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我向患者学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54:19
学会永不放弃 体悟生命尊严 医术得到提高

健康时报记者 赵安平

《健康时报》 ( 2009-5-25 第03版)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精彩阅读:

  10年做了7次手术的患者,让医生懂得了“永不放弃”;丈夫每天给患绝症的妻子床头放一朵玫瑰,让医生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在一个患者的临床病历里,年轻医生挖出一篇学术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上……我们经常听到患者对医生的抱怨和指责,而很少知道,不少医生在内心深处感激患者,因为患者教给了他们很多很多。


  你知道吗?当你坐在诊室里,向医生诉说自己的疾病和痛苦的时候,很多医生内心深处在感激你。

  因为你的坚强让他感悟到:患者都不放弃,医生更不能放弃。

  因为你在和他的交流中,让他领悟到生命的尊严。

  因为你是他的老师,他在给你的诊断中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经验,医术得到迅速提高……

  北大医院神经外科大夫伊志强和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治医师文利平,都是年轻一代医生的“中坚力量”,在和健康时报记者的交谈中,他们都由衷地表示:“我们在患者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9年来,伊志强从鬼门关拉回了不少人,患者家属感慨道:病人一说感觉好,你看把医生高兴的,像吃了喜糖一样,可劲儿的乐。

  从左边看,张鹏(化名)的脸是正常的,是一个略显清秀的中年男人。从右边看,他的颧骨和下颌都没有了,他的手边总要备着一盒纸巾,吃饭和说话时,不停地流口水。

 学会永不放弃 体悟生命尊严 医术得到提高

健康时报记者 赵安平

《健康时报》 ( 2009-5-25 第03版) 【字号 大 中 小】【评论】【打印】【关闭】


  精彩阅读:

  10年做了7次手术的患者,让医生懂得了“永不放弃”;丈夫每天给患绝症的妻子床头放一朵玫瑰,让医生体悟到生命的尊严;在一个患者的临床病历里,年轻医生挖出一篇学术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上……我们经常听到患者对医生的抱怨和指责,而很少知道,不少医生在内心深处感激患者,因为患者教给了他们很多很多。


  你知道吗?当你坐在诊室里,向医生诉说自己的疾病和痛苦的时候,很多医生内心深处在感激你。

  因为你的坚强让他感悟到:患者都不放弃,医生更不能放弃。

  因为你在和他的交流中,让他领悟到生命的尊严。

  因为你是他的老师,他在给你的诊断中积累了大量的医学经验,医术得到迅速提高……

  北大医院神经外科大夫伊志强和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治医师文利平,都是年轻一代医生的“中坚力量”,在和健康时报记者的交谈中,他们都由衷地表示:“我们在患者身上,学到了很多很多……”

  9年来,伊志强从鬼门关拉回了不少人,患者家属感慨道:病人一说感觉好,你看把医生高兴的,像吃了喜糖一样,可劲儿的乐。

  从左边看,张鹏(化名)的脸是正常的,是一个略显清秀的中年男人。从右边看,他的颧骨和下颌都没有了,他的手边总要备着一盒纸巾,吃饭和说话时,不停地流口水。

 张鹏是一名造釉细胞瘤患者,10年来已经做了7次手术,在北大医院神经外科的这次瘤子切除术是第8次了。

  刚入院时,他是带着两个“头”来的,一个是自己的头,一个是长在左脸上与头一样大小的肿瘤。不能合眼,不能说话,无法入睡,这个肿瘤不转移,但反复复发。不切除就一直长下去。

  为了自己的病,张鹏倾家荡产,痛苦不堪,曾经3次自杀,最后还是撑了下来。

  在北大医院神经外科第8次成功手术后,他的左半边脸深深的“塌”了下去。健康时报记者看到他手术刚苏醒后与老母亲笔谈时写的一句话:妈妈,我又从鬼门关上活回来了,捡了一条命。

  5月16日早晨,神经外科大夫伊志强给他送了一本书,杰克·伦敦的名著《热爱生命》,并且在扉页上写道:热爱生命,向你致敬。

  伊志强说,张鹏是他接治的无数患者中最让他感动的一个。

  自打2000年医学本科毕业后,伊志强的硕士和博士都是临床的,已经在一线工作9年了。说起刚入行时的感受,伊志强说了一个词:痛苦。“每天看着被病痛折磨的病人和愁眉不展的家属,心里着急上火又无可奈何,感到患者的痛苦不断往自己身上叠加,有一段时间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

  后来,一位老大夫告诉他,要有一颗平常心。要能进去,还要能出来,不能被痛苦淹没。要理解患者的痛苦,更要冷静地想办法帮助患者解除痛苦。

  9年来,伊志强从鬼门关拉回了不少人。但说起自己行医的感悟时,他谈得更多的却是自己从患者那里学到的东西。

  比如张鹏让他感悟到:患者都不放弃,医生更不能放弃。

  他曾把一名酒后摔伤引发脑出血,陷入深度昏迷的患者救活,患者苏醒后直说感谢的话,还相约出院后一起喝酒。患者家属感慨道:病人一说感觉好,你看把医生高兴的,像吃了喜糖一样,可劲儿乐。

  医生感言:伊志强说:“耐心地倾听,可能会比昂贵的药物更加有效,很多患者被疾病所折磨,生活质量非常差,有机会对医生倾诉,他会心情愉快舒畅地离开。这本身也就是一种治疗。而作为医生,治好了患者的心病,也是对自己沉重压力的缓解。”

  朱丽的爱人明知道没希望了,为了让妻子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感受到爱,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是给妻子床头的瓶子里放一朵新鲜的玫瑰花。

  伊志强说,医生也常常面对失败和死亡。眼睁睁看着一个鲜活的生命在自己眼前消逝,却又束手无策,那份沮丧和挫败感无以言表。

  25岁的女患者朱丽(化名)结婚刚三年,查出患有髓母细胞瘤,一种很厉害的恶性肿瘤,扩散很快。北大医院神经外科是她生命的最后一站。当时她剃了光头,手术后不久,病情发展导致呼吸功能丧失,但头脑很清楚。伊志强说,那些日子自己真的感到没法面对患者那双充满期待的眼睛。
 朱丽的爱人告诉伊志强,知道没希望了,现在要做的是让妻子在生命最后的时间里感受到爱。他每天早晨第一件事是给妻子床头的瓶子里放一朵新鲜的玫瑰花。

  绝症患者的痛苦不是一个健康人能体味到的,真的是生不如死。医生给他点亮色,给他点阳光,也是莫大的鼓励。他们活着,更需要勇气,他们活着就是为了诠释生命的尊严。给病人和家属拉家常唠闲嗑成为伊志强有意为之的必修课。


  看着插着呼吸机剃光头发的朱丽,伊志强说,女孩子是不是漂亮,只有在没头发的时候才能看出来。你看你头发剃了后人还是这么周正,你的漂亮是真漂亮,你比《笑傲江湖》里的那个小尼姑仪琳漂亮多了。一席话说得朱敏眼睛亮亮的,充满了喜悦和羞涩。

  伊志强说,医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只有在与患者用心的交流中,才能培养起来。

  医生感言:伊志强说:“从患者和家属的身上,我逐渐理解了老师曾经说过的话:医生的作用:有时能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到协和医院的患者被形容为“三个一”——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最后一分钱。这些病患对医生来说,有很强的挑战性,也有利于医术的提高。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科主治医师文利平,学医的动力来自妈妈。她的妈妈患风湿病,在地方医院被耽搁了治疗,很痛苦的去世了。

  现在说起这件事,她还是眼泪汪汪:“如果早点到协和,用上免疫调节剂,妈妈不会那么早就走。”

  湘雅医学院硕士毕业后,文利平又考到协和医科大攻读博士,毕业后选择岗位,本来应该是风湿免疫科,当初自己学医的目的就是为了减轻母亲那样的风湿病患者的痛苦。但到了选择的时候,她感到自己无法面对那些痛苦的患者:“我真的是不敢去面对那些和母亲同样痛苦的病人,我选择了逃避,我很懦弱。在作出决定的时候,我也挺痛苦的,在宿舍里放声大哭。”

  文利平还记得刚开始独立出门诊时的尴尬,由于年龄小,又长了一张娃娃脸,自己这边门可罗雀,对面的老医生跟前排成了长队。好不容易来一个病人,结结巴巴在患者狐疑的眼神中把病问完了,开出方子,没想到等了一会儿,患者又挂了对面老医生的号重看一遍。

 现在的文利平,还是一张娃娃脸,只不过再有病人狐疑时,她会笑眯眯地告诉对方:“您别看我年轻,我已经行医十年了。”现在更多的情况是患者找她加号,说:“我家亲戚某某就是您看好的,他让我来找您。”

  2008年,文利平在主任尹佳的指导下,从一个临床病历里面,挖出一篇学术文章,发表在国际顶级医学学术期刊《柳叶刀》上。

  十年来,文利平仅在电脑上,就已经书写了10万多字的诊疗心得和读书笔记。

  到协和医院的患者被形容为“三个一”——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最后一分钱。他们大多是辗转了多家医院没办法了才过来的。这些病患对医生来说具有很强的挑战性,也利于医术提高。所以文利平说,协和医院的天空,每天都在掉馅饼,就看你能不能接得到。

  文利平在读书笔记中写道:“我们离剖析所有疾病发病的真相有多远?我们怎样才能扼住病魔的‘咽喉’?随着时光推移、经验的积累,只要我们足够虔诚,足够努力,我们是可以尽可能接近真相,少犯错误的。”

  古人云:“敬业者人恒敬之”。不久前,一位姓黄的患者对文利平说:“再过十年,你一定会成为一个了不起的好大夫。”

  “这些鼓励让我心中充满了感激。”文利平说。

  医生感言:文利平说:“一个医生的成长,绝对离不开患者的支持,他们不仅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更是我们的老师。他们敞开心扉,把痛苦向我们诉说,甚至连家人朋友都不告诉的隐私和非常隐秘的想法告诉我们,我们应该珍惜这份信任。”
到协和医院的患者被形容为“三个一”——最后一分钟,最后一口气,最后一分钱。这些病患对医生来说,有很强的挑战性,也有利于医术的提高.
~~~~~~~~~~~~~~~~~~~~~~~~~~~`
今天新闻说韩国可能让植物人自然死亡,真是狗杂种的想法
互动蛮有意思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