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当年——60年前的买药历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3:13:50
忆当年——60年前的买药历程www.39.net  2009-7-28  39健康网  姚琦

  人生或许就只有一个60年,少数人也许可以有两个。而在你年逾八旬的时候,回忆起60年前的事情,你残余的记忆还剩下多少?
  1949年,对生于40年代的还只是处于孩童时代的人们,记忆是模糊的。那么年近百岁的老人,还记得那时候的艰苦岁月,还记得那时候的生活百态吗?
  21世纪的药店,随处可见,而对于60年前建国初期的药店,又有多少人知道,多少人见过呢?下面,就让笔者带着大家走进40年代,回忆当年买药卖药的历程,认识老一辈人求药之路的艰辛。
  八旬老人忆当年


  说起60年前的药店,像笔者这样80后的年轻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老一辈用他们亲身经历过告诉我们:那时候看病并不容易,医生和药物都很缺乏,有时候看个病买个药得跑上几条村子。
  家住广州西关老区的80岁老人刘大爷向笔者感慨回忆起当年往事。刘大爷说,以前广州的经济并不像现在发达,三甲医院、民营医院等医疗机构寥寥无几,印象比较深刻只有铁路医院。刘大爷还告诉笔者,60年前中医诊所一直是医疗的主力,他们称之为医馆、草药店。
  在旧城区的街道里,老人一边走一边回忆60年前的西关。那时候西医未普及,医馆和草药店也并非随处可见。因为当时中医都是世袭的,老中医都在自己家里为别人看病,去求诊的大都是周围的街坊。很多时候,老百姓小病小痛都是自己抓些草药回家煮着喝,甚至求医也只是求得一张药方子,药物还要自己去找。慢慢的有各类医馆的出现,大多开在巷子里或者三级四级马路边上,一级大马路难得见到医馆的踪影。

老医馆旧址

  刘大爷30多岁的时候曾经得过一场重病,当时从一位中医处求得一张家传秘方,但是秘方上面的药物却十分难寻。刘大爷从草药店买,在别人家求,贵重药材甚至是赊回来的。
  说起求药的事情,刘大爷讲述了一段有趣的经历。旧时代,草药店都是开在小巷子里,有的草药店甚至是在自己家中闭门作业。有的药店没店面,药材放二楼直接营业,刘大爷说,买的时候,楼上会用绳子吊一个篮子,沿着窗口放下来,人把钱往篮子里一放,喊一声,绳子便往上拉,然后再把草药放在篮子放下来。
  从刘大爷的经历可以看出,60年前的生活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闭上眼睛,跟着老人家的回忆,可以感受到以前生病治病买药的困难。在科技、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一切物质都得靠自己去寻找。忆当年——60年前的买药历程www.39.net  2009-7-28  39健康网  姚琦

  人生或许就只有一个60年,少数人也许可以有两个。而在你年逾八旬的时候,回忆起60年前的事情,你残余的记忆还剩下多少?
  1949年,对生于40年代的还只是处于孩童时代的人们,记忆是模糊的。那么年近百岁的老人,还记得那时候的艰苦岁月,还记得那时候的生活百态吗?
  21世纪的药店,随处可见,而对于60年前建国初期的药店,又有多少人知道,多少人见过呢?下面,就让笔者带着大家走进40年代,回忆当年买药卖药的历程,认识老一辈人求药之路的艰辛。
  八旬老人忆当年


  说起60年前的药店,像笔者这样80后的年轻人是很难深刻体会的,老一辈用他们亲身经历过告诉我们:那时候看病并不容易,医生和药物都很缺乏,有时候看个病买个药得跑上几条村子。
  家住广州西关老区的80岁老人刘大爷向笔者感慨回忆起当年往事。刘大爷说,以前广州的经济并不像现在发达,三甲医院、民营医院等医疗机构寥寥无几,印象比较深刻只有铁路医院。刘大爷还告诉笔者,60年前中医诊所一直是医疗的主力,他们称之为医馆、草药店。
  在旧城区的街道里,老人一边走一边回忆60年前的西关。那时候西医未普及,医馆和草药店也并非随处可见。因为当时中医都是世袭的,老中医都在自己家里为别人看病,去求诊的大都是周围的街坊。很多时候,老百姓小病小痛都是自己抓些草药回家煮着喝,甚至求医也只是求得一张药方子,药物还要自己去找。慢慢的有各类医馆的出现,大多开在巷子里或者三级四级马路边上,一级大马路难得见到医馆的踪影。

老医馆旧址

  刘大爷30多岁的时候曾经得过一场重病,当时从一位中医处求得一张家传秘方,但是秘方上面的药物却十分难寻。刘大爷从草药店买,在别人家求,贵重药材甚至是赊回来的。
  说起求药的事情,刘大爷讲述了一段有趣的经历。旧时代,草药店都是开在小巷子里,有的草药店甚至是在自己家中闭门作业。有的药店没店面,药材放二楼直接营业,刘大爷说,买的时候,楼上会用绳子吊一个篮子,沿着窗口放下来,人把钱往篮子里一放,喊一声,绳子便往上拉,然后再把草药放在篮子放下来。
  从刘大爷的经历可以看出,60年前的生活和现在有很大的差别,闭上眼睛,跟着老人家的回忆,可以感受到以前生病治病买药的困难。在科技、资讯不发达的年代里,一切物质都得靠自己去寻找。
72岁老中医忆当年  刘大爷的故事告诉大家60年老百姓前买药求药的历程,而72岁李中医则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讲述当年如何经营家族药店的故事。

72岁的李医师

  李医师从小开始学习中医,二十岁便已行医。他告诉笔者,行医看病五十多年使他积累了丰富经验,也历经了许多人与事。
  五十年代早期,李中医在家中开诊。当时,几条村才有一个诊所或是卫生所,乡亲们有病痛都会直接上门求助当地医师。
  到了五十年代末期,医馆渐渐出现在大家的眼中,而医院则只有在大城市才有机会见到。在治疗用药上,无论是医馆还是医院,都是以中药为主,做手术的很少。李医师说,那个年代的人,对于手术一类的治疗方式十分抗拒,认为在身上开个口子是不明智的,在封建思想里更是不吉利的。







三十多年老店里的中草药

  七十年代之后,西药开始慢慢地渗透到大家的生活里,根据老人的叙述,西药的出现并没有阻断中医中药的传统,中医中药依然占有重要地位。直到八十年代,西药开始变得普遍。



  那么,以前看病买药贵不贵?以前的人生活相对较艰苦,一般看病开单就8分钱。医生开药普遍以山草药居多,花不起钱买药的人,在山里走上一圈也差不多可以找齐了。60年前的人思想较为单纯,山草药的价钱也相对较低,当时的医生开药,一般都是一剂一剂的开,力求不多用乱用中药材,也与当时的生活水平有关;现在医学讲究系统治疗,一开就是多天的分量。
  无论是刘大爷的故事,还是李医师的经历,都从某个视角帮助我们了解当年,带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回忆60年前如何求药、买药、卖药。了解到60年前买药求药的辛酸,笔者不禁忍不住感叹以前生病是十分痛苦的事情,既没有科学的医疗体系,药材供应也相对缺乏规范这也从侧面展示了当时的社会百态,让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中国60年来的发展给国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下一个60年,笔者衷心希望是中国医药积极发展、便民利民的另一个60年。

(实习编辑:吴晓芳)
我爷爷比我还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