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几个关于弹道导弹飞行的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超级军网 时间:2024/04/24 04:35:42
我特地查了下关于大气层的资料:
对流层 下界 0公里 上界 8-18公里
平流层 下界 8-18公里 上界 50-55公里
中间层 下界 50-55公里 上界 80-85公里
电离层 下界80-85公里 上界 800公里
散逸层 下界800公里 上界约 3000公里

那么
1.为了减小空气阻力,弹道导弹一般垂直上升到多高后弹道开始倾斜?是不是倾斜之后开始轨迹基本成抛物线形状?
2.弹道的最高点在哪里?应该是随射程不一样而变化吧,射程越远高度越高,比如射程10000km的弹道导弹最高点大约多高?
3.弹头接近攻击目标时最大速度一般可达多少,看过一段视频,最后飞向目标的一瞬间真是震撼,像坠地的流星一样。。。

请大大科普一下,谢谢!我特地查了下关于大气层的资料:
对流层 下界 0公里 上界 8-18公里
平流层 下界 8-18公里 上界 50-55公里
中间层 下界 50-55公里 上界 80-85公里
电离层 下界80-85公里 上界 800公里
散逸层 下界800公里 上界约 3000公里

那么
1.为了减小空气阻力,弹道导弹一般垂直上升到多高后弹道开始倾斜?是不是倾斜之后开始轨迹基本成抛物线形状?
2.弹道的最高点在哪里?应该是随射程不一样而变化吧,射程越远高度越高,比如射程10000km的弹道导弹最高点大约多高?
3.弹头接近攻击目标时最大速度一般可达多少,看过一段视频,最后飞向目标的一瞬间真是震撼,像坠地的流星一样。。。

请大大科普一下,谢谢!
]]
]]
]]
学习啊~~~~原来2km/s的速度就能打600km了~~~~~
十分感谢楼上的,这张飞行轨迹示意图很不错,很详细。
助推段结束后发动机就停机了吧,然后按照固定的弹道飞到终点了?如果有末端制导的时候,那一般末端制导是咱执行的?
哈哈,别怪我问题多啊,自己想不明白。
这个参考一下白杨的吧


这个是末端制导:

白杨-M的命中精度至少比白杨导弹提高近一倍,达到CEP≤35 0m。而俄罗斯战略导弹部队称,白杨-M的命中精度优于美国陆基战略导弹中命中精度最高的MX(CEP≤110m)。根据公开文献报道,白杨-M的制导系统与白杨导弹一样,为计算机控制的惯性制导或自动控制惯性制导。
  如果白杨-M应用了机动弹头技术,那么也就很可能应用前苏联进行过飞行试验的战略弹道导弹机动弹头末制导技术。该机动弹头采用地图匹配精确制导体制,进行地图匹配的探测雷达是大功率毫米波雷达,雷达天线位于弹头侧边。雷达天线与弹头之间用导轨联接,天线与弹头分离时利用轴向力从导轨滑出,以防止产生影响弹头精度的脉冲干扰力。
  机动末制导弹头和导弹母体的分离方式与一般惯性弹头相同,弹头飞行到120km高度时,雷达天线开始工作,利用打击目标附近(最大距离约100km)特征显著的地形、地物,如河流、湖泊、金属桥、铁塔等实现目标地图匹配。目标匹配完成后,以高压气瓶为动力源的控制系统对弹头进行调姿和位置修正,然后抛掉弹上雷达天线及高压气瓶,此时弹头位于飞行高度约90km的再入点。弹头再入后可直接飞向目标,也可进行突防机动飞行。不进行突防机动时,弹头的命中精度为CEP≤60m;进行突防机动时,弹头命中精度为CEP≤100m。

这个是末端机动:

俄罗斯声称白杨-M弹头具有机动再入能力,而美国空军通过对飞行试验的监测认为白杨-M未进行机动再入试验,说明白杨-M很可能应用的是经过飞行验证的较成熟的技术。前苏联曾用SS-18进行过10次机动弹头的飞行试验,这种机动弹头有以下一些独到的特点:
  1)采用高压气瓶、液压作动筒移动铀238核装置的位置,即以改变弹头质心的方法产生机动飞行的控制力和控制力距,实现弹头的位置修正,弹头尾部还装有8个用于调姿的径向喷管。这种方法有利于保持弹头良好的空气动力外形,避免了采用空气舵方式所带来的许多问题。
  2)采用在大气层外进行目标特征匹配的雷达地图匹配制导技术。这种方法不仅避免了弹头高速再入大气层后形成“黑障区”对地图匹配的影响,保证了精度,而且避免了在大气层内进行地图匹配所需的弹头拉平减速,提高了弹头的突防能力。
  3)可以根据弹头打击区域反导系统防御能力的强弱,预先装定机动程序调整机动范围的大小。弹头最大机动范围是以标准弹道为中心直径5km的圆,可进行纵向机动和侧向机动。
3楼的syhssj888 兄的那张图里,7-8km/s是再入时最大速度,大致相当于助推段的关机点速度(对于洲际导弹而言,一般在第一宇宙速度的90%左右)。而命中目标时,也就是接近地面时的速度会小很多
请教一个外行问题:

原帖由 mobylee 于 2008-7-28 21:18 发表
该机动弹头采用地图匹配精确制导体制,进行地图匹配的探测雷达是大功率毫米波雷达,雷达天线位于弹头侧边。雷达天线与弹头之间用导轨联接

这个“用导轨联接”的雷达恐怕在进入大气层之前就应该被抛掉。

原帖由 mobylee 于 2008-7-28 21:18 发表
采用高压气瓶、液压作动筒移动铀238核装置的位置,即以改变弹头质心的方法产生机动飞行的控制力和控制力距,实现弹头的位置修正

虽然改变的是质心的位置而不是压心的位置,但仍然是利用气动力产生机动,那这种机动只能是在进入大气层之后才能完成。

原帖由 mobylee 于 2008-7-28 21:18 发表
目标匹配完成后,以高压气瓶为动力源的控制系统对弹头进行调姿和位置修正,然后抛掉弹上雷达天线及高压气瓶

都已经进入大气层开始机动了,为什么雷达天线还没被抛掉呢?
然后抛掉弹上雷达天线及高压气瓶,此时弹头位于飞行高度约90km的再入点。
90KM,不是刚刚才重返稠密大气层吗?100KM以上那接近真空的大气层不好末端机动吧?


这个“用导轨联接”的雷达恐怕在进入大气层之前就应该被抛掉。
-----------------------------------------
偶也外行:D
然后抛掉弹上雷达天线及高压气瓶,此时弹头位于飞行高度约90km的再入点。
90KM,不是刚刚才重返稠密大气层吗?[/
如果气动力都已经增大到足以修正弹头位置了,那“用导轨联接”的雷达天线得承受多大的气动载荷?
恐怕在“控制系统对弹头进行调姿和位置修正”之前这个外置的天线就早已被阻力破坏了吧?
恐怕在进入稠密大气,抛弃雷达前还不是全靠气动力修正弹头姿态了(采用高压气瓶、液压作动筒移动铀238核装置的位置,即以改变弹头质心的方法产生机动飞行的控制力和控制力距,实现弹头的位置修正,弹头尾部还装有8个用于调姿的径向喷管),弹头尾部还装有8个用于调姿的径向喷管好象不是在进入稠密大气后动作的吧?
原帖由 mobylee 于 2008-7-31 18:33 发表
恐怕在进入稠密大气,抛弃雷达前还不是全靠气动力修正弹头姿态了(采用高压气瓶、液压作动筒移动铀238核装置的位置,即以改变弹头质心的方法产生机动飞行的控制力和控制力距,实现弹头的位置修正,弹头尾部还装有8个 ...

可能真就像你说的,在大气层外,在抛弃外置雷达之前,利用“8个用于调姿的径向喷管”修正弹头姿态。
既然说是“径向”喷管,那也许不只是能调姿,可能还会给弹头一小点推力。那弹头调整姿态以后,还可以稍微改变一点弹道轨迹。

不过在真空中没有气动力,假如也没有推力,那就算改变质心在弹头中的位置,也不能调整姿态和轨迹。“采用高压气瓶、液压作动筒移动铀238核装置的位置,即以改变弹头质心的方法产生机动飞行的控制力和控制力距”恐怕还是用在大气层内作机动吧?外置的雷达天线肯定用不上了,大气层内作机动会不会用惯性制导?