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船用中速柴油机遭受双重压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08:58:46
金东寒:中国热气机专业第一位博士,国际热气机会议唯一的一位中国理事,长期致力于我国新型动力研究工作,是我国热气机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记者:目前,世界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呈现什么样的格局?
金东寒:国外著名的中速柴油机制造厂家主要有德国的MAN Diesel、MTU、法国的S.E.M.T.Pielstick、芬兰的Wartsila、美国的Caterpillar、韩国的Hyundai、日本的洋马、新泻、大发等公司。其中,作为船舶中速机主机的供应商,Wartsila公司位列全球第一,在2008年度占全球中速机主机市场份额的42%。这些公司的中速柴油机都形成了系列化,而且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可满足大中型船舶的辅机、中小型船舶的主机以及陆用电站的市场需求。
记者:国内中速柴油机的生产能力有多大?
金东寒:我国船用中速柴油机通过专利或许可证引进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2008年度,在国内主要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中,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的年产量达到400多台,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的年产量超过300多台,上海瓦锡兰齐耀柴油机有限公司产量达到200台/套。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船用中速柴油机产量超过1200台,增长很快。虽然我国中速机生产企业较多,但功率范围窄,大功率中速机产能不足。
记者:与国外相比,国内中速柴油机有哪些差距?
金东寒:首先,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远洋船舶上配套的中速机一半以上直接购买国外进口原装机,其余几乎都是用国外许可证技术制造的产品,技术依赖于国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明显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其次,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目前,国内船用中速机型主要是引进国外生产许可证技术制造的产品。由于技术的原因,存在以下差距:一些核心部件(如调速器、轴瓦、喷油泵和喷油器等)还未实现国产化;铸锻件等质量还有差距,报废率很高;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技术(如智能化技术、电控高压共轨技术等)没有掌握。另外,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中速柴油机厂的生产模式大多为小而全的一家式生产企业,专业化程度低,且各生产厂之间没有有效的联合,没有充分利用各自的生产设备优势,效率不高。目前,尽管全国船用中速柴油机的年总生产能力已经超过1500台,但一些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于进口,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大多未达到专业化、规模化和系列化的水平,供货质量还不够稳定。
记者:国内外船用中速机生产企业众多,加之我们一时难以突破技术壁垒,这样看来,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岂不是越来越大?
金东寒:压力的确存在。目前,国内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遭受双重压力:一是受到来自国外知名品牌及合资公司的压力,二是受国内船用中速柴油机厂扩能的压力。随着船用中速柴油机产能的扩张,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的现象。预计到2010年,在3000kW以下功率档,中速机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届时在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给相关中速机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打造中速机中国品牌
记者:压力大、困难多,但建设造船强国的目标要求我国船机行业必须走出困境,为中国船舶工业提供强有力的“心脏”。对此,您认为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金东寒:这需要我们行业及时跟踪研究国际技术发展动态,采取自主研发、中外联合设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流造机企业,大幅度提升我国中速柴油机开发、制造能力,基本满足我国造船配机需要。国内研究所方面,应联合中速机主机厂、专业配套件厂、高校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在关键配套件上实现自主创新,开展新机型的联合设计开发,高起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指标先进的船用中速柴油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产品系列化,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改变目前我国民用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由引进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技术上,重点研究和突破船用中速柴油机的总体优化设计技术、重要零部件(如电子调速器、主轴瓦、连杆瓦、高压油泵、增压器等)的设计制造技术以及高增压、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燃烧与排放、模块化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
记者: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在2010年能否满足国内需求?
金东寒:“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强投入和技术改造,大幅提升造机能力,镇江中船设备公司、安庆船用柴油机、陕柴重工和新中动力机厂等4个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进行改造和易地扩建,提高中柴油机生产能力。据估计,全国的船用柴油机的总产能已超过1500台/套,如果在产品结构上适当加以调整,可基本满足我国造船配机的需要。另外,为了船用中速柴油机长远发展,我们应实施优先发展船舶柴油机及其配套产业链的战略,培育专业化的船用柴油机制造基地,提高船舶柴油机及其配套产品的制造水平,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形成柔性加工体系,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大功率船用中速柴油机产品的竞争力。
记者:近些年,我国造船界一直在讨论配套弱的问题,因为配套率上不去,造船业就无法真正强大起来。其实,船用柴油机行业也是一样,也要面对配套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提高配套率呢?金东寒:船用中速柴油机产能的提高,为国内柴油机二轮配套企业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对此,柴油机整机厂和配套厂应加强联合,充分发挥船舶柴油机行业内现有配套企业(465厂、466 厂、467厂、471厂等)的专业化优势,合理分工,大幅度提高专业化配套厂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在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地域逐步形成以整机厂为核心的柴油机研制、生产及配套的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船用中速柴油机服务网络,为今后发展船机服务业创造良好条件。总之,我建议,中国应尽快实施中国品牌中速机研制项目。此举将促进我国船舶柴油机厂、研究所的合作和发展,形成船舶柴油机研发、总装、专业化配套的先进生产体系;同时可显著提高我国船舶柴油机的设计制造水平,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带动整个船舶柴油机行业的发展,确保我国船舶中长期规划的顺利实施。
http://www.eworldship.com/news/default_show.asp?id=5905金东寒:中国热气机专业第一位博士,国际热气机会议唯一的一位中国理事,长期致力于我国新型动力研究工作,是我国热气机技术领域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代表性人物,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记者:目前,世界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呈现什么样的格局?
金东寒:国外著名的中速柴油机制造厂家主要有德国的MAN Diesel、MTU、法国的S.E.M.T.Pielstick、芬兰的Wartsila、美国的Caterpillar、韩国的Hyundai、日本的洋马、新泻、大发等公司。其中,作为船舶中速机主机的供应商,Wartsila公司位列全球第一,在2008年度占全球中速机主机市场份额的42%。这些公司的中速柴油机都形成了系列化,而且逐步向大型化发展,可满足大中型船舶的辅机、中小型船舶的主机以及陆用电站的市场需求。
记者:国内中速柴油机的生产能力有多大?
金东寒:我国船用中速柴油机通过专利或许可证引进方式,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能力。2008年度,在国内主要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中,镇江中船设备有限公司的年产量达到400多台,陕西柴油机重工有限公司的年产量超过300多台,上海瓦锡兰齐耀柴油机有限公司产量达到200台/套。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全国船用中速柴油机产量超过1200台,增长很快。虽然我国中速机生产企业较多,但功率范围窄,大功率中速机产能不足。
记者:与国外相比,国内中速柴油机有哪些差距?
金东寒:首先,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远洋船舶上配套的中速机一半以上直接购买国外进口原装机,其余几乎都是用国外许可证技术制造的产品,技术依赖于国外,没有自主知识产权,明显落后于日本和韩国。其次,没有掌握核心技术。目前,国内船用中速机型主要是引进国外生产许可证技术制造的产品。由于技术的原因,存在以下差距:一些核心部件(如调速器、轴瓦、喷油泵和喷油器等)还未实现国产化;铸锻件等质量还有差距,报废率很高;一些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先进技术(如智能化技术、电控高压共轨技术等)没有掌握。另外,整个产业链的发展不均衡。由于历史原因,国内中速柴油机厂的生产模式大多为小而全的一家式生产企业,专业化程度低,且各生产厂之间没有有效的联合,没有充分利用各自的生产设备优势,效率不高。目前,尽管全国船用中速柴油机的年总生产能力已经超过1500台,但一些关键零部件仍然依赖于进口,国内的零部件供应商大多未达到专业化、规模化和系列化的水平,供货质量还不够稳定。
记者:国内外船用中速机生产企业众多,加之我们一时难以突破技术壁垒,这样看来,国内企业的竞争压力岂不是越来越大?
金东寒:压力的确存在。目前,国内船用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遭受双重压力:一是受到来自国外知名品牌及合资公司的压力,二是受国内船用中速柴油机厂扩能的压力。随着船用中速柴油机产能的扩张,有可能造成产能过剩的现象。预计到2010年,在3000kW以下功率档,中速机将会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届时在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给相关中速机企业带来很大的风险。
打造中速机中国品牌
记者:压力大、困难多,但建设造船强国的目标要求我国船机行业必须走出困境,为中国船舶工业提供强有力的“心脏”。对此,您认为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金东寒:这需要我们行业及时跟踪研究国际技术发展动态,采取自主研发、中外联合设计、技术引进消化吸收等多种方式,打造一流造机企业,大幅度提升我国中速柴油机开发、制造能力,基本满足我国造船配机需要。国内研究所方面,应联合中速机主机厂、专业配套件厂、高校通过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在关键配套件上实现自主创新,开展新机型的联合设计开发,高起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性能指标先进的船用中速柴油机。在此基础上,不断实现自主品牌中速柴油机产品系列化,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改变目前我国民用船用中速柴油机市场由引进机占主导地位的局面。技术上,重点研究和突破船用中速柴油机的总体优化设计技术、重要零部件(如电子调速器、主轴瓦、连杆瓦、高压油泵、增压器等)的设计制造技术以及高增压、高压共轨燃油喷射、燃烧与排放、模块化和智能化等关键技术。
记者:从目前发展状况看,在2010年能否满足国内需求?
金东寒:“十一五”期间,通过加强投入和技术改造,大幅提升造机能力,镇江中船设备公司、安庆船用柴油机、陕柴重工和新中动力机厂等4个中速柴油机生产企业,进行改造和易地扩建,提高中柴油机生产能力。据估计,全国的船用柴油机的总产能已超过1500台/套,如果在产品结构上适当加以调整,可基本满足我国造船配机的需要。另外,为了船用中速柴油机长远发展,我们应实施优先发展船舶柴油机及其配套产业链的战略,培育专业化的船用柴油机制造基地,提高船舶柴油机及其配套产品的制造水平,合理配置资源,逐步形成柔性加工体系,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增强大功率船用中速柴油机产品的竞争力。
记者:近些年,我国造船界一直在讨论配套弱的问题,因为配套率上不去,造船业就无法真正强大起来。其实,船用柴油机行业也是一样,也要面对配套问题,那么我们如何提高配套率呢?金东寒:船用中速柴油机产能的提高,为国内柴油机二轮配套企业提供了重大的机遇。对此,柴油机整机厂和配套厂应加强联合,充分发挥船舶柴油机行业内现有配套企业(465厂、466 厂、467厂、471厂等)的专业化优势,合理分工,大幅度提高专业化配套厂的技术能力和生产能力,在长三角、环渤海、中西部等地域逐步形成以整机厂为核心的柴油机研制、生产及配套的产业集群,建立完善的船用中速柴油机服务网络,为今后发展船机服务业创造良好条件。总之,我建议,中国应尽快实施中国品牌中速机研制项目。此举将促进我国船舶柴油机厂、研究所的合作和发展,形成船舶柴油机研发、总装、专业化配套的先进生产体系;同时可显著提高我国船舶柴油机的设计制造水平,缩小与国外先进水平的技术差距,带动整个船舶柴油机行业的发展,确保我国船舶中长期规划的顺利实施。
http://www.eworldship.com/news/default_show.asp?id=5905
对此,柴油机整机厂和配套厂应加强联合,充分发挥船舶柴油机行业内现有配套企业(465厂、466 厂、467厂、471厂等)的专业化优势

见到了我熟悉的编号了。高速机中速机,没有我们配不了套的。
高速的增么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