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魏晋的探讨之一(大陆正统观下的台湾与蜀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8:57:26
当前国家又处于一种实质上的南北分裂当中,宏观来看,我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乱国政堪与当今比拟,只不过现在的分裂相比古代,北朝(中共)过于强大,南朝(台湾)过于狭小,其实不论台湾独立与否,还是一个南北分治的问题,近期的大众史学对于三国时期蜀汉的研究和传播,对于浅析台湾的未来有很大的启发性思考,就此问题,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因随性所致,不可能一下子原创长文,只能写到哪里说到哪里,请版主海涵!当前国家又处于一种实质上的南北分裂当中,宏观来看,我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纷乱国政堪与当今比拟,只不过现在的分裂相比古代,北朝(中共)过于强大,南朝(台湾)过于狭小,其实不论台湾独立与否,还是一个南北分治的问题,近期的大众史学对于三国时期蜀汉的研究和传播,对于浅析台湾的未来有很大的启发性思考,就此问题,想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
    因随性所致,不可能一下子原创长文,只能写到哪里说到哪里,请版主海涵!
按照田余庆老先生的一些研究,如《秦汉魏晋史探微》里面的蜀史四题—蜀国新旧纠葛的历史追溯,等,对于蜀汉地方政权的外来性质和本地豪族的斗争,已经写的非常详细了,近期易中天也在《品三国》里面,对于三国南方两个政权的地方化的趋势作了大众化的解读,也就是说,基本上我们可以用蜀汉的终点来思考台湾政权的未来走向!?
   历史当然没有重复,但是历史有惊人的相似!
   国民党政权如同刘备入川集团,民进党如同台湾地方土豪,这里的问题,便由此展开!
问题之一:国民党政权的未来到底是维系本身的我外来传统?还是走上孙吴的本地化无奈之举?对于国家统一,到底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问题之一:国民党政权的未来到底是维系本身的我外来传统?还是走上孙吴的本地化无奈之举?对于国家统一,到底能起什么样的作用?
蜀汉通过南征北伐,到底还是能获得一些新鲜血液——比如姜维;

但是从长期看,本土化是不可避免的。
应该说,在诸葛亮执政期间,蜀汉对西川本土人士的提升是比较压制的。

这也是导致蜀汉后期朝中基本没有本土骨干大臣的原因。随着外省人士(荆襄派系)的老化和离去,蜀汉的灭亡也就不远了。

吴国在这方面做的比蜀汉好,江南的门第观念很重,门阀林立。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南朝灭亡。


楼主的视角真是不一般。
台湾算个鸟。偷偷告诉你:TG不打WW,主要是因为WW可以从MD那里得到先进的武器。:D

楼主的视角真是不一般。
台湾算个鸟。偷偷告诉你:TG不打WW,主要是因为WW可以从MD那里得到先进的武器。:D
台湾至多算一叛乱的省。
6# 布衣鲜卑
蜀汉政权的本土化正是从诸葛亮时代开始,刘备死后蜀汉国困民虚,朝内外新旧斗争风起云涌,偏偏刘备的原从也挂得差不多了,提拔当地人是稳定局势的唯一办法。
有人统计到诸葛亮执政后期,益州人在蜀汉政权中的比例已经超过荆楚集团和东州集团了。
推荐柳春藩先生的《诸葛亮评传》。
其实现在就和清初差不多,只是台湾有海援,不然本朝也早就统一了
10# 中国sunyan
我的想法是:

正因为台湾目前不是孤立的存在,所以不能视为叛乱的一省!
也正因为有强大的外援,在形式上可以看成是一个小南朝。因为隔着台湾海峡,在兵理上起的作用和过去的长江类似,故而可以作为南北分治来讨论,当然实质上也可以说是叛乱的一省,在这与北朝强大的地位所不符,清统一台湾是的政府与叛乱一省的实力对比,可以让现在的中共政权汗颜。。。
7# 框子


在楼上已经说了,这不是武器的问题!
清统一台湾不过花了30年左右,“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经在台湾病故,郑氏集团发生了一场
争权夺位的内讧。不久,清军平定南方的“三藩”叛乱。康熙认为,统一台湾的机会到了,于是毅然起用早年来降的原郑成功手下部将施琅,任命他为福建水师提督,积极进行军事准备。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率2万水师进攻澎湖,获取大胜。”
实质上在同时几条战线上再抽出手来,对付台湾,也不过几年功夫。
而现在建国60年来,还是素手无策,在政治形式上,也就形成了不对称得南北朝!
现在用这个概念,主要是从”一个中国,各自表述“的意义上来看的,当然就不是地域大小的问题。
充其量也就是谁是正溯?
蜀汉也不过就是一个益州,人口94万,而曹魏440万人口,分制数州。

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是可以对比研究的。
5# 布衣鲜卑


现在的问题是,通过三通,实质上形成了对类似原“渡海集团”人口的曲折补充!
比如现在有10数万大陆新娘,这些人的后代必然在台湾本岛政治格局中发挥未来的一定影响,国民党已经开始这样做,就预示着原客卿必然会不满对本地土著的日益增强!

前一段时间的台新闻局案例,也显示了国民党高层根深蒂固的鄙视台湾本岛土著的现象。

东晋时期,北方渡江集团的侨居之民也不过占了南方人口的1/6,还有5/6时土著,但是侨民的政治地位明显比土著高!一个是白籍(侨民),一个是黄籍(土著)。
目前就是类似于清郑。前清连续几代雄主,所以小小海岛,说拿下就拿下。本朝实力远迈前清,问题是太祖之后后继无人。
60年了。。现在WW是偏安一隅、锐气全无,不用多久他们就会腐化的差不多了。介时TG看准机会突然发难,二十万大军横渡海峡,以WW草莓兵们的熊样,搞不好会让TG来一回“王者之师,有征无战”NB一把。:D
布衣鲜卑 发表于 2009-4-13 16:47
蜀汉后期,益州本土官员势力比以前大了不少,由于之前被大耳兄和诸葛亮压制得太郁闷,导致对蜀汉政权没多少忠诚之心。邓艾还没到成都,以谯周为首的那伙本土官员就拼命逼刘禅投降了。后来谯周还拿刘备的“备”和刘禅的“禅”来说明他叫阿斗投降有道理。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4-14 09:48

诸葛亮死后,蜀汉就无法维持新旧政治体制的平衡了,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要采用“法”治的原因!
大老虎 发表于 2009-4-14 09:37

本朝的实力不如清朝!

清朝当时是东北亚政治格局的霸主!而本朝当前在属于二流,尚未主导东亚。
9# 成都乱


谢谢老成都指正。

不过我想,虽然官员整体数量本土占优,但是朝中骨干或者说军方主要领导还是以外省为主。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4-14 09:48


呵呵,我想到了汉昭烈帝和后主还有刘封的名字。合起来就是“准备封禅”。
19# 松海


嗯。东北亚格局目前是美中俄三国主导。

至于在东南亚,基本是美主导,但是中国已经在争取更多的主导权了。
大老虎 发表于 2009-4-14 09:37


如果是纵向的比较,本朝实力当然远迈前清。但是如果从各自所处时期横向比较,前清时期绝对是东亚乃至远东地区的霸主。

本朝目前距离这一目标还非常遥远。
也不能说本朝人不如前清,毕竟郑家当时没有如今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本朝现在统一台湾,主要的敌人明显不是台湾军队。这和前清是不同的。本朝也有本朝的难处。

诸葛亮死后,蜀汉就无法维持新旧政治体制的平衡了,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要采用“法”治的原因!
松海 发表于 2009-4-14 10:00


不过话又说回来,蒋大司马和费大将军的时候,我怎么觉得也挺平衡的啊?
姜大将军似乎也没有专门搞出什么凉州集团来……
诸葛亮死后,蜀汉就无法维持新旧政治体制的平衡了,这也是为什么诸葛亮要采用“法”治的原因!
松海 发表于 2009-4-14 10:00


不过话又说回来,蒋大司马和费大将军的时候,我怎么觉得也挺平衡的啊?
姜大将军似乎也没有专门搞出什么凉州集团来……
雪千寻 发表于 2009-4-14 15:16


越往后,接班人的资历就越浅。


蒋大司马好歹还有荆襄背景,费也是诸葛亮临终前确定的人选之一。但是姜维呢?

如果不是长年征战手握兵权,朝中那帮人有几个服他?
布衣鲜卑 发表于 2009-4-14 14:56
谯周那二五仔的原话俺记不清楚了,好像有一句“备者,具也;禅者,让也”,大耳兄把东西准备好了,小阿斗拿来送给人。。谯周这小子把自己的卖国行为说得好像是顺应天意似的。。也算无耻得可以了。。:D :D
26# 布衣鲜卑


姜维最后只好跑到边疆去了,如果不是拥兵,早就被杀了吧?
看看蜀汉最强硬的新旧之争:
“据《三国志•李严传》,事情大体上是这样的:蜀汉建兴九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安排李严督运军粮。这时,李严已改名李平(为方便读者,以下仍称李严),正以中都护的身份代理丞相府的政务,催办督运粮草自然是份内的工作。可惜李严的运气实在太差。这年夏秋之际,连降大雨,军粮无法如期运到前方。于是,李严就派人到军中说明情况和想法,请诸葛亮回师(呼亮来还),诸葛亮也答应了(亮承以退军)。但是,当诸葛亮退兵的消息传来时,李严却故作奇异大惊小怪地说,唉呀,军粮很充足嘛,为什么要撤退(军粮饶足,何以便归)?又上表刘禅,说诸葛亮的撤军是“伪退”,目的是诱敌深入(欲以诱贼与战)。这当然不是事实,也会引起猜疑。诸葛亮只好把李严前前后后亲笔所写的书信都原原本本地拿出来给大家看(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这下子李严没有话说(辞穷情竭),只能坦白交代,低头认罪(首谢罪负)。
这就是李严被废的经过,明眼人一看便知其情节可疑。第一,犯罪动机不明。《三国志》的说法,是李严要推卸责任(解己不办之责),嫁祸于人(显亮不进之愆)。前一条说得过去,后一条就有问题。李严的表文说得很清楚,诸葛亮的撤军是“欲以诱贼与战”。这明明是说他诱敌深入以退为进嘛,怎么会是“显亮不进之愆”呢?第二,作案手法拙劣。李严如果要陷害诸葛亮,他就不该这样前言不搭后语,也不该留下证据和把柄。以李严之聪明,岂能想不到将来诸葛亮会“具出其前后手笔书疏本末”?第三,只有一面之词。我们知道,蜀汉是没有史官的,也没有人为李严编文集。所以,李严的真实想法和说法,我们是永远都不得而知了。不过,正如北京大学田余庆教授《李严兴废与诸葛用人》一文所言,前述故事“过于乖谬,不符常情”,实在不像李严的所作所为。因此,田先生“颇疑其间另有文章”。”

自李严后,土著也就只有埋在心中的恨了,这点与台独倒是类似!!!
“刘备的这一安排的用心极深。首先,它体现了处理新旧关系的基本原则。这个原则虽无明文记载,却不难从蜀汉政权的官员任命中看出,那就是“后来居上,不容颠倒;以我为主,兼容三方”。因为要“以我为主”,所以诸葛亮为正;因为要“兼容三方”,所以李严为副。也就是说,刘备的托孤,是用人事安排的方式留下了自己的政治遗嘱。这也是后来诸葛亮能够废掉另一位顾命大臣的政治底气——此人挑衅了“后来居上”的原则。”

后来者居上,在台湾是无法行得通了!至少蜀汉已有先例!

“诸葛亮深知,作为丞相,他要做的工作,是巩固新人地位,稳定旧人情绪,协调新旧关系,消除新旧界线。这是他对李严一让再让的原因。但是,团结不能是无原则的。李严既然挑衅了“以我为主,后来居上”的原则,那就只能假借理由废了他,哪怕这口实“难于置信”(田余庆先生语)。”
那么我就有一个很奇怪的思考,当年蒋经国“托孤”的四驾马车为何失败?

“蒋经国临终前,为使“蒋三世”接班,也不惜采取托孤的方式。从他在1984年国民党十二届二中全会至1986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拔的党政要员看,都是古稀之年的元老与家人,在人事安排上反映不出交班的意向。这种做法,明眼人一看便知蒋在托孤。因为这些元老与家人均没有自己的班底,类似于当年的严家淦。”
”这些元老主要指俞国华、汪道渊、马树礼。“
“与此同时,蒋经国还开始启用国民党第三代人,如党政系统的陈履安、宋楚瑜、施启扬、连战、魏镛、孙震、萧万长;“外交”系统的钱复、丁懋时、章孝严;台籍地方系统的高育仁、张建邦、许水德、苏南成、许新枝、郑水枝等人。


  国民党第三代人年龄多在40多岁,他们受过大学以上的良好教育,又有较高的从政热情,以大陆籍为主,显赫人物又多出于名门望族,与国民党第一、二代领导人相比,他们的历史包袱较轻,但对台湾、对国民党都有较深的认同感。”
30# 松海


按照刘备的托孤遗命,军事指挥权在李严手中;但是诸葛亮在新帝登基后就把军权牢牢掌控在自己手中了。

所以,说李严“后来居上”是欲加之罪,真正先开挑衅的是诸葛亮。
31# 松海


可能和政体有关。蒋经国先生时代,国民党在台湾占据绝对统治地位。所以,其继任者李登辉也相应在法理上有这样的权力。一旦李执政的根基稳固了,自然就可以逐步废除前人的框框,走自己的路线了。


另,蒋经国先生的三个儿子都不成大器,其中小儿子最为其欣赏,但身体欠佳,英年早逝。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经国先生实际上并不存在真正的“托孤”意图。最多只能说,在党内找一名合适的继任者,不偏离其政治路线,来继续他自己的事业。
益州人的地位之高可想而知。
李严假节,加光禄勋,封都乡侯,督永安事”)

即便李严掌控军事,仍然得听从诸葛亮的调度。诸葛亮在刘备在世时已经以丞相录尚书事兼领司隶校尉。。。军政监察一把抓。不论从那边看李严都是下属(论军职连二把手都未必排得上)
十七郎 发表于 2009-4-14 09:40
tg不腐败?
9527周 发表于 2009-4-16 14:13


个人以为,适量的腐败是正常行为。全球哪个国家和地区没有一丁点儿腐败行为?

这就和投资领域的泡沫一样,有肯定是有的,关键是多少的问题。
32# 布衣鲜卑
其实你仔细想想就能发现问题,既然刘备托孤给诸葛亮,并且说“亮为正,李严为副”那么事情就很明白了,在那个年代最重要的是什么?——军权。既然刘备是托孤于诸葛亮的,那么是肯定是把最重要的权利交给为正的这个,如果诸葛亮没有军权作为保证,你让他如何当这个一把手?就是你给他,他敢当么?  并且李严是被留在永安的。他根本就没进入中央,更别说掌握军事大权了。

就像成都乱说的那样,诸葛亮是军政监察一把抓。这也是刘备最初的想法。之所以有个李严,一是平衡益州人,二是让李严做一个副手,协助诸葛亮的工作。可是最后却事与愿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