前秦的一次战争中,尹赤被俘后投降。后来尹赤为前秦立了不少战功,被苻健任命为并州刺史。

尹赤见旧主人来了,便把并州的地盘连同自己的人马全交给姚襄,姚襄一下子便拥有了山西中部到南部的地盘,很惊喜。但他并不满足,先西渡黄河占据杏城(今陕西省中部偏北黄陵县西南故邑),又招纳羌、胡等少数民族的士兵,很快聚集来八万士兵。姚襄有了兵,底气也足了,便向苻生借路,说自己要回陇西的老家,希望秦国能让条道。

苻生本是嗜杀好战之人,他会是让路的人么?立刻把前来声称借道的使者给砍死了,然后以卫大将军、广平王苻黄眉为帅,龙骧将军、东海王苻坚为副帅,建节将军邓羌为前锋,率兵三万来战姚襄。

姚襄知道苻坚很厉害,守城不出。苻坚攻了几天没有攻破,于是撤兵,姚襄趁势追杀。哪里知道苻坚早已埋下伏兵,将姚襄的部队包围,姚襄战死,时年二十七岁,姚襄的手下姚苌、薛赞、权翼等人都被俘后投降。



是不是很有意思???

姚襄栽在了符坚手里:::::[:a3:]


”再说姚襄向并州方向逃跑,来到平阳地界,前秦的并州刺史尹赤得知消息,前来迎接。尹赤是姚氏旧部,原来也是天水的羌族,后随姚弋仲东迁。姚氏集团与前秦的一次战争中,尹赤被俘后投降。后来尹赤为前秦立了不少战功,被苻健任命为并州刺史。

尹赤见旧主人来了,便把并州的地盘连同自己的人马全交给姚襄,姚襄一下子便拥有了山西中部到南部的地盘,很惊喜。但他并不满足,先西渡黄河占据杏城(今陕西省中部偏北黄陵县西南故邑),又招纳羌、胡等少数民族的士兵,很快聚集来八万士兵。姚襄有了兵,底气也足了,便向苻生借路,说自己要回陇西的老家,希望秦国能让条道。

苻生本是嗜杀好战之人,他会是让路的人么?立刻把前来声称借道的使者给砍死了,然后以卫大将军、广平王苻黄眉为帅,龙骧将军、东海王苻坚为副帅,建节将军邓羌为前锋,率兵三万来战姚襄。

姚襄知道苻坚很厉害,守城不出。苻坚攻了几天没有攻破,于是撤兵,姚襄趁势追杀。哪里知道苻坚早已埋下伏兵,将姚襄的部队包围,姚襄战死,时年二十七岁,姚襄的手下姚苌、薛赞、权翼等人都被俘后投降。



是不是很有意思???
烦请各位兄台继续批评指正,继续码楼,普及东晋南北朝的英雄无敌们!b]


看看桓温对慕容恪的评价:
”东晋朝廷因为丢了两淮的大片土地,一直耿耿于怀,得知慕容俊已死,又想北伐,但却选不出可以统兵的大帅,最后还是不得不命桓温北伐。桓温却道:“燕国最可惧的不是慕容俊,而是慕容恪,有他在,不可伐。”东晋朝廷这才极不甘心地暂时放弃收复两淮的打算。“

英雄惜英雄![/b]

看看桓温对慕容恪的评价:
”东晋朝廷因为丢了两淮的大片土地,一直耿耿于怀,得知慕容俊已死,又想北伐,但却选不出可以统兵的大帅,最后还是不得不命桓温北伐。桓温却道:“燕国最可惧的不是慕容俊,而是慕容恪,有他在,不可伐。”东晋朝廷这才极不甘心地暂时放弃收复两淮的打算。“

英雄惜英雄![/b]
慕容恪一死,不用慕容垂,后果就来了!
秦凉大战的时候,燕国大司马、太原王慕容恪于四月病逝,时年四十三岁。慕容恪自幼从军,征战无数,百战百胜,未曾一败,辅政八年,秦、晋皆不敢犯。慕容大哭回宫,追谥为“桓”。慕容恪死后,慕容封慕容垂为大司马,执掌朝权。这下可急坏了太后可足浑氏。

可足浑氏出身微贱,而慕容垂的妻子为段末柸的女儿,血统比较高贵,性子又很孤傲,在与可足浑氏的相处中得罪了可足浑氏。当然,可足浑氏长得十分美艳,当年与段昭仪争宠,最终成为皇后,而段昭仪郁郁而终。段昭仪是段氏的妹妹,她的死恐怕也是两人的关系不睦一个原因。不管怎样,两个人关系处得比较僵。可足浑氏便打算杀掉段氏,于是派中常侍涅皓诬告段氏和吴国典书令高弼用巫术谋害皇上。

段氏和高弼被抓进大狱后,受到严刑拷问。可足浑氏想让二人攀诬慕容垂,以绝后患。但段氏、高弼抵死不认。慕容垂与段氏感情很好,实在是受不了妻子痛苦,派人对段氏道:“人生总有一死,不如招认,以免毒刑。我和你死在一块儿,我也认了!”段氏道:“如果我若诬陷了你,对上辱没祖宗,对下牵累于你。我绝不做此事。”后来段氏死在狱中。慕容垂感念段氏的恩情,于是娶段氏的妹妹为继室。现在慕容垂执掌了朝纲,可足浑氏害怕遭到报复,遂极力反对道:“你的父亲一直讨厌慕容垂,你怎么可以对这样的人委以重任?”

慕容评作为慕容皝的弟弟,慕容俊的亲叔叔,从燕国在东北发展的时候就一直南征北战,立下卓越战功,后来却仅作为慕容恪的副手参与朝政,慕容恪死后仍然没有轮到他成为一把手,而是慕容垂。慕容评深为不满,也反对道:“大司马一职执掌全国的兵权,应当给最信任的人,皇上有这么多的亲兄弟,不如选一个能干的授大司马之职。”争来争去,最后可足浑氏的另一个亲生儿子慕容冲被任命为大司马,不过当时慕容冲只有八岁。一个八岁的孩子绝没有能力掌控全国的军队,于是由慕容评代为掌管。从这时开始,燕国朝政落到了可足浑氏和慕容评的手里。燕国的灭亡从此也就不远了。“


再说说慕容垂的败桓温一战!


秦国处理内乱的时候,东晋则已经派兵北伐攻燕了。桓温带八万大军一路北进,其先头部队建威将军檀玄在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先和燕宁东将军慕容忠打了一仗。晋军大胜,俘虏慕容忠。桓温再进抵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这时正遇到北方大旱,许多水道干涸,晋军习惯水运辎重而不备骡马,后勤供应不上。桓温遂暂时停止进军,开凿通了三百里水路,连接泗水与清水。但因为是旱年,水并不深,还是不方便漕运,又开凿水道将汶水引入清水。

水道畅通之后,已经是深秋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的话,冬季一到,河道结冰,后勤仍然会成为影响桓温进军的大问题。而且南方兵将不习惯在寒冷的冬季作战,很影响战斗力。于是郗超建议不要再攻城略地了,率大军直扑燕国首都邺城,只要攻破邺城,燕军一定大批北撤,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便可很快收复。

桓温听了沉思不语。郗超又道:“如果您认为不顾后方,直逼燕都,有点儿太冒险的话。您可以先停兵不前,储备物资,等明年夏天再进兵。虽说是迟了一些,毕竟比较稳妥,明年一定能大胜燕国。”

桓温进兵邺城没有把握,驻军不进又不甘心,于是道:“你的前计太急了一些,后策又太缓了一些。”遂率陆军继续进兵,很快与燕国刚刚调集来的主力军两万前锋骑兵相遇。晋军再一次击败燕军,下邳王慕容厉逃跑。高平(今山东济宁微山县)太守徐翻献城投降。

慕容的庶兄乐安王慕容臧的八万军队接着南下与晋军交战。晋军前锋军朱序的部队失利退兵。桓温亲自指挥大军与慕容臧大战,终于大败慕容臧。慕容臧领残兵北逃。

桓温遂一路进军到武阳(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西,阳谷当时属于兖州),兖州刺史孙元在桓温还没有来的时候就挂起了晋国的旗帜起义投诚了。桓温遂又进兵枋头。枋头离邺城不过二百里地,三天的路程。慕容和太傅慕容评十分恐惧,商议欲逃故都和龙(今辽宁朝阳)。

这时,吴王慕容垂站出来说:“现在邺城还有十万人马,仍可与晋兵一战。为什么要逃呢?难道祖宗打下的江山就被我们这么轻易地扔掉么?”

慕容评坚持要逃,慕容垂坚持要战。慕容决定不了,在殿上急得直哭。这时皇甫真道:“大司马临终的时候说,如果国事紧急,一定要重用吴王,您忘了么?”大司马就是慕容恪。慕容听了,这才决定让慕容垂统兵南拒晋兵。

慕容评担心慕容垂打不过晋军,向慕容建议用让出虎牢关以西所有土地的代价去请秦兵来救。慕容遂派散骑常侍李凤、散骑侍郎乐嵩为使,去长安向秦国求救。

苻坚担心晋国灭了燕国后实力大增,对秦国不利,再加上燕国愿意割地,便派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三万军马去救燕国。

慕容垂进兵到枋头,并不与晋军交战。他先密派慕容德与兰台治书侍御史刘当以一万五千重兵紧守石门,断去晋军赖以漕运的水源,又派豫州刺史李邽守皋陵陆道,断去晋军从陆路运粮的通道;再派尚书郎悉罗腾与虎贲中郎将染干津率五千精骑兵,去组织各郡县抢收附近粮食,并阻止晋军就地收粮。然后紧闭营垒,只守不攻。
桓温向慕容垂的营寨进攻了几回,慕容垂牢守阵地,一时不能攻克,双方在枋头形成了胶着状态。一直拖延到九月,由于石门断水,清河的水位降低,不便漕运,桓温派袁真率一万兵进攻石门,以放水源。

慕容德派慕容宙和慕容寅设下一支伏兵,袭击了袁真的前锋袁瑾,袁真带兵去救袁瑾,击败慕容宙和慕容宇,但慕容德与刘当又抄了袁真后路。打来打去,最后还是晋军被打败了。

桓温听说袁真败了,一方面强令袁真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夺取石门,一方面派邓遐去皋陵打通陆道;又派赵降将李述和燕降将段思两个人带兵就近筹粮。

李邽以重兵死守险关皋陵,邓遐攻了好多日,也没能攻下来,十分郁闷,却拿李邽没有办法。李述、段思带兵筹粮,可到处都已经抢收完毕,被燕军运走,好不容易抢了一些粮食,却被悉罗腾与染干津带兵杀出来抢光。李述和段思都被杀死,出来筹粮的晋兵全军覆没。

这时桓温只有几天的存粮了,皋陵和石门又屡攻不下。桓温只好决一死战,猛攻慕容垂的阵营。慕容垂坚守阵地,晋军屡次攻打,没有效果。这时桓温又听说秦国出兵从洛阳攻向颍川,欲抄自己的后路。桓温粮草不继,后路遭袭,只得退兵。因为清水已经不能行船,便一把火把带来的所有大小船只烧了个干净,然后带军南撤。

桓温南撤之后,燕军顿时欢欣鼓舞,被晋军痛打了半年多,他们也想出出气,便纷纷请战。慕荣垂说:“桓温用兵谨慎,一定用精兵殿后,严加防备。我们现在去打他们,肯定占不了便宜。”遂命五千精骑兵,日夜兼程,抄到桓温的前面埋伏。又亲自率领一万精兵,远远跟在晋军的后边。

桓温日夜急行,一直跑到襄邑(今河南省睢县)。晋军都累坏了,趴在地上起不来。桓温忙催士兵起来继续跑,士兵哪里能起得来。桓温着急坏了,派亲兵和将领用鞭子抽着这些士兵走。

这个时候,慕容垂的一万骑兵从后路发动了攻击,漫山遍野向晋军杀来。晋兵抵挡不住,溃散南逃,在南边又遭到慕容德的伏击。仅此一战,晋军死三万人,伤两万,逃散者不计其数。桓温来时所带的八万大军,连轻伤士兵在内现在不到两万。

桓温向南来到谯郡(今安徽蒙城县西北三里),正遇上秦将苟池、邓羌的军队。桓军的败军哪里打得过,又大败而逃,一直逃到山阳以南才敢停下,再检点人马,仅余三千。“

可见用的还是谋略![/b]

再说说慕容垂的败桓温一战!


秦国处理内乱的时候,东晋则已经派兵北伐攻燕了。桓温带八万大军一路北进,其先头部队建威将军檀玄在湖陆(今江苏沛县北)先和燕宁东将军慕容忠打了一仗。晋军大胜,俘虏慕容忠。桓温再进抵金乡(今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这时正遇到北方大旱,许多水道干涸,晋军习惯水运辎重而不备骡马,后勤供应不上。桓温遂暂时停止进军,开凿通了三百里水路,连接泗水与清水。但因为是旱年,水并不深,还是不方便漕运,又开凿水道将汶水引入清水。

水道畅通之后,已经是深秋了,如果不能速战速决的话,冬季一到,河道结冰,后勤仍然会成为影响桓温进军的大问题。而且南方兵将不习惯在寒冷的冬季作战,很影响战斗力。于是郗超建议不要再攻城略地了,率大军直扑燕国首都邺城,只要攻破邺城,燕军一定大批北撤,黄河以南的大片失地便可很快收复。

桓温听了沉思不语。郗超又道:“如果您认为不顾后方,直逼燕都,有点儿太冒险的话。您可以先停兵不前,储备物资,等明年夏天再进兵。虽说是迟了一些,毕竟比较稳妥,明年一定能大胜燕国。”

桓温进兵邺城没有把握,驻军不进又不甘心,于是道:“你的前计太急了一些,后策又太缓了一些。”遂率陆军继续进兵,很快与燕国刚刚调集来的主力军两万前锋骑兵相遇。晋军再一次击败燕军,下邳王慕容厉逃跑。高平(今山东济宁微山县)太守徐翻献城投降。

慕容的庶兄乐安王慕容臧的八万军队接着南下与晋军交战。晋军前锋军朱序的部队失利退兵。桓温亲自指挥大军与慕容臧大战,终于大败慕容臧。慕容臧领残兵北逃。

桓温遂一路进军到武阳(今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西,阳谷当时属于兖州),兖州刺史孙元在桓温还没有来的时候就挂起了晋国的旗帜起义投诚了。桓温遂又进兵枋头。枋头离邺城不过二百里地,三天的路程。慕容和太傅慕容评十分恐惧,商议欲逃故都和龙(今辽宁朝阳)。

这时,吴王慕容垂站出来说:“现在邺城还有十万人马,仍可与晋兵一战。为什么要逃呢?难道祖宗打下的江山就被我们这么轻易地扔掉么?”

慕容评坚持要逃,慕容垂坚持要战。慕容决定不了,在殿上急得直哭。这时皇甫真道:“大司马临终的时候说,如果国事紧急,一定要重用吴王,您忘了么?”大司马就是慕容恪。慕容听了,这才决定让慕容垂统兵南拒晋兵。

慕容评担心慕容垂打不过晋军,向慕容建议用让出虎牢关以西所有土地的代价去请秦兵来救。慕容遂派散骑常侍李凤、散骑侍郎乐嵩为使,去长安向秦国求救。

苻坚担心晋国灭了燕国后实力大增,对秦国不利,再加上燕国愿意割地,便派将军苟池、洛州刺史邓羌率三万军马去救燕国。

慕容垂进兵到枋头,并不与晋军交战。他先密派慕容德与兰台治书侍御史刘当以一万五千重兵紧守石门,断去晋军赖以漕运的水源,又派豫州刺史李邽守皋陵陆道,断去晋军从陆路运粮的通道;再派尚书郎悉罗腾与虎贲中郎将染干津率五千精骑兵,去组织各郡县抢收附近粮食,并阻止晋军就地收粮。然后紧闭营垒,只守不攻。
桓温向慕容垂的营寨进攻了几回,慕容垂牢守阵地,一时不能攻克,双方在枋头形成了胶着状态。一直拖延到九月,由于石门断水,清河的水位降低,不便漕运,桓温派袁真率一万兵进攻石门,以放水源。

慕容德派慕容宙和慕容寅设下一支伏兵,袭击了袁真的前锋袁瑾,袁真带兵去救袁瑾,击败慕容宙和慕容宇,但慕容德与刘当又抄了袁真后路。打来打去,最后还是晋军被打败了。

桓温听说袁真败了,一方面强令袁真不惜一切代价,一定要夺取石门,一方面派邓遐去皋陵打通陆道;又派赵降将李述和燕降将段思两个人带兵就近筹粮。

李邽以重兵死守险关皋陵,邓遐攻了好多日,也没能攻下来,十分郁闷,却拿李邽没有办法。李述、段思带兵筹粮,可到处都已经抢收完毕,被燕军运走,好不容易抢了一些粮食,却被悉罗腾与染干津带兵杀出来抢光。李述和段思都被杀死,出来筹粮的晋兵全军覆没。

这时桓温只有几天的存粮了,皋陵和石门又屡攻不下。桓温只好决一死战,猛攻慕容垂的阵营。慕容垂坚守阵地,晋军屡次攻打,没有效果。这时桓温又听说秦国出兵从洛阳攻向颍川,欲抄自己的后路。桓温粮草不继,后路遭袭,只得退兵。因为清水已经不能行船,便一把火把带来的所有大小船只烧了个干净,然后带军南撤。

桓温南撤之后,燕军顿时欢欣鼓舞,被晋军痛打了半年多,他们也想出出气,便纷纷请战。慕荣垂说:“桓温用兵谨慎,一定用精兵殿后,严加防备。我们现在去打他们,肯定占不了便宜。”遂命五千精骑兵,日夜兼程,抄到桓温的前面埋伏。又亲自率领一万精兵,远远跟在晋军的后边。

桓温日夜急行,一直跑到襄邑(今河南省睢县)。晋军都累坏了,趴在地上起不来。桓温忙催士兵起来继续跑,士兵哪里能起得来。桓温着急坏了,派亲兵和将领用鞭子抽着这些士兵走。

这个时候,慕容垂的一万骑兵从后路发动了攻击,漫山遍野向晋军杀来。晋兵抵挡不住,溃散南逃,在南边又遭到慕容德的伏击。仅此一战,晋军死三万人,伤两万,逃散者不计其数。桓温来时所带的八万大军,连轻伤士兵在内现在不到两万。

桓温向南来到谯郡(今安徽蒙城县西北三里),正遇上秦将苟池、邓羌的军队。桓军的败军哪里打得过,又大败而逃,一直逃到山阳以南才敢停下,再检点人马,仅余三千。“

可见用的还是谋略![/b]
枋头之败啊!

晋军精锐丧失殆尽
兄弟!刘裕的材料交给你啦???
慕容恪不如冉闵?杀再多人,冉也不过是个匹夫而已。要找人何冉闵做类比,也就是吕布之流了。
不愿作乱,忍辱而去![color=Red]
王猛的见识:
王猛与慕容垂见面寒暄之后,发觉此人并非久居人下之辈,遂悄悄对苻坚说:“慕容垂父子,不是可驯之物。将来必为秦国之患,不如早除之。”


慕容垂的人品2
淝水之战败后,苻坚一直逃到淮北才敢停下。很快各处传来消息,百万秦军只剩下三十多万,其余除少量战死被俘外,大多溃散逃亡。龙骧将军姚苌的十万水军在巴东遇到晋将桓石虔的阻击,多日不能前进,得知秦军主力大败后,又退回成都。冠军将军慕容垂所率三万鲜卑兵全师而退,正驻守在许昌。苻坚遂带领自己的三千名亲军去投奔慕容垂。

慕容垂本来带兵在郧城与桓冲十万大军对峙。苻坚在淝水溃败后,他便打算北撤,但又担心桓冲追击,于是派士兵晚上把尽可能多的火炬点燃,系在树梢之上,光照数十里。桓冲看到晚上的火把,估摸对方至少有二十几万人,以为慕容垂的援军到了,所以不敢追击。慕容垂这才从容北退。

慕容垂等人听说苻坚来投。慕容宝建议趁此机会杀死苻坚起义。慕容垂不同意,他说自己这样做就是恩将仇报。他要在不违背良心的原则下得到天下,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慕容德劝说他道:“我们是为国家报仇雪耻,并不是违背良心!”

参军赵秋说:“如果你想复兴燕国,现在就是机会。杀死苻坚后,占据邺都,然后带兵西进。天下必是你的!”

慕容垂仍是不为所动,不但把苻坚接到营中好好招待,甚至把兵权交给苻坚。苻坚对慕容垂既感激又信任,于是领着这支兵马从许昌出发向西,一路收容被打散的小股部队,等到了洛阳的时候,部队已经有十五万之众,后勤储备也比较充实。苻坚在洛阳待了半个月后,开始向长安进发。

慕容垂的三子慕容农这一次向父亲请求带兵离开苻坚,到河北谋求发展。慕容垂再一次拒绝。

虽然最后还是反去,但是没有落井下石!

慕容垂的人品2
淝水之战败后,苻坚一直逃到淮北才敢停下。很快各处传来消息,百万秦军只剩下三十多万,其余除少量战死被俘外,大多溃散逃亡。龙骧将军姚苌的十万水军在巴东遇到晋将桓石虔的阻击,多日不能前进,得知秦军主力大败后,又退回成都。冠军将军慕容垂所率三万鲜卑兵全师而退,正驻守在许昌。苻坚遂带领自己的三千名亲军去投奔慕容垂。

慕容垂本来带兵在郧城与桓冲十万大军对峙。苻坚在淝水溃败后,他便打算北撤,但又担心桓冲追击,于是派士兵晚上把尽可能多的火炬点燃,系在树梢之上,光照数十里。桓冲看到晚上的火把,估摸对方至少有二十几万人,以为慕容垂的援军到了,所以不敢追击。慕容垂这才从容北退。

慕容垂等人听说苻坚来投。慕容宝建议趁此机会杀死苻坚起义。慕容垂不同意,他说自己这样做就是恩将仇报。他要在不违背良心的原则下得到天下,不会做这样的事情。

慕容德劝说他道:“我们是为国家报仇雪耻,并不是违背良心!”

参军赵秋说:“如果你想复兴燕国,现在就是机会。杀死苻坚后,占据邺都,然后带兵西进。天下必是你的!”

慕容垂仍是不为所动,不但把苻坚接到营中好好招待,甚至把兵权交给苻坚。苻坚对慕容垂既感激又信任,于是领着这支兵马从许昌出发向西,一路收容被打散的小股部队,等到了洛阳的时候,部队已经有十五万之众,后勤储备也比较充实。苻坚在洛阳待了半个月后,开始向长安进发。

慕容垂的三子慕容农这一次向父亲请求带兵离开苻坚,到河北谋求发展。慕容垂再一次拒绝。

虽然最后还是反去,但是没有落井下石!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8-25 20:19
不是一致,是崔浩吧?
可惜他自己最后死得很惨!
《东晋门阀政治》中关于桓温家世的考证:


沛国龙亢(后改谯郡龙亢)桓氏自桓荣以下,五世显赫。汉魏之际,桓氏虽然仍为望族,但势己就衰。第六世桓范疑为光禄勋桓典之子,建安末入仕丞相府,为曹操故吏,袭关内侯爵。入魏,与帝室为乡里亲旧,累官至大司农,死于曹爽嘉平之狱,家族诛夷甚惨。司马氏皇室和桓氏孑余子孙,均以此事为讳。桓氏子孙以刑家之后,逃死不暇,隐匿唯恐不密。桓氏第七世桓楷,于桓范死前居济北相之职,桓范之诛,桓楷必在株连之列,或死或逃。魏晋易代之际,网禁森严,桓氏人物不可能在政治上露面,所以史籍无闻。禅代告成之后,时过境迁,网禁渐弛,遂有桓楷之子、桓氏第八世桓颢出仕西晋,其门望及官位均甚平平。其时桓氏后人逃死的恐惧已成过去,但是求官西晋又可能招致觍颜事仇之讥,这是桓氏后人不能不考虑的。嵇绍仕晋,必先以出处咨山涛,就是为了掩饰事仇一事的忸怩作态。也许是出于这种原因,
桓氏后人仍不愿显言先辈事迹,桓氏世系遂以失真。桓颢之子、桓氏第九世桓彝过江,为东晋功臣,死晋室之难。此后则有第十世桓温弄权朝廷,第十一世桓玄一度代晋为楚。东晋桓氏追叙其先世,但至第八世桓颢为止,由此上溯,其第七世、第六世则以“名位不显”为词,以图继续掩饰与桓范的关系。桓玄代晋之后,亦不愿揭示桓氏家族历史的真象,仍然讳莫如深,甚至楚国庙祭只及于桓玄之父桓温,连祖父桓彝亦不预祭。撰家传者为替桓氏子孙仕晋之事留体面,并不去稽考桓氏世系。至于两晋官方,当然也不愿意触及易代丑闻。这样,在特重谱系的江左五朝,如此重要的谯郡龙亢桓氏,其谱系错乱缺漏,董理乏人,连桓氏家传的修撰者也不能加以考实,以至千余年来,无从发覆。  

考镜桓温先世,能够钩稽的历史资料虽有一些,但直接证据迄未求得。所以结论中有推演成分,不敢自信确凿。尤其是桓范、桓楷究竟是何种亲属关系;桓温一系究竟是直接出于桓范,还是出于桓范的兄弟,这些问题至今不能落实。前面所附的《龙亢桓氏世系表》,于桓范之父、之子,也只敢以虚线相联。不过从大处言之,江左桓氏先世与曹魏时桓范有密切关系,就此一点说来,我认为是可以成立的。除此以外,细节只好暂时存疑。此篇以“推测”为题,目的也是等待新证出现,以便重作考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