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t 历经坎坷的红旗-6地空导弹系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47:39
红旗6号导弹武器系统是上海航天局(8院)研制的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从79年开始方案论证,曾经下马又重新上马,前后经历了两代(红旗63和红旗64),终于在21世纪初研制成功,可谓历经坎坷。现将其发展的过程介绍如下。

一、 红旗63号导弹武器系统

79年3月总参召开低空防空导弹选型会,决定立即开展第二代中低空地空导弹的研制,上海机电二局(上海航天局的前身)接受了预研任务,暂定名为红旗63号。同时开展预研的还有二院的红旗7号。

8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其列入重点预研型号。84年6月27日,正式批准红旗63号导弹的研制方案,并命名为红旗6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列为国家重点研制型号,工程正式转入型号研制阶段。

红旗63号武器系统共有802所、803所、810所、第8设计部等10个单位参与研制。方案在吸取了红旗61号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实际采用了如静不稳定弹体、折叠式全动弹翼、单室双推力固体发动机、箱式发射等新技术。同时为提高系统野战防空能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了车辆,缩短了展开撤收时间。在82年11月航天部召开的方案审定会上得到了三军的肯定。

经过几年的研制,红旗63号导弹第一批3发独立回路科研试验弹于84年12月完成总装测试,85年1月通过出厂质量评审。85年4、5月间独立回路综合飞行试验在试验基地进行,共试验2发。4月22日,第一发弹发射,除由于程序装置故障使导弹未飞完全程外,其余项目均得到成功考核,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后,5月25日的第二发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令人遗憾的是,试验成功之时又是它下马之日。85年国家针对在研项目过多、低层次重复过多的实际,决定调整防空导弹任务。由于二院的红旗7号已取得重要进展,而上海航天局更新一代的红旗64号预研也已经开始,根据国防科工委8月会议的精神,上海航天局于10月结束了红旗63号弹上产品和部分地面设备的研制。至此,红旗63号的研制走到了尽头。虽然这个结局是苦涩的,但它的研制还是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为红旗64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HQ_6.JPG

二、 红旗64号导弹武器系统

80年代中期,我国从意大利进口了少量“蝮蛇”防空导弹,其性能不仅远高于即将投产的红旗61号导弹,甚至优于正在发展的红旗63号,这也是该弹下马的一个原因。正是看中了它优异的性能,中央决定由上海航天局在其基础上研制更新一代的中低空、中近程防空导弹,暂定名为红旗64号。新型号的发展采取一弹多型,三军通用的模式,地空、舰空、空空三种导弹同时研制。

85年中央调整了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上海航天局将主要精力放在红旗61号武器系统的定型和红旗64号的预研上,而中高空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完全交给二院完成。经过2年的预研,各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到88年三种型号的研制工作全面开展。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红旗64号的研制方案,并仍命名为红旗6号导弹武器系统,为便于区别,原红旗6号仍称红旗63号。

红旗64号虽然是一种新的型号,但其与红旗63号仍有很强的继承性,如制导雷达(包括搜索雷达和跟踪照射雷达)和大部分地面设备均采用了为红旗63号研制的设备,少数进行了适应性修改。这些设备大多采用了80年代的新技术,如动目标显示、频率捷变、动目标跟踪等,这不仅保证了系统的先进性,还大大加快了研制进程。除此之外,红旗64号最大的特点是其具备了处理器智能模块技术,使全系统变成有人工干预能力的指令控制系统,使其抗干扰能力、目标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大幅提高。

经过上海航天局多年的努力,红旗64号于90年代中期外贸定型,并以LY-60的名称对外公开,而后在与国外同类导弹的竞争中中标,获得了巴基斯坦海军21型护卫舰防空导弹改装的合同,开创了我国舰空导弹出口的先河。

但是自用型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进展并不顺利,几次定型试验均告失败,严重影响了研制进程。2001年空用型号PL-11终于以5发4中的成绩率先完成了定型,陆用型号HQ-6则于2003年完成超低空靶试,2004年定型。红旗6号导弹武器系统是上海航天局(8院)研制的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从79年开始方案论证,曾经下马又重新上马,前后经历了两代(红旗63和红旗64),终于在21世纪初研制成功,可谓历经坎坷。现将其发展的过程介绍如下。

一、 红旗63号导弹武器系统

79年3月总参召开低空防空导弹选型会,决定立即开展第二代中低空地空导弹的研制,上海机电二局(上海航天局的前身)接受了预研任务,暂定名为红旗63号。同时开展预研的还有二院的红旗7号。

80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将其列入重点预研型号。84年6月27日,正式批准红旗63号导弹的研制方案,并命名为红旗6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列为国家重点研制型号,工程正式转入型号研制阶段。

红旗63号武器系统共有802所、803所、810所、第8设计部等10个单位参与研制。方案在吸取了红旗61号的经验教训基础上,结合实际采用了如静不稳定弹体、折叠式全动弹翼、单室双推力固体发动机、箱式发射等新技术。同时为提高系统野战防空能力,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了车辆,缩短了展开撤收时间。在82年11月航天部召开的方案审定会上得到了三军的肯定。

经过几年的研制,红旗63号导弹第一批3发独立回路科研试验弹于84年12月完成总装测试,85年1月通过出厂质量评审。85年4、5月间独立回路综合飞行试验在试验基地进行,共试验2发。4月22日,第一发弹发射,除由于程序装置故障使导弹未飞完全程外,其余项目均得到成功考核,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后,5月25日的第二发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令人遗憾的是,试验成功之时又是它下马之日。85年国家针对在研项目过多、低层次重复过多的实际,决定调整防空导弹任务。由于二院的红旗7号已取得重要进展,而上海航天局更新一代的红旗64号预研也已经开始,根据国防科工委8月会议的精神,上海航天局于10月结束了红旗63号弹上产品和部分地面设备的研制。至此,红旗63号的研制走到了尽头。虽然这个结局是苦涩的,但它的研制还是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为红旗64号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HQ_6.JPG

二、 红旗64号导弹武器系统

80年代中期,我国从意大利进口了少量“蝮蛇”防空导弹,其性能不仅远高于即将投产的红旗61号导弹,甚至优于正在发展的红旗63号,这也是该弹下马的一个原因。正是看中了它优异的性能,中央决定由上海航天局在其基础上研制更新一代的中低空、中近程防空导弹,暂定名为红旗64号。新型号的发展采取一弹多型,三军通用的模式,地空、舰空、空空三种导弹同时研制。

85年中央调整了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上海航天局将主要精力放在红旗61号武器系统的定型和红旗64号的预研上,而中高空防空导弹的研制任务完全交给二院完成。经过2年的预研,各方面均取得了重要的成果,到88年三种型号的研制工作全面开展。与此同时,国务院、中央军委正式批准红旗64号的研制方案,并仍命名为红旗6号导弹武器系统,为便于区别,原红旗6号仍称红旗63号。

红旗64号虽然是一种新的型号,但其与红旗63号仍有很强的继承性,如制导雷达(包括搜索雷达和跟踪照射雷达)和大部分地面设备均采用了为红旗63号研制的设备,少数进行了适应性修改。这些设备大多采用了80年代的新技术,如动目标显示、频率捷变、动目标跟踪等,这不仅保证了系统的先进性,还大大加快了研制进程。除此之外,红旗64号最大的特点是其具备了处理器智能模块技术,使全系统变成有人工干预能力的指令控制系统,使其抗干扰能力、目标识别能力、反应能力大幅提高。

经过上海航天局多年的努力,红旗64号于90年代中期外贸定型,并以LY-60的名称对外公开,而后在与国外同类导弹的竞争中中标,获得了巴基斯坦海军21型护卫舰防空导弹改装的合同,开创了我国舰空导弹出口的先河。

但是自用型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进展并不顺利,几次定型试验均告失败,严重影响了研制进程。2001年空用型号PL-11终于以5发4中的成绩率先完成了定型,陆用型号HQ-6则于2003年完成超低空靶试,2004年定型。
道路艰难啊!导弹人不易啊!
现实是61,64,7,道尔并存~~~~重复低效确实是恰如其分的评价
  哀兵必胜。2003年,在朔风呼啸的西北某试验基地,八院某型号超低空靶试终于获得成功,其他三个概率点也发发命中;至此,该型号靶场定型飞行试验大纲规定的六个序号考核均顺利通过,打了个漂亮的“大满贯”!多少人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多少人紧紧拥抱在一起,为了这来之不易的成功,为了这一雪前耻的时刻。2004年1月,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型号工作会上,集团公司领导郑重宣布:鉴于八院某型号定型试验取得出色成绩,集团公司决定解除对该型号的黄牌警告。


  到八院采访某型号研制队伍之前,记者曾经有过一些顾虑:成绩好说,但过去该型号存在的问题人家愿意说吗?特别是被亮黄牌问题,对该型号队伍来说毕竟是一块伤疤,如今又要再揭一次,会不会招致反感?事实证明,这些担心纯属多余。

  这次采访,感触最深的就是该型号队伍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采访总指挥黄麟的时候,他首先做的,就是翻出记录着航天科技集团公司2001年对某型号亮黄牌通报的笔记本。对一般人来说,家丑不可外扬,但黄总却丝毫不回避问题,而是将该型号在前期设计质量和硬件质量问题一一和盘托出,逐条加以剖析,并将采取的改进措施一一列举,思路清晰,言简意赅。

  在八院,记者接触了该型号年轻的副总设计师和设计人员,他们同样敢于正视问题,实话实说,有一说一,使记者心中的敬意油然而生。

  发现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问题后敷衍塞责、遮遮掩掩、避重就轻。八院某型号队伍之所以能百折不挠,从困境中走出来,并迎来胜利的曙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敢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自我。眼下,全国上下都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而八院某型号队伍身上正体现了这种好的作风。
8部的人为了这个弹,用了几代人?如果没有阿弹,还有中美蜜月期搞来的部分设备,更不知道这个型号是否能够走完。不过通过这个型号,倒是培养了一批人出来。
用户不一样的。道尔是陆军用于野战防空,只有两个团,其它防空旅(团)装备的大都是红7。空军只有一个团的红7,用于补充首都防空圈的低空和超低空火力。近年空军接收少量新红六,用于要地防空。老红六性能不足,陆军和海军各有少量使用,当初是为了支持研发单位而勉强采购的。
]]
这个弹研制所用的计算机设备可是走完了从8086~586的历史的哦。
 红旗-61型导弹尽管是采用60年代技术和理念设计的导弹武器,但由于缺乏国际交流,既没有失败的教训作为前车之鉴,也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参考,这种独自摸索是非常有限的。整个系统在设计上不能应对复杂的作战环境,而且已经具有的功能也很不稳定。早期的红旗-61仅仅是初步完成了半主动雷达制导功能的系统,抗干扰能力和对目标成批处理能力,以及各种综合性能几乎缺失。

  1980年代,在半主动雷达制导面空导弹的研制中,中国仍存在很多技术空白。其中半主动雷达信号处理当时就是很前沿的研究,雷达滤除地面杂波是各发达国家严格保密和控制的技术。由于没有滤除杂波的相关技术,红旗-61导弹并没有低空拦截能力。


  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后,中国和欧洲的关系也有了改善,很多领域进行了合作。当时美国出于冷战全球战略的需要,对欧洲与中国的军事技术合作视而不见。1981年,中国与意大利签署了第一个科技合作协议,这个协议的很多相关技术可以填补中国在一些领域的空白。1984年中意签署空间技术合作协议后,中国获得很多与军事关联的技术。在诸多军事技术领域,中国非常注重半主动雷达制导技术的合作,因为中国为此已经摸索了近20年依旧没有掌握成熟技术。当时意大利阿莱尼亚公司正在研制和生产“腹蛇”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美国1962年设计的AIM-7E空空导弹的欧洲版本),其成熟的半主动雷达制导技术正是中国所急需的。此外,阿莱尼亚公司还在“腹蛇”导弹的基础上发展半机动的面对空导弹系统,这两种系统的技术完全能够弥补研制中的红旗-61系统的欠缺。


  80年代初期,通过“红旗”-61型导弹的研制,中国已经逐渐完善了半主动雷达制导的协同体制,但仍缺乏复杂信号环境的处理技术,因此半主动雷达制导在复杂环境下容易丢失目标,导弹无线电寻标器在干扰情况下不能正确分辨目标,容易被干扰和欺骗。与意大利的军事技术合作最大的收获是开拓了思路,使中国了解了处理雷达信号的可靠方法及处理技术,第一次了解了多目标作战和先进系统的设计思想。当时“腹蛇”导弹抗干扰和杂波背景处理方面已经较为成功,中国导弹研制几乎可以完全借用。与当时中国设计理念不同的是,西方非常注重系统的功能和维护性,地面制导雷达和目标指示雷达采用方舱和机架结构,抗干扰措施灵活多变。中国的“红旗”-61面空导弹系统没有重视操作和维护的简捷设计,采用导轨发射和弹体吊装,而欧洲导弹采用一次性的密封包装发射箱,导弹采用折叠弹翼。中国折叠弹翼装置直到80年代末还没有实际采用。
]]
出口型号LY-60,最小火力单元

u454559596cf3d9261.jpg
]]
HQ-6都要退了,还装备呐?;P
原帖由 xcxy 于 2009-3-18 17:20 发表
HQ-6都要退了,还装备呐?;P


2004年定型的就要退?:D
ps,你分得清HQ-61和HQ-6吗?;P
HQ-6等于是老号码新用了。
偶问一句,这个2004年才定型的hq6有何出彩之处?~~~~~
原帖由 pighead~o~ 于 2009-3-18 17:29 发表
偶问一句,这个2004年才定型的hq6有何出彩之处?~~~~~


PL-11、HQ-6,一空一地。
其实《兵器知识1A》上那篇关于靶场的“官八股”超牛X的说——红9.红6,歼11B,翔龙啥都有,就是不说名字:D
原帖由 strongp2 于 2009-3-18 17:31 发表


PL-11、HQ-6,一空一地。



连小巴的新护都用hh7取代了ly60~~~~~~~除非新红6能够用pl12还有点看头~~~~~~~~~
]]
HQ-6阵地 那张图是5.12的吗?彻底坐实了陆航宇宙第一的丰功伟绩
从日本自卫队购置昂贵而未必比豹2和M1A1好的90式看,TG选购自身开发的武器以支持研制单位是正确的;特别是在面临不小外部封锁的TG而言,那是相当正确的!
是否故意拿号码来忽悠老外的? 为啥不用个新的编号,难道.......
老红旗-6原定80年代中期装备陆军师属高炮团营和陆军军属高炮团,后来修订后的编制表,新红旗6准备90年代初期装备陆军师防空团和军属防空旅,结果一拖就是四分之一个世纪。
不知道现在的点防空是否已经真正突破瓶颈
红旗6系怎么说也是土鳖第一次尝试三军通用弹,虽然结果不咋样,不过思路还是值得鼓励的。。。
原帖由 superhero 于 2009-3-18 17:46 发表
早期的出口型LY-60拦截超低空目标能力仍然有问题,直到TG自用型HQ-6定型,才算解决了半主动雷达制导导弹的超低空作战能力。

当初一蛋三用的目标,空用型PL-11和陆用型HQ-6都算完成了,舰载型因为有了HHQ-7,自用的 ...

千万别这么说,我上次这么讲挨了不少砖头。。。
“16和6一点关系没有”,“说阿弹和6有关系那是胡说”,不过事实终归是事实!
达到汉奸洋奴,当初要不是买响尾蛇和阿斯派的,自己的6364早出来。。汉奸无果啊
关键还是没有基础,当年毛子自己在这方面也不行所以咱们这个学生也就没有学到什么,等到毛子在70年代取得突破已经两国交恶
LY-60要是真的好用,小巴就不会在新舰上改用HHQ-7了~


陆用的LY-60也没能进入巴国空军最后的选型,巴最后选择了意大利的斯巴达/阿斯派德-2000.

离开部队快五年了,许多尘封已久的记忆尚未到解密期而不能公开付之于文字。
7月下旬,在网上看到“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消息,其中我方参演部队使用“红旗-6号”地空导弹对空中目标进行了实弹射击,并附有现场导弹发射照片。这样的消息对于一般人可能只是一条军事新闻而已,但对我来说却勾起尘封9年多的一段往事。
2001年8月,我带部队在西北某基地参加了“红旗-6号”和“红旗-9号”地空导弹的定型试验,同时进行某新型防空导弹反导试验,历时三个月。试验结果,否定了“红旗-6号”地空导弹装备空军部队的预想。因此,在我的印象中空军部队装备的红旗系列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一直没有“红旗-6号”。在说明为什么否定“红旗-6号”导弹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有关该型号导弹的研制历史。(网上有相关资料,不涉密)
“红旗-6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上海航天局(8院)研制的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从1979年开始方案论证,曾经下马又重新上马,前后经历了两代,即“红旗-63”和“红旗-64”。
1979年3月总参召开低空防空导弹选型会,决定立刻开展第二代中低空地空导弹的研制,上海机电二局(上海航天局的前身)接受了预研任务,暂定名为“红旗-63号”。同时开展预研的还有二院的“红旗-7号”。
1980年国务院、中心军委将其列入重点预研型号。1984年6月,正式批准红旗63导弹的研制方案,并命名为“红旗-6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列为国家重点研制型号,工程正式转入型号研制阶段。
经过几年的研制,红旗63导弹第一批3发“独立回路”(兵器定型前的一种电路工作状态),科研试验弹于1984年12月完成总装测试,1985年1月通过出厂质量评审。1985年4、5月间“独立回路”综合飞行试验在试验基地进行,共试验2发。4月22日,第一发弹发射,除由于程序装置故障使导弹未飞完全程外,其余项目均得到成功考核,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后,5月25日的第二发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令人遗憾的是,试验成功之时又是它下马之日。1985年国家针对在研项目过多、低层次重复过多的实际,决定调整防空导弹研制任务。由于二院的“红旗-7号”已取得重要进展,而上海航天局更新一代的“红旗-64号”预研也已经开始,根据国防科工委8月会议的精神,上海航天局于10月结束了红旗63弹上产品和部分地面设备的研制。至此,红旗63的研制走到了尽头。虽然这个结局是苦涩的,但它的研制还是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为“红旗-64号”地空导弹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90年代中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始研制“红旗-64”地空导弹。该型导弹有陆地和海上两种版本,推向国际市场的叫“猎鹰-60”(LY-60)。
当时,空军装备的防空导弹主要是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有少量低空近程“红旗-7号”地空导弹。为弥补中低空防空火力不足,空军希望能装备一定数量的“红旗-64”即空军仍定为“红旗-6号”地对空导弹,作为中短程防空武器系统。

2001年8月,空军兵种部组织“红旗-6号”导弹生产厂家、研究所和部队在西北某基地进行了“回路”试验。作为使用方,我和导弹某师副师长参加了试验的全过程和评审工作。按计划本次试验拟发射3枚导弹,射击低空航模靶标。第一枚导弹发射穿越目标后自毁,经过几个小时没有查出正确原因后决定发射第二枚,第二枚仍旧没有击中靶标。
连续两枚导弹没有命中靶标,第三枚导弹暂停发射。为查找原因,当天晚上空军兵种部副部长组织研究所、厂家等相关单位技术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查找原因并讨论下一步工作。会议结束前,部长问第三发导弹还打不打?厂家和研究单位希望再打一发。到我表态时我没有说打还是不打,我说:“我不看了”。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厂家和研究所希望打,再次摸索一些数据,假如打不上,对他们来说三发打不上和两发没什么区别,假如打上了说明兵器是好的,问题可能在弹上。但我作为军区空军部队一方,常年担负战斗值班任务,我希望得到稳定可靠的兵器,这个时候我不能迁就;二是打不打应该由空军来决定,我不能表态。最后部长决定不打了,由研究所和厂家查找原因。

联想到“红七”装备部队后无端障工作时间较短,兵器稳定性不是太好,技术人员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维护,影响正常担负战斗值班任务,其战术技术性能与“红七”相比也没有明显的提高,野战机动性能还不如“红七”,我从内心里就不看好这种兵器。散会后我单独对副部长说这种兵器我们不要。几天后,我和某师副师长带一个团指挥所和两个导弹营离开试验基地西行400多公里进入大漠深处,执行中国空军第一次反导试验任务。有关这次任务的具体情况,要等若干年解密后才能进入中国空军首次反导试验的历史记录。

我区部队陆续装备了“S-300”、“红旗-12”、“红旗-9”等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再没有了“红旗-6号”导弹的信息。直到一个多月前,看到“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我方参演部队使用了“红旗-6号”地空导弹的消息,我在网上搜到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发表在“阿拉善日报”上的照片,从哨兵的服装上证明了空军后来在其它军区还是装备了“红旗-6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至此,离开部队五年后,我才知道当时被否定的“红旗-6号”地空导弹经过改进最终得到定型并在外区少量装备部队,成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红旗”系列兵器的一员。




陆用的LY-60也没能进入巴国空军最后的选型,巴最后选择了意大利的斯巴达/阿斯派德-2000.

离开部队快五年了,许多尘封已久的记忆尚未到解密期而不能公开付之于文字。
7月下旬,在网上看到“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的消息,其中我方参演部队使用“红旗-6号”地空导弹对空中目标进行了实弹射击,并附有现场导弹发射照片。这样的消息对于一般人可能只是一条军事新闻而已,但对我来说却勾起尘封9年多的一段往事。
2001年8月,我带部队在西北某基地参加了“红旗-6号”和“红旗-9号”地空导弹的定型试验,同时进行某新型防空导弹反导试验,历时三个月。试验结果,否定了“红旗-6号”地空导弹装备空军部队的预想。因此,在我的印象中空军部队装备的红旗系列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中一直没有“红旗-6号”。在说明为什么否定“红旗-6号”导弹之前,先简要介绍一下有关该型号导弹的研制历史。(网上有相关资料,不涉密)
“红旗-6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是上海航天局(8院)研制的中低空中近程地空导弹武器系统,从1979年开始方案论证,曾经下马又重新上马,前后经历了两代,即“红旗-63”和“红旗-64”。
1979年3月总参召开低空防空导弹选型会,决定立刻开展第二代中低空地空导弹的研制,上海机电二局(上海航天局的前身)接受了预研任务,暂定名为“红旗-63号”。同时开展预研的还有二院的“红旗-7号”。
1980年国务院、中心军委将其列入重点预研型号。1984年6月,正式批准红旗63导弹的研制方案,并命名为“红旗-6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列为国家重点研制型号,工程正式转入型号研制阶段。
经过几年的研制,红旗63导弹第一批3发“独立回路”(兵器定型前的一种电路工作状态),科研试验弹于1984年12月完成总装测试,1985年1月通过出厂质量评审。1985年4、5月间“独立回路”综合飞行试验在试验基地进行,共试验2发。4月22日,第一发弹发射,除由于程序装置故障使导弹未飞完全程外,其余项目均得到成功考核,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后,5月25日的第二发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
令人遗憾的是,试验成功之时又是它下马之日。1985年国家针对在研项目过多、低层次重复过多的实际,决定调整防空导弹研制任务。由于二院的“红旗-7号”已取得重要进展,而上海航天局更新一代的“红旗-64号”预研也已经开始,根据国防科工委8月会议的精神,上海航天局于10月结束了红旗63弹上产品和部分地面设备的研制。至此,红旗63的研制走到了尽头。虽然这个结局是苦涩的,但它的研制还是取得了一批重要的成果,为“红旗-64号”地空导弹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90年代中期,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开始研制“红旗-64”地空导弹。该型导弹有陆地和海上两种版本,推向国际市场的叫“猎鹰-60”(LY-60)。
当时,空军装备的防空导弹主要是中高空、中远程地空导弹,有少量低空近程“红旗-7号”地空导弹。为弥补中低空防空火力不足,空军希望能装备一定数量的“红旗-64”即空军仍定为“红旗-6号”地对空导弹,作为中短程防空武器系统。

2001年8月,空军兵种部组织“红旗-6号”导弹生产厂家、研究所和部队在西北某基地进行了“回路”试验。作为使用方,我和导弹某师副师长参加了试验的全过程和评审工作。按计划本次试验拟发射3枚导弹,射击低空航模靶标。第一枚导弹发射穿越目标后自毁,经过几个小时没有查出正确原因后决定发射第二枚,第二枚仍旧没有击中靶标。
连续两枚导弹没有命中靶标,第三枚导弹暂停发射。为查找原因,当天晚上空军兵种部副部长组织研究所、厂家等相关单位技术人员召开专题会议,分析查找原因并讨论下一步工作。会议结束前,部长问第三发导弹还打不打?厂家和研究单位希望再打一发。到我表态时我没有说打还是不打,我说:“我不看了”。主要有以下几点考虑:一是厂家和研究所希望打,再次摸索一些数据,假如打不上,对他们来说三发打不上和两发没什么区别,假如打上了说明兵器是好的,问题可能在弹上。但我作为军区空军部队一方,常年担负战斗值班任务,我希望得到稳定可靠的兵器,这个时候我不能迁就;二是打不打应该由空军来决定,我不能表态。最后部长决定不打了,由研究所和厂家查找原因。

联想到“红七”装备部队后无端障工作时间较短,兵器稳定性不是太好,技术人员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维护,影响正常担负战斗值班任务,其战术技术性能与“红七”相比也没有明显的提高,野战机动性能还不如“红七”,我从内心里就不看好这种兵器。散会后我单独对副部长说这种兵器我们不要。几天后,我和某师副师长带一个团指挥所和两个导弹营离开试验基地西行400多公里进入大漠深处,执行中国空军第一次反导试验任务。有关这次任务的具体情况,要等若干年解密后才能进入中国空军首次反导试验的历史记录。

我区部队陆续装备了“S-300”、“红旗-12”、“红旗-9”等更先进的武器系统,再没有了“红旗-6号”导弹的信息。直到一个多月前,看到“和平使命-2009”中俄联合反恐军事演习,我方参演部队使用了“红旗-6号”地空导弹的消息,我在网上搜到几张照片,其中一张是发表在“阿拉善日报”上的照片,从哨兵的服装上证明了空军后来在其它军区还是装备了“红旗-6号”地空导弹武器系统。至此,离开部队五年后,我才知道当时被否定的“红旗-6号”地空导弹经过改进最终得到定型并在外区少量装备部队,成为空军地空导弹部队“红旗”系列兵器的一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