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的小口径武器没有选择6mm?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30 01:40:12
菜鸟出没注意!
2009.03.23

观央视10套大家访谈中国枪王有感(上)

“1974年4月,四川地区会战组提出“关于自动步枪口径的选择”案报告,初步认为5.81mm口径比较好(5.81口径中的81取自八一建军节之意)。1974年4月又召开科研工作会(简称“744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放弃5.81mm口径的政治含义,继续进行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论证。经过4年的努力工作,1978年口径试验论证结果表明,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方案都能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是各有所长。最终由总后军械部和五机部正式下文决定采用5.8mm口径为我国军用步枪制式口径。至此,历时7年多的口径论证工作全面结束,随后转入5.8mm口径枪弹和枪的方案论证及研制阶段。”
注:以上引用自官媒关于5.8mm弹药研发过程的介绍文章。

俺有一种猜测,权当各位看官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

1978年决定选用5.8mm而淘汰6mm的时候,TG还没有搞到7N6(5.45mm)和SS109(第二代5.56mm),只搞到M193(第一代5.56mm)。5.8mm弹药的指标定低了,而且过于重视经济性:又多省了几车皮钢材、铜材和铅。

80年代中期,有了苏修和美帝的小口径弹药做对照后,发现自主研发的5.8mm弹药落后了,于是被迫回炉再造。
以M74为原型,以SS109为假想敌,使用现有口径和弹壳,重新设计弹头和发射药,匆匆忙忙重新打造了87式5.8mm轻弹。后来又不得不在此基础上搞时髦的95式无托枪族,大佬们被保守的轻弹折磨得很憋屈。

轻弹定型时,大佬们就深感心有不甘,于是立刻争取立项在87式轻弹的基础上搞88式重弹,美其名曰:重机枪弹。然而轻弹与重弹的双向通用性牢牢地捆住了重弹的手脚,不能充分发挥5.8mm弹药的潜力,在弹头设计上大有斩获的大佬们再次饮恨抱憾却强作欢颜。5.8mm弹药的低膛压困局愈演愈烈,积重难返。

轻弹和重弹并行,与时俱进的TG感觉很麻烦,而且越看鸡肋的轻弹越不爽,愈发忍无可忍。于是大佬们趁机上马轻弹与重弹合一项目,突破低膛压的桎梏,充分发掘5.8mm口径的潜力,并凭借研发重弹过程中的技术积累,水到渠成一统天下。至此,曲线救国大业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95改的进度似乎与轻重弹合一的进程有直接关系。它不仅仅是一杆枪,而且也是新5.8mm统一弹药大枪族的形象代言人。

如果当年的技术指标定得高一点、与外军的交流更早一些的话,恐怕TG就会选择6mm了。那么也就不会有轻弹与重弹之间分分合合的折腾了。也许,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历史进程太晚了,或者中国选定小口径的时机太早了。

大学教授追问了那两个“史上最牛的高中生”半天核心思想,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更别提什么6mm了。后来苏修和美帝的“6mm之痒”路人皆知,而此时中国也已经加入其中跟着一起痒痒了。

就是这样,中国的小口径武器与6mm擦肩而过!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要是中国的建军节是6.1而不是8.1的话,没准当初德高望重的老军人们会在潜意识里倾向于选择更有象征意义的6mm呢。菜鸟出没注意!
2009.03.23

观央视10套大家访谈中国枪王有感(上)

“1974年4月,四川地区会战组提出“关于自动步枪口径的选择”案报告,初步认为5.81mm口径比较好(5.81口径中的81取自八一建军节之意)。1974年4月又召开科研工作会(简称“744会议”)。经过认真讨论决定,放弃5.81mm口径的政治含义,继续进行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论证。经过4年的努力工作,1978年口径试验论证结果表明,5.8mm和6mm两种口径的方案都能满足战术技术指标要求,但是各有所长。最终由总后军械部和五机部正式下文决定采用5.8mm口径为我国军用步枪制式口径。至此,历时7年多的口径论证工作全面结束,随后转入5.8mm口径枪弹和枪的方案论证及研制阶段。”
注:以上引用自官媒关于5.8mm弹药研发过程的介绍文章。

俺有一种猜测,权当各位看官茶余饭后的谈资与笑料。

1978年决定选用5.8mm而淘汰6mm的时候,TG还没有搞到7N6(5.45mm)和SS109(第二代5.56mm),只搞到M193(第一代5.56mm)。5.8mm弹药的指标定低了,而且过于重视经济性:又多省了几车皮钢材、铜材和铅。

80年代中期,有了苏修和美帝的小口径弹药做对照后,发现自主研发的5.8mm弹药落后了,于是被迫回炉再造。
以M74为原型,以SS109为假想敌,使用现有口径和弹壳,重新设计弹头和发射药,匆匆忙忙重新打造了87式5.8mm轻弹。后来又不得不在此基础上搞时髦的95式无托枪族,大佬们被保守的轻弹折磨得很憋屈。

轻弹定型时,大佬们就深感心有不甘,于是立刻争取立项在87式轻弹的基础上搞88式重弹,美其名曰:重机枪弹。然而轻弹与重弹的双向通用性牢牢地捆住了重弹的手脚,不能充分发挥5.8mm弹药的潜力,在弹头设计上大有斩获的大佬们再次饮恨抱憾却强作欢颜。5.8mm弹药的低膛压困局愈演愈烈,积重难返。

轻弹和重弹并行,与时俱进的TG感觉很麻烦,而且越看鸡肋的轻弹越不爽,愈发忍无可忍。于是大佬们趁机上马轻弹与重弹合一项目,突破低膛压的桎梏,充分发掘5.8mm口径的潜力,并凭借研发重弹过程中的技术积累,水到渠成一统天下。至此,曲线救国大业终于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95改的进度似乎与轻重弹合一的进程有直接关系。它不仅仅是一杆枪,而且也是新5.8mm统一弹药大枪族的形象代言人。

如果当年的技术指标定得高一点、与外军的交流更早一些的话,恐怕TG就会选择6mm了。那么也就不会有轻弹与重弹之间分分合合的折腾了。也许,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历史进程太晚了,或者中国选定小口径的时机太早了。

大学教授追问了那两个“史上最牛的高中生”半天核心思想,也没问出个所以然来,更别提什么6mm了。后来苏修和美帝的“6mm之痒”路人皆知,而此时中国也已经加入其中跟着一起痒痒了。

就是这样,中国的小口径武器与6mm擦肩而过!
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要是中国的建军节是6.1而不是8.1的话,没准当初德高望重的老军人们会在潜意识里倾向于选择更有象征意义的6mm呢。
你说的是那个5.81吧?
原帖由 pizzaaa 于 2009-3-23 22:36 发表
如果当年的技术指标定得高一点、与外军的交流更早一些的话,恐怕TG就会选择6mm了。那么也就不会有轻弹与重弹之间分分合合的折腾了。也许,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的历史进程太晚了,或者中国选定小口径的时机太早了。

费了一通口舌,想说的也就是这点玩意
]]
学术界将6毫米以下定为小口径,还是有道理的。这说明这以下的弹药依然具备小口径弹的优点和特点,如果选了6毫米,还有可能拥有部分中口径弹的优点。美帝和苏修因此就进行研究,我估计主要是难以达到800米距离上的性能要求和通机的要求,所以放弃了。
6毫米当初要是成功,确实会比5.8毫米有优势,对通机的性能有更好的保证,但是依然难以全面达到7.62的标准。我觉得选什么口径是很重要的,枪口动能和远距离的存能也很重要。
]]
当初国内选型时的几个6mm方案,与美苏的几个6mm,完全不是一会事啊
哪个算最佳口径?
]]
6mm是理想口径的理由是什么?
关键的问题是当时没钱,能省点儿就省点儿;这和二战日本对步兵装备的选择有8份相像。
6mm?
那是国家认定的超级大杀器……发射0.12g到0.25g之间的球形无壳弹,都可以百米之外日穿钢板的。
原帖由 lixiaoyong 于 2009-3-24 11:23 发表
6mm是理想口径的理由是什么?
网上的6mm是理想口径的计算过于简单了,
至于苏修和美帝的6mm
苏修的6×53mm的弹头重量为5.2g,枪口初速1150m/s
6×49mm据说初速更高。
美帝的6x45mm的弹头质量为6.8克,初速为762 ...


6.5 6.8米国都是民间再折腾。军方没兴趣。
原帖由 thomasyoung 于 2009-3-25 00:20 发表


6.5 6.8米国都是民间再折腾。军方没兴趣。

5.56mm NATO 又被称为0.223英寸雷明顿枪弹
SS109是比利时FN公司研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