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后专家:中国战略投送发展重点在于大型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04:27:29
2009年05月14日 10:54解放军报
编者按 “5·12”,一个曾经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日子。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军十余万官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迅速开赴灾区,实施远程战略投送,展开军事化应急大救援,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时值纪念汶川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本刊对总后军事交通学院院长张伟作了专访,张院长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时期加强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对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意义,现择要发表,以飨读者。

记者:为了应对传统与非传统、战争与非战争各种安全威胁,世界各军事强国均高度重视科技的推动作用,着力加强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时值纪念汶川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请您谈谈实施远程战略投送的战略意义?

张伟院长:首先我们应从全面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与运用的整体把握来看,这其中:机动与信息、火力,堪称是军队作战能力三大核心要素基本构成。尤其远程战略机动与投送能力,兼有作战行动与保障行动双重属性,均显示出科技推动的强大作用。所以,远程战略机动与投送不仅是核心军事能力的体现,更是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证,战略意义重大。

记者:如果说实现远程战略投送能力新跨越是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我军实现了哪些历史性新跨越?

张院长:军队远程投送能力,是一个由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所决定的动态指标,实力雄厚的交通运输战略资源是实现军队远程投送能力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近年来,我军在全面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中远程战略投送能力不断增强,特别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我们统筹军地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实施立体投送,4天时间向灾区投送10万大军,仅军队就出动各型飞机和直升机4700余架次,创造了我军历史上单日运兵新纪录;还有“和平使命-2007”等成功地完成了大规模、成建制、多军种、远距离跨国战略投送。这些都标志着我军已逐步实现了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历史性的新跨越。

记者: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动与行今天看来均与科技能力密切相关,该怎样看待新时期远程战略投送能力与科技进步和新军事变革的关系?

张院长:可以说,远程战略投送与科技进步和新军事变革作用始终是密切关联的。尤其在信息化条件下,远程战略投送更加凸显出目的上的战略性、空间上的远程性、时间上的快速性、方式上的立体性以及手段上的技术性等显著特点和新趋势。

记者:如果说在当今信息时代,远程投送已经呈现出空间不断拓展、时间高度浓缩的新特点,而且以时间赢得空间的意义愈来愈突出,那么各国兵家怎样看待战略投送能力新跨越中的科技变革与支撑作用?

张院长:一直以来,各军事强国在重视加强远程战略投送力量建设中,均强调以科技推动力量作为重要战略支撑。如美军一直把发展远距离战略投送能力作为提升军队整体作战能力的六大目标之一,强调把“保障海洋、空中、空间国际交通线和信息通道的安全”作为永恒的国家利益;近年来,印度等国军队同样高度重视运用科技力量和手段,不断实现战略投送能力新跨越。

记者:推进远程战略投送能力新跨越应如何确定发展目标和路线图?

张院长:《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明确地强调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国家意志,这是重要基础。加强军队战略投送力量建设,正是根据国家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针,从总体上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力求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高效顺畅、军民融合的战略投送建设体系。
记者:考虑国家战略利益需求,为什么必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

张院长:远程投送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军交运输保障具有军民通用、平战结合的天然优势,这利于军地保障力量优势互补;利于完善政策法规机制;利于充分整合战略资源;利于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等。

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依托综合国力,充分利用国家和军队的综合交通战略资源来搭建远程投送能力平台。即使在美军运输司令部掌管和控制的运力中,50%以上跨国战略空运和海运也都是依靠民用运力完成的。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均动员了大量民用运力参与兵力投送和物资运输保障。

记者:现有条件下如何发挥战略资源优势创新远程投送模式?

张院长:主要应根本改变传统“搬家式”投送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军事物流先进理念;筹划好主要作战方向和预设战场;建立固定或机动的预置保障体系等。

记者:在创新发展中各国目前如何加快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建设?

张院长:军队远程战略投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于军队大型载运工具的数质量,最终还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技水平。目前各国大体上是以海空投送为重点,以陆上特种技术装备运载工具为补充,以发展自主战略投送能力为核心着力点,依托国家科技实力,加大大型化、现代化新型载运工具的建设力度。

记者: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已不仅仅是机动勤务保障问题,更涉及到军队转型建设与发展战略,未来该怎样以创新思维进行科学筹划?

张院长: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推动转型建设与发展。目前一些军事强国已开始编成精干的“投送型”部队,探索实现由“屯兵驻防”型向“兵力投送”型转变,全力推进区域防卫向全域防卫转型。 (陈兆仁 记者别拓仑)2009年05月14日 10:54解放军报
编者按 “5·12”,一个曾经让世界为之震惊的日子。面对汶川特大地震灾害,我军十余万官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的战略部署,迅速开赴灾区,实施远程战略投送,展开军事化应急大救援,谱写了一曲曲英雄壮歌。时值纪念汶川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本刊对总后军事交通学院院长张伟作了专访,张院长深入浅出地阐释了新时期加强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建设,对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意义,现择要发表,以飨读者。

记者:为了应对传统与非传统、战争与非战争各种安全威胁,世界各军事强国均高度重视科技的推动作用,着力加强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建设。时值纪念汶川抗震救灾一周年之际,请您谈谈实施远程战略投送的战略意义?

张伟院长:首先我们应从全面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与运用的整体把握来看,这其中:机动与信息、火力,堪称是军队作战能力三大核心要素基本构成。尤其远程战略机动与投送能力,兼有作战行动与保障行动双重属性,均显示出科技推动的强大作用。所以,远程战略机动与投送不仅是核心军事能力的体现,更是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证,战略意义重大。

记者:如果说实现远程战略投送能力新跨越是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保证,新时期我军实现了哪些历史性新跨越?

张院长:军队远程投送能力,是一个由国家安全利益和发展利益所决定的动态指标,实力雄厚的交通运输战略资源是实现军队远程投送能力的重要物质技术基础。

近年来,我军在全面加强核心军事能力建设中远程战略投送能力不断增强,特别在汶川抗震救灾中,我们统筹军地力量,采取多种方式实施立体投送,4天时间向灾区投送10万大军,仅军队就出动各型飞机和直升机4700余架次,创造了我军历史上单日运兵新纪录;还有“和平使命-2007”等成功地完成了大规模、成建制、多军种、远距离跨国战略投送。这些都标志着我军已逐步实现了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历史性的新跨越。

记者: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里的动与行今天看来均与科技能力密切相关,该怎样看待新时期远程战略投送能力与科技进步和新军事变革的关系?

张院长:可以说,远程战略投送与科技进步和新军事变革作用始终是密切关联的。尤其在信息化条件下,远程战略投送更加凸显出目的上的战略性、空间上的远程性、时间上的快速性、方式上的立体性以及手段上的技术性等显著特点和新趋势。

记者:如果说在当今信息时代,远程投送已经呈现出空间不断拓展、时间高度浓缩的新特点,而且以时间赢得空间的意义愈来愈突出,那么各国兵家怎样看待战略投送能力新跨越中的科技变革与支撑作用?

张院长:一直以来,各军事强国在重视加强远程战略投送力量建设中,均强调以科技推动力量作为重要战略支撑。如美军一直把发展远距离战略投送能力作为提升军队整体作战能力的六大目标之一,强调把“保障海洋、空中、空间国际交通线和信息通道的安全”作为永恒的国家利益;近年来,印度等国军队同样高度重视运用科技力量和手段,不断实现战略投送能力新跨越。

记者:推进远程战略投送能力新跨越应如何确定发展目标和路线图?

张院长:《2008年中国的国防》白皮书,明确地强调了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的国家意志,这是重要基础。加强军队战略投送力量建设,正是根据国家的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方针,从总体上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发展战略相适应,力求构建规模适度、结构合理、高效顺畅、军民融合的战略投送建设体系。
记者:考虑国家战略利益需求,为什么必须走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路子?

张院长:远程投送能力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军交运输保障具有军民通用、平战结合的天然优势,这利于军地保障力量优势互补;利于完善政策法规机制;利于充分整合战略资源;利于跟踪世界科技发展等。

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依托综合国力,充分利用国家和军队的综合交通战略资源来搭建远程投送能力平台。即使在美军运输司令部掌管和控制的运力中,50%以上跨国战略空运和海运也都是依靠民用运力完成的。在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中,美军均动员了大量民用运力参与兵力投送和物资运输保障。

记者:现有条件下如何发挥战略资源优势创新远程投送模式?

张院长:主要应根本改变传统“搬家式”投送模式;充分运用现代军事物流先进理念;筹划好主要作战方向和预设战场;建立固定或机动的预置保障体系等。

记者:在创新发展中各国目前如何加快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建设?

张院长:军队远程战略投送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于军队大型载运工具的数质量,最终还取决于国家的综合实力与科技水平。目前各国大体上是以海空投送为重点,以陆上特种技术装备运载工具为补充,以发展自主战略投送能力为核心着力点,依托国家科技实力,加大大型化、现代化新型载运工具的建设力度。

记者:远程战略投送能力已不仅仅是机动勤务保障问题,更涉及到军队转型建设与发展战略,未来该怎样以创新思维进行科学筹划?

张院长:必须站在战略高度,不断深化改革,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积极推动转型建设与发展。目前一些军事强国已开始编成精干的“投送型”部队,探索实现由“屯兵驻防”型向“兵力投送”型转变,全力推进区域防卫向全域防卫转型。 (陈兆仁 记者别拓仑)
八股文……
拿分走人
4天时间向灾区投送10万大军

貌似还可以。。

什么时候海外投放能力能有这种水平?呵呵。。
说的挺实在的
wyqjn 发表于 2009-5-14 18:51
这太难了...嘿嘿。只能在国内练练手了,话说从广州到北京距离就比从莫斯科到柏林远了...
期待大机机…
wyqjn 发表于 2009-5-14 18:51



这个救灾的投送和战争时期全员全装投送到敌前展开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吧
8# LORY
同意!
所以专家的话没错!
军民兼用,平战结合
大运呐,大运呐
搞的三军连勤不知道怎么样了
三军联勤好啊,避免局部利益集团化,也跟有利于统一调配
恩 一起呼唤大运
就等着征收民航机?差劲!
三军联勤能成功再说吧,这个不是有大运就行的事。
海上战略机动,空中战略投送,都 是中国的薄弱环节,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成的内功
想当年鸦片战争,英国利用大范围的海上战略机动,结果仅凭不足一万人就使天朝的上百万兵力一无是处,差距之大,观念之差别,可想而知
看来TG在昨年的地震时候意识到大型化得好处了 这个也是对于TG来说是件好事
虽然512使我们悲伤 但是也是我们学到好多东西
等待吧!
什么时候每个军都配上一个陆航团,就是5.12受难者对国家的最后贡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