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丑陋的美国人》有感——原来真有“爱国贼”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8 17:32:42
  以前读过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后来耳闻美国人也写过一本《丑陋的美国人》,于是前段时间找来与《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对比看看,不料还真看出了不同,看出了问题,自己都感到意外。

  在《丑陋的美国人》一书第二十二章“实事求是的后记”(至P261起)中作者写到:“我们写后记,是要说出我们的动机和素材的来历。” “如果能唤起万众同胞的热情,我们就能无往不胜。” “我们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再对比看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作者的说明:

  病人(冷笑兼咳嗽):你是一个血淋淋的刽子手,有良心的爱国人士会联合起来,阻止你在‘爱’的障眼法下进行对祖国的谋杀。
  医生:我根据的都是化验报告,像唾液,那是天竺国大学化验……
  ——摘自《丑陋的中国人·酱缸国医生和病人(代序)》

对比看了这两本书之后,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这两个作者不就分别代表着爱国者和爱国贼吗?

s001.jpg

s002.jpg

---------------------------------------------------------------------------------------------------------------------------

s003.jpg


附《丑陋的美国人》PDF格式电子书下载地址,7.54MB:
http://58.251.57.206/down?cid=CCA3D29AB45091AEF70E6850476B84D0B00AAC4C&t=2&fmt=-以前读过柏杨写的《丑陋的中国人》,后来耳闻美国人也写过一本《丑陋的美国人》,于是前段时间找来与《丑陋的中国人》一书对比看看,不料还真看出了不同,看出了问题,自己都感到意外。

  在《丑陋的美国人》一书第二十二章“实事求是的后记”(至P261起)中作者写到:“我们写后记,是要说出我们的动机和素材的来历。” “如果能唤起万众同胞的热情,我们就能无往不胜。” “我们就将立于不败之地。”

  再对比看看《丑陋的中国人》一书的作者的说明:

  病人(冷笑兼咳嗽):你是一个血淋淋的刽子手,有良心的爱国人士会联合起来,阻止你在‘爱’的障眼法下进行对祖国的谋杀。
  医生:我根据的都是化验报告,像唾液,那是天竺国大学化验……
  ——摘自《丑陋的中国人·酱缸国医生和病人(代序)》

对比看了这两本书之后,给我一个强烈的感觉——这两个作者不就分别代表着爱国者和爱国贼吗?

s001.jpg

s002.jpg

---------------------------------------------------------------------------------------------------------------------------

s003.jpg


附《丑陋的美国人》PDF格式电子书下载地址,7.54MB:
http://58.251.57.206/down?cid=CCA3D29AB45091AEF70E6850476B84D0B00AAC4C&t=2&fmt=-
下来看一看.
《丑陋的中国人·酱缸国医生和病人(代序)》中“医生”指称“病人”得了“三期肺病”是什么意思呢?下面收集了一点与“三期肺病”有关的话:

“陆士谔自己也得了非常严重的肺病,西医诊断为三期肺病,他自度必死,于是求医同乡唐纯斋,连诊37次,居然就好了”
http://www.chinamtcm.com/html/27563-5.htm

“有一个人得了第三期肺病,很严重。医生跟他讲,他的寿命只有三个月,叫家里人和他隔离。他想吃什么东西,尽量给他吃”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150771010009bz.html


“沈世宁老居士,浙江舟山人,生於一九一四年。祖母和母亲都信佛,从小就深受佛法熏陶。年二十七岁,患肺病,至第三期,大量吐血,已成不治之症”
http://www.fjdh.com/sushi/HTML/20327.html

“茶花女得了肺病,在接受矿泉治疗时,疗养院里有位贵族小姐,身材、长相和玛格丽特差不多,只是肺病已到了第三期,不久便死了”
http://baike.baidu.com/view/52014.htm
楼主的标题有误
柏杨根本就没爱国,何来的爱国贼?
柏杨当年也正常过;P

-----------------------------------------------------------------------------------------------------------------------------------------------------------------------------


售票窗口打开,才发现南下的火车只能买到皇姑屯,而皇姑屯距沈阳只有一站。我们到了皇姑屯,安静地出站,站外挤满了农家用的马车,这正是乡下人农闲赚外快的时候。我们雇了其中的一辆,南下山海关。这是一趟奇异经验的旅途,入夜之后,马路两旁涌出大批全副武装的人民解放军,紧夹着马车进发。这批解放军是林彪的第四野战军,南下攻击北平,人民解放军军风的严明,使我们咋舌。在黑暗中,那些彻底执行军令的战士,常常高声发问:

  “你们是哪个部队的?怎么有车可坐?”

  我总是回答:

  “我们是国军。”

  当对方一时听不懂,或弄不清楚什么是“国军”ˇ时,我就作一个总结说:

  “我们是蒋匪!”

  那些纯朴的战士们就一言不发,从没有一个人刁难。马车夫有时还叱喝他们:“让路,让路!”

  他们每次也都踉踉跄跄地让路。见惯了国民政府军队的凶恶,我从内心对解放军生出敬意,这岂不是古书上所说的:

  “妇孺与王者之师争道!”
在‘爱’的障眼法下进行对祖国的谋杀。
  医生:我根据的都是化验报告,像唾液,那是天竺国大学化验……
 当对方一时听不懂,或弄不清楚什么是“国军”ˇ时,我就作一个总结说:

  “我们是蒋匪!”
笑死了:D ;P
《丑陋的中国人》只让我看出作者深深的自卑
台独教父爱国?
“在‘爱’的障眼法下进行对祖国的谋杀”
那个死鬼的的东西根本就没说到点子上……
     ——摘自《丑陋的中国人》第23章“排队国”
我就记得台湾一个管理学的教授有说,说的很明白,看别人都是丑陋的,自己也高尚不到哪里去了。

还是中和点好,左左右右都吃点,但是都不要偏食。
http://bbs.cjdby.net/viewthread.php?tid=600941
白杨认为别人都是爱国贼。自己不是。
你们从哪儿看出来的他是台独教父?
柏杨:在鲁迅与李敖之间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8-05/05/content_8105975.htm
2008年05月05日 08:18:46  来源:北京日报
柏杨
    《丑陋的中国人》批判国民性

   在1980年代中后期的大学校园里,没有买柏杨的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的学生可能有那么一些,但没有读过这本书的恐怕寥寥无几。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中国人史纲》连同《柏杨妙语录》等都曾是我的枕边书,这些书不断地被同学借去,进而被转借,最后都隐迹无踪了。

  1980年代的大陆处于高速发展、重大变革的起步阶段,知识界反思与批判的风气颇为浓厚,当时流行三本以激烈的方式批判中国国民性的杂文书:柏杨的《丑陋的中国人》、李敖的《传统下的独白》和龙应台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龙后来由德国回台北荣任文化局长后,便基本上偃旗息鼓了,直至卸任后都没有恢复元气和文气)。以现代眼光反思国民性问题的,以鲁迅为最早。论者往往喜欢说柏和李是鲁迅的传人,因为两人都像鲁迅一样,虽然各种文体兼擅,但以杂文最为拿手,都以战士姿态反对世俗力量,都不就事论事,而是从文化的和人性的角度批判现实、反思传统,落脚点始终在当下社会的人和事,都高举自由民主的大纛。

  晚年由怒而恕

  问题是柏、李两人都似乎不太把鲁迅放在眼里。柏杨说他自己的杂文写得比鲁迅的好——因为他是后来者,是站在鲁迅肩膀上的。这种泛进化论信仰鲁迅早年也有,但很快就被他痛苦地抛弃了。柏杨在其晚年,正如鲁迅在其早年,对年轻人备加爱护与宽容,几乎达到无原则的地步,年轻人骂上门去,都能受到原谅。鲁迅愈老愈怒,柏杨则由怒而恕了,不仅宽恕年轻人,对先辈鲁迅也尊敬起来,说自己的小说创作深受鲁迅影响。在这方面,李敖更类似于鲁迅,活到老,骂到老,一辈子保持愤青形象、强悍势头,被他骂过的人有三千之众,比被鲁迅骂过的多得多。

  学问、杂文与坐牢

  以学养而论,两人都不如鲁迅,而且差得远,主要差在文学才华、外语能力、自然科学和西方学术这三个方面。以中国文史而论,李敖是科班出身,功底自然了得,他的批判意识有过鲁迅而无不及;但他除了自己的形象外,没有成功营造出特色鲜明、深入人心的文学人物形象。柏杨

的学问则太依赖《资治通鉴》了。鲁迅和李敖是挨家挨户地叩问,而柏杨始终停留在司马光的府第,仿佛只此一家、别无分号。

   三人都是骂家,李敖最卤莽率真,往往指名道姓,直来直去;鲁迅最懂得技巧,指桑骂槐,声东击西,假扬真抑。柏杨则概括力强,杀伤力大,但常常笼而统之,以偏概全,这一点曾被李敖作为辫子抓住。李敖官司缠身,鲁迅笔仗不断,柏杨则很少与人对簿公堂或唇枪舌剑。

   不过也有例外。1967年,柏杨帮其当时的夫人艾玫主编《中华日报》家庭版的“大力水手”卡通,于当年一期末刊出的卡通中,选登了这样一段译文:“大力水手父子共同购买一岛,遂在岛上建立王国并互相竞选总统,不相推让,正纷攘间,亲友毕集,每个人都要竞选……”柏杨遂遭司法行政部调查局认定有“侮辱元首”蒋介石及蒋经国之嫌,含冤入狱,做了将近十年的政治犯。据说,柏杨正是吸取这个大教训,据说,他出狱后与国民党当局达成妥协,从此不再骂具体的人,甚至还公然表示原谅并同情迫害过他的特务和检察官,甚至写文章大赞蒋经国,所以被李称为“柏小人”。

   鲁迅先以小说名世,最后以杂文收尾,可惜因为他把太多时间用来写杂文,而没能写成长篇小说;李敖倒是有长篇《法源寺》,写得也确实简洁畅达、笔力雄健,可惜只有这一部;三人中,柏杨写小说最多,用时最长,但成就似乎不大,至少没有受到读者的重视,连其夫人兼诤友张香华都说,与杂文和史论相比,他的小说是相当弱的。李敖以笔为推土机,愤然为自己开拓言路;柏杨呢,他最后30年面对的挤压不是那么大,某种程度上这归功于他与当局的妥协——出狱后,接受中国大陆问题研究中心的聘书,在《中国时报》开辟“柏杨专栏”。

  柏杨与李敖的笔墨恩怨

  论年龄,柏杨(1920年生)是在鲁迅(1881年)与李敖(1935年生)之间,他对鲁迅有所不恭,李敖对他也有所不敬。这为“文人相轻”论提供了又一个活例。本来,柏、李同在台湾,同样以笔为枪,同样反对当时的国民党当局,同样多年坐牢;照理说,他俩是同病相怜,应该并肩作战,但不幸的是,两人在同一条战壕却背对着背,枪口在对外的同时也相互射击。尤其是李敖对柏老的攻击咄咄逼人,变本加厉,不遗余力,也许后者资格老、影响大、粉丝众吧。从1980年代中期以来,柏杨成了李敖唾沫星子所宠爱的对象中主要的一个,得到了李敖一本专门的詈书,那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丑陋的中国人研究》。柏老倒是显得大度,大概他把李敖也归入容易犯错误的年轻人之列了,一味地忍让着,只在1980年代末期出版的《家园》一书中有一段疑似对李敖一类人的诟病: “我们常注意到‘真小人’‘伪君子’的讨论,大多数都认为‘真小人’比‘伪君子’要高,于是遂有人公开标榜他是‘真小人’。这些自称是‘真小人’份子,目的就在利用人们某种错觉,认为一个人一旦公开承认他是真小人,他不但不是真小人,而且还有一种不同流俗的道德标准;这是一个陷阱。伪君子在情势逼迫下,还不得不做出一点好事,而真小人就无时无刻不在动他的脑筋,利用别人对他‘率真’‘洒脱’‘英雄气概’的印象,做出丧尽天良的事。世俗称这种人无耻,而‘无耻’正是所有罪恶的开端。”这种相斫贸易的不平衡引起一些看客的义愤,有人呼吁柏杨出阵应战,说李敖欺老——欺负老实人,当然,柏老绝对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老实人,但他确实老了。

   四个“十年”

   老了(58岁之后)的柏杨在比他小20岁的诗人张香华的陪伴下,过得相当幸福平和。他自述经历说,一生念过无数个学校,从小学到大学,因屡屡被学校开除,从没有拿过一张文凭,为此还造过假文凭。一生中娶过五个妻子,每一次婚姻都伴随过一段如烟往事。少年时代打过继母,青年时代从过军,和蒋氏父子都有过面对面的经历,多次企图自杀,无数次被学校和单位开除,曾遭遇十年牢狱之灾,在七十年代几乎被枪决……但1977年走出高墙后,他采取了与世俗势力和解的姿态,骚动不安的心也平静了下来,挑剔的眼光也柔和起来。关于自己的事业,他有四个“十年”之概括,即十年小说、十年杂文、十年史学外加十年坐牢。柏老的最大事功当然是杂文,他以“酱缸文化”一语概括中国传统,真让人拍案叫绝。他的史学很难说是一种学术研究,而是以杂文家的心态和笔调对历史进行重新表达而已。当然,这也不失为对历史的另一种比较可贵的读法。柏杨对历史的解读最可贵的是高举“人”、“人性”和“人权”的旗帜。因此,他的许多论述至今读来依然惊心动魄、启迪深远。

   柏老生前就看到了自己功成名就。早在1985年,柏杨版《资治通鉴》当选为台湾最有价值和最畅销的一部书,《中国人史纲》列为对社会影响力最大的十部书之一。想必柏老在天之灵能够安息。(北 塔)
看见没有?
还“台独教父”呢!
一个李敖和鲁迅似的“斗士”被你们说成“爱国贼”、“台独教父”,无知无下限啊!
红蓝教主居然不知道<丑陋的中国人>一书乃是台独反中的理论依据之一
]]
原帖由 红蓝教主 于 2009-3-31 18:47 发表
看见没有?
还“台独教父”呢!
一个李敖和鲁迅似的“斗士”被你们说成“爱国贼”、“台独教父”,无知无下限啊!

我把《丑陋的美国人》与《丑陋的中国人》两书作者亲口坦承的写作目的如实地列了出来,谁是爱国者,谁是爱国贼,一目了然 :)
我想起来柏杨对南京大屠杀的评价,把我恶心坏了
弹簧门事件纯属他个人没有教养!就像他还打过他继母一样,这根本就不是什么普遍性民族性的东西!;P
题目改成丑陋的柏杨比较合适;P
原帖由 深涧悠蓝 于 2009-3-31 19:29 发表
红蓝教主居然不知道一书乃是台独反中的理论依据之一



台独拿来当理论,就是柏杨的错?
你要是拿着菜刀杀人了,那制造菜刀的厂家就要连坐?
逻辑这么混乱,还好意思来批判柏杨?你读过柏杨的几本书啊?你明白柏杨在说什么吗?
建议你冷静下来,好好读把《丑》读几遍,然后好好想想,再上来发表你的“高见”
愤愤们讲不出什么道理,最擅长的就像儒崽——拿别人的私德说事情!
柏杨和他继母之间的纠葛,和他《丑》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有必然的联系吗?
柏杨写这篇文章,无非是恨铁不成钢,希望国人能早日觉醒,改掉陋习,如此而已。

愤愤们最大的特点是,不能容忍半点批评,是一批就跳,一跳就骂,根本不去仔细阅读对方写了什么,骂大街是愤愤们最大的特长,他们的嘴巴好像就从洗刷过。
愤愤口口声声学习毛伟人,可是却总是忘记毛说过,要学会批评与自我批评。
原帖由 icreate 于 2009-3-31 23:48 发表
愤愤们讲不出什么道理,最擅长的就像儒崽——拿别人的私德说事情!
柏杨和他继母之间的纠葛,和他《丑》这篇文章要表达什么,有必然的联系吗?
柏杨写这篇文章,无非是恨铁不成钢,希望国人能早日觉醒,改掉陋习, ...


你以为这帮人是来讨论问题的?
他们是来看你屁股坐在哪儿的。
那个通古斯吹鼓手早该被揭穿那身画皮了,只可惜人贱被天收,真相晚到了一步

这种东西必将遗臭万年
]]
原帖由 icreate 于 2009-3-31 23:39 发表



台独拿来当理论,就是柏杨的错?
你要是拿着菜刀杀人了,那制造菜刀的厂家就要连坐?
逻辑这么混乱,还好意思来批判柏杨?你读过柏杨的几本书啊?你明白柏杨在说什么吗?
建议你冷静下来,好好读把《丑》读 ...

不知道你多大,我看丑陋的中国人时是初中,但是对其中的看法是非常赞同
到了高中,语文老师还推荐此书.
再年长,回头细看,如上面某网友说的,书里除了自卑,找不出其他什么玩意儿.
一晃过去十七年了.对柏杨的印象从好到差,没再改变.
至于某颜色教主,你屁股做哪里?
"斗士"两个字就能让你肾上腺激素狂飙
至于么.
或曰:苍髯匹夫,皓首老贼,辩之无谓,大骂无益。唾之可也。
快哉斯言,某深是之。
诸小马甲观之,小脸当有酥麻之感:D
《丑》的确写得太过自卑。个人以为,这是跟柏杨出生的,那个积贫积弱的年代有关。1840之后,国人再也找不到作为中国人的自尊和自豪了。中国的文化、习俗etc,被那几代人完全否定(如:五四)。影响一直至今,依旧有为数不少的国人对西方有着憧憬。只能说《丑》极端的,在文化上反应了那一代人的民族自卑感。
  
ps:柏杨的《白话版资治通鉴》确实是一套好书,对《资》的流传、普及,功同再造。“柏杨曰”也是《资》很大的亮点。
别的不说 他那本<中国人史纲>就看得我受不了
原帖由 office610 于 2009-4-1 00:43 发表
信手拈一则福摩沙人的评价

---------
柏楊在歷史學的地位在於普及兩字
不過柏楊的史德當然很有問題
但比起李傲來說算沒那麼嚴重啦
他們都是特定時代特定環境下的產物
所以其思想、成就與價值就比較 ...


幼稚!
他是以杂文家的心态和笔调对历史进行重新表述。
以期从历史事件中探讨“人”与“人性”,不是为了写史而写史。
不对你胃口,你可以去看《通鉴》原本嘛。柏杨的《通鉴》不是为你这种把史当故事、就为看一乐的人准备的。
柏杨的史德。。。。。等同狗屎

都为了自己的观点改动得不成样子了

当另有目的的杂文看也就罢了,楞要借通鉴之名,还叫史纲!

我就狂草泥马了
原帖由 红蓝教主 于 2009-4-1 02:36 发表


幼稚!
他是以杂文家的心态和笔调对历史进行重新表述。
以期从历史事件中探讨“人”与“人性”,不是为了写史而写史。
不对你胃口,你可以去看《通鉴》原本嘛。柏杨的《通鉴》不是为你这种把史当故事、就为看 ...

I lol‘d:D
你不将他的架空历史读物当故事看,难道还当信史看?
且去读李敖对彼“割屌皇帝”的论断

-------------
柏杨割错了屌

  我在《柏杨忘恩负义了吗?》(《千秋评论》第二十九期)里说:

  我对柏杨的义助,主要乃基于同情与人权,而不在他是一位作家。从作家标准上看,我从来深信:凡是跟着国民党走的作家,都不足论。柏杨是跟着国民党走的作家,当然也不例外。柏杨的专精和博学训练都很差,他没有现代学问底子,作品实在缺乏深度、广度、与强打度。柏杨的文字有一股格局,不外是口口声声“糟老头”啦、“赌一块钱”啦一再重复的滥套,他的存货和新货都是很贫乏的,所以只能靠耍嘴皮来做秀,谈不到深度和广度。至于强打度方面,他攻击的上限比何凡高一点,他敢攻击警察总监,于是就“三作牌”得周而复始。我真奇怪一些读者怎么受得了他那点翻来覆去的老调儿,我真怀疑这些读者的水准!杂文以外,他的历史作品写得很热闹,但是颇多错误,给他同一水平的读者看可以,给专家看就会笑,这是因为他的历史基础有问题的缘故。

  为了证明柏杨的“历史基础有问题”,我愿意抽一个样,给对柏杨白话《资治通鉴》胡吹乱棒的人,见识见识什么是真历史。我抽的样,就是司马迁割屌事件。

  司马迁(前一四五?一三五——前七十八?),字子长,陕西韩城人。他是中国第一部正史的作者,也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大家。他父亲是汉朝的史官,他继承了这一行业。在他四十六岁的时候,发生了李陵投降匈奴事件。汉武帝问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说了真话,替李陵开脱,因而触怒了汉武帝,被判死刑。死刑可以用两种方法代替,一种是拿钱来赎,一种是割生殖器。司马迁没有钱,为了完成他父亲和他自己著作《史记》(《史记》并不是原书书名,是后人加的)的宏愿,就忍受割生殖器的处罚。三年以后,他被赦出狱,仍旧被汉武帝用做秘书(中书令),隐忍苟活,终于在五十五岁那年,完成了《史记》。(《史记》一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现在传下来的,有一点残缺。)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在《史记》的字里行间,他不但随处写出了历史,也随处写出了正义。他并没因为遭受牢狱之灾,就吓破胆、不敢借古讽今了,在他笔下,“当今圣上”被他遗臭万年。这部书,在他生前未能流传,是他死后由他外孙杨恽流传起来的。

   司马光写《资治通鉴》,写到司马迁替李陵说话后,说“上(汉武帝)以迁为诬罔,欲沮贰师,为陵游说,下迁腐刑。”本是长话短说而已,不料柏杨白话《资治通鉴》却大加花样,来了“柏杨曰”如下:

   刘彻先生本来希望用李陵先生的生命,作为他皇冠上的荣耀,所以一听说李陵先生被俘,便老差成怒。既已肯定李陵先生有罪,又何必再询问司马迁先生的意见?司马迁先生的回答,如果不对,可以不听,可以申斥,可以逐出政府。何至诛杀?更何至刁钻恶毒,指定割掉生殖器?汉政府法律三百五十九种,死罪四百零九项,判例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条,不知道用什么理由,选择腐刑?有人说刘彻先生爱司马迁的才华,才减死一等。司马迁先生的罪不致死,而减死一等,还有鞭打,又为什么非腐刑不可。唯一的解释是,刘彻先生喜欢这个调调,称之为“割屌皇帝”,似是最恰当的谥号,尤其他用不诚不信的残酷手段,对待一个手无寸铁的文化人,而罪状又不过是一句话没有称他的心,如他的意而已。

   汉武帝是该骂的,但骂汉武帝,要根据历史,不能根据胡扯,不幸的是,柏杨却大胡扯特胡扯。《汉书》刑法志中,有这么一段:

   及至孝武即位,外事四夷之功,内盛耳目之好,征发烦数,百姓贫耗,穷民犯法,酷吏击断,奸轨不胜。于是招进张汤、赵禹之属,条定法令,作见知故纵、监临部主之法,缓深故之罪,急纵出之诛。其后奸猾巧法,转相比况,禁罔浸密。律令凡三百五十九章,大辟四百九条,千八百八十二事,死罪决事比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文书盈于几阁,典者不能遍睹。是以郡国承用者,或罪同而论异。奸吏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傅生议,所欲陷则予死比,议者咸冤伤之。

  柏杨胡乱看了这段书,就说“不知道用什么理由,选择腐刑”,其实柏杨不知道,汉朝自景帝以后,一般说来,被判死刑的,如自己要求割生殖器,是可以免死的。(虽然那时候已废除了宫刑。)在中国法制上,这种免死,叫做赎刑。赎刑在秦朝时候,是没有明文的;汉朝初年跟着秦朝走,也没有明文;到了汉文帝时候,募民入杰塞下,得以免罪;汉景帝时候,令民有买爵三十级者,得免死罪;汉武帝时候,令入赎钱五十万者,得免死罪。这是汉朝有赎刑之始。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中明说:

   仆怀欲陈之而未有路,适会召问,即以此指推言陵之功,欲以广主上之意,塞睚眦之辞,未能尽明。明主不深晓,以为仆沮贰师,而为李陵游说,遂下于理。拳拳之忠,终不能自列。因为诬上,卒从吏议。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右亲近,不为一言,身非木石,独与法吏为伍,深幽囹圄之中,谁可告诉者!

   司马迁这里明说他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的话,就是他因为没钱赎罪只好割屌赎罪的明证。柏杨问曰:“不知道用什么理由,选择腐刑?”李敖答曰:“理由在此,阁下历史基础有问题,阁下错了!”

   明白了这一历史背景,我们就会知道,柏杨所谓的“有人说刘彻先生爱司马迁的才华,才减死一等。司马迁先生的罪不至死,而减死一等,还有鞭打,又为什么非腐刑不可。唯一的解释是,刘彻先生喜欢这个调调,称之为“割屌皇帝”,似是最恰当的谥号,……”就全是胡扯了。汉武帝爱什么才华,他杀人如草芥耳,岂惜一司马迁?只是汉朝依法有赎刑之例,司马迁在两个烂苹果中,自选其一而已,汉武帝又哪来闲工夫针对一个人“指定割掉生殖器”?柏杨把暴君普遍的残暴性,上下其手,予以特定、予以局限,说汉武帝是“割屌皇帝”,这真未免太开脱暴君了。何况,《史记》秦始皇本纪说秦始皇把”隐宫(宫刑)徒刑者七十余万人”去大兴阿房宫等土木,看了这种七十万的大数目,我奇怪柏杨为什么不曰一下秦始皇是“割屌皇帝”要曰汉武帝是“割屌皇帝”,这种轻重不分,乱在司马光的历史书后胡说八道,真未免太屌了一点吧?

一九八四年四月二十晨
------------------

李敖偏执可算得上,然而幼稚?
没仔细看,作家也是人啊,都有弱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