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还有日本是吴国的说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4:18:03
原来还有日本是吴国的说法


日本是吴国  

吴林法

越海东渡日出处
  日本国,这个在2400多年前还没有自己名称的岛国,却是古吴国吴泰伯世家一部分子孙在国亡家破前后投奔和赖以生存的再生之地,第二故乡。
  吴人东渡日本,早就被中日两国史料所记载,并得到近代以来史学家们的肯定。现据日本国在福江岛到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至今尚留下的许多遗迹和传说,推测吴人是曾流入五岛列岛和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的。如在福江岛的西北角之井乐小巷还遗留着日本古人望乡的遗址。望乡遗址在港口西边一个高坡的顶上(港口向北)。据传此地就是吴国灭亡后,吴人通过战舰、战船,进入茫茫大海,流浪到日本五岛列岛和平户岛登屿处。
  吴人到达日本列岛九州时,日本正处在绳文时代的后期,约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400年。这正如唐史官金履祥在他所编写的《通鉴前编》中提到:“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日本《新编姓氏钅录》也记载着:“松野,吴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正是这样,吴人就像一头老黄牛开始在这个原始、荒芜、未名的列岛上,忘我地、不怕牺牲地、前仆后继地、一代又一代艰辛地开拓!
日、吴之谜
  神武天皇与吴泰伯之谜:
  据《古事记》(简称《记》)和《日本书纪》(简称为《纪》)(两书合简称为《记、纪》)记载,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代天皇。他与中国古吴始祖吴泰伯有值得探研的地方。26代天皇是在日本国继承和延续了吴泰伯家族的历史和“皇”位的!日本神武天皇就是吴泰伯的谥号,吴泰伯既是古吴国的始祖,又是海外衍生国———越南第一独立王国吴朝家族,朝鲜为济国夫余氏家庭,日本天皇家族的始祖。《记、纪》书中有很多隐语,其中说:神武天皇是来自“高天原”,指的是古吴国。按古吴语和古日语的词义解。“高天原”不是指“天”,而是指“高于天上的地方”。这暗示“口在天上,丞之以天”的“吴”字的吴国。整句的解释,神武天皇是来自高于天上的地方,即来自遥远天一边的古吴国。另外,日本的建国纪念日与始祖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是同月同日。据说,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阴历正月初九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这正是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后来日本明治天皇改为阳历的2月11日。
“倭国”、“大和国”和“古吴国”之谜
  倭国是古代日本众多大小国家中的一个小国。他们是由中国江南避战乱的移民,先是到达朝鲜半岛南部生活了一段,后一部分再由半岛南部,渡过海峡来到日本北部的九州。他们带来的稻作生产和其他方面的先进技术,给列岛生活方式起了一个很大的变革,同时也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为了生存和发展,组建了自己的小国家。“倭国”与古吴语“吴”与“倭”音相连。
  “大和国”,日本历经了绳文时代,又迈进了弥生时代后期,公元一世纪左右,日本列岛各地分别建立了100多个小国家。其中较大的为邪马台国,他与中国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曾得到魏明帝赐给的“亲魏倭王”的封号和金印紫绶。公元3世纪,近畿大和(今奈良县)一带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大和国。这一地区是大陆先进文化输入的门户,又是大陆移民把中国和朝鲜的铁制农具,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养蚕、织绢和其他手工业技术带到大和,使大和国发展强盛,4世纪中叶,大和国征服了九州在内的100多个小国,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列岛(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大和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吴国。吴国的吴人(自称),即是姬姓华夏族人与荆蛮倭族人长期融合,混血的一种特殊标志的称呼。而日本的“倭人”、“倭国”被称及后改为“大和国”、“大和人”,日语的“和”,是“吴”的谐音。“和国”可以说是“吴国”的谐音。“大和”国只是在“和国”的前面加个“大”字,其字义,语言也是一样的。“倭”和“和”的实在人,也就是吴人,都是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吴传统习俗之谜
  日语与吴语。吴语,是一种地方话。古吴语原是长江下游荆蛮(倭)族人的一种民族语言。“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这是三国魏代人鱼豢在其所编写的《魏略》一书中所记载的一段话。这里所说的“旧语”,指的就是“古吴语”;“自谓泰伯之后”,说的是吴泰伯东渡日本的裔孙——吴人;“倭人”指的是“吴人”,被贬称为倭人的吴人;“鲸面文身”指的是“倭人”的传统生活习俗。《魏略》书中所记载的是三国魏朝出使日本的特使张政所言。这一史料,中日史学界都认为是真实的。日本的古日语来源于古吴国这一历史事实,是不能怀疑的。从语音的结构上来看,古日语与古吴语的语音结构有着非常密切不可分离的地方。古日语与古吴语都拥有同一个特征。即古吴 语和古日语中多发声和尾声。如,古吴语“句吴”的“句”,和“于越”的“于”,都是发声。又如,古日语:“ヴマ”(马),“ヴ”是发声,“マ”(马)才是本声,“ヴマ”源出于古吴语。日本现存最早最古的史书《古事记》绝大部分就是用汉字编写的。公元9世纪后,日本的遣唐使者,留唐19年回国的吉备真备,便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楷书字母——片假名。接着,是曾经到唐朝研习佛教的名僧空海,回国后即模仿汉字草体创造了草体字母——平假名。从此,日本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和国语了。总之,古吴语和古日语是同根相连的。
  和歌与吴歌。吴歌,是长江下游吴地区吴人的一种民间歌谣,俗称“唱山歌”、“江南小调”。和歌,是日本从古流传至今的一种歌谣。但“和歌”是“吴歌”的谐音,日本的和歌是吴人东渡列岛时带过去的,“和歌”在漫长的历史旅程中,既保持了吴人原来的本色,又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和服与吴服。和服,是日本人民传统的民族服装,礼服。日本的和服,出自中国的古吴国,是吴服演变而成的。“和服”就是“吴服”的谐音。吴服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后就消声匿迹了。和服的面料“和服绸”特被指定为中国的“苏州绸”,苏州成了日本千百年来购买和服绸的专买地,遗憾的是中国至今尚未找到“吴服”的样式和史料记载。
  文身断发。文身,是用针器或荆刺等刺的物器,在人体的皮肤上刺出一个个小点点,连结成图案,文字或自然物的形状,然后染上颜色,或不染颜色。吴人的文身习俗,又说是一种在水里活动可以避免蛟龙水禽之害。断发,也是一种习俗。吴人(被称倭人)的文身断发,特别是断发的发型上,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吴人的文身断发,自从吴国亡国后,断发文身就消失了。而日本古代天皇和大官们的发型及其装饰,却与古吴国为王的装饰一模一样。这说明日本古代天皇与吴泰伯有着千丝万缕,不解之缘之谜!
从中国古文献的记载上来看
  早在3世纪后期魏朝人鱼豢所编撰的《魏略》上记载: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其后:《晋书·倭人传》记载:“日本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梁书·倭传》中记:“倭者自云泰伯之后。”宋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云:“今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元朝时,史官金履祥在其所著的《通鉴前编》中提到:“吴泰伯至夫差25世,今日本国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某支庶入海为倭。”公元814年,日本平安时代嵯峨天皇时,日本人编著的《新撰姓氏钅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亡始也。”日本著名僧人中岸园月(元朝时曾到中国学佛)在其名著《日本记》中称:“国常立尊为吴泰伯之后”考证日本天皇室,是吴泰伯的后裔。公元1700年,明治维新前,日本学者松下见林,在其所著的《异称日本传》书中又说:“吴之时,其国王姬姓(之后)亡命日本,是日本开国之始。”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孕将军,曾考证过,他和日本明治天皇同为吴泰伯的第121世嫡孙。据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德国人文贝博士,研究认为,日本大和民族是由阿伊奴、马来蒙古、华韩三个民族混血构成的。日本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日本皇室贵族大多来源于中华人系中的东南沿海一带。据日本著名的体质人类学家长穀部言人博士等对全国280年县市数万名男女日本头型、血型的分析研究,证明日本人种的源流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沿海的吴越民族。中国南京博物院于1999年4月4日公布新取得一项科研成果:通过三年比较研究,初步探明中国长江淮河下游地区也是日本弥生时代渡来人的起源地。
  中国史学家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中即说:“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这批吴姓子孙,大多同化到日本民族中了,有一些则保留了吴姓的标志,演变成“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等姓氏,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吴支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欠”)吴文聪,都是吴姓。另外也有完全改姓的,如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近代以来,又有大批吴姓子孙不断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著名日籍华人、围棋大师吴清源、华裔大富豪吴百福、社团领袖吴桂显,日本农业大学教授吴柏堂等。
  日本福冈县参议员松本英一,曾专程到无锡梅村祖地来谒祖,自称是泰伯后裔。
  在东京还有蔡宗亲会。1980年,蔡明裕在日本东京召开至德宗亲总会第四届恳亲大会,蔡明裕被推选为总会主席,大会为香港总会购置了会址。原来还有日本是吴国的说法


日本是吴国  

吴林法

越海东渡日出处
  日本国,这个在2400多年前还没有自己名称的岛国,却是古吴国吴泰伯世家一部分子孙在国亡家破前后投奔和赖以生存的再生之地,第二故乡。
  吴人东渡日本,早就被中日两国史料所记载,并得到近代以来史学家们的肯定。现据日本国在福江岛到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至今尚留下的许多遗迹和传说,推测吴人是曾流入五岛列岛和平户岛之间的大小岛屿上的。如在福江岛的西北角之井乐小巷还遗留着日本古人望乡的遗址。望乡遗址在港口西边一个高坡的顶上(港口向北)。据传此地就是吴国灭亡后,吴人通过战舰、战船,进入茫茫大海,流浪到日本五岛列岛和平户岛登屿处。
  吴人到达日本列岛九州时,日本正处在绳文时代的后期,约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400年。这正如唐史官金履祥在他所编写的《通鉴前编》中提到:“盖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日本《新编姓氏钅录》也记载着:“松野,吴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正是这样,吴人就像一头老黄牛开始在这个原始、荒芜、未名的列岛上,忘我地、不怕牺牲地、前仆后继地、一代又一代艰辛地开拓!
日、吴之谜
  神武天皇与吴泰伯之谜:
  据《古事记》(简称《记》)和《日本书纪》(简称为《纪》)(两书合简称为《记、纪》)记载,神武天皇是日本第一代天皇。他与中国古吴始祖吴泰伯有值得探研的地方。26代天皇是在日本国继承和延续了吴泰伯家族的历史和“皇”位的!日本神武天皇就是吴泰伯的谥号,吴泰伯既是古吴国的始祖,又是海外衍生国———越南第一独立王国吴朝家族,朝鲜为济国夫余氏家庭,日本天皇家族的始祖。《记、纪》书中有很多隐语,其中说:神武天皇是来自“高天原”,指的是古吴国。按古吴语和古日语的词义解。“高天原”不是指“天”,而是指“高于天上的地方”。这暗示“口在天上,丞之以天”的“吴”字的吴国。整句的解释,神武天皇是来自高于天上的地方,即来自遥远天一边的古吴国。另外,日本的建国纪念日与始祖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是同月同日。据说,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阴历正月初九统一日本,建立日本国,这正是吴泰伯的诞生纪念日。后来日本明治天皇改为阳历的2月11日。
“倭国”、“大和国”和“古吴国”之谜
  倭国是古代日本众多大小国家中的一个小国。他们是由中国江南避战乱的移民,先是到达朝鲜半岛南部生活了一段,后一部分再由半岛南部,渡过海峡来到日本北部的九州。他们带来的稻作生产和其他方面的先进技术,给列岛生活方式起了一个很大的变革,同时也奠定了日本文化的基础。为了生存和发展,组建了自己的小国家。“倭国”与古吴语“吴”与“倭”音相连。
  “大和国”,日本历经了绳文时代,又迈进了弥生时代后期,公元一世纪左右,日本列岛各地分别建立了100多个小国家。其中较大的为邪马台国,他与中国东汉建立了外交关系,曾得到魏明帝赐给的“亲魏倭王”的封号和金印紫绶。公元3世纪,近畿大和(今奈良县)一带又兴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叫大和国。这一地区是大陆先进文化输入的门户,又是大陆移民把中国和朝鲜的铁制农具,先进的农业技术,以及养蚕、织绢和其他手工业技术带到大和,使大和国发展强盛,4世纪中叶,大和国征服了九州在内的100多个小国,5世纪初统一了日本列岛(今天的日本国,就是大和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吴国。吴国的吴人(自称),即是姬姓华夏族人与荆蛮倭族人长期融合,混血的一种特殊标志的称呼。而日本的“倭人”、“倭国”被称及后改为“大和国”、“大和人”,日语的“和”,是“吴”的谐音。“和国”可以说是“吴国”的谐音。“大和”国只是在“和国”的前面加个“大”字,其字义,语言也是一样的。“倭”和“和”的实在人,也就是吴人,都是一脉相承的血缘关系。
吴传统习俗之谜
  日语与吴语。吴语,是一种地方话。古吴语原是长江下游荆蛮(倭)族人的一种民族语言。“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这是三国魏代人鱼豢在其所编写的《魏略》一书中所记载的一段话。这里所说的“旧语”,指的就是“古吴语”;“自谓泰伯之后”,说的是吴泰伯东渡日本的裔孙——吴人;“倭人”指的是“吴人”,被贬称为倭人的吴人;“鲸面文身”指的是“倭人”的传统生活习俗。《魏略》书中所记载的是三国魏朝出使日本的特使张政所言。这一史料,中日史学界都认为是真实的。日本的古日语来源于古吴国这一历史事实,是不能怀疑的。从语音的结构上来看,古日语与古吴语的语音结构有着非常密切不可分离的地方。古日语与古吴语都拥有同一个特征。即古吴 语和古日语中多发声和尾声。如,古吴语“句吴”的“句”,和“于越”的“于”,都是发声。又如,古日语:“ヴマ”(马),“ヴ”是发声,“マ”(马)才是本声,“ヴマ”源出于古吴语。日本现存最早最古的史书《古事记》绝大部分就是用汉字编写的。公元9世纪后,日本的遣唐使者,留唐19年回国的吉备真备,便利用汉字的偏旁创造了日本楷书字母——片假名。接着,是曾经到唐朝研习佛教的名僧空海,回国后即模仿汉字草体创造了草体字母——平假名。从此,日本就有了自己的文字和国语了。总之,古吴语和古日语是同根相连的。
  和歌与吴歌。吴歌,是长江下游吴地区吴人的一种民间歌谣,俗称“唱山歌”、“江南小调”。和歌,是日本从古流传至今的一种歌谣。但“和歌”是“吴歌”的谐音,日本的和歌是吴人东渡列岛时带过去的,“和歌”在漫长的历史旅程中,既保持了吴人原来的本色,又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和服与吴服。和服,是日本人民传统的民族服装,礼服。日本的和服,出自中国的古吴国,是吴服演变而成的。“和服”就是“吴服”的谐音。吴服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后就消声匿迹了。和服的面料“和服绸”特被指定为中国的“苏州绸”,苏州成了日本千百年来购买和服绸的专买地,遗憾的是中国至今尚未找到“吴服”的样式和史料记载。
  文身断发。文身,是用针器或荆刺等刺的物器,在人体的皮肤上刺出一个个小点点,连结成图案,文字或自然物的形状,然后染上颜色,或不染颜色。吴人的文身习俗,又说是一种在水里活动可以避免蛟龙水禽之害。断发,也是一种习俗。吴人(被称倭人)的文身断发,特别是断发的发型上,与其他民族大不相同。吴人的文身断发,自从吴国亡国后,断发文身就消失了。而日本古代天皇和大官们的发型及其装饰,却与古吴国为王的装饰一模一样。这说明日本古代天皇与吴泰伯有着千丝万缕,不解之缘之谜!
从中国古文献的记载上来看
  早在3世纪后期魏朝人鱼豢所编撰的《魏略》上记载:倭人“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其后:《晋书·倭人传》记载:“日本户有七万,男子无大小,皆鲸面而文身,闻其旧语,自谓泰伯之后。”《梁书·倭传》中记:“倭者自云泰伯之后。”宋司马光所撰的《资治通鉴》云:“今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元朝时,史官金履祥在其所著的《通鉴前编》中提到:“吴泰伯至夫差25世,今日本国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某支庶入海为倭。”公元814年,日本平安时代嵯峨天皇时,日本人编著的《新撰姓氏钅录》中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也,此吴人来我亡始也。”日本著名僧人中岸园月(元朝时曾到中国学佛)在其名著《日本记》中称:“国常立尊为吴泰伯之后”考证日本天皇室,是吴泰伯的后裔。公元1700年,明治维新前,日本学者松下见林,在其所著的《异称日本传》书中又说:“吴之时,其国王姬姓(之后)亡命日本,是日本开国之始。”民国初年,吴氏裔孙吴佩孕将军,曾考证过,他和日本明治天皇同为吴泰伯的第121世嫡孙。据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教授德国人文贝博士,研究认为,日本大和民族是由阿伊奴、马来蒙古、华韩三个民族混血构成的。日本一些学者进一步研究证实,日本皇室贵族大多来源于中华人系中的东南沿海一带。据日本著名的体质人类学家长穀部言人博士等对全国280年县市数万名男女日本头型、血型的分析研究,证明日本人种的源流主要来自中国大陆沿海的吴越民族。中国南京博物院于1999年4月4日公布新取得一项科研成果:通过三年比较研究,初步探明中国长江淮河下游地区也是日本弥生时代渡来人的起源地。
  中国史学家金履祥的《通鉴前编》中即说:“日本又云吴泰伯之后,盍吴亡其支庶入海为倭。”这批吴姓子孙,大多同化到日本民族中了,有一些则保留了吴姓的标志,演变成“吴”、“吴人”、“吴羽”、“吴服”、“吴汉”等姓氏,如日本著名经济学家吴支炳博士,日本统计学家(“国势普查之欠”)吴文聪,都是吴姓。另外也有完全改姓的,如日本《新撰姓氏录》记载:“松野,吴王夫差之后,此吴人来我之始也”。
  近代以来,又有大批吴姓子孙不断移居日本,成为日本华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著名日籍华人、围棋大师吴清源、华裔大富豪吴百福、社团领袖吴桂显,日本农业大学教授吴柏堂等。
  日本福冈县参议员松本英一,曾专程到无锡梅村祖地来谒祖,自称是泰伯后裔。
  在东京还有蔡宗亲会。1980年,蔡明裕在日本东京召开至德宗亲总会第四届恳亲大会,蔡明裕被推选为总会主席,大会为香港总会购置了会址。
那都是一家人了
既然是一家人了,天朝也就不用再客气了解决了台湾就解决日本吧
日本人特别喜欢苏州,大概也是这个缘故:D
战国时代的吴越人是断发文身,后来大汉崛起,大量移民,就象美国19世纪的西部开荒,一直镇压到初唐,这些地方都是汉人的美好家园了,原住民要么被同化要么赶深山老林里去了。即使有少量的人跑去日本了,也不能就说日本是吴国,这差远了,日本古代的各方来的移民多了。
紫衣公子 发表于 2009-6-25 22:54




为啥不喜欢南京?
怪不得上海杭州哈日的多,敢情是亲戚呀。
127师北美联络官 发表于 2009-6-27 09:49



列兵这都数过了?呵呵
7# 127师北美联络官
哈日的都是些什么?去看看哈韩的仙猴
日本有个军港叫吴,难道与此有关?
江山我有 发表于 2009-6-25 20:59

那不是,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
日本韩国越南琉球...都是中华文明圈内小邦而已,若没有西洋入侵,我们现在还是过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帅土之滨莫非王臣...
吴港是啥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