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世界》09年第4期-瞄准四代水平的“猎鹰”L15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8:57:09
瞄准四代水平的“猎鹰”


  L15“猎鹰”是我国第一种已经诞生的、在研制阶段就融入了第四代战斗机理念的飞机。

  1990年,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在完成K8飞机的研制后,就开始筹划后继机。1998年11月,洪都正式将高教机研制纳入公司科研计划,要求在组织、计划、经费上进行落实,并将新高教机命名为L15教练机。至2000年,洪都先后三次邀请上级机关、空海军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研讨高级教练机市场需求、任务使命、战技指标和初步方案设想。进入21世纪,洪都集团加快了新高教的研制步伐。2001年2月,洪都公司正式批准高教机在公司内部立项,随后成立了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系统和型号办公室,并把新高教研制作为公司的“生命工程”来抓。

  在这一时期,L15主要指标是围绕与第三代战斗机性能相配套的高机动性来设计的。为了实现较好的机动性能,L15采用的是中等展弦比后掠翼以及外凸的尖拱形大边条布局。而另一方面,L15要保证飞机的成本尽可能低廉,因此采用了很多洪都公司所熟悉的设计。从模型可以看到,此时的L15采用了与K8非常相似的前机身设计。这其中包括钝圆锥形机头、座舱设计,以及与K8类似的布置在机身两侧靠下位置的带导角矩形进气口。而飞机的尾部设计则可以看出与强5的机身后体设计相近。本身L15在设计之初就决定需要具有超声速飞行性能,而洪都集团则曾经生产过具备超声速飞行能力的米格-19PM(歼6乙),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设计了强5超声速强击机。因此L15的机身后体设计在较大程度上参考了强5飞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台发动机中间的喷流整流锥以及较扁的后机身。

  2001年10月,洪都公司在北京航展上首次展出了这一阶段的L15的模型。展出的模型非常小,而且只是在展馆一个不起眼的隔板背面,但是仍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人们在纷纷议论这种新一代教练机时,L15则在酝酿一次脱胎换骨的进化。最开始,L15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仅仅是去除了颇具米格-19特色的尾部喷流整流锥,并作了一些相应改动。然而通过不断地深入部队论证,并与上级部门和空海军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反复研讨,认为L15飞机应该是一种在保证成本低廉的基础上,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要适当前瞻第四代战斗机的训练需要。就此,L15进入新的阶段。

  在2001年到2002年间,洪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先后提出了多个设计方案,经过进一步的评估和比较,筛选出了Ⅰ方案、Ⅱ方案和Ⅲ方案,并对这3个方案进行了总体气动设计评估,先后完成了4轮选型风洞试验。2003年9月26日,在各类计算和风洞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设计师系统认为L15Ⅲ方案基本满足拟定的战术技术要求,将其作为下一阶段总体气动设计工作的基础。在Ⅲ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迭代、逐次逼近,最终在11月底确定了总体布局和设计参数,并完成了结构初步方案设计,初步确定系统原理方案。

  2003年1月,原国防科工委同意L15飞机列为军贸出口产品并批准L15飞机主要战术技术指标。2004年1月,原中航第二集团公司批准立项研制。2004年6月17日,原中航二集团飞机部在全面评审了L15总体技术方案后,批准同意L15飞机冻结技术状态,转入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阶段,针对电子样机协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评审意见,设计部门对全机的总体设计进行了优化和细节协调,完成了结构和系统的生产图纸设计等各项工作。当年12月全面完成了详细设计,发出了01和02架飞机全套生产图。

  从2005年3月起,L15飞机开始从电子样机正式转入首飞样机试制阶段。L15高教机全尺寸金属模型在200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在2005年9月的北京航展上L15高教机全尺寸金属模型再次成为一大亮点。2006年3月13日,L15首飞成功。此时的L15,已经体现出了大量第四代战斗机的崭新理念。飞机的前机身采用了一定的隐身设计。机头从最早的钝圆形修改为了尖削型,前机身两侧向内倾斜一定角度,有效地改变雷达波束的反射方向,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进气口在早期矩形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对外侧和下侧加以修形,进口平面呈现后掠。进气道内部采用S型内通道,通过优化流管走向和面积分布提高总压恢复系数,同时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

  最初的L15采用边条翼布局,适当地进行了翼身融合。而新一代L15将翼身融合大胆地进一步扩大,利用超音速面积律对其进行设计,通过融合体修形优化全机面积分布,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跨音速段全机波阻,增大机体容积,并减轻结构重量,实现了优良的气动布局。同时前机身纵轴曲率增大,光顺地融合了座舱盖隆起,扩大前、后座舱的前视范围,座舱后部形成的背脊则十分光滑地与翼身和边条融为一体。利用边条涡形成的有利干扰,L15高教机在融合体修形位置处获得了理想的弦向和展向流动,改善了翼身结合处的压力分布,使翼身组合获得了更有效的升力增益,从而保持全机高升力状态,对改善翼面失速、提高全机失速迎角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尾翼则尽可能考虑大迎角机动的需要。后机身两侧、翼身融合体顺延出尾撑,分别安装有全动式平尾,可以获得较大的俯仰操纵力矩,较好地满足大迎角操纵的需要。垂尾位置也选择布置得比较靠前,这种设计在大迎角时方向舵可以远离平尾的尾迹影响,具有良好的防尾旋特性。浑然一体的外形和出色的气动设计令L15具有高敏捷性、大迎角机动的飞行能力。

  在动力系统上,L15采用了两台全新的新一代涡扇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后机身内部。最初首飞的L15装备两台斯洛伐克DV-2X型发动机,初期配装AI-222-25和AI-222-25F发动机。目前,我国正在与乌克兰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正在研制新一代加力涡扇发动机,以满足L15超声速飞行性能的需要。除此之外,L15还采用了大量全新的设计,而且十分注重全机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和综合保障,同时严格控制成本和重量,飞机采用全寿命费用设计,全面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

  可以说L15是目前我国已经完成首飞的战术飞机中,唯一一种在设计阶段就将第四代飞机的理念融入其中的战术飞机。瞄准四代水平的“猎鹰”


  L15“猎鹰”是我国第一种已经诞生的、在研制阶段就融入了第四代战斗机理念的飞机。

  1990年,洪都航空工业集团在完成K8飞机的研制后,就开始筹划后继机。1998年11月,洪都正式将高教机研制纳入公司科研计划,要求在组织、计划、经费上进行落实,并将新高教机命名为L15教练机。至2000年,洪都先后三次邀请上级机关、空海军主管部门领导、专家,研讨高级教练机市场需求、任务使命、战技指标和初步方案设想。进入21世纪,洪都集团加快了新高教的研制步伐。2001年2月,洪都公司正式批准高教机在公司内部立项,随后成立了行政指挥系统、设计师系统和型号办公室,并把新高教研制作为公司的“生命工程”来抓。

  在这一时期,L15主要指标是围绕与第三代战斗机性能相配套的高机动性来设计的。为了实现较好的机动性能,L15采用的是中等展弦比后掠翼以及外凸的尖拱形大边条布局。而另一方面,L15要保证飞机的成本尽可能低廉,因此采用了很多洪都公司所熟悉的设计。从模型可以看到,此时的L15采用了与K8非常相似的前机身设计。这其中包括钝圆锥形机头、座舱设计,以及与K8类似的布置在机身两侧靠下位置的带导角矩形进气口。而飞机的尾部设计则可以看出与强5的机身后体设计相近。本身L15在设计之初就决定需要具有超声速飞行性能,而洪都集团则曾经生产过具备超声速飞行能力的米格-19PM(歼6乙),并在其基础上发展设计了强5超声速强击机。因此L15的机身后体设计在较大程度上参考了强5飞机,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两台发动机中间的喷流整流锥以及较扁的后机身。

  2001年10月,洪都公司在北京航展上首次展出了这一阶段的L15的模型。展出的模型非常小,而且只是在展馆一个不起眼的隔板背面,但是仍旧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在人们在纷纷议论这种新一代教练机时,L15则在酝酿一次脱胎换骨的进化。最开始,L15为了尽可能减轻重量,仅仅是去除了颇具米格-19特色的尾部喷流整流锥,并作了一些相应改动。然而通过不断地深入部队论证,并与上级部门和空海军主管部门领导、专家反复研讨,认为L15飞机应该是一种在保证成本低廉的基础上,领先世界先进水平的飞机,要适当前瞻第四代战斗机的训练需要。就此,L15进入新的阶段。

  在2001年到2002年间,洪都飞机设计研究所先后提出了多个设计方案,经过进一步的评估和比较,筛选出了Ⅰ方案、Ⅱ方案和Ⅲ方案,并对这3个方案进行了总体气动设计评估,先后完成了4轮选型风洞试验。2003年9月26日,在各类计算和风洞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基础上,设计师系统认为L15Ⅲ方案基本满足拟定的战术技术要求,将其作为下一阶段总体气动设计工作的基础。在Ⅲ方案的基础上,经过反复迭代、逐次逼近,最终在11月底确定了总体布局和设计参数,并完成了结构初步方案设计,初步确定系统原理方案。

  2003年1月,原国防科工委同意L15飞机列为军贸出口产品并批准L15飞机主要战术技术指标。2004年1月,原中航第二集团公司批准立项研制。2004年6月17日,原中航二集团飞机部在全面评审了L15总体技术方案后,批准同意L15飞机冻结技术状态,转入详细设计。在详细设计阶段,针对电子样机协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评审意见,设计部门对全机的总体设计进行了优化和细节协调,完成了结构和系统的生产图纸设计等各项工作。当年12月全面完成了详细设计,发出了01和02架飞机全套生产图。

  从2005年3月起,L15飞机开始从电子样机正式转入首飞样机试制阶段。L15高教机全尺寸金属模型在2004年11月的珠海航展上首次公开亮相。在2005年9月的北京航展上L15高教机全尺寸金属模型再次成为一大亮点。2006年3月13日,L15首飞成功。此时的L15,已经体现出了大量第四代战斗机的崭新理念。飞机的前机身采用了一定的隐身设计。机头从最早的钝圆形修改为了尖削型,前机身两侧向内倾斜一定角度,有效地改变雷达波束的反射方向,减小雷达反射截面积。进气口在早期矩形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对外侧和下侧加以修形,进口平面呈现后掠。进气道内部采用S型内通道,通过优化流管走向和面积分布提高总压恢复系数,同时提高飞机的隐身性能。

  最初的L15采用边条翼布局,适当地进行了翼身融合。而新一代L15将翼身融合大胆地进一步扩大,利用超音速面积律对其进行设计,通过融合体修形优化全机面积分布,从而有效地降低了跨音速段全机波阻,增大机体容积,并减轻结构重量,实现了优良的气动布局。同时前机身纵轴曲率增大,光顺地融合了座舱盖隆起,扩大前、后座舱的前视范围,座舱后部形成的背脊则十分光滑地与翼身和边条融为一体。利用边条涡形成的有利干扰,L15高教机在融合体修形位置处获得了理想的弦向和展向流动,改善了翼身结合处的压力分布,使翼身组合获得了更有效的升力增益,从而保持全机高升力状态,对改善翼面失速、提高全机失速迎角起到了显著的作用。尾翼则尽可能考虑大迎角机动的需要。后机身两侧、翼身融合体顺延出尾撑,分别安装有全动式平尾,可以获得较大的俯仰操纵力矩,较好地满足大迎角操纵的需要。垂尾位置也选择布置得比较靠前,这种设计在大迎角时方向舵可以远离平尾的尾迹影响,具有良好的防尾旋特性。浑然一体的外形和出色的气动设计令L15具有高敏捷性、大迎角机动的飞行能力。

  在动力系统上,L15采用了两台全新的新一代涡扇发动机,并排安装在后机身内部。最初首飞的L15装备两台斯洛伐克DV-2X型发动机,初期配装AI-222-25和AI-222-25F发动机。目前,我国正在与乌克兰相关部门通力合作,正在研制新一代加力涡扇发动机,以满足L15超声速飞行性能的需要。除此之外,L15还采用了大量全新的设计,而且十分注重全机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和综合保障,同时严格控制成本和重量,飞机采用全寿命费用设计,全面降低全寿命周期费用。

  可以说L15是目前我国已经完成首飞的战术飞机中,唯一一种在设计阶段就将第四代飞机的理念融入其中的战术飞机。
白某的东西...您就饶了我吧...
好像有点过了,虽然我觉得L15不错
中国,将被四代机包围

  印度的MCA、韩国的KFX、日本的ATD-X的研制都在持续进展,虽然有可能因为种种原因最后不一定都能够成为真正的第四代战斗机,但是为本国科技打下了基础,同时也是该国政府得以向美国采购F-35甚至是F-22的一个重要的筹码。目前随着F-35的计划高速发展,世界各国空军正在准备迈入第四代的门槛。另一方面,F-22再度逼近关岛,我国的领空已经受到来自于第四代战斗机的压力。中国航空兵部队对能够与西方第四代战斗机相抗衡的新一代飞机的需求已经越来越迫切,目前我国正在积极展开对新一代重型战斗机的研制,然而面对未来新一代战斗机部队的建设,也应该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回顾从前,当我国航空兵空战的主力处于第二代战斗机水平时期,只是少量装备歼8、歼7战斗机,大量采购装备的是上一代的歼6战斗机。这一时期歼6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发展,已经成为一种推重比高、维护性好的战斗机。而歼6最关键的优点就是价格低廉,是一种适合我国领土辽阔、广泛装备的、航空兵部队装备得起的战斗机。而航空兵主力进入第三代战斗机水平的时候,虽然我国已经拥有了第三代双发重型的歼11和单发中型的歼10,但是第二代的歼7G、歼7H等新一代歼7飞机仍旧是目前采购量比较大的机种。在吃透米格-21基础上研制的歼7飞机,经过大刀阔斧的改进,空战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够与西方同期先进战斗机抗衡。而低廉的价格同样是歼7飞机需要大量存在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需要足够数量的作战飞机才能保卫祖国的神圣领空不受侵犯。

  而在将来的第四代战斗机水平时期,我国航空兵对战斗机的采购同样会受到成本的制约。而另一方面,第四代战斗机相对于前几代战斗机而言成本要高得多,就F-35而言,其计划不断拖延,价格也在节节攀升,原本计划单机价格控制在4000万美元以内,而2008年预计的单机价格已经激增到7000万美元,而且可能还会进一步升高。而中国航空兵仍旧需要足够数量的战斗机来保卫领空,那么未来我国应该仍旧会延续以前的格局,那就是保有一定数量的一种或两种中重型新一代战斗机,而大量采购的则是一种性能上能够与西方第四代战斗机进行一定程度的对抗,同时价格足够低廉的准四代战斗机。

  这种准四代战斗机应具备如下特点,首先至少在性能上能够与第四代战斗机对抗,也就是要具备一定程度的隐身性、略优于第三代战斗机的机动性、超视距攻击能力;第二点同时也是很硬的一个指标,就是价格需要足够低廉;第三点是设计合理、改进潜力大;第四是技术已经成熟甚至原准机已经首飞,这也是作为准四代存在的意义。从上述条件考虑,目前可供挑选的机型中,L15“猎鹰”是符合条件的理想选择
从“猎鹰”到未来之鹰


  当然,现在的L15“猎鹰”不能直接投入制空作战。首先L15还需要增装大量的设备,这需要将L15飞机的机身进行适当的加长,并取消后座,以容纳更大的油箱和更多的电子设备。L15本身大胆采用的边条-机翼-机身整体大跨度融合设计,令其机身在适当加长后就能够够拥有足够的空间,再加上现在后舱的空间,足以作为一个优秀的平台。

  隐身性方面,L15的前机身和进气口已经考虑了这一要素,这也是L15的优势之一。不需要做大的改动,至多对进气口进行一下小的调整,就能将迎风面雷达反射面积减小到符合要求的程度。而且L15体形轻小,这有利于获得较低的可探测性。虽然很多第四代战斗机为了降低雷达特征,都会采用外倾式双垂尾,不过对于单垂尾L15而言,改为双垂尾布局可能导致飞机研制周期拖长、重量增加,可能得不偿失。

  机动性方面,L15较轻小的机身也是一个优势,本身在气动设计上也非常优秀,再加上L15是国内第一个配装三轴四余度电传飞控系统的教练机,这对飞机具备较好的机动性和敏捷性都是一个保证。当然,推力矢量系统能够有效提高飞机的机动性。但是操控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资金,而整体上当然也要导致成本的升高。

  此外L15应该具备超视距攻击能力,这需要加装火控雷达。而为了保证飞机具备一定的隐身性能并保持气动外形,中距空空导弹以半埋形式挂载在机身腹部,格斗空空地导弹则可以利用保形挂架吊挂载两翼下。这也就避免采用沉重且占用机内空间的内部弹舱设计,同时简化了设计难度。而作为作战半径有限的准四代飞机,L15可以不必具备超声速巡航能力,而目前L15即将改装的新型发动机足以保证飞机的超声速飞行能力。对于其他方面而言,L15在设计之初就考虑到的高可靠性和高可维护性,这都是其能够成为一个成功的准四代平台的优势。

  回顾历史,曾有无数将教练机改为战斗机的成功范例。喷气时代的例子如日本在T-2教练机基础上发展的F-1战斗机,英国在“霍克”教练机基础上发展的“霍克200”,捷克在L-39基础上发展的L159 ALCA……这些飞机在对机身进行很小的改动下,就发展出了作战性能不输同时代战斗机的作战飞机。而L15本身在设计之初就考虑了第四代飞机的需要,具有一定的隐身能力、飞机机体自身设计合理、机动性优秀,而且具备超声速飞行的能力。而最重要的一点是L15在设计之初,成本控制就是一个关键要素,低廉的价格、准四代的基础,相信L15这一优秀的平台经过有限的改进,完全能够成为一种优秀的准四代轻型战斗机。除此之外,L15具备上舰的潜力,将舰载型和战斗发展型综合设计,则能够令中国海军航空兵加速步入第四代战斗机时代。而作为L15的研制单位洪都集团,拥有着丰富的强击机设计经验,L15经过简单的改进,同样能够成为一种优秀的准隐身强击机,对陆军作战实施有效的支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L15“猎鹰”能够成为中国的下一代多军种联合通用战斗机,并与我国新一代重型战斗机形成高低搭配,实现即符合中国国情,又能满足空军力量建设的理想解决方案。★

  (《航空世界》2009年第4期  封面故事:P.16~P.21)
 可以说Yak130是目前俄国已经完成首飞的战术飞机中,唯一一种在设计阶段就将第四代飞机的理念融入其中的战术飞机。
 可以说T50是目前韩国已经完成首飞的战术飞机中,唯一一种在设计阶段就将第四代飞机的理念融入其中的战术飞机。
 可以说M346是目前意大利已经完成首飞的战术飞机中,唯一一种在设计阶段就将第四代飞机的理念融入其中的战术飞机。
原来,俄国人是最早将第四代(俄标五代)飞机的理念融入其战术飞机的国家。
都是偶的错

这是当初裸胸和偶,为了某些目的鼓吹L-15的后遗症啊[:a9:]

没想到被白主编照搬了一把
当初为了官泻L15,裸胸和偶,不得不扮演了一把俄罗斯航空专家

没想到忽悠了白主编的说;P
L-15老名字不叫飞狮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