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弹道导弹弹头机动位移的请教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9 11:53:04
诚心请教:弹道导弹弹头重入大气层后由于摩擦生热产生等离子层。此时地面雷达是无法探测弹头坐标的。如果此时弹头可以机动位移从A点到B点的话等到等离子层消失后,地面雷达将要重新计算拦截弹头的各种数据,这样一来将大大增加弹头突防成功的几率(当然在大气层外或者还在助推段就被摧毁了另当别论)。
各位高人认为如何?诚心请教:弹道导弹弹头重入大气层后由于摩擦生热产生等离子层。此时地面雷达是无法探测弹头坐标的。如果此时弹头可以机动位移从A点到B点的话等到等离子层消失后,地面雷达将要重新计算拦截弹头的各种数据,这样一来将大大增加弹头突防成功的几率(当然在大气层外或者还在助推段就被摧毁了另当别论)。
各位高人认为如何?
沙发
弹头怎么知道自己移动到哪里?等离子层对自己也是障碍啊。等离子层消失,你还有多长时间重新定位瞄准?到时候是还没看清地面就一头扎上去了。
“弹头怎么知道自己移动到哪里?等离子层对自己也是障碍啊。等离子层消失,你还有多长时间重新定位瞄准?到时候是还没看清地面就一头扎上去了。”

可以在设计时或者软件升级设定机动时间,在如此高的速度下只要相当短的时间就可以机动相当大的距离。等等离子层消失时弹头离目标应该还有将近30公里的高度,重新定位瞄准的空间还是有的。
想法很不错,只是末段速度已经达到几马赫。出了大气层后到目标只有几秒钟时间了,拦截弹这时候发动已经很难发挥作用,所以此时的等离子层变轨规避拦截没有实际意义了。
我不担心这个,ICBM的弹头如果已经进入再入段,拦截的可能性就很少了

速度快,目标小,末段拦截很困难
原帖由 jiejie 于 2009-2-25 15:38 发表
“弹头怎么知道自己移动到哪里?等离子层对自己也是障碍啊。等离子层消失,你还有多长时间重新定位瞄准?到时候是还没看清地面就一头扎上去了。”

可以在设计时或者软件升级设定机动时间,在如此高的速度下只要相 ...

这个设计会大大影响精度
而且洲际导弹的弹头是没有末端引导的,出了分导器就是自由落体。白杨和白杨M据说是有雷达在大气内做修正,但具体情况不明
在黑障状态下的弹头拥有很高的速度,外表的热量也很高
在现在的科技手段下,还没有办法作机动
就好像你驾驶一台跑200迈以上的汽车拐弯一样,不减速就容易出车祸。
赞同观点[:a1:] :handshake
多谢各位坛友的意见。我个人的理解是:我国目前的洲际导弹/弹头的数量不多,政策又是不主动使用,那么等到该使用的时候估计幸存的导弹数量更是少得可怜。此时打击敌方的军事目标意义不大(已经空了),只能是报复在敌方的大中型城市上。这样的目标对于弹头精度要求不大(100米和300米无区别),只要躲过拦截后在目标附近炸响就能给地方造成巨大的人员(平民)经济及工业的损失。
原帖由 jiejie 于 2009-3-1 17:16 发表
多谢各位坛友的意见。我个人的理解是:我国目前的洲际导弹/弹头的数量不多,政策又是不主动使用,那么等到该使用的时候估计幸存的导弹数量更是少得可怜。此时打击敌方的军事目标意义不大(已经空了),只能是报复在敌 ...

一直就是这么来的
现在只有米帝的全部战略核武器都执行打击硬目标的任务,连毛子的海基核武器都只是针对软目标的。其他国家就从来没考虑过打击硬目标
弹头机动技术,就目前看来是不太实用的,除非学白杨M一样,给弹头加上自主瞄准的设备。但这种设计不但技术难度很大,而且重量也太大了,实用效果怕是也不太好
等离子外壳很容易被探测,想想看那个辐射本底频率的硕大的等离子大火球吧,用于航天跟踪测控无源被动雷达可以在上千公里外探测,我们沈、神6等飞船返航再入就用无源雷达跟踪的。在西安等都有这样无源雷达。;P ,看来毛子用等离子隐身还真忽悠许多无知民众,虽然等离子可以对主动照射的电磁波有吸收、绕射的特性,但矛盾的是等离子体本身也辐射大量电磁波,很容易被无源探测。所以对被动雷达无效,反而很容易暴露自己。;P
原帖由 wangyuewo56 于 2009-3-1 17:45 发表
等离子外壳很容易被探测,想想看那个辐射本底频率的硕大的等离子大火球吧,用于航天跟踪测控无源被动雷达可以在上千公里外探测,我们沈、神6等飞船返航再入就用无源雷达跟踪的。在西安等都有这样无源雷达。;P ,看来 ...


又一位教主~~:L
呵呵,虽然不长上坛子,但混坛子多年,从没弄到这个头衔,多学点相关知识,不要乱扣帽子。;P
以前发表的拙作:
等离子隐身技术真的那么神吗?
随着美国的第四代战机F-22“猛禽”服役和F-35“闪电Ⅱ”即将入役,作为冷战期间强大的对手和号称世界第二航空大国的俄罗斯不会轻易放弃曾经的自尊和荣耀,针对F-22“猛禽”的第四代战斗机(俄称第五代)计划时刻没有停歇。虽然几经波折,多次变脸,但俄罗斯的下一代战机“PAK-FA“计划仍然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据俄官方报道下代机T-50很可能在2009年首飞,虽然该机真容未露,但目前关于其传闻报导却多如牛毛,数不胜数,而此前传闻最多和最令大家感兴趣的是俄罗斯将采用所谓的等离子隐身技术来提高隐身能力,并且宣称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与传统的被动隐身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隐身效果好,对飞机的外形没有特殊的要求、无须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不影响飞机原有的气动性能等等。那么等离子隐身技术真的向其宣传的那么神吗?让我们驱除迷雾,来见识一下真正的等离子隐身技术。
在了解等离子隐身技术前,请大家首先了解一下什么是等离子体,所谓等离子体是指当任何不带电的普通气体在受到外界高能作用后(如对气体施加高能粒子轰击、微波/激光照射、气体放电、热致电离、高超音速飞行器的激波,燃料中掺有铯、钾、钠等易电离成分的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的射流等方法),部分原子中电子吸收的能量超过原子电离能后脱离原子核的束缚而成为自由电子,同时原子因失去电子而成为带正电的离子,这样原中性气体因电离将转变成由大量自由电子、正电离子和部分中性原子组成的与原气体具有不同性质的新气体,且在整体上仍表现为近似中性的但却具有良好导电能力的气体。所以这种气体又被称为物质的第四态或等离子态。任何物质只要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均能电离而成为等离子体。我们身边的等离子体随处可见,日光灯是低压水银蒸气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霓虹灯是氖气等惰性气体辉光放电产生的等离子体;闪电是大气压下放电形成的等离子体;看到燃烧蜡烛的火焰也是等离子体发光的结果等,实际上宇宙中99\%以上的物质都是由等离子体形态存在的,而我们只是很幸运地生活在宇宙的一个由固体、液体、气体构成的小角落里——地球上。天上的太阳,宇宙中无计其数的恒星,都是等离子体,我们之所以能够通过射电望远镜看到上百亿光年的恒星,就是用射电天线接收恒星上等离子体辐射的电磁波而来的。由于等离子体特性复杂,人类对等离子体的研究已经有数十年的历史,形成了物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等离子体物理学”。
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是指利用等离子体回避雷达电磁波探测的一种技术。与常规被动隐身反技术不同,常规被动隐身是靠外形布局和吸波材料来减少被敌方雷达探测的可能。而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属于主动反雷达隐身技术,向其他主动反雷达隐身技术一样(包括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电磁对消技术,具有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的射频干扰机/雷达诱饵技术等),等离子体是依靠自身特殊的物理性质以及对入射电磁波的特殊作用来达到隐身目的。总体来说,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电磁波的吸收衰减作用
  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吸收机理可分为正常吸收和反常吸收。正常吸收是指电子通过碰撞将所吸收的电磁波能量传给离子或其他粒子,即电子对电磁波的碰撞吸收。反常吸收指雷达电磁波与离子体集体相互作用,在等离子体中形成等离子体波动,从而导致雷达电磁波的吸收或部分吸收,达到对雷达隐身效果。当然,反常吸收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衰变模及振荡双流不稳定性吸收*、双等离子体模不稳定性吸收*、共振吸收*、受激喇曼散射和受激布里渊散射吸收*、湍流吸收机制等。由于气体电离时也有自己的频率---等离子体频率*,一般说来,当外界雷达波的频率高于目标等离子的本底频率时,高频雷达的波信号进入等离子体,会通过波与带电粒子的相互作用,把波的能量转移到等离子体的带电离子上,从而减少反射回雷达站的电磁波信号。
名词解释:
(等离子体的频率:
是等离子体的重要特征。等离子体频率是等离子体的一种电子的集体振荡频率。频率的大小表示等离子体对电中性破坏反应的快慢。由于某种扰动,形成等离子体内部电子的集体振荡。在振荡过程中,不断进行着粒子热运动的动能和静电位能的转换,最后将由于碰撞阻尼或其他形成的阻尼而把能量耗散,使振荡终止。例如在一般气体放电条件下,得到的等离子体密度约为每立方米1018个粒子,相应等离子体频率约为 1010 Hz,即处于厘米波的范围。
((1)衰变模及振荡双流不稳定性吸收,即电磁波的能量在临界密度附近能被全部吸收,变成等离子体波和离子声波的能量。
(2)双等离子体模不稳定性吸收,即是电磁波的能量在四分之一临界密度处可能被全部吸收,变为二个等离子体波的能量。
  (3)共振吸收,即当雷达波的入射方向与等离子体的密度梯度方向不一致时,在临界密度附近,对P极化部分有强的共振吸收。
  (4)受激喇曼散射和受激布里渊散射,由于散射波不仅会向其他方向散射掉,而且与入射波的频率不同,因此也是一种吸收机制。)
2、 对电磁波折射、散射作用
  等离子体对电磁波的入射,类似于反射电磁波的外形技术。等离子体会将入射电磁波向密度低的地方折射,并从其他方向飞出,从而达到隐身效果。一般说来,当外界的雷达波的频率低于目标等离子的本底频率时,电磁波具有绕过等离子体的倾向。这是因为等离子体对电磁波来说相当于一个凹面镜,电磁波进入等离子体后会偏折方向,自然饶过等离子体,从而饶过被等离子体包裹的物体。
3、 给出致错信息
  由于等离子体是宏观呈电中性的良导体,极易用磁的办法加以控制,只要控制得当,就有可能破坏敌方雷达波的编码或使其给出错误信息,达到隐身的效果。等离子体能够使反射的电磁波失去原有的频率和相位特征。入射的雷达电磁波信号在等离子体中会通过散射而发生频谱展宽、频移、相移,甚至通过激发不稳定性而发生模式转化,使得出射电磁波完全丧失入射电磁波的特征。即使雷达站截获反射信号,也无法计算得到目标的准确位置和速度信息。
生成隐身等离子体的方法
目前生成隐身等离子体的方法很多:主要包括电子束式、脉冲放电式、微波/激光激发式、碱金属燃料燃烧、放射性同位素涂层等等。
(电子束式:一种仿照老的电视发射机的阴极电子束产生的装置,在真空中产生电子束。将气体介质激活,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脉冲放电式:即在低温下,通过电源以高频和高压的形式提供的高能量产生间隙放电、沿面放电等形式,将气体介质激活,电离形成等离子体;
微波/激光激发式:采用了微波与自转磁体的组合方法激发易电离气体介质,生成了等离子体;或者采用激光辐射激发易电离气体介质,生成了等离子体。
碱金属燃料燃烧:在燃料中掺有铯、钾、钠等易电离成分的火箭和喷气式飞机的燃气射流,都可以形成弱电离等离子体。
放射性同位素涂层:采用放射性涂层(例如采用以钋-210、锔-242、锶-90等放射性同位素为原料),通过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辐射的高能粒子,轰击周围空气分子,使目标表面外周围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屏。)
等离子体隐身结构形式
目前应用在飞行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按结构分为外部开放式和封闭循环式。
外部开放式
所谓的外部开放式就是用于隐身的等离子气体是覆盖在飞行器体表上的,根据产生等离子体物质的来源不同又分为大气电离式和携带工作气体介质等离子体发生器。其中大气电离式就是采用各种激发方法,例如脉冲放电式、电子束式、微波/激光激发式、放射性同位素涂料等将飞行器外表面的大气电离而形成等离子体,通过电离大气产生等离子体来吸收反射干扰雷达波而达到隐身目的。而携带工作气体介质等离子体发生器是自身携带易电离的气体介质的容器,通过利用放电、微波等各种激发方式将工作气体在发生器内电离,然后利用压力差释放到飞行器外面形成等离子体层,从而达到隐身或者减阻目的,显然,这种发生器相对于大气放电形式具有能耗低、工作可靠、维护便利等优点,但需要携带容器等额外体积重量。采用外部开放式等离子体隐身技术与传统的被动隐身技术相比具有很多优点:如吸波频带宽、吸收率高、对长波隐身效果好对飞机的外形没有特殊的要求、无须改变飞机的气动外形设计,此外在气动上利用等离子体隐身技术还可以大大减少飞行器飞行阻力等,经试验减阻可达30%。但是其缺点也不少主要有以下几条:
1、首先是对电源要求高,大气压放电需要超过万伏的高压、电源要有较高的功率在大气压下电离工作气体;而要覆盖整个飞行器的表面,必须大功率电源才能产生足够量的低温等离子体,能耗太大,电源和燃料都太重。因此要用大气压放电的方法产生包覆整个飞行器的等离子体层,似乎不太现实,因此只能用在个别重点强反射部位。而等离子发生器也是如此。要想覆盖飞行器表面,需要许多的等离子发生器,所需电源功率很高,发生器设备体积庞大、重量较高,必然又导致飞行器质量和能耗加大,这样的飞行器能否飞行还不得而知。因此实用性不强;当然,为了减轻结构重量,最有效的途径是采用含有放射性同位素的吸波涂料,放射性同位素型吸波材料是以钋-210、锔-242、锶-90等放射性同位素为原料,其原理是通过放射性同位素衰变辐射的高能粒子,轰击周围空气分子,使目标表面外周围空气电离形成等离子屏,等离子密度随着空气与涂层表面的距离增加而使电离度下降,离子在这个条件下与雷达的电磁波相互作用,对高于自己频段的电磁波吸收,对低于自己频段的电磁波产生绕射、散射、反射而造成雷达的测量误差。因此其特点是吸收频带宽,反射衰减率高,使用寿命长。但是放射性同位素的涂料也有其很大的缺点:此外最要命的是放射性涂料对其成员和维护保障人员十分危险,维护困难且维护成本极高,因此应慎重采用。
2、外部开放式等离子体流场难稳定维持,很难形成大面积均匀等离子体覆盖层。在大气中高速运动的飞行器表面低温等离子体极难控制。而以目前的技术采用磁约束系统结构太重,能耗太大,不可行。要在飞行器表面形成长时间稳定的大面积均匀等离子体更非易事。飞行器要在空中不断变换姿态(转弯、俯冲等),难以想象怎样才能在各种情况下保持等离子体云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大气是复杂的,飞机不可避免穿越各种气流,等离子体云必然会受到周围气流的影响。飞机要在不同海拔高度飞行,而不同海拔的气压是不同的、大气成分也不同,所以大气压放电必须具有自动适应不同气压和气体成分的功能。弹道导弹要飞出大气层,在稀薄空气的条件下如何维持稳定放电?(除非使用等离子体发生器,携带工作气体)。一言蔽之,别说在超音速飞行的战机上,就是在地面上,要在飞行器表面形成长时间稳定的大面积均匀等离子体也决非易事,吹来一阵风都可能增大雷达反射截面。在复杂大气环境下大气压放电难以稳定控制是限制其实用的最大障碍。
3、等离子体产生器对于机载弹药极端危险。产生等离子体通常需要高压,甚至高频微波来电离气体。有引爆机载弹药的潜在危险。
    4、等离子体屏蔽雷达探测信号的同时也屏蔽了飞行器自身的导航、通讯、火控等电磁系统。使飞行器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自己也成了聋子和瞎子。
4、此外,而其最致命的缺点是主动隐身技术,等离子体自身也向外界辐射大量的电磁波(尤其是本底频率),及容易被敌方采用无缘被动雷达所探测而暴露自己,另外开式等离子体有强烈的可视和红外信号源,特别是在夜间,及易被目视和红外探测所发现攻击,固应用前景受到很大限制,不容乐观。
由于开式等离子技术存在上述的种种缺点,因此限制了其在飞行器上广泛的采用,顶多用在重点强反射部位,其它部位还得使用常规隐形方法。目前传闻只有美国的“三叉戟”型潜射弹道导弹和B-2轰炸机上采用了开式等离子隐身技术;在1999年早些时候,俄罗斯克尔德什研究中心开发出此类的等离子体发生器,并在飞机上进行了试验。
封闭循环式
为了解决外部开放式等离子体隐身存在的在大气中高速运动时飞行器表面等离子体难控制、流场难维持稳定以及降低可视和红外信号等等问题。科学家们自然就想到了采用类似日光灯那样将等离子体密封屏蔽在透波良好的材料中(在这里有必要说明一下,实际世界上除了真空外,没有真正的全频谱的透波材料,我们现在用得透波良好的玻璃钢雷达整流罩一样的会出现信号反射,只是强弱程度有区别)这个办法。据美国《航空周刊》报道,美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就实验了将等离子发生器安装在以酚醛树脂为透波封闭材料的隐身无人机技术,其基本原理就是将等离子发生装置产生的等离子体封闭在酚醛树脂为表面透波材料密闭的空间内,这样做不仅能减小发生器的体积重量、发射功率、还节约了能量,等离子发生器的开闭可自由控制,以实现飞机的隐身或不隐身状态。除了在气动上不能减阻外,相对于开式等离子技术,采用各种透波材料制作的真空腔体内放电激发等离子体的封闭循环式具有的优点是:控制简单,类似控制日光灯,可以解决屏蔽自身通讯问题,激发功率小得多,最简单的直流辉光放电就能满足要求、消耗能量少,等离子的密度高,对电源的要求低,重量轻,用透波材料制造瓦片覆盖飞行器表面,非常容易实现长时间稳定的大面积均匀等离子体,因为是在腔体内放电,因此无论周围大气多复杂也不受影响。当然,采用闭式等离子隐身也有许多难点,其中最大难点在装配制造上,如果将飞机的所有表面上铺设闭式等离子材料,其一是结构重量增大(重量更轻、强度刚度更大的材料还在研制中),影响载机的机动性能,另外最难的是飞机机身与机翼接合处、进气道、座舱、起落架,尾喷口等外形复杂的过度如何加工制造及铺设等,这就要求飞机有向B-2那样简单一体化的外形设计, 因此要将闭式等离子体隐身装置瓦片覆盖整个机身表面也不太现实,还是向B-2那样将将闭式等离子体隐身装置瓦片覆盖在飞机的局部的雷达回波强反射区内的位置上比较妥当。 不过载机雷达如何在被动工作状态工作以及主动工作时隐身的问题仍然解决不了。
世界各国发展概况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前苏联等国就开始研究等离子体吸收电磁波的性能。据外刊报道,美军早在80年代就秘密的掌握了等离子隐身技术,并应用在“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的再入舱段和B-2大型隐身战略轰炸机上。以B-2为例,B-2不仅采用了外形隐身和材料隐身技术,还率先在其结构上采用了等离子隐身技术,B-2飞翼的前后缘采用玻璃纤维等混合织物,在夹芯壁上涂覆铁氧体等吸波涂层材料,在前后缘外表面涂敷一层含少量镍钴铁氧体的雷达吸波涂料,可间接衰减电磁波,当雷达波照射到飞翼表面时,首先会被蒙皮吸收一部分,其余进入六角蜂窝夹心被吸收,采用六角形蜂窝夹心结构作内衬壁,其夹心内腔部分中空,封闭有可吸收电磁波的易电离介质,通过电离介质产生等离子体来吸收和改变入射电磁波,而要使探测雷达失效,必须有足够的等离子体浓度要电离,因此要产生很高的电势差,电压差要求超过20万伏。因此要求静电发生器比范德格拉弗式发生器更先进。必须有一台使用简单的高压静电发生器。后者曾在F-16改型机上进行过试飞,装在机翼端的两台发生器可对机体结构充正电荷而接地线(通向自由空气的导线)可获得电子。这是一种靠对橡皮带摩擦产生电荷的机械装置。此外B-2发动机也大有乾坤,其中的秘诀在于在燃气流中掺入负离子以干扰火焰的静电平衡,并同时向前缘充以正电荷。在尾喷管出口处安装电荷收集器时还可同时回收一部分注入燃气流中的电子。结果得到两方面的效益。一是在燃气流中加入负离子可以降低气动力加热,一是回收的电子可以重新注入燃气流。这一系统由一名美国物理学家汤姆斯.T.布朗在1953年研制成功,1957年取得专利。近年来,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在俄罗斯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1999年初,俄罗斯的克尔德什研究中心就已研究开发出第一代和第二代等离子体发生器(其实这两种都属于外部开放式等离子体隐身技术)并在飞机上进行试验获得了成功。据悉,其第一代产品是等离子体发生片(高频大气放电式),其厚度为0.5~0.7mm,将该发生片贴于飞机的强散射部位,电离空气即可产生等离子体。第二代产品是等离子体发生器,在等离子体发生器中加入易电离气体,经过脉冲放电,对电离介质的电离,即可在发生器安置部位周围产生等离子体云层。经飞行试验证明(在高空低速下),它不仅能减弱雷达的反射信号,还能通过改变发射信号频率实现隐身。目前,克尔德什研究中心正在应用新的物理知识研制效果更好的第三代产品,据称第三代产品可能利用飞行器周围的静电能量来减小飞行器的雷达截面。不过笔者认为,俄罗斯新研制的所谓第三代产品也不过是向B-2那样采用的是封闭循环式等离子隐身技术罢了。另外英、法等国在等离子体研究领域的某些方向上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如法国航空航天研究院成功地研制了完全隐身的等离子体雷达天线。这种等离子体天线将首先用于反导弹防御系统的预警及跟踪,海军则用于对远程超声速反舰导弹的防御。另据报道法M-51弹道导弹可能也将采用等离子隐身技术。
综上所述,无论是外部开放式(开式)和封闭循环式(闭式)等离子隐身都存在着自身的缺点和不足:要想实现飞行器整体隐身,就得使等离子体层覆盖整个飞行器表面,导致所需电源功率很高,整体设备体积庞大笨重,严重的影响飞行器的机动性能,甚至能否飞行都值得怀疑,另外等离子体屏蔽雷达探测信号的同时也屏蔽了飞行器自身的导航、通讯、火控等电磁系统。使飞行器和外界失去了联系,自己也成了聋子和瞎子,另外开式等离子体有强烈的可视和红外信号源,极易被目视(夜间)和红外探测所发现和攻击。此外等离子隐身技术也和其他主动隐身技术一样(包括低截获概率雷达技术,电磁对消技术,具有压制性干扰和欺骗性干扰的射频干扰机/雷达诱饵技术等),其最致命的缺点也向其他主动雷达隐身技术一样,由于形成的等离子体自身也向外界辐射大量的电磁波(尤其是本底频率),极容易被敌方采用无缘被动雷达所探测,如捷克的“维拉”、美国的“寂静哨兵”反主动隐身雷达或者利用F-16在2003年就实现先进的AT30战术目标定位技术(实际上该技术就是利用三角定理与多普勒原理实现对包括地面、海上和空中目标的辐射源测距定位,以及对敌方与空防有关的射频辐射源进行快速和精确定位。3架飞机联网,并共享精确信号测量的结果,在不使用任何外界硬件的情况下,能够覆盖从360度方向上任何角度来的敌方辐射源进行快速精确定位)。另外我国在无缘被动探测领域上也有很大的进步,如应用在航天领域的无缘被动反射式雷达,在甘肃的安西无缘被动反射式雷达就能远在上千公里的距离上跟踪探测到通过大气层进入黑障时神六产生的等离子外壳。正因如此,那种奢望将等离子体覆盖整个机身表面实现全面主动隐身的想法还不太现实,只能应用在某些局部的雷达强反射区(例如B-2就是将封闭式等离子隐身技术用在机翼前缘、翼尖等雷达强回波处,目的是对付远程长波雷达探测),所以笔者认为只有等离子隐身技术(尤其是用于在远程对长波段雷达隐身)和其他隐身技术特别是被动隐身技术综合互补,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
原帖由 wangyuewo56 于 2009-3-1 18:14 发表
呵呵,虽然不长上坛子,但混坛子多年,从没弄到这个头衔,多学点相关知识,不要乱扣帽子。;P

大哥无源雷达是什么意思你弄明白了没…………:L
wangyuewo56不就是那个拥有1000多个专利的教主吗???:D ;P
我晕死了,想去挖坟最后还是没勇气。1200项发明,巨寒!!!“推理矢量舵”“封闭是2轮摩托车”,,,,,,,,,,,,,我准备发明个可以在太空锻炼身体的呼啦圈了
]]
这里有一个长期的误解,实际上弹头在黒障里面是可以探测的。

一般情况下,航天测控里雷达探测用应答的方式,航天器收到信号再返回一个。显然这种方式进入黒障后就不好用了,因为航天器发出的信号不能穿透等离子鞘。但是如果采用反射式,也就是雷达最常用的探测方式,是完全可以探测黒障里的物体的。在我国DF5全程飞行试验,SZ飞船返回等任务中,都是采用反射方式跟踪黒障里的航天器。可以用180雷达 反射等词百度一下。等离子体对于不同频率的信号的反射和吸收都不同,并不是所有一并吸收。这方面做过大量研究。我记得这里也是讨论过的
是的!不过相比传统的应答式测控,反射式探测(也叫“对非合作目标的探测”)的探测距离、精度、抗干扰性能都有较大差距——或者说对地面雷达的要求要高得多。
另外,如果航天器在再入返回时有其它脱落物体伴随再入(比如某些抛弃部分或解体碎片),则反射式探测无法(至少是很难)区分真实目标。
对于军用飞机的等离子隐身技术,我原来也很疑惑:因为地面雷达同样可以发现等离子鞘的反射波,那又怎么隐身呢?后来才明白它只是掩藏了机身上的锐角/直角形成的强反射波,减小了反射信号强度,相当于降低了雷达的功效而已……
]]
反射雷达就是无缘被动探测雷达的一种。;P
原帖由 冷浩然 于 2009-3-3 08:33 发表
还真有这发明,我晕哦,画草图就可以申请专利了,现在的专利代理也太黑了,为了赚钱无耻就无耻吧。申请一个也要几千块,每年还要交年费,浪费那钱干吗,有个疑问,这尾巴上弄个舵就可以叫“矢量”舵?“矢量”这个定 ...

---------------
这不就是2001年,56老大与我们男航发动机系主任合作申请的一个专利成果。:o
按道理就算这发明可以使用,那么也算是职业发明,没有系统的实验这装置是不能被证明有效的,如果凭空想象,还有“发动机系主任合作”我真怀疑这个装置,在发动机喷嘴装个方向舵?这和发动机尾部装个矢量喷嘴比似乎落后了不止是一个时代啊!
“wangyuewo56不就是那个拥有1000多个专利的教主吗???”
呵呵,wangyuewo56真是人才啊。
平均几天就是一项专利,内容涉及上百行业,真是旷世奇才!
我申请过一项专利,想我等弱智弄了一个多月,然后等了16个月的公示期才拿下来,结果车祸后,在医院呆了几年,忘了交年费,现在成了自动放弃。
当我拿到专利的那天同时也接到了无数的邀请函,都是些专利交易机构那种,我晕死,最少有200封,后来才知道,一些人靠中介交易专利来赚钱,wangyuewo56就是那类人才。中介赚钱不丢人,但你应该诚实。那2个有专利号的2个我都看了, 另一个是“全封闭是2轮摩托车”,嘿,这样的专利中国还真有几百个,其实是外观专利,任何人都可以申请,真有弱智到相信有“全封闭”的两轮车的话,那2轮怎么保持静态平衡啊,2点稳定? 真搞笑。仔细看所谓的“全封闭是2轮摩托车”是违反相关安全规定的。现在 相关的专利申请代理机构为了赚钱不是一般的无耻啊。wangyuewo56不要多心,不是攻击你,你也是受过教育的人,知道你明白道理。做人要诚实些好。CD藏龙卧虎,在这里乱说话是要丢人的。
按道理就算这发明可以使用,那么也算是职业发明,没有系统的实验这装置是不能被证明有效的,如果凭空想象,还有“发动机系主任合作”我真怀疑这个装置,在发动机喷嘴装个方向舵?这和发动机尾部装个矢量喷嘴比似乎落后了不止是一个时代啊!
--------------------------------
别看半个图就怎么轻易下结论,实际上这个图是夹在双发之间的燃气舵之间的,主要用于改进J8、飞豹等双发并联在一起的飞机机型,利用科达效应偏转折流,当时已经进行吹风实验,证明是成功的。下载SIPO,国家知识产权局网,输入专利号,那里有较详细资料。
]]
]]
其实向56这家伙自己申请的还是少数,他这个家伙大部分是给别人发明申请专利,也就是出卖自己点子给别人署名的更多(许多人评职称晋级都需要这些),收取一定报酬,但比那些专利事物所便宜多了。这家伙每年不少赚。;P
我的小发明只是把开放式有机硅的盖子做了个防止深度固化的小装置,很简单,没什么科技含量,但解决了有机硅库存产品的固化问题。ZL02221353.8,因为2003车祸以后没管它了,年费一直没缴,算自动放弃了,现在几乎所有的制造商都在用它。不过,我拿他们没办法了。
看来你也认识他,我对他的那个“矢量”词语的使用有些疑问,并没有否定那装置的意思。我也只是说了实话,中介赚钱而已。那个“全封闭是2轮摩托车”本来就违反2轮车的使用安全,在国外如果出现这样的产品确实搞笑,想知道为什么“违反2轮车的使用安全”我可以给你解释一下:大家都知道3点岁稳定的最低基础,真正做到“全封闭”的话怎么理解“利用驾驶者的双脚”来稳定定车时候的系统呢?那么多的“全封闭是2轮摩托车”出现在中国的专利上面难道不可笑?当然专利开放以后,专利的审理没有一个固定标准才是导致这些问题的出现。不和你争了,我搞技术出身,语言没有诋毁别人的意思,不过该批评我教育我的,我接受。
看样子是王野和王爷
从"niuqichongtian"如此积极的为56教主辩护,又了解内情,如果2者不是同一个人那么前者就是教主的忠实粉丝了。呵呵。
不过跑题范围已经接近太阳同步轨道了。
]]
]]
]]
你不用和我解释什么全封闭状态,2轮车在驻车和行驶的时候根本不允许全封闭状态。
----------------------
别拿迂腐垃圾TG的法规标准说事(90年代初他们还不准许装ABS的车辆上路呢?),查看外国网站,看看国外有多少全封闭两轮车吧?人家90年代初就有了,左不过他们的车身两侧装有类似飞机起落架的小车轮而已,行车时收起,停车时放下,由于产量小,只价格很高没有普及而已。另外动脑子想一想,到底是“肉包铁安全,还是铁包肉安全”。顽固不开化的土鳖到什么时候都比别人慢。
自己去 查查蓝皮书,知道什么叫蓝皮书吧,那里有所有行业产品的标准,不要告诉我蓝皮书只是TG有哈,知道为什么“他们的车身两侧装有类似飞机起落架的小车轮”吗?那就是从2轮车的行驶和驻车标准来的,国外还搞过带翅膀的自行车呢,现在怎么样呢?你的“只价格很高没有普及而已”从哪里来的?读书人不可以胡搅蛮缠吧?那你 下的定义?不 符合科学的东西永远没有前途。土鳖确实顽固不化,顽固不化到现在比任何资本主义时期的高速发展都持久,顽固不化到让你的前辈当时都不敢想象到你现在可以这样逍遥的在网上乱喷,你敢看不起土鳖,没有土鳖的改革开放你现在还在撒尿和泥玩呢,忘本的东西。你会再回你的帖子了,我不喜欢和不懂装懂的人辩论,因为那 会很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