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上海 香港应放弃幻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6 20:33:20
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0510000302

中评社香港5月10日电(评论员 鲁灿)上海将要构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已经不再祗是一种可能,而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国家发展需要拥有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拥有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两个战略性任务,已经交给了上海。此一重大战略决定在香港引发了广泛关注,议论集中于为甚么国家会在上海营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上海何时可能超越香港。

  对今天的香港来说,最重要已经不是讨论甚么时候上海超越香港的问题,而是应该彻底放弃以往不切实际的幻想,凝神聚力应对这个严峻的挑战。

  早在1999年初,《中国评论》月刊就以“香港如何应对上海、台湾、新加坡在21世纪的竞争”为题举办了“思想者论坛”。当时有学者就“认为上海将来可能超过香港,虽然现在是有一个‘一国两制’的制度,但是无论政治情况还是经济情况,上海都会比香港优先。”“未来10年上海完全可能变成第一而香港变成第二。这是事实,每个人都想争第一,但是条件不同,没有办法”。也有学者表示:“天下没有不可取代的东西。”

  如果回过头来回味这种预测,确实感到香港这10年有些蹉跎而过,没有未雨绸缪地应对上海可能出现的迅速崛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这个金融中心这些年过分陶醉于以往的成就与光芒,香港也就在光芒闪耀中幻化出许多一厢情愿的幻想,并且在幻想中为自己“作茧自缚”。

  首先,香港的一些精英过度陶醉于金融体系在当时的领先,而忽视了内地金融体系的快速进步。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只要虚心学习,着力培养人才,快速进步当然是可能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香港是一个微型经济体,如同国土太小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一样,经济规模太小也就决定了香港难以独力担当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重任。而中国内地拥有一万九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有约二十四万亿的人民币存款,这种规模对于人民币维持汇率稳定、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极为重要,这也就决定了上海更有条件成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

  其次,香港的一些精英过度相信自己与“国际惯例”的同步,却不相信惯例既然可以形成,也就可以打破。此次国际金融海啸已经证明,不少原来的所谓“国际惯例”已经被那些主导“惯例制定”的群体自己打破,新的规则或者说“惯例”要根据实力对比的变化来重新制定。对此,香港并没有话语权。

第三,香港的一些精英长期对人民币的全面自由兑换持怀疑态度,却没有充分重视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大增,特别是经过97、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人民币已经被周边国家视为一种值得信赖的货币。中国其实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中国央行已经与韩国央行、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阿根廷中央银行和香港金管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6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有观点认为:中国以庞大的美元储备作后盾,但又绕过美元兑换的束缚,直接进行双边贸易结算,既稳定了双方的汇率,又使双边贸易可以顺利进行,为今后直接的货币兑换作了示范。其实,人民币早已成为周边很多国家民众自发持有并流通的货币,而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在边境贸易中早就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种结算也已经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虽然一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不是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的,但是周边国家的民众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经过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洗礼,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必将进一步提升。而从总的趋势看,人民币全面开放祗是一个时间问题。

  第四,香港的一些精英仅仅从货币流通的便利性以及金融管理体制的西方化的角度肯定自己,却从不愿将“国家经济安全”作为营建国家金融中心的最重要因素来考量。不论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都是执政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于列强环伺环境中的发展中国家,且作为一个社会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颇为不同的经济体,在按照现行国际金融规则参与游戏的时候,无疑面对更大的风险,也必须保持更大的警惕。而在金融海啸横扫世界且造成严重破坏的现实背景下,在境内营建一个资金来源更加明晰、资本组成更加健康、资产拥有者更加值得信赖的国际金融中心,无疑对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与科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上海已经被国家确定为营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香港还有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国家的布局应该是“香港主外,上海主内”。如果香港还抱持这种观点,等于继续将希望建立在一种新的幻想之上,这对香港集中精力应对挑战维护自身,无疑是不切实际甚至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香港回归12年来,已经经历了两次金融风暴。而此次横扫世界的金融海啸,其实已经对所谓的“国际通行惯例”进行了颠覆。曾几何时,人们提到“ 投资银行”都是肃然起敬,这些投资银行的员工也都被当作天之骄子。但是,不过一年的时间,世界前五大投资银行已经“灰飞烟灭”,昔日华尔街的英雄有的成了罪恶的骗徒。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海啸是在西方号称完善的法律体系下形成的,西方世界的金融精英们制造的巨大泡沫,对全世界众多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似乎并不能简单地以一句“监管不力”就可以推卸责任。至少在这种法律体系之下,在市场监管方面的漏洞是巨大的,在金融系统的社会责任方面是缺乏道德准则的。少数金融搞手对普通民众财富的“合法掠夺”,正是在西方法律体系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

  应该说,此次金融海啸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促使人们反思西方法律体系、价值观念的“普世作用”。所谓惯例,无非是由强势者主导的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此次金融海啸,深刻地揭示了这些游戏规则的弊病,想要继续迫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像两年前那样接受“国际惯例”,当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的。新的游戏规则,必然是经过金融海啸的洗礼,重新磨合出来的基本原则。香港金融体系的运作特征以往是与西方强国制定的游戏规则高度吻合的,香港的金融精英们也熟悉那些规则。但是在金融海啸之后,如果还是坚持以“国际惯例”的正宗自居,总以为自己还是领跑者,那无疑会阻碍香港的“与时俱进”。

危机逼近而不自知,其实是非常可叹的;感受到危机却不努力应对,结果也必定是可悲的。应该承认,香港长久以来作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具有自己的优势的。问题在于,优势不应该总是摆在眼前,阻碍了发现弱势的视线与焦点。如果还是认为内地法律法规不如香港“完善”,目前还没有条件构建国际金融中心,进而还是认为自己“躺着都能赢”,那麻烦可就大了。

  其实以香港的社会制度,人们应该很容易理解,如果说商人无疆界,资本也是无疆界。金融系统的壮大必然依赖更大更多的被服务群体或者说实体经济,金融中心的状态自然要求尽量减少外来不确定因素的风险。但是自香港自回归以来,舆论似乎对于市场这个“无形之手”谈得越来越少。其实,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市场之手”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很多在上海设立总部,大量的企业在上海上市,大量的货物从上海的洋山港进出,长江流域的众多经济活动汇聚于上海,内地大量的资金汇集于上海寻求机会,内地上市往往获得比香港更好的融资成绩。仅仅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上海就具备了比香港更加优越的条件。且上海不存在香港少数政治人物常年刻意炒作对事关国家安全的“23条立法”的抵触问题,内地民众对“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经济安全”高度认同,这就大大减少了营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在风险。

  在国家确定将上海建成中国的金融中心之后,香港又有观点表示,以中国之大,有南北两个金融中心并不为过,德国还有两个金融中心呢。笔者并无意批评这种观点,只是觉得需要强调,香港应该彻底放弃“舍我其谁”的幻想。因为近在咫尺的深圳是中国内地的两个股票挂牌地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境外银行最早进入的城市,海陆联运的能力超过香港,全国各省区直辖市以及很多部门早年为参与特区建设在深圳颇有投入因此也就关系密切,深圳机场是全国机场中营运成绩最靓丽的机场之一,不仅本地经济活动强劲,对珠三角的辐射能力比香港更加直接。所以,香港现在要做的,决不是将重点放在“深圳不能做国际金融中心”或者“深圳做不了国际金融中心”这种带有幻想成分的判断上,而是应该彻底放弃幻想,将维持“中国南部国际金融中心”的追求建基于不懈的决心与顽强的努力。

  香港应该体认到,中央一直是刻意帮助香港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不说以往,就最近公布的六项支持香港的措施中,就有三项与金融相关:一是在香港人民币存款现有规模内,国家财政部将扩大内地金融机构发债的主体,积极推进内地港资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二是国家财政部会考虑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三是中央政府将容许港资企业,向香港银行在内地的子行借款时,以企业在香港的资产作为抵押,并会先以上海和广东作试点。

  香港若要维护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现在就应该迅速转变观念,放弃幻想凝聚力量应对挑战,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强化香港作为人民币境外结算中心的功能,并强化对珠三角的经济参与,实现与内地经济的深度融合,为金融这个香港的重要经济支柱打下深深的桩基;切不可继续把幻想当现实,也不能把 “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当惯例,否则,很可能令香港社会追悔莫及。http://gb.chinareviewnews.com/do ... mp;mdate=0510000302

中评社香港5月10日电(评论员 鲁灿)上海将要构建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已经不再祗是一种可能,而是国家的战略决策。国家发展需要拥有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需要拥有具备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这两个战略性任务,已经交给了上海。此一重大战略决定在香港引发了广泛关注,议论集中于为甚么国家会在上海营建国际金融中心,以及上海何时可能超越香港。

  对今天的香港来说,最重要已经不是讨论甚么时候上海超越香港的问题,而是应该彻底放弃以往不切实际的幻想,凝神聚力应对这个严峻的挑战。

  早在1999年初,《中国评论》月刊就以“香港如何应对上海、台湾、新加坡在21世纪的竞争”为题举办了“思想者论坛”。当时有学者就“认为上海将来可能超过香港,虽然现在是有一个‘一国两制’的制度,但是无论政治情况还是经济情况,上海都会比香港优先。”“未来10年上海完全可能变成第一而香港变成第二。这是事实,每个人都想争第一,但是条件不同,没有办法”。也有学者表示:“天下没有不可取代的东西。”

  如果回过头来回味这种预测,确实感到香港这10年有些蹉跎而过,没有未雨绸缪地应对上海可能出现的迅速崛起。

  从某种意义上说,香港这个金融中心这些年过分陶醉于以往的成就与光芒,香港也就在光芒闪耀中幻化出许多一厢情愿的幻想,并且在幻想中为自己“作茧自缚”。

  首先,香港的一些精英过度陶醉于金融体系在当时的领先,而忽视了内地金融体系的快速进步。作为一个后发经济体,只要虚心学习,着力培养人才,快速进步当然是可能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香港是一个微型经济体,如同国土太小就难以成为真正的世界强国一样,经济规模太小也就决定了香港难以独力担当中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的重任。而中国内地拥有一万九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有约二十四万亿的人民币存款,这种规模对于人民币维持汇率稳定、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极为重要,这也就决定了上海更有条件成为国家的国际金融中心。

  其次,香港的一些精英过度相信自己与“国际惯例”的同步,却不相信惯例既然可以形成,也就可以打破。此次国际金融海啸已经证明,不少原来的所谓“国际惯例”已经被那些主导“惯例制定”的群体自己打破,新的规则或者说“惯例”要根据实力对比的变化来重新制定。对此,香港并没有话语权。

第三,香港的一些精英长期对人民币的全面自由兑换持怀疑态度,却没有充分重视经过30年改革开放,中国综合实力大增,特别是经过97、98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人民币已经被周边国家视为一种值得信赖的货币。中国其实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已经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中国央行已经与韩国央行、马来西亚央行、白俄罗斯央行、印度尼西亚央行、阿根廷中央银行和香港金管局签署了总计6500亿元人民币的6份双边本币互换协议。

  有观点认为:中国以庞大的美元储备作后盾,但又绕过美元兑换的束缚,直接进行双边贸易结算,既稳定了双方的汇率,又使双边贸易可以顺利进行,为今后直接的货币兑换作了示范。其实,人民币早已成为周边很多国家民众自发持有并流通的货币,而中国与周边一些国家在边境贸易中早就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这种结算也已经进入国际贸易领域。虽然一些人民币的跨境结算不是通过正规的金融机构进行的,但是周边国家的民众对人民币的接受程度逐渐加深。经过此次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的洗礼,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必将进一步提升。而从总的趋势看,人民币全面开放祗是一个时间问题。

  第四,香港的一些精英仅仅从货币流通的便利性以及金融管理体制的西方化的角度肯定自己,却从不愿将“国家经济安全”作为营建国家金融中心的最重要因素来考量。不论对西方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安全”都是执政者高度关注的问题。中国作为一个成长于列强环伺环境中的发展中国家,且作为一个社会制度与西方发达国家颇为不同的经济体,在按照现行国际金融规则参与游戏的时候,无疑面对更大的风险,也必须保持更大的警惕。而在金融海啸横扫世界且造成严重破坏的现实背景下,在境内营建一个资金来源更加明晰、资本组成更加健康、资产拥有者更加值得信赖的国际金融中心,无疑对中国的国家经济安全与科学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即便上海已经被国家确定为营建国际金融中心的城市,香港还有人一厢情愿地认为国家的布局应该是“香港主外,上海主内”。如果香港还抱持这种观点,等于继续将希望建立在一种新的幻想之上,这对香港集中精力应对挑战维护自身,无疑是不切实际甚至是非常危险的想法。
  
  香港回归12年来,已经经历了两次金融风暴。而此次横扫世界的金融海啸,其实已经对所谓的“国际通行惯例”进行了颠覆。曾几何时,人们提到“ 投资银行”都是肃然起敬,这些投资银行的员工也都被当作天之骄子。但是,不过一年的时间,世界前五大投资银行已经“灰飞烟灭”,昔日华尔街的英雄有的成了罪恶的骗徒。某种意义上说,金融海啸是在西方号称完善的法律体系下形成的,西方世界的金融精英们制造的巨大泡沫,对全世界众多民众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极其严重的破坏,似乎并不能简单地以一句“监管不力”就可以推卸责任。至少在这种法律体系之下,在市场监管方面的漏洞是巨大的,在金融系统的社会责任方面是缺乏道德准则的。少数金融搞手对普通民众财富的“合法掠夺”,正是在西方法律体系下,按照“国际惯例”进行的。

  应该说,此次金融海啸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促使人们反思西方法律体系、价值观念的“普世作用”。所谓惯例,无非是由强势者主导的对自己有利的游戏规则。此次金融海啸,深刻地揭示了这些游戏规则的弊病,想要继续迫使世界各国各地区像两年前那样接受“国际惯例”,当然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公平的。新的游戏规则,必然是经过金融海啸的洗礼,重新磨合出来的基本原则。香港金融体系的运作特征以往是与西方强国制定的游戏规则高度吻合的,香港的金融精英们也熟悉那些规则。但是在金融海啸之后,如果还是坚持以“国际惯例”的正宗自居,总以为自己还是领跑者,那无疑会阻碍香港的“与时俱进”。

危机逼近而不自知,其实是非常可叹的;感受到危机却不努力应对,结果也必定是可悲的。应该承认,香港长久以来作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还是具有自己的优势的。问题在于,优势不应该总是摆在眼前,阻碍了发现弱势的视线与焦点。如果还是认为内地法律法规不如香港“完善”,目前还没有条件构建国际金融中心,进而还是认为自己“躺着都能赢”,那麻烦可就大了。

  其实以香港的社会制度,人们应该很容易理解,如果说商人无疆界,资本也是无疆界。金融系统的壮大必然依赖更大更多的被服务群体或者说实体经济,金融中心的状态自然要求尽量减少外来不确定因素的风险。但是自香港自回归以来,舆论似乎对于市场这个“无形之手”谈得越来越少。其实,上海成为中国的金融中心,“市场之手”具有重要作用。

世界五百强企业中有很多在上海设立总部,大量的企业在上海上市,大量的货物从上海的洋山港进出,长江流域的众多经济活动汇聚于上海,内地大量的资金汇集于上海寻求机会,内地上市往往获得比香港更好的融资成绩。仅仅从实体经济的角度看,上海就具备了比香港更加优越的条件。且上海不存在香港少数政治人物常年刻意炒作对事关国家安全的“23条立法”的抵触问题,内地民众对“国家安全”包括“国家经济安全”高度认同,这就大大减少了营建国际金融中心的潜在风险。

  在国家确定将上海建成中国的金融中心之后,香港又有观点表示,以中国之大,有南北两个金融中心并不为过,德国还有两个金融中心呢。笔者并无意批评这种观点,只是觉得需要强调,香港应该彻底放弃“舍我其谁”的幻想。因为近在咫尺的深圳是中国内地的两个股票挂牌地之一,也是改革开放后境外银行最早进入的城市,海陆联运的能力超过香港,全国各省区直辖市以及很多部门早年为参与特区建设在深圳颇有投入因此也就关系密切,深圳机场是全国机场中营运成绩最靓丽的机场之一,不仅本地经济活动强劲,对珠三角的辐射能力比香港更加直接。所以,香港现在要做的,决不是将重点放在“深圳不能做国际金融中心”或者“深圳做不了国际金融中心”这种带有幻想成分的判断上,而是应该彻底放弃幻想,将维持“中国南部国际金融中心”的追求建基于不懈的决心与顽强的努力。

  香港应该体认到,中央一直是刻意帮助香港强化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不说以往,就最近公布的六项支持香港的措施中,就有三项与金融相关:一是在香港人民币存款现有规模内,国家财政部将扩大内地金融机构发债的主体,积极推进内地港资银行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二是国家财政部会考虑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三是中央政府将容许港资企业,向香港银行在内地的子行借款时,以企业在香港的资产作为抵押,并会先以上海和广东作试点。

  香港若要维护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现在就应该迅速转变观念,放弃幻想凝聚力量应对挑战,充分利用中央给予的优惠政策,强化香港作为人民币境外结算中心的功能,并强化对珠三角的经济参与,实现与内地经济的深度融合,为金融这个香港的重要经济支柱打下深深的桩基;切不可继续把幻想当现实,也不能把 “议而不决、决而不行”当惯例,否则,很可能令香港社会追悔莫及。
台湾更是不可能
上海别把香港作为对标
两个中心好处很多,两套模式,其实有很大的互补性。永远不要在一棵树上吊四。香港应该完全安照自己的路来走。实际上中央对香港的一系列政策,就证明中央非常重视香港的特制,而鼓励并利用这个特制。我认为,国家的考虑要比此文作者要有远见的多。
上海要走国际之路,路其实还是非常的远.

外国在考虑香港时,有20%的政策风险,在考虑在陆时,政策风险更高.
这样高的风险,就有对应的风险准备,在金融方面,影响很大的.
zhuxian 发表于 2009-5-10 19:18

更好的为国内企业融资,国际没有几十年的努力,那不可行
那个评论员还真以为香港是靠个别“精英”打出的天下?
就这点水平也别学人家来评论了。
完善的政府架构、健全的法律制度、高效廉洁的公务员队伍、透明的舆论监督、成熟的金融市场,这些东西上海能在10年内超越香港?一个城市光靠什么国家布局国家意志就能成为真正的国际中心,这梦是不是做得太早了点。
环顾所谓世界金隔中心,那一个不是以强大的经济实体做为基础的?在这一点上,香港不过是个空中楼阁,说到底,香港的成绩不过是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特殊现象而已。
没好的法律制度,没廉洁高效的政府,没健全的金融财经架构,谁会care你的背后站着谁。香港的成绩并不仅仅是偶然,从中也可以看到英国这个拥有过全世界最多殖民地的国家对管治殖民地是有一套,很多前殖民地争取民族独立多年后,吃的依然是英国佬留下的老本。
aaasssaaa 发表于 2009-5-10 22:30

还真是无知者无畏啊!
radial 发表于 2009-5-10 22:37
是啊,我才去过上海几次,去香港的通行证因为用满而仅仅换过一本,比起你这个只会转帖一些奇文的家伙,我还真是无知啊。
{:3_97:}
我实在看出一个有点风吹草动就要到中央政府哭的地放有什么样的好法律制度和金融财经架构。我也看不出业一个没有经济实体支撑的的所谓经济中心到底能玩出什么经济来。橱窗就是橱窗,不论里面放了什么让人眼晕的东西,也是橱窗。
文盲 发表于 2009-5-10 22:48
你这表述本身就不严谨
代表各地利益向中央要钱这种事谁都在做
那啥的驻京办不会是各地拿来招待下访者的吧
转口贸易、金融业、服务业、房地产、旅游,香港可不是皮包公司,也不是非要搞个什么石化或者重工业才能算经济中心的。
上京要钱不奇怪,怪的是要完钱还要当金隔中心,这太那个了吧。:D
香港也不是没去过,那就一样样的来说说你的这几个产业吧。
转口贸易:这在当年可以说是香港的支柱产业了。这是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我想这就不用多解释了。现在我看不出香港在这方面还有什么样的优势,内地的进出口为什么一定要通过香港呀。
金融业:这个在香港基本上就是伴随转口贸易而产生的,皮之不存了,还能有多大出息
服务业:更是在金融业之上的伴随产业,我就不用多说了。
房地产:这个在香港从来都是炒作的东西,完全是在玩数字游戏。
旅游:这个倒是个实在产业,但香港有优势吗?
以前有人在超大说过,当年的四小龙,只有香港没有发展出实业,呵呵,这样的成绩也并不仅仅是偶然吧。
aaasssaaa 发表于 2009-5-10 22:45

你对于大陆的了解,同你对香港的了解一样肤浅。所以,一个些盖了印的本子又能说明什么呢?

你记住自己的话,过几年再看。
照现在的样子下去,香港最后只会被边缘化,别说上海,深圳都可能不如,一个不能最大限度服务中国经济大局的香港不是中央喜欢的香港
LZ重点已经标出来了, 不懂的人是故意不懂
文盲 发表于 2009-5-10 23:18
我的天,你对转口贸易的理解不会是仅仅局限于“内地和国外的中转站”吧。


  当今世界航运市场的重心已经从欧洲转向亚洲。从理论上讲,与相关的其他
各业及其市场也应当随之转移。但是事实表明这种转移并没有同步发生,而是明
显的滞后了。然而,这种滞后却恰恰为香港向智能型的航运中心的转变与发展提
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在亚洲区域内,香港最具备成为新型智能型航运中心的条件。因为香港除了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环境(注意:这里所说的不是作为中转港口的地理条件),作为
传统航运中心而在社会上所形成的对航运的认识及价值观,以及人才和行业等方
面的准备外,香港的优势主要还在於:自由、开放、有序的自由港政策,健康、
成熟、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一国两制」条件下相对独立的并且为国际社会所
熟悉和接受的法律体系和法律制度,丰富、健全、高效、灵活的金融系统,高度
发达的第三产业及服务体系,东西方文化交会融合的特殊文化背景,传统上形成
的在国际经济活动中常被作为第三地的特殊地位,其周边区域的经济活跃和发展
等等。就国际航运业而言,香港起码在以下诸方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因而应该
能够有条件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并且可以大有作为,它们是:
  在资金方面:融资、贷款、国际收支、资金调节与调度、外汇的存储与兑换

  在投资方面:各种类型船舶公司和船舶管理或者经营公司的注册与经营、税
务安排、船舶登记;
  在市场方面:船舶租赁、货物运输、船舶买卖、海上保险和船舶保赔险;
  在经纪方面:与航运各业及各个环节和业务有关的中介服务;
  在法律方面:律师服务、法律支持、争议处理、海事仲裁、海事诉讼;
  在资讯方面:航运信息的汇集与提供和交换、各类出版物、各类会议及论坛
,等等。



你觉得以上各方面,上海有哪样能在10年内超过香港。
有中央大力支持是不错,但不要忘记外国人是不会随着中央的指挥棒跳舞的。一个很经典的例子就是多年前提出的西部大开发,大力倡导鼓励外资进入西部,又是优惠又是啥的,结果如何?很多东西不是上面说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上海某些方面之于香港的劣势,恰好是单靠它自己无法解决的。
楼上请了解上海和香港的开埠史,兴衰史,再下结论也不迟。
上海也许别的不如香港,但最重要的一点服从中央、维护中国金融安全就够了,至于那些香港有的优势,不过是表象。
上海自开埠以来,就一直都是东亚地区闻名的城市,自上个世纪20年代更始一跃成为世界级大都市成为东北亚地区的地标型城市,并在当时的东亚范围内没有与之并肩的对手,但随后的外敌入侵,国共内战,香港真正崛起也不过是在上个世纪60-70年代才开始,但同20世纪20年代不同的是,60-70年代东亚地标性城市的桂冠已经被日本牢牢控制,直到今天,这个局面依然还未打破,上海的重归势必将形成对中国同日本在东亚地标性城市的再一次争夺的开始,上海背后依靠的长江三角洲和整个中国的优势 都不是香港所能比拟的,上海发展道路虽然漫长,但其力量将无可比拟!
lich_jin 发表于 2009-5-11 11:19

这才是重点
楼上的对此有何意见?
香港?今天的香港要靠中央的脸色吃饭滴...连在珠三角内部都当不了老大还TG的金融中心?
香港对于上海,相对位置只会越来越低。
这个趋势,挡是挡不住的。
道理其实很简单,23条没过,还搞出XX万人上街的把戏,说明香港人根本没把TG当自己人,TG自然也就不会把香港当自己人了,那些表面上对香港人的优待都是TG的客套罢了,谁是亲的谁是抱的,TG心里门清的!
在tg的地盘上首先需要的是讲政治
很多人还是不明白这个道理
colt2008 发表于 2009-5-11 12:13
  全球金融中心排名 香港位居第四

  昨天,据英国媒体报道,伦敦金融城政府最新公布对全球62个金融中心进行的调查报告,伦敦市的投资环境仍保持全球第一宝座,而中国的香港、上海、北京分别排名第4、35、51位,首次纳入调查的中国台北则排名第41位。


  金融城市投资环境前五名名次 城市 积分
  1.伦敦 781分 2. 纽约 768分 3. 新加坡 687分 4. 香港 684分 5. 苏黎世 659分


要想上海超过香港其实也很容易,直接把香港拉下来就可以了。
取消一国两制,取消特区的英美法实施我们的大陆法,官员全部中央派遣,进出口税务并入广东省。看你香港还牛13个啥,反正“在TG的地盘上么”,呵呵。

要想上海超过香港其实也很容易,直接把香港拉下来就可以了。
取消一国两制,取消特区的英美法实施我们的大陆法,官员全部中央派遣,进出口税务并入广东省。看你香港还牛13个啥,反正“在TG的地盘上么”,呵呵。
位,北京排名第36位。

  调查报告指出,亚洲各金融中心之间没有明显领先者,而这次最新的分析却显示香港不但超越新加坡,还遥遥领先包括东京在内的其他亚洲金融中心。

  报告认为,香港拥有最严格的监管以及经验丰富的金融人才,而且已经成为重要的区域金融中心。只要亚洲金融市场不再出现较大的波动,香港是成为另一个全球金融中心的最有力竞争者。

  由于在人才、市场监管及企业环境等方面仍存在不足,作为中国经济龙头的上海,与排名第9位的东京,从各项指标来看,目前都无法跟香港比。
chata 发表于 2009-5-11 10:40
或者我该提醒你一下,上海远比香港辉煌那段日子,其旗帜还不是红色的。
aaasssaaa 发表于 2009-5-11 13:31
转回100年,东方华尔街可是山西平遥;P
28# aaasssaaa

;P 乃真搞笑,国际金融中心和TG金融中心是一回事咩?
其实到现在为止,北京更像TG滴金融中心,想想那四大行外加一堆金融机构,证劵/保险公司,在长安街中午吃个饭,说不定碰见好几个熟人,都是玩这一票的,消息灵通哦,做金融的就讲究这些"商业环境":D
PS: 本人一同学,好歹CHIGAGO U商学院毕业,到HK工作,一半时间呆在北京上海...按他说,TG的中心在北京上海,关香港P事啊!
不要JJYY香港啦,现在,只要和广东省熟悉的都知道,珠三角对这个已经非常非常讨厌,整天摆出一副大老的样子,吓唬谁呢?
否则,那臭名昭著的港珠澳大桥为什么迟迟不动工?连个GP设计招标都晃晃悠悠搞了半年?
好像是广东要搞双Y方案,香港坚持单Y
不是吧,港珠澳大桥貌似是之前中央不批不给资金吧,怕深圳地位出问题。毕竟深圳很多北京钦差太子在那里收割。后来还是省政府决定不理批示准备自筹资金和香港合搞。等快成既定事实后温总才去在珠海进行抚慰并批准的。

当然,以上纯听人侃的。大家可无视。
=======================
本人郑重声明:
  以上内容全部来自互联网,完全复制粘贴。如论坛编辑和版主发现有问题,请及时站内联系并删除,以对笔者和论坛进行保护,如果因不及时删帖而引起的法律纠纷本人概不负责。看帖者也请于24小时内自觉、主动、完全忘记。跟帖行为并不意味本人同意、支持、反对,或了解、知晓文中观点,如有任何疑问请直接联系原作者本人。故本人不对以上内容负法律责任(包括民法、刑法或婚姻法,及文中提及或未提及之法律),请勿跨村、跨乡、跨县、跨市、跨省、跨国、跨地球、跨银河系抓捕。谢谢合作!。
某A扯来扯去不还是体制问题吗?:D .洗好眼睛看把.
判断上海会不会超过香港,有赖于超过的定义。
如果按某人所说,香港地位固若金汤,这十几年上海的发展都是幻觉,那也别讨论了。
aaasssaaa 发表于 2009-5-11 08:10
洋洋撒撒一大篇,有实际的东西吗?最大的问题是,做为物资集地,人家凭什么一定要把货物运到香港?是为了换条船再运到新加坡,还是装上火车到哈尔滨?作为东亚的大港,香港是在地理位置上比得上上海不觉 是在港口条件上比得上上海,或是在实体经济上比得上上海?
还真有人把英国人说的话当真。或是只能从体制党里找点由头。: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