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拓索赔中国钢铁业90亿美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3:53:39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11/03086468128.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1日 03:08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王洁

   这是一笔巨额交易。2008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额高达600多亿美元。这一天文数字使得铁矿石谈判成为一个巨大的博弈场,其间也就催生出为高额商业利润的不择手段者。

   7月10日,国内一大型钢企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从6月中下旬开始,力拓公司曾向中国钢铁业提出了金额高达90亿美元的“索赔”要求。

   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点出击在于,6月30日这是传统铁矿石谈判的最后期限。按照惯例,如果6月30日后还无法达成协议,部分长期合约将失效——当然,这一情况在2009年之前还从来没有发生过。

   “当时力拓一家家走访钢铁企业,要求我们对金融危机期间内未能履行的合同,进行赔偿。”该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他还透露,力拓董事会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们号称在一共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由于中国钢企推迟出货、甚至取消船只,导致其铁矿石业务共计损失50亿美元;涉及租船费用差价、海运差价方面则另需补偿40亿美元损失。

   不仅力拓,同属三大国际矿商之一的必和必拓,也差不多同时提出了类似的索赔要求,“但具体数额不详”

   失衡的违约天平:

   两拓可以,中方不行

   在铁矿石谈判的最后期限,力拓试图以“索赔”要挟中方企业就范。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铁矿石贸易中,这是一个不均衡的商业天平。

   “在市场好的时期,力拓等矿商也会用不可抗力等原因,来解释他们为何需要减少长协矿的供应。”一位钢铁企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出了不满,“但最后总是发现,他们的供货总量却一直在增加——在现货价价格居高之时,他们刻意减少长协矿的供应,却增加现货矿的销售。”

   这种反常的违约举动所造成的影响,在中钢协公布的数据中也触目惊心。数据显示,2007年,21家中国钢铁企业与力拓签订的“长协矿”合同为6073万吨,但力拓的实际供货量仅为5237万吨,合同执行率为86.24%。其中,有7家企业合同执行率在80%以下,最低的仅为53.17%。

   “因为现货价格太高了,利益驱使,矿山找理由不发长协货,转卖现货。”联合金属网铁矿石分析师胡凯不久前曾告诉本报记者:2008年,力拓销售了不少于1500万吨的现货矿,约占总量的9%,而必和必拓投放到现货市场的铁矿石销售量则达1900万吨,占总产量的15%。

   当时中方并未就此提出“巨额索赔”。

   但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形势扭转。现货价远低于长协矿价格。这时,两拓开始紧盯需求方的执行率。

   “力拓提出,如果此前钢厂的合同执行率在90%以上者,可以继续双方的矿价谈判、签约等后续事宜;如果合同执行率不足90%的钢厂,则需首先进行补偿,否则将不会进行谈判、签约等后续事宜。”上述钢厂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从2008年三季度起,受危机影响,钢厂订单急剧下滑,中方对长期协议合同的执行率大大降低。虽然各家钢厂的合同执行率都属各家的商业机密,但就钢铁业此前经历的低迷和困境而言,“去年中国钢厂合同执行率能达到90%者极少。”

   这意味着,到今年4月才基本将高价矿消耗完的中国钢铁业,需“赔付”者甚众。

   此前,华东一家中型钢厂的总经理也曾对本报记者苦笑,因该企业采用“不开信用证”的方式推迟长协矿发货,公司还上了部分矿商的黑名单。

   两拓的“索赔”牌

   这并不是两拓首次使用这一招数。

   同样的招数,已经在日方身上用过。在离年度谈判期限一个月时间时,日本新日铁与力拓达成了降幅32.95%的协议。这让中方更加被动。中方的谈判“底线”是,铁矿石价格回到2007年时期的水平,也就是降价40%。

   本报记者从可靠消息渠道处了解到,5月26日,力拓与新日铁首发价后,必和必拓罕见地至今没有跟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必和必拓与新日铁仍未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

   “新日铁之所以接受力拓的首发价,就是因为力拓答应,未履行合同造成的赔偿问题一笔勾销。”知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上述钢企负责人则对记者表示,钢企与矿商二者,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对等的索赔权利。“即使是力拓此前以种种不可抗力为由减少发货,我们钢厂也从不会去真正索赔。因为矿商处于相对垄断地位,钢企怕影响今后的合作。”

   钢铁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矿商和钢厂之间会有一个关于铁矿石总量上的框架协议,时限可以长达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就合同本身而言,肯定是成熟且具备相应索赔条款的。但一年一度的谈判机制对此都很灵活,每年的供货总量都不固定。”

   中国钢铁业从2008年10月开始至今年4月,经历了连续7个月全行业亏损。直到今年5月,中钢协下属72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盈利12.62亿元,首次实现行业盈利。但业内并未将此视为足以兴奋的“拐点”。

   中钢协副秘书长迟京东曾于6月26日表示,钢铁企业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钢材价格企稳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由于国家拉动经济增长政策措施陆续到位,投资、进出口和消费均有所增长,钢铁需求有所上升;社会库存继续下降;“主要原燃材料价格均呈上升走势,对钢材价格有所支撑。”

   一位国有钢企的总经理向本报记者分析认为:“今年预计钢市将成锯齿形波动状,目前靠提价所形成的一轮涨势,不知道能够支撑多久。”

   目前,进口矿的价格已达到80美元/吨,煤价也上涨50元/吨,测算下来,钢企吨钢的原材料成本比之前上升了近200元。

   中国钢铁业“身心受困”

   力拓提出索赔要求,在中国钢企看来,“就好像金融危机从来没有发生过似的”。上述钢厂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2008年中国钢厂所需支付的长协价,乃是在2007年基础上创纪录上涨“79.88%—96.5%”后的结果。而目前的钢价水平,仍在2007年水平以下。

   “去年的市场情况,是长协机制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非常特殊的情况,现在矿商对我们提出索赔,实在是难以理解。”上述人士表示。

   由于矿商近年来在供求关系上的独大地位,钢企在力量上无法与之抗衡。“不少国际矿商的股东,多由投行、基金构成。金融资本是追求超额利润和报酬的,已经到了不惜损害长期合作伙伴、破坏共赢原则的地步。”有钢铁业内观察人士向本报记者指出。

   特别是三大矿商之间的默契,彼此间是否有“串联”,中方亦没有办法求证。“这是中国钢铁业面临的最大两个困境。”

   除了外部压力,内部压力也同样令中国钢铁业“身心受困”。这包括长期以来“两个市场”——长协矿与现货矿并存,这一中国铁矿石市场独一无二的怪状。

   长协矿为每年经过买卖双方谈判、在下一个财年内确定价格的铁矿石,矿商借此锁定供应量,钢企由此锁定成本。进口长协矿,需要由商务部批准的资质,目前我国共有112家钢厂和贸易商具备。

   但自2004年(即中国首次参与国际铁矿石谈判)以来,由于中国钢铁产能的扩大和经济建设需求,对于铁矿石的诉求猛增。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已达4.44亿吨,占全球海运铁矿石总量的52%。

   没有长协矿进口资质、却需维持生产经营的更广大的钢厂们,营造了一个完全随行就市的铁矿石现货市场(即“现货矿”)和现货价格。

   上述钢铁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中国钢铁业本身有太多需要修正之处。除了亟需控制行业产能、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外,还包括“这些年来,不应该任现货市场被炒作到现在这个样子”。

   2008年四季度前,“现货价”与“长协价”的差价最高达到近100美元/吨。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090711/03086468128.shtml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11日 03:08  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王洁

   这是一笔巨额交易。2008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额高达600多亿美元。这一天文数字使得铁矿石谈判成为一个巨大的博弈场,其间也就催生出为高额商业利润的不择手段者。

   7月10日,国内一大型钢企负责人向本报记者透露,从6月中下旬开始,力拓公司曾向中国钢铁业提出了金额高达90亿美元的“索赔”要求。

   之所以选择这一时间点出击在于,6月30日这是传统铁矿石谈判的最后期限。按照惯例,如果6月30日后还无法达成协议,部分长期合约将失效——当然,这一情况在2009年之前还从来没有发生过。

   “当时力拓一家家走访钢铁企业,要求我们对金融危机期间内未能履行的合同,进行赔偿。”该负责人告诉本报记者。

   他还透露,力拓董事会算了这样一笔账,他们号称在一共长达8个月的时间内,由于中国钢企推迟出货、甚至取消船只,导致其铁矿石业务共计损失50亿美元;涉及租船费用差价、海运差价方面则另需补偿40亿美元损失。

   不仅力拓,同属三大国际矿商之一的必和必拓,也差不多同时提出了类似的索赔要求,“但具体数额不详”

   失衡的违约天平:

   两拓可以,中方不行

   在铁矿石谈判的最后期限,力拓试图以“索赔”要挟中方企业就范。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铁矿石贸易中,这是一个不均衡的商业天平。

   “在市场好的时期,力拓等矿商也会用不可抗力等原因,来解释他们为何需要减少长协矿的供应。”一位钢铁企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出了不满,“但最后总是发现,他们的供货总量却一直在增加——在现货价价格居高之时,他们刻意减少长协矿的供应,却增加现货矿的销售。”

   这种反常的违约举动所造成的影响,在中钢协公布的数据中也触目惊心。数据显示,2007年,21家中国钢铁企业与力拓签订的“长协矿”合同为6073万吨,但力拓的实际供货量仅为5237万吨,合同执行率为86.24%。其中,有7家企业合同执行率在80%以下,最低的仅为53.17%。

   “因为现货价格太高了,利益驱使,矿山找理由不发长协货,转卖现货。”联合金属网铁矿石分析师胡凯不久前曾告诉本报记者:2008年,力拓销售了不少于1500万吨的现货矿,约占总量的9%,而必和必拓投放到现货市场的铁矿石销售量则达1900万吨,占总产量的15%。

   当时中方并未就此提出“巨额索赔”。

   但2008年下半年开始,市场形势扭转。现货价远低于长协矿价格。这时,两拓开始紧盯需求方的执行率。

   “力拓提出,如果此前钢厂的合同执行率在90%以上者,可以继续双方的矿价谈判、签约等后续事宜;如果合同执行率不足90%的钢厂,则需首先进行补偿,否则将不会进行谈判、签约等后续事宜。”上述钢厂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从2008年三季度起,受危机影响,钢厂订单急剧下滑,中方对长期协议合同的执行率大大降低。虽然各家钢厂的合同执行率都属各家的商业机密,但就钢铁业此前经历的低迷和困境而言,“去年中国钢厂合同执行率能达到90%者极少。”

   这意味着,到今年4月才基本将高价矿消耗完的中国钢铁业,需“赔付”者甚众。

   此前,华东一家中型钢厂的总经理也曾对本报记者苦笑,因该企业采用“不开信用证”的方式推迟长协矿发货,公司还上了部分矿商的黑名单。

   两拓的“索赔”牌

   这并不是两拓首次使用这一招数。

   同样的招数,已经在日方身上用过。在离年度谈判期限一个月时间时,日本新日铁与力拓达成了降幅32.95%的协议。这让中方更加被动。中方的谈判“底线”是,铁矿石价格回到2007年时期的水平,也就是降价40%。

   本报记者从可靠消息渠道处了解到,5月26日,力拓与新日铁首发价后,必和必拓罕见地至今没有跟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必和必拓与新日铁仍未就赔偿问题达成一致。”

   “新日铁之所以接受力拓的首发价,就是因为力拓答应,未履行合同造成的赔偿问题一笔勾销。”知情人士这样告诉记者。

   上述钢企负责人则对记者表示,钢企与矿商二者,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对等的索赔权利。“即使是力拓此前以种种不可抗力为由减少发货,我们钢厂也从不会去真正索赔。因为矿商处于相对垄断地位,钢企怕影响今后的合作。”

   钢铁业内人士也告诉记者,矿商和钢厂之间会有一个关于铁矿石总量上的框架协议,时限可以长达二十年、甚至三十年。“就合同本身而言,肯定是成熟且具备相应索赔条款的。但一年一度的谈判机制对此都很灵活,每年的供货总量都不固定。”

   中国钢铁业从2008年10月开始至今年4月,经历了连续7个月全行业亏损。直到今年5月,中钢协下属72家大中型钢铁企业实现盈利12.62亿元,首次实现行业盈利。但业内并未将此视为足以兴奋的“拐点”。

   中钢协副秘书长迟京东曾于6月26日表示,钢铁企业扭亏为盈主要得益于钢材价格企稳和市场需求的增长。由于国家拉动经济增长政策措施陆续到位,投资、进出口和消费均有所增长,钢铁需求有所上升;社会库存继续下降;“主要原燃材料价格均呈上升走势,对钢材价格有所支撑。”

   一位国有钢企的总经理向本报记者分析认为:“今年预计钢市将成锯齿形波动状,目前靠提价所形成的一轮涨势,不知道能够支撑多久。”

   目前,进口矿的价格已达到80美元/吨,煤价也上涨50元/吨,测算下来,钢企吨钢的原材料成本比之前上升了近200元。

   中国钢铁业“身心受困”

   力拓提出索赔要求,在中国钢企看来,“就好像金融危机从来没有发生过似的”。上述钢厂负责人向本报记者表示。

   2008年中国钢厂所需支付的长协价,乃是在2007年基础上创纪录上涨“79.88%—96.5%”后的结果。而目前的钢价水平,仍在2007年水平以下。

   “去年的市场情况,是长协机制诞生以来、从未有过的非常特殊的情况,现在矿商对我们提出索赔,实在是难以理解。”上述人士表示。

   由于矿商近年来在供求关系上的独大地位,钢企在力量上无法与之抗衡。“不少国际矿商的股东,多由投行、基金构成。金融资本是追求超额利润和报酬的,已经到了不惜损害长期合作伙伴、破坏共赢原则的地步。”有钢铁业内观察人士向本报记者指出。

   特别是三大矿商之间的默契,彼此间是否有“串联”,中方亦没有办法求证。“这是中国钢铁业面临的最大两个困境。”

   除了外部压力,内部压力也同样令中国钢铁业“身心受困”。这包括长期以来“两个市场”——长协矿与现货矿并存,这一中国铁矿石市场独一无二的怪状。

   长协矿为每年经过买卖双方谈判、在下一个财年内确定价格的铁矿石,矿商借此锁定供应量,钢企由此锁定成本。进口长协矿,需要由商务部批准的资质,目前我国共有112家钢厂和贸易商具备。

   但自2004年(即中国首次参与国际铁矿石谈判)以来,由于中国钢铁产能的扩大和经济建设需求,对于铁矿石的诉求猛增。2008年,中国进口铁矿石总量已达4.44亿吨,占全球海运铁矿石总量的52%。

   没有长协矿进口资质、却需维持生产经营的更广大的钢厂们,营造了一个完全随行就市的铁矿石现货市场(即“现货矿”)和现货价格。

   上述钢铁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中国钢铁业本身有太多需要修正之处。除了亟需控制行业产能、通过兼并重组提高集中度外,还包括“这些年来,不应该任现货市场被炒作到现在这个样子”。

   2008年四季度前,“现货价”与“长协价”的差价最高达到近100美元/吨。
那么无耻的公司真是不多见.
活该,谁叫你疯狂上马的都!
:D
很好,给希土矿的出口带来了学习榜样.
关键是今后看相关部门怎样利用手中的希土武器来平衡了.
中足协、中钢协、中稀协。。。
国家也要学会行小人之事,别总是为了面子做事,对付小人就得无耻些,别要脸。
澳西在中国的浪人很多,因为欧美认为澳西才是自己人,是自己在亚太的堡垒,
其次才是新巴子,台巴子,港人(自己人,我不称其为巴子,他们改善很多了)
和印巴子。
tb要是对付不了这些垃圾奸商,那别的也不要混了
力拓,必和必拓,你个奸商,我顶你个肺:@
自身问题大于外部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