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的前页对欧美经济的起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9:56:06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欧美在巴统会下面设立了一个中国工作小组,专门处理对华贸易。它出台了许多争对中国的苛刻条件,如:禁止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设备及其技术出口到中国,禁止欧美公司与中国做生意等等。由此,西方封锁中国长达20多年!
1972年2月,为了从越南泥潭中挣脱出来,为了联中抗苏,美国总统尼克松打破美国外交惯例,首次以总统身份访问一个与美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国!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一致,随后尼克送签署行政命令,解除对中国的贸易禁令。早在同年的1月22日,根据毛泽东指示,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上报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报告中建议引进4亿美圆的化纤、化肥设备,得到毛泽东批准。同年8月6日,国家计委根据李先念的批示,提出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扎板机问题的报告》,设备价值约为4亿美圆,也得到毛泽东批准。同年11月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价值6亿美圆的22套化工设备。毛泽东批示要求计划委员会采取一个一体化的更大规模的进口方案。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在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圆的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这一方案在执行中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圆,成为新中国继苏联156个项目后的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这些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
“43方案”,是继“156项”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200亿元,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见附表2),到1982年全部投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武钢在1.7米轧机投产后的1984年实现利税6.85亿元,比投产前的1979年增长1.66倍,引进的先进技术还在国内同行业中推广移植,推动国内轧钢、炼钢技术进一步发展。在“43方案”的带动下,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从美国引进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项目、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项目等。

“43方案”促使中国的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3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更达到1970年的3.2倍。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为1980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43方案”时期引进27个成套设备建设的企业项目         投资         设计能力            引进国家
          (亿元)
赤水天然气化肥厂   2.73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四川化工厂      2.61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日本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2.40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2.77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宜昌湖北化肥厂    2.45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湖南洞庭化工厂    2.50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广州石油化工总厂   3.14  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法国
南京栖霞山化肥厂   2.98  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法国
安庆石油化工厂    3.01  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法国
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 2.47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日本
河北沧州化工厂    2.39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辽宁辽河化肥厂    3.48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黑龙江大庆石油化工厂 2.43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   2.09  乙醇10万吨、乙烯11.5万吨、合成橡胶8万吨  西德、日本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23.70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日本、西德、美国
北京化工二厂     1.39  氯乙烯8万吨、聚氯乙烯2.5-7.5万吨      西德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20.79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日本、西德
天津石油化纤厂    10.37  化纤原料8.1万吨、化纤5.2万吨        日本、西德
辽宁辽阳石油化纤厂  24.15  化纤原料13万吨、化纤万吨位         法国、意大利、西德
长寿维尼纶厂      7.2  化纤4.5万吨                法国、日本
辽宁元宝山电厂    3.92  发电机组30万千瓦             法国、瑞士
河北唐山陡河电厂   5.30  发电机组75万千瓦              日本
天津大港电厂     4.50  发电机组32千瓦               意大利
辽宁清河电厂     6.44  发电机组110万千瓦              苏联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38.9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 日本、西德
               吨
江苏南京烷基苯厂   2.21  烷基苯5万吨                 意大利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毛泽东这一英明决策,70年代末期,中国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以及人们衣作的改善都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中国政府也没有更大的精力了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以及食品加工业!没有以上的条件,人民消费品的极大丰富和物美价廉价,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1979年粮食总产量达6642.3亿斤,比1965年的3890.5亿斤增长71%,全国人均占有粮食684斤,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甚至比改革至今的2003年(人均670斤)还高,粮食达到了高度自给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欧美在巴统会下面设立了一个中国工作小组,专门处理对华贸易。它出台了许多争对中国的苛刻条件,如:禁止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设备及其技术出口到中国,禁止欧美公司与中国做生意等等。由此,西方封锁中国长达20多年!
1972年2月,为了从越南泥潭中挣脱出来,为了联中抗苏,美国总统尼克松打破美国外交惯例,首次以总统身份访问一个与美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国!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一致,随后尼克送签署行政命令,解除对中国的贸易禁令。早在同年的1月22日,根据毛泽东指示,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上报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报告中建议引进4亿美圆的化纤、化肥设备,得到毛泽东批准。同年8月6日,国家计委根据李先念的批示,提出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扎板机问题的报告》,设备价值约为4亿美圆,也得到毛泽东批准。同年11月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价值6亿美圆的22套化工设备。毛泽东批示要求计划委员会采取一个一体化的更大规模的进口方案。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在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圆的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这一方案在执行中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圆,成为新中国继苏联156个项目后的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这些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
“43方案”,是继“156项”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200亿元,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见附表2),到1982年全部投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武钢在1.7米轧机投产后的1984年实现利税6.85亿元,比投产前的1979年增长1.66倍,引进的先进技术还在国内同行业中推广移植,推动国内轧钢、炼钢技术进一步发展。在“43方案”的带动下,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从美国引进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项目、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项目等。

“43方案”促使中国的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3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更达到1970年的3.2倍。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为1980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43方案”时期引进27个成套设备建设的企业项目         投资         设计能力            引进国家
          (亿元)
赤水天然气化肥厂   2.73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四川化工厂      2.61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日本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2.40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2.77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宜昌湖北化肥厂    2.45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湖南洞庭化工厂    2.50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广州石油化工总厂   3.14  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法国
南京栖霞山化肥厂   2.98  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法国
安庆石油化工厂    3.01  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法国
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 2.47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日本
河北沧州化工厂    2.39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辽宁辽河化肥厂    3.48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黑龙江大庆石油化工厂 2.43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   2.09  乙醇10万吨、乙烯11.5万吨、合成橡胶8万吨  西德、日本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23.70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日本、西德、美国
北京化工二厂     1.39  氯乙烯8万吨、聚氯乙烯2.5-7.5万吨      西德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20.79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日本、西德
天津石油化纤厂    10.37  化纤原料8.1万吨、化纤5.2万吨        日本、西德
辽宁辽阳石油化纤厂  24.15  化纤原料13万吨、化纤万吨位         法国、意大利、西德
长寿维尼纶厂      7.2  化纤4.5万吨                法国、日本
辽宁元宝山电厂    3.92  发电机组30万千瓦             法国、瑞士
河北唐山陡河电厂   5.30  发电机组75万千瓦              日本
天津大港电厂     4.50  发电机组32千瓦               意大利
辽宁清河电厂     6.44  发电机组110万千瓦              苏联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38.9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 日本、西德
               吨
江苏南京烷基苯厂   2.21  烷基苯5万吨                 意大利

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毛泽东这一英明决策,70年代末期,中国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以及人们衣作的改善都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中国政府也没有更大的精力了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以及食品加工业!没有以上的条件,人民消费品的极大丰富和物美价廉价,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1979年粮食总产量达6642.3亿斤,比1965年的3890.5亿斤增长71%,全国人均占有粮食684斤,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甚至比改革至今的2003年(人均670斤)还高,粮食达到了高度自给


一个是大修农田水利,一个是大搞化肥厂,再一个是优良品种,这些才是粮食提高产量的根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2000年后,兰州引黄工程上用的主泵还是76年邯郸水泵厂出的,想想这个工程造福多少年吧。而它却成了没有资金维护的危险工程,以至于现政府投入资金去翻修它也能成为政绩来宣扬。
说什么靠包产到户解决了吃饭问题,与只要路线对了头,没有棉猴也会有棉猴的极左是一路货色。

一个是大修农田水利,一个是大搞化肥厂,再一个是优良品种,这些才是粮食提高产量的根本。前人栽树,后人乘凉,2000年后,兰州引黄工程上用的主泵还是76年邯郸水泵厂出的,想想这个工程造福多少年吧。而它却成了没有资金维护的危险工程,以至于现政府投入资金去翻修它也能成为政绩来宣扬。
说什么靠包产到户解决了吃饭问题,与只要路线对了头,没有棉猴也会有棉猴的极左是一路货色。
看不到了
头像被屏蔽,居然有这么BT的河蟹呀
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期,欧美在巴统会下面设立了一个中国工作小组,专门处理对华贸易。它出台了许多争对中国的苛刻条件,如:禁止大宗商品,大型成套设备及其技术出口到中国,禁止欧美公司与中国做生意等等。由此,西方封锁中国长达20多年!
1972年2月,为了从越南泥潭中挣脱出来,为了联中抗苏,美国总统尼克松打破美国外交惯例,首次以总统身份访问一个与美国没有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中国!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达成一致,随后尼克送签署行政命令,解除对中国的贸易禁令。早在同年的1月22日,根据毛泽东指示,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联名上报了国家计委《关于进口成套化纤化肥技术设备的报告》,报告中建议引进4亿美圆的化纤、化肥设备,得到毛泽东批准。同年8月6日,国家计委根据李先念的批示,提出了《关于进口一米七连续式扎板机问题的报告》,设备价值约为4亿美圆,也得到毛泽东批准。同年11月7日,国家计划委员会再次提出《关于进口成套化工设备的请示报告》,建议进口价值6亿美圆的22套化工设备。毛泽东批示要求计划委员会采取一个一体化的更大规模的进口方案。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划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建议利用西方国家经济危机的时候,在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圆的成套设备,包括13套大型化肥设备,4套大型化纤设备,3套石油化工设备,43套综合采煤机组,3个大电站等大型项目,这一方案在执行中又追加了一批项目,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圆,成为新中国继苏联156个项目后的第二次对外引进高潮,这些项目都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建成投产。
1973年1月5日,国家计委提交《关于增加设备进口、扩大经济交流的请示报告》,对前一阶段和今后的对外引进项目做出总结和统一规划,建议今后3~5年内引进43亿美元的成套设备。这被通称为“43方案”,是继“156项”后的第二次大规模引进计划,。以后在此方案基础上又陆续追加了一批项目,计划进口总额达到51.4亿美元。利用这些设备,通过国内配套和改造,总投资约200亿元,兴建了27个大型工业项目(见附表2),到1982年全部投产,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武钢在1.7米轧机投产后的1984年实现利税6.85亿元,比投产前的1979年增长1.66倍,引进的先进技术还在国内同行业中推广移植,推动国内轧钢、炼钢技术进一步发展。在“43方案”的带动下,重要的引进项目还有:从美国引进彩色显象管成套生产技术项目、利用外汇贷款购买新旧船舶组建远洋船队项目、购买英国三叉戟飞机项目等。

“43方案”促使中国的外贸有了突破性的发展。1973年对外贸易总额是1970年的2.4倍,1974年更达到1970年的3.2倍。成套设备和先进技术的引进,促进了中国基础工业,尤其是冶金、化肥、石油化学工业的发展,为1980年代经济腾飞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43方案”时期引进27个成套设备建设的企业项目         投资         设计能力            引进国家
          (亿元)
赤水天然气化肥厂   2.73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四川化工厂      2.61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日本
泸州天然气化工厂   2.40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云南天然气化工厂   2.77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宜昌湖北化肥厂    2.45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湖南洞庭化工厂    2.50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广州石油化工总厂   3.14  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法国
南京栖霞山化肥厂   2.98  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法国
安庆石油化工厂    3.01  合成氨30万吨,尿素52万吨          法国
山东胜利石油化工总厂 2.47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日本
河北沧州化工厂    2.39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辽宁辽河化肥厂    3.48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黑龙江大庆石油化工厂 2.43  合成氨30万吨,尿素48万吨          美国、荷兰

吉林化学工业公司   2.09  乙醇10万吨、乙烯11.5万吨、合成橡胶8万吨  西德、日本
北京石油化工总厂   23.70  乙烯30万吨、高压聚乙烯18万吨、聚丙烯8万吨 日本、西德、美国
北京化工二厂     1.39  氯乙烯8万吨、聚氯乙烯2.5-7.5万吨      西德
上海石油化工总厂   20.79  化纤原料10.8万吨、化学纤维5.2万吨     日本、西德
天津石油化纤厂    10.37  化纤原料8.1万吨、化纤5.2万吨        日本、西德
辽宁辽阳石油化纤厂  24.15  化纤原料13万吨、化纤万吨位         法国、意大利、西德
长寿维尼纶厂      7.2  化纤4.5万吨                法国、日本
辽宁元宝山电厂    3.92  发电机组30万千瓦             法国、瑞士
河北唐山陡河电厂   5.30  发电机组75万千瓦              日本
天津大港电厂     4.50  发电机组32千瓦               意大利
辽宁清河电厂     6.44  发电机组110万千瓦              苏联
武钢1.7米轧机工程  38.9  热轧钢板300万吨、冷轧钢板100万吨,硅钢片7 日本、西德
               吨
江苏南京烷基苯厂   2.21  烷基苯5万吨                 意大利
江苏南钢氯化球团工程 1.00  球团矿30万吨                 日本
正是这些化肥工业的建立使中国粮食生产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毛泽东这一英明决策,70年代末期,中国粮食生产的大幅度增长,以及人们衣作的改善都是不可能的。同样,如果粮食问题不解决,中国政府也没有更大的精力了大力发展林业、牧业、渔业、副业,以及食品加工业!没有以上的条件,人民消费品的极大丰富和物美价廉价,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国家统计部门公布的数字,1979年粮食总产量达6642.3亿斤,比1965年的3890.5亿斤增长71%,全国人均占有粮食684斤,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甚至比改革至今的2003年(人均670斤)还高,粮食达到了高度自给
前段日子,为了展示三十年改革开放成就,央视拍摄播放了不同方面的具有典型性的有关专题片,是在第二套的经济频道。其中有一集是讲小岗村的。我要说的还不是这些,我想讲的是《小岗村》这一集专题片中的一些画面所看出的东西。

在小岗村专题片中,有一个画面是照片,以此说明生产队时期限制了小岗农民的生产力,小岗农民出工不出力。照片中好象有七八个人,懒洋洋地坐在地头磨洋工,每个人口中都叼着卷烟,就是照片里面的三、四个女的,也是人口一支。(并且在电视对小岗农民的采访画面中,我们也看出,那儿中年以上的妇女的牙齿都是黑黄的,这是长期吸烟造成的)

这就怪了,都饿得年年要饭了,数十年都在吃国家和其它省份农民送捐献的返销粮,还忘不了享受吸烟的快活?!想想其它地方的农民把自己的粮食分一半给你们吃,你们还只管自个儿享受香烟的滋味,一点愧疚也没有?!

有人问了,开会的时候,领导要来记者要来,那领导给每个人发一根烟,或者记者给每个人发一根烟,会不会有这种可能?

有这样的疑问是正常的。

也有可能那照片不是分田大包干前拍的真实的生产队生产场面,除非在那时候有个记者无心拍下了这一场面。这要拍这张照片的人出来说话才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

那张表现生产队时小岗人懒惰的照片就算是后来摆拍的,但有必要连妇女也要每人给一根烟吗?而且从照片中那三、四个妇女抽烟的样子及享受香烟美味的表情来看,她们完全是一付老烟枪。我前边也提过了,片中有采访小岗人的镜头,只要大家有心,就可以看到中年以上的妇女的牙是黑黄的。(从颜色来看,不是不刷牙的原因)

还有一个镜头,是在小岗村专题片的结尾部分,说的是电视台在小岗村遇到了一群摄影家到小岗村采风。

在午间坐在草地上休息的时候,有几个摄影家问小岗村现在的当家人(是村主任还是村支书记不起了):小岗分田到户后这三十年,村里或集体有没有做过什么发展计划或规划?小岗现在的当家人吱吱唔唔地不愿回答。一个老摄影家连问了几次,那个当家人才说去年做了一个小岗村发展规划。

那个老摄影家一听,(从画面看)生气地从地上站起来责问道:(大意是)三十年来你们都没有做过规划和打算?都过了三十年了,你们才想起做个发展规划?!这个老摄影家还想继续责问,被同行的几个摄影家给劝住了。。。

曾经听到有人说,小岗村人是极度自私,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初始我还认为没有必要这么夸张吧,看了专题片中这个真实镜头,我只能是哭笑。。。

以上二个事例,都是专题片中的镜头,有些场面与人物的对话还配有字幕,而我虽聋但不盲。故绝非我在这儿对小岗胡说八道。

还有些画面和叙述场景的解说和画外音没有字幕,我是后来从网上和其它渠道获知的。

小岗村专题中说(生产队时)小岗人均4.5亩地(或5.4亩,又记不清了,我这人对数字不感冒,呵呵),是全国农民人均的几倍,守着这么大片土地却吃不饱肚子,以此控诉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制度是多么束缚人的生产力。

这我就不理解了。其它地方、其它省份的农民土地人均只有1、2亩,却能收获粮食,吃饱肚子,还向国家交公粮,你小岗村都人均4、5亩多,守着这么大片的肥沃的土地却收获不了一粒粮食,吃不饱肚子,而且让它长荒草。。。没有比这更荒唐的事了。

这么大片的土地,又不贫瘠,(当时)又没有频繁的大旱大涝等天灾,你就是随便在土地上撒上种子,也不用去管理,把它交给老天爷,到了秋天这片土地也能给你奉献出够你自己吃饱肚子的粮食来。是你不想劳动、根本没有去种粮食,还是你那种子是炒熟了的,不发芽。。。这事怎么看都荒唐。

可小岗村却守着这么多、这么好的土地到外地去要饭;守着这么多、这么好的土地等国家和其他地方农民来给他们送救济粮和返销粮。。。这岂不更荒唐。

媒体还透露了,现在小岗村每户的一部电话和电视是一些机构和企业捐赠的;“大包干纪念馆”、门碑楼、村里的主干大道也是一些机构和企业捐建的;葡萄院、养猪场也是别人建了后送给了小岗村。。。

连自己家门口的路都不愿修理,怪不得小岗三十年里一个整体发展规划也没有。想想吧,连整理一下关系到自己出行方便的村路这一简单的打算也不想,何况其它了。这才是真正的“坐、等、靠、想”,坐着等别人来给他们修路;想着别人来给他们送电话、电视;等着别人来义务给他们拉上电线送电;靠着别人来出钱给他们建门楼和“大包干纪念堂”。。。

想想也很简单:换成我,我也只管自己分到手的“一亩三分地”,而村里的路又不是我的,我修它做甚?我修了让别人走,我岂不吃亏了?再说修村路又不能给个我们每个人带来什么好处,没必要为此出力气。。。

专题片中叙述了一件事,也印证了小岗人的心思:说的是一个曾经到深圳打工好几年的小岗年轻人(电视上打出的字幕说他是现任小岗支书的二儿子),带着积蓄回村办厂,结果工厂刚建成还没开工,就不知被谁用炸药炸了,支书儿子办工厂的事一天也没开工就这样黄了。据片中支书二儿子在废弃的工厂旁的介绍,当时工厂车间的防盗门都炸飞了(此片段有字幕),可见炸药的威力。

专题片还说了,这个年轻人(支书儿子)还有一个节能设备的新技术,前景很好,准备仍然在村里建厂生产。可遇到了资金困难,筹不到几个钱,好象还有建厂的厂房用地也找不到一块。(此片段有字幕)

换成我,我也会想:凭什么你有工厂,我没有?凭什么你可能赚到大钱,我仍然穷?你就是建成了,我、我老婆、我儿子、女儿也不去你厂里干活。我还要鼓动村里所有村民都不去你工厂里工作。你说为啥?很简单,凭什么你得到的钱多(生产利润),而我们得到的钱少(工资报酬)?!

据片中那年轻人最后说,如果在村里没法发展,不排除到外地寻求发展的可能。

此专题片的最后,现任村支书准备根据去年做出的小岗村发展规划蓝图,把本村的各项事业整体搞上去,召集村委和当年大包干还健在的老人(即在当年分田时按手印的十八个人中还健在的人)开会讨论。这个事件和不愿修路、建厂胎死腹中一样,可以说是互相印证:

支书的打算是想调整出一些地块来搞点集体经济和事业,可一部分村委成员、当年大包干健在的老人全部不同意对土地进行调整或整合。  

要是换成我,我也不愿意(呵呵,各位看官就当我是这样的人吧):凭什么我拿出一些地块来给你们几个当官的去搞集体经济?即使我也从集体经济中受益,但大头仍然是你们的(村集体的)!再要我拿出些地块来用于建设集体公共事业,那更不行了,建这些以后只会花钱,不会生钱,再说建成了是大伙玩的、全体村民享用的,我岂不吃亏?!你说村里的公共事业每个人都出份子、平摊,不光我出?这也不行,建成了只许我一家人玩和享用,我觉得这才合算。。。

中国人都知道,安徽一些地区和地方,如凤阳,历史上就有乞讨要饭的习惯,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生存的手段(职业)和本能了。其实深入剖解下去,这实质上是一种“不劳而获”的思想在作怪。

还是回到专题片上来。我自己说的信服力不强,那就看专题片的真实记录:

还是上帖说的开村委会给我们的场景吧。在开村委会中,放了前二年胡总书记访问小岗村的录像。村支书和几个村委成员对搞好集体经济和社会事业有热情,但那些老人和大多数人却只对录像中胡总说的“允许农村、农民依法进行土地流转。。。。”等感兴趣。(此片段有字幕)

这也难怪,换成我(呵呵,还是换成我吧),我也感兴趣。因为种田太辛苦了,太累了,如果把自己的田按市价卖给商人,我就一下子得好几十万甚至百多万了。(好在国家有防范,规定土地只在农村流转,只能作农业用途,不得成为非农业用地和商业用地)。问我为什么不转给或租给本村人和外地的农民?因为我想了想不合算:一是卖出和租出的价钱太低了,才几万块;再就是租给了别人后田地的大收益都让他得到了,而我只得小头(租金)。问我即使把地卖给了商人,得了几十万至百多万,但这些钱总会花光的,而我又没有田地了,到时我怎么生活?呵呵。。在我看来,这没有什么好顾虑的,很简单,我再去乞讨要饭去。

呵呵。。。大家是不是觉得我(文中的我)真是一个又懒又自私的人。

说明一下,央视放的小岗专题片,里面没有对小岗进行什么评论(也许有画外解说词或评论,但我听不到),只是真实地展示了小岗三十年来是如何走的、如何发展的、以及它的现状。专题片并没有象我写的这帖子一样,抹黑和说小岗的缺陷,在我看来专题片甚至还有赞扬小岗的倾向。

那我这帖子岂不是在对小岗胡说八道和诽谤?其实很多时候群众并不傻,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双眼睛!在不了解真相或没亲眼看到的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对事情的了解是不清的,在这不知的状态下,我们只能听信媒体所说的。

就如专题片中放的那幅表现小岗人对人民公社与生产队有抵触,不愿出工、出工不出力的照片。在没这见这张照片之前,从对小岗村大包干进行的宣传中,我也认为当时的生产队制度是严重约束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是小岗人的大包干创举解放了农民的生产力。。。我也因此而敬佩小岗的农民。

看了这幅照片后,我可以说是跌破了眼镜。即使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制度确实对人的生产积极性有不好的作用,但促使小岗农民做出分田到户、大包干的“伟大创举”,很有可能并不是因为人民公社制度约束了他们的生产力的缘故。而是小岗人自私的观念使其打心里不愿为集体出力;而小岗人懒惰的思想也决定了其不适应集体的劳动和生活。

至于专题片中所播放的大包干后第二年,小岗人就收获了粮食,吃饱了肚子的纪录镜头,这是因为分田到户后,他们只为自己干活,所以就心里有劲了。(但在我看来,这劲头只是三分钟热度而已。)  

其实这个情形,也是值得思索的。田还是原来的田,没有增加多少,也没有神仙给施魔法、用的都是跟以前同样的劳动技术、出工的也是同样多的劳动力、天气也是同样的气候,为什么人民公社的时候一颗粮食也打不下来?而大包干后就打下了能使全家吃饱肚子的粮食?

为什么说小岗人大包干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其实看看小岗村三十年来有没有什么变化就明白。如果小岗人三十年里都保持勤奋努力搞建设的劲头,小岗村的各项社会事业建设和小岗人的生活还会如此三十年来一成不变吗?还会三十年来一直只勉强维持在温饱水平?房子还是住着二十多年前建的平房,里面也没有几件象样的东西;汽车、摩托没几辆(至少我在专题片中没见几辆);除了村主干大道,其它都是泥土小道。。。

若不是小岗被树为典型,而使小岗人有所畏惧,我估计照小岗人的懒惰和三分钟热度,以及不劳而获的思想,在自己的田里还努力干几年后,看到外边生活比自己好,恐怕很多小岗人会放弃种田的劳作,“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到外边“花花世界”“讨生活”去了。
人的思想是关键,制度是重要补充.没有思想,再好的制度也白搭.
shiny1225 发表于 2009-4-22 16:28

人的思想都是"自私",只有为自己干活才会起劲,老毛搞的那套"空想社会主义"的东西从制度上就是注定要失败的
shiny1225 发表于 2009-4-22 16:28
:handshake
看了这幅照片后,我可以说是跌破了眼镜。即使人民公社和生产队制度确实对人的生产积极性有不好的作用,但促使小岗农民做出分田到户、大包干的“伟大创举”,很有可能并不是因为人民公社制度约束了他们的生产力的缘故。而是小岗人自私的观念使其打心里不愿为集体出力;而小岗人懒惰的思想也决定了其不适应集体的劳动和生活。
-------------------------------------------------------
祝贺你,你和毛主席想到一起去了。所以毛主席才坚决的推行人民公式——农民是落后的,必须要强制他们才行。后果嘛,挺好的,至少人口增量没那么大。
mcw 发表于 2009-4-22 14:11
以偏盖全。
huahuahuadadao 发表于 2009-4-23 01:34
还跟人的领导能力有关。毛泽东领导的中国能在朝鲜打败美国,蒋介石却被日本赶得龟缩到四川去了。
jufo 发表于 2009-4-23 10:42

指挥军事的能力和指挥经济建设的能力是两回事啊,老毛军事强,这点没人否认,但是老毛搞经济就是一塌糊涂,不按经济规律办事,搞"空想社会主义"是注定要失败的
huahuahuadadao 发表于 2009-4-23 11:47
建议你读1975年政府工作报告。
我们超额完成了第三个五年计划,第四个五年计划一九七五年也将胜利完成。我国农业连续十三年夺得丰收,一九七四年农业总产值预计比一九六十四年增长百分之五十一。这充分显示了人民公社制度的优越性。全国解放以来,尽管我国人口增加百分之六十,但粮食增产一点四倍,棉花增产四点七倍。在我们这样一个近八亿人口的国家,保证了人民吃穿的基本需要。工业总产值一九七四年预计比一九六十四年增长一点九倍,主要产品的产量都有大幅度增长,钢增长一点二倍,原煤增长百分之九十一,石油增长六点五倍,发电量增长两倍,化肥增长三点三倍,拖拉机增长五点二倍,棉纱增长百分之八十五,化学纤维增长三点三倍。在这十年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建成了一千一百个大中型项目,成功地进行了氢弹试验,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动荡、通货膨胀的情况相反,我国财政收支平衡,即无外债,又无内债,物价稳定,人民生活逐步改善,社会主义建设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国内外反动派曾经断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定会破坏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现在事实已经给了他们有力的回答。
老毛搞经济不按经济规律办事。
老毛搞经济不按经济规律办事。
前提条件一:粮食播种面积1984年粮食播种面积112884.0和1978年的120587, 千公顷,没有大的变化。
前提条件二:灌溉面积没有大的变化,1978年是6点75亿亩,1984年是6点69亿亩。
-------------------------------------------------------------------------------------------------------
1978-1984年,化肥增加864万吨,80%用于粮食作物,856万吨X80%=685万吨,可增产685万吨X8=5480万吨粮食。
杂交水稻1978年已经有推广面积6500万亩,1984年推广面积1亿4千万亩,增加推广播种面积产生的增产粮食应该在900万吨。
良种玉米1978年的试点忽略不计,1984年推广 3000万亩X150公斤增产=450万吨。
良种小麦 推广面积1984年1000万亩,1978年的推广面积忽略不计,应该增产27万吨 (“…小偃6号就累计推广达1.5亿亩,增产80亿斤”)
总的增产能力:5480万吨+900万吨+27万吨=6407万吨
----------------------------------------------
1984年比1978年实际增产1亿吨。
另外,13套大化肥的生产能力(折纯)应该是636万吨÷2=318万吨,而1984年全国化肥的(折纯)产量是1460万吨,到2000年全国化肥产量(折纯)超过3000万吨。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