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笠神秘死亡事件与“全国警察总监”官位之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6:25:25
2009年04月21日 10:13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有关戴笠之死,坊间有不同说法,其真实原因仍是个谜。某种程度上,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与李士珍争夺警察总监之职也有一定关系。

戴笠势力渗入警察系统

国民党警察系统的最高学府是设在南京的中央警官学校,蒋介石本人亲自兼任校长,警校的日常工作由教育长李士珍主持。李士珍是浙江宁海人,黄埔二期毕业生,蒋介石曾保送他到日本留学,专攻警政教育。李士珍曾一度出任中将军长,不过时间不长。调任中央警官学校校长时为简任一等警官。

戴笠是军统局头子,可警察系统并非军统一统天下,如上海警察局,局内中统的势力反而大于军统,在青年警官中,中统系统的人更多些。而戴笠朝思夕虑的就是控制警察系统。为此,戴、李二人斗了一二十年。戴笠从事特务工作的时间早于李士珍。他早在进黄埔前就开始了特务活动,深得蒋介石信任。可没有料到,蒋介石却把李士珍派到该训练班任政治指导员。李士珍自恃是蒋介石派来的,又有留学日本的洋学历,入黄埔军校又早于戴笠4期,自然不买戴笠的账。戴笠因此总是千方百计排挤他。从此,二人不和,也开始了争夺警政系统大权的矛盾斗争。

内政部警政司司长一职,李士珍本可以到手,但他不愿放弃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一职,结果让戴笠瞅准时机,力荐原浙江警官学校教务处主任酆裕坤担任。酆裕坤于国内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去美国留学,而且学的就是警察专业。所以,戴笠一举荐就准。

与戴笠相比,在人事活动方面李士珍的手腕就大为逊色了。所以,李士珍在国民党内的人脉就远不如戴笠来得广而深。因而,在戴、李争斗的过程中,李士珍基本一直处于下风。

李士珍担任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戴笠又横插一杠子,呈请蒋介石在中央警官学校设立校务委员会,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并且由戴笠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利用这一职务,戴笠将其心腹潘其武派为警校秘书,郑锡麟派为政务处长,在警校秘密发展军统力量,培植军统的势力。

李士珍自然容不得戴笠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插上一杠子。便指使人在警校校刊上大造舆论,这些文章引经据典,从所谓警察教育的法理出发,大谈警察的教育培养,不点名地批评戴笠一伙将政治警察教育与正规警察教育混为一谈。这些文章中的政治警察就是暗指特务。

戴笠并不着人写文章反驳,而是将这些李士珍指派人写的文章收集起来送呈蒋介石,假惺惺地说李士珍这位黄埔同学不顾大体,诋毁校长耳目,不免有同室操戈之嫌,令人胆寒……果然,蒋介石不高兴了,让人传话李士珍,不得再在刊物上撰文批政治警察教育。

争夺全国警察总监

李士珍吃了戴笠一记闷棍,也无法发作。就在二人持续斗法中,抗战胜利了。于是戴笠开始着手进一步控制全国警察计划的实施。1945年底左右,戴笠向蒋介石呈上了一个报告,请求成立全国警察总监部,由他兼任警察总监。而李士珍决心要学蒋介石利用原先黄埔军官学校校长身份,来控制黄埔系军人然后达到控制全国军队一样,利用自己中央警官学校校长的身份,来控制分布在全国各地警察局中的中央警官学校毕业的学生,从而达到控制全国警察系统的目的。所以,在抗战胜利不久,李士珍也拟了一份战后建警计划。

李士珍在国民党内的人脉虽没有戴笠的人脉深,但他毕竟是黄埔二期的,不仅与中统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关系较深,而且与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关系很不一般。这份战后建警计划经李士珍一游说,先是陈氏兄弟支持,继而得到戴季陶的支持。应李士珍本人之请,戴季陶还出面亲自到蒋介石那里跑了一趟,请求蒋介石把战后建警任务交给李士珍。碍于戴季陶的面子,蒋介石特地召见了一次李士珍,详细询问了李士珍的建警计划与具体措施、办法。蒋介石听了之后,十分欣赏,当时就勉励有加。

以陈氏兄弟和戴季陶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戴笠以黄埔军校六期生的资历自是无可与之争锋。但戴笠怎么可能死心,让“花落他人之手”呢?蒋介石召见李士珍的消息戴笠很快就知道了。此时,戴笠正在北平,警察总署的唐纵是戴笠一条线上的人,深怕李士珍出任警察总监后,自己被排挤掉,于是立马电告戴笠,让他赶紧采取措施。与此同时,在重庆军统系统的黎铁汉也得到了这一消息,很快报告了戴笠。

原先,戴笠还比较笃定,自认为已经控制着军统,警政系统中上层也有部分自己的人,对战后建警一事,又得到美国在华特务机关的支持,总以为十拿九稳,未曾料到,戴季陶会亲自出面向蒋介石推荐李士珍。戴笠不敢掉以轻心,当即决定飞回重庆,面见蒋介石。

1946年3月16日,戴笠坐飞机由北平飞到青岛。可他这时与著名影星胡蝶打得火热,遂又决定从青岛绕道上海。3月17日中午11时许,飞机飞至上海时,大雨滂沱,无法降落。12点多飞机到了南京上空,而南京也是倾盆大雨,且云层很低,雷声阵阵。下午1点零6分,电讯突然中断,地面再也呼叫不到戴笠乘坐的“222号”飞机了。戴笠争夺全国警察总监的计划也不可能再实现了。(据《文史博览》赵映林/文)2009年04月21日 10:13四川在线-文摘周报
有关戴笠之死,坊间有不同说法,其真实原因仍是个谜。某种程度上,1946年戴笠飞机失事与李士珍争夺警察总监之职也有一定关系。

戴笠势力渗入警察系统

国民党警察系统的最高学府是设在南京的中央警官学校,蒋介石本人亲自兼任校长,警校的日常工作由教育长李士珍主持。李士珍是浙江宁海人,黄埔二期毕业生,蒋介石曾保送他到日本留学,专攻警政教育。李士珍曾一度出任中将军长,不过时间不长。调任中央警官学校校长时为简任一等警官。

戴笠是军统局头子,可警察系统并非军统一统天下,如上海警察局,局内中统的势力反而大于军统,在青年警官中,中统系统的人更多些。而戴笠朝思夕虑的就是控制警察系统。为此,戴、李二人斗了一二十年。戴笠从事特务工作的时间早于李士珍。他早在进黄埔前就开始了特务活动,深得蒋介石信任。可没有料到,蒋介石却把李士珍派到该训练班任政治指导员。李士珍自恃是蒋介石派来的,又有留学日本的洋学历,入黄埔军校又早于戴笠4期,自然不买戴笠的账。戴笠因此总是千方百计排挤他。从此,二人不和,也开始了争夺警政系统大权的矛盾斗争。

内政部警政司司长一职,李士珍本可以到手,但他不愿放弃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一职,结果让戴笠瞅准时机,力荐原浙江警官学校教务处主任酆裕坤担任。酆裕坤于国内清华大学毕业后,即去美国留学,而且学的就是警察专业。所以,戴笠一举荐就准。

与戴笠相比,在人事活动方面李士珍的手腕就大为逊色了。所以,李士珍在国民党内的人脉就远不如戴笠来得广而深。因而,在戴、李争斗的过程中,李士珍基本一直处于下风。

李士珍担任中央警官学校教育长,戴笠又横插一杠子,呈请蒋介石在中央警官学校设立校务委员会,得到了蒋介石的批准,并且由戴笠担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利用这一职务,戴笠将其心腹潘其武派为警校秘书,郑锡麟派为政务处长,在警校秘密发展军统力量,培植军统的势力。

李士珍自然容不得戴笠在自己的势力范围里插上一杠子。便指使人在警校校刊上大造舆论,这些文章引经据典,从所谓警察教育的法理出发,大谈警察的教育培养,不点名地批评戴笠一伙将政治警察教育与正规警察教育混为一谈。这些文章中的政治警察就是暗指特务。

戴笠并不着人写文章反驳,而是将这些李士珍指派人写的文章收集起来送呈蒋介石,假惺惺地说李士珍这位黄埔同学不顾大体,诋毁校长耳目,不免有同室操戈之嫌,令人胆寒……果然,蒋介石不高兴了,让人传话李士珍,不得再在刊物上撰文批政治警察教育。

争夺全国警察总监

李士珍吃了戴笠一记闷棍,也无法发作。就在二人持续斗法中,抗战胜利了。于是戴笠开始着手进一步控制全国警察计划的实施。1945年底左右,戴笠向蒋介石呈上了一个报告,请求成立全国警察总监部,由他兼任警察总监。而李士珍决心要学蒋介石利用原先黄埔军官学校校长身份,来控制黄埔系军人然后达到控制全国军队一样,利用自己中央警官学校校长的身份,来控制分布在全国各地警察局中的中央警官学校毕业的学生,从而达到控制全国警察系统的目的。所以,在抗战胜利不久,李士珍也拟了一份战后建警计划。

李士珍在国民党内的人脉虽没有戴笠的人脉深,但他毕竟是黄埔二期的,不仅与中统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关系较深,而且与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的关系很不一般。这份战后建警计划经李士珍一游说,先是陈氏兄弟支持,继而得到戴季陶的支持。应李士珍本人之请,戴季陶还出面亲自到蒋介石那里跑了一趟,请求蒋介石把战后建警任务交给李士珍。碍于戴季陶的面子,蒋介石特地召见了一次李士珍,详细询问了李士珍的建警计划与具体措施、办法。蒋介石听了之后,十分欣赏,当时就勉励有加。

以陈氏兄弟和戴季陶在国民党内的地位,戴笠以黄埔军校六期生的资历自是无可与之争锋。但戴笠怎么可能死心,让“花落他人之手”呢?蒋介石召见李士珍的消息戴笠很快就知道了。此时,戴笠正在北平,警察总署的唐纵是戴笠一条线上的人,深怕李士珍出任警察总监后,自己被排挤掉,于是立马电告戴笠,让他赶紧采取措施。与此同时,在重庆军统系统的黎铁汉也得到了这一消息,很快报告了戴笠。

原先,戴笠还比较笃定,自认为已经控制着军统,警政系统中上层也有部分自己的人,对战后建警一事,又得到美国在华特务机关的支持,总以为十拿九稳,未曾料到,戴季陶会亲自出面向蒋介石推荐李士珍。戴笠不敢掉以轻心,当即决定飞回重庆,面见蒋介石。

1946年3月16日,戴笠坐飞机由北平飞到青岛。可他这时与著名影星胡蝶打得火热,遂又决定从青岛绕道上海。3月17日中午11时许,飞机飞至上海时,大雨滂沱,无法降落。12点多飞机到了南京上空,而南京也是倾盆大雨,且云层很低,雷声阵阵。下午1点零6分,电讯突然中断,地面再也呼叫不到戴笠乘坐的“222号”飞机了。戴笠争夺全国警察总监的计划也不可能再实现了。(据《文史博览》赵映林/文)
这个官位后来落入唐纵之手
戴笠其实是死于派系斗争,主谋人至今是个谜。嫌疑人里,老蒋父子皆有份。
张贝克 发表于 2009-5-18 16:12

言之凿凿,证据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