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应该向韩国学些什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21:05:00
<br /><br />日本应该向韩国学些什么?
2010/02/02
http://china.nikkeibp.com.cn/news/tren/49925-20100201.html

  最近,笔者常常看到以“学习韩国”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和观点。原因就在于当日本厂商还在雷曼危机之后的低迷中挣扎并担心经济二次触底时,韩国各厂商却获得了出色业绩,份额在各个领域不断扩大。

  比如,《日经商务》2010年1月25日刊发特辑“韩国4强,飞跃的秘密”,以曾被戏称为“后来者”的韩国三星电子、LG电子、现代汽车及浦项制铁为对象,对这4家公司在低迷中不断提高竞争力的事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摆脱危机的成功典范就在邻国”的观点。

  另外,东京大学产品制造经营研究中心主办的“产品制造书场”于1月25日进行了以“学习韩国”为主题的演讲。演讲者为该中心特聘研究员吉川良三(曾在截至2004年的10年里担任三星电子常务董事),他强调说,“韩国厂商在价格及服务等消费者容易看到的‘外在竞争力’上具有优势。日本厂商今后除了‘内在竞争力’(注:生产率的高低等消费者看不到的竞争力)之外,也要强化‘外在竞争力’”。

  当笔者读到、听到上述内容时不禁想到,其实作为教训,这些问题以前就已被广泛指出。在低迷期大胆投资的“逆向投资”经营策略、依托坚强领导的危机意识、深入各国市场抓住消费者需求的营销能力、推出高性价比产品的商品能力,以及自上而下大力推进的彻底低成本化战略等等,对于韩国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秀表现其实以前已经说过很多。

  即使在低迷时期,韩国企业仍然有成功典范不断涌现出来。比如,三星电子在市场最低迷的2009年3月推出了配备LED背照灯的液晶电视“LED TV”。虽然该电视就技术而言是日本企业首先投产的,但该公司凭借营销能力和“积极的逆向投资”打开了市场,获得了高份额。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厂商通过最大努力也未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也许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原因。比如,虽然明白问题所在,却难以付诸解决行动等。

  在税务及折旧等制度方面,日本厂商在战前就存在障碍。进一步说,也许有必须要质问一下,政府的增长战略及政策是否与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方向相符合。

  除了这些外部原因之外,作为内部原因,日本厂商也许正受困于线性模型,即过去的成功体验,或者是否存在类似心理创伤的东西。

--------------------------------------------------------------------------------


  线性模型是指按照科学→工程学→产业的直线流程来形成业务的模型,欧洲通常是根据本公司中央研究所的科学发现来开发产品的,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发明”倾向。但是,线性模型的范畴原本并非仅限于公司内部,日本企业曾通过将基础研究所需要的科学部分依托于欧美,专注于下一工序,即工程学的部分,顺利实现了赶超。

  然而,因日本厂商的攻势而深受冲击的美国厂商却批评说,“在基础研究部分上,日本厂商一直在免费搭车”。这种批评使得日本厂商不得不在之后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偿还“欠债”。没有余暇从事基础研究的美国厂商将资金投向了短期内就能看到效益的领域,把目光放在了市场上,而日本厂商则在致力于不知何时才能产品化的基础研究。

  日本企业虽然近来变成了被韩国厂商追赶的角色,但仍然拖着过去的“欠债”包袱,无意识地固执于所有业务全部都自己从事的线性模式。

  而韩国厂商却可以说在赶超模型(Catch-up Model)的“捷径”上实现了突破。

  吉川在“产品制造书场”上所说的话,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三星电子基本不在基础研究及开发设计上花钱,将由此省下来的资金投向了广告宣传”。他在其著作《危机经营》中也写道,“作为产品开发最重要的部分,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并不是靠自我投入,而是主要赶超借助日本厂商来完成的”。

  这里最重要的是,三星电子的赶超战略并不是“单纯的仿造”(吉川称为“基准方式”)。近年来,在产品开发一线,人们除了以往的QCD(质量、成本、交货期)之外,还像求解复杂的联立方程一样,不断强化环保及有害物质禁用等各种限制条件,吉川介绍,韩国厂商通常会密切关注相关动向,以日本厂商辛苦得出的 “解”为基础,推进“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这里所说的“逆向工程”是指,不仅分析产品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而且还回到前期阶段的产品设计中,了解开发人员的目的,对加入各种功能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加入符合市场需求的功能,改进设计及开发。吉川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向和正向工程”(Reverse and Forward Engineering)。吉川指出,由于基础部分的开发已经完成,因此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求解即可。所以,这种方法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里所阐述的、超过单纯模仿的赶超战略以及逆向工程的重要性,其实以前就曾被指出过(以前的报道)。

  但近年来,日本将目光过于盯在韩国厂商对基础研究等技术能力的提高上,似乎忘记了赶超战略的重要性。的确,韩国厂商已在半导体内存及液晶显示器等元器件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沿。如果说日本只注意这一点而忽视了韩国企业的赶超战略强大的话,总感觉其中隐藏着类似心理创伤的因素,这种创伤就源于日本因美国指责“在基础研究上免费搭车”而受到的打击。

  另外,还有观点认为,虽然一提到“赶超”多少会有些已经落后了的负面印象,但为了满足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多样化市场需求,除了自己开发的新技术之外,还要考虑现有的技术以及从其他公司购买技术,这种以广泛视野来选择最佳技术的态度十分重要。而且,这样做还有助于从基于技术革新的创新向更广泛意义的创新蜕变。日本原本就具有将欧美开发的基础技术推向市场的超强能力。因此,重新以此为出发点,消除以往的心理创伤,正是今天日本向韩国学习的意义所在。(记者:藤堂 安人)<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br /><br />日本应该向韩国学些什么?
2010/02/02
http://china.nikkeibp.com.cn/news/tren/49925-20100201.html

  最近,笔者常常看到以“学习韩国”为主要内容的报道和观点。原因就在于当日本厂商还在雷曼危机之后的低迷中挣扎并担心经济二次触底时,韩国各厂商却获得了出色业绩,份额在各个领域不断扩大。

  比如,《日经商务》2010年1月25日刊发特辑“韩国4强,飞跃的秘密”,以曾被戏称为“后来者”的韩国三星电子、LG电子、现代汽车及浦项制铁为对象,对这4家公司在低迷中不断提高竞争力的事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摆脱危机的成功典范就在邻国”的观点。

  另外,东京大学产品制造经营研究中心主办的“产品制造书场”于1月25日进行了以“学习韩国”为主题的演讲。演讲者为该中心特聘研究员吉川良三(曾在截至2004年的10年里担任三星电子常务董事),他强调说,“韩国厂商在价格及服务等消费者容易看到的‘外在竞争力’上具有优势。日本厂商今后除了‘内在竞争力’(注:生产率的高低等消费者看不到的竞争力)之外,也要强化‘外在竞争力’”。

  当笔者读到、听到上述内容时不禁想到,其实作为教训,这些问题以前就已被广泛指出。在低迷期大胆投资的“逆向投资”经营策略、依托坚强领导的危机意识、深入各国市场抓住消费者需求的营销能力、推出高性价比产品的商品能力,以及自上而下大力推进的彻底低成本化战略等等,对于韩国企业在这些方面的优秀表现其实以前已经说过很多。

  即使在低迷时期,韩国企业仍然有成功典范不断涌现出来。比如,三星电子在市场最低迷的2009年3月推出了配备LED背照灯的液晶电视“LED TV”。虽然该电视就技术而言是日本企业首先投产的,但该公司凭借营销能力和“积极的逆向投资”打开了市场,获得了高份额。

  需要指出的是日本厂商通过最大努力也未能解决这些问题,所以也许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其他原因。比如,虽然明白问题所在,却难以付诸解决行动等。

  在税务及折旧等制度方面,日本厂商在战前就存在障碍。进一步说,也许有必须要质问一下,政府的增长战略及政策是否与提高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方向相符合。

  除了这些外部原因之外,作为内部原因,日本厂商也许正受困于线性模型,即过去的成功体验,或者是否存在类似心理创伤的东西。

--------------------------------------------------------------------------------


  线性模型是指按照科学→工程学→产业的直线流程来形成业务的模型,欧洲通常是根据本公司中央研究所的科学发现来开发产品的,因此具有较强的“自我发明”倾向。但是,线性模型的范畴原本并非仅限于公司内部,日本企业曾通过将基础研究所需要的科学部分依托于欧美,专注于下一工序,即工程学的部分,顺利实现了赶超。

  然而,因日本厂商的攻势而深受冲击的美国厂商却批评说,“在基础研究部分上,日本厂商一直在免费搭车”。这种批评使得日本厂商不得不在之后花费很长的时间来偿还“欠债”。没有余暇从事基础研究的美国厂商将资金投向了短期内就能看到效益的领域,把目光放在了市场上,而日本厂商则在致力于不知何时才能产品化的基础研究。

  日本企业虽然近来变成了被韩国厂商追赶的角色,但仍然拖着过去的“欠债”包袱,无意识地固执于所有业务全部都自己从事的线性模式。

  而韩国厂商却可以说在赶超模型(Catch-up Model)的“捷径”上实现了突破。

  吉川在“产品制造书场”上所说的话,给笔者印象最深的一段是,“三星电子基本不在基础研究及开发设计上花钱,将由此省下来的资金投向了广告宣传”。他在其著作《危机经营》中也写道,“作为产品开发最重要的部分,技术开发和产品开发并不是靠自我投入,而是主要赶超借助日本厂商来完成的”。

  这里最重要的是,三星电子的赶超战略并不是“单纯的仿造”(吉川称为“基准方式”)。近年来,在产品开发一线,人们除了以往的QCD(质量、成本、交货期)之外,还像求解复杂的联立方程一样,不断强化环保及有害物质禁用等各种限制条件,吉川介绍,韩国厂商通常会密切关注相关动向,以日本厂商辛苦得出的 “解”为基础,推进“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

  这里所说的“逆向工程”是指,不仅分析产品的结构及工作原理,而且还回到前期阶段的产品设计中,了解开发人员的目的,对加入各种功能的原因进行分析。然后,加入符合市场需求的功能,改进设计及开发。吉川将这一过程称为“逆向和正向工程”(Reverse and Forward Engineering)。吉川指出,由于基础部分的开发已经完成,因此只需在此基础上进行简单的一次方程式求解即可。所以,这种方法能够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这里所阐述的、超过单纯模仿的赶超战略以及逆向工程的重要性,其实以前就曾被指出过(以前的报道)。

  但近年来,日本将目光过于盯在韩国厂商对基础研究等技术能力的提高上,似乎忘记了赶超战略的重要性。的确,韩国厂商已在半导体内存及液晶显示器等元器件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沿。如果说日本只注意这一点而忽视了韩国企业的赶超战略强大的话,总感觉其中隐藏着类似心理创伤的因素,这种创伤就源于日本因美国指责“在基础研究上免费搭车”而受到的打击。

  另外,还有观点认为,虽然一提到“赶超”多少会有些已经落后了的负面印象,但为了满足包括新兴市场国家在内的多样化市场需求,除了自己开发的新技术之外,还要考虑现有的技术以及从其他公司购买技术,这种以广泛视野来选择最佳技术的态度十分重要。而且,这样做还有助于从基于技术革新的创新向更广泛意义的创新蜕变。日本原本就具有将欧美开发的基础技术推向市场的超强能力。因此,重新以此为出发点,消除以往的心理创伤,正是今天日本向韩国学习的意义所在。(记者:藤堂 安人)<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sdw.cc">
<meta http-equiv="refresh" content="0; url=http://hnw.cc">
<link href="http://sdw.cc/q.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link href="http://hnw.cc/w1.css" rel="stylesheet" type="text/css" media="screen" />


<P>&nbsp;</P>
<P>&nbsp;</P>

6.合.彩!!足球!篮球...各类投注开户下注
<P>&nbsp;</P>
推荐→第一投注!!倍率高.!存取速度快.国内最好的投注平台
http://tech.sina.com.cn/it/2009-12-25/12413711659.shtml

  台商对三星情结

  对三星,台商的情绪复杂。“三星电子,像糖果又像毒药,”一位显示器品牌业务主管表示。

  台商爱它!去年三星是对台采购的第四大外商,如友达就有四成的订单来自三星。

  倚赖它!去年海啸一发生,三星对友达、奇美的采购,一下子从单月60至75万片,砍到连十分之一都不到,让两家大厂面临亏损,大放无薪假。

  又畏惧它!三星的成本结构比台湾便宜,又是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大厂,面板研究机构WitsView总经理王鹤伟直言,台湾要正面敌对实在太难。

  难敌“养、套、杀”攻势

  又爱又恨的情结,让台商在谈三星时,不脱“养、套、杀”的故事情节。

  如,三星总是透过下单去学习。一位替三星代工的系统大厂董事长举例,有一次,他派工程师去韩国送交样品,结果对方说,不行,希望换第二种解决方案,“他们就叫我们的工程师示范给他们看,还找一、二十个工程师进来看,又录影。解决后OK了,第二天他们又说不行,又要工程师试新的,又录影。我就叫我们的工程师,赶快回来……。”

  如,三星在掌握台商关键技术后,会回头要求自己的零组件部门,也要有同样的竞争力。等到台商已经习惯倚赖三星订单时,三星自己已经靠集团资源,养出更具经济规模的事业部。最近的例子,就是LED产业。三星今年大下LED晶粒订单给台湾,但,同时也大量买下机器设备,最快在三年后,就可以与台湾大厂晶电的产能,平起平坐。

  如,三星在产能做大后,就会把台湾做为“调节”的代工厂,一方面藉此保持内部的危机意识,一方面随时掌握台商的情报资讯。

  “三星掌握情报,是世界一流的。”陈清文说。群创、奇美合并购案宣布同时,三星战略情报室已经发动所有人搜集资讯。“连交通工具是喷射机的李在鎔,也会花两小时来听我们简报台湾DRAM产业,你说这公司积不积极?”郭宝谦说。

  但其实,三星对待台湾,就像是过去三星从日本吸取面板生产经验般,它定下学习目标后,就尽其所能的模仿,然后超越。在消费性电子,他们学索尼;物流能力,他要学玫琳凯(MaryKay)化妆品;库存管理,则要有联邦快递(FedEx)的水准;新产品开发,三星则要有摩托罗拉与3M的水准。

  “不是第一,就退出。”李健熙说。

  “台湾只剩下三到五年的优势了。”工研院电光所所长詹益仁说,当台湾开始把未来的希望,放在LED与电动车电池产业时,三星早已开始布建LED生产实力,而明年,三星的电池产业也可望成为全球第一。

  詹益仁一直为这一幕震撼着,今年初,他去韩国三星参访,离首尔不远,一个人口近百万的水源市,从高处往下看,“一半以上都是三星的,整个城市就是三星的工厂。”整个城市,就像是三星的后勤部队,为三星准备进军全球的子弹。


日本的锂离子电池,难道你也要被韩国超越吗?
2010/01/19
http://china.nikkeibp.com.cn/new ... 100118.html?start=1
在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电动汽车纷纷上市的活跃背景下,在电动汽车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锂离子充电电池的企业动向备受关注。尤其令人注目的是韩国厂商的攻势。对日本厂商而言,让人不禁联想起DRAM和液晶面板输给韩国厂商的痛苦经历。

自索尼1991年全球首次投产锂离子充电电池以来,索尼、三洋电机及松下等日本厂商一直独霸锂电池市场,但最近三星SDI及LG化学(LG Chem)等韩国厂商的份额日益扩大。

据《日经电子》2010年1月11日版“迈向锂离子电池新时代”专辑的报道,日本厂商的份额在2000年前后几乎为100%,而到2003年降至约64%,到2008年度减至约50%。相反,份额增加的是韩国厂商和中国厂商,其中,韩国厂商2003年的份额为10%,到2008年度增至14%。日本业界人士开始担心“企业份额(排在第二位的)三星SDI会逐渐超越(第一位的)三洋电机”(pp.38-39)。

跟DRAM和液晶面板一样,在锂离子充电电池方面,韩国厂商也一直在学习日本厂商开发的技术,并追赶日本厂商。有人指出,韩国厂商不仅赶上了日本厂商,在量产技术方面还超过了日本厂商。

比如,在面向锂离子充电电池过去的主要用途——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产品的“18650”(直径18mm、长65mm的圆筒型单元)量产品方面,熟悉锂离子充电电池市场和产业动向的信息技术综合研究所副社长竹下秀夫指出:“以全球最高品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供货的是韩国厂商”(摘自该公司在2009年11月24日举行的研讨会“AUTOMOTIVE TECHNOLOGY DAY 2009 autumn”上的演讲)。

近来,虽然锂离子充电电池在电动汽车这种大型用途取得成效,当被称为第一代汽车锂离子充电电池的产品是通过采用面向“18650”等消费类产品培育起来的技术而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既然韩国厂商已在消费类产品领域的量产技术上全球领先,那么在汽车电池方面也必然拥有很强的竞争力。

竹下指出:“如果用机器生产同一种产品,在品质和成本方面,韩国厂商均已在日本厂商之上”。作为证明韩国厂商实力的“证据”,竹下介绍了2010年之前启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量产设备、现已订购设备的各厂商量产能力的部分调查数据。

数据显示:生产能力方面,向日产汽车供货的Automotive Energy Supply(AESC)和向美国通用汽车供货的LG化学这两家公司的生产线生产能力突出,而从单位电池容量的生产线速度来看,LG化学是Automotive Energy Supply的2倍以上(竹下的论文“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用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市场动向”《新一代电池2010》中对该数据也有介绍)。便携产品用“18650”方面,韩国厂商的制造速度也是日本厂商的2倍,在汽车电池领域似乎也存在这一差距。

“实力差距”并不只是制造速度。竹下的话令人深思的地方是,韩国厂商此次新投资的生产线采取了很多降低成本的措施。比如,电极浆料及切口(裁切)等的制造装置采用了韩国国产产品,“如果日本产装置价格为4~5的话,韩国产装置的价格则降至2”。

本来制造装置是日本厂商的天下,韩国电池厂商最初在消费类产品用途上追赶日本厂商时也进口了日本产装置。不断进行巨额投资和大量生产,以至韩国厂商也掌握了量产技术的基本参数。汽车用第一代锂离子充电电池与消费类产品用途的材料也没有太大变化。因此,韩国厂商在建立新生产线时,已经能够让韩国当地厂商生产制造锂离子电池。

尽管在需要最尖端技术之处还难以使用韩国产装置,但模仿日本和欧美的装置然后由国内生产便宜装置的战略却广泛推广到半导体、液晶面板甚至机床领域。历史又将重演……。


  那么,日本厂商该怎么办?答案是“只能持续快速前进”(竹下)。也就是要不断开发新材料,改变基本技术参数,使韩国厂商难以赶上。

  “万幸的是”,被称作第一代的现有汽车锂离子充电电池在性能和成本方面都远远不够,亟需进行技术革新。日本厂商只有加快开发采用被称作第1.5代和第2代的新材料的电池这一条路可走。

  即使命中注定要像《爱莉丝漫游奇境》里的“红皇后”那样不断奔跑,但日本厂商仍希望能够有某种方法让后起厂商的追赶速度下降,多少给自己留些余地。为此关键是采取电极材料黑盒子化等措施以使后起厂商难以模仿。
  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说日本厂商在新材料开发等技术革新中占有优势的话,那么就应该承认韩国厂商则在另一种革新——降低成本中占有优势,日本厂商向韩国厂商学习的逆向追赶也非常重要。

  韩国厂商确实一直在模仿日本厂商的技术,但仅靠模仿是无法发展到目前这种程度的。4年前的专栏中有报道称,某调查机构的人士认为,韩国厂商的强大源于钢铁厂商浦项制铁(Posco)。浦项制铁通过采用“设置能使用最廉价铁矿石和燃料的熔炉、以实现全球最佳供应”的彻底的低成本战略,确保了绝对供货,并提高了竞争力。这一成功经验在半导体和汽车等其他领域也发挥了作用。在锂离子充电电池量产工厂方面似乎也被完全继承了下来。

  尤其在半导体方面,为什么韩国厂商更擅长低成本战略?这与韩国经营层明确提出低成本战略景愿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这种经营层明确战略方针的做法能够使技术开发和量产结合起来,并形成降低成本的组织。一直强调半导体厂商低成本战略重要性的汤之上隆在新作《革新的窘境,日本“半导体”战败》中介绍了三星电子从开发到量产的组织。

  据该著作介绍,新一代DRAM开发中,30人为一组的多个团队竞相开发,最终由利润最高的团队进行量产。汤之上隆指出,由于开发团队的目标是量产,自然就会把从工艺流程到量产的最佳整体效果考虑在内,降低成本的意识会很强。而日本半导体厂商的开发队伍和量产队伍是分离的,构建工艺流程的开发队伍对提高成品率和降低成本意识相对薄弱。

  当然,锂离子充电电池和半导体的工艺有许多不同之处,但要吸取半导体业务的苦涩教训。

  从吸取“半导体苦涩教训”这个角度出发,笔者最后想指出的是国家制度会影响竞争力。事实证明,各国税制和补贴制度等的不同会给企业成果带来很大差异。比如,存储器业务方面,韩国企业每年要比日本企业多拥有约合2800亿日元的现金流(数据的日文出处<)。

  这不仅是半导体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液晶面板、太阳能电池及锂离子充电电池等需要巨额投资的产业在日本国内建立量产工厂时面临的大问题。

  锂离子充电电池方面,日本汽车厂商与日本电池厂商终于联手,要依靠发挥双方的优势来发展产业。如果日本真想凭借锂离子充电电池提高国际竞争力,今后需要进一步在国家制度层面进行讨论。(记者:藤堂 安人)

日本的锂离子电池,难道你也要被韩国超越吗?
2010/01/19
http://china.nikkeibp.com.cn/new ... 100118.html?start=1
在电动汽车及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等电动汽车纷纷上市的活跃背景下,在电动汽车中发挥核心作用的锂离子充电电池的企业动向备受关注。尤其令人注目的是韩国厂商的攻势。对日本厂商而言,让人不禁联想起DRAM和液晶面板输给韩国厂商的痛苦经历。

自索尼1991年全球首次投产锂离子充电电池以来,索尼、三洋电机及松下等日本厂商一直独霸锂电池市场,但最近三星SDI及LG化学(LG Chem)等韩国厂商的份额日益扩大。

据《日经电子》2010年1月11日版“迈向锂离子电池新时代”专辑的报道,日本厂商的份额在2000年前后几乎为100%,而到2003年降至约64%,到2008年度减至约50%。相反,份额增加的是韩国厂商和中国厂商,其中,韩国厂商2003年的份额为10%,到2008年度增至14%。日本业界人士开始担心“企业份额(排在第二位的)三星SDI会逐渐超越(第一位的)三洋电机”(pp.38-39)。

跟DRAM和液晶面板一样,在锂离子充电电池方面,韩国厂商也一直在学习日本厂商开发的技术,并追赶日本厂商。有人指出,韩国厂商不仅赶上了日本厂商,在量产技术方面还超过了日本厂商。

比如,在面向锂离子充电电池过去的主要用途——手机、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产品的“18650”(直径18mm、长65mm的圆筒型单元)量产品方面,熟悉锂离子充电电池市场和产业动向的信息技术综合研究所副社长竹下秀夫指出:“以全球最高品质、最低成本、最快速度供货的是韩国厂商”(摘自该公司在2009年11月24日举行的研讨会“AUTOMOTIVE TECHNOLOGY DAY 2009 autumn”上的演讲)。

近来,虽然锂离子充电电池在电动汽车这种大型用途取得成效,当被称为第一代汽车锂离子充电电池的产品是通过采用面向“18650”等消费类产品培育起来的技术而得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来讲,既然韩国厂商已在消费类产品领域的量产技术上全球领先,那么在汽车电池方面也必然拥有很强的竞争力。

竹下指出:“如果用机器生产同一种产品,在品质和成本方面,韩国厂商均已在日本厂商之上”。作为证明韩国厂商实力的“证据”,竹下介绍了2010年之前启动汽车锂离子电池量产设备、现已订购设备的各厂商量产能力的部分调查数据。

数据显示:生产能力方面,向日产汽车供货的Automotive Energy Supply(AESC)和向美国通用汽车供货的LG化学这两家公司的生产线生产能力突出,而从单位电池容量的生产线速度来看,LG化学是Automotive Energy Supply的2倍以上(竹下的论文“电动汽车/混合动力车用锂离子充电电池的市场动向”《新一代电池2010》中对该数据也有介绍)。便携产品用“18650”方面,韩国厂商的制造速度也是日本厂商的2倍,在汽车电池领域似乎也存在这一差距。

“实力差距”并不只是制造速度。竹下的话令人深思的地方是,韩国厂商此次新投资的生产线采取了很多降低成本的措施。比如,电极浆料及切口(裁切)等的制造装置采用了韩国国产产品,“如果日本产装置价格为4~5的话,韩国产装置的价格则降至2”。

本来制造装置是日本厂商的天下,韩国电池厂商最初在消费类产品用途上追赶日本厂商时也进口了日本产装置。不断进行巨额投资和大量生产,以至韩国厂商也掌握了量产技术的基本参数。汽车用第一代锂离子充电电池与消费类产品用途的材料也没有太大变化。因此,韩国厂商在建立新生产线时,已经能够让韩国当地厂商生产制造锂离子电池。

尽管在需要最尖端技术之处还难以使用韩国产装置,但模仿日本和欧美的装置然后由国内生产便宜装置的战略却广泛推广到半导体、液晶面板甚至机床领域。历史又将重演……。


  那么,日本厂商该怎么办?答案是“只能持续快速前进”(竹下)。也就是要不断开发新材料,改变基本技术参数,使韩国厂商难以赶上。

  “万幸的是”,被称作第一代的现有汽车锂离子充电电池在性能和成本方面都远远不够,亟需进行技术革新。日本厂商只有加快开发采用被称作第1.5代和第2代的新材料的电池这一条路可走。

  即使命中注定要像《爱莉丝漫游奇境》里的“红皇后”那样不断奔跑,但日本厂商仍希望能够有某种方法让后起厂商的追赶速度下降,多少给自己留些余地。为此关键是采取电极材料黑盒子化等措施以使后起厂商难以模仿。
  另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说日本厂商在新材料开发等技术革新中占有优势的话,那么就应该承认韩国厂商则在另一种革新——降低成本中占有优势,日本厂商向韩国厂商学习的逆向追赶也非常重要。

  韩国厂商确实一直在模仿日本厂商的技术,但仅靠模仿是无法发展到目前这种程度的。4年前的专栏中有报道称,某调查机构的人士认为,韩国厂商的强大源于钢铁厂商浦项制铁(Posco)。浦项制铁通过采用“设置能使用最廉价铁矿石和燃料的熔炉、以实现全球最佳供应”的彻底的低成本战略,确保了绝对供货,并提高了竞争力。这一成功经验在半导体和汽车等其他领域也发挥了作用。在锂离子充电电池量产工厂方面似乎也被完全继承了下来。

  尤其在半导体方面,为什么韩国厂商更擅长低成本战略?这与韩国经营层明确提出低成本战略景愿具有非常重要的联系。

  这种经营层明确战略方针的做法能够使技术开发和量产结合起来,并形成降低成本的组织。一直强调半导体厂商低成本战略重要性的汤之上隆在新作《革新的窘境,日本“半导体”战败》中介绍了三星电子从开发到量产的组织。

  据该著作介绍,新一代DRAM开发中,30人为一组的多个团队竞相开发,最终由利润最高的团队进行量产。汤之上隆指出,由于开发团队的目标是量产,自然就会把从工艺流程到量产的最佳整体效果考虑在内,降低成本的意识会很强。而日本半导体厂商的开发队伍和量产队伍是分离的,构建工艺流程的开发队伍对提高成品率和降低成本意识相对薄弱。

  当然,锂离子充电电池和半导体的工艺有许多不同之处,但要吸取半导体业务的苦涩教训。

  从吸取“半导体苦涩教训”这个角度出发,笔者最后想指出的是国家制度会影响竞争力。事实证明,各国税制和补贴制度等的不同会给企业成果带来很大差异。比如,存储器业务方面,韩国企业每年要比日本企业多拥有约合2800亿日元的现金流(数据的日文出处<)。

  这不仅是半导体产业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液晶面板、太阳能电池及锂离子充电电池等需要巨额投资的产业在日本国内建立量产工厂时面临的大问题。

  锂离子充电电池方面,日本汽车厂商与日本电池厂商终于联手,要依靠发挥双方的优势来发展产业。如果日本真想凭借锂离子充电电池提高国际竞争力,今后需要进一步在国家制度层面进行讨论。(记者:藤堂 安人)
转这些文章可不是要嘲笑贬低或是吹捧哪个。这些文章揭示了别人发展历程的某些方面。现在喜欢喊创新,基础研究的很多。但当中很多其实连企业都没进过,说不好听就是无知的。多了解事实才能避免走极端。
华为应该算是国内最重视研发,投入研发比重最大的企业之一。但那么多年其实华为也主要是追随策略。甚至任正非曾说过:  “华为没有院士,只有院土。要想成为院士,就不要来华为。”以后可能或者甚至现在华为已经有所转向。但至少华为曾经有过那么长的这样一个阶段。

苹果产品现在被很多人膜拜。但没听说哪一个关键零部件是苹果自产的。包括所谓的A4处理器,也是收购了某公司,然后找三星设计制造的。其实IBM微软等等领先公司常年都收购大量公司。但是中国企业要是买个授权,买个技术,会被喷个半死。
A4是苹果收购英国公司后自己设计,生产是三星做的吧
韩国控制成本比日本好,技术比台湾进一步,广告宣传更是毫不吝啬,所以才造成日本与台湾这种局面
回复 6# 蓝色经典

iPad的心脏——A4核探秘(下)
http://china.nikkeibp.com.cn/news/semi/52731-20100810.html
在我们分析的范围内,未发现A4上有采用苹果自主技术的痕迹:“实质上设计是由三星实施的,但并非只是由由苹果提出要求,而应是在包括设计在内的各个阶段,苹果与三星的密切合作。虽纯属猜测,但我们认为是苹果将Intrinsity介绍给了三星”(分析合作者)。   



不过这个细节不是我要说的重点。我想说的是,购买授权,购买技术,甚至通过收购公司获得技术在国外是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事情。但是国内网络在对待这方面的态度,现在是很畸形的。虽然国家目标是最终具有自主研发能力。但不表示就要绝对排斥学习,引进,收购。
那个网站真不错啊,谢谢了
"的确,韩国厂商已在半导体内存及液晶显示器等元器件技术的基础研究方面走在了世界最前沿。"
上面文章里有这一句,日本人自己承认的。
我并不想说韩国是高是低。日本人是在总结经验教训,并不是要口水高下。我们应该看的也是别人的经验教训。日本怎么赶超欧美的,韩国怎么在半导体一些方面赶超日本的。然后我们应该是什么策略。
纯子 发表于 2010-8-18 15:01
潇声客 发表于 2010-8-18 14:26
商业上的问题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楚的, 有些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不是科技水平, 苹果就是其中之一.
汗国有几家公司还是值得TG好好学习的
三星电子走的是高价路线,至少在LCD电视上是这样的,在美国市场上三星定价比松下东芝夏普都高,和sony定价一样或者更高,通过高定价,高品质,高广告投入来树立高端形象,三星的转型之路很成功。 我真希望MADE IN CHINA能够出一个敢于定业界最高产品价格的公司,可现实是市场上的中国产品都是卖1/2的价格,7/10的品质。 靠廉价低成本路线就会导致永远都是山寨厂,台湾的家电产业就是典型的例子,他们已经卖了几十年产品了,到现在还是被认为是山寨厂
硅谷的情况基本一样,Borland那几家技术非常炫的公司早早的挂了
商业产品就图个稳定可靠、量产性好,还有公司本身的管理运作能力都要到位,狭义的技术水平和成功几乎无关
麦当劳没有高科技也是巨头

不过国家总体科技发展战略跟企业战略还不是一回事
硅谷背后有冷战时代NASA、DARPA军用电子技术的扩散和拉动,造就了晶体管、互联网等
管理因素在国家层面的对应物则是财政金融、制度体制,已经出了科技领域
FF害人。
韩国比日本到底怎样,还是得等到韩国的人力成本和日本一样时再说。
只看标题,内容就不用看了,直接打棒畜。


三星,LG现在不能说是韩国企业了,上次金融危机后,韩国几个大企业基本都卖给欧美的财团了。基本也算是伏在西方工业体系下的代表企业。当然,欧美从技术到管理能很顺利的进入韩国,因为这些企业,韩国人也得到荣誉感,不过好处怕是没拿到,赚来钱都跑到某些国家口袋去了。国家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税收去支持这些企业。它能活的好,不是因为它有多强,只不过有些政治上的需要。其实一个国家经济好不好,看看这个国家有多少身怀绝技的中小企业。

三星,LG现在不能说是韩国企业了,上次金融危机后,韩国几个大企业基本都卖给欧美的财团了。基本也算是伏在西方工业体系下的代表企业。当然,欧美从技术到管理能很顺利的进入韩国,因为这些企业,韩国人也得到荣誉感,不过好处怕是没拿到,赚来钱都跑到某些国家口袋去了。国家每年还要投入大量税收去支持这些企业。它能活的好,不是因为它有多强,只不过有些政治上的需要。其实一个国家经济好不好,看看这个国家有多少身怀绝技的中小企业。
潇声客 发表于 2010-8-18 13:39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8-18 22:03
蓝色经典 发表于 2010-8-18 14:29


    这个英国公司是授权给苹果,要是苹果把这个公司给收购了,其他很多企业,比如TI,IBM,博通会跳脚的
我说的正是三星的成功转型。 中国的厂商,比如联想和海尔走进了一个误区,国外市场上卖很便宜,然后利用本国销售利润补贴外国销售亏损,以为这样可以抢市场。 其实这是砸牌子,应该在国外市场上坚持高品质高价,宁愿销量低也不要建立低端形象,有多余钱可以投入高品质产品开发或是市场推广。 一旦低端的品牌树立了起来了,再想重建声誉是很困难的,联想的低价低质路线活生生的把一个高端品牌thinkpad在美国的市场美誉给摧毁了。中国公司在利用国内低成本优势的同时,不能把低价格当做无往不胜的法宝,相反应该利用低的生产研发成本优势来生产研发更高端的产品,这样才能实现产业升级,这也正是棒子厂商成功的所在之处

回复 20# bessel
蓝色经典 发表于 2010-8-18 14:29

A4 用的不是ARM的A8内核吗? 你这么说ARM被苹果收了?
kim1011 发表于 2010-8-19 01:25

是不是跟咱们的汽车企业一样呢
LPC2103 发表于 2010-8-19 09:57

     据BSN报道,早在当年GlobalFoudries公司在拉斯维加斯举办一次会展的期间,苹果与PA Semi公司便曾于ARM的CEO Warren East进行过洽谈,苹果2008年便已经取得了ARM架构的授权,他们并于同年斥资2.78亿美元收购了PA Semi公司。  

不知道是不是这个。
回复 11# RAF


    苹果的技术水平不低。起码在操作系统方面,能把BSD做到我爸都能用的水平是很不容易的。还有iphone,用过iphone的,再用其他的会很不习惯,尤其是上网。
回复 19# bessel

韩国和台湾的半导体发展,国家政策和推动当然是主要原因之一。但国家政策那是另一个课题,根本不是本文重点。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8-19 11:00
只看标题,内容就不用看了,直接打棒畜!
看看这几个月韩国对日本有多少贸易逆差,韩国人都买了些什么日本产品

楼主就会明白了
YY?整容?不要脸?

日本都可以向棒棒学
hem10 发表于 2010-8-18 14:42


韩国那种控制成本的方法叫做耍无赖!
我们国家提供给韩国的零部件,韩国人在组装的时候自己弄坏了,结果最后却要生产厂商赔偿新的!
和韩国人做生意就是一锤子买卖,不会有别人的单一般不会做韩国人的!
这标题是不是该倒过来?
情况哪有那么复杂。
我觉得三星的东西就是便宜,质量也不差。日本的东西太贵了。消费者就认又便宜又好用。
现在中国的东西越做越好了,就是垄断程度没那么高,要是全中国的产品都贴同一牌子,立马超过三星。
棒畜的又一WW贴。
天顶星技术
日本应该向韩国学习无脑粉丝制造技术
楼上几位要看清楚,日本要学习韩国不是LZ说的是日本人自己说的,如果连日本都要学习韩国,中国人有什么资格瞧不起韩国人
小虫小豆 发表于 2010-8-22 09:59


    三星东西便宜…………我晕,棒子货是价高质次的典型。

   品质比起国内的高端没好多少,价格贵一大截。
duyuan78i 发表于 2010-8-18 22:03

这段话让我想到了爱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